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回来的路上就跟死党说一定要去豆瓣看看评价,没想到回来一看分还挺高,看了介绍才知道是个改编片,很流弊的样子。
这样看来我的欣赏水平确实不高,这电影之前没听过,我们在逛街实在无聊打发时间去的,而且还是开演十几分钟后进去的,而且还是很烂的放映厅……也许带着这些因素吧,不喜欢啊,除了读心女挺喜欢的,剩下的都不喜欢,男判官dredd的性格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酷劲没感觉出来,后期坏判官进去我还要浪费不多的脑细胞去分辨谁是谁。
那个女反派头子化妆一眼就看出是贴的疤,男的那个疤还好点不明显。
后来死的镜头感觉略漫长啊,坠个楼演那么久。
还感觉好多地方没交代完的样子,看了三分之一还觉得无敌烂,后面好点了但还是一般般,粉丝请无视我。
再加一句国产翻译不管是片名还是内容都很蛋疼啊,太扣分了国语翻译。
总之欣赏无能,放映厅没几个人,后排右方一对男女一直叨叨叨,差点就上演爱情动作片了,后来女的把鞋子都脱了把脚丫子搭到前面【我擦……观影经历不算顺利,不过15块钱的3D票还想咋样呢是吧。
本来想给两星的,想想客观因素不算的话,加上金发女美貌,三星吧。
难得广电对这部HOLLYWOOD式B级CULT片采取放行政策,喜欢重口味的表示必须要去电影院亲眼见证奇迹。
与史泰龙主演的第一部相比,本集中的Judge从头到尾没有摘下过面具,在他脸上你永远只能看见一张紧闭且略微下挂的嘴唇(这通常代表着严肃和正义,具体参见关公)还有满腮帮子的胡渣,原因是:前作最被粉丝诟病的就是史泰龙为了体现自己的巨星身份曾将头盔摘下。
于是这一次,导演为了响应粉丝号召并且保留住这种“铁面无情”的形象,决定让Judge自始至终都没有摘下头盔。
但这导致了影片中判官的变节者们出现时,双方扭打在一起,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或许这也是一种变相地刻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相互厮杀、扭打、混淆的景象,但对于脸盲的人们来说,会觉得灰常蛋疼菊紧。
影片除了充斥大量血肉模糊的场面外,各种高科技武器的运用以及未来世界的描画也吸引我前去观赏的理由之一,只不过依旧还是有很多爆点劲头被无尽的cut了(泪目,说好的剥皮和面部着地呢?
)加上许多慢镜头的运用与出乎意料的精彩3D效果,或许因为我本身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因此降低了期望值而上升了实际效用,于是幸福感满满(看过一路向西的,你懂的)另一大亮点是在本集中为Judge贴身配备了一名鲜嫩多汁的妹纸——冰灵睿智的变种人——女读心专家,由此Judge不再是孤军奋战,观众们再也不用忍受只有臭男人在那里挥拳劈腿了。
从表面上她如此柔弱与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她却拥有着强大的读心能力,能够以通灵的方式读懂别人脑里的任何臆想,与Judge组合在一起多了一份柔美且少了强买强卖的杀戮!
唯一的遗憾就是导演和编剧对于这本影片level的定位,或许他们当初就已经想好让此篇成为爆米花电影,只在乎画面带给人的华丽效果与剧烈冲击,而对于微型阶级斗争的深入开发并没有把握好,让一个好好的题材就这样溜走了...也罢也罢,各路影片各路风采,就这样简简单单买筒爆米花,等着默默爽上一把也是甚好的选择,作为生化危机的脑残粉,我是绝对赞成滴,哈哈!!!
A mundane action movie that benefited from very good cinematography. The setting is also wonderful, even though the material in the setting is sometimes subpar. The film carves out nicely the personality of Judge Dredd, a good combination of mystery and rightfulness. Would have loved to know a little more about the characters but that would have taken the personality away. The film can sometimes be a little gory, but it works out nicely in this instance considering the broader context.
