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中男主角那份孤独,孤寂灵魂,沉重浮动不安的内外交困`境遇的困惑,着实让人感伤,尤其当那份孤寂隐约飘浮在观者心灵,触摸心魂深处时,莫名的悲凉不禁油然而生。
影片对人性的讽喻用了罕见的隐忍但张力却无处不在.恍惚不安的时间性也许是生命的流逝,这些在影片内表现得出奇的轻薄荒芜。
阴冷的小镇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疏离与冷漠遍布影像氛围.也许只有依偎在那象征着自我信念的薄暮之光,才能坚守那微薄的生命意志吧..影片深刻的描绘出主角孤独的活着,现实中不乏这些人物. 孤寂,冷却,冷漠甚至心灵与外界的疏离,隔绝。。。
我为主角的生命不期然升起一股怜悯之心,甚或对那份生命无奈或漂泊的灵魂,若即若离的感同身受。。。
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悲劇。
因此哪怕它很短,卻極力抗拒去把這部想看了100多天的電影看完。
正如很多電影不敢去看第二次一樣,往往這樣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過程,你需要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微小的感觸全部再一次從記憶中翻轉過來,因此很多電影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評的都遺棄了。
這部電影透射的豐富的色彩,但卻又缺乏現代感,一次又一次我懷疑這是不是90時代的電影。
或許是現在的電影都已經變得膚淺,總要人在一些赤裸裸的鏡頭才能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
男主角很帥,開頭就已經渲染了濃郁的霧感,他一直想改變現狀不滿足現狀但無力改變,他相信未來始終是美好的,因此所有打擊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力的。
他不曾懷疑過現實,是不是太黑暗的現實讓他無力去承受還是他始終想像未來的一絲的光亮來讓他期待,因此,他都沒有去撕破現實的面紗,也許他最後心是絕望了的,當他去了監獄。
他終於相信現實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挽回的機會了。
因此,之前的有光的,然後慢慢消失了。
他沒有回信,對於那個烤香腸的女人,他也許知道愛情這次是真實的,但他并沒有理會。
對於那個讓人驚艷的笑容,他一直沒有微笑的臉龐在監獄的陽光下,格外充滿魅力。
我覺得這是他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并從這個讓他入獄的女人中的陰郁中走了出來了。
最後。
他出獄後,生活變得更差。
但他并沒有做出任何的過激行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也許代表了一切。
最後我看著那雙握緊的雙手,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的意義。
“哪怕世界沒道理也沒希望,也要活下去”。
主角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士,保安一名。
性格内向,孤独,没钱没房没朋友,相貌一般,穷屌丝一枚。
在别人面前经常不自信的说:这只是暂时的,我马上就要开公司了。
没钱启动啊,贷款时被银行经理一顿呵斥撵了出来。
他是个好人,同情狗的遭遇,被爆啐一顿;被美女欺骗,失职,锒铛入狱;丢了工作,报复黑社会团伙,被差点打死。
活的是那么憋屈与无望。
还好,有一位小店女老板一直关心着他。
为啥主角拒绝女老板的爱情呢?
