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关于慰安妇的电影、纪录片出来很多。
即使是没有看过,看到那些题目和图片依旧让人发指。
知道《鬼乡》在韩国获得高票房、好口碑后一直期待着出资源。
在此之前第一次了解慰安妇是《南京南京》中那场举手的戏。
记得当时还有父母和哥哥在。
随后的强奸镜头我们四个人都选择了沉默,萦绕在我们之前的是尴尬。
时间很容易让人遗忘尤其是战争的后果。
之后央视有着很多关于慰安妇的报道,她们早已银丝绕头,静坐、反抗、曝光……这是一场和时间的战斗。
晚上看完了《鬼乡》,感觉讲述的不深却又让我流泪。
平安符串联始终。
本是用来保自己命的信物却让别人活了下来。
要走时母亲反复强调要记得父母的名字和家的地址,影片最后再次回归时确发现家乡已面目全非。
被强奸的姑娘依旧能笑着在小河里享受阳光……这些似有若无的细节不似之前反应战争的影片那样强硬而是以这样柔软的方式给人温柔一击。
最让我震撼的镜头是俯拍那场野蛮的强奸,年轻的女孩被囚禁在同样的狭小“盒子”里。
面目全非的脸、弱小不断抽搐着的泛白身体、就连生理期都被忽视……我一直在想就是是什么造成了人性的如此扭曲?
《索尔之子》中的集中营也好,慰安妇也好,甚至这段时间的大学生分尸案、北京某酒店事件……人之恶竟会让我如此恐慌。
《鬼乡》和《南京南京》中有一个相似的细节。
其中都有一个“坏人”掩盖中的善者。
同样是“善良”的军人,《鬼乡》中这种“善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南京南京》中军人还是看见了那个女人被拖走的裸体。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也有同样的情愫,可是导演是将之放大上升为“恶”之下人道主义救助,而《鬼乡》和《南京南京》是“恶”之下同样死亡的命运。
《鬼乡》中的音乐带着一股苍凉和无助。
几次是死人祭祀时的吟唱,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2条叙事线互相交叉,像是转世来衔接过去和现在。
影片的结束让我泣不成声,仿佛再次回到了南京纪念馆接触冰冷的人性。
一部电影的好坏有时候不单单指他的叙事线、技术方面的美,有些主题一旦涉及很容易忽略这些陪衬。
慰安妇挺身队这样赤裸裸对于女性的伤害和蹂躏让人愤怒得浑身战栗,就像所有对于这八年甚至不止八年岁月中每一场战争每一次屠杀一样,只要将这样的故事,且不说添油加醋,甚至需要稀释十倍给我看才能让我不至于直面这样的惨剧而心理崩溃。
这篇影评,先不谈这些。
剧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还有一句,不算是剧中的话,是当最后日军要跑把姑娘们赶在一起要杀死的时候屏幕上的一句弹幕,“他们这是要消灭证据”如果真的所有的随军慰安妇都被杀掉了,是不是我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打着如此“伟岸”旗号的兽行存在?
侥幸活下来的慰安妇一方面要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疾,一方面又要忍受在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对“非纯洁”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在对于日军的侵华行径揭发时,又需要她们站出来揭开自己的伤疤来露出鲜血淋漓的伤口来控诉。
我们要的太多了。
对于她们,我们要的太多了。
还没看就觉得会很沉重。
不管有没有孩子,看到被带走那里,就觉得母亲是压住愤恨、悲痛与绝望之后的嘱托,因为也没有其他办法,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还抱有一丝生的愿望。
看到最后跳大神那,泪奔,不管怎样都要活下来!
但在这太平盛世想死的却大有人在,比如我,没有努力过就想逃避,这是对我的总结!
我自己都鄙视自己。
以前就想死了算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但长大一点觉得这样很对不起父母,就积极的活了几年,前几天又觉得没什么意思,看透了这世界,这社会,就算是演戏都不想演了,脑子里又过了一遍自己死后如何安排。
我妈说我不正常,也可能吧。
但听说非自然死亡会永不超生,成了孤魂野鬼怎么办,跳大神真的能召魂吗?
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吗?
能看到逝去的人,能被附身,或者说能看到过去又能预知未来,神学太奥秘了,非科学能解释!
就像那个基督教徒,已经走火入魔了,看到夕阳都要大哭一场!
