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这种关于同性伴侣死后如何与其家人相处的故事,感受到了主角不易,但也觉得他的伴侣有点渣,主角年轻时的冲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付出了代价,算负责了。
但其伴侣的弟弟一直不让家里放心,还怀疑主角。
小孩子是最单纯的,没有被带偏,还是选择相信主角。
最后小孩子那首钢琴曲很棒,长久的陪伴和付出会产生感情的。
印象比较深的主角在被审问时问警官的“如果我是女性,我的丈夫死了,你还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吗”(大意是这样),但是警官没有回答,这样的表现手法可能是为了表现社会对同性伴侣的歧视和偏见,但个人感觉这里用的不太恰当,即使是异性伴侣,发生了影片中的事情,警官依然是要问那些问题的,这事关事实,是查案一定要经历的吧
很久没有看过明明节奏那么慢,却让整个影片充斥悲伤的电影了,好多话都让我觉得很难过,“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老公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就这么一句算不上质问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很憋闷的不公。
我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林健一这样的人,无论是男性伴侣还是女性伴侣,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少见的情况发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身上,构成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带动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想说导演没有把这个群体美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无论是王立维过世后健一约炮排解苦闷,还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小孩妈妈她老公是gay,这都是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刻意避开这些,因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对恋人的占有欲,不能容忍他或她之外的另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最后再私心补充一句,林健一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很适合这个角色,忧郁气息简直刻在呼吸里了(仅针对这一部电影而发言)
《親愛的房客》以乖順於世俗價值的情節,講述不同形狀的愛
父親從事紡織業,鄭有傑在家人期待下,唸了建中,也上了台大經濟系,三兄弟就屬他成績最好,原本被期待接班家族事業,但他卻選擇電影路,唸大學就開始拍片,還拍到差點被二一退學,休學時母親哭了一整夜,父親也不能諒解,畢業後還是堅持走電影路。
談到逝去的父親當場淚崩,他說寫劇本時一直思念父親,甚至還坐在基隆港邊哭泣,拍電影的過程彷彿是對父親尋求一種諒解。
本片從同性伴侶的議題出發,在世界對 LGBT 的不理解,甚至晉升成歧視與仇恨中,隨著劇情的撥雲見日,緩緩流淌出平凡卻溫熱真摯的情感;對於赤裸的歧視,《親愛的房客》不做強烈地反擊,而是在乖順於世俗價值的情節,講述每個人對於愛的雕塑,都有著屬於彼此的不同形狀。
在基隆濱海的老房內,住著患有糖尿病的周秀玉阿嬤、年幼喪父的孫子王悠宇,頂樓違建加蓋的雅房,住著悠宇父親生前的伴侶林健一。
健一在伴侶身亡後擔下照顧其家眷的責任,健一和王家的關係,從房東與租客的契約關係,漸漸地成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然而,看似已是一家人的三人,卻在秀玉阿嬤的猝逝,不得不直面那些難以啟齒的過去……有一天,你一定會找到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地方,跟真正愛你的人 影迷間戲稱「國民阿嬤」的演員──陳淑芬,在片中飾演晚年體弱的秀玉阿嬤,而在十一月上映的國片《孤味》中,陳淑芬亦有出演要角,近期前往觀影的影迷們,想必會有滿滿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電影中,秀玉阿嬤對兒子生前的伴侶林健一,從最初滿腹的不諒解與惡言相向,但在健一悉心照料與無私付出後,早已放下了對健一的憎恨,欣然接受他成為悠宇的繼父、兒子的情人。
導演透過鏡頭所呈現的,不是苦苦付出而有獲回報的那份喜悅,林健一對於秀玉阿嬤的付出,更是對已故伴侶的愧疚與承諾;選擇留在伴侶的家中,對悠宇與秀玉阿嬤付出同樣的愛與包容,明知再多的付出都無法撫平失去兒子的悲痛,卻堅持以自己的方式贖不應加諸在己的罪。
健一在得到秀玉阿嬤的原諒時,放下了對秀玉與悠宇的愧疚,在這個毫無血緣的家中,他終於不僅僅只是做個寄人籬下的房客,而成為了情比血濃的「家人」。
當說出什麼才是「正常」的當下,同時也為他人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籤 檢警在相驗時發現了阿嬤遺體中的毒品殘留,便將健一列為嫌犯進行偵查。
偵訊時,檢察官對於健一在伴侶死後卻仍居住於該處,這樣無私的付出無法理解;對於荒謬的問題、無心的歧視,健一反問檢察官「今天如果我是女生,我老公死了你還會問我同樣的問題嗎?
