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东京塔

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东京铁塔:我的母亲父亲(港),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台),Tokyo Tower,Tokyo Tower: Mom and Me, and So

主演:小田切让,树木希林,伊藤步,松隆子,小林薰,胜地凉,渡边美佐子,佐佐木澄江,原知佐子,平山浩行,荒川良良,寺岛进,小岛圣,光石研,仲村亨,宫崎葵,内田也哉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7

《东京塔》剧照

东京塔 剧照 NO.1东京塔 剧照 NO.2东京塔 剧照 NO.3东京塔 剧照 NO.4东京塔 剧照 NO.5东京塔 剧照 NO.6东京塔 剧照 NO.13东京塔 剧照 NO.14东京塔 剧照 NO.15东京塔 剧照 NO.16东京塔 剧照 NO.17东京塔 剧照 NO.18东京塔 剧照 NO.19东京塔 剧照 NO.20

《东京塔》剧情介绍

东京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时候的雅也由于老爸和老妈的离婚,离开了故乡小仓。年轻的老妈(内田也哉子饰)带着他回到筑丰老家,她一边在小料理屋帮忙,一边培养自己的孩子。学校放长假时,雅也也会去老爸住的地方。 上了中学,雅也想着从这个小地方出去,就这样,他一直走到了向往的东京。但作为大学生的雅也(小田切让饰)却过着失败的日子,勉强留级后毕业,老妈(树木希林饰)对此毫无怨言,尽管患病却一心支持着儿子。后来雅也终于醒悟找到了工作,还清积欠的债务,成为插图画家、专栏作家还做广播节目。雅也把老妈接到了东京一起生活,她受到了朋友们的尊敬和喜爱。这时离雅也15岁离开老妈后过去了15年,后来老妈却癌症复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得不走西藏班边境执行金色时光无名2037鹿枫堂四色日和变脸丈夫保镖之翡翠娃娃幸福已逝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好命先生灌篮高手的契约国色天香食人鱼3DD尖叫的女妖女鬼来敲门本能寺酒店血染之名万妖国Trace~科搜研的男人夏日秘密第一季瓦西尔来处是归途大河今夜好时光哈尔滨往事之风雷动非常市长乐高蝙蝠侠大电影:DC英雄集结监狱犬计划

《东京塔》长篇影评

 1 ) 有妈也有爸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

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

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

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

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

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

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

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

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

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

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

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

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

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

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

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

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

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

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

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

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2 ) 严重情节泄露

从张艺谋的略显清冷的《千里走单骑》,到撼动人心久久难平的《日本沉没》,再到浓烈共鸣,心酸欲泪的《东京塔》,日本人家的观念和对亲情的珍重得到深深地彰显。

相对与《千》中的难以面对,默默进行地赎罪似的父子爱,《东》中婚姻失败后的母亲荣子谈对象时毅然舍弃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以免去儿子丁点的委屈(我这时责备儿子不懂事),当儿子要去中学读书时,凌晨起来为儿子准备百年传承的米糠腌菜,儿子问为什么这么早做腌菜,她笑着说只有这个时间腌制的菜才最好吃。

当车站默默相送,初获自由翅膀的儿子打开母亲的信封看到那张张资助学习的纸币还有句句鼓励互相加油的话语,儿子第一次放肆地哭起来:不知因为独立哭泣还是因为感动哭泣,都有吧;当儿子在中学不学无术(羡慕啊),用睡觉和抽烟来消磨自己的时光,并百无聊赖地交了几个过家家似的女友,母亲依然在努力地工作资助儿子;当在迷茫慵懒中苦思了要去东京看世界的儿子因舍不得相依为命的母亲而没有勇气向母亲提起要考取东京大学,放荡不羁的老爸(从没有见过这么自由的人,儿子的评价)说在乡下你永远看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永远也想不通,在东京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样的生活,对怯懦的儿子说去吧儿子,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准备了最丰盛的晚餐,儿子惊讶地喜形于色为什么准备这么丰盛,母亲,你要考取东京大学当然要庆祝一下,激动的儿子不知从哪个菜下口时,母亲却大咧地说,傻瓜,从那里都可以(这种自由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给你的),儿子傻笑好吃,母亲会心地笑了。

