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每年都在给我们惊喜,尽管这几年这个惊喜的数字在逐渐减少,但硕果仅存的开拓性作品还是能时不时触动我们的视听感官和思维神经。
看着《科洛弗档案》的宣传海报,自由女神像再一次被凄惨地身首异处,第一感觉就是又一个再版的《哥斯拉》来了,又是比高楼大厦还要壮观伟岸的大怪物横行纽约街头,街头处处断瓦残垣,人们个个惊恐失措、奔走逃命。
偶就下了断言:又一部无甚新意的灾难片在延续。
观影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知道自己的判断有严重修正的必要,尽管它离经典尚有若干公分的距离,但该片一以贯之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手法,的确给人惊艳之感,不可否认该片成为FILM这个品种繁多的庞杂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另类视觉电影。
《科》并没有运用多少浓重笔墨,去表现浩劫中人们的患难真情和英勇行为,或是和环保、和平之类的沉重话题扯上关系,甚至连吸引眼球的大怪物,也只享受或明或暗的不标准特写镜头待遇。
该片反道而行、独辟蹊径,完全用手提DV机的摄像镜头展现电影的100%画面。
这容易让人回忆起数年前的超低成本鬼片《女巫布莱尔》,也是一部DV搞定整部电影,以黑马姿态卷走全球数亿票房,从这一点出发,《科洛弗档案》不过是都市版的“女巫”,但《科》的魅力,来自于它分明是刻意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工艺,来“做”出这种DV式的技术效果,把片中手拿这部摄像机的年轻人在庞然怪物降临纽约大都市恐怖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思,统统完整呈现,仿佛一个业余记者带着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一般,不时响起的喘息和惊呼、场景频换的画面变化、人群的慌乱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那头龇牙咧嘴的巨型生物和它明显不按计划生育原则制造出来的灵活小怪物们,甚至由于拍摄者操作不当,画面切换到以往存放镜头的谬误,皆表现出不掺水分的现场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者故意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形成现实世界怪物横行的末世场景和往日美好时光的强烈对比,颇有创意地营造出落差效果,更是叫人唏嘘感叹。
稍有观影经验的影迷,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录像带式的留白,片中也不时用拍摄者的错误操作,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刻意做出“档案”式的纪录片效果,但作为炮制此片电影人的初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观众骗倒,当此片在影院上映,彼端的电影制造者和此端的观影者已然心照不宣,观众们的心中已把此片定位为灾南题材的娱乐片,而该片周末三天收获票房4100万美元,刷新北美一月份周末票房最高纪录的亮眼成绩单,足以说明带着试验色彩的《科洛弗档案》,获得了较广泛的市场认可度,算是颇为成功的商业制作。
最初吸引我的,毫無疑問,是海報完全不知道其大意下載之後趕緊看了嗯……bravo!
只是……大概不會有什麽吸引我去看第二遍美女?
maybe……很精彩的……恐怖片?
災難片?
都算吧太喜歡這風格了……紀實的感覺,就是很真實而震撼很希望能出續集覺得導演也許會沿用這種風格可我更想解惑看看他怎么去圓這個故事去解釋那個怪獸覺得兩個地方最……可以算是硬傷吧1. beth的傷是在左胸,覺得,很接近心髒了可還是把那根穿過胸膛的管子拔出來有點常識就知道,那東西應該截斷,而不是拔出來而且在那個位置,絕對的血流不止,死亡,只是時間問題可beth童子卻沒事,好跑的勁兒勁兒的……2. 怪獸吃掉哈德之後,居然沒去吃那兩位……而且那兩位是沖著哈德的方向跑過去……這到嘴的食物……居然放過了……里面的美女……呃……至少三個主要女演員都很漂亮最喜歡瑪琳娜……只是……太慘……有一点,還是覺得著急就是……很多時候,都是爲了個人,而喪失了更多我承認,Rob的愛是電影的暗線但爲了Beth而失去了那么多,值得?
