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作为热点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明白,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人可以介入的,还是需要两国人民的努力。
影片偏记录,偏说教,剧情不吸引人,不太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除非是电影专业人士和对巴以政治形势十分关心的人),我更希望看到自杀性人体炸弹整个发生过程的原始状态的纪录,更期待那种真实的震撼力,很可惜在本片中只有原因没有结果,非常失望。
电影获得好评离不开题材的热门和人文情怀,但我觉得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对于两位主人公的“人性”着墨过多,现实世界的原型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感觉上他们应该不会想那么多才对,而且两人后边的造型明显回归演员自我,影响了说服力。
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
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
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
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
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
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
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
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
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
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
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
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
天堂,是否有天堂。
永远相信安拉。
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
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
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
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
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
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
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
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
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
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
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
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
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
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
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
我相信。
天堂何时?
我怀疑。
电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能够让你通过你也许终生不能遭遇的情节感受到你曾经的感觉。
这就是一部好片子的意义。
Paradise now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着那些身边的人陷入一种令人手足无措的情境之后,我们又能感受如何呢?
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三月一日晚上八点多,BBC新闻播报下端的红色字体“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
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这样的插播,上一次是在两个多月前铁蝴蝶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发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个寒冬里干冷的夜晚。
所以,那个瞬间,直觉告诉我,悲剧再次上演。
中东。
加沙以北的拜特拉希亚。
那些被鲜血模糊的残躯凌乱的横在残垣之间,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烟浓密。
BBC新闻写实的风格让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写,紧凑的跟拍,打出了一个个愤怒,疯狂,哀怜,无助的面孔。
上帝在制作悲剧的时候深谙暴力美学的原理,毫不避讳那些死亡和血泊。
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两名犹太人在这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报复性袭击中丧生,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个经常画着鲜艳口红的女黑人播报员严肃而克制的脸告诉我,虽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个太阳的温暖,可那毕竟只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
只是关于鲜血,关于生命,那片在《圣经》中被描述为“遗产与和平”的美丽土地,如今在半个世纪以来不停歇的战乱下破败得让人唏嘘感慨。
希伯来文书写的神圣历史未曾指引,上帝选民的复兴之路谁都不会料到会是如此血腥。
轰鸣嘶叫的坦克,铮亮的枪管,带血的眼泪,如此的惨绝人寰的梦境,先知们留在羊皮卷上的预兆,仿佛幽浮着却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镜头里那些母亲和亲人们绝望的哀嚎,持枪的男人和蒙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们的表情如镜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人的脸——那些在超市和车站的自杀爆炸中死亡的亲人和家属,约旦河的两岸,和平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竟是如此的对称的悲伤,如此的相似的残忍。
那些圣城顶上透蓝的天空,此时没有天堂。
想起还是在大学时看过的那部极具争议的《天堂此时》。
片中讲述了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汉雷和萨德在无奈中迈出的人弹之路,在以色列导演的镜头里,充满了民族间的谅解和人性。
其间他们在仇恨与良知里反思,挣扎,然而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放弃不放弃他们的使命,却都是无法结束那片土地延续的仇恨与血泪。
上帝无暇顾及这片他曾经宠幸过的土地,天堂之下,生灵涂炭,黑色的悲剧气氛仍在不断弥漫。
以平民的细微视角展现宏观的历史背景,这向来是电影用来描述大时代或者大灾难一种艺术手段。
可这样的叙事线索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两边看来都是很难接受的。
以色列人觉得影片美化了自杀袭击者,而巴勒斯坦人觉得片中几乎没有描写到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压迫和侵略。
一部本意是呼唤和平的影片,却因为民族尊严和国家意识的对立而受到夹击,最终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能不说也是另一个悲剧。
中东,自古以来都不是平静的地方。
让拉宾倒下的枪声还在回荡,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亚辛的遗像依然被扎着深绿色头巾的哈马斯民众热烈亲吻。
领袖们进入历史,带着未尝的理想和遗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恒,加沙,耶路撒冷那些历史上隽金的城市,如同在层层腐尸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闻到岁月沉淀下的暗暗幽香。
埃及人,大卫王,十字军,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总会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勋,可是那尸骸遍野,万骨枯竭的场面不会轻易的烟消云散,热血渗透了他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带着死者的诅咒与狰狞,传说当年六个天使一度曾在哭墙上彻夜哭泣,眼泪渗入哭墙,从此墙壁千年屹立。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战争阴霾下的巨大压抑,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像军号的声音/把我们笼罩/它嘴唇翕动/仿佛祈祷者/面对着某个上帝/嘤嘤哭泣诗人的感性,让他的句子带着一丝被神抛弃的无奈与凄凉。
那里的人民,更是因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种恐怖的氛围里,而对死去的和平鸽默哀失语。
我想起我们学院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学生,他们一起学习,上课,讨论。
仿佛离开那片土地,大卫王的后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檐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报。
只是上主耶和华,真主安拉,还有无数被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来虔诚供奉的神祗们,你们是否听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们睁开眼,便能看到你们曾无数次展现神迹的土地,“橄榄枝早已滑落”,现今正遭受怎样沉重苦难的折磨。
只是电视上那些充满了憎恶和疯狂的眼睛告诉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里,此时的中东,天堂无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这里没有天堂。
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不可知的真主到底有何意义?
