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故事情节起伏跌荡,矛盾尖锐,充满悬念,既设置了3天与8年的爱情对比,又设置了跨国之恋、城乡之恋等等神奇奥妙的恋情,更有爱与死的纠缠,财产与权利的争夺,寻觅与等候的交错,追杀与复仇的阴影等,各种恋情纠缠在一起:痛苦的,甜蜜的,凉薄的,无奈的,艰辛的,唯美的……可以说该剧的恋情千滋百味。
电视剧《一米阳光》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以“爱的追求”(寻爱)和“为爱牺牲”(殉爱)为故事的叙事核心,将理想爱情的美丽通过影像演绎呈现出来,勾起无数人的浪漫情思,同时又巧妙而果断的粉碎它,“将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敲击我们心灵中最具痛感的地方,一“寻”一“殉”,用关于圣洁爱情的两个最具冲突意味的动词构架全剧,于是,我们既高兴又失落,既欣慰又叹惋,在浃肌透髓的“高峰体验”中获得一种情感的震颤和激荡。
伊川夏的爱情轨迹:殉爱——寻爱——殉爱伊川夏是《一米阳光》中的中心人物,这个年轻漂亮、精明能干的女孩,在去温哥华年氏集团面试的第一天,第一眼看到角落里笑吟吟望着她的中年男人年良修,“心里突然有丝弦般划过的感觉,有优美的声音也有细细碎碎的疼痛”,她欣喜异常,简直不相信所谓的一见钟情真能幸运的落在自己头上。
可是当她还来不及细细咀嚼爱情的甜蜜滋味时,就被身为年氏总经理的年良修接二连三的误解深深刺痛:她答应年良修共进晚餐,年以为是为了“攀枝”,于是他直接问她:需要在年氏谋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她想不到年良修如此势利,把自己看成一个顺势上爬功利熏心的女人,“我用微笑掩盖住颤栗和撕裂的疼痛。
”为了得到跟自己心爱的男人“对话”的机会,为了让“喜欢足够聪明的女人”的年良修喜欢上自己,川夏决心一定要做一个足够聪明的女人。
可以说,从一开始,川夏与其说是在寻爱,还不如说是在殉爱: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精明的女人,在工作上努力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优秀,成为年氏最重要的人物;在生活中,她放弃了一个平常女人需要的世俗婚姻,她能享受爱人的快乐,却不能得到被爱的幸福;她甚至必须谨言慎行,在心爱的情人面前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与放纵,必须时刻保持对他仰望。
当年良修在哥哥——年氏集团总裁病危之际,觊觎年氏财产谋划篡改遗嘱的时候,川夏作为年良修多年的“亲密战友”,不得不面临忠诚爱情还是忠诚良心的两难选择:作为年氏的律师,她应该忠诚自己的职业良心;作为年良修的亲密战友和情人,她不得不痛苦地掂量年良修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
最终,川夏选择了背叛良心,篡改了遗嘱。
与其说这是她对爱的忠诚奉献,不如说这是她对爱情的可悲殉身。
因为对一个尚有精神主张的知性女人而言,良心上的“自残”比任何肉体的伤痛更加折磨一个人的精神,更加消解自己对于自己的“尊崇”。
川夏保存着那份遗嘱真本,并带到上海来,遗嘱既是她良心的罪证,也是她爱情的见证,但最终,前来索要遗嘱的年良修在川夏落水时伸手相救的刹那犹豫,让川夏彻底绝望,顷刻间川夏八年来用全部生命为之苦心经营和无原则牺牲的爱情分崩离析。
对川夏的“殉情”,我们不能给予冷漠的讥嘲或者作壁上观的同情,我们必须给予悲悯的理解。
爱情是没有理由的,她主观上不想伤害任何人,甚至根本就不准年良修离婚而伤害年的妻子,她尽力在所有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哪怕不计成本的伤害自己。
殉者,不管性质如何,总带有圣洁的味道,不容人亵渎。
对爱情伤心绝望的川夏跟着小武飞往丽江,开始了自己的寻爱历程。
当她痛苦的发现权利和欲望漩涡中的爱情已经灰飞烟灭,她所绝望的不仅是爱情,还有那个她身处的漩涡,以及自己的“殉者”形象,她最大的渴望就是小武描述的关于一个普通女人的幸福——“简单的快乐,专一的感情”。
所以尽管一开始并没有认同小武的爱情,但是在丽江的风情万种中她慢慢体味到自己需要的正是这种简单的快乐,简单的爱情,她承认“在某一个时刻”已经爱上了小武,可是还来不及喘过气来,年良修派来的杀手很快将她从“梦境”中拖回现实,她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的感情背叛付出代价,她从来就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女人,所以她敢于面对枪口去从容赴死。
