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已经是非常幸运和惊喜的了。
本来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就是“military movie",就是想去看Alan在银幕上最后一次出现的,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会对这部电影本身感兴趣,更没有指望自己会喜欢它。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它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以前听一个导演说过,只有会让观众出了电影院还想看一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但是这一次我想持反对意见。
这部电影,我短期内不想再看了,因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让人的神经绷紧到一种境界,紧张得不行。
但是,我觉得它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很值得一看。
至于二看,也是值得的,不过要隔一段时间。
<图片1>这部电影已经远超出了军事电影的范畴。
有许多元素让这部电影沉重,饱满——人性。
死亡。
悲剧。
挣扎。
道德。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注重点不是军事,不是窃听器,不是恐怖分子,不是无人飞机导弹,而是人性,而是和平,而是这个世界。
电影从卖面包的小女孩开始,也由她结束。
唯一不同的是,在电影开头的她还是活生生地、真真实实地在转着呼啦圈,电影结束时她转着呼啦圈微笑着的样子已经成为了阳光里的幻影,一去不返。
因为,她死了——被英国军方不得不射向恐怖分子的导弹炸死了。
电影片尾她转着呼啦圈的样子多么可爱,多么美好,在阳光的光影里熠熠地闪着光——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浑身是血地躺在肯尼亚医院的简陋病床上,父母伏在她身上痛哭失声。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真的。
电影里,由Frank Benson将军和Caroline Powell上尉主导的一方支持的是向恐怖分子碰头的屋子投射导弹,即使那附近有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小女孩,导弹有65%的可能带给她致命伤害;另一方,英国一些政府官员和两个飞行员(控制导弹者)反对这个做法,宁愿保全那个女孩的性命而任由恐怖分子离开屋子后到一个购物中心发动自杀式袭击,预计会杀死80多个无辜百姓。
这两种非常controversial的决定都不能说对,但也都不能说错(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更加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
)这就造成了非常棘手的情况。
一方面,投射导弹刻不容缓,恐怖分子时刻有可能动身;另一方面,小女孩在导弹轰炸区内无辜地为生计卖着面包。
在政府官员的一方,在小女孩出现在射程内之前,他们就因为对于恐怖分子是要capture还是kill而挣扎。
本来的计划是捕获而不是灭口,但是当情形不允许捕获,灭口恐怕是唯一选择。
然而,灭口代表着这次行动mission的改变,有可能不符合法律。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官员们几乎无不选择了抛皮球,把决定权交到不同的人手上,从在新加坡的某官员再到在中国乒乓外交的外交部长,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做决定。
但是他们错了吗?
严格来说,也没有。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人性,让他们有了逃避的愿望。
军方则显得有些冷酷无情,由海伦米勒扮演的女主角Powell上尉一直是施行人物的绝对支持者,最后还让负责预估导弹射程的人把伤害小女孩的几率伪造成45%,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Alan扮演的Benson将军即使有一个和小女孩差不多年纪的女儿,却在这种情况下近乎是毫无人情地选择牺牲小女孩。
她们错了吗?
绝对没有。
80多条性命和1条性命,孰重孰轻?
再说从军多年,也见过了无数无辜儿童的死亡,可能即使想做些什么也无能为力了,甚至对无数的悲剧麻木了。
但是对于不得不摧残一个无辜的性命,尤其是儿童的性命,他们的内心也无比无奈和难受。
整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只有一天,然而当我们看到Benson将军和Powell上尉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震惊——这仅仅发生在一天内吗?
在那么多次的紧张局势里,感觉一生的时光都已经过去了。
Powell上尉开着车,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窗外的天阴沉、下着雨,雨刮器无奈地刮着,令人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悲伤和无奈。
Benson将军在来到总部前还在商店选给女儿的玩具娃娃,在走进那个要做出艰难决定甚至是气氛剑拔弩张的会议室之前把娃娃递给了助手,然而等到他再次出来,接过娃娃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已经间接杀死了一个无辜的肯尼亚儿童。
这么多事情,都改变了。
所以,当他的助手递给他娃娃,他发了好一会愣才回过神来接过娃娃。
他在临走时对那个时时反对投射导弹的女政府官员说: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the war.是啊,他们都知道战争的代价是什么,但是谁有办法停止它呢?
