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但对极致孤独者,浪费时间是一种能力和美德。
2005年,电影《东尼泷谷》(トニー滝谷)讲述了一个命定孤独者的故事,我们从东尼小时候看到了他中年,以至于可以遥想他的晚年。
他发呆、弹琴、机械工作、陷入爱河又失去至爱、躲在聚会的角落、拒绝融入所谓的圈子。
工作和业余时间,对他是一种惩罚,他用看似忙碌和看似闲散的两极来抵抗孤独的宿命。
电影的画面与坂本龙一的配乐相得益彰,甚至有人认为是配乐赋形了这部电影。
与配乐相一致,电影在单调重复中刻意保持一种处理上的节制:低饱和度的画面、性冷淡似的对白、不疾不徐的节奏,旁白与独白的无缝衔接,都让这部电影沦为了村上春树原作的附庸。
从电影的独立性来看,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要么大刀阔斧改成经典,要么小心翼翼沦为图释,《东尼泷谷》显然是后者,但不影响村上迷甚至一批孤独癌患者对它的沉浸、认同和收藏。
在这部缺乏独立性的村上电影中,反倒可以投射更多自己的情绪。
在这层含义上,电影成了一个可以盛放孤独的容器,它的时间性延展出了空间性。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
虽然很多时候是人类在自欺,另外一个好听的字叫:哄。
1986年,海子在《昌平的孤独》中写道: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鱼筐隐喻着空间,而泉水隐喻了时间,开篇三句就写出了孤弥漫在时空中的存在,但在最后,海子又否定了这些隐喻,他说:孤独不可言说。
我想这正是孤独无法赋形的本质所在,它可以在任何时空任何人事物上存在,却又从来不会固定在任何上面,有时像山压人窒息,有时像水又激人逆流而上,但这部电影师承村上春树对孤独的疏离:孤独是山,我就远观;孤独是水,我就近汲。
在村上春树的原作中,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为了完成与孤独的对抗,他剥离了孤独原本的欲望来源,变成一种消费性的使用和丢弃,从不试图占有,即便寻找到身形像小沼一样的女孩,来充当亡妻的影子,也马上发现这是徒劳,于是果断解聘了还未正式上岗的女孩。
这是一种对抗命运似的拒绝,怕被孤独吞噬,于是先拒绝人与人天然的交往欲望。
过于冷静和清晰的认知,带来的就是笔下超越正常逻辑的情节,无法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解释的“变态”。
两人第一次事务性见面,小沼穿衣的自然舒服形态,吸引了东尼,这个情节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通过下文已为妻子的小沼购衣狂似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东尼迷恋的是小沼身上心灵枯寂而不自知的纯粹物品特征,就像衣服模特搭配上标准尺寸的名牌衣服,那种洗练自然熨帖是一种高度工业化的作业装饰结果,又有几个人的肉体符合标准尺寸呢?
所谓的标准,又是谁制定的呢?
谁又有权力来制定呢?
……但我们活在标准设定中,日常得以变得日常,常日也有了基本的保证。
为什么?
很隐晦的,作为一部孤独短篇,村上春树其中关于东尼婚后的性爱场景是完全隐去的,这么一大片空白并不是小说的硬伤,似乎是有意为之。
实际上,我们发现东尼的父亲和东尼都有类似的命定,都受困于孤独,都痴迷于一种艺术,都渐渐失去所有亲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花花公子的父亲,也必有个欲望旺盛的儿子,东尼的欲望哪里去了呢?
