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感人,剪辑也很出色,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这种剪辑手法,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和电影本身的风格很搭。
电影前半部分的配乐和整个氛围有些不合,不过给足五星还是没问题。
内容上看……怎么说,《第八日的蝉》原来是引起我对日语小说产生很大兴趣的第三本书(第一本就是《挪威的森林》),所以这本书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很深的。
所以,在看的时候我也时常在想电影和原著的比较问题(当然也可以说被原著的印象“困住”了),而我个人的结论是:虽然达到了原著的精髓,但不如原著。
虽然知道电影由于时间限制而必定要砍掉很大一部分情节和细节,但实际所造成的影响要比预计的要多得多。
打个比方吧,因为希和子无论怎么说都是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赌气和报复的心理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当时出走时应该是有一些愧疚,更多的是害怕,对孩子也应该是小心翼翼的,而是在四处出逃的过程中才逐渐完全爱上的这个孩子,因此我觉得其中罪犯心理到母性心理的转变也是一个重头,而电影由于篇幅的限制把这个过程削减得不见了呢。
另一点就是,原作中薰应该是冷不丁被警察找了一个空隙夺走的吧(现在书不在手边,记得应该是这样,正好和最初孩子冷不丁被抱走形成个对应嘛),因为希和子早已将薰视如己出,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将对两个孩子的爱意合二为一吧),而此时即使是警察出面要求或是希和子自己认为自己走投无路也罢,个人不认为她会轻易放手,就是说我不认为她会平静(哪怕是看似平静)地交出孩子。
因为,那可是她最爱的薰啊,是即使让自己穷困潦倒也要守护的薰啊,是能让自己轻易把父亲死后的保险金拱手送人的最爱的孩子……无论怎么说,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合理。
最后再说说受众的问题,其实并不适合中国人看哈。
如果是先看影评再决定是否看电影的童鞋们,在此不妨来对号入座一下,如果你平时总想着要把全世界小三碎尸万段或是是那种有事没事诅咒小三不得好死,又或是跟从广电坚信小三不能获得幸福的群众们,在此我衷心建议这电影……还是不要看了,看个电影反倒害自己心情变坏了,何苦遭罪呢。
之前有看到有人说这是为像野野宫希和子这样的人开脱的电影,一直疑惑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觉得片子不管从剧本还是拍摄手法上只是想要向我们静静地讲一个故事,完全没有任何价值评判可言,现在我想通了,为什么这样想的原因。
在此我就斗胆猜测一下:首先从感情上他确实认真看了电影并被感动了,但从理性上他又认识到了野野宫希和子的“小三”身份,因此自责到自己怎么能被一个“小三”感动。
在这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因此,把这部电影看作“为像野野宫希和子这样的人开脱的电影”才是一个能让自己心安的解释。
在此我无意评判这位童鞋,只是价值观不同嘛。
我只是想借此说明这部电影不适合一部分人看的道理而已。
还是想重新强调一下,电影本身没有想要评判什么,它只是静静地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然我本人是主张尊重小三的,当然可以骂我没经历过中痛苦,但这确实是我好好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原因嘛,爱情里本就没有谁对谁错。
当事人本就都是在极度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当然不要对我说某某在爱情中完全是盲目的,都是对方的错之类的话,我虽然相信爱情会使理性降低之类的,但我却绝不相信会存在完全脱离理性的爱情。
当然,这样还是不合社会舆论和风俗的,不过无论是谁都应该作为一个人而被尊重,无论是谁。
泥煤,本来只是一篇短评结果就成了这样,码字好累……结果《听说桐岛要退部》的影评又落下了……为啥评价中的星数非得和前面的评价一样哩,郁闷。
感谢Aqua Timez和BENI的歌陪我码字
这个电影名我还挺喜欢的,我记得是之前看《一起同过窗第二季》里面任先生说过的,他自己像第八日的蝉那段话,还挺喜欢的。
但是忘了,反正大致意思就是第八日的蝉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同伴都是在第七天死去,而他活到了第八日,但是活到第八日也许是为了遇见更美的事物和人呐。
也是在说他遇见了唐木恩吧!
