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简单清晰的内容,竟然看了几十页也看不到说到点上的。
跟几次人生有什么关系,几次人生不过是再明显不过的障眼法,怎么一个个在这戏法里津津乐道被迷得五迷三道,不想想为什么要把这戏法做得花里胡哨迷雾重重,不就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吗!
都通过律师的嘴告诉观众了,跟樱一起的三年九个月,就是他人生全部。
监狱大叔才是整个电影的大boss,他也告诉你了:去追寻这个人背后的人生,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
电影从头到尾就是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追寻,又为什么没有意义去追寻。
律师为什么要追寻,在查到男人父亲杀人犯之后,律师就有共情了。
他理解男人为什么要换身份,从一开始他就有他的直觉,因为他也是一样的人。
都谁说这就是个死刑犯的儿子,他合伙人,旅馆大儿子,他妻子,他当然不认可,所以对旅馆大儿子会爆发。
但是当他妻子说同样话时,就知道了他们之间其实没有感情交流了。
虽然他妻子就是简单地说只是一个杀人犯儿子,值得吗,还是早点完结不要带到生活。
但很明显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律师也只能含糊其词地应答,自己在案件中能够沉浸,而不去纠正对方的观点。
所以律师为什么追寻,是为了自己。
他需要告诉别人,不管男人还是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而最后终于他搞清楚男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却此案。
他也以为自己回到自己原来什么样的人,却终于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以为的人。
因为男人之前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只有对樱对两个孩子才有意义,也确实有了意义,那这时别人怎么看重要吗,他原来是谁的孩子重要吗,他姓什么重要吗,都不重要。
而律师,到最后他以为唯一重要的,隐藏了他的过去才获得的现在唯一重要的,才突然明白,其实也不重要。
原来,是谁都没有意义,因为他之前以为的重要,其实与最后的过客并无二致。
再去纠结自己是哪个层面的自己,再想找寻真正的自己,就是演戏给自己看了。
在快结尾的时候,当律师看向那幅描绘背影的画时,我理解了为什么电影中出现了那么多的背影,也明白了海报的隐喻…整个故事围绕着“寻找”那个男人展开,他其实可以指代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那个律师,故事中一直穿插了各式各样的背影,有走路的,有背对着谈话的,当我们看向背影的时候,是看不到对方的脸,“他”可以在心里戴上任何一副面具,伪装成任何一个人。
当画面定格在律师与画里背影方向一致时,更多是想表达在那一刻,律师和这世上的许多“我”都并不知道自己谁,而主海报,律师转过头来看向观者时,表明那一刻他意识到了自己是谁(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他明白虽然自己的出生以及过往的历史无法篡改,但依然可以过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只要敢于面对。
但是我更想讨论的是在剧情之上的一个哲学命题:判断一个生命有没有自我意识,就看ta照镜子时,有没有意识到镜中的是自己。
按照哲学上的说法,只有当自我意识存在的时候,ta才能意识到镜子里面的人是自己,这就完成了一次自指。
先有存在,才有认知,认知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剧中的镜面反应)。
回到影片本身,虽然剧情的节奏慢慢的,也没有太多戏剧性的呈现,但光这个概念,我觉得就值五分啦~题外话:其实我还开了另一脑洞,就是主海报里,律师转头的刹那,是想表达当我看着这幅画的时候,谁又在背后看着我呢?