小说中并无其买春或出轨暗示,这股遗传的原生力量,可能都隐藏在了村上春树省略的床事上了。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于人,我们要听他没有说的。
于一位作家,我们也要想想,他没有写出来的,或许那才是完整小说拼图最关键的一块。
除了孤独,没有什么完美无缺。
除了繁衍,大自然不关心一切。
参考资料:孤独的人都是爱的囚徒(东尼泷谷)影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2010/
市川準的トニー滝谷#绝对算是神改编了,故事内容95%以上完全忠实于村上春樹的原著,旁白与对白也基本照搬原著。
(改编得符合原著不=电影质量)市川準这次的改编并非像有些导演那样,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对生活或是世界的理解和观点,村上如何用文字讲了这个故事,市川就如何用镜头讲。
这类型的改编电影着实少见。
最棒的是不光故事内容,连叙述方式都与原著一致,自始至终由左至右平移的镜头如翻书一般,是真真正正的“用镜头读书给你看”。
而故事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
正如村上所说,要靠读者自己来理解了。
故事始于用沙子堆砌战舰的トニー滝谷,结束于无法再被灌溉的那株仙人掌。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故事。
トニー滝谷与他的孤独。
另:坂本龙一的音乐依然精彩,完美的还原了原作的节奏与情绪。
东尼泷谷,是主人公的名字。
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
生来便是形单影只的主人公,购物成瘾的女主角,都是非常戏剧化的元素,但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并没有把这些元素拼凑成一部跌宕的剧情片,相反是以一种特别平静的意识流手法讲诉了这个故事。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影片前面用特别冷淡的蒙太奇镜头构建出东尼的原生家庭,他长大后成为成功的插画家,还遇到了爱人英子,似乎童年的孤独生活就到此结束。
而英子也是孤独的,影片虽然没有英子的过去,但她从一开始就介绍自己“只有衣服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
然而两个孤独的人如同两棵兀自生长的植物,根系拼命向永恒的虚无掠夺。
东尼得到了明丽动人的妻子,每天醒来都寻觅她的身影,患得患失,惊喜又惶恐不安地将生活细细咽下。
而英子日复一日病态地穿梭在商场里,镜头只给忙碌走动的双脚,如同饥饿的豺狼在一步步逼近它的猎物,直到更衣室愈来愈大,堆满了她根本穿不完的精美服饰。
病态的占有欲腐蚀着两个人的灵魂,加缪说“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英子意识到自己的病态,想要断舍离的时候,脑子里却不断浮现出那些衣物的设计与颜色,以至于精神失控出了车祸。
而她的痕迹还在。
镜头划过每一件面料上乘,裁剪精良的服饰,惨淡的灯光却笼罩不了痛失爱妻的东尼。
她留下衣物如同阴影一般,堆积如山的思念每每使他抱头哽咽。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年轻女孩,要求她每天穿上这些妻子还没来的及穿的衣物与他一起工作。
美丽的身体如同妻子一般,但孤独感却如影随形。
生活还是如同水一般往前流去。
父亲也走了,留下大量生前珍藏的唱片。
东尼卖掉了所有的衣服和唱片,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屋子。
故事结束了,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电影的画面和拍摄手法来说也非常精致。
台词非常少,剧情主要通过念白和大量的b roll镜头推动,有时演员自己会念出一些心理活动词,营造出一种疏离的孤独和话剧的现场感的平衡。
电影色调也是低饱和度的冷灰,构图也简单干净,配乐则由坂本龙一操刀,整部电影像是医院里消毒过后的器械,锐利,冰冷,寒气逼人。
十分的村上春树,十足的侘寂美学。
离开之后会留下什么呢,一屋子衣服,几大箱唱片,还是春天的樱花树漏下的光斑,枕头上留下的温度;信件,书籍或是一叠画?
可是一旦离开,这些联系人们的事物便失去了意义。
原来,人死后的终点也还是孤独。
《大佛普拉斯》里说,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我们在每一件经历的事物上寻求联结,内里却是愈发虚无。
完全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绝不。
东尼在烧毁所有留下的东西的时候,从火堆里救出一张照片。
是那个年轻的女孩,上面还有她的电话号码。
后面呢?
