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唱着质朴真诚地展现了民间剧团团长赵丽及她的团员们彼此陪伴,一班民间戏班的艺人趣味横生的生活,幽默动人,让人笑中带泪。
影片所传达的乐活与顽强、坚守与热爱的勇气不仅与疫情后的社会复苏形成强烈的精神共振,更令人动容不已。
在现在的社会中,传统戏曲并不是很受欢迎,希望优秀的艺术影片被更多观众看到,更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尾画面感冲击力 川剧团,剧场面临拆迁,丹丹是台柱子,拿10%,喜欢热舞,想去大城市,团长赵丽幺妈拿90%。
邻居劝幺妈改开火锅店。
幺妈找局长,问拆迁的事,遇到经常推父亲看剧的小王,只能两手打算了。
伴餐演出,“耍猴”。
丹丹谈恋爱,晚回家,幺妈担心。
幺妈背景是高楼,拿起砖头扔向写着“拆”的大门,路上遇到土地公公,跟着来到了酒吧?
看到了表演者丹丹,二人拉扯,丹丹把钱都给了幺妈,互呛,不是我妈!
不是你妈一样管你,丹丹的性子有点点弱啊,没幺妈强势,幺妈打走了小矮人土地公,有点玄幻了,剧场里桌椅乱飞,幺妈一个个送离开乡镇的成员。
幺妈请丹丹吃饭,因为现金支付慢了一步,“母女”二人抱在一起,丹丹说着自己不想走,幺妈给了丹丹一个信封,只要留下来什么都好办。
雨越下越大了,《四下河南》,大家都以为演不成了,说着丧气话,幺妈生闷气。
第一个观众,推着父亲的轮椅的小王,小王希望幺妈把局长邀请来看戏,也许能帮上忙。
一场“嘻哈”剧团演出,笑死,感觉跟之前平淡朴素的镜头完全不搭,还飞了亮片蝴蝶?
感觉很梦幻一样,不切真实。
“母女”二人又争吵,丹丹怼幺妈“唱戏好?
为什么不让你儿子唱戏?
”小矮人土地公再次出现,幺妈驱赶,看到老五在饭店变脸,谈合作,和要拿擦肩而过,老板侃侃而谈“艺术必须和市场结合”,这可能也是导演想传达的,艺术和市场的问题。
幺妈回到家,墙上是儿子魔术师的海报,拿着菜刀把纸手枪切烂了,免费演出招牌被二哥踩,嘴上说着“我们凭什么免费演出?
”虽然是局长来,但是大家都反了,觉得幺妈骗自己,丹丹怼其他人,其他人回怼,丹丹说自己不走了,大家很开心?
没看明白。
小鼓声和挖掘机的镜头,真不错,带感。
拆迁队硬上,幺妈抵抗。
唱戏等局长,但观众已经坐不住了,幺妈在台上为观众解释,剧场散,剧团散,剧场在,人在。
判官上场?
幺妈上前,走到一棵树,树给了幺妈一把红缨枪,超现实吧,面对变脸者,周围飞沙,黄色,脸身上装,幺妈抵抗着变脸、喷火、大刀,鼓点加快。
喊着冲过去发现刺死的是丹丹?
一缕烟飘过,丹丹消失了。
幺妈缓缓站起来,剪影,身后是变化的拆迁的壁画,幺妈好像站在舞台的残垣断壁上,慢慢回身看向身后的画面。
大家觉得戏演好了,很开心,但幺妈一声不吭,男人安慰幺妈,安慰到床上了,大伙儿准备践行饭。
一个老头来看戏了?