这样的话,怎么还可能嫁给你……连话都不想说了!
算了,还是去做瑜伽吧!
继续努力吧!
其实想提起一段事,但想想也没这个必要了。
一部带有超现实灵幻色彩的现实主义恐怖片。
去年年底的时候一直在找这部电影的片源,想知道一部关于慰安妇沉重题材电影的宣传海报为何竟能唯美清新明媚至如此,难看出一丝阴戾之气。
看完后才知道原来在日光底下的绝望才是最凄怆的绝望,少女最终也只能通过鬼乡祭被招魂回故乡,走完回家的路,还是那片翠郁乡野,家里房舍依旧,双老还是少女走时的样子,像是她没走多久只是出去扑了个蝴蝶回来,在青袅炊烟中赶上家里的晚饭,一切貌似都回到了最初,高饱和度色彩的影调为电影蒙上层一梦千年的虚恍感,虚恍背后难掩现实的怆痛,史实比电影惨恸太多,少女的“归乡”也只能被悲悯的导演借着这种亦真亦幻的灵异方式编排在电影里,而在现实里还有多少慰安妇的孤魂仍游荡在客乡的土地上无以告慰......
有人说这部电影将会改变整个韩国的历史,历时十四年的众筹才完成的影片,在上映十九天的时间里始终位居韩国的单日票房榜首,这是所有创作人员都未曾想到的。
早在《鬼乡》上映之初就已经在欧美各国掀起了讨论的热潮,根据慰安妇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疯狂?
1943年,正值日本侵占朝鲜时期,朝鲜居昌郡的一个普通村庄,14岁少女贞敏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地长大,某天,日军来到了贞敏家,把贞敏强行拉走,临行前,母亲塞给贞敏一个护身符,告诉她无论遇到任何事,只要活着就能够回家。
贞敏远离了家乡,和她一同被抓走的还有少女英熙,贞敏和英熙成为了朋友,她唤英熙为"姐",并且,还有许多和她们差不多年纪的女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贞敏和其他女孩们一同去往了陌生的国度,如被遗弃的孩子一般,她们被日军糟蹋,成了战场上痛苦悲凉的慰安妇。
一天,日军部队决定转移,贞敏和其他女孩被带上了车,日军想要在野外把女孩们铲除,却不曾想朝鲜部队已经到来,慌乱之中,贞敏带着英熙逃走了。
然而,她们却遇到另一位落单日本军人,贞敏替英熙挡下了日本人的子弹,于是,英熙被朝鲜军带离了危险区,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而一句"姐姐,走好",却成了贞敏对英熙说的最后一句话,在这段痛苦的日子里,是贞敏一直鼓励英熙,陪伴英熙,贞敏告诉她,只要活下去,就一定可以回家。
终于,英熙回家了,而贞敏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影片共有两条叙事线,除了这条线索,另一条是已经老年的英熙认识了一位刚刚经历猥亵未遂的女孩,女孩的妈妈把她送到为逝者喊魂的老师身边,却不曾想女孩天赋异禀,每当她接触英熙绣制的护身符就会看到军人和被抓走的女孩的画面。
最终,女孩披上祭袍,唱起了喊魂曲,回到了45年前的那个令人悲痛的时刻,于是,贞敏和所有葬身异处的慰安妇化成了白蝴蝶,飞回了故乡。
导演赵廷来在"分享之家"看到了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便下定决心要以此为题材拍一部电影。
也正如导演所预想的那样,在艺术中,电影总有着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力量,《望乡》、《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在近些年都对慰安妇这一人类史上的悲剧进行了展现和昭示,但我们在《鬼乡》中更可以感受到慰安妇心中最深的诉求,那就是——归家。
《鬼乡》并没有用大篇幅来表现女孩们受苦的画面,反而是运用了许多柔和的色彩,少女的嬉闹,在田野间追逐蝴蝶,骑在父亲肩上玩乐的场景是她们对美好的向往。
其中,有一幕是在少女被抓之后,蓝天白云,稻草小溪,在众多的女孩环绕之下,一个年纪稍大一些女孩子站了起来,手拿鲜花唱了一首歌,"你离开了,抛下我离开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其他的女孩们都静静地听着,没有哭声,也没有喧嚣,镜头拉远,是溪水边几个正在梳洗的女孩伤痕累累的臂膀。
这一刻,她们的思绪都回到了从前,那个白云飘飘,轻风吹拂的故土黄昏。
影片用了《鬼乡》一名,旨在期盼让已经逝去的逝者们可以"归"乡。
数十年后就,英熙已经成了奶奶,国家也在开展慰安妇的抚慰工作,但谁会走进工作间,袒露几十年前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在当代的年轻人看来,就像是疯了一样,但英熙做了这个时代的"疯女人"。
总之,电影在"归乡"中落幕,一只只白蝴蝶飞翔在记忆中的稻草田间,飞向家的方向。
还是那个明媚的下午,父亲母亲在家门口企盼等候回家的孩子,母亲看见贞敏,轻轻地说了一句,"孩子,你才回来呢",却好似"你终于回来了"那么沉重。
无论这部电影能不能改变国家,又是否可以让更多的人直面历史,了解历史,但值得庆幸的是,曾经历史没能做到的事,它做到了。
归乡,在那个微风轻拂,泥土芬芳的日子。
韩国电影《鬼乡》——招魂归乡,逝者安息!