这个未完的故事也许就是电影给我们的“药”。
孤独是什么我感知到了爱却从不能达到它以上 晚安
市川準的電影我不知道是否都是這樣喜歡運用空鏡及特寫的角度去描述電影, 或作為他電影的語言。
這樣去描寫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 彷彿在身旁觀察著, 去感受那感覺。
電影改篇自村上春樹的<萊辛頓的幽靈>其中一篇短篇作品。
這電影, 我認為很能表現出村上春樹筆下的故事, 尤其那種意境。
讀村上的作品, 自己往往就像進了一所沒人住的地方去, 一個人的感覺。
所以, 有時讀著時, 難免有孤單感, 但像是更能令自己有某種釋懷, 因為原來有人是像自己這樣的。
寂寞的感覺, 很強烈。
一個人的時候, 習慣了孤獨, 不知道什麼是孤獨, 因為這感覺已是生活的一部份。
但當忘記了這感覺, 而又要再次面對的時候, 其實是否比之前的更為難受? 時間會消逝, 傷痛也可以忘卻, 但孤獨卻隨身如影。
坂本龍一给之所配的BGM,听过上百次。
本人,在2014年时尤为喜欢这部电影当中的BGM。
话说:在2014年时,还写出了【同样彰显出了_电影当中-那种茕孑寞黯=的-小说】。
茕孑寞黯,是本人自己发明的词汇。
茕:没有亲朋好友,连远在他方的都没有。
孑:独自一人,连消遣对象都没有。
寞:动作息止,意为【生命活力丧失了】。
黯:昏暗+缺乏希望。
PS:写了这篇小说之后,正巧某天看到了百科简介而发现的。
观赏这部影片,则是在最近——没错,就是在最近。
在某人约我一起看老电影《情书》而双双感觉【影片当中全都是琐碎的无意义无价值内容,浪费了那么好的视角和画面】之后,我带那位朋友一起观赏了《大话西游》。
在那位朋友离开之后,我想起听音乐来平复心绪。
正巧点到【《Solitude》--坂本龍一--东尼泷谷(Tony Takitani)】,于是就想到【看看这部影片,验证一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电影,是否真地很乏味】。
我先挑几个节点看了一下,发现【也没什么特别具有爆发力的桥段】。
于是:我拉回开头之后,完全就是快进着看的。
因为:《情书》给我留下的负面印象,让我压根就没耐心以正常速度看《东尼泷谷》看下去。
更何况:许多大致情节,早就通过简介来了解过了。
我自己还是写小说的,就更能脑部完全。
我自己相似作品,都是带有爆发性的独白和台词的。
我从中学起就听着【氛围音乐】继续成长。
我无法忍受:缺乏氛围的-“默片”我感觉:影片,压根就配不上【坂本龍一给之的BGM】然而,随着影片继续发展……主要也是因为:我向来不会轻易下结论,我会看到最后才下结论。
再继续观赏下去《东尼泷谷》的核心主旨,就开始显现了在妻子因过分的购物癖而死去之后,【东尼泷谷】招聘【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来穿着妻子的衣服给自己看。
这很显然是不怀好意的。
可是,却发生了:看见【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在后来的宴会上,下属为了拍东尼泷谷的马屁而:不断在言语之中透出【将那个女人,视作爱慕虚荣的且也不被东尼泷谷在乎的小情人】,反复在东尼泷谷面前用【那家伙】来称呼她。
东尼泷谷,出人意料地稍微有点义正言辞地说:“不要再称呼她为【那家伙】了”。
这让他的那位下属,着实吃了一大惊。
此时,东尼泷谷的内心,应该是【开始觉得自己真是恶心】。
他,不忍心污染这个生命。
……影片接近结尾处,主人公-东尼泷谷,从恍惚着的记忆碎片当中再度看见和听到了:【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他,应该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要是他一早就醒悟过来,【原本让他不再孤独的妻子】也不至于【会从那么鲜活的生命变质为,那样子病态的残命】。
他一生都在恐惧【孤寂】还有【万一会重蹈父亲的后辄】。
这种恐惧,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并且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妻子的人生悲剧,极有可能还会伤害到许许多多人。
当他终于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鉴于【这是算是本人祖辈的作品】,能如此真地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
原著,也应该算是【村上春树-最佳的作品之一】吧
如果现在还说某人特喜欢村上,一定有一群人过来殴你还有另一群人朝你抛白眼。
据说现在某地的妓女挎包里有三件宝:口红,TT,村上的书(另一版本是王小波)。
村上跟王小波都是俺喜欢的,尤其是看过村上几乎所有译成中文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止一遍,难道俺也有出去做做生意的潜力不成?