可以说年氏成就了她,塑造了她,也完全毁灭了她,她根本不知道拆卸心中的精神负重,这种负重不仅禁锢了她,甚至窒息了她,让她无法走出良心构筑的心牢,她知道自己在看见枪口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爱年良修了,就可以放弃各种因爱而来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她依然无法面对自己背叛感情的罪恶感,这样就在她仓促享受短暂的快乐爱情之后,不得不踏上殉爱的道路。
小武亲自将川夏送上殉爱的道路。
他说要带川夏回台湾,回到他那个复杂而庞大家族中去享受天伦之乐,殊不知川夏本来就已经厌倦了复杂,渴望简单,而小武的爱情“设计了完整的浪漫却忽略了琐碎的现实,设计了人生却轻慢了人群”,如果川夏要在小武的爱情里继续活下去,在小武的庞大家族中立足,“就必须继续伪装,假装聪明或者单纯,生命中,那样无所顾忌的三天爱情谁都渴望,但不可以永远这样,她要是活下去,一个又一个的八年还在等着他,死是轻松的,因为川夏太喜欢这三天的爱情了,她恐惧之后,绵绵不断的八年再八年,她怕,她飞下去了。
”(剧中伊川夏妹妹伊爱源语)因此可以说,川夏的殉情一方面,是对前一段爱情背叛的良心责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小武爱情的热爱,因为爱,所以宁愿牺牲,宁愿在爱中解脱而不是继续承受爱的恐惧。
可以想见,川夏在扑向江面的刹那,脸上应该洋溢着眷恋的笑容。
从“殉情”到“寻情”,再到“殉情”,不是简单的宿命循环,而是川夏在特定情势下的必然选择,她第一个八年的“殉情”,我们应该悲悯,对三天短暂的“寻情”,我们应该欣慰,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渴望的“一米阳光”,短暂却能温暖一生,甚至能让拥有它的人微笑着走向下一个世界。
而川夏的第二个“殉情”,除了扼腕,我们更要理解,因为她得到了轻松的解脱。
或许,这就是悲剧,让我们含着眼泪微笑。
金正武的爱情轨迹:寻爱——殉爱——寻爱金正武是简单的,他喜欢上海白天流动的风情,所以选择送快递,骑着摩托车将自己融入流动的车流中,他喜欢上海晚间几百间酒吧里放松与放纵的风情,所以选择在酒吧当调酒师。
当川夏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几乎也是一见钟情的爱上了这个充满了神秘和忧郁的女人,他想用自己简单的快乐来承载自己单纯的爱情,客观上讲这种方式和这种爱情是不具有杀伤力的,他的单纯与善良能赢得身处复杂的欲望漩涡中的川夏一时的感染,带给焦虑中的川夏一时的快乐,却无法以外因形式真正让川夏的情感世界发生质变,可是一旦川夏的内部世界发生核变,小武简单的爱情就会对川夏的“旧情”形成能量巨大的催枯拉朽的破坏力。
正是因为小武爱情的简单,契合了川夏内心最隐秘的需求,他才获得了川夏的亲近。
小武寻情成功的核心在于简单而专一,但是在充满变数的爱情道路上,没有锲而不舍的执著也难尝爱情的蜜汁。
从给川夏调一杯可口的“天长地久”鸡尾酒,引发川夏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并因此带来愉悦,到调一杯由淡及烈的“危险进程”,表达愿意与川夏一起同蹈水火,分担哀乐,引起川夏情心荡漾,到最后调一杯苦涩的“绝对隐私”,彻底体察川夏内心苦痛的深度,让苦楚中的川夏意会到一种人间尚有知己在的快慰和贴心甜蜜,小武进攻川夏的武器不仅是粉饰太平式的通过塑造完美爱情的模式来打动川夏,还有揭疤挑疳式的直达川夏痛楚的心灵深处,刺痛她,然后警醒她,靠近她。
这刺痛里有温暖,这靠近里有川夏与“旧我”与过去决裂的撕心痛感。
小武在丽江给了川夏三天完美单纯的爱情,当一米阳光从小武身上一滑而过,川夏消失了,我们脸上的笑容也从此消失,这段最能勾起我们曼妙情思的爱情从此化作悲凉记忆,陪伴着小武继续失魂落魄的寻找。
小武不相信川夏真的消失,他想川夏肯定是躲起来了,于是在丽江——上海——温哥华之间穿梭寻找,为爱疯狂。
我们知道,其实他所找的正是川夏的妹妹伊爱源,我们清醒但宁愿糊涂,因为我们也愿意并奢望小武能找到川夏,我们和小武一样愿意将爱源当成川夏,将对川夏的爱弥补到失去了唯一亲人的可爱女孩爱源的身上,这不论对逝者,还是对生者,都是莫大慰藉。
小武的悲凉寻情实践了我们的“梦想”——“如果我们的至爱消失了,我们将会怎样?