儿子在武藏经大学迷茫放纵,泡妞做爱,抽烟(吸大麻),搓麻将吃喝时,母亲依然在独自经营小店不断地寄来资助,期盼儿子能顺利毕业,顺利工作。

当儿子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不能顺利毕业不乡想留级可能要退学的时候,一时惊傻的母亲,片刻过后加把劲继续努力地又包了一家小店以此来鼓励儿子努力学习延期顺利毕业。

当虽然毕业了但依然无法在人潮涌动的东京无法找到合适工作还不断向母亲索要经济资助的儿子听到母亲得了咽喉癌时,儿子一下子傻了,点滴地觉醒吧,母亲说癌症没什么不方便的只是不能和别人自由地说话很不爽(是啊,和自己喜欢的人和有有话说的人多说说话,能消散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的压力和不快)。

当儿子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画插图,写色情小说,总之自己能干的活都干,慢慢地从负变到零,从零慢慢增长来资助母亲的医药费,现在儿子开始照顾母亲了,因为她病了,因为儿子懂得自由了懂得如何独立了。。。

 3 ) 东京塔下的故事

《东京塔》是上个月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书,当时随便翻了翻,没有借,但是对内容的确满感兴趣的。

书上说这是日本去年最畅销的感动小说。

周二从同学的移动硬盘里看到了这部片子,就拷来了。

雅也小学的时候跟妈妈从小仓的家搬到了筑丰的外婆家,那个时候是雅也牵着妈妈的手。

几十年以后,妈妈从老家搬到了东京跟儿子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她患了癌症,跟雅也过街,那时,她牵着儿子的手。

不知不觉就被这以画面感动,流泪。

因为联想到了自己,父母也在我们的成长中不断老去,他们总是不断地保护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他们能提供的一切的保障。

而自己却总是不满足。。。

跟妈妈住到一起的第一天,雅也拿了两只兔子,一只叫葡萄一只叫面包。

七年以后,葡萄死了,妈妈因为病情恶化要长期住院,临去医院的一个晚上,她交代雅也一定要记得喂食给面包,因为雅也总是因为工作时常隔夜不回家的。

“它是畜生 饿了也不会叫…”“葡萄死了 对不起 一个人一定会寂寞的”其实这个时候她不仅是在说“面包”也是在嘱咐雅也。

她是舍不得死的,尽管她自己是意识到的,她一再提醒雅也自己死了以后怎么样怎么样…面包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雅也爸爸的手里,这是雅也妈妈的宠物,爸爸想通过它来找到妈妈的味道吧。

爸爸跟妈妈从雅也小时候就开始分居了,雅也的爸爸也一直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责任感的男人,用雅也的话说“没见过比他更自由的人了”但是在最后妈妈生病住院,快要去世的那段时间,他一直来医院。

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他跟妈妈去便利店,不停地那东西往妈妈怀里塞,妈妈一边不停地说谢谢一边悄悄地把东西归回原位……突然想到了阿牛的《妈妈的爱有多少斤》也是首温馨的歌。

 4 ) 妈妈,节日快乐。

在妇女节的凌晨看了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不可不谓之为应节。

《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母亲这个字眼一直都很沉重,于我这个恋母的人来说。

母亲是我最爱的人,我愿意为我的母亲奉献一切,甚至生命。

然而我又与绝大多数的男性一样,羞于或者惰于表达这份赤裸裸的爱。

这个赋予我们生命的女子,以她年轻靓丽的外型为我们定格下灵魂的模板。

三十岁的她该是多么的兴奋,手里捧着我的时候。

或者我长得离她的想像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也许我又与她的期待有不可想像的差距。

