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达内兄弟的第二部金棕榈,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年轻人来说,所谓的责任、道德、法律这些后天灌输的东西他们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所有的,只是内心里一些基本的人性和良知。
年少无知懵懵懂懂就怀孕,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就生了下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自己就是个孩子。
母性让女主有了爱子的本能,而男主作为父亲的天性尚未被唤醒。
出售自己的孩子这种有违天良的事情,在他看来和卖掉自己的衣服鞋子婴儿车没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在残缺的家庭长大,没有人给你衣食教你做人,那么为了温饱你只能去偷去抢,为了一顿饱饭可能会放弃一条生命。
这是导演对社会的控诉,在充分发达的西欧国家,仍然有着那么大数量的人挣扎在底层活命的边缘,他们不被看见,不被听到,不被关注仿佛从来也不存在。
达内兄弟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这些寂寂无名的小人物身上,让这些隐形的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被全世界看到并关注。
在他们的影片里,没有超广镜头和宏大叙事,镜头跟随着人物近景怼到主角们脸部的每一根汗毛都清晰可见。
这些底层人物自带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天马行空的行为,让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在安逸都市坐在温暖影院里的我们大开眼界。
这是与电影技术完全不同的电影艺术上的大开眼界,真实的世界如此残酷而导演又如此悲悯的让我们的主人公唤醒自己残存的良知,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去努力挣扎拥抱生活。
和娘子说起一个大学时候的同学现在如何如何的如何说当初其实很看不上他但现在人家混得这么好娘子说,你是想要功名可是又不去做我是根本不去想更不会去做为了安慰我娘子说你50岁的时候也许会好一点吧其实我已经50岁了心境和作为还是这样的差看着人家如何如何难免就又想自己如何的不堪这也许是正常的心理吧过法外生活必得真诚,去不了的地方就鄙视一下,也许还很正常还记得念初中的时候一位很尊敬的老师中途转校了作为班长我和一群班干部去看望他他说,你和体委可以上行中,考个好成绩当时很不服气为什么他们可以上辛中正中而我在尊敬的老师的眼里,就只配读县里的中学于是憋一口起,一定要老师错一次终于,帅哥体委连行中也没有读上而我,似乎是放弃了被保送的权利而以不算少的分数考上了重点高中也许,这种心气与尊敬的老师有关吧到了重点高中,竟然很迷茫很失落那时候的感觉真是说不好也许也是一种心气吧只不过郁积内心无从释放当时的班主任,说不上尊敬的历史老师点评的时候说丁慧峰同学什么都好,就是成绩太差而我此后的心气,也不过是在证明他的话是如何的正确一个乖学生,什么事都不犯或者还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干部高考时就也许是公费生里考得最差的那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差没有办法只能复读一年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境遇所谓的心气却一点一点的泯灭了从学生时候就不是多么出色的学生到大学,到工作,抱怨和积郁,知而不能言语娘子说,也许是一个失落的人和一个失败的人在一起也叫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吧可是那些人,他们又比我好在哪里,我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可以混得开,有一个舞台可以成长,进步,积郁,释放当年的心气,再一点一点的找回来和喷洒出来吧心态很好,即使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可以,心气和心态,均在于心
观看法国影片《孩子》,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直白而又浓烈的一股青春气息。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影片,让观众得以最直观的心灵震撼。
《孩子》便是又一部运用了此手法的佳作,一对普通恋人和他们的新生儿足以烘出至冷至暖的人性写照。
痴迷于影片中的狂热至极。
男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迷人又可爱的痞子,骨子里深深的街痞气质实在令人着迷。
她的女朋友索尼娅青春、活力,成为了母亲后阳光而又温和,就像一株散发淡淡香味的百合,你知它的普通却不得不沉醉。
在索尼娅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吉米之后,竟发现布鲁诺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陌生人,怒火之中竟没有无家可归的绝望,而是果断踏上寻找布鲁诺的行程。
就是这样干净而果断,没有丝毫压抑没有抱怨,就那样直白而默默地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需要我的爱人。
倘若没有青春的支撑与供血,应是发疯般的大骂而毫无气质形象可言了吧。
爱他们似深似浅的相爱,如水般平淡却又时而畅流奔腾。
索尼娅在找到布鲁诺的之后,让人原本以为的哭闹并没有,而是厮打与拥抱,爱与爱的交缠。
你与我不见,我便追到你见为止,我紧紧抓透你的骨骼,你离开不了。
义无反顾的爱情无幽怨无哀叹的爱情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发生,蓬勃的青春跳动便是溢满的纯情的爱。
相见,相爱,相怜。
布鲁诺最后的钱也要给索尼娅买一件和他一样的夹克,便想,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儿。
