夏天的故事总是温暖而感动,有阳光扫清生活与心底阴霾的通透,亦有欢笑与汗水齐飞的热烈,那是生命最富有激情的时间,也是童稚青春第一次躁动与炽烈的爆发点。
而幼稚让成年更富趣味和激情,成熟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偶尔为之的幼稚行为。
校园里的生活就是人生中最热闹的夏天,当充满淘气的少年与“稚气”未脱的老师在校园相遇,这个夏天的故事,便缤纷激荡起来。
其实,这部徐峥监制、黄渤献唱主题曲的《猪太狼的夏天》,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故事,更是在童心之中,发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但看到少年的成长,也看到成年人的成长,通过“猪太郎”这样的人物,让观众感受到校园以及夏天的治愈力量和鼓舞人心的喜悦,以及,达成最后的共识。
但“童心未泯”并非是放弃智商的胡闹,作为一部喜剧片,《猪太狼的夏天》的“童心”或者说笑料,来自年龄层面的落差——大龄光头老师与熊孩子,身份定位上的对立——班主任与小学生,以及心理与行为上的反差——笨笨的成年人与聪明捣蛋的孩子。
要知道,在越来越多家长更认同毛毯厂中学或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的当下,近距离去观察这种近乎非主流的师生关系,确实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或者说,这也是影片《猪太狼的夏天》的魅力的所在,它甚至是一个师生达成谅解的梦想之歌,甚至更像是一场实验,在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原本并不对等的师生关系被反转,让一直被动的学生占据上风——这是打破经验与常规的一次设置。
而且在这部影片中,给老师的任务也从升学率中解放出来,放到了寻找自尊与自我的内心戏里。
国产影片中,已经太久没有如此阳光清冽如此单纯简单的校园片了。
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还是展现师生双方互相对对方价值观的认知,师生这种对立,并非只体现在孩子的叛逆或老师的高压教育,要知道,孩子或成年人无法认同对方的价值取向的矛盾,是天然存在一样,而在这部影片中,竟然找到了化解这个矛盾的方法,这才是最让人感动的事情。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一起“童心未泯”,成人的世界太过谨慎严肃,有时候甚至容不下一个孩子夸张的笑声,在这一点上,想必很多老师与家长都需要检讨,毫无疑问,他们转嫁了太多现实压力到孩子身上,有勇气释放压力以及留给孩子更多空间,则是当务之急。
导演曾说“这部电影的意义也许会让稀里糊涂的人突然惊醒,看一看许久不见的自己,而偶尔看见自己,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猪太狼的夏天》其实就是和自己久违的童心重逢的故事,而两个调皮的孩子,就是当年内心分裂的两个自己。
一个导演拍处女作,拍到一半发现,自己没有这个才华,他应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啊?
必须撑下去,一边用一些招数补救,就好比用一盒又一盒清风抽纸,堵客船的破洞,也不知道自己上的是泰坦尼克号。
比如张嘉佳在《摆渡人》里,加了很多小说里没有的情节,什么饼店啊,什么高冷前女友啊,然而并没有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反而增加了一种狼狈相。
比如这部《猪太狼的夏天》,导演发现所预备的梗在剧本上好看,影像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演员按照他的指示做了,但都像是电动的、应激的反应,灵魂上的波动没多给一丝一毫。
导演的补救是给孩子们加戏,导致前半截主角的朱泰朗老师,后半截的主角是两个想道歉的孩子。
说白了,张嘉佳在酒吧里认识太多灵魂有趣的人,宋导演认识太多活得虎虎生风的小人物,但是两位导演把熟悉的人物搬上银幕之后发现,他们熟悉的人还是太浅,太千人一面,不够撑起一个电影的格局。
电影是人生的精华简介,导演撒了满地的梗:送香蕉的憨人,狮子图案的背包,没有鱼丸粗面的小饭馆,但这些梗彼此毫无血缘关系。
让朱泰朗老师拿起吉他唱句歌容易,怎样让这首歌唱的像歌尽而亡的天鹅,要导演打开演员的窍门。
《猪太狼的夏天》里的朱泰朗老师基本上活在中学生作文选里,他喜欢个性教学,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怒吼解压,坚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个水平就算在作文选里也活不到高中二年级。
他治下的孩子们还要表现得对他一往情深,被他感召得迷途知返。
爱情片导演要会谈恋爱,校园片导演起码跟五年级的孩子们混一混好吗?