littleant(爱上韩国咖啡店)昨天和朋友一起看了正在上映的韩国电影《鬼乡》,单看中文名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部与鬼神有关的电影。
影片中也出现了“鬼神附体”这些灵异场面,电影的韩语名字是“귀향”,我以为是”归乡”。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导演取“鬼”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电影《鬼乡》海报,2016年2月24日正式在全韩国上映!
电影以1943年日本殖民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日军从朝鲜半岛掳掠20万名少女,拉到中国牡丹江慰安所充当慰安妇的真实故事。
电影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在战争上作渲染,而是从20万少女中“静敏”的个人遭遇展开对这段历史的描写。
<图片2>电影开场,“藏起来哦!
藏起来!
”清脆的歌谣声将镜头从苍翠的大山远处拉近,三个花季少女在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主人公静敏在找同伴的时候,看到了一辆载着日本军人的卡车疾驰而过。
危险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可静敏并不知道,还为刚刚赢了同伴的衣服挂饰而沾沾自喜。
<图片4>接下来导演用细腻甜美的镜头刻画静敏去田间接父亲回家的温馨场面。
风儿吹拂着稻谷,静敏坐在父亲的背篓上面一边唱着歌,一边挥舞着手臂,浓浓的父女情意夹着稻香就要从屏幕里溢了出来。
回到家里,母亲得知静敏为了一个小挂饰惹得同伴哭泣,便用荆条打了静敏。
都说孩子是娘的心头肉,静敏的母亲又怎舍得自己的孩子委屈,赶忙连夜给静敏做了一个。
可谁曾料到,这竟是母亲为静敏做的做后一个礼物。
<图片6>静敏被日军带走。
一日,静敏回家看到几个佩戴着刺刀、身材魁梧的日本军人在自家院子里。
静敏的母亲和父亲趴在地上求饶跪拜,看到静敏回来用眼神示意其离开。
可静敏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是走进了院子里。
日军看到静敏,狠狠地踹了静敏父亲一脚,把静敏带走了。
静敏和其他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被装进一个密闭的车厢里面,拉到了中国牡丹江慰安所。
在火车上静敏认识了英熙,两个同病相连的女孩子在车厢里相偎相依,互相照应。
被拉进慰安所后,一名日本女妇人询问女孩子的年龄。
“十七岁”“十六岁”,静敏说:“十四岁”。
日本妇人用手抬起静敏的下巴,端详了一番。
便让几个士兵把静敏拉进破旧不堪的医疗室,对静敏的下体进行了检查。
然后日本妇人给静敏洗了洗身子,便关进一个只有一张床的房间里。
绝望的静敏躺在简易木房子里!
不一会儿进来了一个穿着深绿色军装,一身酒气的日本军官。
一看就知道,他定是这里的日军头子。
只见他晃着身子,拔出身上的刺刀:“处女,我喜欢!
”。
静敏吓得将身子蜷成一团,缩在角落里。
日军头子一把拉住静敏的胳膊狠狠地将静敏拽了出来。
静敏使劲全身的力气反抗,她并不知道日军头子要对自己做什么,眼睛里冒出的都是恐惧。
日军头子见其反抗得厉害,便用拳头抽打静敏的头。
瘦小的静敏昏了过去,可鼻子还不停地流血。
日军头子扒光了静敏的衣服,蹂躏了还昏迷着的静敏。
<图片8>受蹂躏后的静敏被扛出房间!
