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战争片看的很多,但俄国的战争片还是第一次看。
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述啊。
影片中女兵的到来源自于长官对准尉的一次戏弄,准尉一再要求驻扎的士兵必须不喝酒且不骚扰女性,于是长官直接派遣了一队女兵前来驻扎,这一命令也暗示了长官对该地的防守并不是很重视。
准尉一开始对这些女兵看不上,认为她们只会胡闹。
但接下来的一场炮击敌军飞机的战斗让他对这些女兵的映像有所改观,但他还是认为女兵们意气用事,不该炮击跳伞的飞行员(根据《日内瓦公约》,己方军队不该射击敌方坠机跳伞飞行员)。
之后一女兵意外发现两名德国士兵,于是准尉带领了5名女兵前往追击。
但他们低估了德军的人数,对方竟然有16人。
于是准尉派一名女兵前去呼叫支援,自己带剩余的人与德军支援。
最后身边的4名女兵相继牺牲,前去呼叫支援的女兵也沉入沼泽之中,但准尉还是消灭了敌军,抓住了俘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的内核如此残忍,5个花一般的女兵对抗16个穷凶极恶的德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她们没有退缩,真的是战至最后一滴血。
里面准尉说了一句话,他们不能退缩,因为背后是俄罗斯。
这句话应该是引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的话,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国家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将里面的两段裸露戏进行了删减,但我认为这样做很可惜。
因为裸露戏中女兵美丽的胴体与后面被德军杀害时血肉横飞的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德军的残忍,让观众对这些女兵更加扼腕与同情,并且肃然起敬。
电影前半段较为温和,夹杂着女兵的回忆,后半段紧张刺激,将女兵与敌人对阵时那种紧张肃杀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准尉有机会杀掉三个俘虏,但他没有动手,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人性,他不是战争的机器。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美军,他同样没有对放下武器的德军动手,因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它无法摧毁我们的人性和灵魂。
由于下载问题,翻译滞后,看了两遍,终于分清了五个女战士,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包括耶夫格拉维奇。
丽莎是一个期待明天的孩子,可是那个夏天她长大了。
她喜欢教她枪法的教练,他跟她说,什么事?
寂寞了?
就算无聊寂寞的时候也别做傻事。
班长则是一个稳重沉着的人,她的回忆让我印象最深。
本来她有一个家,那里宁静安详,她温柔美丽,丈夫体贴帅气,那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子,温暖柔和,她脱了上衣在明净的窗前在橘黄色晨光下喂宝宝,这是丈夫轻轻推门而入。
霞光万丈的背影,美丽的金黄色披肩长发,回头会心一笑,好美好美。
彼时,她轻轻趴在丈夫胸前相拥而眠,孩子在摇篮里熟睡梦呓,女仆似此白色床单,马儿刨土,鸟儿叫……多美好,可是突如其来的炮火,惊叫声,哭泣声http://ymb.bz/xtdmt8,马蹄省,炮火声……尘土飞扬,她慌乱回头,灰飞烟灭……热尼亚唱的歌很触动人心。
如果没有生命/就不来到家里/现在我太老了/我的朋友都一个个离去/我来自遥远的国度/很久没有写信/我过得很好/只是我不再喜欢写信……她的家人和邻居都死在机枪之下,他眼睁睁看着,阴沟,白墙,鲜血,尸体……(你还是想在熄灯后教育我说的真是幽默的悲伤)索尼娅的爱人奔赴战场,送别的那一段真的,她流泪看着战车远去,画面太真实,印与脑海过目不忘。
只不过最后她都没有盼来一封信,就得到战死噩耗开始女兵到来时,他们大胆,活泼向上,敢说敢调戏,能把校尉气的说不过话。
之后敌军来了,他们干练迅速,测角度,距离,调整,锁定,预备,放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还有就是校尉的逻辑,他从地点背包推测出炸铁路,之后上报,安排任务,选人暗号擦枪子弹干粮到鞋子和裹脚布一气呵成。
在路上观察露水鞋印判断敌人方向,厉害,我等佩服当敌人在面前时,为了拖住迷惑敌人,热尼亚脱了衣服洗澡,这种大无畏的美真的震撼人心,敌人走后校尉说一辈子都为这宝贵一秒钟干杯,是的,值得庆祝,用智辉和勇敢赢来的一秒钟。
最后她坠下悬崖,蓝色的眼睛好美好美,纯净的那种清水蓝。
话说俄罗斯美女好漂亮,男的也好帅,尤其深情脉脉的样子,要不就说导演会找人,不但美丽帅气,个个演技还那么好~最后班长临终前的话,也很感人,别折磨自己了,我最后的请求你能答应吗?
你能吻我一下吗?