」社會普遍瀰漫著「受壓迫者的抗爭是過度反應的衝動」的氛圍,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去減輕壓迫者的罪過,並將非議重新移轉回了受壓迫者身上。
歧視如同病毒,縱使不見其形,卻總是在眾人的體內進入、竄出;不論是電影中的檢察官、刑警、老師,對於同性戀有著千奇百怪的偏見,這份偏見潛藏在無心的話語中,缺乏同理心的文字屢屢刺傷了受壓迫者的心,忘了你我都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電影進入尾聲,秀玉阿嬤對健一的釋懷、悠宇理解健一不曾說明的回憶,在壓抑苦悶的電影情節中終於見到了一絲曙光。
人與人之間的愛不只有一種形狀,但這世界卻沒有容下各種形狀的空間;《親愛的房客》以沉痛緩慢的筆法,代替憤世嫉俗的反擊,運用富含情感的低吟,卻比粗暴的咆嘯更撼動人心。
个人影评:1.警察👮办案首先看一个人是不是正常人,不是正常人就应该干一些不正常的事,罪犯就应该绳之以法,吏当酷,讲事实 讲法,不讲情!
否则天下大乱;而法官讲情,法律无外乎人情,讲事实,将法律,讲情,否则天下无爱!
2.同性的才是真爱,爱到绵延,绵延到真爱周遭的一切!
无尽的付出,不要求回报!
哪怕舍弃生命,声誉都在所不惜!
可能本来就扭曲的生理,才能达到极致的付出!
3.父母永远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活成什么样子,在父母眼里没有正常不正常的孩子,只有幸福不幸福的孩子!
4.小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谁最爱他们,他们都很清楚!
骗不了他们,只有真心的爱才能得到他们的回应!
5.社会有公序良俗,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中有眉眼高低,公序良俗规定了七情六欲,产生了眉眼高低,而只有内心的爱才能跳出五行,洒脱于世!
林健一是住在顶楼的房客,但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周秀玉,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王悠宇,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周秀玉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
《亲爱的房客》是透过同性之爱,进而扩展到各个面向的书写。
有很多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同性恋人这里却必须忍受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
健一在同性爱人立维离世后收养了他的儿子悠宇,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疼爱,但之后只是因为一张奶奶把房子过户给悠宇的纸,便让所有人认定健一对悠宇的好是别有用心,还觉得他为了房子而害死了奶奶。
可是就像健一对检察官说的:“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女生, 丈夫走了以后,我继续照顾他的家人,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是啊,明明都是在爱人,为什么异性恋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道德正确,但同性恋人却会被各种质疑,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又好比健一说的:“我全心全意爱着这个孩子, 这有分什么正常和不正常吗?
