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拿针的女孩

Pigen med nålen,道格玛杀手,Dagmar‎,The Little Seamstress,The Girl with the Needle,藏针女子(港)

主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崔娜·蒂虹,贝西尔·泽西里,Ava Knox Martin,约阿希姆·菲耶尔斯特鲁普,Tessa Hoder,索伦·希特-拉森,Thomas Kirk,Dan Jakobsen,Anna Tulestedt,阿里·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波兰,瑞典语言:丹麦语年份:2024

《拿针的女孩》剧照

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7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8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9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0

《拿针的女孩》剧情介绍

拿针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罗琳是一名年轻的工厂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哥本哈根努力摆脱贫困时,发现自己被遗弃并怀孕了。 在挣扎中,她遇到了达格玛,一位魅力十足的女性,在一家糖果店里经营着一家隐藏的收养机构,帮助贫困母亲为她们不想要的孩子找到寄养家庭。 为了摆脱贫困,卡洛琳扮演了奶妈的角色。 两个女人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但当卡罗琳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噩梦般的命运时,她的世界崩溃了。 《拿针的女孩》是一个关于可怕真相的童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界契约三十而已中国古建筑我的媳妇不好惹石膏男孩未见再见爱是阳光飙速宅男SPECIALRIDE女鼓手美酒人生蟹工船拉斯维加斯第五季小人物下一站路口看见第二季铁线蕨青地狱之旅命中注定云雀激乐人心北京爱情故事荣归雷神2:黑暗世界猩球崛起:新世界三街剧场大寒桃花开左利军外星人对手游戏王SEVENS鳕鱼角第三季

《拿针的女孩》长篇影评

 1 ) 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关于“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太复杂的去设计人性,不如真正的洞悉人性。

我始终认为在诠释人性这块,欧洲导演和演员能够更敏锐的切入重点,而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总是游离在重心之外,并且太去平衡人物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接受度。

两个女演员都非常不错,当然,崔娜蒂虹太厉害了,她可真是个清醒的恶人,我第一次愿意去相信用“一个坏人之所以变坏是有原因的”这种过于简陋的坏人逻辑也可以催生出一个真正好的表演。

与此同时,我可以列出一箩筐“陷入到对人物的深刻同情,从而刻意包装坏人角色,并进行过度表演,以赢得观众同情为目的”的女性演员名单,她们可真是无聊透顶了,这些女演员利用人物的设定来实现演员价值的提升,从表演艺术层面去深究其实是极其可恶的。

崔娜蒂虹这个角色是真的坏,一个坏人知道自己坏才会觉得痛苦,在这一点上她的表演给得特别明晰,这是厉害之处。

当然大多数恶人是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坏,这是事实。

从崔娜蒂虹这个女性恶魔的角色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在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受到的一个整体的社会剥削和压迫是多么的强烈,以至于这些多余的婴儿都需要另一个理解女性困境的女性恶魔来帮助她们消灭掉。

至于更荒诞的道德困境是,这些抛弃子女的女性,又最终成为谴责这位恶魔的正义之士,而她们并不知道她们应该反抗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社会更大的秩序所代表的恶魔,是更根本性的困境催生了她们的可怜与可悲,以至于她们通过抛弃子女成为这种大的秩序恶魔之下,与崔娜蒂虹这个帮助他们消化婴儿恶性均等的恶魔。

电影的完成度其实不高,叙事上我认为有这类真实题材必然拥有的冲突和张力,反而在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上非常成功,但是主题并没有被更进一步的升华,它终究只是触及到了这个题材本可以达到的创作深度里头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对“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2 ) 影片人物原型天使制造者达格玛·奥弗比

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丹麦语发音:[ˈtɑwmɑ ˈɒwɐˌpyˀ];1887年4月23日-1929年5月6日)是一名丹麦连环杀手。

在1913年至1920年的七年间,她谋杀了9至25名儿童,包括她自己的一个孩子。

1921年3月3日,她在丹麦历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中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改变了有关儿童保育的立法。