她爱我,但也如所有的女人一样,吝啬地从不说出口。

或喜悦,或忧伤,或惊奇,或沉思,或拒绝,或回避。

这个我最爱的女人,遗失了靓丽的外型,拥有了时间的恩赐。

记忆很深的一个场面,是三八节。

母亲的单位给她发了50块,她兴致很高地主动和我去商场。

那时候的小镇只有一个公家的百货,买的东西基本都是必需品。

她给我选凉鞋,塑胶的,硬邦邦穿起来很不舒服。

但是,比起赤脚或者人字拖鞋,这双囚犯装的凉鞋还是让人斯文起来的。

5块钱,她这次爽快地给了,问我喜欢不喜欢。

我当然喜欢,给小孩子任何的物质我都喜欢。

尽管现在想起来我会更喜欢,而无关物质。

我时常想起我生活过的小镇,那是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光。

有过非常荒唐怪诞的童年,于是有了蛮靠谱的世界观。

我年轻的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却是蓝图。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不会可以对母亲说什么关于爱不爱的。

我只能更懂事地做她的儿子,尽量令她不担心不生气。

儿子对于母亲的亏欠,也许不仅仅于生命,还不清的债。

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嘲笑我妈三十多岁还穿碎花的裙子不害臊。

现在我的妈妈依然是美丽的少女活在我的世界里。

年少的无知到了现在才觉得可惜。

这个年轻的女子依旧年轻的是她的爱。

老去的是她儿子的愧疚以及懵懂。

妈妈,节日快乐。

 5 ) 最浪漫的事:深夜电台--致我深爱的人

看这部电影,我似乎找到了人生里最浪漫的一个场景。

你的人生不太如意。

忙忙这忙忙那,也勉勉强强可以活下去。

你主持着午夜档的电台节目。

说着不痛不痒的黄段子。

你问自己的听众:所以,大家都用过什么奇怪的东西自慰呢?

接下来我们听首歌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然后慢慢把背景音乐的音量调大。

自己也长舒一口气靠到椅背上。

可是你那里知道。

那两个你深爱着的主人公,这首歌的两个主人公,全都在电波的那一头,把你的那些黄段子一字不落的听了进去。

当然,同时听到的还有你从来没有说出的爱,还有那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歌。

在电台的那一端唱着:Quizas Quizas Quizas。

你也从来没有看到过,甚至想象过,他们这时脸上的表情。

是一种透着满足,自豪和爱意的面无表情。

如果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变老是最浪漫的事。

可以打浪漫指数十颗星。

那么这么一个小的,几乎看不到的时间点,应该可以打浪漫指数一百万颗星了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ps:留着胡渣和拉面头的小田切让好好看!

 6 ) 东京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前几天说《永远的三丁目夕阳2》,将东京奥运会抽了出来,其实在第一集里头,东京塔的竣工落成是全片的外线。

江国香织的书、黑木瞳的片甚至江美琪的歌都在唱东京铁塔下的幸福。

于是,今年又撞上了一部关于东京塔的影片。

小田切让主演的《东京塔》,看过近2个半小时的本片,会对何为主演有个清醒认识,不是《光明的未来》或《彩虹老人院》,小田切让变化着服装和发型,又是难得的大孝子角色。

即便如此,他依然排在老妈的演员树木希林后面,所以,本片最大头的人物,其实是雅也的老妈(原著作者也是认为如此,右图是电视剧版?

)。

有人一定很奇怪,这年轻时的老妈和晚年时好像啊,OK!

来宣布答案了,年轻时老妈的扮演者是文学家内田也哉子,她正是树木希林的女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像。

她上一次客串出演要算到《东京日和》(看来都是文化圈跑的啊),内田也哉子的丈夫则是本木雅弘。

树木希林还会出演是枝裕和的2008年新片,所以看个眼熟总是要的。

《东京塔》估计还是近一两年中,最值得日片迷眼尖耳聪去发掘隐藏配角的片子,远强于《有顶天饭店》这样的群像作品。

松隆子这样大配角不说,奇怪她角色在片中好生拘紧。

被老外称为“the chubby-face semi-gormless comedian”的荒川良良、几乎没认出来的宫崎葵、不知道在哪里湊着的伊藤步,外加小泉今日子、柄本明等等,被自己用听声确认出来的是寺岛进,连唱主题曲的都是老牌帅哥福山雅治(有出山的迹象了)。