不過也得說,如果不是Beth的電話,也許他們早就死在橋上了欲望的力量太強大有時很好,有時很耽誤事不知道在關鍵時刻,自己會怎樣抉擇期待續集
2008年,科幻悬疑恐怖灾难电影《科洛弗档案 | Cloverfield》这种题材我非常喜欢,但是DV这样的拍摄手法我是非常不喜欢的,晃是一方面,不合理也是一方面,代入感倒是没感觉,更多的是眩晕。
开始吐槽,开头非常的拖节奏很纠结,虽然有介绍人物的作用,但是废话太多了,智力下线也是个问题,遇到大事情大家都拍照发微博什么的估计放在现在也一样,有点讽刺作用,但是从头到尾都拿着摄像机很蛋疼,就拍,怎么都不帮忙也是醉了,怪物的样子风格有点像《迷雾》,还有点奥特曼的既视感呢,比较喜欢的就是拍摄的傻子最后终于死了。
其实怪物的设定非常好,很有意思,不过最后也是落到了环境污染的主题上了,其实能看到怪物的脸已经算是好评了,同类的电影根本不知道怪物啥样子呢。
其实最后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可以出续集的说,虽然依旧感觉不合理的地方比较多,比如女主在留言里说是被压了似乎,到现场是被穿了,被穿了包上了就没事了,能跑能跳爱谁谁。
你要说大怪打不动,小怪主角们都可以肉搏,斧子都可以重伤,这样的程度,枪械镇压应该非常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叫奥特曼来吧。
---我是眩晕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相比同类型的电影来说还是挺好的,更有感觉,当然也更晃。
可以一看。
看完电影,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如果中国也拍类似的灾难片会怎样。
会不会一直跑到楼下,一个庞然大物砸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毛主席画像,远望天安门只剩半边。
就算特技能做到,估计政府也不同意侮辱领袖吧。
况且看见一群穿绿色衣服的人在和怪物做斗争也蛮搞笑的吧结果周一来,下午就地震了,我当时下意识的就往天安门方向望去,结果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目所能及的大楼都好好呆在那里。
恩,有点小失望。
好吧,其实我是个惟恐天下不乱的小女人。
有人说它是迷雾的前传,确实很惊人相似,只是,一个是在探讨人性,一个在探讨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
好像拯救大兵瑞恩,如果我们提前知道结局可能就不会开始,谁也不想为了救一个人,搭上了另外2条人命有时候,我们都太自以为是,对未知的灾难不屑一顾。
一个男人,为了还没说出口的我爱你,往前冲是很头脑发热的。
呃,对不起,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爱情只是一瞬间的决定当影片最后2个人在桥底下抱在一起的时候,害怕么,也许有一点,但是遗憾就不至于了,印证了迷雾的观点,爱可以战胜一切我不禁怀疑2个导演有过暧昧。。。
其实我真的建议中国的导演可以尝试拍下类似的灾难片,不是为了证实什么,而是对国民的危难意识上一课。
美国这个没有发生过什么大战争(呃,911除外)的国家,让我们算算在纽约发生过什么。。。。。。
金刚曾经站在帝国大厦上面,蜘蛛侠也在上面爬过,变形金刚街战的时候,也许超人有路过,自由女神的头掉落了不止一次,最强悍的一次,整个纽约只有一个人游荡--那个强人是谁就不用我说了吧我很希望某天可以看到整个北京的2环,3环,4环空无一个车,白天,而且是周一。
很好很强大
一般说来,美国的灾难电影多如牛毛,让人提不起兴趣;而美国的怪兽类型灾难电影,更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如果要在这样无聊的级别上再加上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在美国物质文明的缩影——纽约曼哈顿区非原始钢筋水泥土森林,那观众们的忍耐,理应被这想象力匮乏到人神共愤的编剧折磨到哈欠连天,加钱退票的局面……但是,在各种平淡和俗不可耐中,Cloverfield拿出了一丝玩味起来颇为高明的惊喜招数。
摒弃了一样老生常谈的多角度镜头和nD平稳效果,这帮家伙,竟然在装腔作势的用DV!