静敏被扛着穿过一条阴森昏暗的走廊,静敏的眼睛忽张忽合,耳边传来的竟都是女孩子啼哭尖叫、跌撞碰壁的声音。
静敏隐约觉得走廊很长很长,长到一辈子都无法走出去似的。
这只是噩梦的刚刚开始!
每天慰安所简易木房子的外面拍着长长的队伍,这些日本军人像上厕所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进进出出。
这些女孩子们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有的已经昏死过去,可那些日本军人竟然饥渴到去强奸一具“尸体”。
更为可恶至极的是有些日本军人为了满足野性狼欲,一边抽打一边蹂躏。
<图片9>不堪打击,已经变得神志不清的姑娘!
被拉进慰安所的也有中国女孩子,电影里有一个场景描写了一个日本军人从死人的身上扒下来一件旗袍,强行让慰安所里一个中国女孩子穿上。
他们用各种猪狗不如的手段刺裸裸地吸食着她们的肉体,折磨着她们的灵魂。
她们都是花季少女,可死的死、疯的疯、病的病!
<图片10>日军扫射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们!
一天,一些女孩儿被选出来,装到卡车上,拉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土坑旁边。
这些女孩儿面对着土坑,全都吓哭了!
土坑里尸体横竖交错,有些正是她们的同伴!
日军残忍地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儿们进行扫射,并将尸体踢到土坑中,倒上汽油!
熊熊大火就在镜头前燃烧了起来,花儿谢了,谢得连渣儿都不剩。
静敏不知道那些被拉走的女孩子们去了哪里,直到有一天慰安所人员必须全部撤离的时候,她们也被卡车拉到了这个土坑前面。
就在被扫射处死的时候,日军遭到了袭击。
在枪林弹雨的混乱之中,静敏和英熙逃了出来。
在逃跑的途中静敏为英熙挡了一枪,长眠于他乡。
故事讲了这么多,看似和「鬼乡」没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导演用穿插的叙事方法将英熙的晚年故事作为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同时展开。
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英熙以做针线活谋生,英熙的妹妹松熙(我暂且称其为“招魂婆婆”)是现代能够做法事招鬼魂的人。
不久前招魂婆婆的家里来访了一位母亲和一个十六岁的女孩恩静,母亲向招魂婆婆哭诉恩静的不幸遭遇:恩静被入室抢劫的男子强奸,这一幕恰巧被刚回家的父亲撞见。
恩静的父亲便挥拳与抢劫犯打斗,争执中被捅了一刀,虽然已经命垂一线,他还是用最后的力气反过来捅死了抢劫犯,就这样两个人纷纷倒在了血波之中。
恩静从此以后变得有点神智不清,经常自言自语。
招魂婆婆听了之后,便让恩静留在自己身边,收其为弟子,随其做些法事。
<图片11>在做法事时,跳舞的恩静。
一次做法事的时候,恩静看到湖边站着一位穿白色衣服的大伯。
她和大伯聊完天后,便径直走向了一位参加法事的妇女身边。
恩静将大伯需要传达的话告诉了她。
这位妇女非常惊愕,四处看了一下并无所谓的什么大伯,便知是父亲的鬼魂来过,抱着恩静失声痛哭。
英熙得知松熙的弟子能够看到鬼魂,于是拜托松熙再办一场法事。
了却自己内心多年的心愿,将静敏送回家乡。
因为当时英熙没有时间跟静敏的遗体告别,不得不离开。
静敏客死他乡,成为了英熙一辈子的心结。
<图片12>已经白发苍苍的英熙抱着静敏失声痛哭!
招魂法事的那天,英熙表情显得异常沉重。
果不其然,静敏来了,鬼魂上了恩静的身子。
英熙抱着“静敏”,痛哭道:“姐姐啊,我们回家吧!
是时候回家了!
”英熙吐露了埋藏在自己心里多年的话:“虽然我的身子回来了,可我的心一直都留在了你走的那个地方。
是我对不起你!
我都这么老了,你还认得我吗?
”静敏说:“不老,你还是那个样子!
”阳光打在英熙的背上,一瞬间她好像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变成了少年时的模样。
她看到了静敏在对着她笑,笑容是那么从容、却又那么悲伤!