这是青春期到来前的小兽们,什么都懂,什么也没实践,因而更加躁动。
纵观这部电影,老师和孩子们从两个方向靠近彼此;猪太郎在折腾过程里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孩子们发现自己对校长的理解只是一厢情愿,老师和孩子们都在用自虐来唤醒世界,“请认真的对我好一点”,结果闹了个鼻青脸肿。
如果二者结合得成功,应该是低幼版《死亡诗社》或者五年级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格局;但男一号实在没有灵魂的波动,我们在文艺片里得到共鸣的,一是牺牲者,二是失败者,三是猥琐者,但朱泰朗是个多余物。
他没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小气候,也没有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救济孩子们的精神,反而需要孩子们的灵性来贴补。
导演说,自己是按照徐峥的形象来写剧本的,没想到徐峥走红的太快,这辈子没法当自己的男主角了。
其实以这个角色的设计,徐峥来了也没救。
他就算是演了,也会从未来穿越回2017,抹煞自己留下的痕迹。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近似青春片的文艺片,近似文艺片的商业片,近似商业片的教育片,近似教育片的青春片。
所谓近似,就是不是。
文/满囤儿真没想到,一个片名里有“夏天”两个字,故事也发生在夏天的电影,竟然选择了立冬之后、供暖之前的周末上映。
这可是一年中最冷的几天啊!
还好,囤儿发现这部《猪太狼的夏天》是一部非常非常暖心的作品。
放在这几天看,竟然有了疗效。
本片由徐峥、焦雄屏监制,宋灏霖编剧并执导,孙博、刘雪涛、徐唯、李昊泽、王继贤等主演,暖心、治愈,可以帮你很好地熬过供暖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呦。
内地的监制体系一向很虚,很多影片找大牌监制不过是希望通过监制的面子去敲定知名演员罢了。
而这部有徐峥、焦雄屏两大监制的《猪太狼的夏天》,主演竟然全是不知名的演员。
囤儿这就纳闷儿了,难道徐峥和其他那些大牌监制不一样,他不仅要拿钱还要办事?
他挂上了监制这个名,竟然真的来做监制了,不仅严控了剧本创作,还亲自盯了后期剪辑!
估计他对本片的贡献,不亚于姜文之于《寻枪》吧。
影片的故事很生活化、日常化,讲的是一位常人眼中善良正直,甚至有点一根筋的幼稚语文教师,和两位性格各异的“早熟”熊孩子之间的相处的故事。
课堂是喜剧片常用的场景,拔高熊孩子的破坏力,压低老师的威吓力,更是常用的喜剧手段。
本片并没有把拔高和压低做得过于夸张,老师朱泰朗(孙博 饰)的性格其实是个老好人,他所期望的是身边的一切在自己不干预的情况下便能有条不紊顺顺利利。
这怎么可能嘛!
哪个老师能那么好命,赶上自己的班上就一个熊孩子都没有?
就算你不愿惹麻烦,但与熊孩子相处这种麻烦,是每个老师的天职啊。
蚱蜢(李昊泽 饰)和金刚(王继贤 饰)也跟我们在恶搞喜剧中见到的熊孩子有很大不同。
他们俩身上体现出的更多的是社会对新一代儿童性格上的影响,并且是负面的影响。
他们的个性强烈,但他们的个性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他们本身是不自知的。
如何让他们自知,是老师面对的难题。
虽然形式上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本片和《死亡诗社》是一样的。
问题儿童并不是社会祸害,只是内心遭遇了暂时的迷茫。
影片的戏剧化在于,朱老师和两位迷茫儿童一样也存在心中的迷茫。
这使得他在教育两个学生的时候,并不能做到足够耐心、合理。
这就有了一个相互治愈、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想方设法引导蚱蜢和金刚的过程中,朱老师也实现了内心力量的成长,以至于他获得了对抗社会的勇气。
《猪太狼的夏天》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在笑、燃、爽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电影中得到暖。
看到《猪太狼的夏天》的片名后,相信会让很多人联想起日本影片《菊次郎的夏天》,其实两部影片的剧情大相径庭,《猪太狼的夏天》是讲述了一段师生关系,与《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护送邻家小男孩去看望母亲的故事并没有任何联系。
为何影片会有“猪太狼”,也是因为本片的男主角朱老师被起了这么一个外号而已。
如果说看《猪太狼的夏天》会让人泛起一些回忆,战台烽其实想起的,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亲亲我!