”我们真切的期望在小武身上找到假想情境中自己的影子,可以说小武满足了我们对虚幻情景的审美期待,因此其寻情以揪心般的疼痛撕裂着小武,也撕裂着我们。
爱源因为寻找姐姐川夏,出现在丽江,当她发现姐姐死了,而小武却“疯狂而快乐的活着”时,她走上了为姐姐复仇的道路,同时也将小武送上了殉情之路。
爱源露出一次又一次的马脚,让小武和关心他的朋友费雅阿厦丽们感觉到危险的味道,但是小武心甘情愿接受这仇恨,“既然川夏的亲人认为是我的错,我也不想解释,该来的就来吧,到现在我还能跟川夏的名字摆在一起,我觉得很幸福。
”可以说,小武一直生活在失去川夏的悲痛中,他的殉情,实际上是渴望和川夏“团聚”的彼岸幸福,他已经在“川夏死了,而我还活着”这个冰冷冷的严酷现实中尝尽了“生死两茫茫”的悲恸与悲哀。
小武的殉情让我们体验到一个悲情英雄的壮烈,他不执剑,不伤人,亦不护己。
这虽然已经不再是追求川夏时的“欢迎伤害”了,但还是在履行自己对爱情的承诺:欢迎伤害!
这里还有句浸润在小武坚毅眼神里的潜台词:爱都不在了,恨还怕么?
高楼上,小武以身祭奠自己爱的女人,想用真实的“飞翔”告诉爱源眩晕的感觉;酒吧里,小武一口喝下燃着火的酒,“把火吞进肚子的男人,是需要胆量的,可是它,它把自己燃尽,来给喝酒的人快意,那个(酒)是更加需要勇气的”。
小武以酒比喻爱源,深切的理解复仇者爱源的用心良苦。
爱源化装成姐姐去复仇,却爱上了小武,她要寻找姐姐川夏真正的死因,实际上也是为了给自己寻找爱小武的理由。
她飞去了温哥华,并给小武留了温哥华的信箱,再次幻化成当初川夏走后而自己还没出现以前小武意念中的川夏,期望延续并最终转移小武对川夏的追爱,小武接受了这个“寻爱”的梦,因为川夏走了,小武的爱不管是“寻”也好,“殉”也好,都无法抹去刻在心头最柔软那块肉上的“悲凉”二字。
爱源触摸到小武信中字间的悲凉和死亡的味道,这种切入灵魂的心灵相通让我们为小武感到无比欣慰,也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能触摸到他们依稀将来的激动。
透过被装扮的姐姐“川夏”,爱源和小武之间已经进行了爱的微妙嫁接,去温哥华寻找川夏(爱源),小武就是再次主动自陷糊涂,只不过,川夏(爱源)已经“死而复生”般的出现在他面前,他们之间隔着的不过就是“爱源”两个字而已,一旦“爱源”两个字不论从谁的嘴巴里说出来,最后的障碍都将瓦解。
爱源决定不再找川夏的影子的时候,实际上就下定决心要“偷”姐姐的东西(小武的爱),所以当小武出现在温哥华她的面前,她要小武喊出她的名字,并劝说小武:“我们可以远离过去的记忆,我们可以有新的记忆,将来可以回忆的记忆。
”在川夏和爱源出生的地方,爱源终于称呼自己为爱源,并且说:“既然川夏可以留给爱源那么多的美好记忆,那么爱源也一定能给川夏描述一个美好的未来。
”话里传达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号——即“我”必须用“我”爱源的名义来爱,而川夏只能是美好的记忆了。
可以说,不管小武后来还是赖着不肯叫“爱源”,不肯从川夏的“梦”里醒过来,但他的寻爱已经有了最后的结果,那就是爱源的爱。
所以以后他们之间的波折,仅仅是波折而已。
从寻到殉,小武在跌宕的爱情追求中渐渐学会什么叫爱,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快乐了,它超越生命本身,超越生死两界,仅仅是三天的完美爱情,而换来的甚至是生命的绝望,但我们能说这不值么?
