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舞台剧,所以对这种舞台剧式的电影尤为关注,看得特别过瘾。
2017年英国女导演Sally Potter的作品,全片仅71分钟。
黑白片呈现,一开始就非常抓人。
巨大的铜制猛兽门环特写,门猛得打开,一个混杂着各种复杂表情的女人看着你,突然冲你举起了一把枪。
整个影片的场景就在一间公寓的厨房、厕所、客厅和花园。
7个不同灵魂和身份的人物,有政客、教授、灵修导师、现实主义者、女同和商人,来自四个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绝症引发了各种话题和矛盾,用一个从未出场的人串起了全片。
片中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喜剧幽默,全程电影院内笑声不断,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笑得同时,又领略着人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对生命的困惑、对爱情和人性的困惑。
全程情节环环相扣不停反转十分抓人,台词极其漂亮,戏骨们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和表现让人赞叹。
我尤其喜欢里面许多人物特写,还有黑白影片独特的光与影的魅力,以及考究的画面布局。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尤其对喜欢舞台剧或者台词的同学,推荐!
舞台剧一般的精彩效果和荧幕呈现,最开始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现代的电影用黑白的电影效果来呈现这样的一种形式,刚看了一会之后就进入佳境,被剧情所吸引,里面能不能穿插着很多观点,总的来讲确实就是一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影片牵涉的讨论有关于公共医疗体系卫生部长所谓的信仰治疗者和唯物主义论,关于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关于议会制政治的讨论,性少数群体的讨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以语言为武器的政治家以知识为武器的知识分子和以资本为武器的大资本家,充斥着大量他们所坚信的所谓真理与虚伪而冠冕堂皇的语言,而篇幅也相当精简,当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很好奇,玛丽安究竟是何等的奇女子,能够同时吸引文艺,政治,经济三方的大佬青睐,我个人更加偏向的想法则是他精神性上的需要比尔的交流与共鸣,而物质上则需要依靠汤姆的资本支撑,而正如影片所揭示的,接下来女主角将成为卫生部部长,而玛丽安也将成为他的下属,这是他在工作上的需要,显然,他能够与这三方大佬有亲密的关系,也是出于个人的需求,在这个层面上看,情节又不显得唐突,总之,很佩服导演的现场调度以及剧本的编排,情节发展起伏常连贯,演员们功底也非常强,几乎没有什么浪费的镜头,每一个镜头语言都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
银幕舞台剧,其实最早就是拿胶片纪录舞台剧的表演,外有《王子复仇记》,中有《茶馆》。
后来慢慢也注意一些电影语言的运用,正反打镜头、推拉摇移。
让画面不那么呆板。
然后场景上也稍微改换,让观众在视觉上有点新鲜感。
《欲望号街车》、《驴得水》属于这一类。
再往后,还有非改编的,直接用限定的时空拍摄的故事,我能想起来的比如《男人来自火星》、《慧星来的那一夜》、《梦想照进现实》等。
银幕舞台剧有如下几个特点吧:1.必须是在限定性的空间进行,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房间里,有时再加上厕所、厨房——像这部电影就是。
2.时间限定在现在,几乎没有闪回、主观性回忆等方法。
3.人物关系紧密,戏剧冲突强烈。
4.表演上,演员情绪饱满,具很强的话剧表演痕迹。
5.故事一波三折,结局反转。
纵观本片,也具有如上特点,它的好处是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一气呵成地观影,直到电影结束。
但此类电影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不容易处理得好:1.强烈的戏剧冲突会让故事的可信性下降。
一个人要升官了,她约几个好朋友来吃饭,结果正巧她丈夫得了不治之症,而丈夫女朋友的老公也刚好知道了此事,前来寻仇,而做为同性伴侣的另一个好友,马上要有自己的后代......太多的巧合,太多的交错的反转再反转,看着很热闹,但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出不可能发生的闹剧。
也必将削弱影片的严肃性。
2.想说的太多,语焉不详。
女部长上任,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实现和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存在幻灭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
好友女同就抚养子女的问题有所希冀也有所疑惑(这部分是全片表达最不好的,也不知她俩到底有什么矛盾)。
老公的重病本来让女部长内疚于自己长期对家庭的忽视,但突然曝光的出轨事件又让她怒不可遏(拜托下次一定找一个稍微有点个人魅力的大叔来演这角色,现在这个形象也太邋遢了)。
再加上一个嫉火中烧,熊心鼠胆,情绪极不稳定的带绿帽子的老公(现代版哈姆雷特)......故事主题凌乱,不堪疏理。
3.过于戏剧化的安排使故事走形。
为了让女主最后拿到那把枪,电影是怎样安排的?