老师》,剧中的苗苗老师和两名孩子在幼儿园共同度过的难忘假期,和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生间的情谊,没有血缘关系,却在很多时候填补了父爱母爱的缺失,担当起严父慈母的双重责任。
因此,影片中的两个少年蚱蜢和金刚,与朱老师之间,就是有着这么一种相当微妙的,由敌到友,若即若离,却终于难以割舍的情份。
《猪太狼的夏天》看似一个师生情,其实也在更深的层次,来探讨有关教育方式的问题,片中的朱老师,平凡而普通,朴实又真诚,虽然对任教的生活感到疲倦,在媳妇的怂恿下,即将奔赴更轻松的职场,但他却在社会交际中感觉到,不善迎逢溜须,不会见风使舵的自己,只应属于校园这一片更纯粹的天地,虽然影片给到我们的校园,也是充满了许多的心机与不平,但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总能融化和消解内心所有的不快。
因此,朱老师在探索的新式教学法,其实也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放任孩子们的天性,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玩闹,看似师生之间没大没小,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自由奔放的快乐性格。
尽管他的方法,不能被因循守旧的校领导和同事们接受,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扼杀”于萌芽状态。
但我们分明会感觉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布道者,更是一个抚慰者,甚至是施救者,护佑着孩子们的最后一片乐土。
孩子们成长的压力已经够大,何苦再去苦苦相逼?
当然,所谓师生,有为师者,也有为生者,老师和学生之间,绝非是单向交流,他们之间的交互,才是最动人的存在。
《猪太狼的夏天》也是如此,朱老师为孩子们付诸了太多的努力,孩子们也会予以回应和回报。
特别是在得知朱老师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去练习跑步,要以优异的成绩,来留住朱老师。
此情此景,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伊朗的电影《小鞋子》,少年的拼力奔跑,不惧跌倒,向来都是最励志的正能量。
归根结底,《猪太狼的夏天》,通过了朱老师在这个夏天一系列的境遇,为观众呈现出平凡世界的伟大生存。
对朱老师而言,从计划转行,到坚持留下,这期间的内心经历可谓曲折,对孩子们而言,能用心感受到朱老师的教导之恩,并反哺以最真诚的挽留,也让这段师生情得以升华。
身为导演与主演的宋灏霖,通过《猪太狼的夏天》,抓住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也发现了平凡之中的闪光点,那正是我们在迷惘的世界中,遍寻不到的未来之光,闪烁着赤诚的奉献,与骄傲的理想。
一个夏天过去,无论是朱老师,还是蚱蜢和金刚,以及其他的孩子们,都在经历了一场看似无关紧要的风波之后,得到了成长,每个人的内心,有对校园有了全新的感受,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了属于这个夏天的,属于成长的小秘密。
但不管怎样,谁也无法阻止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轮回,我们可爱可敬的“猪太狼”老师,也要经历更多的夏天,相逢与挥别更多的孩子,但这个夏天的经历,一定能让他永远记忆,也让我们久久难忘。
文/杀手里昂电影《猪太狼的夏天》是宋灏霖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导演是位新人,片中的演员也都名不见经传,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监制的来头却响当当,请来了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与演员徐峥。
没有明星,成本也不大,我想打动焦雄屏与徐峥来做监制的唯一理由只剩下故事了。
徐峥是在上海电影节上“打捞”起这部电影的,当时徐峥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表示很喜欢,可能是故事中的生活细节温暖了他,也可能是片中男主角的光头形象让他更有认同感。
有意思的是,导演在电影拍摄之前,找男演员的时候刻意参照了徐峥的形象,所以看起来真的是很像。
《猪太狼的夏天》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讲述一个一根筋的语文老师与两个“熊孩子”之间的温暖故事。
片中的朱老师在工作生活里是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简直就是被“丧神”附体,影片一开头就被学生家长“啪啪啪”地狂扇耳光,教学方式也得不到学校认可,两个“熊孩子”还时不时地捣蛋,甚至都想放弃自己的教学生涯。
然而,朱老师的内心却始终有一股冲动,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一种认同感或者成就感。
于是,他在工作中改变教学方式,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在生活中问女朋友:“你崇拜我吗?
