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堂的故事开篇,意欲着所谓上帝所谓天堂,都是随心所欲,是用来“宽恕”和“突破”的,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了进来,特别想探究接下来安静地坐着喝咖啡的导演所希望的后面推进会怎么样的。
然后就开始极其工整的构图,简直是对称美学之经典之作,再加上上帝视角,很多人说在致敬罗伊安德森,我却不这么认为。
苏雷曼的这部片子要比罗伊的《关于无尽》好上太多,对称美学的构图是一方面,更贴近真实的色彩是另一方面,还有就是故事的隐喻让人思考,愿意跟着下去探究的好奇心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说要比较,我更倾向于《被涂圬的鸟》,视角下的单片段故事的推进,呈现出那时状态下的不同人心与隐谕。
法国电影公司和纽约电影公司的遭遇太逗了,感觉和现在的年青导演的遭遇差不多,无知无畏无所适从,与其靠塔罗牌,不能好好学周易。
从巴勒斯坦到法国,从法国到纽约,从纽约再回到巴勒斯坦,挑选了欧洲和美洲两个世界主话语权地区的两种方化风格的国家去拍摄,其实便为后续回到巴勒斯坦的结构做下了铺垫,无论多么发达,警察的无能与暴力的无处不在在哪儿都一样。
巴勒斯坦的警察拿着望远镜看着远方却完全不管就在眼皮下的撒尿和暴力摔瓶,法国的警察有着最先进的电动行驶设备却追不到一个往车子下扔玫瑰花的人亦或是闲得蛋疼到天天检查市边小店的霸天位是不是合规(怎么和某国的城管一样?
),而美国的警察却更是有如废物一般。
欢快的音乐、觑丽的配色、错落有致的灯光都加了不少分。
回到巴勒斯坦的导演发现邻居真的天天照顾他们家的柠檬树,而那个抬水的姑娘终于不那么死板可以一起抬水了,当然更大的变化在于突破了文化桎梏的巴勒斯坦人也有夜生活,那么哪儿才是生活的天堂呢?
不是法国、不是美国、不是他乡,而是自己的故乡!
PS: 冷静地旁观别人的一生也许和第四镜一样,会是抓取人心的方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本周开始前先总结一下过去一周,按照顺序我依次见到了中国导演刁亦男,法国影星伊莎贝尓.于佩尔(挨着坐一排一起看电影),中国导演贾樟柯,影人赵涛,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南方车站的聚会》导演见面会
和伊莎贝尓于佩尔在现场看《南方车站的聚会》
贾樟柯,赵涛在法国电影资料馆
《必是天堂》导演主演见面会这么密集的见明星影人,一般只有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现场才会发生吧。
但是,其实不然,在巴黎,你也可以,其实巴黎每一周都会有不少主创阵容出席的新片首映,而且提前预定并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本月接下来要出席首映的影人包括:中国导演刘苗苗,日本导演新海诚,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美国影星伊桑.霍克。
是枝裕和《真相》导演演员见面会怕不清楚时间地点吗,别担心,《耐观影》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公布明星和导演见面会的讯息。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入群”两个字。
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本周的电影推荐,就像本文标题所说,只要你在巴黎生活过,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说,这部电影也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
那就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新作《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英语名字It must be heaven的感觉就是必定会有一个地方像天堂一样完美,在那里没有烦恼,只有开心。
主人公并不满意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开始去尝试寻找他心中的天堂,在经历了巴黎和纽约以后,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他终于发现每个地方都不是天堂,如果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天堂。
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台词,尤其主演兼导演苏雷曼几乎只说了不到十句话,一直在用他的眉毛,眼睛,微表情去诠释剧情。
但是这种沉默方式展现喜剧的难度其实是高于用语言诠释喜剧的,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喜剧大师”憨豆先生“也是全程沉默,也是面部器官表情极其丰富,但是在他的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夸张的动作”和“特殊情境”的戏剧冲突引发观众的笑意。
这些在苏雷曼的影片中也是不存在的,他的电影是如何表达呢?