1.Karl Urban全程不露脸,但下垂的嘴角太抢戏了。
并且显得太过刻意。
2.Olivia Thirlby此片中如CG般精致,至少高出本人一个档次,虽然本人也并不差。
3.Lena Headey的造型太过牺牲,其实即使脸被毁容,也可以靠突出曲线博得眼球。
性感女反派才是最有记忆点的存在,多少让人觉得暴殄天物。
4.当大厦被封锁,一股《突袭》气息扑面而来,不过热兵器的确不如拳拳到肉来的让人喘不过气。
5.男主太过脸谱化;女主给人的感觉不像学渣,倒更像学霸;反派一人灭三黑帮,买通判官内部,咬掉大佬命根,渲染的异常了得,最后却太容易被击破。
总体来说,看个紧张激烈,血浆横飞即可。
女主又足够养眼。
足够无聊时候解闷用了。
3D《特警判官》并非英国畅销漫画《德莱德法官》的初恋,早在1995年,史泰龙就曾戴上这只冷面的钢盔,为2139年的未来城浴血奋战。
俗话说“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曾经在《指环王》、《星际迷航》和《谍影重重》等大作中有过尚佳表现的卡尔·厄本试图承袭史泰龙特警爵德的衣钵。
18年前,史泰龙饰演的冷面判官遭人陷害,被放逐后又冒险潜反美罗城,讲的是一个孤胆英雄暴力缉拿凶的故事。
当年《特警判官》导演坎农背负了剧情呆板的骂名,但其酷炫的未来城美术设计,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还是为该片博得了不俗票房。
3D版《特警判官》未再走史泰龙的老路,故事设定在末日世界一个封闭的巨型建筑中,冷面判官成了笼中困兽,面临暴力分子的重重猎杀。
3D《特警判官》基调上偏向暗黑,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彼得·特拉维斯启用《蝙蝠侠前传》特技团队的缘由。
重金属城堡和贫民区嫁接的创意虽然不尽新鲜,倒是符合犯罪天堂的通俗逻辑。
为了弥补男主角卡尔·厄本始终未脱下头盔的呆板,导演彼得·特拉维斯这次没有让爵德判官孤身奋战,而是给他配备了一名正在面临考核的菜鸟女判官并肩。
美少女奥利维亚·瑟尔使命有三:她是能感知他人思想的变种人,丰富观众猎奇感;她以影响心灵感应为名未带头盔,意在博取老男人的眼球;作为菜鸟她还充满了个人感情色彩,弥补冷面判官爵德的刻板。
3D《特警判官》全篇更像是CS通关游戏。
面临密闭建筑中的层层猎杀,二位判官只有自保显然无法逃出生天,只有通过绝地反击,冲破重重围剿的同时,找到并制伏大BOSS“玛玛”,方能“打通关”逃生。
所以,3D《特警判官》也是一个“密室逃生”的游戏。
类似的电影还有印尼动作片《突袭》,讲的是一支特警小队突袭一栋30层高楼,结果成了盘踞其中的毒贩悍匪的瓮中之鳖的故事。
两片在故事桥段和通关类型上颇多相似,所不同的是后者没有先进武器,完全凭借血腥而且写实的动作肉搏“打通关”,暴力程度更甚。
与众多R级片一样,3D《特警判官》故事情节无法成为第一卖点,而技术的升级为其的重拍提供了充分理由。
新版《特警判官》除了番茄汁等重口味暴力场面全面升级,3D效果是全片最大卖点,而导演彼得·特拉维斯显然对高速摄影和超慢镜头的呈现情有独钟,对色彩、图形、光影、立体层次和数码特效的运用都有精细的个人癖好。
通过先进的高速摄影,大量的超慢镜头为观众的眼球提供了更加精细,更加解构的番茄汁暴力成像效果。
此外,导演似乎对高空坠楼亦有癖好,并用慢镜将本惨不忍睹的坠亡场面变成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3D《特警判官》同档还有《霍比特人》高压,另还有刚为安妮海瑟薇夺取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悲惨世界》和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劫案迷云》两部进口片堵截,超慢镜头的番茄汁美学成了该片突出重围的唯一法器。
原以为是18年前史泰龙那部《特警判官》的翻拍之作,后来发现不是。
