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点开的电影,我承认是被电影名字吸引了,当然还有小姑娘在公车上的那半分钟,美的纯净。
家庭电影,真实的一家人,还有寡言却不失可爱的老奶奶。
平实质朴的叙述风格,参杂着几次小小的波澜,广播事件,生日新闻,以及最后圆满的结尾。
全家欢的电影,夹杂着对那个贫瘠年代的片段式展现,略显深度不足,垃圾场的人生探讨有强行拔高之嫌。
一部值得看的好片子,没想到观众这么少。
表面上,是个家庭喜剧,讲寻找藏钱的床垫子。
其实电影说的一直都是生活本身的无可奈何,和床垫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把床垫子的部分拆掉,就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
片名[Life's a breeze]直译过来就是"生活是微风"从十几岁到八十岁,各种年龄段的种种真实的不幸。
所以电影里萝莉问了婆婆好几次,“如果生命能重来,你想怎么样?
你想成为谁?
”“你相信有地狱吗?
”婆婆的回答都是些可怕的【生活真相】电影从争论里开始,在吵闹里结束。
整部电影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被父母搪塞敷衍,中午只能啃面包就香蕉。
中年人没能获得体面有尊严,富裕充实的生活,只能靠啃老领救济金,彼此推诿,互相嘲笑……这样去生活。
老年人更是没人重视,被视为多余的、没用的、占着房子痴呆犯傻的“老东西”电视广播一造谣,人民群众就往前冲。
91%的人表示,,如果找到会把钱还给老太太,简直笑死,原来世界上只有9%的人保持了诚实。
每个欢乐的高潮之后都是令人尴尬的时刻。
彩票梗、生日聚会梗、上电视成名梗、萝莉成为关注中心梗……最后都留下一个生活的黑洞。。。
小萝莉就看着这群长辈因为披萨费、脱衣舞男的费用尴尬的摊手,就好像他们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是说一句"什么?你开玩笑吗?"然后指望别人来解决问题,或者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这妹子演的真好,清澈的眼睛里,蒙着一层失望的阴影。
老太太精明缄默,对这群儿女的想法心知肚明。
唯一失算,就是没想到他们能把房间给收拾了,顺便把一百万给扔了。
在找床垫的过程里,老太太展现了足智多谋的一面。
她深知人心底的贪婪,所以让傻儿子开车跟踪,也知道电视曝光后,儿女中没有人相信她,所以找小萝莉一起寻找。
两个人在垃圾场聊天,聊出了生活的真相。
“你不会想要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光是听到他们说出来的话就够糟糕了。
”是啊,这就是生活。
所以“如果能重来一次,一定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不是对的事。
”最后小萝莉把床垫找到,一家人欢乐相聚的梗,我不喜欢,我更倾向于她和奶奶两个人把这笔钱一次性痛快花光,一毛钱也不给那些把老太太当累赘的儿女!
对!
一毛钱都不给他们!
唉,不过生活就是按别人的剧本上演,谁管你喜不喜欢。
一生的积蓄为什么要藏在床垫里?
在头发变得花白之前,请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用力地活着吧。
“我只希望你们把我说的话当回事”床垫里的钱自是,没有渴望被爱被关怀重要。
影响最深的是。
Emma和奶奶坐在垃圾场的高处,无数白鸟振翅欲飞。
奶奶说自己的丈夫带着她登顶,感觉像触碰到了the edge of the world。
周遭狂风大作,他向她喊话却难以分辨。
奶奶唯独希望他在说“我爱你”。
她说自己总在抱怨天气寒冷,自己是他酗酒的原因。
这一段之于整部电影又有什么关系呢?
Emma问奶奶,人生如果能活第二次,你会逃避谬误做那些正确的事情吗?
奶奶说,Emma,就算再活一次,你也要按照你愿意的方式而活,而不是为了正确而做出选择。
她对Emma说,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你成长成一个怎样温暖纯良的人。
并没有觉得发笑,到好像是彻头彻尾的荒诞。
愿每一个Emma能够珍惜这份不易的善良
一个古板的老太太把一生的积蓄-—一百万欧元都藏到了她的旧床垫下面,可是这个床垫却被不知情的子女们嫌太老旧,扔了。
当子女们得知真相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全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找床垫行动。
就在这时,子女中经常被哥哥姐姐们称为傻子的小儿子,给电台打了电话,用5万欧元悬赏里面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此时全国的人们都开始疯狂的找这张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古板的老太太也因此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讲述床垫金额的由来。
最终,在全国人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老太太一家是否能如愿的寻回床垫呢?