他是以极尽讽刺的方式给我们展现日常生活中的闹剧而自己保持全程镇静的状态,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强的喜剧效果。
比如一开场的宗教仪式,真的没在任何电影中看过这样的闹剧,或者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会让人哄堂大笑,比如在巴黎讽刺Parisien爱喝酒的场面,在纽约讽刺全民携枪。
他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几乎讽刺了全世界,我目前还记得的包括: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西班牙人等。
还有从上到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法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医生,急救人员,难民,无业游民,地铁逃票者,模特,清洁工,美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出租车司机,公园锻炼的带孩子的妈妈们,练太极的华人,
此外,他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如用一只麻雀隐喻法国人的喋喋不休惹人烦,以一个运水的妇女阐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以偷柠檬的邻居讽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国土的侵吞,
隐喻法国人的麻雀接连不断的场景切换也会让人想起另一部北欧电影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一样的非线性叙事,但是比较而言,《寒枝雀静》太高冷了,和观众有较强的有距离感,观看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无法代入自身。
《寒枝雀静》而《必是天堂》则更加生活化,更加观众友好,影片中所描述的人和事就真的是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只是需要用陌生的眼光才能发现,久了会习以为常。
所以我会说巴黎的你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找到超强的共鸣感,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曾经生活过。
《必是天堂》
《寒枝雀静》最后的结尾是在一家巴勒斯坦的酒吧中,在一群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也预示着巴勒斯坦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未来,那必然是天堂一般。
里面的很多角色都是成双成对的,两个人喝酒,两个警察旁观着,两个穿着一样的人彼此交换着墨镜,车后座还坐着一位蒙面少女,两个清洁工把扫把和罐头当作高尔夫,一杆清。
邻居讲的故事如此富有哲理,像是少年派的故事,里面有蛇、老鹰、鬣狗。
街上有一辆辆的坦克驶过,好像看到了坦克大战的生活版,有骑士井然有序的行走,整个城市静谧而又规整。
这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人类的语言是复读机。
电影《必是天堂》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作品,于2019年上映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影片通过导演自身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寻找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故事,同时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荒诞与现实的残酷。
一、叙事线条:从故乡到异乡的旅程影片以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家乡拿撒勒为起点,这里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日常浇花、抽烟、和邻居交谈的地方。
拿撒勒充满了东方神秘的预言色彩,但也显得阴晴不定,政治的动荡在这里通过街道小混混等场景间接地展现出来。
导演在故乡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是不安与束缚,于是他踏上了寻找“天堂”的旅途。
影片的第二段叙事发生在巴黎。
苏雷曼在这里观察着时尚之都的浪漫与繁华,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不可捉摸的现实。
他在街边咖啡馆观察时尚男女,用慢镜头捕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
巴黎的段落中,导演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如米其林三星级乞丐救助、清洁工泰格伍兹等,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不公。
影片的第三段叙事则移到了纽约。
在这里,苏雷曼更是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人们稀松平常地携带枪支在街上漠然游荡的场景,既令人捧腹大笑,又让人心生寒意。
这种荒诞感在纽约段落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通过梦境的呈现,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与暴力。
最终,苏雷曼回到了巴勒斯坦的家中。
尽管故乡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邻居偷窃水果等,但夜店中尽情欢舞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希望。
导演在结尾处展示的这种希望,是对巴勒斯坦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深刻启示:内心的淡定与自由影片《必是天堂》通过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全球之旅,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不公,同时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能够让人内心淡定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
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中,导演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展示了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冷漠。
无论是巴黎的时尚男女,还是纽约的持枪路人,都显得那么不可捉摸,仿佛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
这种敌意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然而,回到故乡巴勒斯坦后,导演却从夜店中尽情欢舞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这些年轻人虽然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与自由,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导演想要传达的:真正的天堂不在远方,而在内心。
影片中的这一启示,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而《必是天堂》则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天堂。
不足之处: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虽然这种结构有助于展现导演在不同地点的经历,但也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显得较为松散。
特别是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中,一些荒诞的情节虽然引人发笑,但缺乏足够的连贯性,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惑。
总的来说,《必是天堂》是一部深刻揭示现代社会荒诞与不公、传递内心淡定与自由主题的佳作。
影片通过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全球之旅,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尽管影片在叙事和表达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依然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和思考。
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敌意和不安的世界中,真正的天堂不在远方,而在内心。
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时,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影评《必是天堂》笔名——飘逸洒落君捞起沉重的网,蛇皮的道路,滑车的炮弹,褴褛的捷径。
满满的仪式感,时空错落有致,修裁行为艺术,场景收获地域的旗帜。
来往交替的礼仪,莽撞,花式,对比,覆盖,擦肩,逃离。
略带滑稽的捕捉冷漠,也略有欣赏把玩的忐忑意味,其中疑惑不解,任它持续发展,只又一切看淡明了。
置换分镜的旅游,飞机飞过蓝天,海水漫过小岛,荆棘的草丛走过空隙的拜谒见者。
手持托盘,转角的行睡客,鸽子游名胜古迹的迎宾参观礼。
行在路上,心如水面,马蹄踏过的涟漪,斗拱的凯旋门,随地铁的呼啸穿堂而过,易拉罐的保龄球,随着国歌行注目礼。
七彩的烟雾,闪过午夜的走秀T台。
邮轮游渡的桥廊河岸,桥头桥尾的栏柱子,在日照中雪白。
鸟儿在书桌上的嬉戏捉弄,在窗外的线谱全无。
都市夜路的蓝魅,反着幽黄的车站,在狭隘的空间分定了音乐曲款。
午夜的刮水器,车辆的旋转,再旋转,像洞穴的自语回声无息。
店门前的背包客,湖边的运动场,喷泉上的白衣天鹅。
街巷戴副鬼画面具,穿过酒肉食场,掌声喧闹喝彩未止,有生年前的铭记,在开始与结束执意的圣使...