幺妈出来了,陆陆续续的观众来了,包括轮椅上的王大爷,幺妈此时的裙子由蓝色变成了红色,和观众近身而坐,身后的团员清唱,拿筷子敲碗伴奏,肝肠寸断,烟飘着,难受。
幺妈来到拆迁地,望着废墟,挖掘机在工作,小孩子玩手机游戏,男人女人们坐在河边聊着天,看着正在工作的挖掘机,幺妈走在小路上,拿起树上的招牌,唱起了剧,一个女人穿便装对唱,飘雪,然后剧团成员们着戏装出场了,唱啊跳啊,就这样,在废墟前,在残垣断壁前。
想起了暑假回家路上废墟前拉着音响唱歌的中年女人。
《活着唱着》,两人的包场电影。
只是刚好想看电影了,避开一些热度高但感觉我并不会喜欢的片子,凭自己的直觉选了它。
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抱很大的期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在不确定其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生气值的绝佳方法),但是片子却带给了我意外的收获。
嘈鸣的挖掘机器碾进城鄙村镇,巨大的手掌一抡,低矮破旧的房屋轰然倒塌,压碎了一个乡野剧团存活的希望。
和影片《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影片中演出不卖座等情节同样映衬票房惨淡。
但《活着唱着》的镜头更真实,场景生活化,一开始有纪录片的感觉,后面现实与现象交替的场景却很魔幻,手法很新奇。
恰到好处的音乐也撼动着人的神经,凄怆无奈。
里面的几场剧目设计得很好,《梁祝》的触泪哀恸,《杨门女将》的孤勇怅然,所有的情绪都融在了戏里。
有意思的是剧团的观众们也选得自然融洽,他们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象征着传统文化坚守的残弱力量,是正在消融的符号。
坐轮椅的王大爷每看一场戏总要哭,有一次一场剧目罢了赵丽走下台抚慰他:“您别当真呀,这只是戏呀!
”结局也很喜欢,有点像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这里的孤独却化作了群演的幻想,也是很有意味的。
也像《站台》影片最后灶台上催壶吹出来的声声火车笛鸣声,是现实击败理想的荒诞回音。
没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拍出如此梦幻清新与悲悯动情的质感,更没想到这部传统川剧团的故事竟出自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华裔导演之手,确实令我倍感惊喜。
《活着唱着》是加拿大华裔导演马楠的第二部作品,在处女作《老石》获得好评后,他与国内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连续剧,素材来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
导演马楠对纪录片里的人物很感兴趣,最终萌生出为他们拍摄一部剧情片的构想。
虽说这是一部虚构剧情片,但是影片中全是素人演员,也就是让剧团演员扮演自己,而在片中出现的剧院就是纪录片里的原型,现实中只是被荒废而没有被拆除。
全赖有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将原本的纪录素材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起来,现实与魔幻的画面、悲苦与幽默两种情绪全在流畅的剪辑里自由切换。
没有曲高和寡的实验姿态,却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话题。
▲片中的川剧表演影片反映出川剧在新时代没落的命运:年轻人不喜欢看,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的侄女偷偷背着女团长晚上去酒吧表演,而资深老演员则下饭馆为食客表演变脸赚外快。
这些情节尖锐地呈现出川剧日益远离大众,不再是高雅的艺术,逐渐变味甚至沦为娱乐的噱头。
最后只剩下一班垂暮的老人在剧团的最后一天前来捧场,划上哀伤的句号。
除了展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里的尴尬处境,叙事主线中更融入尖锐的城区改造和拆迁话题,这个未必是川剧没落的主要原因,却旁敲侧击地揭示出地方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作风。
剧本在讨论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权力和管理的话题,不失现实批判的思考。
影片情节由川剧表演与演员的日常生活组成,再有一部分是纯粹的纪录片(如真实的观众进场观看),这种真假难辨的质感成为了导演进行超现实表达的巨大空间,比如用优雅的歌剧配上硕大的挖掘机拆毁剧团的画面,或者是在马路上淘气现身和逃窜的土地公,充当起极其绝妙的转场手段。
当然,最惊艳的莫过于为领导排演的一场戏混合上剧团团长的幻想情节,这一幕高潮的戏中戏,轻而易举将全剧所有话题汇聚其中(拆迁、侄女离团、权力机关的态度),挑明了传统文化遗产被忽视的本质问题。
这个幻想成分最浓郁的情节体现出导演对题材全局的掌控力,与深思熟虑的创作心态。
▲影片中最惊艳的戏中戏场景最大的问题应出在女团长这个角色身上,以她来核心支撑起整部电影的叙事,展示她一根筋地为剧团卖命付出,这更像是欧美剧情片的创作思路,有点不太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但导演用西方思维来诠释驾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时,却不断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时刻,恰好也印证了鲁迅的那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全片以一个"拆"字贯穿始终,以一个川剧团为缩影凸显了当代条件下川剧艺术发展和传承的不易,电影中很多空境的镜头声音效果处理的非常好,挖掘机的轰鸣,楼房倒塌的破碎声,让观众不由自主的心生哀叹之情。
影片中一部分团长自己想象的武打戏非常出彩且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川剧的综合性之强,之精彩,变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现实,故事是现实的,川剧团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团长和各个团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现实的,影片没能挽救得了川剧团的结局也是现实的,有的人为谋生计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留下来,团长四处奔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就算在这样艰难的现实条件下她们还是愿意坚持下去,活着唱着,可见其对川剧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令人感动,且最后虽然川剧团还是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但是演员们的川剧梦想是不会散的,就像最后吃饭时二哥唱的那样,只盼再团聚,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能聚在一起再唱川剧,也昭示了未来川剧发展的希望,这也正呼吁着大家去欣赏川剧,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
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其实是值五星的,但是真的很难向别人推荐。
我这个解读方式可能极端个人化,也极端依赖受地缘文化驱使的动力,对这题材没什么兴趣的人大概看完也会觉得非常坑吧。
我不觉得完全写实效果会比现在好,也不觉得超现实要素是冗余、非必要的炫技要素。
这部电影不是《民间戏班》,我觉得在表面的拆迁故事下面埋藏着一条真正的主线,那是一个剧种的死亡,或者用一个更玄乎一点的词来形容,叫尸解。
川剧的死亡,这是比拆迁开始得更早的故事。
在剧团结束外出演出后返回的路上,一晃而过的土地公出现在团长眼中时,就已经开始昭示出其必然的命运。
一个人在寿终正寝之前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那么一个剧种到了弥留之际,又到底会面临一些什么状况?