导演将这两条线同时展开,一开始我看得有点糊里糊涂。
还跟朋友说不太喜欢这种电影的表现方法。
整个节奏一直都很压抑,有一些镜头还有点恐怖片的感觉,几乎没有一个场景能让我稍微松一口气。
然而当我回来查阅资料,知道电影的制作过程以后。
终于明白了,导演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表现。
说起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并不比电影故事逊色多少。
15年来,导演赵廷来以韩国国乐说唱团伴奏鼓手的身份活动于各种演出当中。
这些资料让我更能理解电影为何选择一些韩国传统音乐烘托渲染气氛。
导演对韩国传统音乐、歌舞通晓一二,传统祭祀活动时则会演奏“巫乐”,由巫师跳大神。
第二条主线“招魂——逝者安息”也正是导演所期望的电影拍上目的之一。
这样一想,刚看完电影时的一头雾水自然也就消去了。
导演赵廷来开始写《鬼乡》剧本还得追溯到2002年的一次志愿演出活动。
这次志愿演出,赵廷来去了韩国政府为战争时期慰安妇设立的「分享之家」,偶然地接触到了这些曾经作为慰安妇曾被日军带走的老奶奶们。
<图片15> 听了老奶奶们的故事,赵廷来便一直「分享之家」为老奶奶们做志愿演出。
生活在「分享之家」的一位老奶奶接受绘画心里治疗时所画的一副作品——《被焚烧的少女们》,深深地触动了赵廷来。
他决定执笔写一部以老奶奶们亲身经历为故事背景的剧本。
当时被日本军人拉去做慰安妇的20万名少女,仅有238名得以生还归来,而今尚存于世的仅仅46名。
导演赵廷来看到这些老奶奶一个个都渐渐地离开人世,心里就更加着急了。
比现实更为残酷的是日本政府至今仍然否认曾经犯下的恶行。
赵廷来觉得不能再等了,下定决心要将剧本拍成电影,让世人都铭记这段历史,并希望这些老奶奶们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日本政府道歉。
剧本历经十一年的反复修改,最终得以完成。
接下来赵廷来准备找投资商筹集拍摄资金。
然而事实是并无一人愿意投资他的剧本,更有些人嘲笑赵廷来。
然而赵廷来内心的那份笃定坚不可摧,他拿着剧本四处奔走,一人一人劝说、解释。
通过不懈地努力与广大网友的支持,慢慢地“一万、两万、三万”,就这样用三年的时间募捐到了一亿三千万韩币。
在一次采访中,赵廷来讲诉了自己筹资拍电影时的一个故事:一个人以捐重金支持拍摄为由约了我,我兴冲冲地跑去赴约。
结果那人告诉我说:“那些自称是慰安妇的老太太们都是骗子。
你怎么闲得拍这种剧本掀起大众的愤怒?
”我非常的生气,让他向老奶奶们道歉!
有一次去「分享之家」看望老奶奶们,我以安抚的目的把手搭在老奶奶的肩膀上,老奶奶立刻反应强烈,避开了我。
她们至今仍对男人的亲近表示强烈地反抗,我能感觉到她们还在忍受着那些经历带来的伤痛。
对于日本政府拒绝承认的新闻,一位老奶奶告诉我说:“什么没有证据,我就是证据,我就是活着的证据”。
<图片13>导演在采访战时做过慰安妇的老奶奶!
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导演赵廷来还是顶着压力一路坚持了下来。
最终电影开始了第一场的拍摄。
一开始拍摄的短片剪辑、放到网上后,大家的留言如潮水一般涌来。
网友们纷纷表示对《鬼乡》这部电影非常期待,很多人愿意捐款。
留言一条要花上一百元韩币,虽然只是一点点钱,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在半个月内筹集到了一千万韩币,可见留言之多。
之后共有275270人捐款,募捐资金约12亿韩元。
<图片14>以『少女归乡之心』为主题的画展部分作品!
期间还组织了一次以『少女归乡之心』为创作主题的画展,共有200余幅作品参与展出。
其中很多作品已作为慰安妇历史文化资料留存。
经历过重重困难,耗时13年的电影《鬼乡》于2016年2月24日正式在全韩国上映。
导演赵廷来说:“为了祭奠那些冤魂,我用了“鬼”字。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让她们回归到自己的家乡。
也希望电影能够成为以后佐证这段历史的文化资料。
更恳切地祈祷再也不要发生战争!