首先,让金融绿子一会儿把枪从衣服里扔到垃圾桶一会儿又捡回来,然后又扔。
然后,让关键性丑闻出现时正巧派烤糊了。
再次,也是最搞笑的一笔,让正在焦头烂额,悲愤交加的女部长,突然去倒掉烤糊的点心,以发现那支她在片尾举向观众的手枪......4.表演过火,夸张到失度。
这种强烈的戏,演员的面部和肢体动作都会比较夸张,难免的。
但要加上大特写来表现,观众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所有人好像都疯了一般。
这在舞台上是不会出现的,毕竟只有一个第一排。
而且观众在现场看表演和面对银幕,心理上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在那里是常规表演,在这儿就歇斯底里了。
总之是部过得去的片子,去掉所有外景,不加入抒情性的镜头,让我来给你讲一个酣畅的故事的冲动会一直有吧,不信看《狗镇》或者《穿裘皮大衣的女人》。
这部只是稍差,我给三颗星。
酒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会是孤立存在的。
密闭空间、黑白片让人更专注主题。
电影结构非常相似完美陌生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人性终究是自私的。
电影短片,蛮有意思的。
开放式的结局恰到好处的瞬时终结了这鸡飞狗跳的家庭聚会。
托马斯的极具杀伤力的眼神,透过黑白的画面都能感觉到幽幽地闪着蓝绿色的光。
我的评分:7.5影评:英国的黑白电影,一位女士当上了卫生部长,她的老朋友都来家中聚会,给她祝贺。
她的丈夫却一副漠不关心,原来她丈夫早就查出来癌症晚期,在这个庆祝的时刻,又宣布他爱上了别的女人。
她妻子痛不欲生,还狠狠地抽打了她的丈人。
其实就在刚才,这个“卫生部长”还在电话中与人暧昧。
她对自己的丈夫其实是一直漠不关心的,竟然都不知道丈夫在那个大学当教授。
影片中,每个人都有心事,每个人背后都隐藏着惊天的秘密,都在这一刻爆发,给观众冲击,无论是道德上还是感官上的。
其实我看了之后,感觉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荒谬组成。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桥段的转接其实蛮生硬的,有点像在看话剧。
每个人的每一段台词都很有情绪的表达出来了,ZZ背景不同所以少了很多共鸣,只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甚至是暴躁,观影体验蛮差的。
情节倒是流畅的,环环相扣。
主线是ZZ,副线是爱情,但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爱与同性恋与性。
八个人搞得友情爱情乱七八糟的,其实挺无趣的。
剧中人探讨的人生我思想的觉悟、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欣赏无能。
只在一所公寓里拍完全片,倒是像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舞台剧。
英文剧名《The Party》一语双关,既是庆祝派对又是朋友党之争。
众多老戏骨云集的一部电影,八个人演了一出好戏。
克里斯汀代表作《英国病人》艾米莉代表作《新闻编辑室》基里安代表作《浴血黑帮》,他还参演过诺兰拍的《敦刻尔克》派翠西娅参演过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塞罗那》...这是一部黑白电影,惨剧的指向性已经显现。
从高举香槟庆祝开始,以地板上的鲜血结束。
美好生活的假象就这样撕碎了。
01一个个来从政的珍妮特(克里斯汀 饰),苦熬多年终于升任卫生部部长。
于是,她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好朋友们来家庆祝。