首先是物质上的存在基础逐渐崩溃。
严重程度甚至凌驾于戏曲演员的外逃之上的,是如同医院诊断书一般给出期限的拆迁计划。
这个作为表面主线被仔细描摹的故事,各方的拉扯与其说主旨在拆迁本身,不如说更像绝症病人家属企图向医生争取一个毫无意义的乐观诊断结果。
其次是生命力急速流失,拍到剧团观众席镜头时时提醒观众的,传统观众已经只剩下垂垂老去的群体。
而在他们之前,这个剧种就早一步走到了终点,也许,也就只早这么一步而已。
期间变脸的绝活和传承人像遗产一样被提前瓜分,变成饮食店的添头。
它们被从原本的地方切下来,但却成为了更能换取物质财富,更值得炫耀,能号召更多人围在桌旁纵情进食畅饮的装饰物。
这点其实特别地背反大众的一贯认知,也是特别让我觉得痛快的地方,单凭这个我就不能认可导演是借题材东风的看法。
对现实和虚幻的认知界线也越发地变得模糊,原本只应存在于幻想中的精怪开始参与到正常的生活里,并且非现实的成分随着拆迁期限的临近而逐渐加重。
看上去非现实潮涌的最高峰是在公演结束的当晚,实际上完全淹没现实是在影片末尾。
不复存在的剧团的废墟,早已分散去往各地的团员,无中生有的戏服装扮,以及始终在现实与虚幻的界面间穿行的土地公。
到这里现实要素已经完全消解,他们依然继续着演出,无关有无、无关去留、无关远近。
这个配比的调节真的只是炫技吗?
我不觉得是,即使导演可能也只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但是实际效果仍然可以被解读出更丰富的内涵。
再说一下结尾的唱段吧。
这段《别洞观景》取自《宫人井》,讲的是已经修炼成仙的白鳝仙姑流连凡间美景,不愿重返仙家洞府。
实际电影里这段唱词是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之中唱出来的。
“青松翠竹绕云岫,泉水涓涓石上流。
梅鹿衔花遍山走,猿猴戏耍在山丘。
”在现实环境里已经完全丧失了这些美景之后,失去容身之地逐渐枯萎衰败的戏曲文化的唯一出路,也许就只能逆着唱词之意,往来处归去。
蜕尽躯壳,重新做回像土地公那样脱离人世,不再为一般人所认知到的抽象精怪。
这也是我觉得片子讲述的是戏曲文化“尸解”的原因。
记得《天人五衰》的结局里,本多探访月修寺与聪子对谈,言辞中如同清显从未存在过,聪子邀请他观赏的庭院优雅而开阔,却又枯槁寂寥。
看完《活着唱着》我也忍不住会想,很多年以后的人们到底需要拿出什么,才能证明川剧确实存在过呢?