”寻求一种认同感。
其实,《猪太狼的夏天》是一部聚焦小人物精神成长的励志、治愈系电影,虽然片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小确丧”,但影片的整体风格却呈现出一种“摆脱小确丧,重拾正能量”的积极价值观。
朱老师从最初的事业不顺,“丧神”附体,到之后孤注一掷,释放出自己体内的小宇宙,再到最后内心归于平静,都是主人公内心自我觉醒的一个过程,真实再现了当下身处社会压力之下小人物的心路成长历程,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影片表现的都是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细节,朱老师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小人物的投影,他们可能是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在工作中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也可能是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为了家庭孩子每天奔波忙碌。
每个平凡人物都能从朱老师身上找到某些情感上的共鸣点。
特别是在影片最后,无论是那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是朱老师,都在互相治愈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
当孤僻沉默的“蚱蜢”露出笑脸,没心没肺的“金刚”执着的奔向比赛终点,之前所有的细碎和尴尬在此刻反而更加具有感染力,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经意间就给你温柔一击。
《猪太狼的夏天》没有让生活一路“丧”下去,而是用诙谐、幽默还原生活的细碎和尴尬。
影片直击当下教育环境的痛点,用一个小学老师的执着,温暖了成长路上经历过磕绊的人们,是一部暖心佳作。
作为“被演戏耽误的歌手”,黄渤也为这部治愈系电影打call,献唱主题曲《带你一起丢手绢》,以清淡平实的演唱,直击观众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与电影本身的故事质感一脉相承。
影片中规中矩,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有小人物的苦与乐,故事的结构比较简单,内容真实平淡质朴,一位普通的老师不安于现状,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学生。
这是一部返璞归真的电影,特别讽刺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直击当下教育环境的痛点,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幽默也很感人,是一部暖心之作,可惜片名起的有些“幼稚”让人容易产生误解,结尾有点儿仓促感觉很些别扭。
很好看的国产片!
居然评分这么低!
我很生气!
《妖猫传》评分都那么高,这部优秀的国产片评分这么低!
生气生气!
好了,整理心情,现在开始写影评。
也是老爹推荐的电影,没想到从开始就吸引了我。
它没有什么激烈的剧情,讲了一个善良且内心柔软的朱太朗当小学语文老师的故事。
他和我一样,以前我在兼职时就想让小朋友们能自由快乐的成长,可是同时又会遇到过于散漫影响学业的情况。
朱太朗比我更专业,能做到把游戏和学习结合,可是受到了其他班老师的反对。
在教育的过程中,蚱蜢和金刚是两个调皮单纯的小孩,朱太朗在他们身上有过挫折,也有过收获。
我的哭点有两个,一个是蚱蜢比赛时脑海里想到的和朱老师的点点滴滴,一个是最后金刚坚持跑完长跑时全班一起呐喊。
这么真实,这么流畅,这么动人。
以前一直觉得国产片很多都拍不出普通人的生活,多少会把我们记忆里的生活美图化,隔离化,可是这部电影不一样,无论是里边的老师还是小朋友,都演的很真实,好像就是隔壁小学的日常故事,电影做到这一点真的让我觉得很激动。
剧情也是,蚱蜢在最后比赛时没有得到一直想要的第一,而是跌倒遗憾收尾。
多少电影都会拍一个一定拿第一的结局,蚱蜢最后如愿在广播站和朱老师道歉。
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多刚刚好如愿呢,跌倒才是常态啊。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是它没有告诉我一个故事,它展示的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该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其他乱七八糟的烦心事一个一个跳出来,把我们的生活继续搞得一团乱。
可是,我们还是能睡在操场上,高高兴兴地笑着,感受风,感受阳光。
电影主要讲述了最简单、敏锐、弱脆的大龄青年危机,里面蕴含很多细碎的情绪让人会心一笑。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真实而贴近生活,情感自然流露,平凡中见真情流露,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小故事,容易引起共鸣。
片中的插曲非常好听,朴实无华,沁人心脾!