戏外的说完,讲戏内的东西。

在看《东京塔》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完这个绵长的催泪片,冲小田切让,它是长得有些过了,期待值一下放低,至少影院老板都会恨不得砍它短些。

影片镜头什么没啥好说的,普普通通。

中间拖泥带水的地方不少,但行进算平稳。

内心独语出现小时候自己略显刻意,有些片段也故意煽一把情,但基本上还是比较规矩。

时代在不停变化,母子情,父子情却依旧。

从大山小路到两个大烟囱、半截东京塔开始有了点好感,小时候的雅也在铁轨上放小动物被压死的场景,愣是想到《泥之河》里的烧螃蟹。

时光流转,小孩子的模样也是一变再变,右脸颊还有了颗醒目的痣。

结果在童年到长大间,分了两次看完,最后躺床上看着老妈不堪病痛折磨(真是抱怨让小田切让哭得太多了,还好角色是从小一直爱哭),自己也跟着稀里哗啦一直掉泪。

雅也在东京上大学混日子的酸样,勉强毕业后又没工作,拖来拉去,老妈啥都没怨言,就是给他钱,终于待到他觉悟,好好做人,又接到东京生活。

有过灰暗日子的人大概都会清楚些类似的苦涩,就个人而言,基本上也是要钱才伸手,否则都爱理不理。

有机会时总是一次次错失,基本上也没啥成就可言。

在初中时候,自己总是恨不得他们俩离婚算了,回个家都没几天清净。

现在见不着,也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样,不重要了的。

当然,也不至于看完影片就打个电话去安慰老人说想念他们之类,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表达起感情从来不是这样的(甚至不大会表达),反倒做好正事才对。

看完片尾演职员表,再一次回想为什么会一再哭了,大概是自己也曾经混得很差,或者现在也不怎么好。

家里抱怨过,唠叨过,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来牢骚认为应该找个稳定的,有地位的工作,却没真正的翻脸不认。

《东京塔》里的老妈确实完美,除了她自己说的失败婚姻。

分不清这是日式的、东方式的还是世界通行的母爱大义,然而,衡量间,又发觉雅也的幸福在于他是难得的大孝子,终于日本电影里破碎家庭里畸形压抑的长大成人终于修炼成了中国式千金难买的浪子回头型,不多见的亲切。

这很容易被人打成温情打成催泪,但谁说家庭不合一定要种出难吞的恶果。

我看,都是人的天性。

有批评说片中雅也(小田切让)画得并不好,讲的荤段子也很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他确实混得不怎么成功,否则早该发亮了。

问题还有,即便是做不到最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老母?

一定要做得完美才能将老妈的事情搬出来说么,显然未必。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75482/

 7 ) 感人的亲情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泪奔,我也是从读初一开始到现在都住外面,很少回家,小的时候不喜欢回家,长大才想要常回去陪伴家人,但又无法常回家,也许要一个人在外漂流过后才会知道亲人的重要。

亲情,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血浓于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亲情的爱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简单的、是温暖的、是伟大的。

在很多人心中妈妈应该都是伟大的,因为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一生都是在为家人而付出,而做子女的我们可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第一次牵妈妈的手过马路,第一次坐在窗边画病床上的妈妈,抱紧因为治疗而痛苦呻吟蜷缩在一起的妈妈,这些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平淡细节。

但却牵动着我的感触,心中充满起伏与伤痛。

有一些事物,等你想要去做时,却发觉太晚了。

此剧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动,让我知道爱要即时,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伴,多孝顺他们。

 8 ) 自认为这个电影的原版小说更动人~推荐看小说

厚厚的一本小说,压成了一部电影,其实流失掉了很多的细节。

记得当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无一间看到了这本小说,本来LILY FRANKY这个人我是不认识的,以为是美国人 结果借来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终于是泪如泉涌。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流眼泪了。

小说里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对于生活中的我和母亲在一起,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爸爸、妈妈和我三人间偶尔有无的情感波动,这些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或者都有了删节,个人认为,小说的文字堆砌,通过对细节的整合,已经把一个十分完整和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强烈推荐小说