话说当年史爷爷的《特警判官》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里头还有陈冲),史爷爷身穿机械战甲,不动声色(后来才知道史爷爷不幸患上了面瘫)的一句“I’m the Law”简直酷毙了——话说那时还不懂“酷”(cool)这词,就知道过瘾,跟录像厅里的港片不一样。
《新特警判官》延续了老版《特警判官》的基本设定,人物也如出一辙,老版中史泰龙被人诬陷,被迫与罗伯·施耐德饰演的小混混罪犯为伍,一路上闹出了不少笑话,《新特警判官》中,外形跟史泰龙一样的卡尔·厄本(自始至终穿着铠甲,戴着头盔,压根看不出面相)也有了一个搭档,就是个有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的变种美女,这位美女连警校的结业考试都没有通过,上司派她跟厄本搭档,也有考验的意思——由此来看,《新特警判官》倒是非常类似丹泽尔·华盛顿《训练日》的叙事结构,老警察带新菜鸟,一路杀伐,拷问着法律正义的底线。
《新特警判官》的故事还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城市,只是由于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的飞速扩张,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一般的执法部门已经无法胜任,这时,城里的官员们特意成立了一个名为“判官”的组织,这些“判官”火力强劲,在城市里逡巡游弋,既有侦查权、逮捕权,同时也兼有审判的权力,可以当场宣布罪犯的罪名和判决,并立即执行——熟悉东亚某些国家政治体制的朋友,对这一组织想必不会陌生,特别是在“严打”期间,这些现实的“判官”合署办公,取人性命,效率极高,一句“代表人民枪毙你”看过某国老电影的朋友想必都不会陌生。
“判官”带着变种美女接受了一个肃清大楼黑帮的任务,这栋200层的大楼里,盘踞着一个由从良妓女带领的黑帮组织,他们以贩卖“特慢”攫取巨额利润——“特慢”是一种成瘾的神经药物,服食的人会出现幻觉,觉得时间陡然变慢,一切的节奏都降了下来——相信看过《李献计历险记》的朋友都忘不了“差时症”的设定,这就跟“特慢”的药效是一个意思,在当代都市里,总有一群像叶子一样飞的飞行员在活动,“特慢”正是飞行员的必备药品,只有服食了“特慢”以后,飞行员才飞得起来。
于是,“判官”带着变种美女(特异功能变了,外表没变)一路杀将进去,打怪的模式跟印尼电影《突袭》很像,乒乓轰隆,爱这种风格的朋友自然会大呼过瘾,当然,不喜欢的朋友在巨大的噪音中也能睡着。
《新特警判官》充满了MV风格、血浆画面和意淫的色情,节奏就像一部摇滚音乐电影,年轻人要过个瘾,完全可以从《新特警判官》里找到。
美国人真的很幸福,他们居然能幻想未来的世界里有“判官”式的强力组织,看来他们真是在民主政体的温室里呆的太久了,根本不知道这个组织一旦出现,威力会有多大——“特慢”药品和黑社会什么的,都弱爆鸟。
我很想直接打个四星拉评分的,但冷静了一会还是算了。
我的原则是评价的时候不能让个人喜好凌驾于影片本身质量之上。
史泰龙那版是坨屎。
仓促了事、什么都没展开的剧情设定,惨不忍睹的剧情BUG,毫无铺垫就开始川剧变脸秀奶子的女反派,淡薄而苍白的人物形象,狗屁不通的吻戏,最终让整部影片成了史泰龙的又一部肌肉走秀大型MV。
简单来说,95版除了特效画面引人入胜以外,剧情烂到不想提。
而这一版的评分比95版还低,以至于我根本没对它抱有什么期望。
所以谁能想到它这么爽呢。
剧情可以有小BUG(开头女主明明呼叫了救护车却一直没有支援、女主完全可以一开始就用能力读出组织的线索、男主联系总部时应该直接说明大楼防护罩是反派控制的让支援强行进入、男主在杀掉第一个判官时就应该拿子弹了、反派死于话多等),但不能有大的逻辑漏洞,男女主跟反派智商都在线,血浆洒得恰到好处,镜头布置赏心悦目,配乐衔接天衣无缝。
除了收尾仓促一些以外,你还能找出什么毛病呢?
