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得莫名其妙,硬着头皮快进看到结尾,原来“我在这里”!
反转的结局,让一切谜团豁然开朗。
他就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好吧,只好静下心来再看一遍。
原来他早就暗示过。
在火车上他说“你知道以貌取人会有什么后果吗?
会被表面蒙蔽双眼。
”在游泳的时候他说“我只是害怕迷恋上它。
”在共进浪漫晚餐的时候他说自己的妻子“她不喜欢我曾经的样子。
”当女生第一次吻他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矛盾的,难道我的情人这么快就背叛了我,跟别人假戏真做了吗?
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表又回到自己的手上,一定感慨万千,什么时候爱人才能再回到自己的怀抱!
之前以为是一个很傻的男人被魅惑的女人勾引上手,对她一见钟情,奋不顾身,甘心被她利用。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浪子对心爱的女人用情至深,为了能堂堂正正地和她在一起而费尽心机布局,最终大获全胜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他听到杀手为了问出自己的下落,一遍遍打她的耳光时,不顾危险悄悄奔向她,被枪指着头也无悔,坚定地望向她。
他看到她说“我一直在想他躲在哪里”的时候,忍不住把她的监听器拿掉,在她耳边一遍遍地说“我在这,我在这”。
这就是爱!
假设回到若干年前,苏菲玛索烧掉一张白纸,登上一辆火车,突兀的坐在一个看上去不解风情的男人面前,优雅、从容、自然,我想:这个法国女人要男人做俘虏的时候,什么武器都不要我不得不承认我被The Tourist的大嘴朱莉坏了心情,我承认我在WANTED、史密斯什么的里面对你来感了,但是你这次找的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于是我吐槽了。。。
Zimmer的机关算尽,黑手党的心狠手辣,警察的紧追不舍,在完成剧本的设定来看,电影已经做的相当优秀,然后却不知道这电影是什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哪里对着你清新隽永了一把。。。
阿达勒还在接着烂片,苏菲玛索在芳芳、勇敢的心里面更年轻漂亮,在被The Tourist坑爹了之后,我一仰头,噢,这他妈的就叫风情。。。
警察BOSS对黑手党从容一笑:我不讲英语苏菲玛索趴在浮床上,解开泳衣的背带,对佛朗索说:你介意么?
佛朗索在影影重重的烛光后面,语音低沉的对苏菲玛索说:我觉得她永远不会爱上这个男人的。。。。。。。。。
我的确有把所有这些风情复述一遍的冲动,那样就可以成就一篇极烂的剧透而不是影评法国电影的优雅渗透在每个地方,看上去像是极其聪明的文人骚客,一两句意犹未尽的腔调,弄的人心痒痒,然后淤出来的聪明带来的懒散又让他们不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完,带着一点点的高傲转身留下一个有点孤单的背影,带着寻找知音的口号却又在行为上无视所有人,这只是最高程度的自恋而已。。。
调调还是这个调调,风情还是这些风情,还是这些打开右车门送进女士然后扣上西装扣子再去开车的男人,还是这些赤身裸体却能像政治思想一样去除你心中杂念的女人。。。
只是耐心的讲完了一个故事。。。
人们就这么沦陷了。。。
首先,我觉得是自己看的法国电影太少了。
和许多在好莱坞大片轰炸下成长起来的人一样,我看了十几年的英语电影,应该算得上熟悉那套流水线模式,也习惯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一切题材和类型的影片都见怪不怪。
但作为观众,总是要寻求新鲜感,尽管好莱坞也在吸纳世界各地的影人并积极的求变,毕竟还是逃不脱骨子里的东西。
2010年上映那部《致命伴旅》时,因为演员表里有朱莉和德普的名字而提早期待了很久, 结果看完后我大失所望。
其实回过头想想,德国《窃听风暴》导演执导的《致命伴旅》也没有差到哪种地步,或许只是因为我已经开始厌倦好莱坞的产物,加上两位巨星并不卖力的表演,再也难以让我眼前一亮。
好在《致命伴旅》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原创电影,他是有法国影片《逃之夭夭》做基础的,于是抱着对这个故事的一点点好感与好奇,我才想到要把目光投向法兰西。