当宗教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工具,一切都看的如此清晰和盲目。
伟大的灵魂和盲目的生命的结合,就注定了这是悲剧的诞生。
《慕尼黑》和《天堂此时》在同一时间,地球的两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仇恨和暴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是被命运栓住的狮子,越是想逃脱民族的命运锁链,就勒的越紧。
机关枪、人肉炸弹、直升机、定点清除,仇恨和暴力使得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或者失败,只有无休止的死亡。
只是影片也只能点到这里,哪里才是方向,哪里才有未来?
如果以色列人不对以色列国的建国持有羞愧之心,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现状,那两个国家都将被被悲剧的命运所缠绕。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6/03/blog-post_15.html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一部关于人肉炸弹的故事,不免事先会联想到谁会甘愿去当人肉炸弹。
或者说人肉炸弹来至于哪些类型的人群。
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疯狂的恐怖分子?
或者被战争逼得丧失生存意志的绝望父亲?
《天堂此时》呈现给我们的两个“人弹”是有点暴燥脾气,但努力工作,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萨德以及他的好友克汉雷。
可以说导演有意地推翻了我们事前的揣测,武器团体的联系人是小学教师,人弹“取材”于过着正常生活、努力工作的平民。
抛出了“人弹源于生活”、“在巴勒斯坦人人皆肉弹”的命题。
由此看来,巴以冲突问题早已不是政党之间、武装团体与军队之间的冲突,巴以间的恩恩怨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巴方自杀性报复与以方采取的军事回应间,以夫仇子报、夫仇妻报等各种形式深深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普通百姓心中。
和平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亦非部份武装团体暂时性的停止协议能成的。
终于,萨德、克汉雷还是绑上炸药踏上了通往以色列的公路。
人之将死必有所思,萨德开始反思这种行动的意义,克汉雷则坚信自己会因此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慈爱。
这时候的萨德是焦虑不安的,克汉雷到是相当乐观。
是啊,走到这种“箭已在手,不得不发”的地步,理性的反思相较于虔诚的信仰反而更容易使人深陷矛盾,倍受煎熬。
面对死亡,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选择继续拥抱信仰,拥抱仁慈的上帝,期望他老人家的公平审判,等待步入天堂享受永恒。
当然,这是指西方的圣人。
西方哲学体系是以“智”为基础,开出“德”,事事皆用理智加以客观分析,所以只知“有”而不知“无”,天堂不就是“有”的一个延续吗?
