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蓝色茉莉

Blue Jasmine,蓝色茱莉(台),情迷蓝茉莉(港),蓝茉莉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莎莉·霍金斯,亚历克·鲍德温,安德鲁·戴斯·克雷,鲍比·坎纳瓦尔,路易·C·K,彼得·萨斯加德,阿尔登·埃伦瑞奇,迈克尔·斯图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蓝色茉莉》剧照

蓝色茉莉 剧照 NO.1蓝色茉莉 剧照 NO.2蓝色茉莉 剧照 NO.3蓝色茉莉 剧照 NO.4蓝色茉莉 剧照 NO.5蓝色茉莉 剧照 NO.6蓝色茉莉 剧照 NO.13蓝色茉莉 剧照 NO.14蓝色茉莉 剧照 NO.15蓝色茉莉 剧照 NO.16蓝色茉莉 剧照 NO.17蓝色茉莉 剧照 NO.18蓝色茉莉 剧照 NO.19蓝色茉莉 剧照 NO.20

《蓝色茉莉》剧情介绍

蓝色茉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asmine(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的丈夫Hal因为商业诈骗罪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贫如洗的她只能离开纽约来到旧金山投靠她的妹妹Ginger(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从挥金如土的生活瞬间回到普通人的世界,Jasmine精神崩溃了,她经常自言自语,并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中,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她不喜欢Ginger的前夫Aguie,更不喜欢Ginger现在的男朋友Chill。Jasmine在一个牙医诊所找到了份工作,同时回到学校上课,但她的生活仍旧一团糟。直到在一个派对上,她邂逅了一个公务员,他风趣英俊又有钱,很快就赢得了Jasmine的心。Jasmine的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就在他们准备购买结婚戒指的时候,Ginger前夫Augie的出现又让她的世界昏天暗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嫉妒疯癫和尚之再续前缘东风雨硅谷第三季我的女友要上天脱单倒计时逆风少年无声无息切尔西大墙丧尸潮孤山魅影卫道金刚卢浮魅影米花岛漂流记都柏林凶案美国体育故事蛇之拥抱寻侠英雄传之离家神盾局特工第七季玛德琳的玛德琳时空偷渡少女大梦西游之五行山侠僧探案传奇之开封府忧郁的物怪庵北漂爱情故事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海市蜃城X谁嫁谁噶了谁漂浮生死巴拿马

《蓝色茉莉》长篇影评

 1 ) Everyone is GREEN TEA B!

对有些导演作品的无条件期待,是出于对其趣味性的信任:一个人的表现技法可能偶尔失手,创作情绪可能高低起伏,但三观突变的可能性不太大。

看他们的作品,就是聆听聆听人生感想,这种导演的数量稀少,伍迪艾伦当然是一个。

自《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和身边许多朋友一样,我对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三部曲,几乎是一路匍匐着跟进过来,每一部都流光溢彩、神采飞扬。

这之后的《蓝色茉莉》,依旧全程关注度高亮。

观影之后也是好评如潮,身边朋友罕有反对,嘻哈一阵赞美,夸不了剧作,夸凯特演绿茶婊演得好还不会吗?

我唯二听到差评,来自于半文艺的两个圈外朋友,他们的评价都是——太罗嗦,看不下去,睡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啊,作为叨逼叨派导演的杰出代表人物,伍迪艾伦的《蓝色茉莉》同一主题反复渲染不加节制,姐妹双婊一主一副双线叙事设置老派,推进速度缓慢,任何戏剧性的反转都在可预期范围内,一直期待的惊喜到最后也没有发生,整个电影晃晃悠悠,一派暮色。

一派暮色就对了,反正79岁的伍迪艾伦的确不年轻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有基本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伍迪艾伦排名居前。

他根本就是把电影当成宣讲工具,年轻时可能还在乎技巧,年老了就自说自话了。

其实所有老年人都一样,他们才不在乎要跟你证明什么,要向你讨好什么,他们就是拉住你,反复反复讲他们要讲的那句话,伍迪艾伦不过是刚好会用电影表达而已。

“天下女人都是Bitch!

”——《蓝色茉莉》我看得津津有味的点在于,伍迪艾伦先生对女性的“嘲讽”可真是不留情面,“嘲讽”这个词并不准确,但大概就是这种负面的玩笑的态度:凯特布兰切特演的绿茶婊“茉莉女士”自不用说,各种矫揉造作无下限的的可笑及可怜,她一生的高低起落,伍迪艾伦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就做了总结:“我跟这儿的谁睡觉,才能换杯加柠檬的马提尼?

”伍迪艾伦讽刺得更无情的,是莎莉扮演的妹妹“生姜小姐“。

莎莉从一出场就是作为凯特的陪衬,她总是能自觉自愿地给姐姐一切绿茶行为找到辩护理由,她对姐姐的宽容并非来自同情,至少一大半是源于幻想式的崇拜,“生姜”不过是Loser版的“茉莉”,天资欠奉,努力不够,跳两步就回泥浆里打滚儿去了。

这种情结,就像绝大多数的仇富者,对财富的崇拜,远甚于富有者本身,无非是他们力有不逮罢了。

都是绿茶婊,凯特布兰切特演的“茉莉”是放坏了的碧螺春,莎莉霍金斯演的“生姜”则是永远能回收再泡的立顿。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不少女性观众在看《蓝色茉莉》时,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视绿茶凯特,却选择性忽视了伍迪艾伦,实则把所有女性骂了个遍:要么像“茉莉”那样,挨操是为了混口像样的饭吃;要么像“生姜”那样当劳力养活自己,然后为了挨操本身,她对男友Chili“辣椒先生”的评价是“他可能干了!