学校的场景和生活拉回了大家童年的回忆,真实感人,在笑中却也有泪水。
一群熊孩子让这部本来会沉闷的电影增添了不少乐趣。
这部小电影虽然没什么明星阵容,也不是特效加持的大制作,细致的镜头确刻画出了平凡生活中一些小人物的小日子,以及这些小日子里真实又不平凡的大温暖。
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冷漠,是感觉自己失去了价值。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冷漠,每个人似乎都在抱怨着环境的不公。
城市人,每天睁开眼,被投递到残生中,小确幸约不到,小确丧甩不掉。
我们似乎越来越感受不到善意,也很难传递善意。
关于城市人《猪太狼的夏天》中描述的朱泰朗,岁数不老不小,烦恼只多不少。
他是一名小学教师,蹉跎了7-8年,简历平庸,业绩平庸,谈不上一事无成,实际上一无所有。
这样的城市人,我们坐一趟地铁就能遇上一车厢;于是,朱泰朗决定寻求人生的突破,可屡屡失败。
电影中,他惯常的表情就是瞠目,呆呆地瞪着前方,表情里没有声音。
在影片结束时,他勇敢面对挫折,大声呐喊,点亮自己,终于不再迷失。
用爱化解了苦闷。
当他遇上一个沉默的人送给他一只香蕉的时候,他接受了这份善意。
就像他自弹自唱的《丢手绢》一样,“丢啊,丢啊,丢手绢”手绢只有传递出去,幸运才会降临,欢乐才会延续。
怀揣着爱,loser和lover之间只有一个字母的距离。
关于童年记得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我们越回不去就越想念,越想念就越遥远——那就是童年”。
我们时不时陷入对童年的集体回忆中,无忧无虑、单纯勇敢、天真无邪。
很多人说《猪太狼的夏天》是一部儿童剧,我不同意。
童年是我们成长记忆的起点。
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朱泰朗被两个流氓打得鼻青脸肿,他的女朋友一把掀下了他刚结痂的伤口。
疼得他捂住了脸。
挫折教会了我们自我保护,每过一个坎儿,我们就往身上穿一层盔甲;当甲足够坚固,人也足够圆滑,这就是我们给自己的保护色,成长给我们的礼物就是一张假面。
而朱泰朗却勇于自揭伤疤。
就像《远山淡影》里写的我们不敢面对的自我,就像人身上的伤口,久而久之,你就会熟悉最痛的部分我们最痛的,就是不敢面对自我;影片里的两个孩子,蚱蜢和金刚,犯了错从不说“对不起”。
但影片最后,他们无力挽回比赛,没拿到冠军的时候,他们哭着说“对不起”。
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最终,我们要和自己和解。
关于输赢我们太想赢,不断争论;与其说想赢,不如说不敢输。
只有胜者才会说“输赢无所谓”;钱穆曾说,我们的社会崇拜的输家、是弱者。
尽管如此,还是有太多人想赢。
影片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是对输赢价值观的讨论;朱泰朗想赢,他想做优秀教师;可投票结果他票数最低,他没有资格;他去路边摊点餐,想吃麻辣豆腐饭,豆腐卖完了;想吃青椒肉丝饭;青椒卖完了;他没有选择。
这正是我们想赢,没资格、没背景、没选择。
但影片结尾,他指着背包大声反驳两个流氓“这是狮子,不是老虎!
”最后挨了一顿胖揍,在警察局里,他肿着眼,对两个流氓再次重复“这是狮子,不是老虎!
