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如果不是场面还可以,这电影半分嫌多😅。
尤其是对明军、陈璘将军、邓子龙的刻画,实在难绷。
合着明军游而不击是吧?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其部下驻扎在山海关时大闹,陈璘受到谴责。
不久命令他提督水军,跟麻贵、刘綎以及董一元分路前进,领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10],陈璘水军成功震慑到倭寇,使日军不敢于海上行军。
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这时刘綎才攻打小西行长军队,行长军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百艘,斩溺倭兵百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这是张古早的地图,准不准确暂且不说,但了解一下当年的状况,其实对这场“船戏”,基本有个大致的了解。
故事背景也很重要。
故事里头出现了很多岛国名将,相信玩过《三国》系列的,大概都很眼熟。
丰臣秀吉挂了,临危托孤给了德川家康。
即便不了解岛国历史,类似的桥段,在我大天朝也是有先例的。
所以,德川家康的反骨,基本是刻在那可笑的脑壳上的了。
只是,此时的“忠臣”小西还在和半岛名将死磕。
听说丰臣秀吉挂了,想着回家护主。
只是可惜,此时的战事胶着。
丰臣秀吉挂掉这事儿,不仅小西知道,半岛也是知道。
此时,从局势上来看,再这么死磕就没意义了。
不如放小西回去,让他们内斗方为良策。
这场海战,是有我大天朝参与的。
当时的明朝,海船很多啊。
带队的头子没喊葛大爷来演,绝对是失误了。
开场就对小西开炮了,有点大快人心的意思。
虽然,中国话这家伙还没说利索,但也可以暂时忽略。
这送上门来的“羞辱”,是小西的策略。
他想着回去,但半岛和大明联合封锁,想出去压根没门儿。
半岛的梁子结大了,谈是没任何希望。
但是,大明,是可以撬动的。
战功送了,人头送了,钱到位了,小西把这头子的习性研究的透透的。
关键问题是,这头子觉得大局如此,再起战端毫无意义。
李大爷是坚决的主战派。
眼看大明的头子是个怂货,不如私下和二把手订立联盟。
但是,他好像忽略了大明的“国情”。
说不说,在研究大明“国情”问题上,李大爷和小西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这个执拗的老爷,顶着高层的压力,顶着“和平”的压力,顶着大明的压力,心里只有一个字——开干。
说不说,在研究岛国“国情”问题上,大爷和大明也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岛国,只有打怕了,才会服。
除此无他。
当然,这里头大概也有“个人恩怨”的成分在里头。
这个,带队头子也知道,甚至让小西交了人。
但,李老爷这“丧亲之痛”和国仇家恨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在带队头子的昏聩之下,小西和岛津取得了联系,准备联合突围。
这事先是和带队头子商量过的。
你坐山观虎斗,我们会一会李老爷。
局势摆在那儿,相信李老爷也会见好就收。
这彩虹屁拍得带队头子龙心大悦啊,这个阔以。
当然,这点小心思,李老爷是看得透透的。
岛津一动,李老爷就明白了。
大明是指望不上了,但自己腹背受敌,绝对承受不起。
于是,李老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对于小西,这边摆上空城计。
而对于岛津,决定打个闪电战。
如果顺利的话,把岛津干掉后,还能回头再把小西给围上。
这个算盘打得精啊,也相当大胆。
只是,小西不是司马懿。
岛津也不是软柿子。
在露梁这里,李老爷和岛津狭路相逢。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口中的“龟船”。
在文明系列里头,半岛国的特色武器龟背船即来自于此,可以说,在文明系列里头,如果让半岛造出龟背,海战基本就是他的天下了。
这场精彩的“船戏”,是一波三折。
名将之间的较量绝对是宗师级别的。
唯一拉胯的,是这不省心的带队头子。
作为“座山观虎”的带队头子,亲眼目睹了李老爷和岛津之间的白刃战,我去,这就是小西说的“会有一点点小激烈”吗。
这个时候,带队头子感觉被小西给忽悠了。
这是面子问题,必须给他们一点教训。
然而,带队头子和我等见惯的官僚真的是一个德性,打仗这种事儿,完全的不行。
这点,在岛津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
大明的船确实多,但岛津一点都不怕,完全是“乌合之众”。
他害怕的是李老爷。
这带队头子还是“大意”了啊。
说实话,不让葛大爷来演,真的太遗憾了。
这场“船戏”,足足搞了一夜。
双方也是极尽高潮。
最后,李老爷效仿梁红玉,没撑到最后。
有趣的是,小西从来没有设计,他是真心想着和岛津来个夹击的,只是可惜来晚了一步。