这个电影其实结尾挺温暖治愈的,但是可能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我觉得有点失望吧。
电影的结尾部分在讲与养母的和解表明女孩子原来是有人爱过的,而不是那个在家的亲生父母笼罩下毫无爱意的孩子。
她是被人爱过的温柔对待过的孩子。
怎么说呢,挺好的,但是如果能够把养母和亲生母亲深挖一下就好了,而不是单纯用爱意去化解。
开始那个挺好的,完全是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呐。
失去生育能力的去诱拐妈妈,失去孩子的崩溃妈妈,厌男症的女孩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女性。
左右逃不出悲剧的命运。
结尾的爱化解有些潦草和笼统了。
还有重点:男人不带套,没有能力承担一个孩子的未来,千万不能和他那个啥。
真的毁了自己的一生,对孩子也不是好的选择。
这就是现实,无论是舆论还是抚养方面真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还是太严苛了。
不过万一有了的话,女孩子还是不要随意打胎吧,对身体也不好啊!
最好的最好,还是先预防。
充满伤痛,没有赢家。
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那么,你该恨谁呢?
影片的最后你说:我从来就没想恨过谁,谁都不想恨,妈妈也好,爸爸也好,你也好。。
宿命和轮回就在那里,逃不开,躲不掉。
该如何讨论对错?
不能逃避,也无法救赎。
所谓在孤单的不一样的第八日里,努力地去看也许美好的风景,不过是黑暗和泥淖之中心中些微的光亮寄托。
也只好这样了,努力地活着,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我不觉得这部影片是治愈系。
如果你是一只活到了第八日的蝉,努力地自我安慰,会看到更多更好的风景,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所以不要做错事,错了就会付出代价。
影片中最深刻的,是安吉尔修女对希和子说的话:抛弃枷锁,只有放下一切,才能获得快乐。
世间寡淡凉薄,你唯有变得坚硬和强大,别无他法。
這是一個寂寞又溫暖的故事。
薰冷漠疏離的態度下,其實有柔軟的心,我想這是一個人曾經被愛過的明證。
她追尋的溫暖,其實是她生命最初四年的甜美回憶。
在小豆島的那一段,因為那麼甜美才令人更心痛一切不再,每一刻都幫他們祈禱不要有任何事情拆散這對「母女」。
夏日祭典,黃昏時分抬著火炬的人們將山坡染上超然於時空之外的氣息,天地茫茫,人生的路只能向前走下去。
野野宮和子誘拐嬰兒是犯罪,但她撤徹底底給過了薰沒有任何企求的愛。
片中的三个大人都有自私的出发点,生父出轨,养母为自己想要养育子女的愿望拐走了情人的孩子,但我重点还是要吐槽生母。
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虽说她确实是事件的受害者,但说起来,小薰也是,就像片里反复出现的台词,“你并没有什么错”。
她当时只是婴儿,一直由养母带在身边,对妈妈的依赖可想而知。
但把孩子接回家后,神经衰弱的生母只想着计较自己与孩子的分别,被剥夺了这么些年养育子女的权利和快乐,重点都放在了孩子凭什么这么思念养母,你为什么感受不到我对你的爱?
OMG,她只是个4岁的小孩,如果生母但凡有一点为孩子考虑,想到孩子换了环境不适应是正常的,慢慢调节,让她接纳自己,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爱而不是自责,小孩子怎么会不接受你呢,也很有可能渐渐地就忘了4岁前养育过她的母亲。
明明是自己脆弱敏感,时不时地就对比提起养母,只会责怪孩子,也难怪后来女孩长成了冷冰冰的性格。
4岁之前和养母在一起的时候多暖啊!
有这么好的性格底子,再遇到温暖的人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的。
所以对于生母,既然已经遇到了不幸,重新有了机会就请把握做好,不要只是怨天尤人了。
看开头我就在想,即使薰有生父生母养大又如何?
那样的一对男女,男的花天酒地,女的尖酸刻薄不饶人,小薰未必就能健康地成长。
反倒是希合子给了她一个虽不富有甚至贫穷落魄但却充满温暖和爱的童年。
不管是在天使之国还是后来的小岛上,小薰都过得非常快乐。
12岁的孩子不能单独留在家里,日本大概没有这样的规定。
如果在米国,亲生父母把一个四个月的婴儿单独放在家,大概不会比带走孩子的希合子承担的责任少。
我无法认同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它不好看,而是因为它跑偏了。
当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在评论中说,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没有错时,我瞬间感到,我的三观,受到了强力地冲击!!!