”从这些片段也不难看出,外界的眼光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同志们,哪怕是多元文化并行的社会,人一旦多了“同性恋”的身分,许多人就会立刻戴起有色眼镜,像审视犯人一样,只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不正常”。
而也因为这些外在压力,让立维终究选择选择了异性婚姻,试图逃避外界的眼光,这让我想到先前看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里面的Birdy也是走上和女性结婚的道路,也都有了小孩,但最后都离婚收场。
我觉得这段婚姻中的女生和小孩是最可怜的,而这何尝不是因为大环境造成的悲剧,害了这么多人赔上一切。
我常想,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像变好了,但其实也没有,歧视和鄙弃无处不在,尊重和包容似乎只是包装精美的一句口号罢了。
虽然这么说是有点灰心,但现实就是如此,电影中的悲剧其实不曾停止。
我们给这个世界很大的愿景,而我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爱,不分种族、性别、性向,大家都是用尽全力在爱人,同时也在被爱,祝愿所有的感情都能得到祝福和支持,每个彼此相爱的人们都能美好长久。
台灣電影好像很喜歡拍同妻的話題,或許這也是同志族群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事實。
我是覺得吧,我能理解那些沒有勇氣迫於社會和家庭壓力而妥協和女生結婚生子的人,那也請你們認真的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沒有這份決心就不要成家,不然就會傷害到自己的親人。
說回到這部電影,男主的前任突然消失然後結婚有了孩子,然後在離婚之後又找回來,最後意外去世留下了患病的母親和九歲的小孩給男主,這個男的人設太不討好了,結果男主還是任勞任怨死心塌地的去照顧他的家人。
結果因為母親的去世搞得最後還和小孩分開,真的有被結局氣到。
不過和朋友討論的時候他告訴我,這部電影主要還是聚焦在男主的彌補救贖之旅,還有老人對他的真心認可和原諒的情節上。
有個畫面我印象蠻深的,老人患糖尿病然後腿部敗血癥需要截肢,每天晚上痛的睡不著覺,男主還是不遺餘力的照顧她,結果她說其實啊,她早就沒有怨他了,也讓他不要再怪自己了。
只要兒子和他在一起有過幸福就足夠了。
聽到這裏我還是有感動到酸鼻子,因為同志交往除了出櫃的難題之外最困難的就是得到對方家長的認同,可惜啊可惜,心上人已經不在了,無法分享這份感動。
雖然我不喜歡電影的結局,因為它太現實了,現實到讓我想要在電影中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都做不到,本來以為會從小孩子的角度去促成這件事,結果還是分開了,真的讓我有不爽到。
不過男主這個人我還是蠻喜歡的,對於喜歡的人和女生結婚 他會忍不住偷偷關注 還會衝動說出你老公是gay那種話,然後現在有性慾還是會約炮,所以這個角色就很立體,是很真實的人設。
而且還痴情還溫柔還對小孩好,只希望他能再遇見幸福吧5555。
最後就是希望社會能夠再接納同志這個群體一些,減少同妻的事情,避免更多的不幸吧。
亲爱的房客 (2020)7.52020 / 中国台湾 / 剧情 同性 / 郑有杰 / 莫子仪 陈淑芳影片中规中矩,差一点力气,每次要爆发的时候却泄气了,演员的表演也一直憋着憋着,沉默就沉默啊,不是一定要靠呼吸来展现内心的,收音本来也比较简单,这样一来就显得尤为刻意和粗糙了,反倒小孩、阿嬷和警察们的表演更好一些。
另外,剪辑真的有点奇怪,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泄气,突然的一些镜头切换也缺失一些含义,其中较为明显的会有1小时30分左右的健一的全景,我还以为是远处的王立维被找到了,1小时33分的闪回也没有太多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突出当时愤怒扭曲的内心的话。
整体像长篇连续剧,缺少了一些内核力量,台词大部分都是水词的感觉,偶尔几句有力量感的台词蹦出来却显突兀和刻意,剧本基本功还是差了点,但还好矛盾都展开了,也都交代清楚了。
开头和结尾还有点风格和设计,钢琴、山峰、帐篷这三个反复出现倒很有记忆点,最终呈现的结果也比较好,故事紧扣这三个客观事物展开,令人有回味和印象。
警察:“为什么这里会有个帐篷?