还是说电影吧。
村上的书付诸影像是有难度的。
其实要让我拍我就菲要拍那部《海边的卡夫卡》,其中身体力行的性同一者——大岛君非要让李宇春来演,至于15岁的卡夫卡君嘛,如果我再年轻10年的话该有多好!
tony父亲的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是个优秀的爵士乐手兼风度翩翩的泡妞高手,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二战,战后被遣回日本然后同一女子结婚生下tony然后死了。
跟tony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俺们就像冬日里躲在树洞里抱着坚果呼呼大睡的松鼠。
父亲心血来潮给儿子取了个东西结合的混血名字,因此tony备受歧视而变成一个习惯孤单的人,跟村上所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
但tony由于孤独在别人都在着迷于写意中却练就了画机械装置图的本领,并且跟实物一丝一毫毫无差别。
于是他碰到了衣服精灵购衣狂女孩儿,就如同碰到宾馆精灵、胃扩张女孩一样。
女孩死了,空留堆积如山昂贵漂亮的衣服孤零零的挂在空旷孤单的房间里。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弥漫开来,村上一贯的主题。
不是自己的生活孤独,而是主动追求孤独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罢了。
75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刻意将村上的文字拉成长片。
除了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之外,影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对照着小说看,影片也基本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半步。
画面也是小心翼翼的采用从左向右缓慢平移的幻灯片式手法,坂本龙一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钢琴声时而掠过熨贴着房间内的每一个皱褶。
可能是由于村上文字实在是难以影像化吧,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面的衣服果然是精挑细选,尤其是穿在宫泽理惠身上更是相得益彰。
尾形一成演绎的tony倒是跟我之前预想的形象有所差别,可能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一一》中的那个钢琴师那儿吧。
看完影片总觉得欠缺些什么,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看过使自己满意的小说后然后再看根据其改编的影像作品总会拿来与原作对比,并且由于对原作先入为主从而对后者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
看完《托尼瀑谷》总觉得影片过于小心刻意迎合村上的那种感觉,可要是真的做了改动,可能又会产生新的不满意吧。
题记:当孤独被叙述的时候,观者就成为了孤独的主体 ――――卡夫卡·陆KavkaLu 《托尼·瀑谷》让我在2006第一天的下午昏昏欲睡,文字的图解是愚蠢的,电影首先是视像的幻觉应和观众的认知,过多的旁白让影片成为更年期综合症。
影像是不被叙述的。
这样的电影还不如广播剧更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赞美此类电影的精致,我们可以在阴郁的色调里想着自己的失去和获得,伫立在坂本龙一的钢琴声里听(请注意不是看)异国的男人叙述他的寂寥,那样的声音是不需要翻译的,甚至不要画面。
生命是遗忘的过程,话语还是发生都在向右的平移镜头里失去,那些作为阻隔的廊柱,割断了工作对于存在的感受,于是,寂寞就像一滴跌落的墨汁包裹住你的心灵。