咣啷一声巨响!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美化技再一次成功地施展了出来。
毕竟,连侵略战争这种level都难不倒他们,美化些不正常的儿女情长算得了什么。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在想,是啊,人类的情感,并不是全靠血缘关系来坚固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能够接受他们的做法,并为之感动,而不是切齿。
在这部电影中,唯一没有错的是孩子。
可孩子在错误捅出的篓子面前,却无法逃开,甚至要比其他人承受得更多。
电影里没有交代这个错误的开端是怎么形成的,我所能见的是一个渣男,拿虚设的未来做借口,百般推诿,劝小三去把孩子打掉,造成小三无法生育,并在未来成为泡影后,心灰欲别。
在这离别的紧要关头,她决定去看一看那个比她的孩子幸运的,得以降生于世的孩子。
谁想,这孩子无心的一笑,从此改变了她自己和她的人生轨迹。
4个月大的孩子,不会知道到底谁是她的母亲,所以在人生中的头四年,她生活得还算平常,虽然没有父亲,虽然在“天使之家”住过一段,算不上是最平常。
然而,又是一次被摄录的笑容,矫正了她的人生轨迹。
可回归正轨后,日子却没能再恢复平常。
她的生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与自己不够亲近,常常失控,大哭或者大叫。
她的父亲,照旧是渣男的逃避品性。
孩子却用上了自己最大的隐忍。
她压抑着想回小岛生活的念头,对生母不住的道歉,并选择了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独立生活。
在这种长期的不被认可之下,只是几句肯定之辞,她便受到了鼓舞,并踏入了新的但却豪无新意的泥沼。
她遇到了另一个渣男,与她的父亲用着同样的借口。
于是,为了使这一圈错误不至于循环,她做出了一点改变,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即便她很清楚,这可能是另一圈错误的开始,因为她还不懂得怎么养活和抚育这个孩子。
一个注定也是第八日的蝉——同样无法拥有最平常的生活的孩子。
禁不住问,真的每个人都没有错吗?
渣男没错?
还是小三没错?
破坏别人家庭和拐带儿童这两条罪状若搁在现实里,必受千夫所指,怎么放在电影里,你就觉着她楚楚可怜了呢?
因为再也无法生育而可怜吗?
她可以去领养其他的小朋友啊,就因为一个孩子对你笑,就可以抱走她的话,一辈子得抱走多少孩子啊!
真要可怜,也该可怜怀孕期间,丈夫出轨,后来又被小三抱走孩子的生母吧,但就是她,也是有错的,她把对小三的愤恨牵罪于一个年仅4岁,完全无辜的孩子,使一出悲剧失去了反转的机会。
可为什么最后道歉的是孩子?