哦,是画面前的你和我….(哲学命题叠加惊悚)
这个电影在香港上映了,不是热度很高的片子,排片也没有很好,朋友说想看悬疑片或者恐怖片,就在一众爱情电影中选中了这个片子,看完不亏,甚至想激情打字,写点什么记录一下。
我的评分有点虚高,因为觉得现在的评分低于我的预期,所以决定打个5星拉高一点。
我自己的心理预期大概在8.0分左右,纯主观,如果和您的感觉不一样,以您自己的感觉为准。
故事开始于正在下雨的文具店,外面是阴暗的蓝色,屋内是暖黄色的避风港,女店主(谷口里枝,安藤樱饰)在压抑地流泪。
一位男顾客(“X先生”,洼田正孝饰)走近店里,女店主被迫擦掉眼泪,招待顾客。
男顾客挑了一个画水彩的本子。
雨夜打雷,店里突然跳闸,男顾客帮女店主修好了电闸,使他们二人的相遇与其他普通顾客和店主的相遇,有了一丝不同。
两人一个卖东西,一个买东西,像是普通的人世间的芸芸过客一样,看起来再也不会有交集。
如果看得仔细会发现,男顾客脸上有一道浅浅的疤,为他的真正身份埋上了一点点伏笔。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知道了女店主——里枝现在是离异状态,和自己的母亲和儿子住在一起,经营着一个文具店。
她本来有两个儿子,但小儿子因为脑肿瘤在2岁时去世。
这件事对自己的母亲和自己都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之前与前夫也因为两人对小儿子的治疗方法意见不同而发生冲突,最终两人离婚。
男顾客喜欢画画,自称是个温泉店老板的次子,但与家里关系不好,不知道为什么,跑到这个偏远的小镇做伐木工人。
普通的店主和普通的伐木工人在一次次普通的相遇中普通地恋爱、结婚,并又有了一个共同的女儿——小花。
这简直温馨得像是水到渠成的HE,他们就要像千千万幸福的普通人一样,普通地变老,再普通地死去。
而这个自称为“谷口”的伐木工,在意外中突然去世。
在处理后事时,“谷口”的哥哥来到小镇,发现了一件事,死掉的叫做“谷口”的男人并非自己的弟弟。
里枝和谷口家的长子委托一名叫做“城户”的律师(妻夫木聪饰)帮忙调查死掉的男人到底是谁,这个死掉的人被暂称为“X先生”。
城户是一位三代韩国移民,娶了一位家境优越且各方面都完美的妻子,并育有一子。
但女方的父母是种族主义者,从内心并不认可城户这个“外族”,家庭透着一股完美的虚假和客套。
故事由此展开。
镜头跟随着城户的眼睛,逐步深入调查,最终发现这位死掉的不知名的男人,其实是一位死刑犯的儿子。
他目睹了父亲杀掉老板一家的血腥案发现场,从此被困在这个阴影中。
又因为长大之后自己的样貌酷似父亲,更加无法面对自己,害怕自己和父亲拥有相似的灵魂。
为此,他选择成为一名拳击手,想要以挨打代偿这种恐惧。
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非常具有拳击天赋,有能力成为新人王。
但自身在“暴力”上的天分让他更加恐惧,最终选择抛弃过往的一切,斩断前尘,在黑市上与温泉店老板的次子互换了身份,开启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即成为一名普通的伐木工人,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中遇到自己爱的人里枝,并拥有幸福的生活。
影片中穿插着日本社会中右翼保守势力对于外国移民的恶意,强调城户律师这个本应是“调查者”这“局外人”的移民身份,将他看似体面的生活与实际上面临的难以真正融入日本社会的困境相对比,解释了他对“了解X先生是谁”这件事如此执着的原因,即对“X先生”这个日本社会中的透明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
他们看似毫无瓜葛,但实际上都是被社会所“另眼相待”的“局外人”。
“X先生”通过和陌生人互换身份,成为另一个人,寻到一个虚假的过去,彻底丢弃了过去父亲是杀人犯的阴影,找到了自己不受外界影响的本我,而非过去那个受原生家庭背景影响的可怜人。
“X先生”以虚假的身份,面对了真实的自己。
城户先生和“X先生”就像是镜子的两面,城户先生通过了解“”X先生”的过去,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
在影片的最后,城户发现了看似完美的妻子出轨了,而他在看不清面容的昏暗酒馆中,冒充了“X先生”,他有一个14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他在与完全陌生人的面前,以另一个人的身份作着逃离和放松,面对着真正的本我。
当然,对影片的结尾,我和我的朋友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城户只是在短暂地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逃离现实生活,那个“活了300岁的人”并不存在,只是人类本身就像是一个活了很长时间的人,所有人都仍踩在前人的脚印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虚假又真实地活着。
就像是森林中的树,一般人很难分清哪棵是哪棵,但真正爱着他的人,一眼就能知道他是谁,找到他与其他人的分别。
而我的朋友认为酒馆中的“城户”就是那个“活了300岁的人”,他不断变换着身份,观察着一成不变的世界,不断用不同的身份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厌倦了这个就换一个新的。
不管是哪种理解,我都认为是一个很有趣的结尾。
不管身上是披着怎样的皮,顶着哪个名字,真实的体验永远存在,“X先生”对儿子的爱意、对老婆的爱意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不管他到底是谁,共处的时光不会骗人,记忆会成为一切美好的见证,直至死亡。
一位女士的丈夫在一次伐木工作中发生意外死亡,丈夫的大哥从遥远的家乡来祭拜发现死者并非弟弟,而是另一个人,那他究竟是谁?