而我们,再也不能躺在影院舒适的躺椅上,抑或是蜷缩于家中安逸的沙发内,兴致盎然的笑看屏幕中的另一悲惨世界,隔岸观火。
甚至是几分坏笑,歪想着这帮全情投入而凄厉惨叫群众演员,最后会拿到多少刀的酬劳,轼去满面的血污,吹着小哨兴致盎然地走入影院或回到家中,看着自己的3秒钟亮相双手高举的欢呼:“Oh my God, you see that? It's me! They paid me 50 bucks for that!!”额……收回跑题……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一次,我们,也置身于了这个近在眼前,混乱绝望的Cloverfield。
而我们与影片的距离,仅仅因为这么一个有点取巧,但足够高明的表现形式,被大大的拉近了。
甚至,抹去了。
轰然倒地的大楼,摇摇欲坠的残骸,近在咫尺的危险……听起来似乎与哥斯拉之流并无二致。
但DV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对白,从惊愕的颤栗,到恐怖的嘶喊,最后到绝望的悲嚎,让企图怀疑的看客,没有任何抽身反刍的机会,而是随着影片愈演愈烈的暴戾,不由得走向置身其中的恐怖。
DV,一部很少说谎的现代数码视角,给了我们一次颇为真实的虚拟惊悚。
这一次,我们不再是看客。
哥斯拉又回来了,自从上一役魂断纽约后,它再次以百折不挠的小强精神重现在令它魂牵梦萦的曼哈顿。
原以为这又将是一段艰辛的产子之路时,那些四处喷散的类蜘蛛体马上扼杀了我幼稚的构想。
原来这次的哥斯拉已经超强进化,想来上一役中孤军奋战而不幸倒下,心中多有不甘,索性先找个隐秘的地方生产的大量的雇佣兵后,再来重战江湖。
于是,正当我苦苦挣扎于小脑不发达症以及迷惑状态中,一个硕大的脑袋从天而降,琢磨着从哪来的的大菩萨脑袋的时候,哥斯拉已然以半掩桃花状粉墨登场。
这时才开始醒悟刚才的那块类石体哪里是什么菩萨,分明就是自由女神的脑袋。
而这里,就是哥斯拉的最爱,纽约,全世界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集中地。
这注定是场死光光的结局,要是没人死了反而对不起那一长串的剧情分类的说明。
可是在先死和后死,等着死还是出去死的问题上,电影在类石体大脑袋落地后就开始用剩余的时间纠结。
没有爱情的电影就不叫电影,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想来咱拍个什么革命题材,主旋律题材的时候也要小小的穿插下深厚的阶级感情,这种资本主义大染缸里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少了这种东西。
于是在怪兽肆虐下,爱情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终出路。
一个两个的死叫牺牲,一群一群的倒下才叫屠戮。
可惜此时全纽约的焦点都集中在此四人身上,而一切完结都必须建立在最后一个人的咽气之上。
好歹在导演的慈悲胸怀以及在哥斯拉的苦苦哀求下,终于在最后时刻赏赐我们能够看到一次面部特写的哥斯拉,这是多么一脸无辜的正太模样啊,原来万恶不赦的哥斯拉在进化时也学会了表里不一。
伴随着伪正太的那一大口下去,也终结了我们的总摄影师的出镜时间。
这个炮灰角色仅仅只在最初和最后露过两次脸,可正是这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精神却成就了他。
正是他,让我们见证了哥斯拉的进化过程;正是他,让我们目睹了生死寻爱记的过程;正是他,让我们见识了美国人民的被迫害妄想症。
一句简单的“生的渺小,死的光荣”已经无法对他的人生做出最圆满的总结。
最终,伴随着慌乱和不安,钢铁四人组华丽谢幕。
绝密档案尘埃落地。
至于我们的怨妇小强的去处,还待下集分解。
最后强烈告诫,小脑不发达者慎看。
《I AM A LEGEND》(我是传奇)和Clover field这两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内在过多联系。
只是很巧合,他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以末世为背景,都是科幻题材,都是以纽约为地点,以纽约人为视角。