是因为他的尊严。
这个女老板,看样子应该认识男主很久了,邻居或是同学吧,知道他的一切,在她面前男主角毫无秘密,极度的自尊促使男主害怕和女老板在一起。
男主能拿的出手的只有那一句毫无力度的话“我马上要开公司了”,估计说了多少年了。
虽然那么的无力和苍白,所有人,甚至包括男主角都怀疑这句话实现的可能,但毕竟是主角对美好未来的那么一丝希望之光,即便是为了维护尊严,即便是明知道遥远到希望渺茫,渺茫也是有啊,它支撑着男主在生命的旅途中前进,支撑着社会的底层避免坍塌,从而也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架构,即便是摇摇欲坠,如狂风中闪烁飘摇的一丝火苗。
“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片中的美女就是这么一位。
单纯善良的男主以为天上掉下来一个林妹妹,上苍派给他的爱人。
其实是盗窃集团的圈套。
其实美女一开始就很讨厌男主,看不起他,导演高明在经常的让美女好像良心发现,要提醒男主,在平铺直叙的叙事中加入了一点点悬疑的细微波澜。
美女宁愿做盗窃集团头子的情妇,打扫卫生拖地面,也不愿意做穷屌丝男主呵护的宝贝,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现实,没有金钱的支持,即便酒瓶里插的玫瑰花再美,也是分文不值。
快餐车女老板真的爱着男主,关心他,理解他。
恰因为理解,才使的男主在她面前有赤裸的感觉,没有所谓的体面的尊严。
最后男主接受了女老板。
生活的现实冷酷无情,难得的是还有一个女人关心他爱着他,凛冽的寒风中有一个家,给人一丝温暖和希望,就像冬夜东方那一抹亮光。
我某些方面其实很像男主。
小的时候相当科学家,想当兵,后来相当运动健将拿金牌,又想当音乐家、文学家、诗人、发明家、企业家,每次都满怀希望,也努力过,可是这么多年下来一事无成,生活依然拮据,依然是平民一位。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
心底深处,一方面确实感受到了目标的美,真愿意向这方向努力,一方面也给自己构筑了一片虚幻的未来,让当下的我感觉活的还行,不至于在那些成功的同学和亲戚面前太难堪。
呵呵,人就是活在希望里,即便这希望变成空想,可是不这样,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这片子算得上纯文艺片了。
特点是对话极少,能用镜头和表演说明的,坚决不说话。
镜头四平八稳,非手持。
有意思的是画面色彩,基本上每个镜头都有一抹红色,红玫瑰、红灯壳、红衣服、红色装饰画、远处红色的吊机等,这也从画面上代表了那一丝希望之光吧。
墙也是彩色的,或墨绿,或灰色,看上去很舒服。
不知道外国的室内装饰真的如电影中那样色彩斑斓吗?
现在不梦想着当企业家了,现在是“我想拍电影”。
但愿这是能够实现的希望之光。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
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信用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
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
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
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
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
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芬兰第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还是在1939年被称为大象和蚂蚁之战的苏芬战争,打得刚经历了大清洗、自毁长城的苏军狼狈不堪,纳粹德国因此觉得苏联好欺负。
时至今日,芬兰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仅全部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可领取至少680欧元的津贴、补贴和低息贷款。
与人们“高福利养懒汉”的设想相反,毫无后顾之忧的芬兰人勇于冒险和创新,“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国家竞争力最强大的引擎,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幸福指数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戏言,生在福利优越、风景如画、政府廉洁的芬兰,等于是中了彩票大奖。
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福利制度能让你不至于被饿死,却无法保证你获得尊严和幸福。
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人间天堂的阴影部分,关注那些失业、无家可归、孤独、自闭的人,那些在屠宰场、垃圾桶、火柴厂、贫民窟挣扎求生的失败者。
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芬兰也存在歧视、犯罪、人情冷漠和官僚作风。
从26岁开始拍电影,考里斯马基就确立了以干瘪的形式呈现丰富内容的风格,如同电影界的海明威和卡佛,让受够了凌厉的剪切、特效、复杂的情感纠葛等视听轰炸的观众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在骄阳如火的沙漠痛饮冰啤。
这种有个摄象机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艺术殿堂,比拍一部《阿凡达》的难度还要大,因为投入少、门槛低,竞争尤为激烈。
《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的歌词作者、俄罗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报》发表的诗作《歌》,后来由佚名曲作者谱写成旋律优美、充满沧桑和浪漫气息的《灯光》。
《天堂阴影》、《薄暮之光》均选用了质朴动人的《灯光》作插曲,与影片相得益彰。
草根出身的考里斯马基,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1983年的处女作《罪与罚》即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尊重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每一个克制、简洁的镜头都散发着人道主义的高贵气质,此起彼伏的冷幽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无产阶级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阴影》(1986)的情节发展、人物表演和场景简单到了极致,绝无半句废话,也没有任何电影技巧的卖弄,普通芬兰人的友谊和爱情,与北欧坚硬、干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给领导子女腾出位置,超市收银员遭无理开除(一年内3次因别人的原因下岗);男女主角因穿着寒酸,被高档餐厅拒之门外,只能在路边吃快餐;收垃圾的工友上门借钱,穷得叮当响的父亲,打起了儿子存钱罐的主意。
《火柴厂女工》(1990)可能是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会上坐冷板凳的女工,用薪水买了条裙子,父亲一个耳光就扇了过来:“婊子!