后来她的死刑被减为无期徒刑。

奥弗比是一名职业儿童保育员,负责照顾非婚生婴儿,却谋杀了托付给她照顾的婴儿。

她通过勒死、溺死或在砖砌暖炉中烧死这些婴儿。

尸体要么被火化,要么被埋葬,或藏在阁楼里。

由于其他案件证据不足,奥弗比最终被判定犯有九起谋杀案。

她的律师以她自己在婴儿时期遭受虐待作为辩护理由,但这并未打动法官。

她成为20世纪丹麦三名被判处死刑的女性之一,但她和其他两名女性一样获得了减刑。

她于1929年5月6日在狱中去世,享年42岁。

与她案件相关的记录保存在哥本哈根诺勒布罗的警察历史博物馆中。

丹麦作家凯伦·松德高·科尔斯特根据她的故事写了一部名为《造天使的人》的小说。

哥本哈根的黑马剧院上演了一部名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故事》(丹麦语中"杀人犯"为"Morder","母亲"为"moder")的戏剧,该剧改编自她的生平。

奥弗比是2024年电影《持针女孩》中的一个角色,由特丽妮·迪霍姆饰演。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糖果店老板,暗地里宣称可以收费帮助婴儿被收养,但实际上在家庭将婴儿托付给她后就将其杀害。

该片在2024年戛纳电影节首映。

女主的原型是结合举报人卡洛琳和奥弗比自身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女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

Dogmar在丹麦语中是白天或光荣的意思,并非英语里的教条(dogma)。

 3 ) 糖果店女士的小屋

啥是德国表现主义?

去看《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明白啥是德国表现主义了。

夸张的表演,诡异的光影,扭曲的建筑布景,战栗的配乐,这一切构成表现主义的表观要素。

《持针女孩》简直复刻了这些要素,只是2024年了,演员无法用100多年前的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去演一部电影。

影片叙事风险非常大,导演冒着千夫所指的道德指控去改编一个令人发指的“dogma杀婴案”-这是在挑战正义,良知和社会公德。

但在结尾处那个糖果店老板的控诉下,我几乎认同了她的观点,不是吗?

抱到那里去的,不就是因为无法养育而抛弃吗?

这跟杀掉婴儿没有本质区别,她只是帮助那些母亲做了个了断,这下我明白女主手里那根针的含义了,到底谁才是凶手,其实你在做堕胎的决定时,就已经无意识的决定做一个凶手。

生命的差别无怪乎是:一个是要喝奶,哭闹,一个是靠脐带供养,在隆起的肚皮下熟睡罢了。

即时在当今社会,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战火在某个角落燃烧,饥饿阴霾仍然笼罩贫瘠的土地,灾难时刻肆虐家园,罪恶无时无刻不在滋生。

此景此境,是否让婴儿来到这苦难重重的世界,是不是应该应该想想…虽然导演没能再现表现主义式的表演,那两处变形,扭曲,错位的脸的柔和,叠加,溶解处理更具表现主义的特征-那张脸,那些脸,那张丑陋残缺的脸,那些抛弃孩子的人的恐怖的脸,有哪个是你自己的呢?

不得不说,演员演的太好了,观看体验是,完全忽略了这是一部2024年的电影,忘记那个拿针的女孩是演员,忘记丹麦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

正当世界上其他的恐怖片影迷期待更多的视觉恐怖元素够不够吓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你体验到人性中振聋发聩的人性黑暗之恐怖-那些坚称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母亲其实各个都是杀人凶手。

还有比这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吗?

