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Kuma桑从Les Halles的UGC出来,我们依然被娄公子的手持镜头晃的头晕不已。
虽然娄烨说已经从地下浮出水面,这一部看似大奶斗二奶杀小三的伦理剧显然不能完全满足那些喜欢天涯狗血帖子的人们,仅仅是要看戏的话,也许同样是以武汉为背景的《万箭穿心》的情节更戏剧化。
以往所有的娄烨电影中爱情都是主线,而唯独这一次,爱情仅仅扮演了配角,郝蕾扮演的Luojie(郝蕾的演出一如既往的好,只是不知为何觉得她越来越像闫妮了。。。
)对于男主角的感情是一种契约式的婚姻关系,所以当感情出现危机,她反应不是去沟通理解,而是急于要在这种契约的公平性上面争个你死我活。
最后,女主角高姿态退位,自尊和女儿得以保留,但爱情早已荡然无存。
唯一能够称得上是爱情的是二奶Sangqi对男主角的感情,这也是整个影片情节的导火索,本来她可以安分的在汉口老屋继续做她的二奶,然而爱情的占有欲和排他性让她终于忍不住要破坏整个游戏的规则去跟大奶吐槽,貌似后来在与大奶的斗争中占了下风,可是难道她在咖啡馆的时候没有预料到如此么,嗯哼,其实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再怎么折腾,她失去的也不会比别人多,正如片中她说的一句台词很好:“我吃过苦,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原意大概如此)”,这让我想起了《春晚》里秦昊扮演的角色说的那句“我没问题,我一向没问题”。
所以说爱情需要有一根筋的精神,正如有人处就有江湖,有爱情处必有贱人。
男主角是个很有趣的设定,但是秦昊本身的那种忧伤的文艺气质则深深的损害了这个角色,我和kuma桑都认为片中的这样一个事业有成性欲旺盛而又没心没肺的男人不会是这种范儿。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明显的要被道德批判的角色,娄烨依然用镜头温情注视而非鄙视,他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许多男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问题在于,男主角本身已经不再相信爱情,而沉迷于经营自己的小后宫,本质上他跟甄嬛传里的皇上是一路货色。
所以,最后男主角一脸郁闷的跟妻儿坐在幼儿园听着孩子们唱欢乐颂,眼光也许在搜索下一个小三。
貌似是一起人为的谋杀,实际上则是一环环的道德故事所串起,为了一个被孽缘所束缚的女人的成功上位,牺牲了一条人命,一桩婚姻,一个警察的节操,一个富二代的小官司,而这一切结果,在未来又将形成一个新的孽缘。
娄烨高明之处在于用一个狗血故事让我们看到的喷涌狗血的源泉,正是当下社会的贪婪和冷酷,让我们发现可怕的不是无节操的游戏规则,而是我们破坏这个规则要付出的代价更高。
可能是内地审查的缘故,娄烨的性描写比上一部大有收敛,简直就是从良了,一共才三次,从女主角求安慰,到男主角发泄愤怒,都拍的算含蓄,最后那次跟二奶的那次明显男主角已经被弄颓了,只能被人骑。。。
好吧,闲话少说,片尾的儿童发现拾荒者尸体的一系列俯拍镜头堪称大气,Kuma桑认为导演为了方便俯拍不惜更换场景以致有点穿帮(作案现场明显是一片树林而后来变成平地),不过我觉得为此也值得。
另外,在电影里看到武汉夜市的烤串异常亲切,还有罔闻和李志的歌声也为此片加分不少,最后,@Virgohi21,又在字幕里看到你的大名啦,帮我问问娄公子,为什么字幕用Comic Sans这么丑的字体?
很少看这类电影,和两个女性好友一起去西单看的,确实是抱着挺大的期待去的。
去之前对娄烨一点也不了解,对电影也不了解。
完全未知的感觉就去了,看的有些莫名。
但是等回到寝室自习想想,总结出一些东西,以供自勉。
我觉得导演通篇想说的就是,小三都不会有好下场。
最突出的就是蚊子,大学生,干净单纯,本来有爱她的男人,那个离职的警察,长得还挺帅的,待她也认真,本来可以有美好的未来。
可是做了小三,结果就是被爆头然后撞飞,死的很惨。
然后是桑琪,名字就很奇怪,丧气丧妻,怎么有人起这种名字。
有人说这是小三扶正的奋斗史,可是她不够理智和聪明,觉得自己有杀手锏就万无一失了吗?