好像还真有。
硬说的话,我觉得这版机车没有95版那种重量感与漫画感。
但时代在变,设计也在变,现在这个设计更符合现代科技的模样。
这一版的投资有说三千五百万的,有说四千五的,我姑且算你五千万。
95版的投资估算有个七千万,换算到现在又是多少钱?
所以剧本才是所有作品的主心骨,剧本好就是好片,剧本烂,你有再大的投资都只是在一坨屎上做无用功。
吃蛋糕最重要的,是蛋糕胚。
你在外面涂了很棒的奶油,装饰了很棒的水果,但别人吃到中间发现最里面是一坨屎,你装饰得再好又能怎么样?
林超贤在谈论处女作《G4特工》的时候说过,他觉得自己在一部电影里把所有想法都塞进去了,反而什么都没拍好。
还不如去掉大多数,只要拍好一个想法就可以了。
这两版特警判官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95版塞了一大堆看起来很宏大的剧情,结果一个半小时里什么都没讲清楚,拍成一坨屎。
这一版没有扯那些高大上的阴谋,纯粹就是一个杀出重围的故事,条理清晰,赏心悦目。
这才是真正被大众忽视、低估的,可圈可点的漫改电影。
一句话评论影片拥有出色的画面和质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第九区》和《惊变28天》那样的cult片,而不是一部主流好莱坞的漫画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影片把英国漫画中缺少的那种暴虐和凌厉表达了出来。
——《综艺》这是一部未来版的《虎胆龙威》,暴力、刺激,令人血脉贲张。
——《多伦多星报》坐好,开始享受。
这部影片会娱乐你的每一个细胞的。
——film.com幕后制作 打造一个好剧本 对于一部漫画改编的电影来说,剧本总是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剧本确定下来之后,影片的质感、故事、主题,甚至是人物性格、主题升华,就随之被确定。
参写本片剧本的,是英国的著名编剧亚力克斯·嘉兰。
他曾经撰写过《海滩》的原作小说,编写过《惊变28天》、《太阳浩劫》和《别让我走》的剧本,甚至还是《28周后》的制片人。
据亚力克斯·嘉兰透露,他在2006年就开始撰写影片的剧本了,那个时候《太阳浩劫》还在制作之中,而《28周后》还在拍摄之中。
他当时在脑子里构思的剧本,拥有特警判官的死敌,他们总是在一起斗争。
亚力克斯·嘉兰说:“这个构思,是建立在一整个漫画的基础上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撰写剧本,那么就会丧失掉一大片不是那么熟悉漫画原作的观众,因为太为冒险,所以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亚力克斯·嘉兰后来决定,要更为传统和忠实地创造一个故事,他从1986年的漫画《民主》(Democracy)和2006年的漫画《源起》(Origins)里获得了灵感,找到了开始故事的办法。
亚力克斯·嘉兰说:“我不想拍摄一部史实巨片,就是想讲述特警判官的日常故事,所以,我用一个简单的犯罪情节就开始了故事的讲述。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人物,他没有经历太多的曲折和转变,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用暴力对抗暴力的人物。
亚力克斯·嘉兰说:“这是我对人物的预设,因为我并不觉得这个角色会有什么转变或者是顿悟。
但是这个人物也在影片的过程中改变了很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的人生观和行为,不会有任何变化。
” 带着面具的主角 带着45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剧组来到了南非的开普敦取景拍摄。
前前后后一共用了20周时间,就完成了前期拍摄。
而为了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景观,剧组特意放弃了科幻式的美工,转而使用了经典犯罪片的布景。
作为制片人,亚力克斯·嘉兰很喜欢这样的布景。
