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花儿与歌声》里,我却被这群孩子们故事深深所吸引,以及他们的声音深深所陶醉。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因其题材的缘故,并不是主流。
而且在以商业为主的华语电影市场上,像是这种将目光投向农村的作品几乎属于活化石,但片子质量还是OK的。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部展现留守儿童的电影,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电影那样,拍成样板戏,《花儿与歌声》是一部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的电影,是这个题材之内,电影发挥的最大限度了。
该片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聚焦国内特殊儿童群体,故事其实很简单,电影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佑的范大强偶遇一名小盲女吧带她回家乡认作妹妹,陪伴她走进校园,并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盲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乍一看本片乃是传统的儿童电影故事模式,但看过电影之后再来审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没错,本片在内地儿童电影的基础上,剥离的相应的意识态度和视角,而将视角真正回归到儿童之上。
也就是说,比起国内很多以成年人视角去教育儿童、或者歌颂儿童的电影,本片则是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体验式关怀代替了教育式引导,引领众多观众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做得好处,就是将最单纯本真的故事带回了电影,以童真的视角反衬现实的庞杂。
小小年纪就颇有担当的哥哥范大强,让人看到了属于山村孩子的真善美......眼盲却内心积极乐观的小女孩心明,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却也用梦想给自己点起了一盏明灯。
可见电影的背景和人设令人唏嘘,但该片却通过这群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天籁般的歌声,在现实的基调中注入温情,在朴素的讲述中饱含深情。
就像小女孩的故事,虽然有音乐的陪伴、哥哥的陪伴、老师同学的陪伴,但她最缺少的就是一个家庭,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体会到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的心酸。
小盲女范心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过程,便是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触,将一点点积蓄的感情悄无声息的渗入观众心田。
所以,这部《花儿与歌声》,才会被称为现实主义儿童电影,直面远离父母的乡村留守儿童生活处境,走进他们的心田,难能可贵,在国内屈指可数。
电影并没有抨击现实,也并非是歌颂事迹,电影敏锐注意到留守儿童群体,并不回避时代问题,但采用的是正面表达,挖掘儿童身上的光明与美好,让观众看到的也不是灰暗破损的一面,而是充满对生命的尊重,那一首首来自于古诗的歌声,唱出的是爱和尊严。
此外,电影也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奋斗了,谁来为农村奋斗,谁来照顾这群“没有家”的孩子。
所以电影中有了一位城市来的女孩,他是作为支教老师,这个角色的出现,从她身上反衬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而留守儿童们的单纯和天籁之音,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为梦想的奋斗,就像老师所言,你们学好知识将来可以走出去,但并不意味着走出去不回来了,而是让你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如此主题,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里,令该片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兼具。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不管生活多么贫困,精神人格上依然高贵,感人至深。
故事情节虽无大起大落,但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小感动层层递进,很自然,难得的共鸣。
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孩子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感受到了温暖,如花儿一般动人。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留守儿童为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
故事以离家出走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遇到了盲妹妹心明,他带她走进了学校为开端。
继而新来的高虹老师发现了心明的音乐天赋,让六岁的她担任了学校的领唱。
高虹联系到省城大医院的高明医生,让心明的眼睛有了弱光。
当有了视力的心明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校园和被月光浮起的乡野、河岸,一下子理解了奶奶的歌谣,泪水瞬间盈满眼睛。
作品真实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和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让我们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们的心田。
文/赤叶青枫最近两个月,有几部以儿童为主题的院线电影颇值得关注。
外语片当属《何以为家》、《云端之上》等,国语片则以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首当其冲。
作为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花儿与歌声》中《小池》等多首插曲中的童声仿若天籁,且首首动听,甚是养耳,不过看得出来,导演王蕾等幕后主创明显并不满足于只是拍一部单纯的音乐题材的儿童电影。
换而言之,音乐是片中的一大亮点不假,但让音乐如此打动人心,主要还是因为影片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
本片讲述了一个有关乡村留守儿童的现实主义故事。
因不满被人诬陷偷老师手机,留守儿童大强(刘晨毅饰)愤然离家出走,在郑州偶遇被母亲遗弃的小盲女心明(魏歆惠饰),他毅然将其认做妹妹,并带她回到家乡,一同上学。
后来在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的帮助下,心明过人的音乐天赋被逐渐开发,最终迎来了人生新希望。
客观而言,城市中的白领及以上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印象是比较模糊、刻板及片面化的,而《花儿与歌声》则试图打破这种印象,向大家呈现一个清晰、生动及较为全面的乡村留守儿童的世界。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能“不出所料”地看到这些乡村留守儿童困苦的物质生活,简陋的学习环境,还能“出乎意料”地看到他们细微曲折的心理变化及精神成长。
譬如“手机门”事件,大强之所以会愤然离家出走,一方面固然是任性的少年心性,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常年缺少父母陪伴而致使心理变得过于敏感和冲动?