爱的简单想的也太简单。
做事不考虑后果,故意伤害和协助谋杀,肯定跑不了她的,幸福的日子最终也没过多久。
最后是乔永照,作为一个女生我理解不了他各种猎艳的行为。
我觉得爱就是唯一,他这样根本就没有爱,他不爱电影里任何一个女人。
看到有人说他和桑琪的才是真爱,我觉得那只能说明桑琪对他是真爱,他谁也不爱。
如果没有儿子,桑琪只是另一个蚊子。
这样的男人啊,就应该让他有这种下场。
总结下来呢,电影里最让我欣赏的就是陆洁了,爱的时候可以为了爱人放弃一切。
不爱的时候,可以不哭不闹,整的小三老公被打。
最后的时候,可以不动声色的拿回公司,孩子,逼得老公净身出户。
这才是境界。
在这个故事里,不管多恨,唯一没有做错过的人,就是陆洁。
从yi和园,到苏州河,从春风沉醉的夜晚,到浮城谜事,一贯鲜明又备受争议的娄烨风格,他还是那么善于用迷幻的镜像摊摆现实的疼痛,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娄烨的片子很是适合,可以不受任何干扰的感受最冷彻真实的生存现状,入戏体会主人公的迷茫感同身受,很少人像娄烨一样,敢于把人物跟周遭的一切还原到本真,赤裸裸的呈现给你,让你仿佛置身于一座迷宫中,只能从阴暗里挣扎着找寻光亮的出口。
精致华丽的妆容,童话般的故事情节,众人皆欢的结局,避重就轻的讨喜,这些从来都不属于娄烨,娄烨有的只是清一色不修边幅的素颜,只有敏感沉重的话题与剧情,只有毫不留情的刺痛直抵你内心。
浮华的城市,如谜般复杂失衡的关系下,没有人拥有真正安稳的幸福,每个人都有深藏的秘密,把家庭作为生活全部的陆洁,亲眼看到老公有了外遇,却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坐在对面看起来完全无害的桑琪,会是他老公地下家庭的女主人,而她一路跟踪用石头击伤的蚊子,不过是个倒霉的替罪羔羊,陆洁也不会想到,蚊子的死并非她手里的石块致命,而是在她身后有另一双,同样充满嫉妒与痛恨的手,又助了一把力,从大学一路走来的爱人,还是经不起平淡的消磨,表面光滑的婚姻内里早已千疮百孔,报复之后终是无可挽回,没有任何名分的桑琪,死心塌地的守着一份四分五裂的爱,可既然你选了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也就只能接受,在被雨淋透时坐在对方妻子的车子里时委屈到泪流满面的必然,不甘却忍辱躲在暗处,为自己的儿子挣喊一声爸爸的权利,不知道你到底值不值。
我记得一朋友曾经跟我说,男人事实上是多偶动物,可惜现在不是古代,男人没了三妻四妾的权利,意在告诉我,男人忠诚用情专一难能可贵,花心感情不专也是正常的生理特性使然,估计有一大票儿的男性很赞同,作为女人实在没办法站在男人的角度接受这种观点,欲望是一个无底洞,越塞越会明白它有多空,想要家庭,还想要家庭之外的家庭,像乔永照这般大概已经是高手了,可也因费劲心思分身周旋而疲惫不堪,私生子养到那么大才被发现也算能耐,可惜老话说了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你怎么可能给得起那么多的期盼。
电影以里,一份情感、欲望、妒忌、报复的纠葛,两条无辜人命,为之权财私下了之,不禁感叹浮城命贱,电影之外,愿我们惜福保重,各自安好。
有“符合国情”的意思在里面。
譬如一个男人要养两个家,是基于小三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的基础之上,按东方人的习惯传统,有子嗣便可以原谅一切,换了旧时代,那就是能光明正大登堂入室的小妾,所以秦昊扮演的男主角才会受到母亲的庇护,作为正妻的郝蕾反而在不经意之间受到排挤,这种排挤极具“东方特色”,是以孩子为重心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秦昊的“性瘾症”亦值得深究,倒并非唯有东方男子才会如此偏好出轨,而是男人在“正房”与“小妾”都尘埃落定之后,他仍需要另一个出口去释放欲望,当他与齐溪扮演的小三已形同夫妻的时候,这两个女人有意无意地被合为一体,所以那个“小四”或者“小五”是必然要出现的。