老外的脑回路,和我等的“悠久历史”还是不太一样的。
2014年在电影院观看《鸣梁海战》很是激动,暗想数百年前中朝联军大战日本战国最强大名历史是时候搬上荧幕了。
导演本来和我们谈的挺好,说是拍三部曲,未来二三部要中韩合拍,咱们可以学习电影工业化大片经验,韩国可以借鸡生蛋(中方资本)。
结果第一部译制引进,第二部棒子独走,第三部拍成现在这样估计要被全网口诛笔伐。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大众是盲目的,都喜欢快消费,没有耐性去认真研究一段历史,影视作品和媒体怎么说,大家就怎么相信,明朝大将陈璘后人(如果有的话)应该告出品方歪曲历史,侮辱祖先,肯定打的赢,因为韩国历史书是用汉语写的,和《明史》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宗主国的地位在那里摆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片中丰臣秀吉卧榻后地图,海战中出镜的三国地图都是中文标注。
陈璘与李舜臣用笔交流符合历史,不过李舜臣肯定会汉语,应该用不着笔。
其时,朝日两国上层都学习汉语,导演拍的比较保守,镜头里应该是三国高层愉快的说汉语交流,来往公文书信哪哪都是汉字,压根不需要翻译。
以世宗大王《训民正音》颁布为标志,半岛使用汉字历史超过千年,这是棒子洗不掉的历史,如今研究朝鲜历史必须学古汉语,否则看不懂本国第一手史书。
电影导演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凭空把中朝联军变没了,中方资本、演员没有参与,大概就是因为这胡编乱造的剧本,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轻蔑一笑,不愧是韩国人。
李舜臣是朝鲜半岛不多拿得出手的名将,本人确实很了不起,但导演在片中给于无限拔高就不好了,已经不是高大上,伟光正的描述,而是当做神来吹了。
泉下有知,李将军估计也会脸红吧。
导演海战三部曲越拍场面越大,制作越精良,真实性却越来越低,第一部为了展现朝水军战绩,硬是把海贼出身战没的日本大名拍得极其豪横;第二部更是把明朝水军拍没了;第三部大结局,先是让老将邓子龙死的窝囊,被人斩首,又把统帅陈璘拍的一无是处,最后把李舜臣刻画成海战制胜的关键,死的英勇无比。
韩国人看完,肯定颅内高潮迭起,国人看了难免生闲气。
李舜臣战没时,确实说过“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擂鼓助战的事迹就有点扯了,毕竟在大海上,鼓声穿不了多远,而且当时战况焦灼,估计谁也没空分辨鼓声。
对日本大名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的刻画更是过分,不过我很喜欢,倭寇就是垃圾,棒子这么拍挺好。
历史上,露梁海战小日子达到战术目的,营救出被困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中朝联军实现了战略目的,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一举奠定东亚新格局。
我们的史书优点是啥都记,缺点是记得简单,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场仗有什么好说的,日本战国就是村与村混战,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
日本战国群雄并起,将星耀眼,玩过《战国无双》的最起码知道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他们接力下统一了日本,最终建立幕府,日本闭关锁国数百年。
日本倭寇逼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改良军刀,曾经数百倭寇就能纵横江浙大地,逼近陪都(《倭寇的踪迹》可以看看),小日子的武士阶层就是吃饱饭专门打仗的,村里打架那是足轻(杂兵)水平,但凡一个有名有姓的,基本从小营养好,打架童子功。
朝鲜承平数百年,被日本一下子就推平了,除了水军技术先进,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国王直接逃过鸭绿江向大明求援。
实际上明朝当是内部问题不少,辽东军实战力最强的边军,因为丰成秀吉“假道入明”的口号和宗主国的地位,咬着牙精锐尽出,结果一打就是七年,耗干了人力物力,间接导致后来努尔哈赤崛起。
最后逃出包围圈的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在关原合战中都有领军出场,也不是泛泛之辈。
海战总指挥陈璘没有犯大错,不过邓子龙被友军误烧坐舰阵亡,李舜臣英勇战死,自然难辞其咎,事后只好胡乱上报一些捏造的日本大将名,算是大捷,这一点上他被韩国人黑,也不算太冤枉。