从寻到殉,我们只有体会到爱之沉重,才能体会到爱之深沉,才能体会到爱之真切。
小武最后的寻爱实际上也是给观众建立一个情感的补偿机制,它将微笑拉回到我们的脸上,我们因此又重新有了伴着小武追求爱情的激动与快感。
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是一部交响曲,叙事的诸要素抑扬顿挫,特别是角色的情绪状态更是跌宕起伏,以引起观众审美情感世界的“沟壑万丈”,从而达到丰富观众情感体验的效能,《一米阳光》中两位主要人物他们通过“殉爱——寻爱——殉爱”“寻爱——殉爱——寻爱”的互补轨迹,一方面各自以连续不同的激励事件打破原有状态的不平衡,激发起一个又一个能恢复平衡的欲望,并将自己送上一条又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另一方面,他们又彼此关照,相互制约,构成一条紧紧相拧的叙事链,正是这种欲望价值的不断转换,引起我们情感负荷的正负交替转化——痛感连着快感,快感接着痛感,从头到尾,这种情感不断转化形成的背景情绪如同氤氲一样弥漫和渗透在《一米阳光》故事的每个角落,激励着我们热爱《一米阳光》,热爱《一米阳光》里每一个人物,并与他们哀乐与共。
后记:这是一部被很多人忽略的好作品,怕自己的剧评写得不够好,辜负了这么好的电视剧,就转一篇很好地剧评,这篇剧评从2006年初次看到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可以说她写出了很多我想说的话。
原作者只截取了川夏和小武两个人来评论,但我觉得编剧把本剧的其他角色爱源、费雅、米拉、阿厦丽、年立伦也诠释得非常精彩,人物性格鲜明立体,更值得一提的是被尊为纳西族智者的何方爷爷,句句台词都是人生哲理,令我们思考并从中受益。
这篇剧评转自2006年第6期《四川戏剧》,作者:黄蒙水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创世纪》 抬头,天空没有云朵,阳光,一米宽。
夏日,骄阳似火,硬生生的将我的眼睛刺得发疼。
阳光,它穿过我的瞳孔,让人昏昏欲睡。
这个季节和在这个季节里无处不在的阳光,来的恍恍惚惚,就像我映像里它们的离开一样。
我都是先在别人的口中看到它们的影子,然后,从汗腺中肆无忌惮流淌出的汗水暗示我它们的到来。
它们来了,那么的悄无声息,那么的突然,轰轰烈烈,跨过坦荡的平原,然后,就这么地来到我的身边。
十七岁时的我,时常思考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明亮的,阴暗的,庸俗的,高雅的,显而易见的,扑朔迷离的,关于怎么让自己快乐,关于如何生活,关于天空的颜色,关于梦的是非。
思考的时候,我喜欢看着窗外的天空,我喜欢在昏昏沉沉的时候开始我的自一位伟大的举动。
所以,我喜欢在夏天看着窗外思考,那样我能看到天空,那样我能感觉昏昏欲睡。
有时候,炎热的阳光却会让我难过得快要死掉。
夏天让我们的汗水很放肆的流淌在我们的皮肤上,毛孔的确会感到很舒畅,但是我讨厌这种感觉,讨厌像汗水这样,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溜走的东西,比如,时间。
总的说来,我是一个不虔诚的基督教徒,只有在不快乐的时候向上帝祈祷,而在平时,我只相信我就是自己的神。
我之所以在这个葵花盛开的季节写下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是一个我永远不会明白的季节。
我知道春天是快乐的,我知道秋天是萧条的,我知道冬天是安静的,但我不知道夏天是怎么样的。
它快乐,却还是会让我感到悲伤;它萧条,但我分明看到了繁华的痕迹;它安静,不会的,夜晚的人声和虫鸣喧闹得让一个想安静的人快要疯掉。
葵花是一抹金黄,和这个季节的阳光一样,飘荡着一丝安静和忧伤。
孔子说他因为因为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
我不清楚这位圣人听的到底是何家的曲子,但我知道,夏天是一个萦绕着音乐的季节。
朴树是一个悲伤的孩子,但他也有快乐生活着的勇气,他never lose his passion ,他的生命如夏花一样的绚烂。
在这个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又找出了他的CD,听着环绕在我周围的流水般的悲伤,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地变的忧郁起来,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就像,彼得潘。