”对输赢,我们多数时候选择沉默;而朱泰朗选择呐喊。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这样说:对于棋手来说,他的成败只由他的最佳或最坏的状态决定。
输赢只是你的两种状态,坚持你该坚持的一切。
我已经很久没有想救一部电影,但这次,我想救一救《猪太郎的夏天》。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这样电影,让我觉得可以为它鼓掌了。
这部电影做到了,他最优秀的地方并不是这个故事有多正能量,或者说喜剧效果有多强,他的优秀恰恰就在于正视了我们现在所生活时代的惨绝人寰。
有人问,整部电影,所有人都在笑,也没有什么痛哭流涕,至少大人没有,怎么就惨绝人寰了?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和财富,有一些人拥有了他,就有了发言权。
而像猪太郎和我这样的人,我们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无话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根本就说不出话。
因为我们的一事无成,所以除了孩子,根本没有人在乎我们说什么。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想听的。
《猪太郎的夏天》其实讲的是一个说话的故事。
猪太郎和我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一事无成是最大的共同点。
我们看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学生打了别的学生,家长气势汹汹地过来,结果,不听你说话,直接开打。
他的女朋友帮他找工作,他全程战战兢兢,伺候着女朋友的闺蜜,屁都不敢放。
他的学生们,也不听他说话,因为他看起来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猪太郎很迷茫,我也很迷茫,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
影片处理的非常巧妙,尤其是在对猪太郎情绪的表达上,这种情绪表达,用猪太郎每次回家的节奏来表达,有的时候很开心,整个旅程都很欢乐。
一辆摩托车,就是猪太郎所有情绪的宣泄点,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怜的一件事情。
我们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靠着狂奔和逆风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其实我们都是猪太郎。
我觉得电影里有一个设计做的特别棒。
猪太郎想要辞职,校长跟他说,我不建议你离开校园。
他的潜台词是,你连小学老师都干的勉勉强强,你还想出去丢人现眼吗?
这种骨子里的瞧不起在我们这个时代仿佛成为了一种常态。
我们总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但生活告诉我们,你现在就已经是最好的了,你不配更好的生活。
我们也想过努力,也想过变化,也想过尝试,也想把一切变成我们想要的生活。
可是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你没有票子,没有棍子,没有喷子,你他妈凭什么说话啊?
猪太郎和我一样,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一事无成,他做了很多事情,他只是想说话而已,他想利用这些孩子们,让这座学校听他说一句话,让所有人明白,他不是一事无成,他至少曾经发出过声音,至少曾经振臂高呼过。
所以他才会不顾学生感受的却播放那篇作文,他知道,学生出名了,自己就能说话了。
他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
他只是想让这座小小的学校听见他的声音。
他很开心,因为学生们开始听他说话了,这个世界上最好对付的就是孩子们,因为他们不会想你是个无能的人,你给他们自由,给他们快乐,他们就愿意听你说话。
与其说猪太郎的教学方法多了不起,倒不如说,他在向孩子们妥协。
金太郎想做兴趣教学的尝试,所有老师都不理解,他想辩解,总是说一句话就被打断,因为所有人都看透了他,他一辈子也就是这样了,他一辈子都是一个说不了话的人,他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说完。
他的家长来了,他一句话都插不进去。
小胖子的家长倒是看得起他,可人家更看得起自己,人家说的都是自己的事,你听也好,不听也罢,人家都是要说的。
小瘦子的家长,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人。
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听不进去外人说的话,也不愿意跟外人说话。
在他们看来,请家长就是例行公事,仅此而已,所以,老师说什么不重要,孩子说什么不重要,日子继续过下去最重要。
这大概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我们逐渐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我们热情变成了一言不发,除了工作和敷衍,我们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一事无成这件事情到底有错吗?
一事无成真的是以为内我们自己一无是处吗?
因为我们一事无成,所以整个世界都欠我们的吗?
不是。
猪太郎曾经问过他的朋友,你说我真的是一事无成吗?