<图片2>而那两个飞行员,在上级的命令下不得不执行任务,操控带着导弹的无人机Eye in the Sky(天空之眼)在天上监视恐怖分子的碰头处(这也是影片名Eye in the Sky的出处)。
但是从他们额头上冒出的汗,紧皱的眉头和发红的眼眶,甚至是掉下的泪水,就可以看出他们被迫成为杀手的如山般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的镜头是他们被要求在12小时内回到总部,他们点点头,然后留给观众两个无奈、疲惫的背影。
同时,他们背后的天上飞过一架刚起飞的战斗机(也可能是Eye in the Sky无人机),预示着战火一直不会停歇,那样的悲剧还会再次上演。
没有人真正错了,也没有人真正对了。
就像是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案例,一辆汽车失控,是选择牺牲一个胖子而保护其他六人的性命,还是牺牲六个人保护一个胖子?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怎么可能做出选择?
不管怎么样,都是一条条生命啊。
虽然按理来说,牺牲一条命保全更多性命很有道理,但是凭什么那个人就要失去生命呢?
为什么偏偏是他呢?
一个字,难。
而他们要做出这么艰难的抉择,要背负任意一种情况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因为战争。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关于追求和平的话,每个人都是严肃而认真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丁点的抱怨。
但是,在他们必须要进行下去的艰难抉择背后,影片里暗藏着一种非常强大的信息——战争,毁灭美好。
军方、政府,即使似乎有选择权,但真的对此束手无策。
美好起始于人性,也毁灭于人性。
恐怖分子无法灭尽,因为他们把他们所做的事业当作人生追求,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血肉横飞中感到非常自豪——一个人在做可怕的事却丝毫不知道自己错了,多么可怕。
而且卖面包小女孩的案例在动荡的国家超过千万例,无数无数的无辜儿童在最美好纯真的年纪里倒在战火里,多么悲伤。
我们有时候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名字,一则讣告。
但是如果真正投身进去,真正感受死者家人撕心裂肺、绝望的悲伤,去看一看小女孩父母看到前半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女儿现在浑身鲜血地停止了呼吸,那种痛苦一定超出想象。
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因为那些价值观扭曲了的人。
影片没有选择很大的背景,虽说有英国军方的上校之类的高官参与,影片的背景却仅仅是执行捕获几个要去袭击购物中心的恐怖分子的任务。
本来我以为背景会是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一个决定会造成无比巨大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切入点小,反而传达了强大的信息和力量。
几个恐怖分子袭击购物中心,代表了更多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活动,杀害无辜;一个小女孩因战争而死,也代表了更多处在这些动荡地区的儿童和百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又一个甚至是一批又一批地死去。
另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悲剧。
对于这种背景的电影来说,只有悲剧结局才能折射出最大的力量。
对于美好的毁灭,使人心受到震撼和冲击,令人唏嘘和悲伤,更会让人走出影院后陷入沉思、不断回味。
然而如果结局是小女孩并没有被炸死,恐怖分子成功被炸死,人们也许更有可能发出一个开心的微笑,这部电影也随之被“一笑而过”了。
况且,小女孩的情况在电影之外更糟。
也许更多的时候,军方根本不会管、也无法管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不会为了挽救他们的性命而做出电影中的各种努力。
他们不被关注地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存在过,除了认识他们,现在在为他们痛哭失声的亲戚朋友。
电影可以说是对现实做了一个残酷的揭露。
那个叫做Alia的小女孩,皮肤黑黑的,严格来说并不漂亮。
但是她多么质朴可爱呀——我记得她在动荡和贫穷中还学着数学,快乐地转着呼啦圈,很乖地帮妈妈卖面包。
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不值得遭受这样的命运。
电影在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她转呼啦圈的镜头,和我想象中的严肃的军事题材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不一样,导演和演员的名字都在阳光下出现,非常特别,也非常美好。
