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
多么难得。
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
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
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
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
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
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
只约略知道自闭症。
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
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
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
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
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
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
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
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
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
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
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
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
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
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
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
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
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
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
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
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
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
直接忽略掉。
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
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
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
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
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
第一次去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
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
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
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
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
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
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
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
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
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
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
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
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
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
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
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
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
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去找)。
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
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
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
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
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
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
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
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学——才能去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
)。
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
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
能赚钱吗?
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
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
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
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
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
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
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
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
看上去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
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
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
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
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
他没有笑。
但他反复的看。
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
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
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
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
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
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
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
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
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
(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
能力越强,风险越大)[终于写完Luke了。
伤神伤心。
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去爱他。
不快乐。
除了数学一无所有。
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
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去,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
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去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
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去机能)。
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
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
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
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
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
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
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
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
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
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去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
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
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
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
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去追张梅呢?
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
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
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
他们是不会主动的。
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
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
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
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去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
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
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
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
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
这就强迫他去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
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去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去张梅的痛心。
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
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去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
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去了--------正文结束文后再说两句: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
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
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
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
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
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
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
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
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
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
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
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
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
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
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
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
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
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
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
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
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
现实还更混乱一点。
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
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
《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
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
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
谁又放得下呢?
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
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
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
挺好。
为什么不呢?
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
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
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
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因为asa这部电影看过三遍吧,其实除去粉丝滤镜,良心说女主就是擅长数学的普通人啊。
如果结局男主得了金牌我反而会觉得很套路了。
本片本来就是一个自闭症少年感受爱的成长历程呀,而且初两人莫名来电外,之后的感情线也觉得挺正常的,两个人经常一起玩,一起学习以后女生主动什么的其实也很自然,所以不要喷女主了叭( ˘•ω•˘ )
大家通过《x+y》电影,都知道了电影原型丹尼尔参加了国际数学奥赛。
也是通过这个电影,大家对电影主角原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
丹尼尔参加完奥赛后,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
丹尼为什么说中文这么好,精通中国历史?
丹尼尔为什么17岁的年纪就和前女友结婚了?
丹尼和现女友怎么样,为什么她的现女友这么低调?
为什么网上有人吐槽丹尼颜值低,明明看了他的照片和本人觉得他很帅很萌?
据说丹尼尔从剑桥毕业,去了谷歌,现在自己开公司,同时又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布足迹,在世界到处旅行,他是怎么分身的?
丹尼尔有阿斯伯格症,这个和高功能自闭症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对阿斯伯格症的了解这么少?
好了,问题很多,这里都有答案。
丹尼尔参加完国际奥赛后,得了银牌,被英国剑桥三一学院直接录取。
这时候他未满18,所以需要gap year一年才能入学。
丹尼尔选择去中国旅行。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说中文。
而从剑桥毕业后,丹尼尔去了谷歌工作,定居伦敦。
计算机语言精通Java,C++,Python,Go等等。
现在自己和朋友开公司,做高频交易。
与此之外,丹尼尔精通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宇宙史、世界语言史,对社会学、国际发展等等略有涉猎。
数学就不用说了,毕竟是人家的专业,现在有空他会给世界各地的奥赛新生讲解数学题目。
关于颜值,丹尼尔小时候和朋友们在湖区玩。
不小心被船桨打中,牙齿掉了几颗好可怜。
所以丹尼尔在BBC纪录片里颜值是史上最低时刻。
后来牙齿修补好了,颜值恢复。
丹尼尔本人的近照:<图片6><图片7><图片8>丹尼尔从小是三国迷。
有空的时候常到中国旅游。
他很喜欢寻找三国遗址、古战场、古墓、古栈道。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三国古迹,要跑到人烟罕至的不毛之地。
丹尼尔也喜欢爬山,中国名山已经去了近50个。
前两年去西西里环岛旅行,爬了三个活火山。
旅途间经常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或事。
丹尼尔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更有戏剧性。
譬如在中国某国企就职了一段时间,经历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真的可以拍电影续集了。
不过现在丹尼尔自己和朋友组了公司,人际画风从复杂转为温馨。
附上丹尼尔在中国旅游路线集合,以及他几年前自己制作的三国人物关系图:<图片5><图片9>网上有爆料丹尼尔离婚。
是的,他17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
在大家要偷偷摸摸早恋不要被老师抓到的时候,大牛结婚去了。。。
当时丹尼尔在中国认识了前女友,于是把这位初恋带回了英国。
ex没有签证不方便留英国,所以结婚了这样有个身份留英国比较方便。
后来散了。
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只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现在还和初恋在一起就理解了。
至于在吐槽离婚这个梗的,人家大牛结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没开始早恋;人家大牛离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单身汪过年时候整天被催婚。
人家王菲要结婚离婚,你是不是又要冒出来刷存在感。
关于丹尼尔感情情况,这个我在豆瓣电影短评里有提起过:“男主原型丹尼尔17岁时结婚。
当时女主原型ZY需签证,所以俩人结婚了,当然也是相爱过的。
俩人分开后,丹尼尔低迷过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认识了爆料的. Hypnos . 手机社交app上认识的,当时各种手机社交软件好像很流行。
后来丹尼尔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现女友Le,追了Le蛮久。
从英国追到西班牙再追到中国,后来在一起了。
现在蛮好的 ”。
(好吧,评论里有人发现了我就是丹尼尔现女友Le(ej)。。。
本来我还打算隐藏起来的。
既然被大家发现了,我就再过来说几句吧。
一开始知道丹尼尔ex的事情,我是介意的。
不是介意他有ex,是担心他对感情不负责。
后来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他是个很重情重义的人。
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丹尼尔手机里ex发来的消息,大致意思是“谢谢你们一家人的照顾,很抱歉伤害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看到了不是丹尼尔辜负别人,我心里就放心了,我这才放心下来跟他交往。
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在这里就先打住话头。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误会丹尼尔是自闭症。
我这里解释一下,丹尼尔是阿斯伯格症。
可能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症。
有阿斯伯格的名人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我在这稍稍科普一下。
自闭症分低功能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这两者的智商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
大多数人对自闭症的印象和偏见可能来自低功能自闭症。
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症很相像,但有一些区别。
简单举个例子吧:高功能自闭人士不会主动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阿斯伯格们经常会跟人分享想法和发现(特别是孩童时期)。
但是讲的内容特别细节而且滔滔不绝,导致交际出现不和谐。
通常阿斯伯格们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示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一般会过早喜欢历史、天文、地理、数学、航空、军事方面的东西,而不是过家家或者滑滑梯。
还有一点区别是,普通人对感兴趣的事物的热度大概是几天或几礼拜,而阿斯伯格通常会超长时间痴迷于某事物,剖析原理和构造。
譬如玩游戏,阿斯伯格除了打通关和找出各个英雄的所有技巧,还会找到游戏里的各种bug或者专注一些普通人不会关注的事物。
丹尼尔小时候玩游戏,各种破解游戏程序,后来甚至拆了电脑和游戏机(ps什么的?
记不清了),研究每个零件的功能。
好像还破解了学校的电脑(具体过程也记不清了,蛮早前跟我讲的孩童时期的故事)。
很多阿斯伯格们在小时候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和排挤,因为很明显他们异于同类人。
但是,阿斯伯格在逐渐长大后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一样,毕竟高功能的智商会拉高他们的情商,所以他们随着年纪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会慢慢自主学会一些交际技巧,把自己伪装成普罗大众的样子,隐藏在人群中。
希望了解阿斯伯格症的朋友可以搜知乎,可以找到比较全面的答案。
如果大家感兴趣丹尼尔的近况,可以来问我。
只要是方便回答,我都会告诉大家的。
因为不会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了哈哈哈。
在这里,谢谢大家对电影的关注,以及对丹尼尔的关心。
---------这里有个链接,关于一些我俩的故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7458/answer/80843789?group_id=671335682303619072--分割线-丹尼尔开微信公众号啦,ID:Lightwing欢迎大家关注哦,感谢,笔芯^^/
很多人说女主丑,我就奇怪了,周围的平凡人不都长这样的吗,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她好看呢。
况且女主只不过是脸胖了点,怎么了?
人家五官立体,眼睛圆圆大大的,头发黝黑,挺自然挺接近生活的啊?
有的人又要说了,人家是演员长得好看是应该的,我就问这个女生究竟哪里丑了?
还有那些甚至牵扯到说这个女演员辱华的,我更纳闷儿更觉得滑稽了,全中国上下14亿人口有多少人长得比她普通,比她平凡,难道长得不漂亮不精致的Ta们就不配喜欢别人 不配拥有爱情吗?