2005年这部法国电影《逃之夭夭》给我的感觉是,它的结构就像它的国籍一样纯粹,没有了好莱坞模式的德国导演以及跑到意大利威尼斯取景的种种混杂,它纯粹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法国人的故事,由法国国宝苏菲玛索和法国帅哥伊万阿达勒主演。
电影的制作方计划想要呈现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片,虽然不能说它悬疑的份额有多么重,但我觉得它所表现出来的部分还是挺到位的。
比如电影开场就有段平行剪辑的叙事,一面女主角出场却不露脸,另一面调查局在分析一宗洗钱案件,我们隐约能感觉到两件事有着某种关联,却迟迟得不到更多的信息。
苏菲玛索的高跟鞋带领我们进入情境,好似进入了希区柯克的“炸弹区”,因为我们通过一张字条揣测出了她是由于某种目的才去接近男主角伊万阿达勒,但究竟是什么目的则不得而知。
电影的前四分之一,我始终认为自己比男主角清楚有炸弹存在,因为他看起来是那么无辜,被苏菲玛索选中很可能上一秒还沾沾自喜下一秒便成了替死鬼。
于是我紧张地期待着危险快点降临,而当他被追杀时我又非常希望他能顺利逃脱。
伊万阿达勒暂时逃过追杀,与苏菲玛索重逢后,我确实松了口气。
不过到这里看似许多危机都正在浮出水面,却没想到其实这个故事的大网才刚刚结好被抛入水中,短促的安宁只是给人一个小憩的时间,电影同样也把它做得不动声色,处理得好像是一位发现第二春的普通男子不甘心就这样被利用完了甩掉,他执着地追寻着神秘的苏菲玛索,让观众完全觉察不出这一切有什么地方不合理。
相较于它还算缜密的悬疑元素,看完电影后我更愿意相信它在两者之间偏重了爱情,是一部爱情片。
都说法国人很浪漫,而我所见到的法式浪漫又绝非《泰坦尼克号》般古典悲壮,而是以一种奇特的轨迹在飞扬。
《逃之夭夭》的故事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高超的罪犯隐藏在普通人背后静观其变,并且和追捕他的女人在逃跑的过程中相恋。
但是导演把这个故事反过来,或者说从侧面讲述出来,事实真相在最后的几分钟才得以揭开,于是观众会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有人说,影片结尾处伊万阿达勒突然告诉苏菲玛索自己的身份,前边完全没有铺垫显得特别唐突。
但是我想说,这正是我觉得它有魅力之处。
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是让观众始终提心吊胆,但并没说悬念只是一枚炸弹。
悬念的炸弹可以有很多枚,可以放在你眼前,可以让你不经意的发现,更可以隐藏在完全看不见的地方。
《逃之夭夭》里这三种炸弹都具备,最后那枚炸弹我们完全不知情,却是由男主角自己捧出来,并且和他偷盗的钱财一起缴了械,他微微一笑选择了只带着爱情离去,这样的设计真的是浪漫到了骨髓里!
《逃之夭夭》做到了好莱坞大片通常做不到的一点,它不需要靠着虚张声势或者众多让人眼花缭乱最后很可能自己都给整糊涂的把戏来自我包装,它也没有给自己过度地贴上诸如惊悚、商业、喜剧亦或是展现巨星电眼和旖旎风光的各色标签,甚至从头至尾美艳的女主角都只亲过男主角两次其中一次还被打断了……但依旧不妨碍它讲述特别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内涵非常丰富。
曾经也看过几部比较大众的法国电影,至少在我看来都是表现爱情的,比如《 天使爱美丽》和《敢爱就来》,它们都不似美国人处理爱情的套路,而是带有它们本国的怪诞与幽默。
其实《逃之夭夭》也有许多怪诞幽默之处,所以最后男主角不是别人,正是“对的人”才会显得合情合理,女主角立即放弃抓捕他的任务跟他走才会如此的自然而然,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浪漫,也是浪漫者的逻辑。
同时,《逃之夭夭》也在不经意间打动了我,当我看到之前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男主角为了苏菲玛索,毅然出现在追杀他的人们面前保护她,那一刻我无比相信,就算整个故事都是个精心编织的圈套,但他绝对是真心爱她的。
从头开始,到结尾高潮前,都没有看到苏菲那样笑过,那样发自内心的微笑。
那么满足的笑。
虽然她是海关卧底警察,但这个被她利用的男人,好几次险些为她而死,她已经有好些感动了。
而且,在这个最不应该出来受死的当口,他居然不知死活,也要跑出来救她。
然后,当他们死里逃生,他靠近她,那么性感,那么当仁不让地将手伸进她的上衣-拨出了隐藏的对讲机,说道:我就在这里。
原来,他就是她日思夜想的情人!