”因为这是五年前的那个帐篷啊。
(原谅这超煳画质)
影片最后王悠宇和林健一来到山峰
《亲爱的房客》,从一本台湾杂志看到了电影,2020年上映的,故事讲的虽然是同性话题,但是全片照顾去世男友的孩子和奶奶,则是贯彻始终。
作为一名“房客”,男主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还收养了她9岁的孙子,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奶奶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的获得遗产,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也更是他思念一个人的方式,而那个人正是房东已经过世的儿子,就像这些不理解,在法院上男主说的那样,“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性别为本的同志电影,展现的是“性别一换,全是偏见”的现实世界。
电影用倒叙增加悬念,使得整个观影一步一步的解密,真相大白,作为一个观众,也随着剧情,一步一步的理解和被男主感动,特别一提是小男主,那个演技的自然和高级,完全就是个老戏骨一样,实在好。
电影没有过多描述林健一与他伴侣之间的情感有多深刻。
从他细心照料过世伴侣的妈妈、儿子来看,林健一对伴侣的情感有多深厚。
也许是带有自责的成分,也可能有忏悔的成分,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不愿意与伴侣切断关系的成分多一些。
有多深刻的爱,就有多难放下。
林健一的隐忍、忧郁、愧疚且深情,把所有的温柔都留给了过世伴侣的妈妈以及儿子身上。
每次都假装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美丽新世界中,就总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现实世界里的歧视和偏见到底有多可怕。搜查部分那巨大的偏见,似乎是每一个同性恋都遇见过却不一定有勇气所应对的,也是让大多数人藏在柜子里的真相吧。世俗观念带来的恶意太强大了,必须要有这么一个看似还算不错的结局让我们再去假装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会“拿着真心换狗屁”。
一般般
不管异性恋同性恋,没有责任感的人没资格生养孩子。不论男女,真的受不了这种为另一半当牛做马式的主动受害者了。在同情男主的时候,也想一想那个空有孩子妈妈称号的同妻。
好看,娓娓道来的故事,非常细腻的感情,男主让人心疼(他真的好爱哭),小男孩好懂事,台湾人都好温柔啊啊啊,就算是检察官也好温柔,一心想要弄清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因为偏见和歧视就马上定罪,真好啊。
还是那句老话,湾湾电影的人性深度领先大陆太多,不愧华人之光。同志议题近年来不罕见,但讨论同性伴侣继承权、抚养权等公民权利的电影还真是首见,且拍得动人、克制、深远。同志的生命尊严来自哪里?个人价值带来的社会认可,还是稀有的真爱通往的幸福?健一是优秀的钢琴教师,只因风言风语丢了饭碗。他对伴侣是真爱,赡养重病老人和抚育幼子的艰辛,绝不可能仅靠愧疚,最终却落个家破人散锒铛入狱。对比国内,电影里社会各界其实已经够温和、够包容了,但观众却仍能感到体制的残酷落后和世事的无奈悲凉。非常喜欢开篇合欢山云雾缭绕的空镜头,加上基隆港放眼望不到边的海浪,那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恨交加,也有托付终生的来世今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可惜山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台湾地区的同性题材电影从单纯的描写清纯爱情过渡到探讨家庭伦理、财产分割、赡养小孩等方面的内容,已经走在前列。导演擅于刻画人际关系,探讨了同性恋者和家庭的身份联结,从孩童的懵懂视角、房客的沉默,借着一条包裹着重重悬疑的暗线,用温柔的镜头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诚的探索人性的矛盾。主演莫子仪我用含蓄、内敛细腻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弥补了剧情的短板。