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特蕾莎知道托马斯是有着很多的女人的。
她甚至同其一的萨比娜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之类的关系,而且互相脱光衣服让对方进行拍照。
这并不意味着特蕾莎性意识的解放(或者说接受3P之类的事情),更不是对托马斯偷情行为的宽恕。
陆姐在得知一切真相之后,并不是立刻就离开乔永照。
这期间跟他做爱,争吵,拥抱,互相说我爱你。
(当然她说的我爱你谁也搞不清楚是重复乔的话语还是自己的表达)当她精心设局之后,却发现乔在楼上边骂着骚货边干着桑琪,那是怎样一种心情。
最后当众人在楼上碰面,乔却让她先带着孩子回家的时候,她才最终下了决心离婚的吧。
(我是这么觉得的)特蕾莎带着托马斯回到了乡下,托马斯也终于没有了偷情的土壤。
而特蕾莎并没有得到在坦克侵入布拉格之间那几天的平静和祥和,这说明,她或许也不是把托马斯栓在身边仅仅由自己拥有就让她得到满足和美满。
记得在电影里现实里都遇见过这样的场景,“那时候我特别的专一,但是女(男)朋友总是怀疑我出轨,那么我干嘛不出轨“。
看非诚勿扰的时候,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怕自己老了将来比不过年轻的姑娘了。
我当时心里想,如果想靠仅仅靠一身皮囊留住身边的男人,那么最终肯定是留不住的吧。
后来在琢磨,其实可能不一定留不住,也不一定就留得住。
珍妮特·温特森曾经是说过,”爱情不是润滑剂,我也不是机器。
爱情就是你和我,此地与此刻。
“那么爱情的持久力到底有多久?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最终章卡列宁的微笑,我一直私自认为那是特蕾莎和托马斯聊以自慰的爱情投造物,当卡列宁死掉后,他们的爱情最后的寄托也荡然无存。
换句话说,他们的爱情的生命力就跟那只狗一样,只有那么长的长度。
(好像这么说都有点抬举这两位了)这就是大自然法则,这能赖谁?
好吧,娄烨说乔永照还没有碰到他爱的人,这一切都只是在处理他的麻烦事情。
那么他选择了桑琪,是不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选择希望?
毕竟跟桑琪在一起,是可以看到她听着欢乐颂绽开幸福的笑容的。
是可以在某个做爱的午后,回忆起当年的朗诵的。
可是这毕竟是已婚男士,有家庭了。
可惜啊。
没碰到那个在《大丈夫》里面,到了抓奸现场给丈夫发短信告密的妻子。
那样子的话,形势就一下子不一样了。
另:看完这片子,出了影院。
这心冷加天冷,实在让人绝望。
然后我去要了一份鱼香茄子,泡椒猪皮,吃了米饭。
觉得世界还是美好!
哈哈。
星期天难得休息,跟老李去看了场电影《浮城谜事》。
我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前一天在天涯上看完了原帖《我是如何对付贱男和小三的》,帖子很精彩,激烈交锋怪诞夸张到简直让人不知是小说还是真相。
看到豆瓣上的介绍说妻子的角色是郝蕾演买票前就更放心了,那种尖刻的聪明和冷峻的颓废简直就是为她而设置的嘛。
这个故事老李也已经介绍过了,简单来讲就是一个自觉婚姻幸福的女人突然发现老公出轨了,而那个引导她发现真相的人就是丈夫最死忠的情人。
人是很容易突然变得丑陋的。
是嘛,当郝蕾扮演的妻子陆洁亲眼看到丈夫乔永照与年轻女子从酒店走出,在震怒和哀伤之下回到家中,而丈夫却“真诚”地看着她:“你怎么了?
不舒服吗?
发生了什么事?