小女孩的微笑,在光影里烂漫,远离战火和硝烟,一切看上去无比完美和温暖——只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幻象。
不过,还好——感谢这部电影,相信它一定会让人们至少记得,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多战火纷飞的地方,充满了像Alia一样的孩子和无辜的百姓在等待着和平,在命运的夹缝中挣扎着寻找希望。
即使在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里,他们依然像Alia一样快乐地微笑。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就连那一点微笑都会被夺走。
P.S. 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理解可能和实际有一点出入,因为我对生肉的理解还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大致情节是正确的。
在写完上一段之后我查了查这部电影,今天是上映的第八天,烂番茄指数已经达到95%了。
烂番茄链接:rottentomato
(文/杨时旸)从题材上讲,这部《天空之眼》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联想到《猎杀本拉登》,但当电影进入正题,就会发现,即便都是有关打击恐怖分子的题材,而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相似。
《天空之眼》在于提出了一场严肃又残忍的道德拷问,一堂没人能给出答案的人性公开课。
凯瑟琳上校追踪一名女性恐怖分子头目已经六年,终于确认了她的出现地点。
准备实施无人机定点轰炸。
但此时,在那所目标房屋的门外,出现了一名贩售食物的无辜小女孩。
围绕着这个“附带伤害”的致死可能性,从军方、政客到具体实施轰炸的士兵,都陷入了各自的考量和纠结。
这部电影的视角设定明显经过特殊考量,极具象征意味。
这次袭击,根本没有正面冲突和厮杀,一切一直处于“上帝视角”之下。
英国的情报机构利用各种高科技的侦查手段以及卫星和无人机系统,在天空中监控着一切,敌人感知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可以看到房间内每一个人的动作甚或表情。
正是这种高高在上、可以洞察一切的视角,让原本代表着正义一方的人们真的像上帝一样注视到了世间百态——不只是作为敌人的恐怖分子,还有作为牺牲者的平民和儿童。
上帝视角让死伤不再是一个符号和概念,而变成了具体的、鲜活的人。
那些士兵可以看清女孩坚毅的、苦中作乐的生活细节,这对于他们内心的波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除了视角,空间的设定也布满心机。
所有做决定的人们,无论军方还是政客,都坐在远离战争现场的房间里遥控指挥,这是现代化战争的常态,也恰巧形成了一种有趣又残忍的隐喻。
一群主持着外交内政的中年男女,坐在镶嵌着桃木护墙板,悬挂着枝形吊灯的房间里,喝着咖啡,吃着曲奇,看着大屏幕上对恐怖分子的实时监控,一切都显得无比诡异,他们正在“观看”一个生死攸关的场景,他们是抽离的,但同时又是他们在决定着那一群人的生死。
这一切荒诞又令人唏嘘。
战争电影是最易于生发出道德拷问的题材。
但把所有拷问都融化到一个一直悬念紧绷的故事中,却并不那么容易。
《天空之眼》从始至终,都只运用了几块屏幕和几个房间去讲述一切,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只通过凝重的表情和紧绷的身体语言塑造情绪。
而正是这最简洁的场景却延展出了最深刻的道德问题。
一边是无辜的小女孩,另一边是房间内正在试穿自杀式爆炸背心的恐怖分子,到底如何抉择。
这不可避免地让人们想起著名的哈佛公开课中有关道德的争辩。
一列火车开来,在撞死一个人和三个人之间,到底选择不选择扳下道岔?
恐怖分子造成的威胁可能是杀死数百上千人,但那个场景是当下看不到的,而那个孩子无辜的牺牲却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这种情形之下,人类的理性有时无法跨越道德和情感的关口。
而更残忍和冰冷的一幕发生在高官云集的指挥部中,他们一边盯着大屏幕,一边说,“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也就是说,在某一个瞬间,他们曾经想过,放任恐怖分子实施行动,以换取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
而这样,自己还能赚取道德加分。
相比于战场上真实的血肉横飞,他们更在意youtube上一段轰炸视频带来的民意倾斜。
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致力于打击恐怖分子的这群人是正义的一方。
但当他们把别人的生命当做筹码进行计算的时候,是否也让人们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恐惧呢?
