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的也太想当然了, 女孩子给罪犯写信告诉他:你要出来了呀我还记得你的哟你可别忘了我哦然后杀人犯醒悟:哦原来20多年前还有余孽的啊那我出去后找她叙叙旧呗 牢房杀人那里明显的脚可以碰到地还特意勾起来; 女孩子去找警察,警察说我很忙然后又特意跑出来说对不起,陌生人啊你Y那种心情下还这么好心; 牢房里那么简单的杀人都能认定为自杀,两个警察拿枪背后指着人家都能让人跑掉,警察也没这么个弱法的; 莫名其妙的太阳雨水管淋的痕迹太明显了,一下斜着淋一下直着淋; 男主落寞也就算了,那女警一边一脸苦大深仇的,一边和手下“消遣”,一边和人家ML一边作对是啥个意思; 所有警察做事情都没在动脑子,反正就是让人看着是所有人,连老天都在和男主作对,然后又不能把他真的怎么地,然后男主一次次的被打,被坑,被出卖,转个身继续做自己想做的。
好莱坞拍这种真事改编的案件一般要么是大张旗鼓,激扬澎湃,要么是平平淡淡,贴近人物,可看你弄的,拍的这么沉闷又这么不合理,谁会觉得你是在讲真实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还来个这厢杀人那厢生崽, 生孩子跟你前面大篇幅的剧情有半毛钱关系啊, 不玩这套你会死啊!!!
色调过于灰暗,画面过分血腥暴力,不适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观看。。
但就其内容来说,谁又能保证这就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呢?
眼中的世界就像月球一样,我们有幸看到了(或者是选择看到了)它明亮的一面,但并不表示另外更为黑暗的一面就不存在。
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致讲的就是在社会极度不公正的大背景下,个人不得不走向法律的对立面,“代替上帝和法律”去伸张正义。
虽然这部电影很恶心很暴力,但正如它毫不掩饰世间之恶一样,它把所有我们选择忽略的事实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十恶不赦的罪犯最终被傻逼警察释放、伸张正义的警察被杀人狂放狗咬死、杀人狂最终被发现是某领导的儿子所以不能公之于众。。
上帝或许可以在人们死后给出一个公证的宣判,但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里,凭什么那些恶人可以盖着布道士的幌子逍遥法外?
而理应在有生之年给所有人一个公正交代的暴力机关以及其后的“法律制度”在影片中连想象中的上帝都不如。
于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出现了,他的家庭支离破碎、经常酗酒、不按规矩办事。
正如对“恶”的揭示一样,影片对于这位“英雄”人物的刻画很写实,他的思想、他独处时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了画面中。
但当上帝和警察都无法提供正义的时候,最终让混蛋们毙命的只能是他——一个除了正义感之外一无所有的人。
一个唏嘘的中年男子,没有肖康纳利那种老当益壮,老木逢春,老牛吃嫩草;看他那副身架,在邪恶势力面前,你原以为会他会大展手脚大显神通,结果,毫无悬念地被打得满头是包满地找牙,大叔,没事你出来干嘛?
这种角色,找我爸演都没问题的。
通篇电钻打墙似的法语,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一切都超乎逻辑,法国片不好懂,法国人也不好懂!
自己妻、子车祸时外遇让这个男人活在深深自责当中,查案时的良知未泯与沉默的大多数格格不入,当内务部的人拿着真相事实和路易做交易逼迫他就范的时候,这种良知的拷问终于然他走向了自由之路去做一个悲剧英雄。
当法律或者周围的环境、人群无法给予你所谓的正义,你心中的良知又有多重?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警匪片来看,你会大失去所望,因为这不是一部警匪片,也不是一部硬汉片,这部电影的内核,在于“冲突”。
要抓住这部片子的内核,你需要观察两个细节:1.男主身边的都是老旧的东西。
2.所有现代的环境,都跟老旧的有极大的冲突。
电影一开始,我先注意到了个细节,公交车极度老旧。
从电影角度看,08年法国还不该有这么老的公共汽车。
影片里的是一辆塞特拉s140客车,60年代投产。
这个公司估计也不存在了,我在网上也找不到这个公司的信息。
接着男主出现,后拔出一把半自动手枪,这是一个现代要素,结果很明显,它被没收了。
后面的我也不仔细考究了,例如警局的不寻常破旧,看起来就像个旧工厂,关押杀人犯的古老监狱,男主的老爷车和他老婆住的破旧医院,变态杀人犯工作的旧城堡,到最后那把M73,甚至!
男主分别因为找猫和打架而两次进入的警车,都是21世纪前的东西。
那就是说,男主没有坐过和开过现代的车。
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明显,他就是要营造一个新老冲突。
男主上司开的跑车,第一个受害者的现代化别墅,女主生孩子的现代化医院,有冲突的,都是现代化21世纪的代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导演绝对不是要拍一部警匪动作片,也不是要拍悬疑片,这是一部有着深度内核的影片。
那这部影片最大的深意在哪里,我觉得从男主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导演要引诱的,就是冲突。
“你信上帝吗?