告诉我。
”人如果不知自己早已败露,那么再好的演技也只会让你像一只跳梁小丑。
郝蕾曾演过很多敏感而尖锐的的角色,陆洁的这个角色却不仅仅如此。
当她语焉不详地告诉丈夫关于小三的消息;当她设计让小三买下与自己同款的衬衫;当她把女儿带到小三家中,让丈夫同时面对两个家庭,这些情节的设计绝对能让观影者们在看片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变态的报复快感。
他们是大学同学,为了创业她曾两次流产,所以当女儿出生后,她便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将公司全权交给丈夫打理,在外人和知晓真相前的她看来,生活富足、丈夫疼爱,女儿乖巧,哪怕郝蕾的脸上已略略显露出中年女人的憔悴和衰老,她仍然是幸福得令人羡慕的。
可这背后的真相却是丈夫有一个比女儿还要大的私生子,甚至另一个家,甚至是数不清的小四、小五、小六……心理学家说,人们在说谎的时候会心跳加速,会面红耳赤,会眼神闪烁……可现实生活中要辨别谎言并不那么容易。
我们不会细致到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但大多数的谎言都会败露——只是时间和机遇的问题。
当陆洁和女儿在小三的家中谈话,丈夫乔永照熟练地用钥匙打开家门,这一家五口相遇的场景如此荒诞而酸楚。
陆洁说:“女儿,爸爸来接你回家了。
”小三说:“儿子,爸爸回家看你了。
”这个场景应该会让所有男人抓狂。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可惜乔永照对陆洁说:“你先回去,我回家再跟你说。
”“如果他一无所有了,你还会爱他吗?
”陆洁问小三桑琪,桑琪咬了咬嘴唇:“我就是要他这个人。
”再无可留恋了,于是陆洁发出了律师函,收拾好了所有东西,带着女儿离开,并将公司收归自己掌控。
而忍辱负重多年的桑琪终于成功上位。
后来,在超市外的车里,陆洁看到桑琪和乔永照购物出来,桑琪让乔去超市换一把坏掉的拖把,陆洁露出怀恋而疏离的表情。
作为观众,我不明白桑琪如此深恋乔永照的原因何在。
这个心机深沉而永不知足的男人其实是最好的演员,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浪漫的情人他演起来统统得心应手。
可惜,提前剧透之后,所有温存亲昵都只让人觉得哑然可笑又心生寒意。
你以为你爱他,他爱你,你很幸福,哦,其实真相是你爱他,他爱你,可他又不止爱你——他有小三呢,有一个私生子呢,还有一大堆数也数不清的四五六七八。
比争吵分歧要可怕一万倍的,他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他是谁。
陆洁是聪明的,爱情和婚姻崩塌后,她能有力反击,独立生存,含泪走向真实,但其实任何人都不想有展示这样的聪明的机会。
就像她被绝望锻造出的那些坚强一样,也没有人想要。
相对来说,小三桑琪却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她只要那个人,那个人就足够,哪怕那个人明天就一无所有,她都无所谓——“我就想跟你这么待着。
”而乔永照,为了文明不能骂脏话,那么我无话可说了。
当你发现某些谎言时,也许会痛苦到宁愿永远被蒙在鼓中,但我仍固执地认为丑陋的真实比美丽的假象要贵重,哪怕疼痛。
(ps:因为娄烨几乎全片都在摇晃镜头,所以我和老李在走出影院两个小时后仍在犯晕,童鞋们如果去电影院看片请提前备好头晕药。
另,此片的音乐很赞。
)
看完电影2天,在补上了<花>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当娄烨声称自己从拍自己的故事转向了拍别人的故事时,也渐渐地从(个体的)“情绪”走向了 “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细想起来,在娄烨摇晃的镜头之下,那些城市总是晦暗的,却带着一种暧昧的鲜活.不论是<春晚>里的南京,<花>里的巴黎,再到如今<浮城>里的武汉,他似乎总能从类似于后街的地方找到一些缝隙,通过镜头的放大,击中那些对这个城市无比熟悉的人们.南京和武汉都在江边,巴黎也依傍着塞纳河.可水的存在远不足以成就一座“浮城”,哪怕加上娄烨近乎标志性的雨水也不行.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建筑在娄烨的某些镜头中确实宛若浮于水面;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漂浮其中的除了可以是建筑,更可能是记忆,情绪,味道,关系这一类难以用手指去触摸的东西.<浮城>的开场是一起死亡事件.由此引出了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男人和一场正室小三间的缠斗.狗血的气场挥之不去.然而,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死者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偶然.她全然地无涉于那个名为“婚姻”和“家庭”的战场,而顶多只是被人当作了棋子.她的无足轻重无限地接近于微博上取消关注时的简单与随意.但问题恰恰在于:就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她死了.在日本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中,通过精密的设计与执行并最终成功行凶脱罪的群体性犯罪并不少见.<浮城>中的情节与此有些类似,区别只在于:在<浮城>里面,大约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心一意想要置少女于死地的.