这是文学的期待而不是可以描绘的图像,寂寞不是一间屋子的空旷。
寂寞是一颗蛀牙,在夜深人静之处让你有了无法言说的痛苦。
无论你有没有朋友,你总会拥有孤独,当托尼的父亲在监狱里被恐惧折磨,未来的托尼却在离别里看着昨天的自己死去。
倘若,我们独自在某个空间囚禁,那幺我们是否能够确信希望的存在。
作为参照,导演让父子两代都有过煎熬。
在消失的往事里追寻自己的未来。
失去是人生的含义所在,因为缅怀我们有了追索和继续向前的动力。
这部改编自村上小说的电影从影像上过于刻意而缺乏创造力,导演只是利用影调来表现心灵的萧瑟。
当所有的纪念物消失,我们也就逐渐让往事成为传奇,托尼曾经想还原的在场,也在那试衣女孩的哭泣里让他触及现存的冰凉,所以,在处理里关及往事对象的细节里,拒绝就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导演市川准一直以冷峻、疏离的风格拍摄人的寂寥,这或许和他的广告公司经历有关,画面和内质的抽离。
这部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电影只有境而没有人,所有的演员都被影片的调子限制,成为导演寻访孤独的方法。
村上喜欢爵士乐,所以他就让托尼的父亲省三郎成为了当年远东最大城市一个爵士夜店的长号手,在泛黄的照片里,联系着关于托尼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个美国人给他起的名字。
在托尼父亲在太平洋战争被俘的戏里,我听到的却是弦外之音,作为日本人对于其父亲的监狱叙述是有着某种鼓动性。
埋葬过去是忘记伤痛的方法,当所有的标志物都被去除,我们就可以再次装下新的记忆,为了确信我们和世界的可能联系。
这样的电影处理得当的话能够成为很好的心理剧,然而,导演被外在吞没了。
我没有看过村上君的小说,然而,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如此图释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多大的意思,过多旁白只能是喧宾夺主。
回忆里我们其实是在再造历史,往事的背影里只有忘记。
【附录:影片资料】《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 2004日本导 演: 市川准原作:村上春树主演: 宫泽理惠、西岛秀俊 音乐:坂本龙一片长:7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6(单指影片的色调),欣赏性4(不是村上书迷可以忽略此片)2006年1月1日 星期日 下午18时25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这是村上探讨孤独的短篇,而电影中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关于孤独(lonely),也关于爱(love)与失去(loss)很多人认为《托尼瀑谷》是村上写得最好的短篇,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他对音乐的偏好,《托尼瀑谷》就好似爵士 蓝调飘忽不定,漫不经心却以一种顺畅的方式叙事下去,人自然也对此捉摸不定。
若要概括《托尼瀑谷》定是件头疼之事,太多不明所以却又删减不去的情节,而真要用语言概括起来却又发现遣词造句实是贫乏以至于文章的精髓与气息全无,情愫与余味也全成为枯枝败叶。
那流畅的叙事一经剪辑与拼凑,全然成为行云流水的爵士蓝调插入杂音电子,难以理解程度不减一分,美感却荡然无存。
所以真要说来,便简单描述为托尼瀑谷从少年到中年,从习于孤独到恐惧孤独再到追求孤独好了。
没有需要刻意复述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务必提炼分析其描述得是多么精致巧妙的语句,这篇就是清淡,纵贯读下,好似读了又好似什么都没读,好似悟了又好似什么都没悟到,难以区分是文章强加感情于心中,还是感情本就融入随叙事流淌以至后来荡然无存,心中徒留空虚惆怅。