”-“我要杀了他。
”影片从一开始就积累冲突,尾声达到最高峰,想放狗追犯人,结果自己被咬死,犯人明明有罪却变无罪,男主的垃圾同事做苟且之事时却被男主杀掉,靠撒谎信教假释出来的杀人犯却在教堂里被杀,男主自杀的时候,女主的婴儿出世了,女主给他起个男主的名字。
对,这就是导演的基本线索,无需在意什么女主怀胎这么快就生了,什么杀人犯轻易打倒警察,你要在意这些,那跟在游戏里找真实感没什么区别。
这部片子最后致敬的是父母,也许父母,就是那个一直在旧时代,用尽自己一切方法,冲破冲突,做孩子们最后的防线,最后一刻,也就是那把在20世纪保护无数法国人的M73手枪。
当然,这部片子不是我一两句可以概括的,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思路,能有多一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上来先说一句,这片子的导演真的不错,让人把整个故事看的很舒服,颜色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是很花心思的,加上演员比较到位的表演,本片是部好片子。
MR73是把枪的名字,这把枪直到影片最后才低调登场,它的使命只有一个,在早已失去正义的警察部门里帮助男主角去伸张他眼中的正义!
本片很压抑,男主角很凄惨,最令人映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早已不抱希望...”,但是男主角还是爆发了,在与这个黑暗、肮脏的社会做斗争,最后快意恩仇的一霎那让人很想和他一样,发泄一下,发泄对自己身边这个世界的不满...想想真是不和谐啊...
留下一分,也是给男主的演技。
其他。。。。。
OMG,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所有的榔头棒子都铆足了劲搞够了张力,最后却都光机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自我了结导演肯定喜欢我们目瞪口呆若木鸡的傻样儿!
真挺佩服法国人的,世界上只要还留存一个法国人——不拘年龄性别——“愤青”这个族群就还有延续下去的希望。
所以,好端端一个悲天悯人的文艺情怀,最后只让人看到一个可怜虫被碾碎。
说他是烂片。
杀手每次的杀人都很有创意。
被杀着的姿势,身上的血印都有很强烈的冲击力。
可最后,逮到的罪犯,是个什么家伙呢?
实在有够扯的。
小混混的样子,看见警察就跑,没有厌世的恶魔感,只会放狗咬人,最可笑的,居然还是高官的儿子。
拜托,要刻画一个酷警察,一个法律外道德执行者,也要找个罪恶的、合格的、有点气势的罪犯做陪衬阿那个重生的镜头,我除了感到恶心,还有些许的好笑。
不知道吧女性下体放出来,脐带放出来,真的能给人崇高的感觉吗?
(从观感上说)唉,有些失望!
自从《seven》以后,张学友那首《分手总要在雨天》就不如杀人总要在雨天响亮了。
阴沉的雨天,暴力的命案,酗酒革职的警察,车祸造成的破碎的家庭,被自己累死的同事,睡了自己的上司死对头,……有路走吗?
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因为04年那部《36 Quai des Orfèvres》(36警局/警界双雄 / 犯罪河岸/二捕曲)声名大振,那里面就是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双龙会互飙演技,真是过瘾,这回时隔四年的新作依旧让人赞叹,黑色,压抑,绝望中,在影片的最后惨烈结尾里,很主旋律的,把希望和美好的世界留给观众: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一切都将过去。
另,看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演戏很过瘾。
一个半月前看完的《36警局》,很喜欢Olivier Marchal这个导演,最近终于入手了他在07年拍的这部《MR73》。
主角还是Daniel Auteuil,其他演员也全是原班人马,风格也类似,但手法却大变样了。
同是讲警与匪的故事,也同样是两个警察间的斗争,但《MR73》较内敛些。
平平稳稳的叙述了100分钟,将所有的愤怒全部积郁到了最后才爆发,看着解气的同时,也有太多说不出的悲凉。
不得不提的是,最后分娩的真实镜头太真实了。。。
更多电影评论,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bluesliver
法国电影拍的怎么如此扭扭捏捏 双线展开的如此鸡肋 悲情这样拍很难产生共鸣
看法国电影,急不得,要慢慢体会沉默中的精彩。
上帝是个混蛋,总有一天我要杀了它!
如果正义只能以这样的姿态出现,我们还能去奢求什么公平?
不看介绍我会以为是伯顿的……
法国片的习惯是先抑后扬,而且抑要抑基本整部片子,扬就扬几分钟……
黑白和彩色交替,阴暗中用光奇美~
装逼范
节。奏。太。慢。了。
影片的艺术气息很正,典型的法式氛围
因为留下希望,以至于不会绝望,隐喻、冷峻的黑色犯罪电影。
看的快睡着了,这里人人都给了那么高的评分,大概是我太没水平吧
这个演员是黑帮团伙里杀手的搭档
佳作,直白的还原了真实的故事。片尾的释放很彻底,新生儿的镜头也超级优秀,如果没有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冰雪暴,该片我给5星。
人物四星,剧本平衡性依然是导演的问题
压抑得厉害。想改变的人又能怎样呢?
悲情。无奈。丑陋。罪孽。以暴制暴
看多了直白,逐渐忘了含蓄美。
违法成本几乎为零,逝者安息,生者痛惜
灰暗的场景,贯穿始终。尤记得电影一开场那首《Famous Blue Raincoat》洞穿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