你不会想要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光是听到他们说出来的话就够糟糕了。
原本以为是场轻松的家庭喜剧,却没想到从中看到了生活的辛酸。
故事以外婆Anna的床垫被儿女大扫除时当做‘’没用的垃圾‘’扔掉,在得知床垫里有百万欧元全家开始出动寻找床垫中开幕,看似一则荒诞喜剧,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怎么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电影里展现得如此真实,可能是处处透露出生活的本质和每次‘’惊喜‘’后留下来的烂摊子不断提醒着我们——这就是人生。
不管是科隆为了找寻外婆的蓝色床垫,在万圣夜时追一群贫困区‘’捣蛋鬼”却反被一个三四岁小男孩追骂回去的滑稽场面还是全国人民争先恐后到处搜索所谓的一百万欧,街道上到处飘的都是‘’百万欧‘’的报纸,电视节目上几乎都是关于老太太那一百万欧的报道却无人问津老太太的八十岁大寿;还是一家人‘’欢欢喜喜‘’地给外婆过生日却在派对之后针对谁应该为老太太的节日礼物买单争吵不休,双手一摊互相推卸责任。
在得知床垫“被找到”却只有六百欧左右的数字时,舆论又开始抨击外婆“一个疯老婆子”“神志不清”,全家人在事件发酵的时候不但没有安慰和选择相信外婆,除了Emma以外开始纷纷指责老太婆“让他们在世人面前丢脸’’,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毫不留情面地嘲笑Emma;以及外婆Emma和科隆开玩笑说他们中了乐透后科隆贪婪的丑态这些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全都被理智的婆婆Anna和Emma看在眼里。
电影通过Emma的视角平静地将人生百态摊开,与其说指责这群为了一百万欧争闹的成人们,不如看看影片里他们的无奈。
就像失业、没有工作只能住在母亲家里、在付不起370欧的生日派对表演只能付以支票,以前幼年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些成年人的心酸,在大人们仅仅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感他们嚷嚷着钱无所谓,在经历了一些社会的拷打以及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深深体会到了成年人世界的不易,一个爱尔兰家庭幽默喜剧看到甚至想哭。
也许这部电影不似豆瓣250电影的主题那么宏大,没有法国影片那么严肃,没有意大利电影那么文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小众,但却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孙女在影片中向外婆提了几个哲学性的疑问:如果生命能重来,你想怎么样?你想成为谁?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知道他们错了会不会在第二次机会中改正它们?
我很喜欢婆婆的回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它是不是错了。
即使在知道了生活的真想以后,我们还是否愿意接受它们并大胆地朝前迈一步,就像婆婆所说的那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想是的,那么屏幕面前的你们呢?
——你觉得你死了之后会怎么样?
——我觉得不会怎么样——也许转生成别人再回来——像是总统啊或者歌手——也许是个残疾人,或者流浪汉——不会吧——或者变成科隆回来了·············——变成比你现在更好的东西——这不存在——OK——除非变成年轻的我,而且会飞——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已经知道之前做过的错事,所以你可以在第二次人生中改正它们,——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是错的事情,——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一次你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在想什么了,所以你知道他们是不是说谎,是不是喜欢你,或者他们是不是在床垫里面藏了私房钱。
——相信我,你不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说的话就已经够糟糕了最后他们找到了床垫,有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你们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没有发生!
电影整体基调有点淡淡的忧伤,冷冷的温暖,小女主Emma侧面像赫敏,笑起来像Carol里的Therese。
电影里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Emma和外婆在垃圾场里谈心的一幕让人暖心,结尾Emma坐在屋外看着车流淡然一笑的样子让人心疼。
垃圾场那一幕,外婆和Emma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外婆让她好好的做自己,结尾那一幕,年少的Emma看尽了人情冷暖,却仍然选择微笑面对。
和年龄不相符的忧郁眼神或许是因为她过早洞察了人情冷暖吧,尽管这样,她仍在同学嘲笑她的笑声中露出暖暖的笑容;在拿回本就属于自家的床垫时,不忘记给流浪汉留下一笔钱;在外婆问她在哪找到床垫时,她说是舅舅找到的,只为了不让外婆为一无是处的舅舅失望;在看到家人聒噪的商量怎么瓜分外婆的积蓄,一个人默默的坐在屋外,眼里虽有泪光,却仍然淡淡一笑,那一刻,她还是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吧罗曼罗兰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这么一位知世故却仍然保持善良的可爱女孩,我们都想陪她长大,看看她会成长为多么好的一个人。
ps:更喜欢另一个译名“生活如清风”,有波澜,无风浪,Life’s a breeze
想通后,世界仍然是美好的
2023.12.22婚姻不幸的退休教师有四个子女,一个长期啃老,又有一个片尾开始啃老。
一辈子的积蓄被不尊重自己的子女误扔,子女居然还想送她去养老院。