最后的钱也要置备一辆婴儿车,租用一辆跑车,带着亲爱的女子和可爱的儿子于蓝天下驰骋,多么耀眼,让人牙痒痒的羡慕,你便感慨这就是青春啊,一杯烈酒一首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原以为的甜蜜与惹火的爱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们都懂的,爱情离不开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物质,即使我们是这么不愿意承认,即使我们始终相信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在一起。
可是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啊,流淌着的黑暗之源便有可能是那光然无一物的枝干。
青春在奔腾可是未至成熟,看着那可爱的孩子竟也会有坏念头。
布鲁诺在与索尼娅等待教堂洗礼之时卖掉了自己的小小的孩子吉米,他有希望又似无力的说“:索尼娅,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孩子的。
”那一刻,没有崩溃没有决绝的叹息,我只是感慨青春这个毒药啊,迷幻至极。
我没有绝望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希望。
你放下的是责任,放不下的是希望。
你总有一天会成熟。
影片愈是到了最后就愈是挥洒着感动。
布鲁诺在同伙的少年被抓之时选择了自首,他说是我干的放过那个孩子。
他狂敲着房门他疯狂地喊着索尼娅我知道错了。
他一定要换回自己的孩子他哄着吉米轻轻入睡。
他总有一天会成熟,他在这一天成熟。
感动。
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与索尼娅抱头痛哭。
我像个孩子般的笑了,青春的痕迹的过重,但不痛。
我对于达登内,几乎是到了迷信的程度的。
意思就是,他们的每部电影都收,收到就立刻看,一看就毫不犹豫地喜欢。
[孩子]和之前他们的电影一样,风格写实,剪辑利落,演员本色。
这当中有好几十分钟,我会就那么沉浸在里面,看得动容。
其实随便什么样的电影分析对于达登内都是不适用的,这就好比你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从[罗塞塔]里的失业少女,到[儿子]中的普通工人,再到这部[孩子]里的年轻且非正当行业的父母,他们始终在关注身边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举个简单的例子。
被索尼娅赶出门后的布鲁诺回到经常与同伙接头的“小室”,用大张的硬纸板包裹住全身,席地而卧。
那时的布鲁诺,与我们这厢边常见的街头乞丐或者流落进所谓收容所的人已没有多少不同,可是他的实际身份却要复杂得多。
他是小偷,是流浪汉,是一名少女的男友,是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父亲。
聚焦在这么一个既普通又少见、既可怜又可恶的人身上,达登内的用意是更好地展示社会与人本来就都具有的单纯与繁复。
前一部分的布鲁诺,身上更多的是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气。
他不敢抱儿子,害怕将他吵醒;他用多余的钱为女友索尼娅买一件和自己相同的上衣;他租用敞篷车就为了带他们一起去兜风,然后与索尼娅尽情嬉闹。
然而,这快乐又没能持续多久。
当他发现身边的钱所剩无几,几乎只是稍微犹豫了一小会儿,就作出了令人发指的举动——他将自己的孩子如同一件商品般卖了出去。
就好比之前他卖过的珠宝、摄象机等等东西一样。
他的动机其实很单纯,为了钱。
尤其当他拿着一厚叠钞票在索尼娅面前开怀又颇有些不以为意地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的时候,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忍不住想有一嘴巴抽上去的冲动。
其实通篇故事更多地正是集中在布鲁诺身上。
如前面所说,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甚至分辨不出孩子与物品区别、贪图享受多过承受能力的大孩子。
他自己的孩子自降临人世那天起,却将一切矛盾聚集在了为父之人上,突然的失措和失控多少还是情有可原的。
何况很快他就遭到了报应——女友的决然离去,黑市人的挑衅,偷盗的失败,还有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他纯粹是自作自受,但他的堕落若仅仅是个人为之,似乎片名的由来就过于单薄与无趣了。
布鲁诺与襁褓里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最初必定也是纯洁朴实的一个孩子,这自他与索尼娅的嬉闹中便可看出来。
只是有很多因素促成今日的他,至于究竟是什么,达登内却没有再给出多余的线索。
他们没有如同拍一部廉价的赚人眼泪的底层青年人的血泪史,只是把事情的过程展露给大家看,当然也是带着点微妙情绪的,所以结尾处才有了布鲁诺与索尼娅抵头哭泣的那一幕。
我总感觉这里稍微有一点点过,不如[罗塞塔]和[儿子]那样收得浑然圆熟,带了点立场,可以看出那是有同情心在的。
而要还原生活的初始状态,且又是用DV,倒还是什么不用放的好。
我一直认为,电影的最高表达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天才型,众多我们所熟识的大师都可以归在这一类中,从最早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到极负盛名的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这之中个人最热爱的当然是塔尔科夫斯基。
还有一种,就是源自生活且能真实反应生活的。
dogma95的出现曾让我确实为之振奋了一阵,一度极推崇也极喜爱的拉斯·冯·提尔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越走越极端,也越来越丧失他原本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如今在这个体制里,想要再出现大师或者天才型的导演可能已近乎渺茫,而那些敢于描摹现实的人亦愈加显得珍贵。
