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比较理想化,前6集很温暖,因为第7、8集抓马剧情减一星,讲存钱的部分不多。
第一集,妹妹发现了存钱的意义。
第二集,老年人依旧可以发挥价值;第四集,姐姐发现了没有完美的生活,要珍惜现在所有;对于第六集,我想说,相比较嘴上说出来“你是我重要的家人啊,我只想与你共度余生”,还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更重要。
当然这家爸爸还有救。
只是编剧啊,能不能不要再把男性在家务上的懒惰归咎于不善言辞不懂表达了,有些人就是对家庭没责任心。
第七集 为了家庭而努力攒钱的姐姐,准备孩子三岁上托儿所后就工作继续攒钱的姐姐,决定生二胎了,明明一个孩子日子都过的紧巴巴了……可能这也算她的幸福吧,毕竟穷有穷养的方法富有富养的方法……毕竟,她超爱的。
第八集,妹妹还是决定和男友结婚,哪怕俩人的价值观差距已初现端倪,哪怕他的大学贷款其实算是俩人在还,哪怕他那无底洞般的爹妈在人生未来的几十年可能要他俩承担各种不必要的花销,但是!
是的,你没看错!
女主,她同意了!
她因为爱!
她也超爱!
当然了,面对不靠谱的爸妈,男主同样超爱,所以最后嘴炮拯救世界,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完美,撒花。
编剧也在不遗余力的凸显这群男性都知错就改、靠谱、有担当,让剧情显得没有那么离谱,只是把屏幕外的我气笑了而已。
日本女性的奋斗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散了吧,你以为这部剧清新脱俗,是难得的能教你如何对抗消费主义、分享省钱理念和小妙招的剧?
不不不,这其实是部家长里短剧:1. 催婚催二胎:1⃣️无业•不负责任•出轨一夜情•卷毛男,剧情设置有一个相处好多年、倒贴求结婚的女友,为了结婚说出“我来养家,只想和你在一起生个孩子”,简直卑微到尘土了。
然而卷毛男依然不为所动,冷战并迅速一夜情。
女主一家人还助攻出轨男追回前女友。
2⃣️大姐本打算在女儿大了之后就重回职场,但为了丈夫和家庭生二胎,要有个“幸福的四人家庭”,“攒钱就是为了家人”。
2. 让你忍耐婚姻里的不满:前几集女主父亲可不单单是沉默寡言和内向,就是冷血自私,妻子癌症一个人住院手术,出院后还让她立马干家务,拿袋大米都不知道要搬到厨房。
这和内向有关系吗?
就是冷血罢了。
结果后期全家人助攻他洗白,让母亲不要离婚,借口就是“我只是不善于表达”,完全侮辱了内向者,我们只是内向不是冷血好吗??!!
因此导致父亲形象割裂,前后完全是两个人,编剧和导演的功力捉急。
3. 女主省钱是最终竟然是为了家庭和未来老公牺牲,这理念甚至还不如消费主义鼓吹的“独立女性要有花钱自由”。
并且女主月薪25万日元,未来老公20万日元。
你本来以为这剧是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却没想到人家只是在第一层“只能看出是山”。
本质上就是劝你别做“败家女人”的剧,至于家么,肯定是结婚(倒贴也要结婚)生子组成的新家庭,而不是原生家庭呢,这也和第一条的催婚催育相对应了。
4. 一个小细节,女主去上课的那个省钱老师,在第7集对女主和未来老公的婚姻评价道:“你们头几年过不上宽裕的生活呢,但是有爱会让过程缩短不少呢。
人为了爱也可以拼命存钱。
”嗯…总结,此剧就是用时髦概念包装了一坨裹脚布。
虽然这里的男角色表面都有各种洗白的理由 但人性都是互通的女主父亲多年如一日的无视妻子 “即使我啥都不干 你不是还得把我们爷仨伺候的整整齐齐”419邻居“即使我一事无成还出轨 但我道歉后依然是值得被爱的小男孩”女主背着20万贷款的未婚夫“虽然我有债工资还没你高 但女人都是要回家的 没了我你损失大了”还有换工作来挽留女主 更不是为了爱 这样他以后做着不喜欢的工作 挣钱多的同时还可以抱怨“要不是为了你,我现在已经……”剧里把男的工作一辈子渲染的多伟大 怎么 他们不结婚的话就只工作半辈子 然后靠吃空气过剩下的半辈子吗?