丹麦,又是丹麦电影,又是全画幅4:3比例的,上一部是《儿子》。

两个都有获奖潜质。

尤其这部《拿针的女孩》,我甚至觉得它会包揽美术,配乐,剧本,最佳女主等各种大奖。

 4 ) 杀手在人类脆弱时变成导演,导演在艺术脆弱时变成杀手

电影技法并不高明,只有女主看到杀婴儿那段,算勉强复现了早期电影《起床号》(1924)乔治皮尔森的大胆创新“寂静的两分钟”,但本片中用法还是太拘谨了。

其余部分仅此而已,至于所谓的表现主义用法,进步性还不如奥逊威尔斯那个时代。

另外,我对这种尺度很大,主题肤浅的电影感到沮丧,这是创作上的偷懒与投机。

如果本片想对战后或者艰难生活中人类母亲这一角色进行良心上的质问,正如电影绕了半天最后想表达的一样,那么创作者必须足够尖锐与大胆,必须敢直面任何大众质疑,而不是抛出一个“生活太艰难,残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来让电影潦草收尾,甚至还虚伪地来个小团圆的结尾。

这部电影如果调整结构,是完全可以做到反思与批判的。

比如这样,一面突出人们的生活,另一面把杀手行凶暗藏起来。

当所有人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安心时,电影最后来个最大胆的,完全静音,不是一分钟两分钟,要一个完全寂静的三分钟,这三分钟就是一个个婴儿被杀的画面。

杀完,电影直接结束。

如果创作者愿意并有勇气直面这个主题,他就意识到,电影前半段,大针捅下体堕胎、毁容脸……这些都只是噱头,对于主题没有任何帮助。

导演在创作上的行为,和电影中的婴儿杀手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

杀手在人类脆弱时变成导演,导演在艺术脆弱时变成杀手,二者是自私、肤浅、冷漠、虚伪的一丘之貉。

 5 ) 当女性不再麻痹,当女性直面痛苦,我们面对的是

电影讲述一个很多时候不敢被拿到明面上说的故事,当女性被男性叙事蒙蔽,没有生育自主权时,她们将如何对待自己即将出生的婴儿,这无法预知的未来带给她们的恐惧,到底是如何影响着她们的选择。

在自己都还没长大的时候,又如何对待这莫大的责任。

以及,生活在幻想泡沫中的女性,是如何被打击,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测的现实深渊的。

影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镜头。

第一个是女主拿着针,战战兢兢地在浴桶中捅向自己下体的那一刻,何其地痛苦和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不敢想,痛到无法忍受地尖叫,将自己沉在浴桶中试图隔绝自己的声音,这一刻混合了多少的坚强和绝望。

同时又映射了多少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缩影,当你失去掌权男性的庇护,失去工作带来的基本物质保障的时候,甚至连子宫自主权都没有,却要实实在在地承担生育,甚至堕胎的痛苦。

不禁实在让人心酸。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六岁(还是八岁?

)的半大孩子,要女主抱着喂奶的时候。

画面的确诡异,同时也莫名的和谐。

这难道不也正是某种程度呼应了电影的主旨之一,只有女性才能够真正理解女性的痛苦,只有女性才能够承接女性,帮助女性,将彼此拉出泥潭,结成真正的共盟。

最后结尾的法庭审判也很发人深省,女主之一的糖果店女主人,高呼斥责着这些蒙在鼓里的伪善人,说是我为你们承接了你们不敢拿起的责任,你们看看自己的状况,哪一个是生了敢养的?

不过是替你们擦了屁股,现在却来口诛笔伐我,谁才是真正应该受到审判的人?

 6 ) 我的戛纳top1,出现了。

本届我看的所有影片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五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好,非常喜欢。

整部片的色调和配乐都做得太漂亮,德国表现主义最具魅力的展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张力很足,加上非常精准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这部我心里的top1,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形式大于内容,反而是有轻有重带来的舒适观感。

战后创伤问题,资产阶级压迫,性别不平等,都在黑白的惊恐中被展现出来。

女主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没拿影后真的可惜。

无数个情节都让人感到抓心挠肝,这种恐惧不来自所谓的音效或者扭曲的物质的腐烂的身体,而是来自作为女性,对男性对社会对自身环境的恐惧。

拿针的女孩,拿着纺织机的针,拿着戳伤自己身体的针,拿着杀死自己孩子的针,拿着囿于窟臼自我困滞的针,时代的罪恶被刻画,无数个“孩子”被亲手虐杀。

btw,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闭环体现在我身边的很多男士都提前离场或者直接睡着,女士们却都愁容满面屏住呼吸。

坏人也是好人,好人也是罪人。

“This world is horrible, but we have to believe it’s not so.”