《天空之眼》设置的几个层面非常耐人寻味,操控导弹的士兵,军方高层,文官政客,以及远在他国访问的国家元首和作为盟友的美国高层。
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也是以战场为圆心,由近及远的距离。
你会发现,越是切近真实战场的人,道德感就越强,人性浓度越高,而越到外围,道德与人性就逐渐稀薄。
指挥部中的人们,算计的是政治上的得失,而当电话打到远在他国访问的最高层,他们根本不把这一切当做需要审慎考虑的事,随便在几秒钟之内敷衍地做出决定。
电影故意显示出了戏谑又残忍的场景,权力最高层中的人在马桶上,在球案边随意决定了他人的生死。
恐怖分子被消灭了,用了两颗导弹,小女孩作为“附带伤害”也没能逃过一劫。
从理性上讲,谁都知道这笔账要算到恐怖分子头上,但这一切会永远压在那两个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年轻士兵身上。
那些掌握权势的高层最终会把这次袭击浓缩为一次胜利的演讲,然后将之遗忘。
大概浏览了一下各位的影评,分歧很大,评价也很极端,我想这也是伟大影片的特点吧!
我也来凑个热闹,从做决策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整片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欧美决策过程,因为本人一直在美企工作,所以对这种欧美决策过程非常熟悉,基本上是各方角力,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算是民主的精髓。
在欧美的决策体系里面,决策者不能随意做决定,必须根据各种process,来一起review decision,最好是mutual decision,所有人都同意,所有人都拖下水;不然就会变成独裁统治。
在本片中,决策者是minister,必须征求各方意见,legal,political,military,supervisor(secretary、prime minister)。
在这个过程中,military立场坚定支持发射,political adviser立场坚定不发射,legal立场不定,领导则不愿意或者害怕做决定。
通常情况下,假如意见不一致,决策者会说我们下周再开会讨论吧。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的,一个决定经常拖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但在这次会议中,决定迫在眉睫,决策者不能说下周再说,所以被各方紧密push。
当你不是决策者的生活,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即便是mutual decision,也需要决策者承担责任。
但是决策者需要考虑各种决定的后果,会不会下台,会不会刑事审判,会不会以后活在阴影中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策者的决定很难用对错来衡量,只能做当时最好的决定。
假如发射,从military来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political adviser来看,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在分析一下political adviser和military:political adviser站在道德和政治的角度,虽然她口口声声说她可以承担责任,问题是她真的可以吗?
假如人体炸弹砸死80个人,她能承担的了吗?
当然,她可以把这个80个人的死亡推给恐怖分子,来引导民众舆论制造政治影响力。
假如刚好她的女儿死在80个人里面,她会不会支持发射呢?
同时,另外一个角度:她也是对的,假如全世界都知道英美可以为了炸掉恐怖分子同时把你的孩子炸死,你还愿意支持自己选举的政府还是支持恐怖分子?
所以本片的第一句话就是:in war, 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 假如民众知道这次发射,同时也造成了少量的平民伤亡,民众应该会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反恐胜利。
假如民众知道这次发射,同时谋杀了一个小女孩,民众会不会认为这个政府不可信任?
会不会要求政府下台?
会不会要求刑事诉讼?
回头在说military,大家在家穿着睡衣的时候都表现的非常人性化,喜欢小狗和小孩,但是一穿上军装,工作起来,只会考虑逻辑,算计投入产出比和后果。
military辛辛苦苦追踪了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终于抓到了头号恐怖分子,而且马上就要进行新一轮的人体炸弹恐怖袭击,牺牲一个平民换来80几个人的生存,逻辑很简单,决定也很简单。。。
但是从另外角度来看,假如真的像political adviser说的,今天你炸死了一个小孩,和几个恐怖分子,但是小孩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恐怖分子?
会不会更多的人会变成恐怖分子?
会不会产生一个800人或者更多人的的恐怖袭击?
所以,假如发射影片不外泄,truth不被人知道,这应该就是一次伟大的反恐行动,于是minister就做了最后的决定。
但是没有人知道未来,假如有个斯诺登 or political adviser or 那2个小士兵出来把影片泄露?