所以西方哲学悟不出庄子的:“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今又变而死,是相与为春释冬夏四时行也。
”相反的,中国哲学则以“德”为基础,而开出“智”,从“有”悟出“无”。
所以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于死,才有庄子的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不求升天,也不需拥抱上帝。
扯远了,接着说电影。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至高潮,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惊险戏加感情戏,有些落俗套了......直接跳到最后说吧。
来至于被炸得近似废墟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萨德,将在欧洲般美丽的以色列引爆炸弹,为了抗议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公平,也为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而报复。
萨德最后的话,道出了他为了尊严、为了民族而舍身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却夹杂了太多仇恨于其中,使主观的冲动胜过了理性思考,这种报复行为的作用也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复仇的快感,而继续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以外人的身份谈巴以问题,似乎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所谓”推已及人“,如果我是萨德,我除了做人弹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只知道,如果把巴勒斯坦换成中国,把以色列换成日本,我是萨德,我也会上。
一直看的時候, 想起了慕尼克這部電影。
慕尼克是代表以色列, 立見天國是代表巴勒斯坦。
兩套觀點與角度皆完全不同, 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相反的, 但看過這兩部戲的我, 卻一點也不混淆於其中。
可以說, 慕尼克 是比較感情為先的戲, 而立見天國卻以寫實行先, 也勝在比較客觀的去說故事。
人肉炸彈、以巴問題, 對於在生活在香港這一塊還為"巴士阿叔成為熱話"的"樂土", 可能真的不會理解為何人家會為自己的國家而不要命去做。
看電影的好處是可以從比較間接地了解一些你平時不會知的事, 例如比較嚴肅的政治話題。
全片沒有血腥渲染, 在片未的留白, 卻震動了我的思緒。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其实片子在一开始还是挺轻松的,甚至还有些搞笑,俩人在修车厂修理喋喋不休挑三拣四的老头,在山坡上喝外卖的茶却只给一个人的钱,还用非常牛逼的动作示意送外卖的小鬼滚蛋。
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轻松的电影,然而紧接着,事情急转直下,二人被派去执行自杀爆炸,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生在巴勒斯坦的故事,在那里,是没有什么轻松和搞笑可言的。
于是,我揪着心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片子,连片尾的字幕都全部看完,因为我想听一下,导演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给整部影片结尾,很显然,导演和我一样沉重,他在片尾没有用任何音乐做背景,只是黑色的背景色和白色的用阿拉伯文写的字幕,这时,我又一次突然意识到,整部影片里好象都是没有音乐的,原因还是一样,在那样的地方,不管什么样的音乐都会显得很突兀。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没有复杂的线索,没有纠葛的感情,没有错综的人物关系,没有枪战,没有追车,没有裸露,只有巴勒斯坦那些破败的城市,被炮火炸得百孔千疮的建筑,飞扬的尘土,行色匆匆的路人,和一个个手执武器的大胡子。
然而,影片却在最细微之处,一次次的让人无法呼吸,比如行动前夜的家庭聚餐;比如Said弟弟的那件上衣;比如凌晨四点的的那杯加了四勺糖的茶;比如临别的最后一吻;比如Said那双深不见底却异常坚决的眼睛。
Said最终选择了与他父亲相反的路,他身背炸弹,坐上了满载以色列军人的汽车,镜头拉近,屏幕上只有他的双眼,此时,天堂在何处?
真主在何处?
الجنة الآن
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那片土地,再次看到了战争背后的真实世界。
很沉闷,两男主有胡子和没胡子是两个人,永远没有公平,侵略者也是受害者,貌似有一部片子同样没有片尾曲 6.8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巴以战争的片子,很沉重,很沉重,很沉重
想不起来碟借谁了
有点 沉闷~说实话。但意义重大~
《认识电影》里提到的片子,十年前翻前几页时就标记了,最近开始认真读书时也趁机看掉了,五味杂陈的感觉,虽然翻译问题导致有些关键对白无法理解,不过还是能get到那种绝望,男主并非一个不清醒的人,他比同伴更不容易被洗脑,他甚至明白自己是被有钱人和当权者利用来做炮灰,但他依然做了那样的决定。(比较想看两个男主角…可能是基眼见基,有的地方真的腐腐的)
从小就贫民窟,唯一出去是6岁做手术的那次,父亲在我10岁因叛国而被处死,一生都在被占领者以受害者的名义压迫,也被自己同民族的人挑刺说那直得不能再直的车挡板有点弯。我知道有个好女孩喜欢我,我也喜欢她,但我知道爱情改变不了任何。公交车上外邦的小生命让我按耐住‘拯救’自己民族的冲动。 我的兄弟认为还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我只知道, 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公交车上引爆自己。 当我上了天堂,阿拉向我展示那广阔的蓝色星球的某个角落,一个外邦孤儿小男孩,正皱下坚定的眉宇,下定决心,立志清除血洗我所在的民族中每一个人每一只牲畜。因为,他为人和善的父亲母亲,莫名死在了一场公交车爆炸的恐怖事件中...
除了男主角长的比较吸引人之外,其他还好
20060604 1930 bc
看看生活战争中的人们,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幸福
Suicide Bombers 的背后的故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隔河相望,刀枪相向,世代为仇,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唉。
【3L】配乐缺失,流畅至简的定框取景;冷峻带点日常温暖,只是废区驻人心,破烂缺笑,有人“向往天堂”。
高3那年看的娱乐新闻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重温中学心情
淡然无味
人肉炸弹~
此刻没有天堂
天堂此时,地狱此时,心在何处?
人肉炸弹,令人胆战心惊的题材。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