他说:“这样的美工能给人一种现实感,能让人觉得这个漫画人物就是真实的,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一样的,都有贫困、罪恶这样的东西。
”因为这是一部3D影片,而且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暗场景中,所以英国著名的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妥特意为影片设计了一套新的3D拍摄的操作系统。
他说:“这套系统能让我更加方便的取景、拍摄特写镜头等等。
如果后期处理得当的话,这部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特色会介乎于《银翼杀手》和《发条橘子》之间。
” 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一直穿着自己的制服,并且没有摘下自己的面具。
对于这样的人物设定和服装设计,亚力克斯·嘉兰说:“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神秘感,与此同时制造出一种人人,只要戴上面?具,就是特警判官的效果。
也就是说,这个角色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
这个角色的服装,并没有完全按照漫画上的来设计,而是经过了改编。
如果照搬漫画的设计的话,会让人觉得缺少新意和趣味。
” 而至于特警判官的武器和车辆,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嘉兰说:“他的武器是一个基于9mm步枪而设计出的发射系统,威力惊人。
他的车辆是一量经过改装的500cc机车。
这有些像是美国的硬汉或者是那种狂放不羁的逍遥骑士--彰显的是他的一种性格。
其实,在1995年版本的时候,制片方就准备这么设计这个人物了。
可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这样的车没有制造出来。
而现在,我们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花絮·特警判官这个角色来自于一个英国漫画,该形象1977年首次出现,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漫画形象之一。
·为了与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那部95年老版《特警判官》相区别,新版将片名《Judge Dredd》缩改为了《Dredd》。
·和老版的《特警判官》不同,在这部电影中,特警判官不会拿下自己脸上的面具。
·因为制作理念存在着冲突,导演彼得·特拉维斯退出了该片的后期制作工作,影片的编剧兼制片人亚力克斯·嘉兰担负起导演的职责,监督该片包括剪辑在内的后期工作。
·邓肯·琼斯曾经被邀约到剧组,来执导这部电影。
但是他拒绝了制片方的好意。
他的拒绝并不是剧本的问题,而是邓肯·琼斯对《新特警判官》这部漫画电影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与其要按照写好的剧本拍摄电影,还不如不去执导它。
·迈克尔·比恩曾经来到剧组,为主角试镜。
·影片中的桃树区得名于英国什鲁斯伯里的一家饭店名。
本片的编剧和原版电影的编剧曾经在这家饭店商谈过这部电影的细节。
·影片中,桃树街上出现的涂鸦里隐藏了影片一些工作者的名字。
·除了桃树街和桃树区,影片中的所有地名和街区名都来自于2000AD的创始人和元老。
片子简单、直白、暴力、血腥、HIGH,就是一部B级片,还是很值得喜好此类型片的朋友一看的。
无论是故事,还是类型,其实和2011年的《突袭》非常相似,都是特警在一个封闭的大楼里消灭黑帮,只不过本片重在枪战,《突袭》重在格斗。
最后说说片子的分级,美国R级、香港III级、英国18、韩国18,而在没有分级制的中国,仅仅删减5分钟,就变成了老少皆宜的G/PG级,任何年龄的观众都可以进影院观看,国内的剪刀手和审查机构真是让人不服不行啊。
删减5分钟后,B级片喜好者还有必要进影城观看吗?