女士邀请一位律师帮助调查丈夫的真实身份,一个个奇怪的人,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往事就此揭开帷幕…✒️姓氏在文化里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正是拥有姓氏,我们每个人才能知道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姓氏是我们得以在这世上存在的证明,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每个死亡的人都要销户,以此证明他们完成了人生之旅。
✒️如果一个人抛弃了原生姓氏,那代表什么呢?
代表他(她)要和之前的人生割裂,重新开始一段新人生。
但是,只要拥有一个新的姓氏,离开原来的环境就真的可以重生吗?
过去那个姓氏带来的伤害、耻辱就真的可以一笔勾销吗?
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痛苦就能烟消云散吗?
一种食物、一幅画、一段声音、一则新闻、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和一句不经意的提问都可以让自以为遗忘的过去从记忆的深湖中翻腾出来,然后面目狰狞的提醒你是谁,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某个男人》是一部悬疑片,但我觉得它更像一部哲学电影,在观影的过程中,总是激起我不断思考:片中伐木工人、温泉旅馆小儿子、律师、造假身份的囚犯他们的遭遇真的悲惨到一定要抹去从前的自己吗?
在拥有新身份后,他们真的就成为新人了吗?
更换姓氏重启人生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
抛弃过去人生中关爱自己的人不算背叛吗?
生命的常态难道不是总要负重前行吗?
✒️影片结局,在一间古旧的小酒吧,墙壁上挂着一幅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禁止复制》,显得意味深长!
开头给人感觉时间跳跃很大,镜头一切换,几年就过去了。
片子的开头就给出了悬疑,这个伐木而死的男子,留下一个女儿的丈夫和父亲,喜欢绘画但技巧不成熟的男子,究竟是谁?
妻夫木聪扮演的律师开始调查这个死去的假谷口的身份。
在寻找被冒充的真谷口的过程中,律师发现了一些隐情。
律师自己的隐情就是他是第三代朝鲜裔,他的身份似乎见不得光。
而这个世界上谁都有一段隐情,有的是家庭的,有的是犯罪的,也有的是情感上的。
影片通过律师的追查,抽丝剥茧的揭开这人人都有的一段隐秘的历史。
影片的主题,是身份的认同,孩子因为家庭变故接连变换的姓氏,律师想隐藏自己在日外国人后代的身份,真假谷口交换身份重新开始的故事,这些都指向了令人疑惑的身份认同。
影片中提到一个专门帮别人洗白身份的人,这个人起到了中介和白手套的作用,许多想与过去一刀两断的人都因此获得了新的身份,有了新的人生。
影片画面平庸,节奏缓慢,似乎将浓稠的情感压抑在日常镜头和叙事之中,形成“看山不见山”和“寓动于静”的幽寂感。
其要表达的犯罪主题和场景调度的日常元素形成戏剧性落差,这也是日本犯罪片的一贯手法。
影片的中段,也就是叙事的大部分讲述了一个无法从杀人犯父亲的阴影中走出的拳击手的故事。
在影片设置的身份认同的主题下,这个故事更加强化了身份的强制性和难以改变的特征。
身份来自血缘,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影片聚焦了交换身份的这群人,无论是告别过去,或者改变现状,一旦和别人互换了身份,就意味着重新开始。