真扎人,然后自尽~唉后来来了五个女兵,他整理好衣帽,出现的是她们,导演这样安排真是出乎意料,那一刻真的好感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岁月静好,你们永在
老毛子的女战士和中国抗日剧的女军人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1.兵器上是德式机枪、手雷对盒子炮、甚至是冷兵器弓箭;2.装备是苏联军装军靴对布衣草鞋;3.身体素质老毛女绝对完胜柔弱的中国女。
但是战绩悬殊:苏联5个女兵加1一个男兵对16个德国兵,在自己的熟悉的森林,5个女兵全军覆没;而中国3个女兵全歼日军一个加强排,不仅一个都不死,甚至连妆都不带花的……从战斗过程中看,老毛子战前准备工作差得令人发指:老毛子机枪经常要换弹夹,说明战前根本没有上满子弹;半自动步枪每次只上六发子弹,生死关头老毛子都改不了粗心的毛病;而中国抗日剧里的士兵,一个盒子炮手枪一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子弹都打不完;更不用说弓箭了,战斗结束箭盒永远剩3支;3人小分队带的武器配给可以坚持斗争5天,还可以剩最后一个手榴弹。
所以不能忽视战前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年抗日为什么要苏联红军帮助?
有没有大神可以答疑解惑?
没有75版那么长,依然感人,虽然早就知道结局。
75版最后那个广播里“今天,在xxx发生了一场局部战斗”,这个场景没有了。
当时看这个场景的时候,觉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五个年轻的生命,就换来广播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班长牺牲的时候,说她们保卫的首先是祖国,然后才是铁路线和运河,戳中泪点。
这五个姑娘,两个曾经被政府迫害过,如今还能有保卫祖国的觉悟!准尉的造型倒是跟75版一样啊。
掉入沼泽那个场景力度不够,应该具体刻画增强效果。
还有,里面提到我们的祖国是俄罗斯,而不是“苏联”!!!不能接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苏联电影再现。
踏实的剧情,粗犷有力的叙事,震撼的音画,展现一个苏联准尉带领5个刚入伍的女兵阻击16名德国特种兵的经典剧情。
战争的残酷,分秒必争,不给你一丁点的时间去准备(甚至没有换子弹的时间,当时就是一个女兵的掩护射击,为准尉赢得了换弹匣时间),准备承受它所带来的种种磨难。
激战间隙,当准尉以“亲哥哥”的身份张开臂膀,拥抱仅存的两名女士兵时,鼻子一阵泛酸……战争,柔美、凄美、壮美与其同在!
喜欢72年版的老片,它可能是唯一一部看完让人痛恨战争的战争电影。
越战的反战电影虽然多,但都是屠夫的角度,像进了精神病院,无法感同身受。
赶在下线之前去看了这部高科技3D俄罗斯大片,感觉非常不好。
开始以为是因为事先已经知道情节,回来把72年的老片又翻出来拖着过了一遍,发现老版确实好得多,完全是导演水平问题。
翻拍基本上忠于原著(也许是他们都忠于小说原著),很多台词都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手法。
老版里面五个女兵的遭遇都是个人回忆,而且几乎都是甜蜜的回忆。
彩色的回忆无一例外因为战争嘎然而止,利用留白来表现她们的遭遇,没有具体的灾难场景。
新版则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亲人们的死亡,连古德维奇的犹太老妈在集中营里被杀都通过话外音插入进来,生怕弱智的观众们不知道这几位姑娘苦大仇深。
老版中对于准尉的过去处理尤其巧妙,只有短短的几句台词,太经典了。
先是热尼亚和丽塔耳语嘀咕了几句,热尼亚挑逗的问中尉:“准尉同志,可以问你个问题么?
”“问吧”"你有妻子么?
”“有老婆,战士科尔梅科娃”“你的妻子在哪里?
”“当然是在家里”“有孩子么?