也即,如果有“如果”,少女本是可以不死的.进而,少女之死站到了精密设计的对立面.整个事件的谜题也不再单单落于作为旁观者要如何发现少女抵达死亡途中的一次次推手,或者说案情要如何告破.这一切都显得过于表面.或许娄烨真正想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造就了这种无意识之下的偶然---当这种偶然以死亡事件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被迫不得不去面对这种偶然.我想,这大概是为何娄烨会在影片名中加入“谜事”二字,且将英文名直截了当地敲定为“mystery”---城市是谜事的舞台的原因;这也能解释为何在临近影片的末尾,在接连呈现了女孩的死亡翻滚和对拾荒者的暴力击打后,娄烨选择给出了一段甜蜜温馨的室内长镜,仿佛在暗示:在偶然之下,美满的背后,死亡与暴力如影随行.每个人都可能偶然地吃到那颗由幸福糖衣包裹着死亡的水果硬糖.比起精心设计的本格式谋杀,<浮城>中少女的死更接近于一次自洽的非正常死亡.之所以会选择“自洽”这个形容词,是因为事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在依据自身利益和情感行事.整个过程显得十分连贯与自然,死亡变得像是某种自组织系统的正常产出---每个人都不是凶手,每个人都又是凶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将凶手认定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么?甚或于将它定义为“结构性的谋杀”?于是,问题变成:这是一种怎样的结构?是谁的结构?在此,轻易就得出 “城市生产偶然性死亡”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十分脱线的.显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死亡.我想,没有人能通过统计确证城市与偶然性死亡之间的关联度究竟有多高.唯一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城市与偶然性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种关联除了指向死亡,也还指向其他更多的面向.重要的是,这样的偶然性似乎很大程度源于人口的集聚,就像布洛克说的那样:纽约有800万人,就有800万种死法.在这当中,城市变成了媒介,在这种人口的集聚之上孕育和催生出各种错综复杂的偶然.而这种催生和孕育的过程,或许才是娄烨在<浮城>中打算追问的真正谜题.一次偶然的死亡,让我们偶然地察觉到了一块城市人际网络的碎片.我们并不清楚,在现实中,抑或在娄烨的镜头下,这样的碎片是以怎样的方式悄然流转于城市建筑中,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生活空间.如果正是这种潜隐的特质使得城市看上去如同浮于巨大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我们或许可以说:每一座城,都是浮城.而娄烨之所以能成功拍出了南京与武汉的气韵,也恰恰在于他没有一味地把镜头留给城市建筑的表皮,而是选择在晃动中深深扎根于室内(interior)空间的诸种细节. 在<浮城>里,武汉是属于乔永照,陆洁,桑琦,蚊子,警察,富二代的;在<花>里,巴黎却几乎仅仅只属于“花”一个人.花在巴黎的几次搬家,在若干地点场合的性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次地尝试和试探,想要看看究竟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做爱时彼此的气息与味道,还是舒适便利的公寓,又或者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恋人---去融入一座城,去找到一座城.一座让自己安心,能被称为“我城”的城.不幸的是,电影中的“花”并没有找到,无论她面对的是巴黎还是北京.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不知道如何去接近,去爱一个人.殊不知,我们其实也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去融入,去爱一座城.于是,我们才会看到电影中的“花”怀抱着爱(love)一头扑向巴黎的怀抱,却换来遍体的瘀青红肿(bruises),最终只能茫然黯然地往来于巴黎和北京之间,宛若漂浮于巨大的虚空(void)之中.无根的个体被各自巍然不动的城市实体衬托得轻微如凡尘.在电影<花>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娄烨个人的故事或情绪,而变成了旅法作家刘捷或者是女主人公“花”的故事与情绪.只是,这种对于“我城”的追寻,依然是娄烨所擅长处理和表达---在我看来,<花>可以算得上一部十分整洁的娄烨作品---的个体与外部世界间的情绪对话.换句话说,是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依然是个体的.而在<浮城>里,娄烨才比较彻底地由个体走向了群像(这大概也是为何不少人认为<浮城>中人物刻画不够饱满的原因),开始去处理一座城与一群彼此勾连的人之间的桥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由<浮城>,娄烨才真正地由“自我”走向了“别人”/“他人”, 由“我城”走向了“浮城”.