而真正偷拿了手机的那个人,他的动机并非是贪图财物,具体原因暂不剧透,但确实也与乡村留守儿童利用智能手机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络有关,只是真相远比想象中更令人唏嘘。
再譬如范梅和马兰花这两个女同学,同样是留守儿童,亦同样各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悲伤故事,否则不会一个终日对着夹在书本中50元现金闷闷不乐,一个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让人一度误以为她是哑巴。
至于留守儿童阵营的新成员小盲女心明,她之前之所以被母亲遗弃,虽然主要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追本溯源,又何尝不是其亲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来聚少离多感情失和,二来也没能很好地照顾她才导致的多年后这场惊险的遗弃风波呢?
要不是她运气好,邂逅了大强和井盖这两个好心的小男孩,她之后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而她被大强带回家后,面对奶奶要为她做新衣的举动,她怯怯生生、不喜反悲的异常敏感的状态也是非典型留守儿童的典型表现。
所以,以上这些乡村留守儿童真真令人心疼!
他们年纪尚小,却已过早地尝尽了与亲人生离甚至死别的人间之苦,他们幼小的身体以及稚嫩的心灵所承担与背负的生活之重远超常人想象。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花儿与歌声》一片虽然展现了乡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系列相关困境与问题,但整体基调并不苦大仇深,相反泪中含笑,温情脉脉,即便生活再不如意,这些孩子们也“给点阳光就灿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因此“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成了此片主题的最佳注脚。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愿每一位在外辛劳奔波的父母都能尽量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愿这个世上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团圆家庭越来越多!
提起留守儿童,大家并不陌生,是当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不少。
在央视的“走基层”节目里,就有大量报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原型的影片《花儿与歌声》,即将登陆全国影院,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透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音乐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将留守儿童的故事和心声,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花儿与歌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大强为找爸爸而离家出走,跑到了陌生的大城市,偶然间救下了失明的小女孩心明,女孩的身世与大强从小分开的妹妹十分相似,大强带着心明回到家,俩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得知心明的眼睛有救后,大强想方设法筹钱帮助心明恢复光明,而看似不多的1万元治疗费,对这个入不敷出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令大强和心明左右为难……
片中的主人公大强和心明,说来都是留守儿童的代表。
大强的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好不容易回趟家,又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归期延后,父子俩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而心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的多,被亲生母亲遗弃,遇到了好心的大强,跟随大强回到了山村,和大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和同学一起上下学,年纪不大的她却心有千千结,内心深处仍旧是伤痕累累,无奈的生母、狠心的继父,都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痛。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也不发达,生活在山村里的孩子,不光消息闭塞,娱乐活动也是凤毛麟角。
音乐,就成为舒缓孩子烦躁情绪的特有生活方式。
清脆的独唱,熟练的合唱,稚气未脱的嗓音,悠扬婉转的歌声,汇集成一首留守儿童交响曲。
优美的曲调,不光飞出了学校,飞到了森林和田野,更是飞到了电视机前,飞到了电视观众的身边,不光传达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更由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影片用写实的故事和大量的情节,展示了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家中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们不得不辍学回家干农活;为了能跟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通话,老师的手机竟不翼而飞,找不到踪影;尽管父亲给了不少零用钱,但孩子一个人在家仍旧感到孤单和害怕。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也盼望着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年一次的见面和零用钱上的慷慨奖励,对他们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笔者作为家长,也有自己的孩子。
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在平常不过的事。
而在电影里,对于大强和他的同学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孤独的心绪、寂寞的眼神、落寞的神情,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
影片也是在告诉我们的家长朋友,挣钱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更重要,千万别为了挣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钱什么时候都能挣。