或许因此,真的有更多的恐怖分子?
所以,在欧美这种体系里面,做决定真的很难。。。
我的美国企业里面做项目也一样很难,有各种各样的process,不能违反FCPA行贿,不能使用盗版等,必须所有人同意才能继续等等。
BTW,有一点我不同意的就是:political adviser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他们都是为了保住位子,这个行动很disgraceful。
我认为每个人都只是在做他们的工作而已。
military 有自己的process和决定,不能说military是为了保住当前的位子而要去发射导弹。
决策者考虑了各种风险后,当时做出了发射的决定,至少他没有像其他领导一样,根本就不愿意做决定,把责任推给下属,虽然minister也想把责任推给领导,但最终他还是做了决定,没人知道是好还是坏。
虽然他也知道以后有可能被一帆风顺升职,也有可能被革职,判刑等等。
这个电影是标准的智商检验器。
电影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
99.9%的老百姓没有脑子,你灌输给他们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找几个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一番,没脑子的老百姓不会思考,就会认为事情真的就是电影里那个样子。
甚至感动不已,哭的稀里哗啦。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2021年8月29日,美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了一次“防御性空袭”。
袭击目标是一辆汽车,美军认为这辆汽车对美军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军空袭造成目标车辆上至少1名“ISIS”相关人员,及附近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
9月1日在美国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说:“我们认为空袭行动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这是一次正义的袭击。
有其他人被杀吗?
是的,有。
他们是什么人?
我们不知道。
”类似的平民死亡数以万计,好莱坞根本不会拍给你看。
真实世界是美国政府根本不关心外国(甚至美国自己的)平民的死活,毫不犹豫扣动扳机。
2021年9月24日编辑事后更精确的新闻称,美军8月29日空袭炸毁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处民宅,炸死了一家10口,包括7个孩子。
其中2名2岁幼童,分别名叫玛丽卡和苏玛雅。
根据这次惨案创作的漫画《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令人心碎。
《两岁“恐怖分子”的葬礼》描述的是7个夭折的孩子下葬的瞬间。
画面中心是挖好的木坑,大小不一的棺材依次排开,送葬的人们正将一口棺材抬进木坑。
别说你是平民,是孩童。
哪怕你是白种人,美国人。
你不是我的纳税人,选民,票仓。
那么,你的死活与我何干,为了不妨碍我,请你死的更方便我些,不谢。
所谓的“天空之眼”是指美军的无人机,它能够飞翔在20000英尺的高空观察敌情,并可以携带导弹,如有必要,可以立即给予敌人精准的毁灭性打击。
美英联合追捕一个流窜在非洲的恐怖组织,这个组织的头目里有美国和英国公民。
这个追捕行动实施了6年,终于有一天,在各方可靠线报的引导下,由海伦米伦领导的追捕小组将目标锁定在内罗毕一家富商的屋子里。
在这个屋子里,恐怖组织正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自杀行动。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追捕行动变性为斩首行动……本片就是关于这次斩首行动的全过程。
推荐本片,理由有三:1、演职人员本片是艾伦瑞克曼的遗作。
本片由科林费斯制片。
第79届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女王》)主演。
《绝命毒师》里的小粉也在片中呈现了比《极品飞车》好无数倍的表演。
还有《权力的游戏》里被卡丽熙抛弃,跑来这里当大英帝国外交部长的大熊。
2、专业性无论是坐镇指挥室的海伦米伦,还是环伺目标的地面部队,以及随时待命投掷炸弹的小粉,他们身上都褪去了演员的光环,展现出十足的军人风范。
这不仅仅是说一大堆专业的军用术语,还有他们的神情举止,都俨然参军多年的战士。
这种由内而外的专业气息和他们具有可信度的表演让观众时时紧扣心弦。
3、批判性历史上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多了去,仅上述两项不足以构成推荐本片的理由。
本片的亮点在于它无情的嘲讽了英国政府繁冗复杂的授权体系,和谁都不想负责任的踢皮球作风。
这一块在本片占据了相当长的片幅,也极其精彩。
影片还刻意将其与美国官员进行了对比,嘲讽指数瞬间加倍。
4、人性没有人性的战争片就是政治宣传片,这种做法在社会主义集权国家的影视作品里较为常见。
本片在人性的展现上,虽然我觉得稍微有些煽情,但也被深深打动。
不过本片绝不是简单的煽情,更不会因为要表现人性至上这种在西方影视作品里大行其道的观念而对结局作出明显不符合现实的刻意改变。
直面惨痛的结局更具有冲击力。
片名《天眼》,也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
基于以上,我推荐此片。
微信:野评人20160615 20:06
看了下很多影评都在讨论,这部电影着重在道德困境上面。
然而我觉得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的是 当现今科技和政治力量赋予了一群人拥有了千里之外决定一个人生死的能力时, 如何去约束这份力量?