虽然这是违法行为,但从本质上说,这也给了许多想改变人生的人一次重生的机会。
毕竟,许多往事不堪回首,太多重负难以承受。
在身份认同的背后,就是对身份的排斥,所谓对外族人的排斥,对犯罪者家属的偏见。
影片虽然涉及这些内容较少,但其主题引申的深意不难看出,想要破除偏见,建立一个族群平等,对犯罪者家属宽容谅解的社会何其艰难。
正因为律师的身份也被人歧视,所以他才会竭力揭开这个男人的真实身份,为他的短暂的奋斗和重生做一次完美的辩护。
结尾挺有意思,律师对萍水相逢的人说假话,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保护。
但渐渐地,对身份的恐惧让我们都迷失在自己的保护色中,身份,秘密,往事,在重重的保护色中,我们不再是那个原来的自己,而成为某个人,某个虚伪,冷漠,无奈的陌生人。
此片获第46届日本学院奖最佳影片。
困住人的是名字吗,困住人的是名字背后所附加的东西,是虬枝盘结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经历过往,工作,以及它们延伸出来的问题按理说人和那些附加东西,应该有人的出现,那些东西才变得有意义。
现在它变成了困住人的牢笼,变成人黑色的影子,顶替人的思想生活。
男主,朝鲜裔的在日日本人身份,部分日本民众对外国人的歧视心理,身份认同在当下环境下难以立住,男主也时常会觉得自己身上有种冒名顶替者的身份。
生活中也存在着细小的疼痛:与妻子、岳父的分歧。
通过这起案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逐渐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会抛弃一切,去顶替别人生活。
人还是需要有一个契机,才会变得勇敢,或者真正跳出,剥离出那些外在,真正地直视自己的内心。
男主拥有的那个契机是妻子出轨,他才选择抛弃影子,过另一种凭自己心意的生活看到最后竟然莫名有种戏假情真的感觉…总体来说,叙事结构一般。
唯一喜欢的是妻夫木聪知道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最后背影的拉远镜头
很小说的感觉,很跌宕也很会在结尾来一个回旋镖。
身份这个东西分很多,出身身份性别身份这种类似自然身份的东西,还有家庭身份祖籍身份乃至职业身份等的社会身份,然而身份这个东西终究是一个人可见、可记载、可总结可传播的历史书写的,并且包含诸如常识又或者偏见这样的固化观念,相较于流动的人生而言,身份则是一块已存不改的铭牌,无论是想改变还是不想改变,如若身份不足够让自己一直满意,也出于某种贪婪与叛逆,人是不愿意一直被囚禁在某种身份中的。
然而与身份相对的,是一个人的内里,独属于这个人的人性,更像是故事一样的东西,它无法轻易被囊括,大多数它都处于不被叙述的状态而隐于冰川之下,唯独亲近的人,出于某种爱的理解,才能触碰,也才会将这一内里抬到身份之上。
而打破身份禁锢的正是这样的爱与理解。
我很喜欢里枝在得知真相后所说,好像知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确凿的是他们确实在这个城镇相遇相爱;也特别喜欢她回应儿子说“我知道爸爸为什么那么温柔了,因为他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得到该有的父爱。
”里枝说“不止于此吧,爸爸大概是真的很喜欢悠人”不是出于自己已有历史中的缺陷而在现在时作出对过去的填补,而是因为现在时本身。
爱很厉害一点大概就在于对历史的蔑视吧。
反正我也曾有过(现在也常有)“要是当时那样选择,或许现在…”或者,“如果现在重新选择去过那样的生活,一定会更踏实开心吧!