开场前二十分钟,朋友们悉数到场。
一开始,女主人珍妮特正在忙着准备小食和大餐。
丈夫比尔(蒂莫西 饰)只顾着醉酒,坐在客厅一言不发。
但是看起来又有话要说。
老朋友艾普尔(帕翠西娅 饰)来得最早,也是和她关系最亲密的人。
说话一针见血,但是处处维护珍妮特。
-外表女人内心男人-灵魂雌雄同体真的无敌她丝毫不掩饰对丈夫戈特弗里德(布鲁诺 饰)的嫌弃。
大概是一个爱吵一个不爱吵,两个人还能过得下去。
毕竟戈特弗里德走到哪里都在冥想,心中也是充满爱。
这对女同是前后脚分开来的。
夫妻俩的大学好友玛莎(切莉 饰)来了之后,珍妮特并没有亲自迎接。
玛莎一进门先看了老友比尔,关系的亲疏高下立见。
另一半金妮(艾米莉 饰)来了之后谁都没见,忙着拉走玛莎去院子里。
避开所有人,两个人说的就是自家事。
直到汤姆(基里安 饰)出现,场面开始失控。
一脸焦急的汤姆来了之后直奔浴室,原来不是内急是心急。
虽然他说玛丽安晚点才到,事发突然都没编好理由。
-可能在吃甜点的时候赶到-或者吃奶酪的时候-也许喝咖啡的时候可见他有多么心不在焉,应该是刚刚发生过争执吵架。
看来是受到不小的刺激,才会“吸粉”都不分场合。
身上还带着武器,明显不是来做客是来闹事的。
-你TM将要失去她了走出浴室,汤姆又回到了客套应酬的状态。
玛丽安人虽没来,但也没有缺席茶话会。
-为你做着无数杂活同时-盘算着某天将你取而代之等到人来齐了,餐前先来杯开胃酒。
举杯之时,同妻怀孕的喜讯公之于众。
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
-庆祝我相识最久最亲爱的最忠实的朋友取得了罕见的成就-这是我们所有人今晚聚在一起的原因激动过头,香槟开瓶一不小心冲破了玻璃门。
-只不过是门上的玻璃窗碎了-这又不是谁的灵魂之窗碎了反正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02翻脸比翻书快四对夫妻,有的貌合神离有的分崩离析。
引发闹剧只是时间问题。
一直不说话的人,一说话就是吓死人。
坐了好久的比尔突然宣布他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救了。
珍妮特当下慌了神,情急之下就说要辞职但未必真心。
部长的椅子还没坐热乎就得走人,隔谁都不乐意。
因为比尔为了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她一直念着这份情。
但是珍妮特早已心猿意马,在手机上和自己的情夫打得火热。
不过,倒算不上惺惺作态,当场就和情夫发短信要断绝来往。
在场的人各自为盟,并不是都很同情比尔。
因为中西方医疗而争吵起来,事不关己随便争论。
人的寿命和运动饮食无关,反而取决于阶级、出身和阶级状况。
比如丘吉尔这样烟酒不离手,一样可以开心到老。
真正生病的比尔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冥想的人只能告诉你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具体是啥只有你自己清楚。
-不再今生-就在前世没错,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管得了什么大病,治疗是头等大事。
比尔剩下的时日不多,也就变得无所顾忌。
没必要再掩饰他和玛丽安的婚外情,说出来才算了结心头大事。
这大概也是玛丽安迟来赴宴的原因。
还没来得及伤心的珍妮特,转身就怒火攻心。
一听到丑闻,忍不住打了比尔两巴掌。
没有人劝阻,珍妮特就只好自己跑开。
再不走远一点,恐怕就要给比尔办葬礼。
03没有人幸免珍妮特遭到背叛,波及到了所有人。
丈夫和朋友的双重欺骗,让她彻底崩溃。
其实,玛莎从头到尾都知情,但没想过告诉珍妮特。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是发现自己朋友的伴侣出轨会说么?