中国的民间乡村戏曲文化兴起于庙会和红白喜事,影片的结尾乃点睛之笔,演员们唱起了川剧,而周围的高楼大厦和这片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土地公象征着我们的祖先,孔雀代表了大自然。
这里用川剧的呈现,告诉我们中国民间乡村戏曲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感恩我们的祖先,敬畏大自然。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位特别忠实的戏迷。
她说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学戏,去考剧团,然后登台表演,但是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放弃了。
反观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都是当网红和明星。
在日韩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记得小时候经常都能看到很多戏曲演出,但是今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很多以前戏剧团的演员都转行跳起了歌舞,因为年轻人喜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都走进了城市,很多乡村艺术都因为缺少了传承人而渐渐走向灭亡。
今天在中国我们看到依然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比如我最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一生都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看着她身边的年轻人来来去去,但是杨老师始终坚守在这条路上,从未离去。
还有最近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表现非常亮眼的阿朵,深入山区好几载,带着苗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而成的新民族音乐仰世而来,得到了一致好评。
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等条件好一点了,我一定会尽量满足母亲学戏的愿望。
以后有了下一代,我也一定会让孩子多学习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武术、书法、古乐器。
希望未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
剧情,很简单且朴实,是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搬迁、面临无人继承、面临“黔驴技穷”,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现实和虚构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与表征,加大了影片的形式感,遗憾的是部分非现实部分有穿帮,当然也瑕不掩瑜了,希望场记在下次工作的时候能更认真些。
立意,没有很高大,也没有很俗气,而是一种真心,对,真心。
相信看了影片的艺术从业人或者是学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对自身所学所爱的存粹。
那种存粹就是面临再多的否定,依旧能在废墟里坚持的活着,唱着。
川剧有变脸,但变脸不是川剧。
艺术有商业,但商业并不是艺术。
摄影,带着西南地区的泥土味,非现实性的色彩,把人物的状态、事情的本身凸显得很滑稽,附上了一种浓郁的胶片感,很“中国第六代”。
音响,可以说是整个片子亮点,风趣至极,做到了金丽剧团牌匾的“现代与经典”。
表演,绝大部分的演员都是自身原型出演自己,很自然,因为那就是他们自己。
总的来说,要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没必要,影片四平八稳,处女作如此,刚刚好能看,加油吧。
这部电影写的是地方川剧团的故事,川剧的绝境。
但看《梨园春》长大的我似乎看到了地方戏曲的绝境,豫剧是举全河南省的力量去传承的,每一代河南人即使不听戏也会听到“刘大哥讲话”,即使如此,豫剧的传承创新仍是举步维艰。
时代变了,舞台变了,观众变了。
三星送给监制邓婕,一星送给整个剧组。
她的八年筹备和统筹艺术,看完这部后去看了关于这部电影主创的全部采访,这部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唱着活着》,电影也有点类纪录片了,整部电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最后结尾,结尾是邓婕和马楠争讨三个月她把结尾部分的音乐节奏全部包揽了才让马楠把“梁祝化蝶”的想法给改变成“《别洞观景》的‘哎哟 海阔任遨游’的为川剧呐喊”。
赵丽不让丈夫去火锅店变脸的那段,又何尝不是地方戏曲的难过,但它总是在活着,虽然可悲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艰难生存。
最初这部电影开始宣传的时候,我未曾想过邓婕能把这部电影送去提名金鸡奖和去戛纳展映,更未想到她能做到让一个素人第一次演电影提名当年金鸡奖女主,这个连她都未曾提名的奖项。
曾经不明白她的选择,现在想来,她热爱川剧,一如既往,初心不改,那是一种时代的信念。
活着唱着,地方戏曲生存不易,传统文化继续弘扬。
本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聚焦于寻常巷陌里,面临拆迁危机的民间川剧戏班,始于川剧团在推动四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电影。
整体和《百鸟朝凤》有点像,都是指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
简单而朴实的文艺片,娓娓道来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
执念了一辈子的传统文艺在岁月的更替、经济的高速发展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多的是面临无人继承,只能唏嘘感叹世事的残酷无情。。。
这种等同于娱乐节目的表演,正如父母这代暂且还能接受流行歌曲四大天王这一批,但到了周杰伦这一批已经接受无能了,总是说RAP的唱腔里含了一颗核桃。
再到现在这一代00后追捧的明星,估计连80后也都已经不太懂了。
更何况电影里的这种只有老年人才会看的传统戏剧。
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改朝换代,日新月异是可被理解的。
因此,倒也并不觉得戏曲艺术的没落会有所遗憾,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理应淘汰出局,合情合理。
能生存下去的唯有川剧里的“变脸”,确实在当今社会,乃至于国际舞台,老外的眼里,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造就了学习传承之人反而更加源源不断,去个火锅店都能看到变脸的演出,一切都是成正比的。
总之,导演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也算是能供人科普为后人留下点足迹,7分吧!