也都是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
更兼之挡期比较接近。
也是就一并写了。
《我是传奇》是一部多少头重脚轻的作品。
讲述了主人公Robert Neville(Will Simith饰演)是一场病毒浩劫的唯一幸存者,独自带着一条狗在空无一人沦为鸟居狐穴的纽约生存并对抗变异生物的故事。
其实这个引起很多争论的作品早以有之,这部其实是翻拍了。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科幻世界》杂志就有过原著的翻译。
这是基本没有人有印象了。
其实这个题材,也并不新鲜,早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超级经典科幻电影《十二猴子》中,就可以见到类似场景。
只是电影这次的重点不在于巨大的破坏力和恐怖的异形,而是在于末世中人类的内心斗争。
可怕的不是丧尸,而是孤独,而是末世的绝望。
一个人带这一条狗每天就穿梭于空无一人的纽约,打猎野鹿,和服装店里的人偶说话,用广播无望的寻找幸存者。。
到了晚上就只能龟缩在家中,防备那些白天见不得光但是夜晚无比凶悍的丧尸(夜魔)。。。。
夜魔也好,战斗也好,最后的救世也好。
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恐慌,是痛苦和人类用自己信仰勇气与绝望斗争的过程。
真的,砸了2亿多美圆,就拍一个人一条狗,全世界也就HOLLYWOOD干的出这种事情。
但是WILL的表演的确非常精彩。
当然,还有他那条狗,可以说两个最佳演员,WILL和SAM(狗的名字)。
但是为什么说多少虎头蛇尾。
主要前半段,WILL自己和孤独及夜魔的斗争很精彩,他的孤独,他的抗争。
他和SAM的感情。
全剧在SAM之死中达到了高潮,刺激,悬念,悲情,痛楚,狂怒等等心理元素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女人和孩子的出现多少有些突兀,因为这个女性的出现和他的角色设定和表现多少欠缺自然,如果从较光明的结局来说,还是可以的,只是让人觉的破坏了协调和全戏的精华部分。
不过我觉的也并非不能理解。
因为这毕竟是要面队大部分观众的, 大众也需要一个较光明的结局。
另外戏中多次出现教堂和宗教的隐喻,包括最后女人和孩子进入那个避难村时门口出现的教堂影象。
也很强的宗教说教救世意味。
可以说也代表了一种宗教对当代科学发展的疑虑既——探索生命的源泉是否会带来毁灭的问题。
不过我以为,在这部这么大众化的作品中添加那么多基督教元素,是不恰当的。
最后说说夜魔,其实这个戏里的丧尸,并非我们理解的如在《生化危机》里那样的丧尸。
用夜魔而不是僵尸来称呼他们更为恰当。
因为他们只是因为基因突变而成为另一种生物而已,并没有完全丧失智慧,思考和感情,而且他们也有社会组织。
其实,“我是传奇”这个名字,不但对WILL和人类是如此。
对于夜魔也是如此。
这个电影我是一个人看的,当时因为时间的问题,整个电影院也就3,2个人。
加上异国的孤独。
看的我是声泪具下,多次流泪。
异乡的孤独使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男人的孤独使的我有了深切的同感,这部电影不推荐和女朋友一起看,自己好好静静的思考生命吧。
其实,别的不说,就看到满鬓苍白的WILL如此精彩细腻的表演,就足以获得最大的感动了。
如果说《我是传奇》是一部很静的电影。
《Cloverfield》就是一个乱字了。。。。
这个电影是以一个DV的视角来展示一场纽约被莫名怪兽破坏的过程。
手法新颖,必然造成大量的话题。
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直接翻译是苜蓿地的意思。
这个电影目前还没有标准的中文名。
港台的译名总觉的不够达意而庸俗化了。
这个名字据说是电影公司派拉蒙为了保密的缘故而起的,甚至演员都始终没有拿到完整的剧本,就是那样没头没脑的靠自己体会——体会大灾难中小人物的感觉。
因为在国外看的缘故,自然没有中文字幕,而且DV自然不可能完全清晰,而里面也有大量生活化的对话。
所以有些看的糊涂。
不过人们看到自由女神象头落到街上的怒吼却是可以真实的展现出主题——就是OH!
MY GOD!!!!