 7 ) 连杀25名婴儿,竟说自己是“大善人”?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七年间谋 杀了9-25名婴儿,其中还包括一个自己的孩子。

手段极其残忍,勒死、溺死、投进火炉烧死......被审判时,她不仅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反而振振有词地叫嚣:“你们该给我颁个奖章!

”她就是丹麦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 婴 凶 手”——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

本期影评小派想要推荐的便是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由丹麦导演马格努斯·冯·霍恩执导,丹麦国宝级影后崔娜·蒂虹、维多利亚·卡门·索内主演的惊悚片《拿针的女孩》。

《拿针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故事开场便是一段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特色的蒙太奇影像。

一张没有血色的人脸在光影扭曲的作用下,呈现出恐怖、诡异、令人作呕的变形,奠定了暗黑惊悚的总基调。

(《拿针的女孩》截影)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入尾声。

丹麦虽未参战,但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女工卡洛琳的丈夫皮特跑去参战,下落不明。

(《拿针的女孩》截影)没法领到阵亡抚恤金的卡洛琳生活陷入了窘境。

为了生存,她投向了多金的工厂主的怀抱,二人不顾路人的目光在街巷间交欢做AI。

很快卡洛琳便怀孕了,工厂主也答应她要娶她。

卡洛琳(维多利亚·卡门·索内 饰)悲催的人生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

可就在这时,她那失踪许久的老公居然回来了,还被毁容的不成人样!

弹片削掉了他半张脸,看着就像是从地狱逃出的怪物。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眼下只想着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哪里还在乎丈夫的死活。

只让他饱餐一顿后,便毫不留情地下了逐客令。

但报应说来就来,工厂主的母亲压根看不起出身寒门的卡洛琳。

她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敢娶卡洛琳就别想要家产了。

(《拿针的女孩》截影)无耻的工厂主想都没想就把卡洛琳扫地出门了。

绝望的卡洛琳又想起了前夫。

此时的他在马戏团被当作怪胎供观众调笑取乐,夜里还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疯的狂叫。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实在无法忍受与他生活,也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便萌生了堕胎的想法。

因为实在没钱打胎,她只好在公共浴室洗浴时,用长针猛戳自己的下 体,想要自 行 流 产。

(《拿针的女孩》截影)结果不仅流产失败了,还流了不少血。

所幸,遇到了好心大姐奥弗比。

奥弗比(崔娜·蒂虹 饰)表面上是个糖果店主,背地里却是个婴儿地下买卖的掮客。

她不仅帮卡洛琳给孩子找了个好人家收养,还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卡洛琳给自己做助手。

(《拿针的女孩》截影)每当卡洛琳看着那些母亲不舍的眼神,于心不忍时,奥弗比便会安慰她:我们这么干其实是做善事,积德行善。

就在卡洛琳心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时,命运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拿针的女孩》截影)某天,她尾随奥弗比出去。

亲眼看到她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婴儿扔进了下水道里......就像王生回家看到朝夕相处的美人竟是一个穿着画皮的女鬼一样,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末了,奥弗比被警方抓获,她站在审判席上,审视了一圈身后的母亲们说,我只是干了你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事罢了,这个烂时代哪有你们所期望的好人家会收留他们?

(《拿针的女孩》截影)这里的处理明显致敬了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

凡尔杜靠骗婚杀人挣钱,被抓后却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护——真正的凶手其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制度导致自己堕落,遁入魔道。

(《凡尔杜先生》剧照)这也是本片导演想要论证的观点。

片中除了卡洛琳的前夫皮特,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堕落,一边用自己浑浊的心去影响感染尚未堕落的灵魂。

他们笃信,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下,不自私、不冷血就无法生存下去。

(《拿针的女孩》截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控制和影响孩子的场景。

影片开头,卡洛琳想用老鼠当由头吓唬新租户的女儿。

小女孩被吓得吵闹着离去,却被母亲用一记巴掌制止。

(《拿针的女孩》截影)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感觉自己被忽视后,竟然想要闷死卡洛琳最爱的那个弃婴。