就是他!
他并没有贪生怕死,他到底是出现了,不论以哪种身份。
所以,她笑了。
这时的笑,还有理性在其中。
海关警察们最终找到了男主,这个洗金大王所洗黑钱做的记录本。
他故意放在出口处的。
他归还了所有金钱。
所以,既使警察们知道这个冤大头就是他们真正要抓的人,又能奈其何?
所以,女主又笑了,这次,她从容地为他取了名字,好让结案的警察做登记。
易容易音后,易个名字不更是锦上添花?
当他打开车门,要求上车时,她又一次笑了。
这次更灿烂了。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那么迷人!
这时的她不再是海关警察了,她只是一个充满爱的女人,渴望立即被爱的女人。
看那飞驰的车吧!
她的男人,本来是她要抓的猎物,但他的死穴真的只是她。
也许他洗黑钱洗腻了?
也许他在装替罪羊的过程中,真正感到生命根本就敌不过一粒小小的子弹,还是躺在美人的怀抱比较踏实?
所以他居然为了她,交出了账本,也交出了黑钱,只是为了以后,真正的能够同她双宿双飞,再也不用逃命。
因为她就是警察啊,不交出来,怎么才得以与之同处?
英雄难过美人关,任意**适用。
所以,她也不用欠替罪羊什么人情了,这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人,这真是太好不过了。
所以,他们真的有理由,真正地爱上对方,哪怕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罪犯。
稍嫌不足的是,谜底揭晓前,男主角演得张慌失措,十足象被误认的替罪羊。
但在最后,表情应该更丰富多变点,那么温吞吞地,怎么都不象是警方和黑手党竭力要铲除的高人强人好不好?
周星驰来学校演讲的时候说:“……拍出一个电影,如果观众看完以后没有睡着,我已经很安慰了;如果观众看了还笑,我就很高兴很高兴;如果观众看完,还会和你握手,并恭喜你,那么我就很高兴很高兴很高兴;如果观众还能把里面的台词都念出来,你知道我有多高兴?
”如果说导演需要从观众那里收获幸福,如果说周星驰代表了大多数有追求的导演,那么《逃之夭夭》的导演一定是贪心的。
他不仅希望观众看完以后没有睡着,他还要你醒着再看第二遍。
于是,我和Rongs就看了第二遍。
尽管很多豆瓣对《逃之夭夭》表示不满,我还是很乐于表示,我很喜欢它。
影片的前90%看起来都像是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
特工、美女、间谍依次登场,然后在火车上,美女特工坐在了一个英俊的男子的对面。
《西北偏北》中美女特工用语言诱惑他:“今天晚上跟我住吧!
”“为什么?
”“因为你的脸,长得很好”……“我还是不明白”“因为我的房间很大”“……”“因为我带的书,很无聊”苏菲.玛索不用这么费劲,她身体的魅力完成了这一工作。
和《西》一样,男子渐渐受了诱惑,爱上了特工,然后被无辜的卷进一场追杀,这是特工事先设好的套。
美貌男子智慧而敏捷,一次次逃离险境。
此时,特工对男子也动了感情,于是不忍心再利用他,于是对他很绝情。
然而男子的爱已无法抑制,他一次次往火坑里跳,最终被当局带到了安全的境地。
看过《西北偏北》的人,肯定能料想到,在女特工被外国间谍控制的时候,男子挺身而出,最终英雄救美成功,收获生命和爱情。
《逃之夭夭》的最后10%是挑战希区柯克的地方。
当男子打开保险柜的那一刻,我才确信无疑他就是众人的猎物。
他利用了所有人的利用,他在被所有人控制的时候还一直踩着自己的节奏,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取走了账户,太完美了!
可是,看到这些并不能让人安心:一个人,眼见着妻子勾引别的男人,眼见着妻子是埋伏在身边一心对付自己的特务,可是他,又爱上了她,并且征服了她。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他是如何企盼妻子背叛自己来得到她的爱?