”。

《蓝色茉莉》里出现的所有其他女性都“不怎么样”,从女仆、健身教练到律师,无论什么职业,都是上杆子的bitch,尤以亚裔律师为甚——能睡的男人睡遍了!

(伍迪艾伦好像电影里对亚裔从来无爱)。

“讽刺”可能是我们的定义,在伍迪艾伦看来,也许人类从来都是如此:雄性争名夺利,雌性择优而取,绿茶与否不过都是途径,自然法则才是人类的本质,可笑的是人们把粉饰的外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

关于伍迪艾伦先生本人,他的形象是极具欺骗性的:身高劣势让他看上去缺乏攻击性,睿智形象让他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

事实上,女人总是对外表弱小的男性放低戒备,却忘了男性的性冲动与此毫无关联,伍迪艾伦的“身高优势“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女性腰部高度寻找快乐,让女星欣然接受他充满性暗示的挑逗评价。

至于知识分子这件事,伍迪艾伦当然是,但远不止于此,查查伍迪艾伦的生平就能明白了,但显然他很懂得利用这个长处——越是他讽刺的绿茶,越是争相跳进他的茶杯。

伍迪艾伦对女人的热爱和嫌弃是密不可分的,比绝大多数孔武有力的导演,他作品中的性冲动都要丰盈得多。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刚好伍迪艾伦的养女再次发表“童年遭性侵”的血泪控诉,而他赢取另一个亚裔养女的“传奇”,完全不逊于任何电影故事。

供她生活,为她“干体力活”——我估计,伍迪艾伦在内心里,养女和老婆的标准也没大差吧,不过是叫法不同罢了。

伍迪艾伦性侵养女一事的是非,并不在电影评论讨论的范围之列,只是和前妻这一切戏剧化的陈年旧案,有可能是伍迪艾伦女性态度的根源。

无论如何,道德和才华似乎不必捆绑销售,况且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定义道德和才华两个概念本身——这就已经很难了。

只有一点倒是很确定:道德的标准从来都是改变的,倒是才华的刻度倒是一直都在那里。

你奈他何!?

继续广告下微信公共账号呗: mydunhe

 2 ) 伍迪艾伦版《欲望号街车》

《蓝色茉莉》让人想起《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

非常奇怪的是,看的时候,我就想,这太像伍迪艾伦的片子了。

可想而知影片结束后,我对自己的预感有多惊讶。

现在我敢说,老艾伦偷了田纳西威廉斯的东西。

同样是一个女人的崩溃,在先头的那个当然更棒。

看此类片子的缺点是容易让人骄傲。

你得跟着人物走。

凯特布兰切特演得最棒的一个镜头是被未婚夫甩下车,随身物品一地狼藉,茉莉一样样捡回包里,不经意地拉直紧身裙,迈步走开。

她是去看继子了,我们知道她的行程。

回到老妹家,她的腋下湿了一块深色的斑纹。

这个角色很棒,可以套住很多人的一生。

虚荣和悲怆,自私和柔弱,死不悔改,控制欲和利益交换。

人生既痛于无爱,又耻于放下架子。

茉莉想掌控自己的人生,用一种交出灵魂的方式,时时刻刻需要“我很正确”“我很棒”的存在感。

她的孤独感是自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她太需要安全感了。

即使那是虚假的自我欺骗。

 3 ) 用针挑破脓疮,病才能好

一出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浮华众生相,对上东区富太太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针针见血,专门挑着“上流人士”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地方戳不留一点体面,尖刻程度堪比写作《围城》时的钱钟书。

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这个爱慕虚荣,看似光鲜靓丽其实内心空虚如菟丝花般的女子,流连于上流社会表面上”声色犬马“的奢华生活无法自拔,习惯性以攀附豪门为主业完全不自立,平日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太想要结果把自己都骗了,以至于落得个鱼死网破害人害己的悲惨下场。

过去的荣光多美好,现实的处境就有多可笑,两相对比产生影片里众多笑料。

当然伊最可贵的一点也在于其始终坚持要往上爬的“初心”,不管现实处境多落魄仍然坚持“倒驴不倒架”,人前逼格始终端得高高的,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

一旦得着机会可以回到自己真正“属于”的阶级,立马原地满血复活,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爬上楼都不带费劲的,容光焕发到让人看着都心疼,更衬托出谎言被揭穿后的一地鸡毛和不堪入目,观众尴尬到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然而想看无产阶级天生正义,善良憨厚的穷苦妹妹vs病娇贵妇姐姐的估计也会失望。

说好听点妹妹是安贫乐道,说难听点儿就是不思进取,把所有不如意一股脑儿推给“基因”,然后自己往沙发上一摊只等找个男人来靠——而且这妹子一逮着机会往上爬比谁都利索,毫不犹豫一脚蹬开碍事的未婚夫,对方哭成梨花带雨都没有一丝怜悯,希望破灭后旋即又闪电般旧情复燃,回赠给前未婚夫一个温柔的微笑,变脸之快连姐姐都要甘拜下风,充满了底层人民朴素的”生存智慧“,倒显得茉莉得了前夫的钱还奢望前夫的爱实在是过于“天真幼稚”了。

可见虽然混的阶级不同手腕段位也有差别,在凡事靠男人上姐妹俩倒是半斤对八两,都是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

还有人批评前世今生来回穿插导致剪辑太混乱——怎么会呢?