这个时候的达登内兄弟既没有走远,也不忘记最初拿起DV的动机。
所以不管[孩子]相比之前他们的作品有了逊色或者是退步之处,我却仍愿给足信任。
很简单的道理,还留着良心的艺术家用坚持给出的证明,哪怕只是一团黑暗里的一小束光芒,仍足够咱们惊喜。
「无处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深圳站,约了一场《孩子》。
孩子指的是故事的开端孩子Jimmy,也是男主Bruno。
整个影片对孩子的定义,是可以小动物般率直纯粹表达亲昵、爱与愤怒,是快乐的源泉很简单,是不区分对错不考虑利弊的快乐与痛苦,是拒绝承担后果,是缺失承担义务的责任心。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定义,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对成人来说太沉重。
作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这种故事情节淡淡地却把人物拍到心里的拍摄手法很吸引我。
男主在被女主拒之门外、中介团伙勒索、即将飞车抢劫之前,在棚屋前百无聊赖地用铁条划水。
这一段大概是我最受感触的一段。
刚开始会觉得男主心真大,连女主的外套都被1欧卖掉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无聊地玩水。
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多吧,看着看着,突然被唤醒了小时候的记忆。
北方冬天的澡堂里,我也是用腿或者胳膊在水里划来划去,感受水的阻力,听水被划开的声音,几乎每次就洗澡都要玩,乐此不疲。
我是什么时候忘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虽然现在会去泡温泉,但是泡在水里的快乐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只会希望放松。
是什么时候忘记了真正划水的快乐,而只是在工作中划水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男主在等待买主信息时,是焦躁不安的,从在泥泞里踱步踏水,到看到那一面白墙,不断向上盖脚印这件小小的挑战,让男主从不安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也让我知道了小时候学校里偶尔出现的泥脚印到底是怎么来的了,这些无聊的小男生啊。
会对这两个有印象,大概是和现在的状态有关吧。
终究听音乐看电影看风景,都会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吧,看到的听到的无非都是内心罢了。
工作生活的节奏有些快,压力比较大,感觉能投入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学习、想要玩耍、想要放松、想要逃离、想要陪伴、想要偷懒,还想要和自己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不多,可很多时候还是会被懒惰打败。
从2月底开始,逐渐丢掉手机、远离各种APP,希望可以把自己在kill time的状态进行改变,更多关注到自己,希望过去的每个半天、每个小时、每个十分钟,都知道在干嘛,而不是玩手机、刷视频、逛淘宝、刷资讯。
渐渐长大,开始承担各种责任,有了成人的负累和顾虑,但我依然希望,我还是可以拥有孩子的快乐。
不想记录电影中的细节,不想分析手持且无配乐纯靠镜头拍摄手法,不想猜测导演的表达,毕竟我也刚开始看。
大概就记录一下看完的心情吧。
要午睡了,午安。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景没有大情绪没有大结局,确是嘎纳的金棕榈,而尤其,名符其实。
最喜欢的是男演员的控制力,能量的挥发节奏以及张力的推进演绎都刚刚好,拿捏精准。
控制力也在于导演,没有刻意的寻求情节,而是仿如国画一般渲染渗透着一股随意,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困惑关于直白只是没有说教。
我稍微的挑剔还是结尾处的爆发,感觉男主角的用力偏大,要我的话不哭好些,只是倒完咖啡以后男女对视然后仅仅拥抱是否就可以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长时间没看电影的缘故所以有点饥不择食,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都一律觉得很喜欢。
其实《孩子》这部电影下载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顶着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光环,我自然不会错过它。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记录片似的拍摄手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既定的欧洲类型片,说句实话,看得多了,这种形式已经没办法给我带来太多新鲜感。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形式却总是能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就像接近一种真实的生活,尽管我清楚那是透过电影镜头加工过的,但我宁愿傻冒地相信那就是某种特别的真实。
小情侣未婚生了一个小孩,他们被家人赶出来,没有生活来源,男子就依靠偷鸡摸狗谋生。
有一天,趁女子排队领取救济金时,男子带着小孩找到一个人贩子,将小孩卖给了别人。
男子揣着钱回去跟女子说明事情,女子当场就晕了过去。
男子害怕女子报警,在女子昏迷中又把小孩赎了回来。
但女子还是报警了,男子用狡辩侥幸讨过刑罚,却仍因此得罪了人贩子。
男子在外面饿得没钱吃饭,回去找女子,女子不肯原谅他。
后来,男子为了还人贩子钱,联通一个小男孩进行飞车抢劫,小男孩不幸被警察逮到。
男子在回家确认女子不可能原谅他之后,他毅然到警察局自首。
最后,女子到监狱看望男子,两人终于抱头痛哭。
是生活磨砺了人,还是人自己制造了悲剧,其实很难说清楚。
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简单明了不是很好吗?