 9 ) 电影与小说中的《东京塔》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10 ) 缩影

我只看过这一版本的《东京塔》,而且动机不纯——海报里很有型的小田切让。

看了简短的介绍认为是关于亲情的,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我发现这里面不仅仅是儿子和母亲的牵绊,更多的却是普通人生活的缩影。

由于专业原因我接触了一些关于拍片子的事,所以对于导演如何拍摄影片很在意。

他用穿插的手法叙述了现在与过去的交织,每一个时间转换都是在巧妙安排下完成的,例如过去的画面瞬间定格成现在儿子手中相机的“咔嚓”声,这样的转换其实很泛滥,但用的恰当就会很好。

影片最开始回到了1966年的日本。

小雅的父亲是个艺术家,但长期酗酒让无法忍受的母亲最终带着儿子离开了他,回到乡下煤矿的娘家。

在小雅小的时候就对父亲的画很感兴趣,后来也考上了美术高中,那个时候的小雅终于离开了家,逃离了他不想再回的地方,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高考时小雅决定去东京,用父亲的话说那是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在东京上大学期间他继续着颓废的日子,就这么恍恍惚惚过了四年,大学毕业他在给母亲的电话中内疚的说道其实自己四年来什么都没做。

小雅欠了高利贷,还不起钱只好向母亲求助,得知母亲因长期辛苦工作患上了甲状腺癌,虽然母亲电话里说的很轻松,但是那一刻小雅似乎一瞬间长大,他断绝了过去一无是处无业游民的自己,担负起了身上的责任,在插画与广播等兼职的日子里努力工作奋斗着,终于,他靠自己还清了债。

母亲已经老了,他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东京一起生活,他要补偿自己未尽的孝道,可是母亲还是在癌症的侵蚀下离开了人世,小雅无法言语的痛苦就如同那长久不能言说的爱一样将他吞没。

影片最后小雅带着母亲的灵牌登上了已经建完的东京塔,他知道无论自己在哪里,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母亲永远在身边守护着他…东京塔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在儿子幼年时看着照片里父亲身后未完成的东京塔,那时的他对塔充满了好奇,而父亲的一句“东京是个什么都有的地方”又让儿子更加急切的想去那里,于是他来到了东京,在经历了许多后儿子成长了起来,而那座塔也终于完成了。

母亲的病房可以看见东京塔,父亲来到病房透过百叶窗看到了塔,沉默了许久。

儿子承诺有一天会带母亲去爬一爬塔,最后却带着母亲的灵牌登上了东京塔。

东京塔在影片里是一个象征,对儿子对父亲而言是梦想的地方,对母亲而言那里是儿子存在的地方,它在东京市中心,在世界上繁华地区里矗立着,也许它的建造和完成也标志着一代人又一代人追逐梦想的过程。

看到东京塔会让人想起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美国对许多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寻梦的国家,不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有大批的人渴望着去那里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于是美国梦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它似乎成为了财富、身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人是从美国回来,而他又是在美国比较出名的地区,那么他的身价就变得与众不同了,尽管他可能只是在那边的饭店里打工,可能他的日子混的还不如国内的工薪族,但是大家相信他是从美国回来的,那么他就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想法看似可笑可实际上却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忙着考试出国,我也不例外在准备明年的GRE,我一个即将考雅思的同学说她不准备考完就申请出国,而是工作一年后再说,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样把握比较大些,不过对于我们这个专业而言这样确实是明智之举。

毕业出国或者工作一阵后出国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出国,我们出去后是否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一定说得清,想和做毕竟是两码事。

电影里的母亲是典型的日本女人的形象,她勤劳、善良、坚韧,同时又有着独立自主的性格,而且颇为时尚,性格开朗的母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用幽默的话一带而过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

母亲在癌症治疗期间顶着巨大的痛苦,顽强的想要活下去,她从来不会向家人抱怨,无论是年轻时经受失败的婚姻不得不独自抚养儿子长大,中年时为儿子生活操心,还是老年后忍受病痛的折磨,母亲永远是儿子的避风港,是他坚强温柔的守护者。

