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点17分,启程巴黎
The 15:17 to Paris,15:17 巴黎列车(台),15时17分,启程巴黎,15:17开往巴黎,15点17分到巴黎,列车危情,巴黎列车剿恐记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荷兰语年份:2018
简介: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详细 >
真的就一般,前面太赘述了
依旧觉得是选材失误的锅。这部电影的失利再次说明“造假”是多么重要。电影是造梦机,大家付出金钱与时间就是为了体验这个普通世界所体验不到的东西,没有人想看录像带一样的家长里短和大家都有的相似人生轨迹。就这个事件来说,实在看不到任何可以使它变得“有趣”的加工空间。电影跟游戏一样,不是拟真度越高就越“好”,越有“意思”。
我也想当英雄
《5点17分前的“一千年”与5点17分后的十分钟》
所谓英雄,就是凡人的神性时刻。
火车恐袭一段二十分钟的戏真拍挺好,但剩下的时间都是些啥啊,老牛仔拍千禧生代儿童情谊段落感觉真为难他,欧洲性旅游段落更是尴尬过头,三个电影原型演技比想象中好点,但这么折腾反倒有点自恋毁形象?
大篇幅剪稀碎的正叙倒叙穿插闪回,小人物小幅度波折的前半生成长,不是完人,内心真正有天真的英雄梦,直到天灾人祸降临,他们却条件反射般挺身而出——跟《理查德•朱维尔的挽歌》一样,还是东木爷爷熟悉的配方。当然可以吐槽危机事件的篇幅如此如此之短,但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在于他突然吃了菠菜变身后再拯救世界,而正是他长此以往的教育、机遇、经历,才让他在这一刻just do it。我懒散、臭屁、恶作剧,但我还是个好英雄。
神马乱七八糟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
让英雄人物本人来出演自己,已经很有魄力了,再加上全片极具生活化的甚至可以说是类似家庭DV的内容,东木这次仿佛有了点阿巴斯的意味。对于这种“平凡英雄”,避免刻意的戏剧化描写,实际上正是最恰当的拍法
虽说本色出演,但前奏从小学调皮讲起是不是长了点?
像是把家庭录像剪辑成一部电影,中间稍有涟漪。
我的天…这么传奇的题材拍成这个鬼样子啊…
从Eastwood的电影的维度来看,毫无亮点。进一步模糊电影和现实的界线。
心怀敬意的来看真英雄主演的电影,四颗星给四个英雄,有一小部分故事还挺好看。就是想问导演那段迪厅的戏那么长究竟意义何在,红绿蓝黄光交相辉映堪比二胡卵子视觉污染表情包,在电影院看得我想把刚吃完的炸鸡吐出来。
看到几位好友评分很低,且都不敢相信是东木爷爷拍的,还质疑中段大篇幅欧洲游记的作用。我都挺理解,我看到中段也搞不清楚状况了,不过看到最后几个镜头,觉得特别奇怪,后来一查,这部真人的真事改编的电影,竟然就请了真事的真人来演!我突然明白点儿了,实际上很多高级的导演都懂得运用电影本身的时间,某个镜头或者段落,少1秒钟有少1秒钟的目的,多一小时就有多一小时的作用。很多高级导演也都懂得,用无聊表达无聊、用激烈表达激烈、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而不是用无差别的普通形式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所以,这部电影其实就用这种像家庭录像、像vlog一样的形式和足够的时间来表现相应的内容,非常真实。而这几个真实的美国年轻人,突然碰到事情,他们在几秒钟之内的反应也就显得非常真实了。观感确实一般,但这部电影创造力想象力很强
我蛮幸运的,出差在酒店里,半夜里醒来就在列车上,乘务员发饮料,恐怖分子上车在洗手间洗脸,然后就开打了。居然是本人出演,这种宣扬向善的片子多好啊。肌肉男坐在站台上那段内心独白多有价值啊。
铺垫了70分钟
在危难时刻唤醒心中的勇气,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