刻意把剧情打散然后再靠女主角的精神状态重新串起才是高端玩法,正好体现了凯特布兰切特复杂多面的华丽演技。

真是光看她脸上表情就知道故事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她老人家精神病又恶化到第几层了……总之,观影体验就好像做了一场精神massage,好像把内心深处那些类似的毒素一股脑释放了出去,整个就一舒坦。

 4 ) 美与性别战争

如果只是单纯是为了讽刺,那拍一部电影格调实在有些苟且。

距离《欲望号街车》被创作的四十年代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距离《三姐妹》第一次在俄罗斯上演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今天同样的故事仍然上演不衰。

美和精致,受过良好的却多余的教育的女性们,因为格格不入而讽刺地存在着,依靠他人的善良和偶然的幸运生活,脆弱的神经一再受到嘲弄。

女性在过去一百年的社会角色变迁里从弱者变成了 强势的弱者 获得的关注越多反而越脆弱。

同样是歇斯底里症,在男性是罪,需付责任,在女性是病,被付同情。

事实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这种变化随着社会阶级升高而变得微弱,所处社会阶层越高,女性越被女性化,越没有自主权,获得的认同也越少,一朝打回解放前。

英国女王这辈子最不对付的是黛安娜,因为归根结底一个被教育成善于扮演强势的女性,而一个善于扮演弱者。

可能菜场大娘反而在性别上会被公平的对待呢。

是不是如果放弃追求美和轻松的生活,会让性别界限模糊一些,会使女性更受公平的对待?

 5 ) 凤凰一代女

茉莉的全部问题,并不是因为她是个白富美,而恰恰因为她不是白富美。

她是个被收养的女孩,在平凡的家境中长大。

想飞出大杂院去攀高枝,就得靠自己。

所以,这个女人其实不像大多数豆油说的那样脆弱。

而是正相反,她的内心很强大。

这也是她某些冷酷和任性表现的来源——即便是寄人篱下,她也毫无顾忌地鄙视周围的底层亲属和他们的生活。

这不能全归结为某种精神症状。

回头想想看,要是她没有这样“积极向上”的内心,生在这么个人人认为“读书无用”的地方,可能她根本就不会去念什么人类学。

这学科虽然是冷门专业,却给了她机缘去认识真正的上层人士,实实在在地攀上了金枝。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就算你貌若天仙,如果一直窝在大杂院里穿棉袄骑自行车,大佬也看不见你。

就是这么回事。

因此,伍迪老头三分钟一次的“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纯属打马虎眼呢。

茉莉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才在学业和高富帅中间果断抉择,嫁入豪门。

从她和继子的相处来看,这个后妈当得也未尝不是做足功课。

也正是出于这种跻身上流社会所必需的功课,她才对“穷亲戚”们大皱眉头——你想变成上等人,必然要先接受上等人的价值观。

还记得诸如《新结婚时代》中的凤凰男们面对进城老乡时的尴尬么?

其实女人在这种事上更敏感、更难堪。

至于中国的编剧为什么都喜欢让男方来糟这个心,也许是另有雅趣吧。

这一切当然会激起平民的怒火:势利呀、虚伪呀、钱来得有问题呀。。。

可是对不起,开宝马和骑飞鸽,就是不一样的。

没有女人会甘心选择一个只知道喝啤酒看拳击的修车工,即使她自己也只是超市的收银员。

因为选择了这个人,就意味着永远停留在这个阶层里,从此和保时捷、爱马仕、欧洲游无缘。

再说,富人的价值观也不坏:回馈社会,做慈善,绿色生活,用优雅和礼节掩盖起内心的不快。

资产阶级有审慎的魅力,布努埃尔看不看得惯是一回事,在现实中,那真的很令人受用。

反正什么样的生活都难免长满虱子,何不选择更华丽的那一件?

故此,茉莉永远不会选择牙医和工友,正像我们这边的很多“剩女”一样。

有些麻烦不是用“降低标准”就能解决的。

经过奋斗而实现的美梦有一种副作用,就是从此相信自己的强大,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一切。

茉莉心怀着这种成功者的自信,以及由这种自信导致的骄傲,遇到了一个无可奈何的难题——丈夫出轨。

他人是否爱你,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

无数本关于如何经营婚姻的书籍,没有一本可以提供一个秘方,保证那个跟你完全不同的个体会永远像你所希望的那样生活在你身边。

如果茉莉不是被自我冲昏头脑,她完全可以选择更理智的方式,起码可以保存经济上的富有和独立。

然而她忍着忍着,还是突然就忍不住了。

可见要是伍导不想让你当邓文迪,你还真就当不成。

接下来就是《欲望号街车》的戏码了。

落魄之中,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三观,不畏于鹤立鸡群。

争取外交官的那一段,再次显示了她的本质——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深通世故,也有步步为营的手腕。

可她忘记了,这里不是纽约。

一个没人知道你老底的地方,一个陌生人的城市。

旧金山,正如中国的无数三四线“故乡”一样,忠实地扮演了她的未庄。

在这里,你最好还是坐在公园里当祥林嫂,才最符合现实的爵士调。

 6 ) 我们都忘了

一夜之间,她从大学退了学,从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嫁作他人妇,一跃跻身上流社会;一夜之间,丈夫因欺诈被抓走,政府没收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她从此一无所有。

一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尽在伍迪艾伦的电影《蓝色茉莉》里。

鲁迅先生曾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女王范的凯特·布兰切特在本片中演活了一个可怜又可笑的名媛。

她是脆弱可悲的。

丈夫出轨多年,自己却蒙在鼓里,得知真相后的歇斯底里,甚至需要靠药物才能镇定下来。

她屡次试图运用她良好的交际手段重返上流社会,可是却因为编织了可笑的谎言,而又重新跌回谷底。

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后,她濒临崩溃的边缘。

影片的开端,女主角在飞机上喋喋不休地对邻座的女人倾诉自己以前和丈夫有多恩爱,让人误以为他们是相识多年的好友。

可当飞机降落后,女人找到来接她的丈夫,才说出根本不认识女主角的实情。

这样的反差让人讶异不已。

影片的最后,女主角一直念念叨叨说起的那首与丈夫相识时播放的《蓝月亮》,当她试图哼唱的时候,却好像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她一面憎恨着带给自己伤害的丈夫,却又对自己曾经美好的纸醉金迷的生活恋恋不舍。