最难受的画面就是秦昊拉着齐溪从超市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个坏了的拖把,郝蕾就坐在车里静静的看着为着生活琐事忙碌的他俩,泪还没落下来一脚油门就走远了。
不是不心酸,青春不再,多年伴侣今日随了别人走。
真是伤透了心。
其实这战争她必须输,仗着和秦昊的感情基础,先是拍了小三一板砖,刚和齐溪过了两招就不玩了,主动离婚,带着女儿从家搬出来,就这么把秦昊推向别人。
再看看人家齐溪,什么都不怕,还有那股子除了秦昊什么都不要的气势一下就搁那儿,不动声色的借郝蕾的手把小三儿除掉,不哭不闹把秦昊收入怀中,成功上位。
郝蕾这温室的花朵当然不懂齐溪一个人拖着孩子谋生又谋爱的苦楚,你下雨天有车,人家看见中意的衣服试都不能试,你有保姆煲汤,人家缩在小房子里不能见光。
齐溪当然还有牛逼之处,杀个人都不用自己动手,这他妈当然不是郝蕾能比的了的。
在电影里头,傻子都能看出来秦昊最爱是郝蕾,打齐溪那画面绝对是铆足了劲儿,他当然不允许除了他之外的人破坏他的家庭伤害他的女人。
齐溪撞枪口上了。
一句怨言没有就是抱着秦昊,这气度这胆识她就应该赢得秦昊。
光会在家带孩子,衬衫烫好,闭着个眼瞎爱又有什么用,重要的是要有个好脑子。
其实郝蕾也不是真就输了,她不笨,选了个最有用最快速的办法,彻底和那些日子说再见。
影片最后,帅哥警察问她那天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她统统记不起。
当然,不想记起的事情永远都不会记起。
自个儿躲起来哭也要固执的无可救药。
这才是聪明的姑娘。
受了伤,带着自尊心关上一扇永不会开的门,骄傲的活下来,她就看见了全世界。
再看看齐溪,当初为爱勇敢吃尽了苦,得到了也是个破破烂烂的。
拱手奉上,你还会要吗?
前几年都还觉得得像齐溪这样豁得上才能赢得好感情,处处小心,步步为营,其实早就没自己了,太不可爱怎么闪闪惹人爱。
不过现在终于是想的开,带着郝蕾式固执与骄傲才能赢得尊重。
哭天抢地的爱情没有发生,天一亮起床吃早饭。
没有年纪轻时的说一句是一句。
有的都是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爱情再来的时候,闭上眼,睁开脑子。
电影开始的时候郝蕾开着车放了收李志的歌儿,虽然不知道名儿,但是觉得应该放那首寻找和那句曾经爱你的每一条街是我新鲜生活的起点。
《浮城谜事》开场半小时左右,郝蕾发现老公跟别的女人一起走出酒店之后,哭着给自己的好姐妹瞿颖打电话说自己老公有外遇的时候,我捅了捅旁边的发小张二狗,我说,以后我老公要是有外遇了,我也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你,你来接我走。
她笃定的说,好的。
这种标榜友情的二逼吊诡方式挺傻得哈,可是有好多女人发现老公有外遇后既怒且羞无处发泄内伤得咬碎牙不是更可怜?
还好郝蕾有钱有本事,她跟老公的女人们斗智斗勇的耍了一阵子,心伤透成了筛子,一并满足了探求事实真相,并且窥私的恶趣味之后,她让老公净身出户,她还是一个潇洒的单身妈妈,有公司有钱尚且貌美,可以深夜在酒吧买醉。
虽然她偶遇老公与二奶一家逛超市时藏不住的对那男人的留恋与爱,可终究还是忍住了,既然让他滚了,就滚远点好了!