(真是喊的中气十足)。
电影很有特色,场面宏大,但是就是很难看清楚怪兽的摸样,也搞不清楚前因后果,甚至无结果而终——大家都死了,就剩下那盘录象带。
可以说,把你的心勾出出来却就是不让你过瘾。
而且摇晃的DV效果也足以让一些观众头晕(可参考〈集结号〉,不过比那个厉害)。
我知道。。。
中国观众中有一群喜欢琢磨的人,这电影对这群人,必然是一个折磨。
因为没头没尾啊。
可以的让他们很痛苦,而且骂娘找不到地方骂。。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DV啊,人家不交代清楚是合理的,你再不服气,再骂人也是没用的。
DV啊,老百姓啊,又不是宏观电影。。。
嘿嘿,真有意思。
甚至DV最后主人公说的那话也点了这点:“现在是几点几分,纽约被不明的怪物袭击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们应该知道的比我多。。。。
”看到没有。
人家都说了,不知道。。
你们就叫唤去吧。。。
就电影背景本身来看,其实不是传统的美国电影,而是哥斯拉式的日本怪兽电影。
怪兽莫名其妙的出现,毁灭城市,也不知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海里出来的。
军队出动坦克飞机大炮大战巨兽。。。
WOW,真是标准的日本段子。
也怪不得电影里使了吃奶劲要向日本致敬——无数次提到去日本,让主角在DV前说日语,PARTY里几次特写的日本国旗,墙上的日本风挂饰。。。
不过也有些地方是很标准的美国设定,比如那些大虫,这个很有星河战队的感觉,绝对美式风。
比如那个被怪兽弄伤中毒眼睛流血的女性,显然又有点调侃《我是传奇》的感觉,只有那个很模糊的似乎那女的有东西开膛破肚的画面,也让人想起了《异形》和《独立日)。。。
哎。。。
还真是一个大杂烩啊。
在这个怪兽片中,没有超人,也没有国家英雄,讲的就是普通人那种惊恐,害怕,绝望。
立意深刻,让人深思。
那种世界末日突然到来无处可逃彻底绝望的感觉。。。
不过电影其实还是很赞的,怪兽的设定很有想象。
结合了后现代主义人们对于那些恶心的要求,总之和有点可爱的哥斯拉不同,这次的怪兽都是些很恶心的东西,感觉是动物肢体的大杂烩。
我很怀疑,这个设定是参考了美国一部海洋怪兽电影《极度深寒》(讲一个大章鱼式的怪兽袭击一个大轮船)。
感觉那个头很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军迷也可以看到,焊马吉普,M1A2坦克,M2A2步兵战车,F117轰炸机,火箭炮(看不清是美国哪号)黑鹰直升机等等大战怪兽的场景。
不过真的,这片子是很过瘾,只是就是过瘾到一个高度了就戛然而止了(说黄一点就是挺了半天就是X不出来)。。。
让人不爽啊。。。
不过也许真因为如此,才会激起更多话题吧。
也不知道怎么了,纽约怎么最近总是成为电影中的毁灭题材。。
怪不是有人恨房价太贵了,要打击一下房地产市场吧。
这电影推荐仇恨美帝的FQ们,看你们憎恨的美帝嚎叫鼠窜,估计FQ们大大的过瘾啊。
最后,不知道有没有续集,看样子是没有的我是希望有续集的,至少告诉我一个事实,子弹炮弹到底能不能对怪兽伤害,为什么大家都受伤了,就一个人中毒呢。。。
唉。。。
捉摸不是一个好习惯,累人啊。。。
"镜头晃的让人发晕,令人作呕。
唯一不晃的镜头却来自于伯恩站在CIA大楼对面,用单筒望远镜观察他的对手。
但可笑的是,如果导演是要追求所谓的写实性振颤,那么当伯恩从一百多码外之外拿着望远镜去分辨12号小字时,你的摄影机才最应该多晃动几下!" 这是一位普通美国观众看完《谍影III》后的对此片的辛辣嘲讽。
而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也在自己的博客当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对于该片导演的所谓“向《阿尔及尔之战》的写实记录式电影致敬”的振颤风格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质疑。
经典的《谍影》系列的收官之作招此非议实属难免。
因为它的摄像机从理论上说完全自由的,高低角度、远景特写、以及平稳还是振颤可以任意选择。
所以你导演更集中的使镜头限定于某种风格时,自然就增加了所谓适用性的争议空间。
可《苜蓿地》,这部片名使人想起长安街和军事博物馆的好莱坞最新怪兽恐怖片则不然。
它狡诈的回避了上述麻烦:一切画面中的振颤都合理地来自案发当事者数码摄影机。
观众你就是被晃到吐出胆汁来,也怨不得导演!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
以失去摄影机自由所换取的合理性的代价就是,叙事手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制约。
当然,影片开场部分处理起来还是相对轻松的。
手持摄影机主导下的学生酒会上采访活动,在介绍影片主要角色关系的同时,也给观众适应这种镜头风格提供了过渡:过山车总不能一上来就冲到顶倒转吧?