她频频对陌生人诉说着她的过去,也不管究竟有没有忠实的听众。

以至于让人不禁联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来。

世间悲剧,往往如出一辙。

她也是骄傲虚伪的。

骄傲的人最怕迷失。

如果骄傲失去了支撑它的理由,那么人生的意义都被颠覆了。

丈夫被警方带走后,继子也离开了她,从此她众叛亲离,一无所有。

可即使是这样,她仍穿着仅剩的奢侈品衣物,以曾经的名媛状态,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

她嘲笑挖苦身边的每一个人,以优越感自居,永远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

她曾为自己的丈夫和继子骄傲,为自己的优雅骄傲,为自己的生活骄傲;她有点尖酸刻薄,但也不算虚荣成性。

她乍看很惹人厌恶,但又带有些悲剧的喜感,直率的虚伪,让你也恨不起来。

影片的最大的戏剧性,来自于女主角的继子道出她丈夫被抓的实情。

原来此事并非偶然,只因她得知丈夫出轨心生妒忌,气急攻心之下恶意报复。

害人终害己。

终究,她曾引以为傲的名利、金钱、地位、家庭,除了她自己,什么也不剩下了。

没有了丈夫的她,只是一具空有一身名媛范儿的苍白躯壳。

试想,如若她不曾为了丈夫和丈夫结婚而退学,甘心做起了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如若她没有沉浸在奢靡的上流生活中无法自拔,整日宴会酒席觥筹交错。

如若她学成归来,才貌双全,蕙质兰心,那她会不会在失去丈夫之后,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生活如此真实也如此残忍。

她秉承着不折不扣的利他主义,把自己的一切都磨灭掉,将自己对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

所以当得知丈夫多次出轨,爱上了其他人,这样的打击对她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

把自己依附给他人的人生自然是悲哀的。

一个女人至少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经济能力。

如此,她们作为个体的人生才充满了意义。

也许,在最初的最初,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当初的情意绵绵会演变成今日你死我亡的怨恨。

曾经的幸福美好早就坍塌得再也看不清原来的模样。

不断晃动的过往,交织着可悲的命运,带着女主角走向了婚姻的坟墓,走进了凄凉的终场。

幸福都不曾记得,痛苦,我们也该忘了吧。

 7 ) 我们能否认清自己,取决于我们怎样面对过去

这部片子在往返飞机上共看了两遍。

在我眼中这并非一部黑色幽默式的流水账,两遍看过后反思,伍迪艾伦何尝不是在以此追问世人:你是怎样面对过去的?

故事讲了三类人:虚伪的、现实的以及随波逐流的。

茉莉、她的继子丹尼均属于第一类。

虚伪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敢面对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们选择以各种方式来屏蔽这些伤疤式的负能量,并时刻用理性来武装自己,以求得对现实既得利益的持续依赖。

茉莉虽然对金融一窍不通,但也并非连自己老公做非法勾当都丝毫没察觉的木头,我相信茉莉并非只是拿皮草时装珠宝来作为天平一边的砝码去衡量一切,只是因为她对于一旦离开老公而需要被独立于社会中便毫无竞争力的事实没有半点勇气面对,因此才开始了她常年抑郁却又不得而为之的忍耐,直到达到临界点值,引爆了她内心的所有积怨,从而犯下最愚蠢的错误,去举报自己的老公,这位她的衣食父母。

来到旧金山是上帝给她的第二次机会,希望她重新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

尽管被奚落被冒犯,但茉莉坚持学习电脑课坚持实现自己的室内设计师梦,这些时候她都是理性的,因为她非常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对牙医的拒绝也证明了她的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上帝终于派出真命天子来考验她,如果她不是临时起意说自己是室内设计师、自己的前夫是外科医生而被迫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欺骗对方的话,一个真实的她依然可以被对方接受。

因为上帝派来的并不是王子,而是一个正适合此时此境下她的男人。

我也相信茉莉撒谎并非为骗婚,天知道一个男人要经过多少思考才会确定结婚,她只是习惯了虚伪,习惯了无法直视真实的自己。

爱马仕铂金包从车里掉了出来,预示着茉莉最后崩溃了,却依然架子不倒,预示着理智已经逐渐被蚕食掉的她,也许会继续她的幻想而度过残年。

丹尼是全片中我最讨厌的一个角色,一个哈佛的学生,因为亲爹出了事而退学吸毒最后沦落到跑去二手乐器店寻得下半辈子内心的安宁,这是梳理人生重新站起来么?

这是另一种自欺欺人的虚伪。

看看人家boguagua同学,现实版本的例子,不是也没退学反而摆出要读遍各大名校的架势么。。。

至于茉莉的“骗子老公”,实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及其现实纯粹的商人,影片介绍的不很清楚,但大致判断他是靠叠加各种理财产品,去推销给银行这个模式的“骗”。

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靠炒作概念而搭上了那么多人的血本,但现实中哪个商贾大亨的发家是清白的呢?

只是这位兄弟比较糊涂,娶了茉莉这样自信心极差自尊心极强的神经质太太,才导致对出轨这种事无法接受从而宁愿与他同归于尽。

而从他最后敢于和茉莉摊牌,表示和互惠生是出于真爱同时愿意负担茉莉后半生的生活开销这一点上看,他的确是个商人,现实的商人,如果把他定义为最大的骗子,那么如今所有拿着股民的钱去做风险不明投资的企业家们,又是什么呢?