电影塑造的母亲是普通的,她长相一般,似乎也没有高学历,家庭背景也不太好,唯有靠她自己不停的辛勤工作才能养活一家人,供儿子读书,所以在母亲来到东京后,她跟儿子说,自己一生的积蓄都花在了这个上——儿子大学毕业证书。

母亲深爱着儿子,在已经拮据的条件下寄给儿子生活费,希望他过的好,但是她不宠溺儿子,她明白儿子是那种心地很善良但是自制力差的人,所以她在每一次给儿子的信中都督促儿子要上进不能荒废人生,在自己生病住院看到儿子在身边认真工作时,母亲感到很欣慰很满足。

这就是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是很多人身边开心的源泉,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更是儿子心里做柔软最触碰不得的地方,所以母亲的逝去带走了生活里一部分的欢乐,也带走了儿子的心——那里现在空荡荡的。

母亲和父亲不是正式的分开,名义上依然是夫妻,母亲很爱父亲,但是她不说,她在意父亲的每一件事,可是她不表示出来,母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不能忍受父亲的无礼与落魄,她选择了离开可她的心还在父亲那里,母亲记得与父亲初次见面的场景,那一刻仿佛昨天一样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次很浪漫的邂逅。

即使父亲对母亲不忠,对母亲不那么在乎,母亲还是爱着他的,在年老后,当听说父亲要来东京看她时竟然慌了起来,怕自己形象不好,而当父亲来了后,母亲尽管病痛但依然打扮入时端坐在病床上,她要自己看起来很好,要自己以一个很美的形象出现在父亲面前,这是一个女人的自尊,这是一个女人的爱。

我想起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林里那一抹奔跑着的红色,那一低头的娇羞,那一次又一次的翘首等候,还有那一生的相依相伴。

我们的父亲母亲都是平凡人,他们一生都在为家为儿女付出,看到儿女开心就是自己的开心,儿女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舍不得给自己买几件衣服却拿大把的钱给儿女添这添那,还笑着说“爸妈挣钱干什么呢,不就是给你们用嘛”。

我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是贪玩,喜欢新鲜的东西,有点爱慕虚荣,有点奢侈浪费,但是我们的本质都是好的,所以对于按照年龄把我们分类的那些说法我很是不屑,但是又很无奈,只能告诫自己认真生活,努力工作,挣钱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学会珍惜身边爱你的每一个人。

儿子在小时候就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真正到了外面又迷失了方向,也许这就是每个人都要必经的道路吧,经过一些磨难有过悔恨的人才明白珍惜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电影里当成人的儿子握住年迈母亲的手过行人道时,导演用了慢镜头,将那几秒钟的时间放大了很久,仿佛那一条人行道已经不是交通符号而是母亲和儿子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的缩影,当年是母亲领着小时候的儿子行走在乡间的路上,现在则反了过来,儿子终于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好好去守候母亲,只是时间已经不能倒退,很多事已不能重来。

小雅大学到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颓废的人生就是我们现在的写照,怀有梦想却总是感到无能为力,真正想做的事没有几件,做得好的事更是少之又少,心虽然好但是自制力就是差,因而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做无聊的事然后发牢骚说自己的人生荒废了,验证了一个事实——我们不缺想法缺的是行动。

就像电影里的父亲,充满着艺术气息却过着糜烂的生活,干过许多职业却始终不能以自己的最爱去谋生,一副佛像画了许多年都没有画完,一只木船就差一点也还是不能完成,不知道是父亲要求太完美,还是他不敢去碰触在乎的东西,在乎的人。

身为大三的学生我看到小雅的生活就像是在对着镜子看自己,回头想想,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在题海中度过,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憧憬着被灌输的观念——大学是天堂,却发现这个天堂是要门票的,你有资格才能进去没有就只能在天堂外面流着哈喇子往里面看,看别人过得五光十色前途一片光明,自己却无所事事前途一片黯淡。