呵呵了。
这是讲一个连与母亲交流都困难的自闭症男孩在与女主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交流和爱的故事,而不是一部只凭借颜好的漂亮小姐姐就让人心醉,觉得“颜当户对”的青春偶像剧 好吗?
对于交流困难的他来说一个能改变和感化他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心专注于数学的他来说难道相处的过程还没有一副精致的皮囊重要吗?
长得漂亮确实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可这个长得不算出众也不算难看的姑娘逐渐改变一个人的过程就无所谓吗?
况且这部电影本身就与现实相关,据说这部电影和一名擅长数学的男孩有关,他也一样喜欢上了一个中国的女孩又有人说了她性格矫情,看上去就是婊,人说话小声就婊?
主动一点就婊?
在和一个男孩相处的过程中喜欢上他 就婊?
我班上就有这种人啊,可人家就是学霸,人家做什么事就是认真,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女主她没有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情,你只在乎Ta的外表和看上去得样子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可就凭这点就对人家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的就很爽是吗?
总之我觉得患自闭症的男主能遇到一个让他喜欢,也喜欢他,改变他的女孩是一件很棒的事
性格孤僻社交恐惧症的理科天才让父母操碎了心且间接害死了自己父亲。
在同病相怜的老师教助下开始练级冲副本,前往台湾奥林匹克数学比赛,一位善解人意温柔可爱的台湾女孩让他打开了心扉…最终也化解了多年和母亲的矛盾与心结………打完这个简介我自己都起了疙瘩_(:з」∠)_虽然各种狗血,但其实很明显如果拍得好这会是一部很赞很情怀的电影。
但是哪怕有些很唯美的场景,有几首很好听很抒情的插曲,等我看完那一瞬间我还是忍不住爆了个粗:这特么的怎么回事!?
我真的不太清楚故事的主线到底是什么,剧情支离破碎的,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到结尾很多东西根本还没发展好就匆匆画上了一个句号,什么亲情,师生情,折翼的flop天才老师的自我救赎,妈妈的爱情,男女主的爱情,数学天才们之间的友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之类的。
国际性的奥数比赛最后就让男主这么任性地翘掉了,坚持十几年不亲近母亲不亲密接触人类的人因为女主那十来天的陪伴和母亲一场谈话就可以改变心态拥抱亲人……不是我不满美好结局,但那感觉实在有点奇怪´<_`在台湾期间某个同队的天才戏份忽然就多了起来,他的独立独行神经质让男主的孤僻也显得不这么孤僻…so…?
说到女主…对…首先在台湾时那些台湾腔我就听得好难受啊啊啊,女主说英文还好,一说中文的腔调我就跪了“哇哦你的中文说得好好哦~”我不觉得女主演员本身有什么让人不满的,但女主这个角色就让我十分不爽,十多二十岁还要各种卖萌拍手哇哇叫OJZ对不起我实在接受不了喽,少有的,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女主= =、在等号时拿着手机看完的,因为各种烦躁难免会有主观偏见,不喜勿喷。
美国上映的名字叫a brilliant young mind。
brilliant 我想就是指那些彩色的感受,那些nathan曾疑惑是数学?
其实原来只是抱着为了写paper而去看的心态。
但是真的看完了以后还是很喜欢。
喜欢nathan从羞涩到勇敢的转变,喜欢电影里那些五光十色的镜头,好美,美的就像真正的彩虹🌈。
虽然也有不喜欢的部分,比如说对于中国女孩的设定,其实大多数亚洲人可能都不会这么直接。
但是这就是剧中女孩所与众不同的地方。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插叙很感人。
世界上真正阻碍nathan正常交流情感的不是他的自闭症,而是他一直无法释怀的失去的爱!
当他坐上副驾驶座位,握住母亲的手的那一刻,身边的人们为此拭泪,感动!