”“孩子”(痛苦沉思)“有过,儿子”丽塔:(同情)“为什么是有过”“奶奶没有照顾好”“为什么会这样”(苦笑)“老婆把我们抛弃了”由活泼可爱的女兵反衬准尉的落魄,简洁动人。
新版则啰嗦的讲述准尉如何在苏芬战争中受伤,护士老婆有了外遇,孩子病死,完全是肥皂剧的手法。
以后再也不看翻拍的电影了。
如果翻拍的好片,后来者为了证明自己绝非饭桶,势必强行改编。
这些改编往往是破坏性的。
如果是烂片,谁又会翻拍烂片呢。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也是我如此废话的目的,希望有天能在大屏幕上看到。
战争 女人 爱情 生命…俄国人沉重粗犷的叙事笔调把它们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太多泪水,沉默至剧终。
还是说人物吧。
想先说加利娅这个所谓的“胆小鬼” 在她战栗地喊出妈妈导致暴露的时候 我恨不得用手紧紧捂住她的嘴巴。
转念一想 那恰恰是战争里最真实的惊呼,只有不敢端起枪的她 坦率地保留了作为孩子和女性的脆弱,其他人并非没有,只是懂得“这是战争,战争要的是存活”,痛苦地习得把脆弱和温情掩藏在戎装血渍之下的技能。
那些勇敢这样看来太残忍,反而这声怯弱的呼叫,温化人心。
然而勇敢并非不迷人,我很喜欢的角色是热尼亚,尤其是她端枪挺立在岩石上,而后在扫射中坠落。
有一束光从背后打在她身上,为这场死亡渲染了格外多的英雄主义气息。
这个瞬间忽然想起她在战争里打理长发的样子,想起她一句不羁的“那又怎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听从感觉的一意孤行的姑娘,她很清楚自己爱什么,然后不顾世俗目光去寻找自己的想要。
另外三个女性角色也同样各有亮点。
五个人的背景故事以插叙嵌入,让性格更有依托。
而勇敢也从来不仅仅是敢于牺牲,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拼命活下去。
准尉这个唯一的主要男性角色包含了很多东西,我甚至一度以为他的结局就会是石凳上的那个颓唐身影,然而他在五个补充女兵源面前重现摆上严肃脸的时候,我由衷产生敬佩之情。
战争还很长。
生命也很长。
他将重新带领与保护这些眼前的“俄罗斯的母亲”。
影片里有一段反复出现的配乐感觉像喀秋莎的旋律,然而其实我听俄罗斯怀旧曲都是这种感觉。
和西伯利亚广袤的沼泽 森林无缝对接。
忽然想到了德军失败的原因里有一条是“俄国地大物博拥有战略纵深”,有点脱线…但也因为如此 苏德战场的广阔感让这其中的小小的人心与人性特别迷人吧。
(上次看战争是德剧《我们的父辈 》依然苏德战争)最后来一段歌词吧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又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为的不仅是勿忘历史,也让年轻一代感受长辈那个年代最爱的经典。
这次翻拍还算中规中矩,虽没能超越原版,但只要还有那个味道就足够了。
配音,廖菁班底绝对精湛绝对物超所值。
总之,值得一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典型的俄罗斯电影,浓厚的二战苏联味,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虽然都很简短,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让人可以细细体味,画质淳朴唯美,打斗写实惊险,胜在剧情,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典型的俄罗斯电影,浓厚的二战苏联味,开篇主线的叙述中插叙各女兵的过去,虽然都很简短,却把每人的个性刻画的很细致,所承受的战争之殇也都交代了,让人可以细细体味,画质淳朴唯美,打斗写实惊险,胜在剧情,赢在对战争的探讨与反思,败在和谐式结尾的男主角光环。
节奏居然还可以。喀秋莎一出比起教育更像外宣。杨威利一来肯定问那国家真的比生命重要吗,答案也很明显。两个裸露镜头,一个是女澡堂,女兵们讨论家庭和孩子,一个是假装伐木人,脱衣服下水转移敌人注意力,哪儿跟哪儿啊?拍特么牛郎织女呢?他把胆怯紧张掉链子这些帽子安在女人身上(1男主n女主的结构中男的一点错没犯,只有女战士多争取了一秒让他换弹夹的情节)比起“我们需要懦弱或恶毒的非圣女/妓女形象”更像一种迎合传统的污名化或者就是纯虐女,还有脸讨论身体政治?讨论了什么,我没有家人和爱人了所以我的身体没有用了,我找个地方求死,但也要光荣?然后再次新的五个女人?我觉得很恐怖。
我是来看俄罗斯大白姑娘的。。。
基本照搬老版。感觉很不好... ...那些妹子基本上我都分不出谁是谁... ...花瓶的太厉害
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的身后是俄罗斯。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洗澡删减
演技是真的不咋地 配乐也不是很合适 导演感觉不太行啊 胸胸不错毛妹是真的大又挺 最后一幕有点尬
看看人家这抗德剧拍的,比我们的抗日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姑娘很美,森林风景不错,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故事的底子实在太好
看不起跪舔老毛子的任何中国人!!!这片子放的太久了吧!垃圾!
这片儿跟《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的观感巨像巨像,然后技术层面还不如后者………
美女、美景,美得像油画,配合恰到好处的音乐,令人美不胜收。战争淋漓着鲜红的残酷,与柔美的女性、静谧的村野,形成强烈的冲突感。剧情方面,用旁白闪回的方式介绍五位女英雄的过往,略显生硬。两处洗澡戏全部被剪,痕迹明显且粗糙。
7.2分,爱奇艺上的版本明显删去了5分钟女兵洗澡的镜头。删就删吧,反正我本来就不感兴趣。最后一战挺扫兴的,我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也是这样,三个德国兵一起躲进山洞被包了饺子?靠着女性死亡体现战争的残酷,除此之外并无亮点。
2015.10.06一群傻瓜竟然把这么经典的片子楞改成了好莱坞电影。看样子这样的傻逼不是中国独有。
★★★☆
男猪脚是个文艺男青年,太具有情怀,又太自私,害死了五位大胸女猪脚。
好莱坞式大片,节奏好,俄罗斯女兵漂亮
还是不如原版。
看来毛子抿拄化还是比伟国略高
配乐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