很多年前看《天军》结尾李舜臣面对日本海军挥刀迎战英姿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就查了很多关于他的史料,后来度燕垒生《天行健》里面李尧天的原型就是李舜臣,因此对李将军好感度很高,不过像《露梁海战》这样胡乱贬低盟友和敌人,无限拔高的做法实在有点不齿。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雄人物的低级红。
《露梁海战》如果是架空历史,是一部很好的全景战争片,可惜作为历史战争片,脱离史事,就说不过去了。
只能期待未来我们自己去拍万历三大征,海战部分邀请韩朝合拍,日本演员也可以请一些,严格按四国历史记载拍,不需要夸大,贬低,照实拍就行,一战定东亚数百年和平,很了不起的。
PS:明朝记功唯认首级,片中出现的成箱平民头颅不算黑我们,明军杀良冒功屡见于史书,老百姓有兵过如篦的说法,流寇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兵来了可是要脑袋的。
以至于后来监军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甄别首级,不过作为军队利益共同体,作用也不大。
丰臣藤吉郎薨,留下遗训侵朝之军全面撤离,松平伟岸忍者龟与仁义书记石田大一大万大吉的撕逼大战正式开锣,李舜臣三大征(闲山岛、鸣梁、露梁)的最后一役在《露梁:死亡之海》缓缓拉开帷幕。
文戏集中在上半段(把权谋方面也算说透彻了),后面则是满满一个多小时的炮火喋血露粱海战。
烽烟四起,战阵对冲,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龟船哥斯拉也没了圣光护体。
邓·大明副总兵·义气好男儿·青龙偃月刀爱好者·子龙殁于阵上(史实上是亡于立花宗茂军,剧中被岛津义弘拔刀斩强行装逼)。
陈·大明朝鲜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摸鱼侠·狼狈男·璘被黑得一塌糊涂(一代平乱抗倭名将,逝后被封赠“太子太保”)。
九州岛小霸王岛津义弘被李大将的秘奥义天魔鼓一发入魂当然也是诡扯,难不成之后的西军是用茅山神打术召唤源义经去料理关原之战。
李·忠武公·三道水军统制使(参将-副总兵级别,不可进李如松大帐)·家国情怀正能量·舜臣无疑是要要形象有形象、能力有能力、要气节有气节,毕竟在朝鲜王国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闪亮的人物。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很赞,整体气势与质感要强于之前的《鸣梁海战》与《闲山:龙的出现》,作为历史战争片来看比起同期的《拿破仑》更具观赏性。
最后的战鼓与《天军》的结尾遥相呼应。
虽说这个也算是主旋律伟光正电影的正确玩耍方式,但你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
《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
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
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
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
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
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
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
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
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
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
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露梁海战》。
7分。
金汉珉编剧、导演,金允石、白润植主演作品。
2014年崔岷植的《鸣梁海战》,2022年朴海日的《闲山:龙的出现》,2023年金允石的《露梁海战》。
就全片质量而言,《鸣梁海战》确实最好,但《露梁海战》其实也不差。
有人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韩语电影的抗日神片,诚如所言,咱们这儿的抗日神剧如果能有这个水平,我相信抗日神剧这四个字不会出现。
也有人说片中过分美化李舜臣,我简单去翻了下历史资料,中朝历史上对李舜臣的评价并不差,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是“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这个算非常高了。