”
《鬼乡》海报看了这部电影,又读了电影背后的故事!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以前只是在课本中学过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时候犯下的种种罪行。
可是“慰安妇”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也只是一个概念,也只是“曾经存在过这么一段历史”。
慢慢地淡化了,或许也从来没有在我脑子里留下过什么。
经常看到日本政府拒绝承认慰安妇事件,我也只是就那样一听。
对那个时期日本人暴行的认识、痛恨,也并没有融于血液、刻于骨髓。
爷爷奶奶那辈儿人能够清楚地记得,父母这辈儿人也还能听爷爷奶奶絮叨日本人曾经怎样怎样。
可我们这一辈儿,只能从电视上看到。
看到什么呢?
看到日本政府拒绝承认慰安妇事件,看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看到很多人的脑子里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已经慢慢模糊。
好害怕将来有一些孩子深信“慰安妇”这个词是捏造而来的,好害怕听不到关于“慰安妇”的故事,好害怕将来关于“慰安妇”的历史都变成了空白!
我把脸书上电影《鬼乡》下面的留言翻个底槽天,大部分的留言都是在感谢导演。
感谢导演激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感谢导演的勇气。
是啊!
我也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一下子稀里哗啦地写了这些!
不为别的,只为让大家再加深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如果可以的话)!
记得:一定要像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父母们听一样,以后我们也要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
一直讲到历史得到尊敬,逝者得到安息!
爱上韩国咖啡店:littleant作者 littleant“一名爱写作、爱摄影、爱咖啡,爱与大家分享真实情感的妹子。
写回复
影片结束后一直在回味的是敏贞和父亲一起唱的那首民歌。
阿里郎,阿里郎呦。
阿里郎,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啊,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这不是一个痛哭流涕的故事,这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敏贞被迫离家的前一刻,母亲抓着她的手臂,哭着叮嘱她,千万不要忘记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还有自己的家乡。
所以在最苦最痛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亲眼目睹姐妹惨死,经历马上被枪决的生死边缘,她始终相信母亲的话,只要不慌神,就能回家。
然而在灾难中最后活下来的人,可能并不是勇敢的人。
活下来的人,只是幸运的人。
一开始不是十分喜欢有通灵人的设定,毕竟这些残酷的故事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不需要特殊的中介也能讲好。
但是后来发现,对亲身经历的受害者来说,这些都是逃避甚至强迫自己遗忘的伤疤。
一个人活下来的英淑一辈子没有给自己照过一张照片,有什么东西是不愿再想起的,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遗忘的。
最后亡者的魂魄被召回,穿越山川河流回到家乡,父母仍是当年的模样,严厉的母亲眼中含泪,却只轻轻嗔怪了一句,怎么现在才回来。
想起《美国田园下的罪恶》里良心发现的里克最后帮助西维利亚逃跑,她在马戏团终于和父母团聚。
然而残忍的是这些都是梦一场,是灵魂逝去之际的痴妄。
影片没有赤裸裸地渲染暴行,也没有宣泄愤怒,片尾的煽情也点到为止,却让人悲从中来。
招魂不是因为那些客死他乡的怨恨只能通过鬼神之力才能消散,而是因为历史活在过去,无法磨灭的伤害我们无能为力,唯愿逝者安息。
多亏了你的护身符,我才可以活下来。
我最亲爱的朋友,原谅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鬼乡冰冷的土地上。
那些苦痛的日子我不愿再想起,但是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你。
我已经老了,而你还是少女的模样。
回家吧,我相依为命的姐妹。
山水一程,这里才是你的故乡。
熟悉历史的人对慰安妇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它牵扯了中、韩、日三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起初我以为鬼乡是一部恐怖片,可最后才发现它远比恐怖片更让人心惊难过。
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在她年轻时她以及众多像她一样天真美丽的少女在那段悲惨岁月中所遭受的不平与伤害。
影片的一开头是很唯美的,一群纯真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美丽的乡村,有父母的疼宠也有玩伴们共同嬉戏,只是这种美好在一队日本士兵到来之后戛然而止,这也是她们一切不幸的开始。
她们从此远离故土,以尚未成熟身躯承受着日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凌辱。
我想这不仅仅是这些少女们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悲哀。
鬼乡这部影评据说经过了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作为当月票房里的一匹黑马,之所以能意外杀出,我想这也是因为韩国人民的民族情怀吧。
看过这部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同情着片中的那些少女,也感激着如今我生活的时代,感激这个时代让我不用面对片中那令人作呕的龌龊与绝望。
所以,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是断绝一切丑恶来源的根本途径,我爱我的祖国,深深的爱着。
历史不容忘却!