结合后面奥弗比闷死婴儿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干出这样冷血的事。

(《拿针的女孩》截影)小派很喜欢本片的结尾。

身心俱疲的卡洛琳回到了前夫皮特的身边,同那些衣冠禽兽不同,虽然他的相貌像魔鬼一样,但却有一颗天使般美丽的心灵。

卡洛琳还到孤儿院接走了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

她从黑暗中缓缓走出,奔向光明。

这个从小就备受摧残的女孩,第一次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拿针的女孩》截影)根据卷宗记载,杀 人 魔奥弗比在儿童时期便遭受到父母的虐 待,造成了她不健全的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救赎。

卡洛琳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备受欺凌的女孩,还是一个没有成为魔头的“奥弗比”。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8 ) BJIFF《拿针的女孩》想到哪里写哪里^_^;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9 ) 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

原名《道格玛杀手》,丹麦连环杀手道格玛·奥弗比借保育员的身份,在1918年前后杀死了9至25名托付给她照顾的非婚生婴儿。

电影中她被改编为一个糖果店老板,帮助那些在一战大萧条中无法养育自己骨血的人杀婴。

导演对重述一个连环杀手的传记片不感兴趣,电影将叙事角度调转到道格玛案的一位受害(参与)母亲身上,一名织女,片名中那杆针的持有者,但那并非是她的生产工具。

电影从一部简单的传记片,摇身一变成为一则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刻划了一战结束时哥本哈根的哥特面貌:大面积的失业和匮乏,稀少的工作机会,被战争毁容的人只能到马戏团去扮演怪物,以及堕胎被视为罪恶、孕妇被逐出工厂、许许多多没有出路的非婚生孩子在铁板一块的礼教社会中企图钻出一线生机。

电影用恐怖片的手法勾勒出没有未来、没有后援、也没有逃脱选择的女性困境,正因为如此,被生活磨砺得冷酷无情、同样破碎,但又残存着人性的道格玛才对织女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对她而言,与爱着被战争撕裂的丈夫或跨阶级的软弱少爷,倒不如与魔鬼共舞更加轻松。

一部表现主义的噩梦,揭开了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中的毁灭性真相。

 10 ) 偏离事件

美化了真实事件。

强行为所有恶的行为辩解,这种辩解不是有声的,而是套上了镜头客观中立的假象。

关于达格玛这个丹麦杀婴凶手的实际,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真实文本看看。

不知真实事件时,我对这部影片是基本认可的,但读了现实,这种为一切罪恶下的伪客观就令人觉得不实在了。

抛开原作不谈,影片本身调性是对的的,从一上来的扭曲叠加人面,就能感受到德国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影子,黑白片我想是为了表现一战后哥本哈根的贫穷乱象,但问题是我没有感受到环境之差,太艺术化的处理虚化了真实之苦。

中段开始,cult惊悚的风格慢慢浮现,大概明白了故事的趋向。

问题是不平衡,前段是以女主角的遭遇展开的,从进入糖果店开始,天平和戏眼都倾向了达格玛。

她的演技和行为戏剧性太过抓人了,导演流露的创作意图也铺陈开来。

整片下来有些头轻脚重,前面女主角和资本家谈恋爱的场面和后面的杀婴黑暗复杂比起来不像是一个基调。

关于制度带来的贫穷,贫穷带来的畸形奇观,带来的杀婴、药物滥用,以及连续杀人犯罪者心理行为都是本片的着力点,但最后一项笔墨太少了。

杀婴这件事我在看的时候不免联想到了我国那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省和那些被湮没牺牲的婴儿的归处,只能说现实更加黑暗丑陋。