摆脱不了台湾片子的矫情造作,当代同志的故事不需要这么多奇情的,只需要平平淡淡讲好一条线就是胜利。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导致支离破碎。难能可贵的是演员整体表现优异,陈淑芳和那个小演员演得都很好。莫子仪没有惊喜,但也算很好的完成了角色。
如何告别死去的同性爱人,如何面对病痛的失孤老人,如何和唯一的孩子在社会伦理前相处。把人物放进这么跌宕又莫测的命运里,故事却从未歇斯底里,平静又残酷,最终似乎还有一丝微笑的暖意。
#R# 3.5分。莫子仪和陈淑芳确实值得表演奖项提名,全片甚至都没什么掉链子的表演;但不觉得剧作和剪辑很好。剧作概念上用换直人会显得更狗血的剧情,勾出了同志在华人大柜子社会中直陈时的尴尬、和许多内在厌同恐同的社会机制需要被审视这点。不过我不太喜欢王立维死亡的情节,甚至后半程不少地方都拼接/设计的不够好;而且本片作为家庭片竟然将孩子同妈妈的关系如此理所应当处理为淡漠/略笔,有点让我事后莫名其妙。
甚至还不如《谁先爱上他的》 1.5倍速艰难看完 演技摄影配乐都在线也拯救不了这浅薄老套又凌乱的剧本
一些很現實但顯然已是老生常談的故事層層疊疊往一處堆,開場後很快便沒了懸念,眼淚又太多,實在是大可不必,可惜了演員們打動人的真摯表演。好久沒看莫子儀了,演得真好,林健一每一處隱忍委屈難堪都讓人跟著他一起揪心,但到底是誰給他梳了那麼老土的中分,想打人。
很安静的电影,很跌宕的故事。有山有海有钢琴。观影过程中是完全走进电影里了的,出场后才逐渐对故事细节产生疑惑。关于同妻的部分希望能有更多的细节。白润音的厌世脸好到位。莫子仪真不错。
觀於20200704北影。「沒有我你應該比較輕鬆吧?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真的好喜歡這部溫柔的作品~真摯、淒美又感傷。同志之情和收養兒童的題材,劇本雖稱不上多新穎,但角色之間的情感堆疊隨著阿嬤去世之謎慢慢揭露,一層又一層,細密溫暖。喜歡那些合歡山上的戲,在雲霧繚繞的山林之間,彼此之間的情感羈絆都放大再放大。最讓人驚喜的是小潤,一場法庭收養的戲,他從孩子的角度給了我們很大又很滿的衝擊,讓人體會到愛可以多麼簡單。莫子儀這次貢獻了極致的演技,他的壓抑、悲傷、痛徹心扉都凝鍊在精微細膩的演出當中,他的一舉一動無不是林健一。不過本片的敘事我比較不喜歡,在倒敘和插敘的敘事手法中,劇情呈現較明顯的碎片化,使觀影中的情緒不太連貫。好在有實力堅強的演員撐著,也有獨特視角的切入點,尚能稱之為優秀的作品。
三星友情分。什么玛丽苏剧情,男人死了守寡么?快进,脑壳疼。
这夹缝中的爱呀,留下的悲伤真是绵长。莫子仪的影帝,陈淑芳的女配,都是重量的。
失效的人物和情节。尤其是在角色的塑造上,相当刻板。小儿子不赡养老人跑回来争家产的时候知道反咬一口了,傲慢无礼充满偏见的检查人员,被隐去的受害者女性视角,包括百依百顺不计回报为这个家“奉献”的男主角,我对这些人统统都无法建立联系。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个性少数者,只有当ta完全意义上回归家庭,尊老爱幼,牺牲掉所有的一切个人自由意志,满足社会的规训和他人的期待成为一个“圣人”,才有可能被世俗以及传统观念“接纳”,而一旦ta的“私人生活”重新被公共领域所检视时,所有的那些偏见和误解又都回来了,请问我们真的需要鼓励或者说提倡这种价值观吗?莫子仪的角色在片中究竟是承担什么样的存在?不知情的“小三”?圣母般的“拯救者”?还是心怀愧疚寻求救赎?我没有感受到男主之间“至死不渝”的爱,也理解不了他的行为。
“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最后歌挺好的,剧本太散了。
顺拐,各方面的顺拐。只要看过一部是枝裕和,对这部片就完全无感了。
不是说打着艺术电影的旗号悬疑点就可以不用心做……①莫子仪是否杀了阿嬷②莫子仪是否害死姚淳耀 只起到了顾影自怜的作用,如果影片最后停在白润音说“药是我给阿嬷吃的。”反倒还可以有点力量。耗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剧情,拉进了这么多虽然折射现实但被写成工具人的人物,仅仅是为了最后伪父子关系的情感建立。对LGBT群体遭遇的关怀隐没在工具人和工具关系之间,因此那一曲钢琴和稚嫩的歌也显得不够动人。陈淑芳这部的表现比《孤味》好;莫子仪这个影帝实在有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