电影看到最后,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单纯指其中的小婴儿,同样指那对小情侣。
他们都是孩子,在生活的巨大淫威下,他们无所适从。
所谓的悲剧,其实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或者多么惨绝人寰的结局,生活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起大落,小小的淡淡的悲剧或许更能让人心生感动,而且产生一种共鸣。
电影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近镜和特写掺杂着少量的中景,电影中的人物和细节总是用一种肆意逼近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一点透不过气的感觉。
全片没有任何配乐,导演所追求的那种原始感带着粗糙的颗粒状物质,其实这和他们之前的几部片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电影结束后还是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小情侣还有生活的希望,男子不过犯了小罪,他会有改过的一天,他们还会很幸福,就像影片开头的时候那样,所以生活仿佛正是如此,时时的绝望中常常带着点点若即若离的美好憧憬。
另外很巧合地,昨天下午又看了一本同样与孩子有关的书,其实跟电影毫无关系,只不过觉得挺有意思,发现在孩子身上好像有做不完的功课。
跟略显艰涩的欧洲电影比起来,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这本书通俗而有趣多了,这是他写给自己的老搭档小S当时未出生的宝宝的,用一种童真的口吻给宝宝讲述许多她即将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事情。
看得出来,蔡康永是个很有爱心的人,那些包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的话语用小孩的口吻说出来,顿时轻松而有趣了起来,其实我发现,我们都是愿意做一个孩子的,没有负担,至少懂得什么叫快乐。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总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和困苦,也许没人能改变时间的决定,更没人能永远做一个孩子。
但是可以让你选择的是,你到底是爱一个世界还是爱一个孩子?
当然,有可能的话,就学学蔡康永,告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的样子,让他们之间能够和平共处。
(完)
不记得是谁说过看电影时很私人的事 我也这么觉得 看到 男主角有一天开着车和他的妻子出去玩时 我很喜欢 那一段 他和她在打架 呵呵那不是真正的打架 是另一种对她说爱的语言 那时和妹妹 总是你打我我 打你 打得每一下我都好幸福 好开心 真是好好玩 可有一次 我们玩得太凶了在路上也打来打去 不小心她扭了下脚 我好难受。。
不过幸好没事。。。
他们还是两个大孩子 很可爱
这就是讲述一个男孩如何成长的故事 ,什么说教都没有亲身经历来的妥帖和深刻。
男人如果不经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那么永远是小孩,说到底男主角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好,有很多事情也没有了黑白,他对别人彬彬有礼,对小男孩也不推脱责任,与人交易也都信守承诺,他以为小孩对女人没什么 ,看来真的是个人孩子,不知道事情轻重,似乎真的以为,我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而孩子对于男人来说,来的太容易,对女人却完全不一样,还有他的母亲,说到底,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没人管的小孩,幸好还有索菲亚,但是他伤害了她,唯一能够与他生活的人。
结局还是温暖的 ,让人觉得有希望。
作为电影,还是留点希望好 ,以免我们太过悲观,忘记世界还有温情所在,导演将一个普通人描述出来,人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多过黑与白。
喜欢这样娓娓道来的感觉,什么都在导演的把握中,一点一点的 ,细腻的道来。
《半熟爸爸》是2005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 得主。
早已被譽為大師級的 Dardenne 兄弟拍電影故事20年,但產量極少。
導演的名作《Rossetta》(1999, 也是得了金棕櫚獎) 我是不太喜歡,正確點說是我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導演招牌式的「手震手提攝錄」+ 快速移動鏡頭令我頭暈不已,終於熄機不看。
我明白導演對電影的執著,但也請照顧一下觀眾的感受,不是每個觀眾都是水手...這次《半熟爸爸》雖然還有點手震,但鏡頭移動得慢了很多,看得比較舒服。
其實對我來說,即使不用手提方式拍攝,也不會令我覺得不真實。
畢竟攝 錄機鏡頭下的世界就和人眼不同。
一套沒有背景音樂催情的電影也能拍得如此動人,對白和主角的演技都相當出色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很漫不經意,差點令我以為是真實的生活片段而不是電影。
電影是講一個二十歲的小偷初為人父,他的不成熟引起的一連串事情。
和《誰知赤子心》不同,電影沒有對這個半熟爸爸進行道德批判,正如導演說:「戲院不是法庭。
」導演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主角:他有時的行為不可理解,謊話連編,但隱約間又見他有情有義的原則,有時又像個小孩子般在做無聊事。
電影的名字直譯過來叫「小孩子」(L' Enfant / The Child),誰是小孩 子呢?