一贯爱看日系的讲金钱和极简的剧。
最近难得有一本剧让我沉下心来看《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有一段特别打动我,是女主问奶奶,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想工作呢?
奶奶说,收到钱的时候,时隔许久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鲜活,钱不是劳动获得的报酬吗?
是自己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证据。
我也想要证明,这大概就是人生价值吧。
特意截图留念。
真的,超级戳我的那个点。
现在的工作真的麻木了。
就算再努力也多赚不了钱,或者说躺平的人和努力的人到手基本一样,发展前途渺茫。
唯一的优点就是稳定。
看了很多极简断舍离,fire,躺平,也有做一些,一边很省钱(很少买衣服包包啥的),一边流水的花钱(学习课私教咨询啥的),非常焦虑。
经常感受不到自己的意义,感觉日子过的很没意义。
今天拳击课的时候都感觉灵魂出窍了,感觉是在看另一个人挥洒汗水。
或者我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我金钱上支出太多,收入太少。
精神或者知识上,只有接收,没有融会贯通?
换个角度看,焦虑是不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愤怒呢?
如果要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别多想去行动,去赚钱。
抱着学习省钱存钱的方法来看的,有一点收获,也有一点失望。
因为这部剧比起省钱方法,教的更多是对待金钱的观念,这观念里面夹带着传统的日式价值观,未免有些挂羊头卖狗肉。
(而且我对日式价值观某些方面接受无能,所以对几个情节有些不适)里面所涉及到一些省钱方法,实用性不是很强。
但坚持记账和重新审视自己的固定支出这两项对我来说启发还是很大的。
总之,如果是为了学习省钱,那么不必抱太大希望,把它当作轻松下饭剧看就可以了。
本剧讲述了御厨房一家人的金钱观以及温暖的亲情。
🔴女主:御厨美帆(二女儿)本来是个不存钱,享乐主义的女生,受到奶奶和姐姐的影响,逐渐改变消费观。
有了明确存钱目标后,更有去听讲座、有计划地存钱像目标靠近。
还收获了爱情。
🔵男主:我觉得是爸爸。
一个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的日本传统男性,在退休日差点失去了婚姻,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表露心声、学做家务,体谅妻子,挽回了在悬崖边上婚姻。
🟡印象最深的话:1、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2、普通工作有明确的退休时间,可是家庭妇女没有啊!
3、攒钱是为了目标,是为了快乐,不能本末倒置啦。
🟠印象最深的人物:奶奶1、用存款的利息买了按摩椅。
2、70岁应聘店员销售。
3、店员工作合同到期后,自主创业。
4、记账几十年。
这个剧本虽然只有八集,却把所有的人都刻画的非常饱满,是真真实实存在于世界上的个体。
从奶奶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存钱,如何将“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决定了一个人”这样的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即便年龄很大了,还是可以用丰富的阅历去与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始终保持成长。
从妈妈和爸爸身上,我学到了原来婚姻还可以不断精进,这带给我很大的治愈。
从小女儿身上,我学到了人也可以改变,要有自己的目标,也要积极乐观。
从大女儿身上,我初步窥探到婚姻二字,作为一个没有太多恋爱经历的人,连恋爱对我而言都是相对陌生的存在,更不要说婚姻了。
不过最近慢慢有所改变,开始对这些事物有了自己的一方面认知。
小时候忙于学业,妈妈总是说,长大了就有时间看剧,但现在看来,依旧是忙于工作,但偶尔的看剧看影其实也带给我了很多成长。
学习并非只能从课本,从课堂,从校园,也是从生活,从作品,从人生的方方面面。
三千日元,按现在的汇率等于150元人民币左右。