这样赤裸裸揭露人性丑恶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必须给个大写的赞!
虽然觉得恩京的嫁接略显生硬,但通灵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
第一次发现原来阿里郎这首山歌这么好听,影片开头的山野美景实在让人心醉,可惜由于知道影片内容,所以欣赏画面之余不免因对女主可预见之命运的忧心而分神。
好在,影片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一句“回来啦”和“吃饭吧”,是我最爱的台词!
很诧异,原来老奶奶不是女主,反转在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
河边招魂,哭得呼天抢地,悲恸欲绝,让我的泪腺也饱和到必须宣泄一下的地步。
那是隐忍了半个世纪的血与泪啊!
从我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战争不是泯灭人性而且唤醒了人体中潜伏着的野兽征服欲。
很可怕。
纵然同是日本军人,自相残杀也理直气壮,人回到了原始的临界点。
女主很美,美得自然而然;女主很勇敢,像个真正的战士,很可惜这么美丽且勇敢的生命却年华早逝……祈望世界真正和平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
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
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
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
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
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
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
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
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超级失望的片子,刚出来的时候就看了,结果,慰安妇只是个噱头吧,在我心里,根本比不过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
虐心 拍得一般 题材惊人
发现很多人看完此片后都在咒骂日本人,然而日军的变态残忍以及慰安妇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比较可惜该片没有深刻讨论这一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直面这段历史,还要防止如此之罪恶以后永远不要再出现。
旧怨未清,亡魂可否超渡?
本来真实改编,很容易就能出彩,加入了一条超现实的线,俩条交错,强行扣住题材情怀。#看电影的时候,一个室友竟提问什么是慰安妇?瞬间明白这些电影存在的意义。귀향本来就是归乡,归去,不忘却。
不是鬼乡是鬼扯,反正韩国每年都会有类似的片子,适合被各种营销号变着法弄来弄去,实际上还没「金陵十三钗」好。深感惆怅,这种见怪不怪的韩国专属一套,这些弱鸡一样的韩国片,究竟要被炒到什么地步方可罢休?这种消费廉价悲伤还要冠上直面历史之名,只是给电影创作者的匮乏和无力以借口。
呈现的远不及现实深刻,离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等讲述战争大背景中个体命运的同类题材电影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最后的鬼/归乡家人团聚一幕还是泪崩了。
拍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可惜也就成功了一半。
制作的挺好,双线的艺术加工有点画蛇添足
在给《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一书写完短评后的不久 竟然在豆瓣被网暴了 一位油腻男私信我说 一看你就没去过日本 神社什么的很常见 不要无脑爱国⋯⋯还有一堆污言秽语 此不多述 精日份子和抵制一切日本文化都太可怕与极端了 我明明说的是某战犯鬼社啊!跟客服举报至今无回应 细思极恐🕊️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影片的存在比影片的艺术价值更具意义。每到触动处都在提醒自己,真正的历史比这要残酷得多。
除了题材本身,这是一部平庸至极的电影。
不得不说,一部电影,在承载它的所谓意义之前,首先它是一件艺术品。以及,除了猎奇和淫视,别无所见。
不管拍啥样~我也给五星~这是控诉万恶的战争~在战争中已经没有人性~只有兽性......谁的欲望.....谁的战场........让我们都背离善良........再次诅咒这万恶的战争........-,凸
一部好好的题材,最终让棒子玩成这个鸟德行,以苦难为卖点,以真实事件为诱饵,东拼西凑弄出这么一个让人倍感无奈的作品,唯有一声叹息。
这种还是看纪录片比较好。电影展现不出那种残酷。
实话实说很一般。电影里展现痛苦都靠演员的嚎啕大哭,可关键是这些演员演技太差,观众并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反而会觉得很假。民族苦难的题材拍好了,绝对成经典;拍砸了,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有现实意义就一定是好电影?
随便瞄了一个剧照,就高下立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