我是不会,因为早晚都会自爆。
关键玛莎和比尔还有过一段超越友谊的关系。
比起珍妮特,玛莎跟比尔才是心意相通的那一个。
在一旁看着的金妮,甚至都有些吃醋。
一气之下,金妮还要带着孩子离开玛莎。
最惨的人应该是汤姆才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因为丈夫出轨的对象是玛丽安,也就是汤姆的妻子。
汤姆刚刚发现妻子出轨,这一整天都跟丢了魂儿似的。
-我看了你们的短信-还有TM的邮件遭到背叛的汤姆变得狂躁,难以接受婚姻的失败。
无所顾忌的比尔还在汤姆的雷区疯狂蹦迪。
-她选择了我。
忍了半天,汤姆终究还是打了比尔一拳。
比尔就这样昏死过去了,所有人开始想办法抢救他。
但是没人真的在意他的死活,不打120也没找医生。
-他喜欢听音乐-要不放点音乐叫醒他比尔没死,但有人要死。
压轴出场的玛丽安,来得正是时候。
原来是她欺骗了所有人。
-你说过你爱我-叛徒珍妮特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安。
长得好看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个人觉得,最后这段蒙太奇说不上出彩,转场衔接不够流畅,看起来只是几个片段的拼接而已。
比如完全可以在汤姆说到手机短信消息内容时,直接跳转到珍妮特那边收到短信。
话剧味道太浓厚。
剧本不行,演员演技没话说,导演节奏控制也很好,剧本不行。
同样小空间,靠对话撑起电影的《疯狂店员》,《杀戮》都比这部电影要好得多,这类影片应该展现出荧幕外的内容,而本片过于哗众取宠,过度追求反转,好像薛之谦的搞笑,用力过猛,观众看的很尴尬。
还不如平平淡淡的《濑户内海》。
不值得浪费时间的片子。
从人物着装的角度,或许也可以对《酒会》进行一定的解读:着黑装的艾珀尔是冰冷的现实主义倡导者,表现在对英国议会和医疗体制的强烈不满、对宗教信仰的嗤之以鼻、推崇现世报而教唆珍妮特谋杀亲夫;着白装的玛莎与珍妮特则代表着对乌托邦式生活的追求与幻想,表现在玛莎对比尔与玛丽安婚外恋情的理解与纵容,也表现在珍妮特对美好政治理念的追求;着灰色马甲的戈特佛里德则是不可知论的推崇者:他一面笃定西医无用论,一面又认为西医确实能够治愈疾病;一面认为人体能够自愈,一面又承认一些事情人们力所不能及。
他认为他的观念能涵盖世间一切,同时又将人类的求知欲全部抛给所谓的信仰 。
这也是他的伴侣,极力追求效率与实用的艾珀尔所不能容忍的;而比尔与汤姆曾是理性主义的拥趸(当然二者的理念又有所不同)。
但在比尔被医生宣告死刑、汤姆遭遇出轨后,经过戈特佛里德的布道 ,他们的信念也遭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转变,因而影片中他们的衣服表现为深色与浅色并存;影片后段,导演特意给了玛莎脱下白色外衣、露出黑色衬衫后开始吸烟的镜头。
这影射出玛莎对于自己所做所为的反省——理想主义者在践行自己的信念时,时常不顾当下社会的一切理念与实际情况,进而导致或者加剧了一个家庭或社会悲剧的产生。
但现实主义就一定好了吗?
正是因为艾珀尔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言论的推波助澜,珍妮特才在最后有勇气举枪射杀玛丽安;也正是因为有了现实主义悲观言论的负面影响,理想主义的政治领袖最终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停留于口号上,沦为了平民眼中所痛恨的政客。
到底如何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何才能在乱序之中厘清思路帮助社会前行?