看似很小,几乎微不足道,但是不同人对这钱的使用,决定了未来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这好像就是如果你想种一棵树,最好的开始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对于姐姐,姐姐在结婚生孩子后没工作了,全家的收入都是丈夫的,3000日元是每个月收入额外的小花销,能给家人带来兴趣。
对于女主,3000日元是每天存100块钱,一个月存3000的总数。
梦想这未来能买一栋二手的独栋别墅,再养一只小狗。
对于出轨的废柴男,3000日元是给女朋友买螃蟹赔礼,挽回恋情的手段。
对于女主的男朋友,3000日元是和女主吃一餐饭。
更看重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
对于父亲,3000日元是每个月工资中存下的额外的钱,存了整整38年,最后和妻子共同养老的储蓄。
3000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用法,钱的本质是为了得到幸福。
剧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奶奶,奶奶像是见过了大量的市面,一直在一种超脱的角度看着其他所有的人,并及时给各个人成长的建议和提醒。
有了大量的人生阅历后,留下的都是对人生方方面面的看淡,以及精神层次的富足。
整个剧情发展缓慢,温馨,剧中人生道理、阅历一点点而来,给人极度温暖的感觉。
本来对于这个电视剧的期待比较大,想学一下储蓄节省转钱的方法,但最终还是一个家庭剧。
各种角色最终都走向婚姻,以及对于生孩子甚至生二胎的讨论,充满爱的期待,更加是为了现阶段的生育率做贡献,并且最终走向一个和谐美满的大结局,不免落入俗套,以及让人失望。
如果想学怎么转钱,没必要看这个剧,如果想看一个温情的家庭剧还是可以看一下的,另外中间有很多次我都觉得槽点满满。
女主自己想要去攒钱买房,为什么最终要变成和男主一起承担债务放弃自己的梦想,哪怕觉得这个男的很心安,但是遇见他之前自己过得也可以呀,怎么遇见他之后好像就不能过得更好了吗?
女主父母决定为了小两口,自己先还钱,让他们把钱再还给自己,那他有没有考虑大女儿的感受,大女儿为了可以买房紧紧巴巴的过日子,而且这时候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后来还怀了二胎不会觉得不公平吗?
可能人家家里感情好不会,但是总还是觉得为了给男主还债而设计的一个桥段,怎么大女儿就不值得吗?
直接把钱借给大女儿和小女儿让他们有钱去买自己的房子不好吗?
我不理解。
整部剧最喜欢的只有奶奶。
不仅头脑清醒待人接物有理有界限有规划,并且退休了,还愿意去打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这样的老人谁不希望家里也有呢?
而且男子的那个画到底有什么魔力?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主觉得自己对不起觉着应该和他一起承担这个债务,这个不应该是男主自己去承担吗?
他们俩可以一起承担一个房子,去一起生活的房子……那个宣传攒钱的女老师感觉就像一个大忽悠,可能是日剧刻画人物比较夸张吧,总之他给人的观感特别像营销传销里的人。
男主的父母在给孩子贷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还不起吗?
他们明知自己是随性的,就没有考虑到有一天这份责任要承担到孩子身上。
他们在一开始决定要去贷款的时候,要么是自己来承担这一笔贷款,要么是让孩子知道也许这一笔贷款以后也需要自己来还,但他们并没有告诉男主。
至于女主的家长,最后决定通过借款的方式来缓解两人的压力,这能理解为女主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支持女儿可以去和心爱的人组建家庭有幸福的生活,但是放到现实中,真的不免唏嘘,就像是为另一个家庭的烂摊子擦屁股一样,而且这一份借贷合同,被戏称比结婚还要紧张,其实也侧面证明了婚姻,不过是一场金钱的经营。
女主的母亲在考虑离婚时,也不免先从经济上做打算。
唉,婚姻真的是经营,是将金钱运算谋划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女主的姐姐,其实蛮能理解她的状态的,而且人对于花钱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那个讲课的女老师吐槽她好吝啬,其实这就是精打细算带来的影响,所谓财大气粗也是这个道理。
花钱抠搜和花钱大方,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以偏概全,也不会代表一个人的人品)。
我一直想不明白,当钱和情感想纠缠时变得更加的复杂,所以钱到底是为了人的情感而服务,还是想要有情感就必须有钱?