”的想法,终归来说,当一帆风顺的生活出现巨大的落差时,就幻想着用另一个自己开启另一段生活,以替换自己现在的不如意的生活。
我明白,这是对现在的身份和生活太过于不满和失望时,自己主动选择的可以让自己内心舒服一些的不多的逃避方式。
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对于走不出生活阴影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都需要尝试的,可怕的是,既沉浸在失败或痛苦、恐惧的过往中无法自拔,而又不能面对现实重新开始,抑或切割过往重启人生,宝贵的光阴就此荒废,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愈发苦涩、消沉,人生就此颓废,那个曾经在别人眼中的人面目全非。
既然做了尝试后还是无法释怀内心的恐惧、愤恨,既然不能容忍自己的父亲、家庭和那个叫原诚(不幸的男二好像是叫作这个名字)的人,索性切割掉不堪过往,再度重启人生,就成电影中X先生的选择和再度尝试的自我救赎之路。
他为他的选择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不幸人生中最快乐也最真实的三年时光!
电影用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例来对社会现实和现象的折射,它虽像冰山的一角,却也能迫使我们去思考,面对过往的不幸,我们要如何面对?
面对过往,面对现在,面对未来,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幸却无法自救时,选择用另一重身份开启新的人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X先生的选择,我理解、同情,也颇为认可和羡慕、向往。
男主的出现还原了男二选择成为X先生的心路历程,让观影者在解密男二的过往和过去的身份时,也一路体察着他的现实困境和他在困境中的表现、抉择,不过对于“身份”认可,尤其是展现移民身份和内心困境的问题,我自身没啥体会,所以,也没有对男主那条线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导演要表达寓意的判断能力。
看了一些影评,觉得别人分析的挺有道理。
一部电影能同时展示两个甚至多个群镜,而且故事完整,隐喻不浅,画面表达,演员表演都很棒,我觉得它是值得一看,也值得反复看的。
我一开始其实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探讨身份认同问题的,所以越看下去越喜欢。
而且很少有看到亚洲电影讨论这类问题,所以相比欧美或许我更加能共情。
(这部片子的最大bug就是!
小七这么标准的霓虹大帅哥竟然说他是韩裔??
而且没想到日本竟然这么排韩?
这个文化差异让我不太能理解律师男主城户这都第三代移民了,竟然还是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影片围绕谷口大佑和曾根崎义彦和原诚,这三个身份的故事进行展开。
想要改变身份的原因都是对于原生家庭的不满,原诚是想摆脱杀人犯之子的名号,谷口大佑可能是想离开哥哥的影子(对此影片没有说明,有点可惜)。
所以他们进行了身份上的转变。
像理枝说的“我究竟是和谁过了这段人生”,一个人不应该被姓名身份这种外在标签捆绑,自己活出的人生就是自己的。
最没想到的就是结局,城户的妻子竟然出轨了(你们霓虹金呀x)并且他竟然也选择抛弃原身份,改用谷口大佑的身份继续生活。
创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这样的身份交换还会继续发生,照应着现实。
之所以会这样,也许是因为男主在调查案件时对了解别人的人生产生了兴趣,加上他真的几乎完全了解了他们的故事,所以最后可以交换人生。
这和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也挺像的,喜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诞生出怎样的人格和行为,并且带入不同角色的故事中,去理解。
也是一个挺浪漫的处理,没有强硬地说我要改变。
这部片子中间也有不少的黑色幽默桥段,也让影片缓和了太过沉重的主题。
所以整体观感非常好!
演员们的演技都太好了!