故事非常简单,李舜臣希望可以联合明朝将领一起将两支倭寇势力歼灭在露梁及附近海湾,抱着必死的心一次将倭寇打到列岛投降为止。
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我没去考究。
比如片中明将领陈璘用蹩脚的普通话喊李舜臣为“老爷”,实在令我不悦。
但不得不说,金允石确实奉献了更好的表演。
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三星给历史人物李舜臣,不管怎样,能这样连续三部拍出来就是好事。
前几年遇到过一个韩国留学生,谈及李舜臣,他表示疑惑不认识,当时心里就那啥了,这位在你们韩国起码是关二爷,岳武穆一般的存在吧力挽狂澜,败中求胜,一步步撑到最后胜利,最后一场战斗战死沙场,非常像英国的纳尔逊爵士,但其面对的情况更加艰难,敌人的凶残队友的软弱,朝廷的猜忌,撑下去实在太不容易了,也是传统中国价值观里的忠臣良将,亚洲少数拿的出手的海战将领,当得起武人最高谥号忠武这两个字。
作为三部曲的终篇,本片中规中矩,不如《鸣梁海战》,略好于《闲山:龙的出现》。
露梁海战是明朝和朝鲜共同对抗日本,提督兼总兵陈璘令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等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此战明朝功劳更大,但由于是韩国人拍的电影,李舜臣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所以电影里放大了李舜臣的作用。
前一个小时讲日本海军与陈璘谈和的过程以及陈璘在抗日态度上的不坚定。
后一个半小时刻画战争,讲陈璘看到战况激烈而坚定抗日,却因指挥失误被日军围困,还是李舜臣派部下将他救出,最后是李舜臣壮烈战死。
战争场面虽然很多,可惜打得没有章法,有点乱。
朝鲜宣祖25年至31年(1592至1597年),日本两次侵略朝鲜。
明朝应宣祖的请求派兵援朝抗日。
1598年7月日本丰臣秀吉死,侵朝日军准备撤回日本。
1598年10月朝明联军将日将小西行长围于顺天。
11月18日,日将岛津义弘率军万余,搭乘战船500余艘,援救被围于顺天的小西行长。
朝明水师采用炮轰、火攻、白刃搏斗多种战法,经过两天多激战,歼灭日军近万人,摧毁、俘获战船400余艘,基本全歼岛津义弘部日军。
岛津义弘仅率50艘战船逃脱,同突围的小西行长一起,于11月23日逃回日本。
没有退出的残敌,皆被朝明联军歼灭。
历经7年的日本侵略战争,到此结束。
从整个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实际上奠定了此后东亚的稳定格局,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压轴大戏”,露梁海战是壬辰倭乱时期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整个壬辰倭乱中最具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
此海战中朝鲜和明朝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朝明联合海军,对日军给予了歼灭性的打击,对战后朝鲜半岛及东亚280年的政治和平格局,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不仅如此,这场海战的胜利对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海洋战争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露梁海战后,东亚政治局势发生动荡,各国政治军事力量重新整合,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亚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壬辰倭乱及丁酉在乱时期,李舜臣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海战战果,鸣梁海战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李舜臣确实有一定实力。
陈璘也曾建议李舜臣入仕大明。
“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
”“呜呼统制!
远藩邦家安危之智,提一旅之残疲,县之黑子。
绝敌西窥,修我内备。
枕戈浴铁,终日或不暇给;缮艘制器,卒岁无少已。
招徕流离者万家,畔贼逃归者千计。
露梁之战,统制前锋,舳舻几陷,我且汝卫。
而既脱于虎口,贼由是失锐,徐且战以且却,遂禽狝而草薙。
余谓统制可免夫斯祸,孰知中流矢而捐逝?