《托尼瀑谷》 从文到电影再到文。
电影感情表达过于浓重了,观看下来反倒觉得原文反而像是电影的简介了。
但是从电影的美学看,这部电影的孤独感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锐度,虽不如原文清淡但也丝毫谈不上矫情或抒情过度,毕竟场景本就具有比文字更丰盈的层次与冲击。
全片贯穿着坂本龙一忧伤的曲调,听来好生寂寞。
托尼的一生被压平成一张长纸,又好似平行排列靠门相接的一间间房,镜头平行推进一堵黑墙后便是另一段生活剪影。
人物缄默,鲜有对话与自白,故事的叙述多是旁白,色彩也很陈旧灰蒙,省去了大部分光褪得有如黑白片,孤独感在这饱和度极低的色调中渲染得洁净飘渺,纤尘不染。
妻子选角十分精致美丽,细瘦的女子,纤弱的足部,锦服加身便真如“赶去远方的飞鸟,却自带着风”,镜头少有面部详细刻写,背影,行走中足部的剪影以及黑暗中的侧面,孤独如迷雾笼罩,女子的美散发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托尼蜷缩在曾堆砌过妻子7号尺码服饰和父亲爵士乐碟片的房间里,当然一切被处理后,空空四壁,如影片前段父亲蜷缩在远洋上海的牢狱中,大概寂寞的人影大致如此。
或许名字就决定了宿命,父亲随意采纳的,与日本血统格格不入的名字——托尼瀑谷注定了一辈子立于空旷之境中。
年少时因名字交不到像样的朋友,出入极大的父亲与儿子角色让父子间都习于了孤独的相处,高年级后辞去保姆一个人的生活,托尼自闭于房间中沉溺于绘画,而他的画更像是实物的精妙复刻“比实物更有实感”,也像他一样孤独不带有思想感情,那些带有思想性的作品在他看来反而都是一些胡乱的拼凑,都是丑陋。
总之年少起的托尼习于孤独。
然而在遇见将衣服穿得淋漓尽致的妻子后,他竟为前半生孤独所侵占以至于他丝毫未发觉的一切事物情感感到惶恐,孤独反噬了他,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求婚若不能被接受剩下的只有死亡,以至于即使是婚后三个月内必须反复确认妻子的存在才能安心,从前习惯的孤独成了畏惧的源泉,害怕孤独的重临成了灵魂的枷锁。
妻子对衣服的痴迷到了癫狂状态,无法抑制地疯狂购入大批极尽奢侈的衣物,以至于衣柜也来不及订做,只能用空房间作衣柜,其实妻子这何尝不是病态的寂寞,如黑洞般只得通过物欲填补。
托尼在有一次粗略估计妻子衣服数量后发现妻子到死也穿不完这么多衣服便劝解妻子克制购买欲望,妻子深爱托尼也欣赏他的观点,努力克制自己,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开车退回原店,然而在归家等待红绿灯时满脑子里都在回味那些衣服的质地与设计,神情恍惚出了车祸,只留下了一屋子7号尺寸的衣物。
三个月后,父亲也逝世留下一堆爵士乐老唱片。
托尼再次回归一个人的生活,人逝后,一切遗物都成了累赘,托尼在妻子的衣帽间中深感每件衣物上都残留着妻子的魂灵与影子,与沉湎于难以挽回的现实痛苦相比,畏惧的孤独反而成了最好的拯救,他卖掉了妻子所有的衣物和父亲的碟片,重新回到了孤独中。
读文时侘傺对其父亲瀑谷省三郎大笔墨的描写,现想来其父亲战后返国亲人俱丧,一无所有的过去何不是托尼孑然一人未来的暗示,这是重合的孤独的写照。
父亲蜷缩在远洋监狱中看淡了生死和托尼看淡丧亲蜷缩在清理完遗物后的空房间内何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读后心中怅然难以抚平,看完电影后再读却发现村上笔墨间丝毫觅不得悲伤的调调,这只是一个平静客观的描述孤独的故事,而按照常理就将孤独等同于悲伤不过是长期以来被培养的思维惯式和自我矫情罢了。
孤独如生死,岂是如此简单能被悲伤二字一笔评判,村上曾说“死并不是生的对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那孤独又岂只是地狱与煎熬 ,人生某个阶段孤独又未尝不是一种救赎与渴望。
人与空屋,与禁闭,反锁,宣扬自由之徒所厌恶的一切,难道人又不曾有那么一刻将自身禁闭空屋之中,锁紧房门自我解脱与挣扎吗?