当下的影院里,大片似乎成了观众看电影的首选,枪战、悬疑、动作、科幻、古装,大银幕上充斥着不同风格的爆米花似的影片。
而一些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的作品,一些题材鲜见又直抵人心的故事,却往往乏人问津,甚至有沦为炮灰的危险。
《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直面留守儿童的喜与悲,大胆的将这一社会现象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对观众内心的冲击,是其他影片都不能达到的。
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和留守在家的孩子而言,《花儿与歌声》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文/满囤儿 今天囤儿想和大家聊聊“乡村教师”,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见到这四个字,也知道它指的是哪一类人;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在成长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里,并不一定会遇到这类人。
因此,大部分人对乡村教师的认知,是通过文学、影视、媒体报道等非接触性渠道来获得的。
那么这些渠道是否深入地点明了“乡村教师”的真正价值,也就决定了你是否真的懂这个词的分量。
5月31日全国上映的电影《花儿与歌声》就挖掘出了乡村教师的真正价值,给囤儿带来了第三次冲击。
囤儿第一次感觉对乡村教师这个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是阅读刘慈欣短篇小说《乡村教师》的时候。
相信所有读过该小说的人都会和囤儿一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可惜宁浩将其改编成了完全跑偏的《疯狂的外星人》,令人失望透顶。
囤儿第二次感觉对乡村教师这个概念有再进一步的认知,是在综艺节目《巅峰之夜》里看到了来自台湾某乡村学校的“铃漾扯铃团”的表演。
在一名乡村教师的带领下,这群孩子通过精研空竹表演,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
与这两次冲击一样,《花儿与歌声》第三次点出了乡村教师真正的价值。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够对这个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片中的乡村教师相对有一点儿特殊,是一个小分支——支教教师。
支教教师一般来自于城市,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不同于刘慈欣笔下的李老师,也不同于扯铃团的教练。
他们很难像那两位一样一登场就是伟大的、无私的、坚定的,他们往往需要经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从故事层面上看,《花儿与歌声》的主人公是学校里的一群留守儿童;可是从主题层面上看,囤儿觉得支教老师高虹才是主人公。
这群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心结,会影响学习动力和自信建立,甚至还有因为心结而做出过错行为的。
高虹在授课之余,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去“破案”。
并用合唱团的方式,把解开心结的学生们凝聚在了一起。
这些,都是她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
也正是乡村教师对比城市里的老师们,所多出来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高虹挖掘出眼盲的小心明的唱歌天赋,让她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这与扯铃团教练的工作体现出了同等的价值。
乡村教师的价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希望的播撒。
乡村的孩子,无论是不是留守儿童,都有走出去看世界的权利。
可是这个机会并不能等着天上掉,而需要老师以他/她的学识、技能、经验、用心去挖掘。
在现代社会,给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显然是功德无量的呀。
《花儿与歌声》原著小说之所以拿那么多奖,没准儿就是因为这个思想层面上的深度。
如此看来,把握住精髓的改编电影,也得收割上一圈奖项吧。
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心血和精力打动,而忘记了去客观看待自己的创作是否真正好。
讲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多少真的是一件很蠢的事,谁的创作过程不辛苦?
这让我想起当时我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看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亲力亲为这么多事,太不容易了。
我太想强调这额外的付出,太想让每一个人都看到这些不容易了。
在不断的自我美化之后,它的一般变成了好,它的好甚至变成完美。
所以不得不承认,在创作这件事情上,自我感动是原罪。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描写了乡村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
据说还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
剧情简单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儿童观影。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乡村孩子的心田。
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有淡雅芬芳的茉莉,有傲雪凌霜的腊梅,有优雅高贵的丁香,也有清新淡雅的蔷薇……这些花儿亦如少年一般,在雨露中汲取力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坚信着,也期待着——在歌声与欢笑中生长的花儿,芬芳四溢;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心中肯定满是希望与美好。
国家发达了,我们也赚钱了,我们同步也要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更加关心和陪伴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关爱我们的父母,更加爱护社会,以慈悲的胸怀面对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也是提升国人的“素养”之一吧!