和朴树起好相反的是我钟爱的Linkin Park,一群没有失去理智的疯狂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撕心裂肺地歌唱,粗糙和细腻不可思议的同时存在于Chester Bennington声线中,就像一只嗜血的兔子。
在这个有着葵花一样金黄色彩的季节,同样是有着夕阳下金黄的海岸,就像Bandari空灵的音符中所描绘的那样。
我曾幻想过就在那样一个地方,遇到村上春树笔下的卡夫卡,那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叫乌鸦的十五岁少年。
然后两个灵魂一起安静的坐在海边的沙滩椅上。
暮色四合,这是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天空中满布着厚重云朵的夜晚。
而昏黄的白炽灯光在我背后的墙上投下了我的影子,那影子就像网络上的讯息一样的扑朔不定,你无法实实在在的证明它的存在,但却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它。
我是一个出生在八零末的孩子,和大多数的八零后的孩子一样,无可否认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却又都是常常不快乐的一代,我相信是这样的。
我常常听到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们痛苦的宣泄着自己的悲伤,然而让我惊讶道毛骨悚然的是那些十多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悲伤,他们是生活在自己生命阴影中的一代人。
然而,在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也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生命阴影中的一个。
后来我知道,有阳光的地方必然会有阴影,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地方没有黑暗,那里本身就是黑暗。
像我们这样的生存生活灿烂阳光下的孩子,必然是逃不过和快乐同样大小的忧伤。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变得开心起来,快乐的,是活着,悲伤的,也是活着,我宁可选择快乐。
卢克莱修说过,谁要体验未来的痛苦和磨难,那么在这场痛苦来临时他也必须存在。
就像我们能在白日经历黑夜,然后在他到来时,我们一再置身于着无边的黑暗中。
有时我会突然的觉得斯皮尔伯格真的是一个天才,Schindler's List中刻意使用的和白胶卷,和那整部电影中唯一的一点红,就像一个乡村牧师所吟唱出的伟大的赞歌,华丽而又自然。
而整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正是人类文明阳光背后的巨大阴影,战争与死亡。
我想我不会是一个完全的和平主义者,因为我的血液中流淌着躁动与不安,但我懂得安静生活的快乐,我想,若某日再爆发战争,我会毫不犹豫的奔赴战场,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品性,应为在结束杀戮后的战场是世界上最宁静的地方,宁静到连自己的心跳也会觉得震耳欲聋。
我说过我喜欢在刺眼阳光下思考,于是在昏昏沉沉中告别了阳光。
但我相信无论如何,在一觉醒来后,抬头,天空中没有云朵,一米宽,有我所信仰的阳光。
Because,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不算是影评,只是今天的感想想起了这个好久前看过的片子,又给它加了一个金韵蓉的题目,抱歉。
:)只是今天忽然想到了这个话题:自爱。
因为阿夏丽说过:等你心里满满都是蜜汁的时候,姐姐(幸福感)就会回来。
金韵蓉说: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等福杯满溢的时候,幸福就会来。
阿夏丽,蜜汁是不会自己满溢起来的,除非你给自己加。
但是有一点你做对了,那就是等待。
去走着等待吧,去边给自己加蜜汁边等待吧。
等待有一天,你变成浑身发散幸福的小蜜果,幸福就会来了。
给自己。
有一个关于“一米阳光”的传说: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照到山脚,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神灵会在那天赐予人间最完美的爱情阳光。