茉莉的妹妹ginger,正如茉莉饱受第二次打击失魂落魄回到家时对ginger所说的那样:“你还有没有点自尊?

一个喝了酒动辄就拆电话砸东西的莽夫你怎么还投靠于他?

” 虽然ginger好像真情流露般的为自己以牙还牙的辩解,但导演用之后两个人吃pizza的桥段表达了导演的看法:甘愿随波逐流的人,在遇到机会时,抓住与抓不住都无法在其人生中留下什么痕迹,因为他们习惯了走到哪算哪,不会因为偶然的一次转折、挫折而重新树立新的目标。

伍迪艾伦质疑的并非富人、穷人、第三者等这些被社会定义了的标签,而是关心摘掉标签在上帝面前,我们怎样认识自我。

 8 ) 她的脆弱太脆弱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部片子使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同样是略有神经质,自命不凡的姐姐,因为现实/物质的急剧变化,不得不来投靠之前她很嗤之以鼻的妹妹/女伴。

我用一个分号来表明她们和影片中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关系,如果说妹妹这个角色不单承载了一定伦理意义,同时要担负上一定情感意义的话,那么,她们则从未将那个普通的、庸俗的、其貌不扬的女性看在眼里。

她们渴望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光鲜、得体,在阳光之下显得正大光明,包含物质社会的美妙和优雅。

我们很容易想到前段时间被寄予厚望但票房不佳的电影《等风来》,唯一不同的是《蓝色茉莉》中,Jasmine已经从美梦中硬生生地被拽了起来,而程天爽则从未踏入过那种生活。

伍迪艾伦的这个指涉太多,安全感的稀缺进而生发到对物质文化的无限渴望,事实上我自己也难以逃脱。

因此影片的前半部分我看的很不舒服,Jasmine的焦虑使得我也莫名的开始焦灼起来。

影片继续发展,枯燥的牙医诊所前台 接待工作,妹妹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粗鄙的男朋友,以及聒噪的外甥、不断下降的注意力,难以融入的成人课程,Jasmine的生活彻底陷入低谷,甚至使我想到了大学《西方文学史》课上描写希腊悲剧的一句话,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逆来顺受。

命运如同一辆大车,轰轰隆隆碾辗而来。

但是如果仔细想,Jasmine的悲剧未必如她想的一样惨痛。

即使已经坠入谷底,起码她还算美貌,还有满身blingbling的行头。

就像她能轻而易举的将外交官收服一样,除却这个人,她也必定能收服下一个。

同样,如果她奋力学习,努力生活,虽然未必能回到从前的光景,但是以她的眼光、见地,过的得体而踏实应该也不成问题。

Jasmine的问题就在于,她从头至尾都把自己的安全感寄身于他人之上。

Ginger曾经说过,面对不想知道的事情,她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Jasmine把自己的光荣、体面全部押注到自己多金能干的丈夫身上。

一个寄生虫是不会介意和别的同类分享的,只要能给予她外表的体面。

所以她对众多小三小四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但是当丈夫提出自己爱上了保姆,要和她离婚的时候,她则悲恸几近崩溃。

脱离宿主,则寄生物的生命不复存在,悲愤之下,她主动揭发了丈夫。

这使我想起一个谈论婚姻的贴子里,有人说的一句话,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样,当男人提出要和她分手时,她会痛苦,但是她的世界不至于崩溃。

人可以爱上的往往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归根到底Jasmine最后的崩溃,不是她的痛苦太痛苦,而是她的脆弱太脆弱。

 9 ) 「紐約惡女傳」

結局中,凱特布蘭琪茫然中「忘記歌詞的歌」blue moon,不解這句台詞,就去找了原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6vr0amOKCHo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k7-gCMA74原來就是本片的主題曲嘛,只是改成純樂器演奏版本。

至於歌詞,查完後,果真是有玹外之音:這是一首關於不再孤獨的詞。

茉莉忘記了這首歌的歌詞,也就是忘記了能不再獨處的隱喻;她在公園長椅上的落魄搭配這句台詞,確實是神來之筆。

這手法令我想到另一部伍迪電影《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劇中人盛讚紐約的夕陽之美,鏡頭卻只空拍演員的面孔,沒有一絲太陽的影子。

這招替劇情作了個伏筆,隱喻了壞人的甜言蜜語就好似只聞其聲的太陽,也就是:「說謊」!

這部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值得一看。

回到本片吧.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十成八九會靠這部片提名今年的小金人吧。

她在本片演出之精,已凌駕在導演兼編劇的伍迪艾倫原本給她的職份。

演技層次能超越情節層次的例子很少見,何況在以故事層次聞名半生的老伍迪劇本中!

可見凱特的厲害。

本片導編是大家熟悉的伍迪艾倫,故事背景是伍迪艾倫迷熟悉的紐約。

看了他十幾部片,《藍色茉莉》有那麼點不同,為了全心全力打造一部「紐約惡女傳」,過去伍迪電影勢必要發笑一下的梗點也不搞了。

例如凱特跟閨密哭訴老公外遇的一幕,假如是過去,編劇哪會放過這大好的話癆機會?

肯定數落落說上他老公如何種馬,然後一把手指點,咬耳朵說現在倒水的服務生都給上過,留下哭笑不得的服務生跟觀眾。

講笑話的丑角不登台,笑話無從潤滑餘地,這大概是這片沒這麼被觀眾看破是伍迪艾倫系列作的兩個原因之一。

至於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凱特布蘭琪的超水準演技,逼死了本可以不那麼吃重演員詮釋的精巧劇本。

茉莉無庸置疑是個「惡女」她瞧不起妹妹的包裝工職(下層階級!

),想重啟人生卻不願意折腰(下賤工作!