”在1989年中国和伊拉克的新闻的衬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遗弃,再被家庭抛弃的女工,索性买了包耗子药回报这个比北欧冬天还冷的社会。
考里斯马基镜头里的人物大多性格内向、表情呆板,让一些惯于欣赏大喜大悲的观众很不适应,闷得慌。
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考里斯马基的冰山艺术,就是通过冷幽默和人物细微的肢体语言,让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壮丽,美不胜收。
《波西米亚生活》(1992)与狗抢食的艺术家,《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1994)被冻死的乐手,《浮云》(1996)的女主角下岗后,受身份、年龄歧视,贷款、就业无着,几乎山穷水尽,《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更狠,焊工一下火车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记忆,伤还没好又被治安员敲竹杠。
赫尔辛基最坏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贫民窟,善良的邻居和慈善机构帮助焊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福利制度在影片里得到了体现,但导演要强调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动声色的讽刺更有力量:《罪与罚》里的警察,蠢得连屁股下面的凶器也发现不了,凶手投案自首,马上扑过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动物果然凶猛;《薄暮之光》(2006)里性格孤僻的保安詹,不幸中了黑社会的美人计。
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意味深长:高傲、冷淡,被詹视若珍宝、甘愿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与弟兄们赌牌时,只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奴仆。
给傻逼织毛衣没问题,织的过程中感觉到幸福,情何以堪?
带有感伤味道的《灯光》,越发衬托出詹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感,在芬兰的这片天空下,他还没来得及学会抱怨。
放眼世界影坛,惟独考里斯马基能获得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的赞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与这个歇斯底里的时代完全不同。
他的人道观点让人难以置信。
在技术、数字堆砌的电影之外,的确存在着一个位置,给那些相信生命是个奇迹的人。
”几乎每部电影都捧得国际大奖的考里斯马基,2006年宣布退隐江湖,此后只拍过一个短片。
相信他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但他含糊其词的告别却和《边城》的结尾一样引人遐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看电影》10月)
芬兰的电影.很喜欢名字.薄暮之光.很美的感觉.一个男子.贫穷的,不起眼的.当夜班保安的男子.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女朋友.几乎一无所有.但他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工作.房子.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又是这么绝望.一个美貌优雅的女子闯入他的生活.和他约会,看电影.还说会和他结婚.其实她只是盗窃团伙的一员.为了商场的密码和钥匙而接近他.他被下药,被逮捕,被栽赃,去坐牢.一直沉默.永不说谁让他这样.出来后,只能住收容所,做一份洗碗的工作.他说,现在是暂时的.被盗窃团伙的人认出来,丢了工作.拿一只小小的水果刀想去杀谁.被打得半死.光是一个烤肉店的老板.每天她都会等他来买点什么.说些什么.他喝醉,陪他回家,给他盖上棉被.他坐牢,写信给他.去收容所看他.在他受伤的时候握他的手.关于绝望和孤独的电影.刚开始看就能感觉到孤独无处不在.
《薄暮之光》里,男主角是一个值夜班的保安,白天睡觉晚上上班,没什么娱乐生活,去了舞厅只能做根木头。
也不太会搞人际关系,碰上金发美女搭讪更是连话都不会说了,熨好衬衣擦亮皮鞋,别人看电影而他只看她,请她来家里前先往桌上摆一瓶花,约会流程都来齐全了也摸不着人家半根头发,一向隐忍脾气好却在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
”后立即拿起东西要揍人,人都被栽赃到蹲牢里了也愣是没供她出来。
为什么呢?
仅仅是由于沉闷乏味的日子里情感的波动吗?
男主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他总会挣脱出现有的生活。
一开始他寄希望于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企图在现有的以及更大的圈子里寻求存在感,无奈文化程度不高还得交钱去听人念法律条文,中专文凭递上去向银行贷款也无情被拒。
而现在那个转机出现了,和美女谈恋爱就是改变的第一步,他一开口就是:“那现在我们结婚吗?