如果那天玉龙雪山云开雾散,神奇的阳光就会铺满整个山谷,每个被阳光抚摩到的人将会得到最美最圣洁的爱情,但是,善妒的山神在那天从来不开放自己的胸怀,总是有雾有雨,所以世上很难有完美的爱情···
讲述了女律师伊川夏为了相恋八年的恋人年良修,篡改了年氏集团总裁年良平的遗嘱,为此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邂逅了青春英俊的金正武之后,三天的激情打败了八年的感情,最终她在丽江跳崖。
伊川夏刁蛮聪敏的妹妹伊爱源,爱源以为是金正武害死了她的姐姐伊川夏,一心想要报复,却在一来二去里爱上了金正武。
因为这个剧,一直以来对丽江心心念念,真的来到古城,看到一米阳光酒吧,恍然如梦。
丽江古城的酒吧起名都很有趣,小桥流水酒吧,灯红鹦鹉鲜花,尤其在夜幕降临后,独具特色。
首先,这部电视剧吸引我的是拍摄地点,上海,温哥华,丽江,三点一线的距离贯穿了整部电视剧的意义和情节。
上海,繁华靡靡,温哥华,带有异域的情怀,而被黄昏的日光遍地铺洒的一座古城,似乎埋藏着所有历史的渊源,携带着一种文化,覆盖着传说中的神秘金灿玄幻的色彩。
川夏是一个性情中冽,聪明理性的女子,她的理性和聪明源自于对良年修的一见钟情。
我始终相信,八年的感情终不会被三天的欢快愉悦所取代,一味的付出和忍耐,她只是渴望被爱,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
当她伫立悬崖边上,呼呼风声,她对金正武说,我爱你的时候,她背违着自己的内心,她想到的依然是对自己整整爱了八年男人的背叛,浑身滋生的罪恶感,或者更多的一种虚落感。
当她在水中伸出手臂孤立求援的那一刻,当他迟疑的那一刻,这段感情便落下了一段尾声。
他更重视的是他的事业,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和孩子。
这个聪明美貌的情人可以满足他作为一个男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她的聪明足以携提他在事业上抵达高峰的浪潮,情人之间同甘共苦,夫妻之间共患难。
他们之间,于他,是共甘苦。
于她便是,共患难。
良年修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的太多,家庭,事业,金钱,权利和地位。
这个女人爱他爱到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讨得他的欢心,将自己卑微到尘埃中去。
一瓶酒,两包烟,一个拥抱和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便能讨得她的欢心,她的无怨无悔和死心塌地。
她在日记中写道,初次见到这个男人的时候,她听到如约而至丝弦般的声音,日月同辉在她死忙的那一刹那,她是否依旧听到生命如同丝弦一般断裂的声音。
这个男人死到临头的时候蓦然发现,原来这个女子爱他爱到这样深。
金正武最后爱上了尹爱源,爱与不爱,原本只在一瞬间。
阿厦丽善良单纯温柔而可爱,她的歌声就像古城的清晨,古城的黄昏,古城夜晚的莲花灯,带着人们的祝福和期待,漂流远方,追逐梦想。
这世间,简单善良美好的女子,总会博得男子欢喜。
她们初绽如兰,绽放如莲。
也容易被伤害。
花花公子年立伦,在沧桑的尘世中,在千回百折的爱情中,慢慢成熟,渐渐懂得了责任,懂得了爱。
费雅也是一个痴情的女子,但是她直接,刚烈,让米拉无所适从,但又欲罢不能。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渴望被关爱的感觉。
费雅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她的思想是现实的,独立的,米拉作为一个自由绘画者,他的思想是虚化的,与社会脱节,但是,在爱情面前,无论是现实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只要他们相爱,他们都是幸福的。
爱情本来就是一件千回百折的事。
何润东那狂放却执念的情深一往,总是渗透在他的诸多角色里。
无论是《玉观音》里的毛杰、《卧虎藏龙》里的罗小虎,或是《风云》里那个谁,《泡沫之夏》的谁....不知是诸多如此的角色,给予了其如此“风情”,还是其选择了如此角色。
此剧中依旧如此,“本色不改”,作色三分。
金正武遭遇川夏,与其人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这个对他而言,迷雾重重一般的女人,给予他致命的吸引力。
他想步入这位森林一般的女人,却终究一去不复返。
因为,她不设防的让他介入生活,看上去像是一种接纳,却是一种从头至尾的对自己的救赎,而不是对他的爱情。
金正武,在与川夏的相处中,从未真正读懂这个女人。
他是否也贪恋这样的一种神秘呢?