原来,爱从来无法用加减,甚至是任何方程式来概括,这是一种感受,美丽的感受!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
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
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
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
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
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
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
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
想想梵高,想想图灵...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
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
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
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
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
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
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
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
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很好奇会怎样展现台湾 怎样呈现一个英国男孩和台湾女孩的故事 怎样解析爱的方程式 怎么说呢 没太多惊喜也没有失望 开头第一个照面就认出了那双蓝眼睛 心跳漏停一拍 仔细审视不免觉得是没有小时候好看了 身量拉长了许多 越发典型的英伦青年了 但演得还不错 好像一直都是沉静的角色 从Modred Hugo 细细红线 Ender's game等等 在想如果尝试一下个性飞扬花花公子什么的小坏蛋会怎么样哈哈 那估计广大女青年都要遭殃了loltaipei方面光影都处理得很不错 能透过男主的眼睛看到他的内心 好像时而困惑 某个时刻又自然得解 英国的田园风景自然无需多讲 不变的迷人 剑桥的房子建筑啊 三一河畔如从前一样无章的杂草 梦回一般好想念><女主略差强人意但也没有某些恶意中伤说得那么差 对一个少女来说想做就做 完全心性使然很可以理解呀 有什么可诟病的呢 我只是伤感我不曾那样肆无忌惮 但是同理 也会是这说变就变的心性 就像她说她的favorite总在变一样 离开时的不假思索也不禁让人感叹真是毫不犹豫毫不留恋啊 而男主这样懵懂的性子 一次次新鲜的接触 却是把这份困惑和不解刻在了心上 刻成了a formula for love, 想着 “but I can't solve it”. 假如不曾像后面发展一般的温情 女主大抵回去后伤感没几日就将男主忘了 而男主却要念着她相当长的时间了不禁又想起那句 “先挑引我的人 爱得比我少”不知怎么的想起八月迷情那个小男孩 又想起纳什 都是些内心有灵用独特的眼光体会这个世界的人 无端让人感动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你加班好几天没有陪他,在这个不是周末的早上6点他就拉着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会不会感动?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怪胎儿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怪胎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
当有点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正常了?
国外往往会匆匆忙忙把孩子定义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等症,国内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义到怪胎那一类,认真引导和倾听,也许孩子都会象影片男主角一样变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师,两个女孩,妈妈,爸爸,让他学会爱,与被爱,爱是被需要,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就变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啊,对世界的美好幻想。
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和数学有关的影视作品70】本片原型也混知乎网:我是 Daniel Lightwing ,英国约克人。中文名:李轶睿。现在坐标伦敦。曾获国际数学奥赛银牌,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是 BBC 电影《 X+Y 》及相关纪录片男主人公原型。前谷歌员工,现为 Castella Research 公司联合创始人,从事机器学习和自动化交易。三国迷,经常到中国旅游,对地理和历史感兴趣。喜欢参与中西方文化互动。
看了男主原型现女友的豆瓣发帖,我表示惊呆了。这个故事瞬间升华了。
2.5
Asa怎么现在演什么角色都是一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样子?演什么都是同一种方法同一个味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不过这剧本实在平淡无趣。张梅这角色设定问题不大,是演员演得实在太差了所以大家都觉得恶心!
hurt
如果不是最近大家吐槽阿沙长残,我都不记得我曾经迷过他,看过这一部。
小情侣站在一起的画面还挺萌的/妹妹演技是差了点/心疼前面那个自闭症(?)少年,竟然后面没戏份了/结局有点小烂不过没有意外/底迪演技不错呀哈哈哈
中国队一定又赢了
目测给3星以上的都是冲男演员的脸给的。能让我对任何一个角色都特别反感也是相当不易。老师就是个方仲永,男猪妈整天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惨,并没有看到她积极教孩子融入社会,男猪就是个自以为是的nerd,男猪的女盆友是不是傻逼?还拍手卖萌?大姐你几岁?这片简直就是用小清新的拍法黑了全体prodigy。
拍的很好,自闭者只是需要一个真正理解他的人,中国姑娘很热情且善解人意,她懂的被人歧视的感觉因此理解南森的感受。人就是要活的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生活这么多不开心,往事不堪回忆,何不放开一点开心生活。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在Asa成年之际观看此片。配乐过分美妙!Asa真男神,首讲中文,献银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还是他的初吻),百般少年姿态帅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样子实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谓有点不知羞耻地主动。不知何故就是钟情这种暧昧朦胧温甜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因为和我实在太有共鸣了。[4.4看的]
男主眼睛好好看,这剧情和这女主…
女主演的时候30+这件事情震惊到我,状态也太好了,真的不考虑出保养方法吗?我一定买
以为是天才自闭症少年用数学治愈心灵创伤的故事,结果熬成了跨国早恋为爱弃考的故事,行吧,病好了就好。还有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水形物语女主的配搭里居然能看到中国广场舞大妈舞扇的风采,真·次元壁裂·华人之光。
Issac好坏好可爱哈哈
居然让我有点怀念高中课桌了 可怕
喜欢呆子!!!
音乐很适宜,淡淡中那一刹那,真好。nathan的妈妈让我想起了我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