情节、台词、表演都好刻意,不自然
【D+】
剪辑很一般,剧情中上,感情真的是真情实感!!看完,觉得电影名才是最好!表现川剧的难处,效果很好。结尾处有点话剧的感觉。有点周星驰电影的感觉。
好喜欢,是我爱的四川哈!这么好,为啥才6分?!!
非虚构+虚构+写意的结合很好,笑中带泪,可以看出导演在叙事上下了相当功夫。全片可以说是一个大女主的故事,若能将她的份量毫不犹豫地再加重或许就更好了。
【2.0】很差,如此水平让人不禁怀疑《老石》和这片是不是同一导演拍的。
平庸,还是很西方的视角,结尾刻意煽情到蠢。
我挺喜欢女主的演员的,四川嫂子那个泼辣劲很不错,但这个片子问题很大,完全是导演的编剧,以及后半部分全线煽情导致的塌方。举例来说此片属于章明多次在采访对谈中提到的他不喜欢的“煽动性”的电影,用煽动的方式去强加主观意识,脱离真实。片尾我看到最末尾,发现最后一秒打上了此片灵感来自于赵刚记录片《民间戏班》,虽然我没看,但是纪录片一定不会是呈现出片中这种假把式感人,比如也是拍相似情况的川戏剧团纪录片《火把剧团》,该演戏演戏该找钱找钱拆迁了就尝试找新场所也不矫情,这种叫生活,本片叫自嗨。这个片子的制作团队也很有意思,貌似有阿根廷的剪辑队伍和韩国的作曲,某些部分的风格好像是有一点以前看的一些拉美的喜剧片的感觉,至于配乐无疑是另外一大硬伤,不管是普通配乐还是不时出现的“超现实”场景的麦克菲林都十分不融洽
演员很棒,中间我有看哭过几次。电影运用了很多超现实元素,还不错啦,但是我老感觉有点膈应,就像管虎在八佰里的白马,搞多了我就觉得烦
一个独自奋战的“斗士”,从她一开始独自奔走就知道最终不可逆的失败结果,最后荒腔走板的川剧群戏,还不是跟身后被摧毁的高楼一样,会被时间遗忘。导演很多桥段都是在模仿,但幸好在都可接受的程度。
@卢米埃紫荆 3.5星,素人演员不错
视听语言蹦了,非现实的视角切换有很大问题。剧本挺实在,瞄准中国市场来的。表演完整。看戏好像一直不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喝茶,瓜果,闲聊,听戏,不像西欧传统,正襟危坐。根本是受众人群有阶级差异。所以民国军队进入戏院,对生活方式造成颠覆,更有意思。之后的戏曲发展问题,只不过在消亡罢了
母女演员slay的 节奏很是奇怪 把川剧的生存极度浪漫化 但许多镜头确实别出心裁几乎对大银幕上的超现实不抱任何期望了
留白和浓墨,有时候弄错了位置,就意境全无了。摄影佳,环境音绝赞,生活质感有了,但是空镜的运用有待商榷。
这种电影少了,超现太实不够高级,主题不错拍仓促了
三星半。剧情有点拖沓,摄影剪辑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导演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艺术的改变,嗯。。。。
各方面比较刻意,感觉很遗憾,为民间剧团发声、弘扬传统文化,可没把那股劲发出来,不过虽然粗糙,也还有一点感动。之前家里一位亲戚老人过寿,请了扬剧团唱戏,观众席上坐满了人,都是老人,我有点后悔那时候我没有坐下来,在影视作品里讴歌呼吁支持,但我却无法身体力行,这实在不好,如果再有下一次,我一定把戏听完。
会想到百鸟朝凤 但表达和摄影都特别好 非现实的元素轻盈地投射进了许多亮点 有很多的镜头安排都放入了思考 素人演员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 想说片子停在黑屏那里就真的是我心里的完美电影了 整个剧本看下来突然想到我社 传统艺术要在现代留存永续革新就是必然 旧的再好也就留在博物馆和历史里吧 映后会才知道片子出来挺不容易的 小电影也要加油呀
太好哭了,太好哭了。9.5下午13:30上海大融城寰映影城。
导演相信他所相信,演员执着于她所执着,这其中的生动和热爱,就是“活着”本身的状态。当你真的在电影院被打动的时候,不要害怕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