接下来情况突变。
一连串大地在振颤,然后就是女神陷落。
导演为什么要让怪物对女神过不去,还用本垒打的方式表示对其头部的不满?
想来动机更多来自于从叙事方面:既要让剧中的角色和观众必须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惊恐,但是又不能过早透露惊恐的来源是什么。
而同时,由于本片特定的镜头方式,使得导演有足够借口制造这种悬念:不是我不想告诉你,是他拍不到。
所以,头像横空飞来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此,特定镜头方式所产生的作用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但接下来地铁逃亡的过程问题开始出现。
首先,持摄影机的男孩,为什么要走到两个女孩后面?
出于胆小怯懦吗?
显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导演只有让这个男孩走在最后,才能相对合理将这段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为什么说相对合理的呢?
因为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方式。
就是男孩跑到另外三人前面,快速后退着拍摄。
不过导演肯定是意识到了这种八卦记者式的方式,在当时特定背景下是太过荒诞,所以不得以只能选择了稍微严肃一些的战地摄影师的跟拍方式。
而这种因镜头方式局限而导致的失实,接着便在在小怪物突袭,女孩因施救被咬伤情节中被进一步发大。
在那种情形下,还誓死捍卫摄影机的精神,恐怕只有伊拉克战场上受普利策奖激励的职业战地记者可以媲美。
最终,这段情节不但没将之前成功营造起来的恐怖悬疑气氛进一步推进(虽然看到了巨怪的子嗣了),反而还莫名其妙地参杂进了某种怪异的喜剧感。
主人公一往无前的去救受困于破损大楼中的女友,属于美国类型片中必备模式化情节。
本来这种故事属于情感大于理智,无需过分深究人物行为逻辑。
但又不得不说,现代好莱坞电影还是有将这一模式日渐肤浅和庸俗化的趋势。
男女双方在突发危机过程中建立感情,已不再关注人物的深入刻画,而更像是纯粹为了情节发展而服务的叙事工具。
所以,看起来形同嚼蜡。
军方提供直升飞机接应他们是个不错构思。
导演狡猾地通过剧情为自己合理地创造了俯拍的条件。
于是观众就在这一段落中第一次完整看到了肆虐纽约的庞然巨怪。
而既然全景有了,特写也不会远了。
于是直升机适时的掉了下来,而观众就“幸运地”和主人公一起有了与怪物亲密接触的机会。
至此,特效师傅算没白忙活,而观众也才算没白看这部恐怖片。
说道影片的价值,无非就是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去表现一个相对陈腐的主题而已。
况且这种尝试成功与否,还有待商榷(烂番茄的评价很低)。
至于其故事背后所掩藏的911后美国民众的心理状态的云云,个人认为属于有些过于浮想联翩了。
巨兽肆虐大都市的电影在好莱坞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美国人传统上就好这一口。
最近一部《哥斯拉》就拍摄于911之前的1997年。
所以与其说是911事件赋予了此类恐怖片以全新视角,倒不如说它给予了同样叫恐怖的份子以某种行动方式上的灵感。
你在咖啡店喝纯净水,或者站在小便槽前面尿尿,突然耳听一声巨响,于是急急冲出门去,发现街上挤满了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准能看到全球人民群众的新民俗 ---N个人掏出手机或者DV开始拍摄。
大家心里面的想法完全一致:操,我要是能把这个上传到Youtube(土豆、6房、优酷),那我还不马上红到毙啊?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恶俗。
看见肥婆掉进水沟里,没有人救人,而是站成一圈拍摄。
看见交通事故死伤惨重,没有人打120,而是站在一边拍照。
看到自己家着火,老婆孩子正拍着窗呼救。。。。。
咳,对吧,这个我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第一时间打110人,而不是撩起衣服掏出手机准备拍摄。
最后这种情况是针对恶俗的一种反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机会不大,但是在银幕上就不一样了。
手机摄影/像和便携式DV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记录历史”。
人们在磁盘上保留一段视频或者几张照片,就觉得记载了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虚妄,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不过,似乎所有人都对此不以为意,哪怕艳照门也不能阻拦人们购买DV的热情。
或者说,反而刺激了人们购买DV的热情。
如果那样的事情都可以记载,那么什么是不可以记载的呢?