其实,女主的父母要闹离婚,最终女主母亲妥协,也可以理解,但也为女主母亲感到一丝无奈,虽然女主的父亲可以在退休后进行弥补,但是女主的母亲忍受了这些年,回忆起来,不会伤心吗……但人总是要讲究性价比或者说一个比例,就像剧里那句笑总是比哭多,所以女主的妈妈可以原谅丈夫,当然剧里的父亲还不是那么离谱,他还知道从一开始攒钱为了妻子,为了退休后和妻子共度二人生活,现实中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呢?
放到现实中有几个男人会在退休后真的做到去弥补妻子多年的隐形付出呢,这只是电视剧的美好幻想给大家画的大饼吧。
奶奶认识的男邻居,虽然没有着墨为什么一个名牌大学生沦落至此,但是,却能理解他的状态,这个人有点像我的事说来话长的男主的精神状态,但是另一部电视剧里的男主连门都不怎么出,这部剧的这个男生,好歹还没事儿去旅个游。
但是他对人生的逃避也迁移到了对待感情上。
他对于女朋友的逃避何尝不是不愿意面对对人生的规划?
以至于他放纵自己出轨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后来幡然醒悟,但这个在现实中也是很难发生的,更多的人是破罐子破摔。
破窗效应,不是这么白得的。
总的来说里面的人的各种状态很符合现实,但是剧情发展朝向好的方面,可能也是不想变得太丧让大家无力追剧吧,还有毕竟也要宣传一些温情,让大家有希望去面对惨淡的人生吧。
“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决定了你的人生。
”在《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当中,女主角美帆小时候,祖母常常给她三千日元的压岁钱(按照当前汇率约相当于人民币160元),叮嘱她好好思考要拿这笔钱做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从小额金钱的使用方法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金钱观。
整体剧情也围绕美帆为了实现梦想而攒钱的计划展开,以不同的角色展现不同的观念。
这个开头设定还可以,如果能拍成金钱观众生相或节俭生活小窍门都不错。
可惜,剧情很快偏离了节俭生活的主题,一路奔向赞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方向。
并且从叙事角度来说,这部剧有两个硬伤:一来省钱方法拍得很悬浮,二来角色配置不合理。
这些问题或许和创作者的单一价值观不无关系。
放弃租房搬回家,这是可以学的吗?
理财不等同于省钱,可惜在这部剧中,绝大部分与钱有关的剧情都围绕着省钱、节俭展开,而且充满了不合理的设定。
全剧开头交代了女主角美帆的生活状态。
24岁的她在大公司工作,月薪25万日元(人民币1.3万元)。
她一个人住着舒适的出租屋,月租9.8万日元(人民币5200元),常常去贵价餐厅和进口超市。
但是在看到能干的同事突然病倒,和路遇想要收养的小狗之后,她认识到人总会有无法工作的一天,并且开始想要拥有自己的独栋房屋(剧中收养小狗的必要条件),于是下定决心开始存钱。
美帆咨询了曾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姐姐,开始梳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着手减少固定开支。
她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搬回家住。
一个在大城市大公司工作的人,放弃租房搬回家中带院子的别墅,通勤完全不受影响,并且和家人相处融洽——有多少人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呢?
如果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美帆一开始为什么要租房呢?
剧中的解释是她一直向往独居生活,这就令角色显得有点幼稚了。
剧中其他许多角色的决策也同样悬浮。
比如美帆的祖母,这是一个时尚、前卫的讨喜角色,在剧中常常负责出谋划策。
祖母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因为教授别人做小菜得到了一点报酬,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决心出去求职。
于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一份工作经验可能是五十年前,在经历了一点波折之后,很快就依靠自己年轻时在百货公司卖手帕的经验,在一家高级服装店找到了兼职店员的工作。
又比如自由撰稿人キナリ,面对以打零工为生、不想做出承诺的男友安生,她提出想和他生个孩子,让他做家庭主夫,为他支付所有的保险金。
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撰稿人,看起来最多三十,工作也不算忙碌,收入还能轻松养活一家三口?