这是一个当代苦情版西门庆的故事,男主角乔永照应该跟克林顿一样是个性上瘾者,他有一个大老婆(郝蕾),二老婆(齐溪),一堆一夜情或者付费一夜情的的女大学生。
他中午跟一夜情的姑娘滚床单,下午去二老婆家滚床单,晚上回家还要跟大老婆滚床单,他还工作挺忙的。
其实西门庆就是这么累死在潘金莲的床上的,乔永照在泄欲的时候也没半点开心,这么多女人挨个周旋,应该是挺累得。
这个故事如同武汉的天气一样阴霾,憋屈,喘不上气。
二老婆卑微的爱着男主角,当二奶,终是忍不下这口气,主动接近大老婆,并让大老婆的“惊喜”接连不断,你那个人人称羡的好老公不仅有一堆一夜情,还有另外一个家庭另外一个孩子,我只能跟你共享这个老公,可是他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找别的女人呢?
影片开头死的那个跟男主角搞一夜情的姑娘除了青春,啥玩意都没有,长得不漂亮,身材也平平,但就是在朦胧的长镜头中连身上的小伤疤都闪耀着年轻的紧实与活力。
她这条命丢得真委屈,大奶用石头砸脑袋,二奶给推下山崖,再被富二代用车撞,再活生生被踢死。
一条人命,被自己不待见,被情人不当真,被陌生人收掉,要是世上真有鬼魂之说,她怎么着也死不瞑目。
我很喜欢男主角,带着颓废的杀人狂气质,恶狠狠的叫人有点害怕又迷恋,这种混蛋玩意从古至今销路都被居家小男人好得多,但是我不会爱这种男人,因为他谁也不爱,包括他自己,他在咀嚼旧的伤痛里氤氲着新的伤害,他是撒旦是魔鬼的门徒。
我的另一个朋友,是个自虐狂,经常喜欢一些烂人,然后美其名曰自己要为爱生为爱死,前几年我对她是佩服的,因为我没这么大劲头,我睚眦必较,恋人对我若不忠不好,我不踹他进大西洋也至少离得远远得,可我的这个朋友从一段伤痛跨进另一段伤痛连过渡都不需要,好像天生是来赎罪的是的。
有时候心疼,有时候又觉得,如果她信仰疼痛才是活着的真理,拦又拦不住的!
像本片中的二奶齐溪,男主角打她,骂她骚货,拿她泄欲,不允许她接近大老婆,像一个残暴的君主一样虐待她,而她顽强又美丽卑微的活着,打从心眼里我喜欢她,但从理智上真又喜欢不动这样义无反顾的犯贱。
大老婆郝蕾是国内我最喜欢的女演员,看过《颐和园》的亲,没法不迷恋她受伤的表情,空洞失落的眼神。
巧的是她和二老婆齐溪分别是话剧《恋爱的犀牛》中两代明明的扮演者。
都是孟京辉导演最看好最赞赏的女演员,她俩的对手戏精彩扎手尴尬着充满火药气。
我不相信爱情,因为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鬼,但是我相信有外星人,也相信有忠诚的眷侣。
很多时候,好好活着就是别犯贱。
首先,如果一个女人,她的老公去找别的小姑娘,我会有几个选择?
A 一哭二闹三上吊B 去偷偷跟踪取证或找小狐狸精谈话C 彷徨无措去找闺蜜或父母想办法D 找律师或私家侦探但是,这个片的女主……竟然没有选择以上任何一个选项,而是选择了……一石头把小狐狸精拍死Σ( ° △ °|||)︴拍死Σ( ° △ °|||)︴拍死Σ( ° △ °|||)︴她……她怎么了?
她不是大学生嘛?
受过高等教育的,好像还有个公司,应该很聪明,怎么连杀人要偿命这点基本的常识都不懂,随随便便就这么冲动杀人了呢……还好蚊子没真的死。
但是我们的女二……她居然做出了同样的举动!
……这下蚊子真的死了。
这两个女人是怎么回事啊……男人不要她们了,她们就……就……不要命了?