),急欲吊金龜而欺瞞身世(下流社交!

);她前夫詐騙入獄而自殺,醜聞纏身,卻毫不悔改,拖累妹妹跟妹夫的婚姻,也滿口謊言處世。

這樣,夠不夠邪惡?

夠不夠惡質?

結論已見。

但是這如此故事,透過時空交錯的對比,逐漸展開成不再一元的觀點。

觀眾清晰了解她掩耳自欺的習性;再透過茉莉自言自語的焦慮症演出(其實就是演給觀眾聽),以及她無從困惑而依賴親人的無助。

茉莉仍舊是個「惡女」,結局以大逆轉的方式呈現茉莉實是毀滅親族的元兇,也表達了伍迪無意用人性多元的俗論掩蓋她的罪惡評價。

然而,《藍色茉莉》這一場「惡人的悲慘結局」秀,讓觀眾能略體會到:人生的悲劇理由百種,即使是惡棍也一樣。

凱特布蘭琪交替於茉莉人生中擔任貴婦,妻子,瘋狂,失業還有自欺者的諸多面向,層次之豐,沒有她的精湛演出,茉莉兼具可憐跟可恨的特質就難以如此出色了。

這不是最好的伍迪劇本,也不是今年最好的聖誕電影,但絕對是凱特布蘭琪遠比《哈比人》更好更佳的長年突破。

 10 ) 影评|你真的知道“白富美”这个概念吗?

“白富美”这个词真的听太多了,有时候我会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去自我质疑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明白,有没有误解,是不是存在误判。

“白富美”就真的是“肤白、富有、美丽”这么简单?

当然,我身边也有白富美,我也一直隐隐觉得白富美和公主病之间,是有很微妙或者很明显的差别的,但就是没能很直观地抓住那个点,找到那条鸿沟。

看完《Blue Jasmine》,我第一个想起的故事是豌豆公主,荒谬得不像话的故事里,真正的公主是能够隔着几层床褥察觉到那颗豌豆的存在。

也许你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是作,是矫情,谁能够察觉到这么厚的床褥底下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但是对于真正的公主而言,那不是“特别”而是“异样”。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平常吃的某一款菜式,从不会放某种味道显著但量少的调料去烹调的,但有天你吃到了让你觉得“不对劲”味道,然后你会问这里面放了什么?

味觉不灵敏的人,自然会觉得“差不多”,而豌豆公主告诉我们的就是“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但就我们生活而言,味觉是一种很细微的感受,甜点、菜肴、酒品等各种能食用的东西都会因为培植的土壤、气候、水分、栽培的模式、烹调的手法、温度、时间等各种变量而变化,会产生质量不一的各种食品,再者才是价格不一的各种情形。

而上述情况,对于味觉不灵敏的人,显著的区别就是难吃和好吃,便宜和贵;对于味觉灵敏的人而言,才能从好吃中判别一般好吃、比较好吃、和特别好吃,以及这是怎么个好吃法和好在哪里。

例子点到为止。

《Blue Jasmine》在我看来,说的是一个白富美(公主和白富美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变得落魄并不得已地浮沉在屌丝和直男世界里的故事(且不评判这是悲剧还是喜剧),Woody Allen的《Magic in the Moonlight》让我差点在飞机上发脾气,也是因为那部差点烂到让我发脾气的电影,让我拖了很长时间才真的把《Blue Jasmine》收了也给看了。

很多弹幕是冲着Woody Allen或者Cate Blanchett去的,但我其实是最近终于看了《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被“女王”的颜值所迷倒,而最后下定决心看片的原因,大抵还是因为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所在的片子。

人物设置方面,名字改得就很有意思——Jasmine(茉莉)、Ginger(生姜)、Chili(辣椒),而故事的主要人物,也是这三味“Ingredients”,故事的气氛和味道,也可以从这三味“食材”理解一二。

故事里我自认为的最好看的部分,从Chili介绍俄罗斯矮子给Jasmine认识,到被Jasmine吸引的牙科医生带着自以为是两情相悦的心强吻Jasmine为止。

实际上,我不太能分辨“屌丝”和“直男癌”,也不想过分强调“圈子不同”和“阶层不同”的问题,毕竟我说的是如何辨别“白富美”,我还是争取不跑题吧。

看完电影第二天,我仔细地分析了我身边认识的、我自认为是比较接近“白富美”这个概念的女性,继而发现了“白富美”之间有着各种惊人的相似性,例如: 1. 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 这种情况在她们追求所用物品的质量和对待身边朋友的慷慨时尤为突出。

很多人会用东西价格是多少钱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而她们则会从价值本身(设计、用料、品质、效果等等)来确认价格是否合适,受惠于她们,我获得了很多非常有用的产品推介。

对朋友慷慨的情况多出现在于聚餐、聚会各种活动时候,如遇到要结账,或者要额外自费增加项目时,她们会相对主动地表现慷慨,但不张扬。

2. 父母背景通常不是普通工薪家庭: 我们经常提到女孩子要富养这个概念,这样的想法是很好,出身在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中的我,实际上也算是被富养的,但资源也同样是有限的。

所以,我对金钱的概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有一定的制约和客观限制,个性发展到一个稳定的阶段时,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而上面提到的“白富美”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就在于他们父母在对其付出的时候,并不会有像要富养孩子的工薪父母那样的吃力感,普通工薪背景父母觉得或认为那是:力不从心、奢侈和不必要的养育方式,对于“白富美”的父母而言,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属于:轻松、寻常和应该的。

在“轻松、寻常和应该”的父母养育心态下,“白富美”自然不会对金钱产生过分强烈的概念,不会觉得追求品质是值得羞愧、需要内疚,甚或是根本不必要的。

就好像豌豆公主,并不会觉得告诉主人家觉着床褥有异样会是一种羞愧。

3. 与他人的互动: 实际上,我身边的“白富美”们一般很少干预她们周边朋友的事情。

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的态度是开放和中立的,但如果我们主动向她们发起问询,希望聆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时,她们又会很直接,黑白分明地表达她们喜欢和厌恶的点。

她们通常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她们内心对事物是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不然她们又如何具备衡量具体某些物品的价值所在呢?