真是人生不幸。
本来我觉得子女进行大扫除虽然不尊重老人,好歹是一片孝心。
毕竟,真尊重老人的话,怎么会连她的毕业证书都扔掉。
可是,看了别人的影评,发现被磋磨过的自己还是图样图森破。
科尔姆片头就在找出生证明,他为了自己才大扫除。
另一个儿子片头也在向姐妹借钱,可能预料到自己会失去房子才帮助大扫除。
唯一有良心的是女主和女主的母亲。
另一个孩子剧情太少不好判断。
老人聪明,孩子大部分不成器。
我认为是孩子父亲的影响。
看完全片,我试着站在小女主——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角度去想象,置身于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样的感觉,仿佛更能体会电影冷淡又惆怅的基调,以及片尾小女孩的心情。
那是伴随孤独又敏感的青春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电影以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在这出大人的闹剧里她更多是个旁观者, 只能被大人们支配,但又悄悄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像每个无法在童年里成为主角的孩子一样。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巧合,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抑或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个人体验。
正是旁观的立场,青春期的敏感,少年的善良,使她能够体察年迈的外祖母的心情,并对她怀有悲悯和真正的关爱,看到一切,又不与之同流合污。
我相信,最后她坐在门口吹风的时候,心里是怀着一丝“一切最终都会迎刃而解”的信念的,一定有新的安慰,新的希望,在她初识人事的稚嫩心灵里生根发芽。
无论当下的一切多么复杂,吵闹,都会像一阵轻快的风一样,从她的生活中吹过去。
最终如外祖母八十年的悲欢人生一样,化作一缕清风。
几个打动我的小细节1.刚开始对外祖母很不耐烦,但收到了她送的毛线帽还是很开心2.跟外祖母在一起时一直戴着那个毛线帽,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赶紧把帽子摘下来。
我们知道这顶帽子是会被青春期小朋友们取笑的3.试图安慰外祖母,老人非但不领情还对她生气,伤到了她的心4.外祖母说丈夫是和她在一起后才开始喝酒的,她可能有一瞬间自然而然地联想是外祖母的原因,但很懂事地否认了3.留了钱给流浪汉4.把找到床垫的功劳给了小舅最后,她可真好看,有点像selina,也有点像甘斯布。
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最喜欢的镜头是祖孙两人坐在车上,奶奶说,你说你冷,小美女,我不冷。
你就说你冷,我不冷。
你说你冷,好吧,我觉得有点冷。
那这个给你。
这个镜头简直萌化我了,超级可爱的祖孙俩,让我想起来和自己姥姥相处的时光了。
剧中另一个亮点就是祖孙两人的对话,一老一小对于人生的对话,宛若处在河的两端,一个是刚刚起步,还未尝过人生的苦难,却有着少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一个是走过了岁月,历经人生沧桑,看过繁华落尽,却是大道归简,返璞归真。
云淡风轻讲述人生种种不可能。
你不可能知道人们在想什么,他们说出来就已经够多的了。
影片总体下来有些太过于平淡了,感觉就像一杯温水,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转折,个人评分四星。
平平淡淡的家庭小品,节奏比较慢热,喜剧的外壳下包裹着的是家庭中矛盾的缩影。剧情中许多细节也展示着逐渐萧条的城市风貌与底层民众拮据的生活。挺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不是吗。
非常好,现实生活中也该是如此,并不会因为钱找到了就如何如何,事实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Emma是个善良的姑娘,让人如同她的外婆一样,希望看到她长大后的模样。看到艾玛最后思虑下露出一抹温暖的微笑,在结尾的吉他配乐中泪眼汪汪
喜欢小女孩的帽子,很可爱!那个叫科隆的哥们不会是克隆出来的吧?!这智商真是醉了!不错的喜剧,如果可以重来,那么过好自己的人生,哪怕是错的!
妹子养眼 剧情悲哀
看了一遍,没看出什么东西
老人和子女的角色关系及真伪莫辨的“寻宝”主题让人联想到『内布拉斯加』,但从配乐,色调到整个气质都是浓浓的爱尔兰风情,对经济困境下家庭和亲情的表现带着清爽,现实而暖心的美。在垃圾场寻找百万欧元的设定似乎是再直白不过的隐喻,电影却可以在轻松中回味良久。
一定要尽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别到了想做的时候 发现很多条件越发不具备了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一定要做你想做的事,即使是错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只有在错事中才能明白想做的是什么。
不喜欢
蠢儿子持续作祸,老太太心如死灰
气死老娘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喜欢这部电影。亲情的脆弱,其实代表的是感情的脆弱吧。
三星半。有点黑色幽默,一笔巨款折射出的关于老人的社会议题,老人与孙女的人物关系处理得很温暖,两人都是被这个家庭的中年人/权力中心既忽视又“利用”的存在;举国上下一起去垃圾场找床垫也挺荒诞。
欢欢喜喜的大家庭。小女孩可真美。
人性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正义或是恶臭,而在于真实。小萝莉最后那个鼓鼓的袖子,结合她看似善良的说“是科隆!”,太真实了。
剧情两星,小女孩颜值➕一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破旧床垫可以一夜间换新,破损亲情却需要时间去修复。小女孩意外走进废墟的片段宛如塔可夫斯基附体,也是最喜欢的一段摄影。配乐轻松诙谐,剧情短小精悍,“人生就是一缕轻风”。
妹子不错,想捏脸
明明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