”忆而平居对人,尝曰:“辱国之夫,只欠一死。
”顾今境土既归,大雠已复,缘何犹践夫素厉?
呜呼统制!
该国凋残,谁为与理?
兵戎狼狈,谁为振起?
岂惟失祈父之爪牙,且丧令鲜之百雉。
缅怀及此,讵不流涕?
灵魂不昧,鉴是泥沚。
这是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
“李舜臣,好汉子也。
收拾战船于散亡之余,能立大功于摧败之后,极可嘉奖。
” 这是杨镐(明朝待将领和大臣)对李舜臣的评价。
李舜臣指挥的壬辰倭乱著名海战三部曲 一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给那叭叭,跟群二沙子似的,寻思着某国抗战片也没几部有美军呀。
微软二十多年前的游戏帝国时代2里面已经有李舜臣和龟船了。
据基本史料,如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记载,战斗经过虽夸张,但三方出场人物和战斗背景基本属实。
作为战争片起码把战前基本讲清楚了。
电影里很多内容又超出狭隘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大脑的理解范围了。
评论区的狭隘者挺有意思,你朝拍不出李如松,就说韩国拍李舜臣是自嗨。
片子拍的让我想起《灰猎犬号》和《鸣梁海战》,没有灰猎犬片子老美那么成熟的电影水平,但比鸣梁海战好一些
这三部曲的海战和战斗场面的水准一直保持的很好,虽然是古代战争
明军这么差????你这踩的太厉害了吧
场面挺宏大的其实,就是太墨迹,压缩三分之一到100分钟其实正好。至于影片里的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对明朝军队的描写,大家呵呵一笑就好,别太在意,认真你就输了。最后鬼子的将领居然被鼓声震死,导演是不是从张飞喝断当阳桥的故事里找到的灵感?
韩国人:“游而不击大明军,中流砥柱李舜臣!”
🤫
电影是韩国人的精神春药,篡改历史是韩国人的基操
老爷来啦,快跑!
笑死,宇宙国的电影工业本来就只剩一个敢拍了,结果到现在都不开分啊
战争场面还不错,至少90分钟战争戏。然而,对明军将领陈磷丑化,有些过了。明明历史上,李舜臣与陈磷私交还不错的。。。结尾三十分钟,敲鼓鼓舞士气的桥段,太过煽情了。。。还有提前让岛津义弘死了,有些无语。。。
李舜臣三部曲最终章,全明星阵容出演,我觉得这部金允石演的李舜臣最出色。这部电影可能是目前影史最精彩的海战电影,大手笔展现了鸣梁海战的血腥与残酷,由于是韩国电影,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演绎,从韩国的视角看将民族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没毛病。
好家伙,都是核动力帆船
历史改编. 不过魔改挺多 不太尊重史实 就真的只是看个海战画面了.
二三部质量下降,但还是比一般的能看
高科技糊弄
抛开事实不谈,黑我大明不谈,勉强算是一部正常电影。
南韩唯一,不,宇宙唯一名将
别的我都懂,就是大家都叫李统领姥爷素怎么灰丝
抗日神剧,还有一星给黑化的历史
六宗罪:1、编造历史,乱黑明军,把救世主角色大包大揽;2、中文台词基本听不懂,完全是鸟语;3、把对方主帅用鼓声震死这个结局也太小儿科,有点像漫画了;4、战局逆转纯靠喊口号,对于战争场面缺乏战术细节描写,尤其后半部分;5、人物极其单薄,几乎没有真正的主角,包括李舜臣也很莫名,除了呆滞的沉重表情;6、导演妄图达到的写意风格完全不奏效,结局显得很滑稽,对不起这部打着历史大戏旗号的大片,对不起明星云集的阵容。总结,论意淫的本领和门槛之低,韩国人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船戏是真的很爽,就是这中文确实是难以接受。而且男主没第一部那样霸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