东方和北半球遥远的哥本哈根有过之无不及。

配乐很棒,大提琴的惊悚感营造效果一流。

画幅的选择、光影的设置,都有认真在做,规规矩矩的学院出品。

丹麦一姐崔娜·蒂虹演技强悍,形神完备,由于她五官酷似我婆婆,实在无法在大荧幕上忽视这样的脸。

《拿针的女孩》短评

BJIFF15 有点白瞎了这个影像,和集中在family的国片独立导演一样白瞎技术,只不过一个是议题限制一个是叙事的故弄玄虚。

6分钟前
  • 咚咚tomato
  • 较差

身心不适,觉得在被霸凌。俗一点讲,很难说这是巧克力味的💩还是💩味的奇巧克力。

11分钟前
  • Arno
  • 较差

故事还是讲得太raw了

14分钟前
  • Choux
  • 还行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复杂的,直指一些欧洲复古主义要素。看了一圈没人提grindhouse film这个点,难不成马戏团的戏份是多余的?~

19分钟前
  • 其实不叫大怪兽
  • 还行

捧着拍,然而大部分时间连表层好看都做不到

21分钟前
  • 滅质體下墜
  • 很差

戛纳第三日。纯奇情片的路子,依稀可以看到几丝酱园弄的影子。故事和主题毁誉参半(我睡着了),但画面水准极高(黑白摄影+4:3画幅),能见到顶级电影节主竞赛入围片的水准。

23分钟前
  • weiwei1069
  • 还行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2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想到了《女性瘾者:第二部》《正发生》和《女人韵事》。外景选得好,美术也出色,加上独特的3:2画幅黑白摄影,通过成熟视听成功塑造出20世纪初的现实质感,并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女主拿的“针”是缝纫机的针,是缝衣针。而当女主将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才知道原来这把“针”是自我堕胎之针。片尾一通法庭的控诉,将所有生而不养的母亲告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成为自欺欺人、扼杀自己孩子的帮凶。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最后也只能靠自己。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有争议的题材不意味着要故弄玄虚才能拍好

32分钟前
  • 总是爱折腾
  • 较差

想起了《苹果酒屋法则》,某种意义上来说,Dagmar做的事同样,既是上帝的工作,也是魔鬼的工作。从古至今,“法律的正义性”和“道德的必要性”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

36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推荐

真的不行

40分钟前
  • 小甜甜張飛yaya
  • 较差

(2.3/5)叙事生硬,主题分散,虽然改编自真实事件,但一点都没有挖掘深层的人物心理与动机本身,只是描笔临摹了事件,纸上谈兵。

41分钟前
  • 立青映画
  • 较差

#ICA 长评-战争创伤下的人性崩坏。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该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各种问题至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黑白影像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很喜欢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挑一挑和跳剪。

45分钟前
  • 还行

两位女演员演的挺好的。电影用黑白色调给我的体验是把畸形诡谲的状态放大了,越看越难受,女主就是很难评的人物,很多面,有历史大背景下造成的无奈也有就内心的小九九,复杂的人物设定,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结尾让我不是很理解,女主看上去穿的挺好的,感觉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有点好奇女主在领养小女孩之前还有什么故事

49分钟前
  • Banana
  • 推荐

看的过程中莫名想到了大卫林奇的橡皮头,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更是加分。

53分钟前
  • B-Rabbit
  • 推荐

基色斯….

56分钟前
  • hang 🍬
  • 很差

剧本很一般,但摄影和音效创造的氛围以及一流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57分钟前
  • 老枪
  • 推荐

战后伤痛绵延不绝,社会萧条无路可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谓时势造杀手~

59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用黑白画面哥特风描绘了一战结束后贫苦单身女性在破败萧条的环境下的惨景……两位女主的演技太棒,配乐也是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

1小时前
  • 🌋 in Trieste
  • 推荐

3.5,刚看完觉得劲儿很大,冷静下来细想,这片确实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侧重点或主旨。崔娜·蒂虹强势的演技和人物魅力压倒了那个拿针的女孩,这不应该发生。不过片子的风格非常厉害,是个货真价实的恐怖片,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影院里一片惊呼,铺垫到这个程度是形式感的胜利。

1小时前
  • 蓝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