女人的心里又是怎么变化的?
要想知道这些错过的细节,那么就,请你献出你的第二次。
http://toppi.blogbus.com/logs/2005/12/1767153.html
《逃之夭夭》这部电影得到了一个同事的大力推荐,他买了DVD碟片,我借来看。
结果看到一半,DVD卡住不动了,我晕,虽然还没看出个三四来,但是已经看到一半了,美丽的老苏菲·玛索已经开始铺设迷局了,你让我怎么办?
于是就电驴吧,下载下来,又看了两次才看完。
看完后严重的没看懂,其实不是没看懂,只是觉得自己没看懂,严重的怀疑自己把这部电影看的太简单了,就看网上的评论,原来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
这部电影叫Anthony Zimmer,但是到后来我知道了Anthony Zimmer是谁,但是不知道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吧。
Sophie Marceau,从初吻里的女孩,一下跳到芳芳,一下跳到云上的日子,如此地轻盈。
在我少年的日子里,她是天上永远的少女,我从来没法想像她也可能变老。
就在2003年的Alex & Emma(书中自有颜如玉)里,她的万丈光芒还把女主角Kate Hudson压得喘不过气来,青春无敌???
那是个笑话!
但就在2005年的这部逃之夭夭里面,她居然突然就老了,干涩的皮肤,丰润不再的双颊,失神的目光。
伤感伴随着我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常常神飞戏外。
本片是我看Sophie Marceau演过的电影中少见的商业片。
片子其实还不错,有些美国警匪片中少见的气质,法国导演Jérôme Salle把有些东西弄得很松:配角警察做饭弄破了手指,下面一个镜头他已经被坏人害死,横尸街头。
弄破指头这样小小的sign,再次让我们看到命运的暗示。
我就是喜欢这些小地方:)情节也还凑合,结局不算傻(我一直担心这个)。
而且,结局有关爱情。
只要是苏菲玛索的电影,我总能从头到尾看下去。
这大概就是偶像的魅力吧。
我最喜欢的苏菲玛索的形象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好象就只能是苏菲这样的。
由于一位朋友的推荐看了这部电影,开始以为是悬疑片,结果发现是爱情片。
把爱情片的情节巧妙地穿插在悬疑片中,真是很过瘾。
气质高雅的苏菲玛索在火车上色诱男子一段特别好玩。
西方男子遇到特别漂亮的女人时,胆子坐似乎也不比中国男人大多少呀。
当时我就想男人面对美人时,总是比较好幻想,而女人则更多是冷酷地利用男人。
由齐默易容而成的弗朗索瓦面临着一个矛盾。
如果这个女子爱齐默,她就一定会拒绝弗朗索瓦。
她爱上弗朗索瓦就等于叛背了齐默。
而实际上齐默与弗郎索瓦是同一人。
同时让苏菲色诱一个男子,以摆脱跟踪者又是齐默向她下的指令。
所以他大概想看看这个女人到底是不是真爱他齐默,而苏菲只有拒绝他(这时他成了弗朗索瓦),才能表明她对齐默的真心。
在弗朗索瓦的身份没有披露前,那种情节真是非常有趣。
苏菲·玛索是我认为的全世界最漂亮的女性之一,从看《勇敢的心》的时候到现在这么多年好象岁月的飞刀就一直没镖到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彰显她的妩媚。
这部电影中也一样,扮演一名卧底在黑帮老大身边的女警的她,居然情不自禁的爱上了那个人,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她只身逃离,途中结识一看似愣头青的小子,相约度假,其实只为利用他摆脱追捕。
然而最终发现那小子居然就是整容后的黑帮头子。
无限的惊喜下两人终于逃出升天。
还不错的故事加上帅哥美女,看点十足,美国人看着不错,故事稍微改动换了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演,名为《致命伴侣》
国庆长假将尽,原想回顾一下“老枪”,再看看冯小宁那当初卖不出去的“信天游”有多主旋律,看看“求求你,表扬我”有多荒诞。