待人处事态度比较分明,是她们好品质,也是容易别人诟病的特质。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她们的欣赏、爱护和关怀,于是乎很多被白眼和漠视的人,会颇为努力地宣扬着她们的傲慢和冷漠。

但要记得,因为很少人能与“白富美”产生利益冲突,一般而言她们对人没有什么坏心,比较善良。

其实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是邪恶的,很多人是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而这样的选择,会必然或者偶然地对他人造成负面或悲剧的影响,而并非无缘无故的主动加害于人。

4. 事业发展: “白富美”们不一定总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她们会有比一般的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事业和学业,除了有可能是家庭影响而选择现实且功利的行业,也会受内心需求驱使去做一些获利不高,或者时间成本较高的事业。

除了出于兴趣爱好、家庭责任而选择工作或事业,“白富美”们也会出于打发时间而从事薪酬水平非常一般的工作。

但有一点,在职场上能够清楚辨别“白富美”这一存在的,大概就是她们的心气,“心气很高”这个词,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为“趾高气昂”,而实际上,站在国内外,不少用身体和青春资本来换业绩、职位的职场恶态里,“心气很高”在我看来是一个褒义,是一种不会为了眼前所谓的工作,而作出不必要的个人出卖(请注意,是指不必要的情况,工作上,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就事论事公事公办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

毕竟,要脸,这是“白富美”们的首要品质。

5. 个人兴趣爱好: 根据我的观察,“白富美”不一定热衷于讨论名牌或者各种高大上生活,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是能够从反面解释“白富美”的日常生活和品性——“一个人炫耀什么,就是其真正缺乏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个人比较少见“白富美”买了名牌货品后第一时间晾晒出来,并清楚明白地告诉你这家伙是有多贵。

多数情况下她们会把你也许没见过、不知道、不了解,但后续查了价格会吓一跳的东西放出来,告诉你这是好货她觉得不错。

当然,如果她们有自拍(例如全身照),我们通常会在照片里找到某些昂贵的小细节。

由于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白富美”通常可以比一般人更能够坚持追求个人志趣,也有可能会在一些没有过多实质收益的学科上比一般人更能够专注其中,我们通常都会看到时尚和精致生活这个光环,时尚所涵盖的事物有很多,从服装、配饰、室内装潢、家具、雕塑、摆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精致生活也是,从居家到旅游,都可能会有别人觉得是向往的生活,而她们是当做某种个人的兴趣爱好。

而部分“白富美”会把这样的兴趣爱好,进化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为之奋斗。

6. 交友圈子: 经验所得,我不认为“白富美”的朋友圈子就一定只是“白富美”、权贵们,可能会有“绿茶婊”(要知道这个群体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很难定义),可能会有工薪家庭的孩子,但不会有绝对意义上的“屌丝”和“Loser”。

物质条件不是绝对的定义,“屌丝”和“Loser”最致命的,是某种心理上的缺失,这群人很难进入或者融入到所谓“白富美”的圈子——“屌丝”和“Loser”会把远高于自己能力所及的当做自己的目标,把个人不自强的当做是社会的亏欠,把融不进的圈子拿来仇视,我从来不认为这样的心态有什么可取之处。

---好吧,终于来到剧透环节,还没看电影的盆友可以放弃阅读了--- 《Blue Jasmine》确确实实是给了我一个引导,让我重新定义“白富美”这个概念,Jasmine是个典型的“白富美”,但她不是天生的公主,也许收养的家境不错,给了她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成长背景决定了她将会与怎样的人相遇(因为人会因其出生和成长环境具备能够判别同类的能力)。

不可否认,哪怕是个经济罪犯、商业骗子,Jasmine的前夫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因此能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给予Jasmine非常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并让她习以为常。

哪怕是她落魄到要去投靠那比她原本生活匮乏得多的异父异母的妹妹Ginger(同一个孤儿院出身),她也是条件反射地选择了坐头等舱,且没有变卖她手中的Birkin,也没有将她身上穿的穿著佩戴的衣服鞋袜各种首饰拿去折现。

要知道,对于“白富美”而言,这些精致地着装是她们的皮肤。

很多不痛不痒的评论质问到为什么Jasmine变卖手上仅存的财物来实现独立却不至于太过于落魄的生活,他们大概不懂这层含义。

他们也认为Chili包括Chili介绍的哥们虽然有各种明显的缺陷,但是起码是个“过日子”、“懂真爱”的人,却看不到粗俗无礼对他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是地狱式的。

Jasmine一再向Ginger表示认为她值得更好的人,也应该找更好的人。

大概是她自己也明白,目前或者一直以来Ginger所生活的环境那就是一片沼泽和泥淖,不可能会更好,一定会更差。

确实最终在Ginger偶遇了人渣后放弃追寻而与Chili重归旧好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记当头棒喝:你以为你出于好心,想让别人过得更好一些,但每人都有因为自己固有心态所造就的命运,一切都注定只是徒劳。

在Jasmine和Ginger的关系里,我也曾有过一瞬间疑惑,到底这对姐妹花是不是真心的。

因为表面上Jasmine让Ginger的前夫将全部积蓄用来入股自己那骗子前夫的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还导致了Ginger和前夫离婚;落魄后一再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并且领着Ginger去了酒会,导致Ginger遇上渣男。

但是放在Jasmine的身上,投资骗子前夫的项目是希望他们跟自己一样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是她清楚看到这个男人的缺陷,而且都是些致命的缺陷。

领着Ginger去酒会是一半一半的,她需要有人陪着她重新去这样的场合,同时也觉得通常在这样的环境,毕竟能遇到象样的另一半,而为什么Ginger遇到的是渣男,而Jasmine遇到的是优质男,这个原因真的不言而喻。

我是越往下看越喜欢Jasmine这个角色的,别忘了她挥霍之余,对于给小费这种本可以吝啬的事情,她一点都不含糊,她知道这是应该的。

特别是那句“对服务生,小费得慷慨点,他们可是指着这小费活的!