大约也就是看到这一集,我的心情从好想放弃变成了“让我看看它还能有多离谱”,就把这部剧看完了。
写到这里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事:某台新剧里,北漂女主角努力打拼了几年,终于勉强买下北二环的一个小四合院。
不知道女主角做的什么工作,可能是拿到了诺贝尔奖吧。
人物弧光用力过猛,就成了OOC故事创作往往强调要有人物弧光,大意是主要角色要有成长,在经历故事之后要发生一些转变。
但这种转变如果过于突兀,就会变成OOC(out of character),也就是说角色前后不一致,看起来不像同一个人。
剧中美帆父亲的角色就有这样的问题。
在开头几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传统的父亲,沉默是金,不动如山,对所有的家庭事务不管不问。
美帆的母亲得了早期癌症,他甚至让她一个人去医院检查,出院的时候也没有去迎接。
母亲动了离婚的念头,察觉情况不对的美帆、祖母和姐姐等人开始联手改造父亲,让父亲写了一封感谢信,顺利挽回母亲。
接下来,父亲的人设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开始积极学习做饭,也学会了对家人表达感谢和鼓励。
角色转变过于突兀,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为了强化反差而把转变之前的角色塑造得过于讨厌,以及剧情对转变的过程刻画太少。
前一个父亲简直是在冷暴力,后一个父亲突然就成了模范暖男了。
对美帆的男友翔平的父亲的刻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个对他人不理不睬的无礼大叔,突然就变成了关心子女婚恋的慈父。
观念迥异的角色能组成家庭吗?
仔细想想,这部剧的问题根源恐怕出在角色设定和配置上。
剧中的三个家庭当中,有两个仿佛是随便找了几个人组成的散装家庭,导致很多冲突都立不住。
比如美帆家,既然祖母是这样一个思想前卫、充满智慧的女性,那么,她是怎样在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之后仍然拥有这种个性的?
为什么同样做了一辈子主妇的母亲反而比上一辈更加传统、隐忍?
为什么这样的祖母养育的父亲变成了一个保守的大家长,一直对家人不管不问,而祖母直到现在才拿出母亲的身份来教育他?
又比如翔平家,美帆与翔平用了很少的剧情就飞速进展到谈婚论嫁,这时翔平的父母告诉他们,将来要偿还450万日元的贷款(人民币24万),这是供翔平上美术大学的费用。
这对父母一直过着及时行乐的生活,加上最近父亲工作出了问题,所以无力还款。
剧中充分强调了翔平父母的随意个性,比如母亲当着美帆的面打开送来的点心吃起来,父亲喜欢玩摩托车,儿子对父母直呼姓名等等。
这些剧情有的只会显得角色很没礼貌,有的又令人感觉没有说服力——在日本有多少人会对父母直呼姓名?
这样做的人是不是通常家庭有些国外背景?
还有最重要的,为什么这样一对随性的父母会养出一个对金钱有责任感、报名上了理财课的儿子?
他是不是因为父母的任性经历过什么金钱危机?
(得知有贷款不算,那是在上理财课之后。
)关系亲近的角色之间观念有很大差异,这点本身没问题,但是需要交代清楚背景,否则整体剧情看起来就会像一台小品。
观众会产生种种疑问:这对夫妻到底怎么过到一起的?
这孩子到底是不是父母亲生的?
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吵架?
现在怎么又吵起来了?
其实,如果把必要的信息交代清楚了,人物的个性差异就能显得很合理,而且能成为很好的故事。
例如,如果一家人之间观念差异很大,也许是因为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让差异很大的人组成了家庭,或者让子女选择了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或者,一家人原本可以包容别人的不同,直到突然发生了某件事,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这部剧确实也有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美帆的母亲突然对父亲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主要经历了三件事:好友离婚给了她启发;她生病时父亲不管不问;父亲退休令她领悟“家庭主妇没有退休之日”。
但是在代际关系上,剧中父母子女之间的观念差异还是没什么说服力。
创作者的价值观重要吗?