结果呢,是看了一部比较无聊的“黑暗侵袭”(Descent),和一部前玉女苏菲·玛尔索的“逃之夭夭”。
关于“逃之夭夭”,有大声叫好的,说它叙事结构、场面调度啥啥的特出色,从这电影,还思考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有倾向于贬斥的,比如,有一种意见是感性化的,嫌苏菲老了,说手上青筋曝露了真实的老相,青春美好不再,还有一种意见是理性化的,从对类型片的令人钦佩的熟稔出发,指出各种桥段的类似与陈旧,说一看开头就猜到结尾了。
我于看电影,纯属瞧热闹,不光对电影语言一窍不通,而且缺乏历史感,还记性差,所以既没看出多么出色,也没觉得多么拙劣,甚至,对苏菲以前啥模样,早就忘了个精光。
没啥期待,所以自以为非常客观。
我只是觉得,作为悬疑片,我比较喜欢它的节奏。
紧张归紧张,但没那么逼仄(当然也不似陈年老片那样过于舒缓)。
不是不愿意享受那种压迫式的情节推进,而是愿意换种口味。
至于深层次的思考,好像太累了点儿,看电影看出哲学家来,不那么值得庆幸。
苏菲呢,确实是老了,比玉女时代,那肯定是“老”了一个档次,但我们有新玉女可以赏玩,该老的还是应该让她老去,总比玉女变妖女(如刘晓庆)好得多。
此外,以考据式的眼光看电影的一群人,我很钦佩,也有点厌恶——他们让我长了见识,但也几乎让我看片子的时候,自卑得都不敢有一丁点儿畅快和感动,恐怕中了陈旧的圈套而显出自己的幼稚。
据说前段时间苏菲·玛尔索来中国就是携“逃之夭夭”来的,我猜这片子的票房不会特别理想,如果苏菲不来,就更没戏。
观众的口味和心理,整个电影市场的运转机制,都是“大片”(所谓的)化、炒作式的,很少能容得别样风格。
何况,“逃之夭夭”的风格,在“大片”面前,显得太中性。
(2005.10.7)
据说是《西北偏北》翻版,真没力啊
安吉丽娜朱丽的电影致命追击 简直就是这个的翻版,还是这个好看
这么严肃啊
看到一半又猜到了结局,唉!
想给两星,真滥。
给那些幻想艳遇的男人一记闷棍。
多久之前看过已经不记得,再次重温,美人依然美得让人无法自拔,只是这故事情节也不见得比美国版高明多少。
“桃之夭夭”
情节紧凑、布局巧妙。行到惊心处,戛然而止,留白适宜。纵苏菲·玛索年华渐逝,但举手投足间的优雅气质,明眸流转的魅力风情丝毫不减。记得初看此片,是在政协礼堂法国电影展期间。转眼七年,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未改变。
如果一个片子看了二十多分钟就能让人昏昏欲睡,后面绝对好不了。还是等德普和朱莉的吧。
苏菲·玛索=烂片女王,或者说什么好剧本被苏菲·玛索一演就变成烂片了。。。当然,除了《初吻》以外。。。
故事成立的前提太让人难以接受
帅哥和美女
骗局编得虽不说是滴水不漏,但也确实漂亮。
没有什么一见钟情,只有再一世的萍水相逢。
很精致巧妙的布局,可是美人老了。
回顾下原版,原版也没能让人兴奋起来
一边看一边脑内对比tourist,阵容都够强大,风景都够优美,但还是觉得情节欠说服力。
虽然片子烂了点,但有一小时的美人可看又何妨
《致命伴侣》的原版,当然我猜他们共同的母乳是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致命伴侣》当时被广泛吐槽为烂片,但这个原版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除掉片头片尾也就80分钟左右的体量但看得我如坐针毡,看开头探长介绍洗钱高手在用虚假诉讼这么粗糙的方法在两个公司间进行资金转移就预感不妙,没想到后续情节更是低处未算低:玛索搭讪勾引男主角就浪费半小时啰啰嗦嗦没有重点,男主莫名被追杀后又被带到抓捕现场令人摸不着头脑,结局整容男主自爆身份更是无聊透顶的所谓「反转」,还不如说玛索才是真正的Boss呢。除了外景戏勉强能让人忍住快进冲动之外,其他戏拍得乱七八糟,要不就是没交代完信息就匆匆转场,要么就是来回打转的废戏,编导全程都顾着卖弄疑点,所有角色都仿佛做着毫无逻辑的布朗运动,让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剪辑和配乐尤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