蹭了一部上海电影节的电影,大概也就是个七分左右的悬疑文艺片,有点意思,拍的相当克制,而最后那个反转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很让人回味。
有影评说“静水谭深”这个词很切题,但是“静水流深”其实更精准,电影底层表述的身份变更带来的对过往抛弃还是不抛弃,这种矛盾韵味才是真正的激烈涌动。
这部电影最好的就是前半小时,你以为拍的是悬疑,但其实生活的真切,有点《飞屋环行记》前面几分钟的感觉。
后面展开的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其实对中国来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日本民族内心对过往有一种难以表述的执着和怨念,所以一直想要以“更换身份”的方式自我解脱,这就始终无法区隔开自我与本我,难怪日本禅宗好像不讲因果。
而且日本人可能对“名字”这个东西过于执着了,千与千寻也是在寻找名字。
当然,电影还是很好的,拍摄的画面特别舒服恬静,而且第一次在很有历史感的戏院看,有意思得很。
混杂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失去本身的辨识度,就像这个男人一样,不断变换直至丢失自身。
好题材,拍得稀烂
這電影是催眠曲
关于身份焦虑,排外,种族,无法选择。议题众多却穿插巧妙,节奏适当,非常规整,非常喜欢。这绝佳的故事文本,况且我对此种叙事风格还是喜爱的,但妻夫精致的面庞好看得让人失去好奇心。
#BD(3.0/10)有点受不了,对社会派的厌恶进一步加深。感觉就是非常干燥的拍法也不愿意深入,只能不断堆砌,到结尾耍个小聪明草草收尾。很难想象远山淡影这种剧本交给这样的导演能拍成啥样。
好难看 节奏太慢
由死者X衍生出的一场关于身份重启的讨论,前面社会推理的剧情有点像吉田修一的感觉,后面视角转移到律师后就更命题作文了些,在日朝鲜人与杀人犯之子对各自身份的嫌恶是一种基于血脉的排斥,是亚洲人被家庭血缘牵制住的体现。安藤樱的这次形象好温婉,演得很棒。
难看死了。故事本身挺好,可导演把它拍得轻重不分,节奏稀烂,人物感情浮于表面。而且这个导演烂的方式和另外一个我讨厌的导演李相日如出一辙,真是奇了。总之除了妻夫木聪的颜和安藤樱的演技一无是处。
剧情不错,但表达过于矫情了。以强大的卡司与石川庆精巧的视听处理为基,先期较为引人入胜。怎奈故事并不复杂,发展过于平淡,愈往后越「无力」。许多情节外表枝繁叶茂实则还画蛇添足,总体感觉头重脚轻,推进与延展无法匹配被吊起的胃口。结局所谓反转更是俗气到毫无必要,好的不学坏的学?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3.5。名字可以定义一个人吗,或者只是一个人的附属品?还是像一棵树的种子,如何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自己?又浅浅带了家庭出身与在日外国人的社会问题。masa比7更像主角,也演得更好。太贺基本上是照片出演,与清野菜名同框两分钟一秒串戏大哥大😂以及,安藤小樱,求求别用眼泪和眼神“杀”我,我是真的受不了😭
3.5 是那种互文和隐喻写得非常缜密和用心,但又很难让人共情的剧本。妻夫木聪的线完全可以挖得更深的,而且帅成这样演韩裔真的太没有说服力了。
题外话:在日朝鲜人,拳击,抑郁的主妇…感觉日本电影又快完了
没有讲清楚个中因果吧?
从交换人生这个切口去探讨在日外国人的身份认同,只是妻夫木聪这条线还是显得有点浅,每个人都有想舍弃掉的过去,只是这个可能不仅仅是只靠用交换户籍就能达成的,户籍其实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妈的妻夫木聪怎么现在还是这么帅啊。
2.5 很难相信这部电影这么长 演得那么端那么油 横扫JAP46 所以......现在的日影到底有多难看啊(真的佩服トップコート把某演员塞进去 厉害厉害
至少在“在日”这块,身边类似事情发生太多,反而感觉缺乏亮点...而且妻夫木聪这个角色明显可以进一步深挖...
结尾一定会引来很多讨论和争议。因为在这之前,《某个男人》都算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电影。虽然对于由日朝鲜族裔这样的社政议题引申出对自我身份怀疑和认同的渴求有些刻板,但几位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也确实能撑的起来。只是最后的这个结尾显得狗尾续貂。可以,但似乎没什么必要。
不感兴趣
4.5;妻夫木聪就是那个活了300年的男人吧 发现妻子出轨后对现在的身份感到厌倦 于是启用新的名字开启下一段人生。
身份焦虑也是蛮可怕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