这部作品的价值观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家庭第一:无论情感还是金钱,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家庭。
美帆一度因为助学贷款问题想要和翔平分手,最终还是决定和他一同面对。
美帆父亲全额还款,只是让两人签下借条分期偿还,理由是不能让银行挣利息。
美帆的姐姐因为生育而事业停滞,本想等女儿长大一些去打零工补贴家用,转头又觉得省钱都是为了家庭幸福,放弃打零工的计划生了二胎。
而前面的剧情中交代,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姐夫的工资,而他的工资还比不上美帆。
翔平的父母表面上看起来不负责任,但是在翔平刚出生时,他的父亲放弃了工作共同育儿(也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日本有几个男人会这么做),那时候两人的经济来源是——翔平母亲娘家的存款。
用美好家庭作为解决方案是一种偷懒,遮蔽了许多现实问题。
这其中最令人不适的就是零工男安生和自由撰稿人キナリ这一对恋人。
安生出轨还差点让对方怀孕,キナリ愤然分手,随后在美帆祖母的建议下,安生以跟踪狂一般的行为挽回了女友。
那么,这两个收入差距悬殊、财务观念截然不同的人为什么会走到一起?
安生不仅毫无财务规划还出轨,被分手了还死缠烂打,为什么事业成功的女友还想和他组建家庭?
她到底图啥?
虽然我不赞成仅因为不认同价值观就贬低一部作品,但我觉得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的作者如果能抱着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要大力输出价值观,而是专注于展示众生相,故事会好看很多。
或许所有的故事都是如此:创作者不可能绝对中立,但是心态开放的创作者更能充分理解不同观念和立场的角色,考虑不同的可能走向,最终写出更好的故事。
不愧是手牵手的东亚…有点反思但不多。还以为有点觉醒但结果还是催生大片。
烂尾了
日剧的细腻和含蓄在金钱面前也是如此
主旨不错,就是剧情发展有点迷
多久没看过这么让人恶心的剧了,♂角色都一言难尽,♀角色都是圣母救世主,最年长的长辈到处当大家长给小辈出主意“修正”他们的“错误”。。。。真是般配的一堆人。
2023一起搞钱+攒钱快乐吧~
经济一下滑,教我们节约用钱的电视剧就来了。作为一个经历过“大手大脚,毫无节约观念-疯狂节约上瘾,完全不想花钱”的攒组人员,这部剧确实稍微治愈了我的节约上瘾症。还是希望能够存钱,但同时也希望能够不负时光
奶奶才是主角!把姐姐的省钱方法安排一部电视剧我都觉得会比现在好太多!导演的价值观取向真有问题
前六集可以打四星,后两集减一星。不想生气不要看最后两集,总而言之,攒钱的背后是啃老,屮
烂尾了
第一集:这不就是我嘛!这不就是我嘛!然后,女主大衣是哪个牌子的……
垃圾价值观
有点虎头蛇尾了
给想买房的自己 给还花呗的自己 金钱可视化 分配给每周 真的很现实我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了为了幸福生活好好赚钱存钱吧
父母真的是为了女儿可以做出很大退让和牺牲啊,看到结局这样,让我想到了我结婚时买房子也是女方先帮忙垫付一部分首付这种情况,男方父母脸皮也确实如剧中那么厚,所以真的很现实很真实了!每一个嫁女儿的父母都希望女儿婚后能尽可能幸福,所以能感同身受剧中女主一家的想法
看完剧就特别期待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出个10元面值的硬币,每天存起来。想想都激动。
一点点无聊
好看的,对我很有启发
为了省房租所以搬回家住,这是正常人都能操作的吗?…槽点有点多
桥本淳的笑容很治愈。经济不行了咋地?感觉是个理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