渣男没有现出悔意,生母满腔都是怨念,小三心里只有感谢,而道歉的却是孩子。
可怜的孩子,这世上,脑筋拎不清的大人太多了。
电影对这个值得深论的问题一带而过,竟跑偏成一部要命的温情片。
当众多观众被这部“成功”的温情片打动时,我唯有写些什么来宣泄我的不满和不解。
我想说,不管这世上的渣男和小三们的爱情是不是真爱,请渣男们学会尊重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
哪怕这个决定被验证为错,也该先处理完这段已受法律约束的感情,再去建立新的感情,并努力把感情的更迭给婚生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也请小三学会自重,在选择感情时讲点原则,不要自找苦吃之后,又感觉委屈得要死。
以最宽容的态度来看,不要脸不是你们的错,但伤害到旁的人就不对了。
也请所有脑筋还没拎清的大人,无论你是婚前还是婚后,都请慎重对待生育权,不要让一个孩子去承担你们的错误。
我真的很讨厌错误的循环。
可你要知道,错误从不会,也不肯孤立而生。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好多好多想说 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第八日的蝉 如果我们是蝉 活到这第八日会怎么样呢 我相信一定会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美丽的事物薰的四年 比那接下来的十几年还要长也许她的爱就定格在四岁的那一年 之后的日子就如同行尸走肉她一直都觉得是她对不起自己的亲生妈妈妈妈生气时都是薰再说 对不起 妈妈 对不起 妈妈她不想解释什么也不想去恨谁 她只想平平静静的生活和爱一起生活只想要圣诞节的派对 生日蛋糕 。。。。
许多许多的第一次想看见很多没有看见的东西 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 看见爱然而事情往往没有那么顺利 从她与岸田的对话 就可以看出 她只是想得到爱 亲生妈妈的爱 是爱 养母的爱也是爱 造化弄人我们想得到的只是简单一点的东西 只想安安静静的待下去安稳的活着 最后的薰 还是薰 是期待孩子出生的薰 已经深深爱上孩子的薰 是期望父母会爱上孙子的薰 是美好的薰不管是采访她的同伴 还是养母 还是生父母 都是充满爱的她最后感受到了爱所有的爱 是她很久很久没有看见的东西第八日的蝉是看见爱的蝉
这世上有一种关系无法竞争,有一种关系竞争是不道德的,前一种是父母血缘亲情,后一种是夫妻两性爱情。
第八日的蝉就像超越庄子中的寒蝉一样,本应不知道什么叫四季的蝉,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部影片就展现了另类的亲子关系,非血缘,且非道德、非法!
但却远超真正的血亲。
就是这样的另类逻辑下所形成的另类关系、另类经历,乃至带给孩子的另类感受、另类观念,还有那种完全包容,融化所有善恶的爱。
另一个寓意,蝉在地下多年,而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那八日。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虽然不像蝉一样在生命终结之时,却也是短暂的,就在那触碰到暖情的那些岁月。
影片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切皆为因果,一个人身上所有的特点都是成长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包括那个一直在女性群体中长大、对男性充满厌恶的闺蜜……
如此有深度的电影,在于它的多元性。
相对于黑白分明的一元童话类型电影,多元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给予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正反两面的多重角色,亦正亦邪。
从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判断标准下,会有不同的颜色,而多种颜色交融下的人性光辉更加美妙。
演员就此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人物更加真实,剧情的冲突性与激荡性也更丰富。
从叙事角度,影片没有像讲童话一样,只讲述了一段故事和结果,如同“公主王子幸福地在一起”就结束了。
影片没有只描述一个多重角色下的人物(绑匪母亲)所表达出的复杂情感,而是利用时间之镜,折射出孩子内心中同样的双重角色情感。
特别在孩子长大之后,所形成的“到底是被爱方、还是被害方”的思辨。
从记忆中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从女孩回忆的视角中展现那段普通人领略不到的人性。
这样的表达方式,真的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一种好电影。
我除了去大电影院看电影,还会跑到离我家2站路的九条去看小电影。
大电影院是东宝之类的,十几个放映厅的那种。
九条只有一个舞台一样的放映厅,最多也就50来个人。
地方还特别隐蔽,搞得我好像去看粉红地下小电影似的。
除了怀旧片,经常是新另类导演的作品。
上好班去看不夸张地说,就是一种受罪。
这种罪就是在你离开电影院的后几天甚至几个礼拜都呆在这个电影里。
因为始终有你想不明白,却想想明白的情节。
你想啊,想啊的,想到嘴巴发苦,想到精神颓废。
当然也有让人回味很好的作品,但频率大多是3部出不出一部的感觉。
可这个片子不一样。
恰到好处的文艺,恰到好处的商业,这片绝对是这个黄金周的癒し系。
我一次那么清楚地感觉到,有些片为什么放大电影院,有些片只能放小电影院。
因为上了8小时班,挤了1个小时半的车的我们。
需要这些个大电影来体恤,温柔自己。
而那些苦涩的,需要被思考,被理解的导演们。
往往必须等到有兴趣的,并且有一个下午闲的客人。
片子两个卖点。
永作博美和小豆岛的风光。
永作博美实在是在长了一个聪明面孔。
所以前段做傻事打掉孩子的戏我是觉得别扭的。
她不是个善于装傻的演员。
没有檀レイ的柔柔弱弱,所以她的戏从拐走孩子开始到和孩子离别前是高潮。
照相馆那个旧式绒毛双人椅上的母女,那张照片谈不上笑也谈不上哭。
就像在说你是我的宝,虽所一开始就不该是我的,可是你是我的宝贝,我爱你。
这里很赚人眼泪。
让人觉得不唐突,心里的情感慢慢被酝酿,慢慢被提升,升到喉咙口,用照片勾一下芡,就能滴下眼泪。
这个流程在日常生活中是那么地少。
那种没有尴尬,没有怨恨,自自然然的流下眼泪的经历。
就跟去看搞笑片,恐怖片一个效果。
我们的生活既没有那么多悲伤,也没有那么多欢乐。
有的只是重复和忙忙碌碌。
所以放假的时候该干什么?