这又是一部当年大明星作品的翻拍,当年史泰龙那一身腱子肉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这部全新打造的翻拍作品,在视觉特效的处理方面自然是有了不小的飞跃,慢镜头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但在人物造型方面依然跟多年之前的那部没什么区别,判官们的整个头部被一个标志性的头盔覆盖,只露出一张嘴,而全身上下则严丝合缝的覆盖着看似坚不可摧的类似铠甲一样的制服。
就这样一群人,身兼缉捕、审判和执行多重职能的他们,在遍地罪恶的世界中维持着那仅剩的点滴秩序和法律。
故事围绕着一幢摩天大楼展开,故事的两位主角被困在其中,可谓是四面楚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判官如何能从诸多帮派成员的围剿中逃出生天,而帮派的头目——那位脸上有着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的“玛玛”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影片中血腥的场面比比皆是,判官的杀伤力绝对是惊人的,不过就这么一位超级英雄一般的存在,如果不是看了演员列表,我都不知道这是谁演的,从头到尾他那一顶头盔仿佛是长在了脑袋上,始终没有摘下来过,而女主角呢也没什么太多突出的表演,另外呢,就不得不说一下《冰与火之歌》了这部火爆的美剧,将其中角色逐一捧红,在剧中那位恶毒的王后——瑟曦的扮演者:琳娜·海蒂,在本片中扮演大反派。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因《冰与火》而走红。
略2B,每隔一段时间都恨不得快进,可又忽然意识到自己坐在电影院里……抱歉,又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真没想到会那么无聊。。。全程无高能外加蹩脚的枪战,反派的设定也像白痴一样
机械。枪战。
科幻美版《突袭》,这种没剧情枪枪到肉的电影,简直浪费了浪漫到极致的慢镜头。
动作枪战没想象的火爆 但压抑的气氛可以加一星; 很多人说像突袭 倒是觉得贫民窟的百态很像暴力十三区;声控切换各类弹药的枪很酷 但没说那么小的空间怎么做到的;还有就是里面的子弹时间很像游戏马克思佩恩,海报很像光晕。
只露一张嘴,而且还是一张下垂且颓废的嘴,却因为声音迷人身材很壮而很是迷人,两女主都是尤物,加分不少。然后就是各种血腥暴力慢动作不忍直视,可别边吃饭边看。最后的结尾还是太软,软到感觉啥也没讲,软到只能三星。
真心受不了那些慢镜头~
还可以
科幻版的《突袭》,除了慢镜头炫目点外没什么大亮点。
还真是拿来主义,套用《突袭》的故事结构,模仿九龙寨城建筑风格的"妈妈帮"老窝,再玩点血腥暴力+高速摄影,好一锅大杂烩,过瘾倒是足够了,但最要劲的反乌托邦却是一点没提;随口一提染了金发的瑟尔比真是尤物一只。
the gun, the gang. bd-chd
科幻谈不上,剧情毫无兴奋点,可圈可点的嗑药唯美慢镜,看多了也腻。
无聊的可以。。
以后要多关注来自英国的3D电影 从特效制作和视觉效果来讲 绝对是物超所值。 故事本身也是很有潜力的,不过这么直白的进行也是一种魅力。 从头到尾都没看见Dredd的脸 居然是双塔里面嗷嗷尖叫的将军 我的幼小心灵啊。 2013.03.02
关于反派BOSS一伙的槽点好多啊,好想吐槽好想吐槽好想吐槽,但是吐了就剧透就剧透就剧透。。。女主很正,男主虽然只露了下巴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多好的本子,但是BUG剧情还是太多。。。啊啊啊好想吐槽反派。。。
老套无聊啊,满天的番茄汁+慢镜头特效很酷吗?十几年前的子弹时间就已经玩腻了好吧。。。
漫画改编的影片我觉得能比较好的还原原作的世界观和角色就算是很好的了,剧情方面不会太期待。本片的特效师们也好好的研究了下末世的感觉,而且判官的服饰确实看起来很拉风,卡尔叔的高级判官范儿十足,奥莉薇瑟尔比的金发妹子只看脸都觉得是个尤物,只是反角太弱了,最后boss更是弱得不像话,无法满分
嗨死了》《~~~
场景效果十足,血腥暴力小心脏有点冲击
20131109:比较一般。http://v.qq.com/cover/g/g9uf49jdy9n18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