像是一场探险?
可能,在川夏死后,对其死因的追寻中,他才从头开始,理解这样的一个女人,她、她的生活、以及她的爱情。
川夏,贪念的那一丝遥望的幸福,终成了其人生最大的毒瘤,将其包裹在不见天日的万劫不复。
其实,在爱情里泥足深陷之后,她就已然得不到救赎,却试图找到人生的出口,并窃以为,金正武可以帮助她逃离,逃离这冰天雪地,步履维艰的人生。
可惜,她终究没能逃脱。
因为,这是她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天罗地网。
她终究不能逃离自己。
只能坠落,以结束生命,来结束这不堪重负的爱情。
不管剧情怎样设定川夏的死因,我就执意要这样解读。
人生处处有贪求,贪求妄想之外的有。
喜欢上海,喜欢丽江可能从这片子在电视播出后,我才有了对丽江,对玉龙雪上的了解里面还有加拿大,韩国都是很美的地方,现在的上海,雁荡路,还有外滩他们自己两人在街上睡着的地方.都是那时的我想去的地方.喜欢孙俪哦,好看得让我重复看就是项脊轩志 的作者 归有光 他读书要读七遍.妈妈说贤豪看电影会一直看一直看.都记住台词了负雨哈佛路的利丝的爸爸也是这样.其实就是温故面知新.对于自己了解的东西再看一遍那感觉就格外亲切.就像我这两天一直在回顾自己看过的电影电视剧,现在都想回顾自己看过的书,不过自己读书太少不像俞敏洪,大学期间读了很多书,其实罗杰也读了不少了,不过以小说居多感觉感觉应该读点有深度的书,让自己思考.人生有限,读万卷书,行成里路.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走很多路,要想知道得更多,就必须多读书.
我想,在遥远的地方,名字可以是一个人最大的怀念。
川夏明白上海和温哥华的距离,比他们面对面的时候要近得多。
人总有邪恶的一面,但归根结底是善良的,就好比你可以辜负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但是没人愿意背叛将死的病者,因为人们总想着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条挽救罪恶的路,但也正因为此人世间的背叛才屡见不鲜。
所以说川夏是整部剧中最不幸的一个,为了年良修那似有似无的爱,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灵魂和良知。
女人总是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事,在这个充斥着男权主义的社会里,女人可以表现得更加洒脱、更加的决绝,爱情已然成为女人最大的弱点。
他不乞求别人的谅解,因为他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
我们会善良的相信,和小武在丽江的日子川夏是快乐的,小武的纯真与执着确是一种无法抗拒的爱,然而对于川夏来说,这种爱已然是一种负担。
小武眼里的川夏是完美的,可是川夏知道,人生没有完美,因为完美其实并不可靠。
好看的冼色丽
忘记演什么了。
美景/美女,其他的,没有
要不是看在丽江的面子上,这都嫌多!
我喜欢川夏,同桌喜欢阿夏丽~~~我是御姐控
迷恋孙俪的那段时候看的这部剧,和玉观音比,这部差远了
翻牌前,80一打……毁了。毁了丽江的阳光
很温暖,很幸福,很伤心...
看完玉观音追的这部,不过和玉观音还是差了好几个档次!
何润东。。。真受不鸟
国剧评分:85/100 读书时代追着看来着,那时的孙俪比现在有趣的多。
这就是十几年前的恋爱脑狗血剧吧,霸总、痴情台湾肌肉帅哥、富二代傻儿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姐妹、看主角们丽江 上海 温哥华飞来飞去我都替他们累了,本来看完《屋顶上的绿宝石》对孙俪的老电视剧有滤镜期待的,可惜实在不是一个档次……多一星给老片情怀
还是何润东和孙丽。。
不管怎么样,丽江的风景很让我着迷。有生之年一定要亲自去感受一下。
除了孙俪很漂亮,其他的也没什么
我因为这部剧向往着上海 丽江和温哥华 还有律师这份职业 后来一切都没能成真
很不一样的一部现代戏
前段很萌,后段很渣
补标
好吧冲着何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