该笑一场,哭一场,被吓一场,来闹一场。
然后我们继续恢复着重复和忙忙碌碌。
小豆岛的山没有那么高,但刚够好俯视拍出好看的景。
海也波澜不惊,跟湖似的。
路特别有意思,明明从未去过,却总觉得在那里见过。
那种熟悉的感觉像极了小时候回外婆家的路。
在路的那端有家,有人的路。
太阳穿越云洞,直射海面。
这个小岛盛产橄榄油和そうめん有千枚田和民俗的各种祭。
一个故事加一个景点。
掉点眼泪轻松的走出电影院。
这或许是一个成熟导演因该做的事情。
毕竟,靠看电影吃饭的人是少数。
我们想要得是2个小时沉浸在尽量自然的非生活中。
有拧掰力气的人去拧掰艺术,想放松脑神经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些体贴的导演。
我先说,这电影不难看,就是三观太没底线了。日本人太诡异,多丢人的东西落他们手里都能美化了。继未成年母亲被拍成励志片后,又把小三和被拐儿童拍成了温情片。当然比起美化侵略战争这都是小菜儿。血缘与亲情的选题挺好,可惜跑偏了。想到小三、渣男、被拐儿童、私生子等可想而知的悲剧,怎么感动得了
也许是因为看过原著,所以剧情多线发展我只觉得累停,不如ドラマ
拖沓,虐心,但小女孩真的很萌啊
永作博美姐姐,你的笑你的泪都让我不能直视啊!永作博美的表演是亮点。
近于完美。大赞永作博美。可是井上真央的存在感也太薄弱了吧
看到一半觉得五星,看完觉得三星。主要是一开始剧情铺得很好,后面payoff太垃圾了。但想象本片制作精良,四星吧
本来就很离奇的故事,如何使人信服很重要,太刻意了。整个就死气沉沉的样子。
莫比乌斯,回环往复。但是太多无谓的情节和试图哲理化的镜头削弱了故事感。过犹不及。
流畅 永作演技佳 但是剧情软肋太多
过于平淡,看得我都快睡着了。
原著就不喜欢,真拧巴,只要有爱一切都无所谓爱最高尚的幌子太恶心。日本这种判官贔屓情结太严重了,本来是为小豆岛看的,看完也不想去了。
无与伦比的母爱。PS1:大赞永作博美。她那小小的身躯总是能爆发出大大的能量,给予观众震撼。PS2:颠覆印象的井上真央,原来她可以演出的如此出色。
大概日本太多类似受害加害的电影,这部类斯德哥尔摩症候的电影好像能共鸣的点不是太多,甚至感觉略显冗长.但阶梯性的感情酝酿倒是很高明,从一开始的疑似憎恨,到最后的爱的转移,都自然流畅的衔接.永作博美的演技倒真是没话说.因为有些线索不是很明了,之后大概还是会找原著来看看的吧.
后半部分很精彩,前半部分也很精彩,但感觉不在同一部片子里啊!
其实一直期待长大后的熏和诱拐她的妈妈见面。小岛那段真是人间仙境啊。
看「寧靜咖啡館之歌」的時候,一開始覺得永作博美完全顛覆日影女星的形象,獨樹一幟鶴立雞群的顏。然後越看越耐看。這部電影的小說不打算讀了,因為只有永作博美的演技吸引我。
歌比片好"看" *_*
特别好的剧本,但是画风真的太古怪…
不喜欢
Yokame no semi 2011 1080p BluRay x264 DTS-ji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