感谢《花儿与歌声》的创作团队[握手]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强]教育下一代的好影片[强][强]忆苦思甜的优秀作品[强][强][强]…………让我们全员动起来,让社会充满更多的“爱”[玫瑰]
文/木易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都选择跻身于大城市的拼搏奋斗中,而与此同时因为条件限制,难免会出现老人与小孩子相依为命的现象,少有影视作品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而电影《花儿与歌声》正是聚焦孩子的视角,用浪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
《花儿与歌声》是由蕾子导演执导,一群孩子们作为主角的电影。
影片全程克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镜头调度赋予电影更单纯更为浪漫的意境。
同学间无邪的天真,师生间动容的感人,美好误会的兄妹情以及父母与子女间久而别离的亲情等等,这些情感的表露质朴而简约,尤为触动人心。
小男主大强自幼父母离婚,又因父亲常年在外漂泊打工,与患有眼疾的奶奶相伴相依。
往往大众对单亲孩子的认知总会觉得没有完整的家庭,得不到该有的爱,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走向极端,或是倾向暴力、孤僻,又或是有着本不属于他的成熟,两个极端都叫人心酸。
而大强则属于后者,五年级的他本该好好享受自己的贪玩童年,却被生活逼迫撑起了一个家的希望。
尤其对“妹妹”心明,与亲生妹妹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年纪又相同的先天眼疾,让大强瞬间就认定了这个被抛弃的小女孩就是他妹妹,呼之欲出的就是他身为哥哥的责任,将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心明。
于现实这可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转身背后却是充满希望的温暖,正如电影《小偷家族》中所说,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家人。
在这些孩子中不只有大强是如此遭遇,他们多数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亲相见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三年一次,他们也许调皮也许平静稳重,但每次一个人回到家中,总会默然伤感变得孤僻,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他们需要的并不多,比起奢侈的礼物,足够多的零花钱,我想时常见到爸爸妈妈便足矣,反过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茁壮成长的足迹,何尝又不是一种最简单不过的小幸福呢。
当然电影中最为让人触动的是小心明,即使老天爷的不公让她先天失明,但她却像太阳一般给着观众无限温暖和希望。
“大地是黑色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唯有看到哥哥(大强)才是有颜色的”,兄妹二人的对话之间,几句简单的言语却表明出了心明的内心世界,岂止是眼睛上的失明,被抛弃的孩子更是接近了死亡距离。
心明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失意,但她并没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去拥抱被误会的幸福并紧紧抓牢。
光是小女孩扬起笑容的嘴角就足以治愈观众的心灵,更别说她天籁般的声音唱响整个村落,如一缕阳光从银幕中照耀出来,温暖现场每一个观众。
《花儿与歌声》真心一部温暖的电影。
呼吁家长朋友们,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要忘了留下时间陪伴家中孩子,珍惜最简单的小幸福时光!
大概在十年前,我辞去工作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全国旅行。
当时的我正处在严重的焦虑之中,眼前的未来一片模糊,我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又或者,这人生是不是压根儿就没给我留下什么选择。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一间咖啡馆里,我和朋友姚澜聊了一个下午的天儿,他是一个电台DJ、前摇滚乐手,和一个女孩儿的父亲。
他的长发和神情里还依稀流露摇滚舞台上的凶悍,但聊到女儿的时候却是满眼温柔,他说他觉得,把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照顾好,就是最摇滚的事儿。
在看电影《花儿与歌声》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段句话。
影片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的大强偶遇小盲女心明,将她认作妹妹并带回家乡,陪伴她走进校园,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全片几乎没有一个父亲出现,一群“事实孤儿”撑起了整部电影。
影片并无意指责“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中“父亲”角色的失职,实际上影片中多次表现大强的父亲在广州打工的不易,以及他对孩子的思念。
这世上大概很少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就像民谣歌手川子在歌曲中描写的情感:“宝贝,来到这世界的时候,你知道爸爸有多高兴吗?