法律?
道德?
然而很不幸导演说:这两样神器只是bullshit。
正如电影台词一样,法律不是来约束他们的,而是保护他们的。
而小女孩的死也正告诉大家,道德并不能左右这群人的决定。
或者说这种道德观不符合这群人的需求。
因为他们拥有这份力量后,他们责任也在增加,他们不是在为一个人负责,而是国家。
由此可证,道德观,价值观只具有部分普世性。
有句俗语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会做出怎么样的决定。
救女孩没有错了吗?
不救女孩错了吗?
可能没有一人能不迟疑的回答这两个问题。
所有讨论道德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体。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样的体制能约束这份力量而又能让这群人有效的行使这份权利。
未完续待---凌晨看的电影,先休息了。
当大家组团去看美队的时候,我一个人跑去看了《天空之眼》。
已经都快下片了,不知怎么又重新排上来了。
本来对反恐题材没什么兴趣,纯粹是冲着我教授遗作去贡献票房的,结果意外地非常好看! 成本不高,基本没啥特效,甚至大部分是室内戏,全靠演技台词支撑。
然而这样一部嘴炮戏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全程无比揪心,紧张感爆棚,远超某些大场面电影。
经典的战争道德困境,被电影挖出新的深度。
一些小幽默始终贯穿其中,善于讽刺的英国演员们又一次不遗余力地黑了把自己政府。
让我惊讶的是场内观众的感情投入程度,这片真的是做到了让全场观众都跟着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包括不安分的熊孩子们最终,我们没有看到救赎,没有看到皆大欢喜,而是迎来了一个无比现实的结局,也听到Alan用充满磁性的低沉的声音为这个道德议题作了结语:"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war."当片尾字幕打出了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时,泪目。
最后我就想问一下,那个无人机驾驶员小哥谁啊?
!含着泪水的蓝眼睛简直帅爆了好吗?
!啊啊啊啊啊!
还记得那个典型的“电车悖论”吗?
电车难题,又称电车悖论,最早由哲学家Philippa 提出,具体内容是:两条电车轨道上都被犯罪分子绑上了无辜的人,区别是左边的轨道上绑了四个,而右边只有一个,现在你是拥有‘上帝视角’的电车驾驶员,在无法及时刹车的情况下,你是选择左边的路,还是右边的路?
这场悖论,似乎是让你在四人和一人之中二选其一。
但实际上,无论你选了哪个,都已身处深渊,无法逃脱。
而看完这部电影,我大汗淋漓,仿佛从那深渊中走了一遭。
即使无法左右剧情,也好像在冥冥中做出了一些选择。
这是艾伦里克曼先生在荧幕上出现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他寓意最深刻的一部。
《天空之眼》,豆瓣评分7.8分。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围绕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飞弹打击而产生的一场分歧。
然而令众位观影者揪心的是,这场飞弹打击会有百分之50以上的几率导致一个小女孩无辜牺牲。
但若是不立即进行飞弹打击,那么这些丧心病狂的自杀式恐怖分子就会展开行动,预估伤亡将在80人左右。
看到这里,你们就会发现,这不就是一场“电车悖论”?
一边是一个无辜的女孩,一边是80人以上的生命。
孰轻孰重?