”的教诲,直接让我给她打了满分。

要尊重每一个为你提供服务的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涵养。

而为什么我特别喜欢Jasmine和Chili以及Jasmine和牙医那段冲突,而不是后面Jasmine为了掩盖过去而对优质男撒谎直到真相败露的那段,原因真的很个人,毕竟我也是曾经与到过这样的相亲男。

那自以为个人条件很不错,单方面物化女性的男性,才会天真地觉得,一个女人哪怕过去有多辉煌,现在落魄了,要被介绍和一个loser相亲见面,也是应该尝试交往的。

毕竟,他们会愚昧地认为女人只要有男人喜欢,不管男人是不是loser,都是一件值得感到荣幸的事。

而牙医暴露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觉得女人在有他出现的场合穿着得体(甚至是非常好看),就是在向他传递“我宣你,做我男票吧”的信号。

殊不知“女为悦己者容”的同时,也有人是出于礼貌和自我讲究,而在意自身的打扮和搭配。

加之以自认为作为牙医,有自己的小小的牙医诊所,就坚信自己发动的追求和表白一定会成功(强吻的态度,往往就是证明了这样的心态),但其实,并不是。

我不能很好地分辨“直男癌”和“屌丝”以及“Loser”,我觉得通常这三种特性会在同一个个体上出现,偶尔是前二者,后二者,1和3的组合,很少见到单独出现的个案,这真的导致我至今无法分辨三者的区别。

不管,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化啦。

我更愿意相信Jasmine的悲剧结果是电影也许为了传递Jasmine个性重大缺陷(数学不好、对丈夫生意放任不管、放弃学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冷静、手段不够狠)对她的人生必然带来的灾难(哎哟,这一段分析让我完全想起了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同样是女性为了掩盖自己过往经历而撒谎,Jasmine显然没有《Hors de Prix(真爱无价)》里柯德莉塔图的幸运。

但我至今也会想,两个装逼的屌丝最后以真爱为名走到一块儿了,是不是真的是幸福的事。

反正《Hors de Prix(真爱无价)》我给低分,《Blue Jasmine》我给高分。

片子最后Jasmine肯定是疯了,而且相信后面的生活一定每况愈下,故事没有继续演下去,但我们显然也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

《蓝色茉莉》短评

伍迪艾伦式配乐,让我很无语。凯特确实演得很棒,这两颗星也全都是给她的,其他的我暂时没有喜欢的。

8分钟前
  • 野菜
  • 较差

我艾伦那惊艳的台词都哪去了呢?

12分钟前
  • mon
  • 较差

jasmine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这种片子本开就是凸显个人演技的好嘛。原声乐不咋地,甚至有些难听

14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you have no idea how badly i wanna punch Jasmine... EWWW She's freaky and bitchy and jumpy

19分钟前
  • CloeCloeCloe
  • 还行

想说啥

22分钟前
  • cchshine
  • 还行

除了凯特女王,就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一出正剧,比较失望。被嫌弃的茉莉杰斯敏的半生。

2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给茉莉和弗兰西丝这两个人物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糟糕的生活根源总是在自身。剧情比较零碎,但也正是因为交叉叙事才不至于觉得无聊,有些冷笑点,勉强能看下去,不过好感仅停留在凯特·布兰切特。目前的评分是大家习惯性好评吗?难道不觉得这就是一部刚及格的平庸之作吗?!

29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戏谑版的欲望号街车,Woody的痕迹已经从各处渗透,包括配乐,弦拨乐器重复着简单音节,如同他絮絮叨叨的神经质形象无处不在。每一个女演员在38岁以后都该遇到这样一部戏,影后妥妥的!

30分钟前
  • 粟熙
  • 推荐

导演的功力很深厚,女主也美的惊人

31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最俗的那句话说得最精准: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得多厌女才能写出这样的角色啊。。对Cate来说就是个展示演技的机会。Alden演了她儿子,出现了几次,造型风格都不一样

36分钟前
  • 🔒⛓Nemik
  • 还行

对伍迪艾伦爱不起来

38分钟前
  • iris
  • 还行

骨子里讨厌伍迪艾伦,絮絮叨叨神经质的色老头。所有镜头都尬的不行。

41分钟前
  • 鬼武者
  • 很差

Boring,后半段有一段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42分钟前
  • 213小羊
  • 较差

带着一些讽刺意味,一个有虚荣心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真的幸福。

4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you can't always fool yourself and look the other way. face the reality, and don't drop out of school.

49分钟前
  • Eve-L
  • 较差

伍迪老爷子的“如何走火入魔”指南。[@Provincetown和友人以及她的女朋友]

50分钟前
  • Vanessa
  • 推荐

至少她强迫过自己了,如果她是个清醒的人,并不是没有逆转的机会。

55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奥斯卡从来就喜欢神经质口味,然后对于故事很无感 看完容易忘记 只能说凯特保养得还真不错

56分钟前
  • jibber-jabber
  • 还行

无聊

1小时前
  • 山头小绿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