所以,《科洛弗档案》让我觉得非常棒。
纽约被毁,朋友被杀,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一个DV狂连续不断地拍摄。
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拍摄了怪兽口腔的内部结构,并附有特写。
当他的脑袋掉落下来时,DV依然在工作,记录了这残酷血腥的一幕。
看到这里,我失声大笑,觉得这种讽刺真是到了骨头里面,把人打得活活跳起来,有种把DV和手机扔远一点的冲动。
这部片子全部是用DV的角度来拍摄,让许多人看了抱怨头晕。
好在读者和观众都是训练出来的,当年看《布莱尔女巫》的时候,抗议的声浪比现在更高。
我乐观地看到这种变化,觉得对人类应该充满信心。
冒犯所有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第一个冒犯的人会被痛恨并被铭记,到了第十个人的时候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而且积极主动地准备从中挑选出一个来奉为大师,以便膜拜。
用这种视角来拍摄的好处在于很真实,甚至可以从镜头里看出主人公的心理,这比表演还要有趣。
说好了全家去海南晒太阳,你负责DV摄影,记录下这 “开心一刻”。
回来发现,你的镜头里家人的成分很少,但是充满了各种对大波美眉胸部和大腿的特写,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觉得开篇30分钟不明所以的人,如果能把握这条线索,那么对本片应该充满兴趣。
而如果抱定了要看一部怪兽大片的念头,当然会觉得很无聊,拍个鸟拍,赶紧把怪物弄出来才是正经的。
拍DV是用自己目光的焦点去思考和记录,而看DV是借用别人的眼睛去观察和体会。
所以,镜头晃不晃?
当然晃。
不过重要不重要?
一点不重要。
因为你看的并不是稳定清晰的画面,而是感受当事人的感受。
稳定清晰的画面被打破了,那么真实的感觉反而和你水乳交融,一滴不剩地全部传递给了你。
看《科洛弗档案》,你不会随时想着:啊,导演真棒!
而是随时都很投入。
特技在这部片子里的确存在,但是和许多大片相比,你不会从画面里看出一个特效设计师随时跳出来对你说:瞧!
这是我弄的,比真的还真!
看电影,看到觉得特效真牛逼,那么这个特效其实是失败的。
科洛弗档案》里的特效不少,但是在DV的取景框里刚刚好。
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怪兽多么巨大、恐怖,而在于表现人们的恐慌和绝望。
当怪兽成为故事背景的时候,反而让所有特效都成立了,观众会倾向于相信真有那么个东西存在,哪怕它只是经常出现在DV的一角,或者经常被物体遮住。
让人真正佩服的是手持DV的男二号,我对他的肱二头肌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这厮一直在拍摄拍摄拍摄。
兄弟,难道你不觉得手酸么?
在哪里买的超级电池?