过了几年经历了一些事,我现在很清楚自己的状况,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能力,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事,随大流混日子,对未来有着无与伦比的蓝图,却没有绘制蓝图的笔,没有本事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吧,偏偏还向往着比小资还小资的生活,你说这样的是什么,不就是人人口中的傻逼吗。

好,终于认清现实看到自己啥也不是了,电影里的小雅至少还是美院毕业,还能靠着插画和出色的幽默感谋生,自己如果再不找点事做,再不学样技能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不仅丢人更会死人。

《东京塔》很长,但是我看得并不累,从头到尾很完整的看完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很喜欢里面的怀旧气息,充满阳光的车站,秋季很有质感的大衣,还有鞋子踩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看过很多日本电影,对于里面创造的意境或者说是画面比较喜欢,是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

记得前一阵子采访一个民谣酒吧的老板,他在大学时是搞金属摇滚的,过了十几年慢慢的喜欢上了民谣,一把吉他,一个人的自弹自唱,也许,繁华过后真的是一切归于平静了。

这个片子我没有哭,也没有想流泪的感觉,但是对于里面的母亲,父亲,儿子以及儿子那位梦想与现实相分离的朋友我都会有感触,这是一种慢慢渗入内心的感触,不剧烈,不煽情,但是会让我变得和以前有些不一样,我想这样就够了。

《东京塔》短评

男主角造型是败笔。。。

8分钟前
  • 大海
  • 推荐

最没有印象的树木希林。希林亲女儿扮演年轻时的母亲,在役所广司主演的《我的母亲手记》里也曾有过这个组合。松隆子扮演小田切让的女友算是惊喜,两个人在大豆田里再次合作是喜闻乐见的日剧套路了。

9分钟前
  • 守一隅
  • 较差

1.5

13分钟前
  • 普戏飞白
  • 较差

从头到尾就没感动过,母亲还不如电视剧版的那个

16分钟前
  • WHEATBERRY
  • 较差

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20分钟前
  • 小本
  • 推荐

好长好长的片 好短好短的时间 永远会被煽到的题材 永远不想说的一句再见

23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一般呀

27分钟前
  • 云朵里的棉花糖
  • 很差

情绪上还差点火候!

32分钟前
  • 还行

小田切叔的戏服怎么都那么娘咧

37分钟前
  • Aubrey
  • 推荐

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片子,一点都不觉得长,细腻动人的情感贯穿全场~~妈妈演得好棒;小田切让真好看;意外发现了松隆子和宫崎葵,真是群星云集~~

41分钟前
  • Iceland
  • 力荐

又哭了…

45分钟前
  • 魔鬼1号
  • 力荐

大过年的 看了这么一部泪目的电影

4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直说了吧,我觉得很无聊。可能不是这部映画的问题,只是我对任何亲情剧、家族爱之类的有天然的抵抗力。我从心里某处讨厌这种··怎么讲,“做作”的作品。这么多年就是CL AS深入我心,大概也是唯一一部了。

52分钟前
  • 永结一秋
  • 还行

像一盤白灼菜心一樣平淡的故事,比較沉悶,也沒有什麼能夠打動人心或發人深思的東西。

55分钟前
  • 轩辕漱河
  • 较差

又是这种打亲情牌的 看得麻木了。

57分钟前
  • 嘘嘘嘘嘘
  • 较差

看完原书再减一分书里的很多伏笔完全没展现,比如后面收拾妈妈遗物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时候的自己和妈妈照片,比如爸爸后面对于妈妈回忆的独白妈妈前期生活的困苦完全没体现而且书中雅也完全没有从事黄色电台的工作,这个桥段加得莫名其妙ps.年轻时期的麻麻长得的和我高中英语老师一模一样

1小时前
  • 胡泡泡
  • 较差

就是这么一部清淡的片子,却让我在一个晚上莫名的哭了.

1小时前
  • 裸の王様。
  • 力荐

5

1小时前
  • 迷糊就睡觉吧
  • 较差

日本电影的叙述方式总是娓娓道来。

1小时前
  • 可爱的你
  • 还行

母亲的力量。

1小时前
  • nonam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