在结尾处,导演将这一复杂的课题抛给了观众。
或许这个课题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当我们开始全面且客观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演技精彩 情节惊喜 结构精巧70分钟全程稳抓观众 一点废话都没有 主题还很深刻议会政治 nhs医疗 女性主义 同性恋 婚姻与两性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形而上学 无神论所有这些都在7个人身上完成还有一个贯穿始终但没有露面的第8个人 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那一个 全程音乐都没有停止过 独具匠心 歌词以及曲调符合人物的心理非彩色的黑白电影 音乐有太多色彩了 视觉上就用减法 金句频出 非常幽默 接地气 导演非常伟大 文学功底深厚 有底蕴是冲着kst来看这个电影的 前几天搜搜最近的英国影视 想起了kst 现在她已经是女爵了 这么多年了依然忘不了她在英国病人里面的表演 今天再见 还是她最有戏 演技太稳了 她的别的作品也看过不少 说得一口好法语 超级棒推荐在伦敦的各位去看看 现在正在上映呢 这次是北京的欧盟影展 好像中国的其他几个城市也有特别难得的佳片值得回味
短小精悍,结局漂亮。
惊喜之作,在一个多小时在狭小的格局里装下了太多的信息,剧情高潮迭起,极具张力,还不乏幽默的讽刺,舞台剧一般的效果,让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戏份还很平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群戏,尤其后半段,混乱中又有条不紊,结局也算得是彩蛋一枚。不过还是不大理解为什么非要拍成黑白,意义并不大。
2017.12.22
好在收的及时,不过和波兰斯基的《杀戮》一比撕逼撕的就有点无聊,这种老套的中产阶级婚外恋看腻了,不过最后还是好想看看神秘的玛丽安本尊
片头时激动死了!都是喜欢的演员!剧本逐渐加快的节奏、循环播放的黑胶唱机和演员富于层次的表演构成影片的韵律——某种超出剧作逻辑的东西,让我很享受。不过对中产阶级假面的戏谑太老套,无非是混乱的男女关系,本以为以一语双关的“the party”为片名,能够挖掘出更多东西的。
8.0/10 分。仅仅只有70分钟的黑白片,看起来却感觉比各种超级英雄大片更长。。。一出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的舞台剧。。。
腐国小成本喜剧,真是笑死我了
类似于波兰斯基的《杀戮》,密闭空间的群戏,但没有前者让我看的大呼过瘾。撕下虚伪的面子和抛下端着的架子,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需要装模作样来维系,女主的成功升迁让很多人来道贺,但却没有一个人真心实意的送上祝福,落井下石的事儿比雪中送炭的事儿更司空见惯。这电影胜在小巧精致又戛然而止的结局
东施效颦
很讽刺很讽刺,同性的开放,原来更有助于带来转折与埋梗,阔以阔以。
像是一场对《完美陌生人》的拙劣模仿。自负、暴躁、神神叨叨、全员工具人。对白人物烂到家。
不入流的编剧,刚入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编剧和导演应该先学习和了解一下中国有一种文艺作品叫小品。
导演是愚不可及的。
无语的一群……
⒈当“首尾呼应”的强迫症在脑海里盘旋,最后我还是选择被其控制地展开了行动:2017年,看的第一部“新片”是《单身日记:好孕来袭》,最后一部“新片”成就了《酒会》,同是英国喜剧片;⒉三星半:比起《杀戮》,结构更像《完美陌生人》,但剧情的编排不及前两部精彩,电影也刚好“首尾呼应”了。巧。
2.5 唯一的优点是时间短。
一群工党戏精。哈哈哈get了一些隐秘的笑点。很精彩。
此片选择黑白的智性意义在于,除了突出舞台光以外,还能把人物的人性底色清零,经过狗血情节反转,观众可自行为角色填色。可是到头来,观众却发现,自己无法为任一角色填上任一匹配的色彩,进而体味到人事之荒谬,以及影片的讽刺意味。导演很聪明,结尾也很ok。
哈哈哈,金融街精英,大学教授,政界高官,神棍,女权主义者,LGBT上流社会讽刺画。
卡司🛫️开篇就放音乐,令人微微不适,《坠剖》是不是跟这学的?芳香治疗师一本正经前世今生for at least being kind,笑死。Patricia对Godfred的不满是最好笑的,最后的婚姻健康相对论。看完《不要抬头》后,只想说,这个剧本需要peer review。趴体一定要有个神棍朋友,不然太无聊。墨菲穿的prada,卡司表上瞄到。总体隔靴搔痒,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