”这不太像爱,倒像是一种自救,溺水的人慌忙抓住一根稻草。
甚至我怀疑,监狱里男主全片唯一一处笑容,除了从囚犯间无阶层的相对平等获得自尊,也是一种胜利的自嘲。
套用维斯康蒂在《白夜》里借马塞洛之口说出的话,现在他也可以说他曾经快乐过了。
一个没人在意的小人物中了美人计,被诱惑得神魂颠倒,到头来人财两空还得蹲大牢,始终保全着她也算是心甘情愿为其顶罪,现在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他也可以说有过一番惊心动魄的体验了。
毕竟就算没钱没地位,连活得浓烈一点的资格也没有吗?
说到浓烈,影片画面里常出现红色,金发女见他时常在蓝色牛仔外套里穿红色内搭,出狱后老板娘来收容所时穿着红色外套。
男主更甚,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车,红色的花,红色的窗帘,红色的背景墙。
阿基是会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
但这里不止是春天的夜晚冷,一年四季就没哪天不冷。
所谓的薄暮之光,其实只是冰箱里的灯。
选角也挺有意思。
一个矮个子男人,比周围大多数男人都低一头,女人穿起高跟鞋时也总是微微俯视他,注定不会是一个杀伤力很高的保安。
爱虐狗的大汉轻轻松松把他揍出一脸鼻血,骗感情的美女也能随手下药迷晕他再将其送进监狱。
同事不待见老板也嫌弃,别人喝大了搭伙轧马路调侃作家,他喝多了一个人跑到烤肠店老板娘那吹牛皮。
被解雇的时候所有同事都用玩味的表情看着他,除了一个同样很矮的男人低下了头。
感受到这个世界对矮子的恶意了qaq整部片看得很累,不敢相信时长竟然不到八十分钟。
所有角色都不打算和人多说话,即使他们总是眼睛一动不动直直地盯着镜头,城市也是,太干净太空了,好像一切多余的装饰都被港口边的风刮走了,就连迪斯科舞厅里都冷静得出奇,让人怀疑有规定凡公共场所除演出人员外禁止大声喧哗。
偏偏导演还爱在冷色调的构图里加入鲜艳的亮色,让点唱机跟着角色随处大声放音乐,用冷峻的风格上演了诈骗抢劫、嫁祸入狱、街头斗殴等一系列刺激性戏剧桥段,色彩、声音、空间等等,一切都可以用来叙述,只是不想和人多说话。
嗯,这大概就是部不想和人说话的电影,要讲故事,但不打算讨好你。
金发女在车上对男主说,看得出你身上有摇滚因子。
北欧人,难怪你们搞后摇,原来就是不想让人快乐蹦迪。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
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
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
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
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
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
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
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
)。
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
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
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
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
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
我不喜欢孤独的感觉,要是有人说孤独很好,那种感觉很高贵,就让他滚他的蛋吧。
孤独很难受,比生病还难受。
阿齐·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头一回看,感觉——说实话,有点儿像前苏联片,可不如它,原因是他并不那么生活化,那些场景不像是生活中常见的,而是经过处理的布景,被雕琢过,我不喜欢。
另外,我不喜欢冷冰冰的东西,没有对话或者对话很少的影片我不喜欢,那让我感觉寒冷,此片就是。
而且说实在的,我偶尔也发疯写小说,最怕写的就是对话,有人批评我说我写出来的对话千篇一律,差不多就是那样,因为我总写不好对话,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少写对话,多一些技术型的心理描写,这样它们看上去就好多了。
我猜阿齐·考里斯马基也写不好对话,要知道,语言是最能暴露弱点的,少说多做,这是个法子。
遗憾的是我脑东很喜欢此片,他说阿齐·考里斯马基找的这个点挺准的,有一类人就是像片中的保安那样,善良,但是偏执。
嘿,我最恨那个保安了,他不自量力,明明有一个小卖部的女人喜欢他,他却不喜欢人家,偏要去喜欢一个风骚的女骗子,被骗了还心甘情愿地给人家当挡箭牌,活该坐牢活该被打活该背黑锅,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来过,阿Q不可怜吗?
祥林嫂不可怜吗?
孔乙己不可怜吗?