那天我们请了很多的朋友,还给你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然而,这首歌的名字叫《郑钱花》,谐音“挣钱花”,我们都知道父母这份责任意味着什么——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挣钱花”成为无数父母留下孩子、踏上征途的唯一目的,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症结。
这个症结,是成年人的症结,但我们似乎很少关心这些“事实孤儿”心中的症结。
与以往反映此类题材的作品不同,《花儿与歌声》几乎完全是从儿童视角来解构留守儿童问题,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影片的氛围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低沉——大强为妹妹打架、用泥巴刻字做印章教妹妹写字,孩子的世界里,大部分喜悦和苦恼其实跟贫富关系并不大。
当然不能就此断言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陪伴之间的选择题已经有了答案,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毕竟当妹妹的眼睛有了救治希望的时候,大强还是被一万块的手术费难住了。
《花儿与歌声》或许只是为我们增加了一种思考的视角——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双明亮的眼睛?
两只可以用来陪伴和抚慰的小羊?
上少林寺学会武功不被人欺负?
还是一个父母陪伴,生活清苦的家庭?
《花儿与歌声》试图从孩子的角度与观众建立一次沟通。
与以往的成年人视角的“关爱”不同,《花儿与歌声》用孩子的苦乐与歌声对家长进行了一次反向的“陪伴”,大概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摸索到一些物质与陪伴之间的平衡吧。
川子的歌里还写道:“你的爸爸也想做个男子汉呐,给你们母女俩一个温暖的家,可是我的宝贝你知道吗,现在的钱有多么难挣啊。
”可能是我们都老了,觉得自由地活着太容易了,不负责任就行了,而扛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并且没有疏于情感上的陪伴,才真正配得上一句赞扬——我X,你丫太摇滚了。
真实感人的电影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掉下了眼泪,可能是因为已为人父母,电影里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但生活的环境和遭遇有着天壤之别,当下的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为了改善生活基本都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儿童在农村留守,他们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都成了一个巨大的现实课题。
影片清新淡雅,纯朴自然,情节感人!
看了花儿与歌声,想到童年的自己,影片让人感觉真实,意义深刻,坚强的心明,我情不知尽掉下了眼泪,一家人的情不是用金钱卖到的,特出中国传统美德,好感动、太精彩!!!👍👍👍🌹🌹🌹
触动心灵,令人深思,感染力非常强的作品,含着热泪看完……希望大家都能看看,全社都来关注所有儿童,为祖国的明天昌盛祥和,贡献自己可以力量!
今天带两个仔去看的,希望他们能明白其中的一部分道理。你们是好幸福啦。懂得多点关爱儿童,关爱家人😀😀😀😇😇😇
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我们要多多帮助他们。
关爱孩子,关注留守儿童,愿她们也能健康成长
整部电影,以朴实而有诗意的画面,讲述了一段暖心感人的故事,葱郁秀美的村庄,孩子们恬静乐观的笑容,沁人心肺的纯净歌声,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温暖又治愈通过组织观影,家长们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孩子观看的影片,让城市的孩子珍惜和父母一起的幸福生活,很有教育意义
挺好看的,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和爸爸妈妈看的,妈妈当时还哭了
一边看一边泪流满面,觉得留守儿童真的很需要关注。也被那些儿童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太感动了!让我流了好多眼泪!我们要关心留守儿童!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了解生活在另一个地方的孩子们生活状态,才会懂得珍惜!生活中不是处处阳光明媚,也有艰辛和无奈!
貌似会被删除.今天带小朋友去看了...哎.不到半小时就出来了.整个电影院这一场电影就两个人包场.....失望
一部感人的电影,让人感觉到心灵的纯洁,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好看
一般,学校组织让看的。很多催泪的情节太刻意,而且农村,“太新了”,有种旅游景点的感觉。
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很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影
孩子的成长,需要引起社会,家庭的重视,立意很高!
非常感人 是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题材
真心不错,《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