初看電影是會認為主角剛出生的兒子,看完後發現原來「小孩子」是指心智還沒有長大的這個半熟爸爸。
我對這個半熟爸爸的感覺是,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故然是他的責任, 但在社會最底層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的他,有他獨有的一套價值準則,而這準則又是由他的環境塑造成。
貪錢、講野無句真、偷竊...與其說是他選擇的人生觀,倒不如說是環境逼成。
現在一些獨立電影或許對荷里活「惡有惡報」的公式結局反感,不少故事都是沒有報應的,有時甚至消遙法外。
但我想更真實的情況是,就像這套電影一樣,有些事情做了以後,會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可補償的傷害。
http://andrewo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3056
没想到妈妈也能看这种闷片
分明都还只是孩子
很细致的刻画了父亲建立(或没有建立)起来的和刚出生的儿子的关系
原谅他吧,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不知道对与错是什么。
其实他没有那么坏,但生活就是比最后的咖啡更苦。剧情的快速推动甚至没有给角色任何犹豫的余地。男主各种眼熟,原来演了《隐藏的恋情》还有《单车男孩》里面的老爸。看了三部达内兄弟发现演员都是同一群。。。
還行了,社會問題。就是感覺不足以拿金獎。。幾個亮點,一是賣小孩的時候靜止的站在磚牆前,無聲但是很震撼。二是贖小孩的時候站在水泥磚牆前。。還有1歐元賣掉那件外套。。很揪心。
连看几部就对达内审美疲劳了…特别想安利兄弟俩《shameless》看看
生的
在摄影机与角色之间的空隙,作为观众的我们该填补些什么?这就是达内兄弟做到的。缺席的家庭和社会,后者只是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才登场,索尼娅对于布鲁诺是近乎母亲的角色,结尾的用力恰到好处。导演在创作上的拿捏炉火纯青,看过的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
需要避雷导演 犯罪题材拍这么淡 全程恍惚😥 “真实”❓好吧 现实生活一地鸡毛的平淡如水 毫无看点
没有用来交代人物心理的冗余对话,只有一个又一个行动。
孩子指男主。
又是一部被海報騙了的片子
殊榮太高。
达内兄弟的电影,现象来源于真实,人物动作来源于真实,甚至镜头运动都来源于真实。布鲁诺上电梯自首,就是因为电梯自带的摇动带动摄影机摇动才有况味,震一下,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布列松真正的精神传人在这儿呢。如果说布列松的《扒手》是指尖的艺术,达内兄弟的《孩子》就是行动的艺术;但达内兄弟不需要一个可以救赎凡人的圣母,因为一切转变都在他所经历的事情本身中孕育,以你最不期然、同时又是最合理的方式降临。观看这个行为也并不意味着同步的理解,但却孕育着观者自身改变的无限可能。
主角还演过隐藏的恋情
不待见达内兄弟 很讨厌DOGMA95
87/100,达内兄弟,动作即一切,叙事、力量、情绪全都藏在里面了。似低空高速飞行,掠过芸芸众生。
大声惊呼,达内兄弟乃欧洲的贾樟柯,DV式的近距离拍摄,纪录片式的风格,底层人的生活,平实,残酷而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