放弃哪一边似乎都有理,于是整部电影伴随这个“悖论”展开了道德与理性的论战。
电影中隐约分成两派,一派是看起来慈祥的女上校和会给孙女买布娃娃的老将军,一派是看起来严厉无情的女政治家。
他们分别会做出什么选择似乎一目了然。
然而女上校板起柔和的脸,以强硬的姿态要求飞弹打击;老将军将娃娃交给下属,换上了精明冷漠的表情。
在战争面前,他们似乎换上了另一幅面孔。
反而是女政治家,极力反对飞弹打击,主张给予小女孩一线生机。
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不过是一场道德的较量,整部电影会泛滥着电车悖论的‘生母鸡汤’。
然而故事开始有了些许不同。
由普通的‘道德悖论’展开,升级为‘道德与功利双重悖论’。
女政治家主张的营救小女孩,其实是想凭此占领舆论制高点。
也就是说,电影里她差点说服众人的核心论点,并不是道德上的高尚,而是基于功利主义的‘生命的计算’。
如女政治家所言,如果误杀平民(即小女孩)的这件事被目睹或被拍下来,传到YouTuBe上,那么哪怕这段视频转化率仅有0.000001%,但乘以播放总量以后,将有多少目睹事件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会来自世界各地,或许是高智商的种族主义者,甚至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父母、兄弟。
他们会成为满腔怒火的‘起义者’。
他们会扛起恐怖主义的大旗,痛恨‘道貌岸然’的大国政府。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女政治家真实的论点是什么?
“如果我们发射了这枚导弹,恐怖分子们就赢得了宣传战”,“而如果我们救了这个小女孩,那么恐怖分子们再去袭击了多少人,都是我们赢得了宣传战”。
如果恐怖分子赢得了宣传战,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恐怖分子前仆后继。
如果飞弹打击将这些恐怖分子击杀,那么会避免一场恐怖袭击,营救更多的人。
然而女政治家有一点没想到,那就是,恐怖分子已经是恐怖分子,他们的形象已经毁无可毁,即使做出再多劣行,他们也不会输掉宣传战。
反而是英国、美国这样的大国,属于有底线有良知的文明国家,面对恐怖袭击没有拿出切实的对策,依旧会被伤亡的人们家属所记恨,依旧会输了宣传战。
所以,无论怎么做,都是输。
最后这枚导弹到底发没发射已经不重要了。
所有人都明白,最最重要的,并不是小女孩这个生命本身。
老将军拿着布娃娃时脸上的柔和不是伪善,女上校对狗狗轻声道歉不是伪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呢?
他们肩头上承担着军人的责任,承担着国家的信任。
善良与不忍只能暂时抛诸脑后。
因为有时屏幕前的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真实事件的其中一部分,我们的善良和义愤有时更会成为舆论战争浪尖的牺牲品。
而讽刺的是,也许正因为舆论战争的存在,正因为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被直接视为草芥。
有时对或错、真或假不是几句争辩,几行眼泪就可以争辩得清的。
我们要明白这部电影真正要告诉世人的道理,那就是反战。
这部电影既不是证明舆论战的重要性,也不是想要证明道德与功利孰轻孰重。
它归根到底,没有说谁对谁错,只承认了一件事,即战争的冷酷无情和对和平的极致渴望。
就像新冠肺炎爆发后,中国与美国之间爆发的舆论战争一样。
特朗普妄想推特治国,占据美国是受害者、中国是加害者的舆论制高点。
而中国也反制约,先后在推特上推出视频及外交人物发言,为的也是将泼在身上的脏水擦干净,为中国今后在国际上走的道路铺上更有利的台阶。
说到底,我们都是功利主义的忠实执行者,但要说我们都是人性的伪怜悯也说不通。
毕竟,美国死亡人数和中国死亡人数,美国执行政策和中国执行政策相对比,很容易便能得出结论,无论怎样的功利主义,都抵不过真实的道德。
我相信,如果特朗普明白这个道理,他也不必将手摇的像手风琴一样了。
最后,我想说,不必去讲‘这就是人生’这种话。
我可以借用《大卫戈尔的一生》里的一段台词来结束这篇并不十分正经的影评:“所谓完全合乎人性,是指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且不以满足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是以生命中那些正直、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只能通过是否尊重他人的生命来衡量我们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太讽刺,讽刺到不想看下去。
这是好莱坞出来的吗?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让我有了种整体不无法改的很好,压根就不应该出这种作品的感觉。
伊拉克战争,为了掩盖事实,美军会专门射杀战地记者。
那时会有好多集束炸弹没爆炸二挂在树上,说不定什么时候爆炸……那时看到一个大叔用机枪想打下来飞机。
现在却说为了一个,只为了一个,一个女孩甚至放弃轰炸!