然后后面警察开始取证,我还以为要进入推理或者心理的环节……描写现代人心中的孤独与不安什么的。
但是……居然男女主角的结局都没交代,一行字幕“两人去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就结束了……字幕交代结局……所以这个片子虽然气氛不错,挺阴郁的,音乐也好听,但是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设定……另外关于选角。
从我自己的审美看来……女一号很漂亮,身材也不错,一看就是传统的中国妻子的气质;女二号有点苦相,但总还是比较好看;女三号,那个蚊子,真是……说身材没身材说长相也一般,确实不懂男主为什么要找她一夜情……再者,这个男人确实很帅,但是……也没看出他有什么特别招人喜欢的性格,怎么两个女人就死心塌地到了为了他可以去杀人的地步……
作为电影而言完整度非常低,我甚至觉得自己看的是加长版的预告片(被剪掉了?)。感觉娄烨似乎非常想要在国内上映一部自己电影,但又舍不得离开过去走的那条老路,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似是而非、含羞带臊、三棱镜一样的题材。这是从“娄烨工厂”流水线上制造的作品,是娄烨的味道,但也确实用了添加剂
镜头晃动着什么也看不清,我看的好辛苦。。。。
跟大陆地下导演就是不来电吧。在我看来,他们骨子里对商业片的鄙视,只不过是拍不出来的怯懦而已。人人都清楚,在艺术的道路上,所谓的标新立异常常能掩盖你走不上正路的缺陷。btw,郝蕾总是在戏中好看太多。
贱男!
1、男人要一心一意的对自己的女人;2、女人要一心一意对自己的男人;3、男人坏不坏跟钱没关系
什么jb玩意儿 秦昊看起来真的好脏
冲着时光网上8.0的评分去看的,结果...结果...根据天涯上改编的帖子完全被娄烨给拍毁了。其中一颗星完全是给郝蕾的.....
有些情节的角色有点多余,但娄烨的那股劲儿还在,虽然不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但肯定也不是最差的一部。
一个好剧本,被拍成了烂电影
讲的是一个“你幸福吗”的故事。
太他妈烂了
烂到扶不上墙,娄烨不署导演名是挺明智的哦。其实我是来听李逼的歌的!
演员都挺到位,尤其是郝蕾,不再讨厌她了~
实在是太狗血了,《故事会》+《知音》的剧情,结局果然是伟大的人民警察出来清场,严重怀疑娄烨这次之所以过审,是光腚局给挖的坑,元芳,你怎么看?
跪求喜欢娄烨的文艺青年们拉黑我。愿意和吃甜豆腐脑、小清新或者政治观念及宗教信仰非常不同的人做朋友,但,这件事,确实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有时候我真是丝毫不想掩饰我对国产独立文艺电影的厌恶。独立和玩票搞不好就互相是对方的代名词。再也不想在大银幕上看娄烨的电影了。哪管再多深刻的影评解读也不能抵过在观影过程中的别扭和难受。娄烨是继大卫·林奇之后被我列为敬而远之的导演哈哈。
郝蕾依然可以
用摇晃到让人想吐的镜头,也无法掩盖剧情的低级与肤浅!
烦这个手持摄影的能装、做作的家伙。他的电影就没有好看的。20250115。
一句话概括剧情:小三设套让原配杀了小四。因为是根据天涯网贴改编,所以整体情节异常狗血,男主就是个莫得感情的做爱机器,整一个种马人设,除了暴食以外,集齐了另外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等六宗罪,也很好地体现了【柯立芝效应】的作用,一旦有了新的交媾对象,性不应期就大大缩减。因为带上了一些凶杀、悬疑的元素,所以也带着点商业气息,而娄烨继续用他特有的手持摄影赋予画面独特的审美气质,只是文本已经决定了艺术高度,这些小三小四的故事遍布于各种法制栏目科普剧,很难玩出太多新花样新立意了。倒是被新冠病毒无情肆虐的武汉确实是电影导演非常青睐的拍摄取景地,本片也将这个故事安排在了这个有着特殊地理位置和异样风土人情的城市,显得格外意乱情迷,尤其是那段在老宅一爸二妈二孩的交错时刻,真的太魔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