这也让我觉得非常可乐,想到他的执着,无论摸爬滚打都保持摄影,就让人觉得发噱。
喜剧演员未必一定要出现在镜头里,这就是我的新发现。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历史见证和记录者的时代里,Youtube上的一夜成名鼓舞着这种偏执和疯狂。
《科洛弗档案》所表现的DV至死,是一次良性的解毒。
不过,没有觉察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它的确可以简简单单当作是一部灾难恐怖片来看,而且也的确很好看。
港台译法把它称之为《末世凶煞》,很恶俗,但是我觉得刚刚好。
1.自REC1,REC2后,所有的伪纪录片总让人觉得很假,伪记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晃得镜头让人恶心。
2.抛去摄影手法不谈,片中bug太多。
比较严重的影响故事展开的简单列举两个:男主救前女友,两个朋友和一个不太熟的朋友抛去性命同行。
女主被钢筋贯穿胸部,拔出来后居然能够健步如飞。。。
3.哥斯拉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的年龄实在不适合看这种“怪兽”题材的电影了,完全没有真实感。
说白了,并不是电影本身不好。
放给十来岁的小孩看,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拍摄很真实,怪兽很可怕。
但随着年龄变大,经验增多,观察更细致的情况下,这种拍摄手法以及题材方面,只会给你假的感觉。
支持我看下去的,就只是漂亮女主的那条爱情主线
故事挺无脑,但是冲击力和代入感很强。取向方面太价值观了,如果改成单方面逃亡会更有代入感。主角是那部一直不停电的摄像机吧???
原来“绝录逢生”就是学习这个蓝本和拍摄手法的。
ROD IS A ASSHOLE AND BETH IS A BITCH
伪纪录片的风格永远惊险刺激 不管为什么那么危险还要一路跑一路拿好摄像机拍摄的逻辑原因 我也不怕晕 我就是觉得素人拍摄出来的画面镜头语言太少——但转头想想 若隐若现的怪物 凌乱不堪的现场画面才更能体现出这场景的恐怖。最后一句 楼都歪成这样快要塌了 还要拼了命跑进去救女友 这真的是真爱。
今年最好的影片之一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都令人惊喜不愧是JJ ABRAMS的的作品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只有男主角的弟弟的女朋友活下来了吧……
偶们的猪脚们就是那么幸运,管他挂了还是否都让偶们看到了Boss的正面,还是特写。
一票电视小明星里居然能挑出来不少熟悉面孔。Anyway我尖叫了所以。。电影四星起跳本应合乎逻辑,只是狗男女非要死在一起cliche我无法忍受。
全程手持拍摄风格,不过有个好开头容易,有个不俗套的结尾很难。
除了部分情节设置不合理和唐突的结局外,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第一视角的片在今年就有不少,派对有的《X计划》,超能力有《超能失控》,但都没灾难题材来的适合.通过DV灾难的降临让人身临其境,没有全景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分镜头告诉你政府的应对措施.第一视角把恐惧,紧张,迷茫气氛营造到了极致.
期待超高结果让我无比失望的一部绝对的垃圾,不怕头被晃晕你就看吧!
晃得难受,其它到好. ---现在是下载了高清重看的感受,晃得不难受,只要是高清,而且太刺激了,所以把原来打的四颗星变五颗
又是很普通的劇情,但被講故事的人用別樣的方式講出來,很有點意思
电池续航能力太坑爹,我一直期望它几时才能耗完,可就是一直晃,晃,晃,一直晃.....
这种自拍形式的电影不多,很好玩。非常想知道完整的故事,要是有续集就好了。。。估计有续集的话,那怪兽是全球发威了。。。
竟然有人說這電影太晃而給了0分!!! 其實不夠完美的在於,最後竟然讓怪物曝光了... 應該自始至終看不到它的模樣才好...
拿DV的演员真惨,都没怎么露面,还得拍一整部...
不行,太晃,看不下去,《不可撤销》晃十几分钟,这个晃几十分钟,我坚持了36分钟,删了。
这应该是最好看,制作最高的伪纪录片了,当年犹如王炸一般横空出世。……采用当时流行的“转移聚焦”的拍摄风格,这种风格被延续到扎克施耐德的《钢铁之躯》和韩国《恐怖直播》等影片。……之后出了2部其他剧本修改后的硬生生塞进来的2部外传性质电影《科洛弗道十号》和《科洛弗悖论》,特别是第三部扑的很惨之后,后续作品《霸王》《寂静之地》《爱与怪物》纷纷脱离“科洛弗宇宙”。……2021年到2023年一直有直接续集的消息,所以拭目以待吧。
2008-5-16 19:24:13 6/7.7(78725) 生活远比影像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