我不希望中国人的历史演变为可怜人的历史。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保安的故事,第一个是前天在土豆网上看的《好奇害死猫》,里面的保安叫奋斗,他喜欢钱和女人,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那片子的风格又是copy昆汀的,用一个个人物当小标题,现在这种风格已经到了让人一看就作呕的程度了。
而第三个保安在不经意中出现。
晚上我跑步回来,远远看见小区的大门被“哐啷”一声关上了,一串钥匙在保安手中显现,他迅速把门锁上,把气喘吁吁的我留在了冰冷的铁门后......
Aki这个芬兰胖子在去年的嘎纳后息影了,虽然新的Cannes60周年大戏35个导演每人3分钟的合集中有他,但这不表示他以后会违背他的话再拍长片。
和流云,没有过去的男人一样,片子还是这么冷静简洁,或者说他的片子才是真正的黑色冷幽默,他的主题永远是狗一般的人生,可是还得继续。
于是我看得一半的时候觉得与其人生如此平庸,还不如甘心被虐,但是到了最后,我还是光明起来,无论生活如何,还得继续,总还有尘暮之光。
Aki说他从来不知道怎么把片子拍得更长点,所以每个场景都有意犹未尽的味道,当然我觉得他的简洁注意也可以归结为他拍片的时候恪守小成本电影之道。
我喜欢这样空白感很多的电影,他的手法让我不禁想到后期的Bresson。
因为能让片商买他的电影,他不得不硬把原本60分钟的电影撑到75分钟,所以片子中也有那些花花草草,冬去春来,也有了夜幕下的赫尔辛基,也有了凌晨蒙蒙的光亮穿透尘暮。
他一直在说,无论活得怎么样,狗也是有爱情的。
06年看的电影
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作死男人的作死日常。1星给画面构图,像油画一样..1星给男主演的颜值和眼睛 。不管你再怎么想表达什么主题,故事总要复合最基本的逻辑。
芬兰三部曲中,最无感的便是这一部,更多的是关于爱情执念和傻到天真的可怜,当男主和狗放在一起落魄的样子时候,画外音是不是又在说“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哎”。
所有的绝望和不幸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很阿基啊很阿基啊很阿基啊。。。
很布烈松的感觉
考里斯马基电影里的制度和上等人就像贝壳里的一粒沙子,跟底层人永远合不上拍子。在这个反复摩擦煎熬的过程里,人们逐渐学会忍气吞声、默默承受,也磨出了坚强乐观的存在主义精神。面包会有的!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 BC考里斯马基展|阿基把人当狗写太犯规了吧!(疯狂鼓掌👏)海报第一眼看到男主就直觉这个角色好嬤,结果这个本子我靠看立了而且越看越立:蓝眼睛黑头发我fetish/比片中所有人矮一截/沉默的笨蛋犬系/为了狗子被三个壮汉围殴/被同事孤立挑衅还没法还手/字面意义被mob mob了也忍受下来直到最后这个结局。阿基你有犬系嬤欲爽是吗爱狗人士果然知道怎么拍狗我大嗑一口。实在很难正直看这片我时不时就会脑补主角在各种场合被各种角色搞皮鼓……角色完成第一重对主角的凝视:全片基本只有对他不怀好意且比他大只的各种男性对他的凝视。摄影机完成了第二重对主角的凝视。观众则透过摄影机完成了第三重对主角的凝视。嘻嘻。PS片头Carlos Gardel一响我还以为我曲库自动播放了…PPS这是目前看过的阿基俄味儿最重的一部
社畜的噩梦,舔到最后,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阿基展,光,从来不是等来的,要靠自己争取。这世道,你必须有坏人的天赋,才能做好人
像漫画一样的镜头语言,其实我不太能共情男主,可能是我看的不够认真,过于简单的镜头,虽然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没什么说服力,看完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台词越少,对于某类电影来说,后劲儿越大,整个人都沉浸在那样的氛围里,善良,孤独,苦闷,不甘,愤怒,绝望,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就心领神会了!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布列松的唯一传人。
弱智在芬兰。
节奏太慢,故事太垮
声音转场的典范
男主帅帅的,表情木然,眼神满是忧郁。
电影中的文学性
凭什么烤肉店老板要为主角死心塌地,这条线不清不楚何以贯穿全片?老实人不断挨锤,没法反抗,死路一条,但仍然用话语和行动为自己制造出一丝微薄的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直到再次被打倒在地。比起其他阿基电影来说,太苦,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