你说这是宣传仁慈的,他们已经羞愧难当了,如果你告诉那些军政们说这是讽刺作品,那某些政府和军人不得全体自杀吗?
是!
没错!
这只是电影。
但差别太大了,会让人觉得太胡闹。
Alan Rickman 一出场我就会低声惊呼,纪念你我的教授。
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
節奏緊湊,本來是屬於沒有絕對答案的道德探討,但結尾渲染小女孩的死亡及玩樂的慢鏡卻令作者立場變得全盤道德化及虛偽
美国的无人机已经造成千千万万无辜平民的死亡,这些虚伪的屠夫们还拍出这样的骗子,装腔作势。
冲着高分拖的,怪我没先做好功课。这种等级的军人会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延迟下手,Are You Kidding Me?
伦理问题的背后嵌套政治实态。看似严谨的决策过程,几乎成为“黑色幽默”。
电影三分,立场问题扣一分。这种士兵在中国是要被枪毙的你知道吗???长得这么漂亮就不要去当兵了。
在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我还是觉得,不要冒着摔碎一篮子鸡蛋的风险去爱护一颗鸡蛋。以及负责发射导弹的士兵如此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真的符合现实吗?
气氛做的不错。可惜这英美鬼子的样板戏,我会信你的邪?😏
“杀死一个人就能救一船的人,你杀不杀”
不是为了内罗毕我才不会看!彻头彻尾的伪善之作。真正解决道德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调转枪口对准那些造成道德困境的人。纳粹、恐怖主义,在这里是大众传媒和电影产业。又及,也是听“反派影评”以来最差的一次;完全是跟着导演编剧的情节走说好的“评”去哪里了?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在“蛊惑人心”方面还是成功的。
战争的代价。不能犹豫不决,权其利害取其轻。20180927
真是可笑,如果军方真的会因为一个小女孩的性命而再三犹豫是否要袭击通缉名单上的重要嫌犯,叙利亚会发生那么多平民丧命于针对极端组织的空袭的事件?新闻头条会动不动是炸伤甚至炸死的孩童?这部片子里唯一真实的大概就是凯瑟琳上校——是的,军人大体都是她那个思路。其他的人?虚伪的要命。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为什么英国的政治搞不好了,弄到了全民公投退欧的这个场面。应该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说的好听点是考虑人权,说的不好听是为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决策模式还怎么和恐怖分子做战,这是战争,这不是打游戏。
又名《甩锅大作战》,一句on the chain连最初圣母的无人机驾驶员都看不下去了。不如Unthinkable的地方在于没有有层次地抛出新问题新困境:如果小女孩被父母卖作人肉炸弹的一员呐?如果袭击地点明晰了是英国本土呐?决定会有所变吗?
电影节奏紧凑,观感特别,但这部电影的道德意义莫捧高。Ntina Tzouvala影评犀利指出,1、“好穆斯林”不应该被炸,然而“好穆斯林”的定义是如此狭隘:无辜小女孩。2、人道主义者与军事人员对于法律定义一致3、肯尼亚和西方国家的权利悬殊:唯一冒着生命危险的是索马里agent和他派遣去买面包的小男孩
电影不错,情节紧张思路清晰,可是战争往往更残酷,真实情况才不会管平民什么事,美帝的无人机炸死多少平民数都数不出来,所以不需要这么圣母...
操,看得我都想冲进去买饼了。
一起看的朋友说,应该叫“推锅之战”。
言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