他的朋友说,你不是,我特会看人,你是特牛逼一人,只是时候未到。
一切都因为两个孩子的一次助人为乐有了变化。
突然间,猪太郎可以说话了,学校,女友的闺蜜,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在听他说话,他在那一瞬间达到了顶峰,他认为是自己的妥协成功了,他以为自己成为了成功人士,他以为一切都可以好起来的。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有依赖于偶然的幸运,都是地狱。
全片最好的戏份就这样出现了。
如果放在一个日本电影里,主人公会义愤填膺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告诉大家,承认这个错误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后观众和学校会因为他的诚实而鼓掌。
可,这里是中国,一个没有掌声的国家。
所以,这一段落,让我为《猪太郎的夏天》鼓掌。
一心想说话的猪太郎沉默了,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说出真相,一个是按照剧本,他选择了第三个,不说话。
他多么想说话,可是他不能,这就是现实,要不,就让朋友背锅,这里是不喜欢真话的,可是说了假话,这两位学生会怎么想,他们现在还小,他们还有得救。
今天让他们目睹了老师的信口雌黄,也许他们就没得救了。
所以,他选择了不说。
我唯一能与世界抗衡的方式,只有一言不发。
作为电影来说,更妙的是接下来的戏份,又是他的摩托车,他遇见了一伙人,他被问了,他终于可以说话了。
尤其是对方认错了他的书包,你们明明认错了,为什么还把家的当成了真的,还要说出来,谁给你们的权利!
所有情绪的爆发,就在这一点。
在所有人面前,他说不出真相,可是,他相信真的永远是真的。
他终于能说一句真话了。
对于猪太郎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于是他被学校抛弃了,被未来抛弃了,拥抱他的只有他的女朋友。
他能做的只是唱着那首歌,享受着温暖。
其实,他明白了,能不能说话,不重要,只要有个人还没走,一切就都来得及。
接下去的事情,更加惨绝人寰。
学校是属于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说不了话的。
猪太郎发现孩子们为了说话而去努力的时候,我知道他的内心是绝望的。
如果这个世界,连孩子都无法发声,这该是个多么绝望的世界。
这两个孩子,这么小就已经明白了,只有胜利和光荣才能有发言权,他们会为了这个事情一直努力下去。
猪太郎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也不知道。
能说话,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我只知道,这个夏天,对于猪太郎来说,是残酷的。
他,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整部电影一丧到底,没有任何让你振作的机会。
可是,这不正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吗,我们不需要在歌颂这个虚伪的世界了,我们需要振聋发聩。
我们需要说出我们想说的话,而不是等待着能说话的时候。
一言不发,才是真正的一事无成。
*
好多段落都可以联想到小时候的自己 特别亲切特别感动 不同的是 让我感动和不舍得的老师一般是实习老师... 不过有不少桥段还是过于刻意了。其实导演如果不那么着急的话 剧本还是可以更好的!
最纯真的年龄 最纯真的关系
好过大部分国产,不过还缺点什么,期待导演下一部
感觉这部片子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剧情真的是有点散,难找主题,说是纯靠意境好像又差点,演员们演的倒是还行,不过没有脸熟的
挺喜欢这种电影风格,有一点文艺,但是却看着不闷,猪太郎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民教师,小人物的故事,一直都是狠吸引我的。
敢于创新的人总是受到各种阻力。
片名的确让人感觉这是烂片. 但内容并不差. 片子只是陈述现状, 细节没有深究. 虽然我对这么 "团结" 的班存疑甚重, 但只要是教育题材, 我就喜欢. 片头比片尾好.
不错
实在看得难受。老师与学生情感关系的铺垫太薄,动机犹如空降。蚱蜢的作文充满大人的意淫,金刚非要跑到终点,让我猝不及防上了堂思想品德课,不适感炸裂。
焦雄屏和徐峥监制,以为会不错,结果人和事都差点意思
看的我热泪盈眶!
李东海镜头太少,差评!
熊比孩子想打死那个小胖子
菊次郎的寄生虫?
每場戲的表演都處理得好簡陋,不得不說很業餘
少年纯朴之心性
被片名害了的电影,其实还可以的
国产电影进步了。虽然故事的完整神马的有待进步,但这样潺潺流水,不硬讲情怀硬套深刻已经是很好了
讲述一个失败的教师在生活中重拾自我的故事,充满童真又质朴,流浪汉送香蕉的部分看了2次都哭了。
这都是啥呀……这特么也能华表最佳儿童影片?我勒个去,浮夸,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故事呢?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