孤独如是,何来莫名的悲伤,无非只是那空远之镜,四周无人罢了。
从《托尼瀑谷》第一次读懂了村上,想来顿觉自己愚笨,人的阅读总习于从常识世俗与作家暗示中定下基调,至于文章好坏全看个人矫情意淫程度深浅,人总喜细嚼琢磨那些煽情的词段不过是因其易懂适合自哀身世罢,矫饰煽情的文学更像是感情的欺骗,戳疼心间,自哀自怜。
愈发喜欢村上的平淡,将所有感情处理为描述并非煽情和渲染,感情平刻为记事而不是迂回婉转成诗。
读来总是难以评判这些客观得丝毫不带作者感情的文字,不知所以,不懂所云,评来只剩两字——清淡。
在2019看了这部2004的电影。
15年前的日本,和如今的国内一样,物欲,寂寞。
我最近几年,时而是上班族,时而在家接散活。
而太太基本一直在家,无论是否接些项目。
我的喜好,是买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注意,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也就是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太太的喜好,保养品、好物、炊具、给我买好吃的等。
啊,我最近还开始买乐高,但没怎么拼,攒了十来盒。
喜欢看着太太拼。
电影里的太太,空虚的只剩下购物带来的乐趣。
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
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一生的身外之物是一定的,那么你会怎么把这些东西分配?
电影给出的答案,太太在丈夫提出是否需要买这么多衣服的建议后,崩溃自杀了。
也就是说,她一生的衣服,已经都在前半生买完。
假设丈夫不对不停的买买买提出异议,那么,只会有一种结果:家里满坑满谷全是服装鞋帽,迟早有一天,家并不能负担这些衣服,无论是空间,还是人。
也就是说,崩溃是迟早的事。
这会儿,可能她自己都会收不住。
为什么?
她现在的买买买已经超出了理性,是一种病态。
所谓不能控制的行为,都是一种病态。
如果继续买买买,病情就会逐渐加深,最后她痴狂到什么程度,都不敢想象。
现在只是丈夫提出一个建议,只是说是否需要这么多,她就已经崩溃了,显然病的不轻。
如果再这样十年,谁能帮的了她?
谁能说的动她?
那,就有两种方式:1.继续让她病下去,一辈子不去说,只去欣赏,带着她去看更好的衣服,买更好的设计,参加米兰时装周,买定制款。
这样,或许花更多的钱,但量会减少。
衣帽间的压力也会小。
同时,增加她和设计师的交流,拓宽眼界与交际,让她的状态处于一个相对积极与合理的范畴。
甚至可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2.治病。
治病就意味着,必须脱离现有环境,然后有新的同等级别的兴趣添加进空虚中,比如定居乡村等。
简单说,丈夫想让她改变,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丈夫本人,无聊的、除工作以外没任何兴趣的是丈夫本人。
若想要太太改变,必须俩人一起改。
丈夫需要把插画放弃,带着太太一起开荒、开辟新生活,两人一同努力学新知新,才有可能康复。
否则丈夫只居高临下的要求太太少买衣服,就太不人性与太不公平了。
要让太太放弃最爱,你也得放弃,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别人,不能独自站在道德的高度批判别人。
不光是买买买,对孩子的学习啊,对老人的孝敬啊,对同事上司下属提需求与要求啊,所有事情,能不能都先放弃自己,认为自己有病,自己先去治病。
如果可以,那么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
如果不可以,就认命,别试图只改变他人。
这部电影带来的思考真的很多。
非常喜欢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旁白+剧中人的独白。
有朋友觉得这种方式十分出戏。
我是这么理解的:人在生活与回忆中,用会时而站出来评论一下自己当前/那会儿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神来之笔的提现了这种自我反思与潜台词。
影片还从另一个侧面去介绍了一个小知识。
你想要的人,你是更爱她/他,还是你其实是更爱的你自己所爱呢?
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
形神兼備才是上品散文不是。我用錯詞,萬不該用上下優劣的呀。
女助理看到衣服的反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看到盖茨比衣橱里竟然有这么多的衬衣的反应一样。
一个男人孤独的一生。西岛秀俊低缓的述说、坂本龙一清冷的配乐、极简构图冷色的画面,迅速将人带入长相神似村上春树的男主角孤寂的人生。他像画他最喜欢擅长的精细机械插画一样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不断横移的镜头像放幻灯般一页页扫过他的一生寂寥。这其中有过火花闪烁音符跳跃,只是逃不出命运旋律五线谱的框束。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孤独就像一所监狱。如果她说她不嫁给我,我一定会死掉。」
人若微尘细如鸿,佳人偶遇醉清风。道尽人间闲散事,诉与孤独似囚笼。【纪念市川准导演】
悶蛋了.亮點在宮澤理惠的小腿
尾形一成老师中年长得像日本冯巩啊hhh 音乐和旁白都在流,人物都迷迷瞪瞪的感觉,不太懂在干嘛这是hhh 关于拥有吧,拥有和失去的能力,这是一对儿,真够暧昧的hhh 看的时候想到个建议,奥さん忍不住就真的不要硬忍了,去时尚行业做个兼职也好,模特啊买手啊,哪怕帮品牌做个销售的零工,天天能穿新衣服,这夺好hhh
根本就算不上是部电影。
5分。故事性弱,比较闷。
孤独是起点 也是终点
7.0/10 循着坂本龙一而来,也几乎是只看到了坂本龙一。角色打破次元墙参与到旁白的手法似新颖,却给人以有声书配画面之感。亮点是气氛的塑造,坂本龙一的配乐与低饱和度的画面确实带来了疏离与孤独感。横移的镜头,规避越轴,如一件长卷,联想到《春江水暖》。对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与陌生感的隐喻,对消费主义荼毒思想的明示,对人的迷茫的展现。
呃只能说我上年纪了已经不适合看这部片子了
拍得像有声书,其实作为电影意义就不大了,只是没想到イッセー尾形可以演得这么像村上
结尾有些突然,男子不断想起衣服尺码和妻子相同的女人在衣橱里的哭声,打了电话过去没人接,戛然而止。男子自幼习惯了一个人,从不觉得孤独,和父亲没有话聊,直到遇到了妻子。结婚后他恐惧重新陷入孤独。妻子的离世让他陷入了巨大的绝望的孤独之中而无从排解。坂本龙一的钢琴曲solitude循环了一遍又一遍,第一次觉得这首曲子如此压迫神经,让人无法摆脱。
享受买衣弥补内心的缺失,时间的流逝使爱情影群植入新根。生死之间只隔一根头发的空隙,气息融入面料的纤维,最终还是被孤独吞噬。镜头缓慢平移(类似读书翻页和卷轴移动)和旁白与主体衔接对话的时空过渡这种形式很喜欢。
宫泽理惠其实不太符合原著的角色设定的,她那么漂亮并非面孔不引人注意的类型。不过只有她穿梭在那华丽的衣服间如此纯净自然。那双棕色皮凉鞋美得发指。
一部近乎洁癖的电影. 爱与孤独, 时间与记忆. 当她在英子的试衣间里忍不住哭起来时, 东尼也会隐隐地疼吧. 因为西岛秀俊干净性感的声音, 因为村上春树, 因为结束得恰合我意, 所以给了五星. 私人的偏心.
surprisingly well made with powerful script. disappointing soundtrack by ryuichi tho.
我給零分
人是多么孤独的生物。第一层级的孤独:身处孤独而不自知;第二层级的孤独:尝到幸福后又在失去,知道何为孤独;第三层级的孤独:所有的人都离开你,却留给你一堆他们的唱片和衣服之类的东西,叫你放又放不低,忘又忘不掉。太狠了。
好久没看过死味这么浓重的电影了。来面试的女生在衣帽间大哭,葛薇龙试穿姑妈给的一柜子衣服发现尺码正正好,心里一惊,这不是异曲同工吗。祖师奶奶早已洞察人性(我乱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