这个导演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他很擅长用道具完成隐秘的叙事,用突兀、鲁莽、不合常理的行动轨迹去划破平衡和谐、宁静美好的画面,甚至于让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注视下变得怪诞与诡异,而最不屑于用语言加以诠释,以此来建立他所需要的符号。
是的,他摒弃了不同语境之间的交易,没有隐喻而充满象征,那只是带有强烈指向的某种间接的意象——对某些概念符号略显生涩的再定义。
为此,他可以把香榭丽舍直接装扮成时装周T台的模样,或者干脆把巴黎想象成一件祛魅的肤浅的当季时装。
他当然也可以把纽约窄化为布鲁克林区,夸张的镜头扫过满大街背着自动步枪的普通市民,在这种场景下,没有枪战、秩序井然反倒不同寻常……这些仅具有风格的意蕴——哦,原来也可以这样夸张,而不怎么显得尴尬。
严格来说,这称不上是一部电影,而是冷眼旁观以及借助于影像碎片的文学化的思考,一位一言不发肩膀上扛着一颗脑袋的旁观者(导演),过路,路过,思考也仅是围绕着人之归属:世上难民有的是,可哪有什么世界公民,即使不以土地来圈定,人的归属也该是唯一的,只是你对其有无觉悟以及是否确认而已。
种族?
信仰?
文化?
总有一种认同是你的归属之根。
接近结尾处终于闪出一个金句:他是巴勒斯坦人,不,他不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而是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
这种形式还比较吸引我,他在尝试新的玩法。
若打散了重构,你也许比他更能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至少故事逻辑更强些,但你承认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故事泛滥的时代,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怎么会是故事呢?
那是潜入深海的思考——潜入深海而不被溺毙。
但归根结底,故事还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猎人、老鹰与蟒蛇的故事,喜欢误入室内的麻雀,喜欢巴勒斯坦生活场景,喜欢追捕天使的纽约警察,也喜欢为巴勒斯坦人免单的纽约出租车司机……但我很不喜欢巴黎场景中强迫症式地追求对称。
复古的趣味不在于借助古板的行为来营造喜剧氛围,它原本也许是想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称相映成趣,却令我极度生厌。
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观感。
该片导演压根没指望得到任何“客观”评价。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戏中戏,一部跟着导演兼主演苏雷曼用寥寥话语及所呈现的关乎于中东和平的“默片”式喜剧。
之所以评价其为“默片”,是因剧情极其特别及有趣。
异常对称的构图影像,加之苏雷曼几乎一言不发,肢体语言及眼神,将人物的内心,以荒诞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
全剧,苏雷曼唯一的一段语言对话,便是由巴黎抵达纽约后,于出租车上,对司机所讲的一句“拿撒勒,我是巴勒斯坦人。
”世事愈遭,笑声愈盛。
娱乐至死的时代,《必是天堂》所呈现的并非仅是喜剧意图。
中东与喜剧,这两者看似难以存在契合点的结合,实则是为一种被物化了的反抗与反讽。
主人公前往巴黎欲谈判的项目被拒,而后前往纽约又碰钉子,影片尾声,苏雷曼回答家乡拿撒勒,在一所夜店中,有节奏的阿拉伯民歌伴随着有节拍的舞蹈,西方世界究竟是不是天堂,导演至此已经给出了答案。
附录:影片尾声的阿拉伯歌曲歌词: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你如果爱上了我,你就闯祸了 我的心是玫瑰的囚笼 被一支天鹅绒长矛守卫着 我沉入你的眼神的汪洋中 是你的发丝编成绳索拯救了我 当我入眠,我的梦中都是嘴唇的甘露 我为你改变了我的心跳 好让我们心有灵犀 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序信众在门外叩门,教堂的大门紧闭。
也许有天堂,但却是巴勒斯坦人不得而入的天堂1,拿勒撒的寓言老邻居讲述了一个蛇的荒诞故事:他用猎枪救了蛇,蛇来帮他补车胎报恩。
善有善报是古老的传说也是迄今不灭的信念。
陌生人偷了他的柠檬,又回来主动帮他修剪柠檬树,浇水,照料小树苗。
知耻知错,采取补救行动,现实也并非毫无希望。
本来要闹事的两个哥哥,喝着免费的威士忌,中止了暴力。
巴勒斯坦人也懂得妥协和实用主义。
在林中搬运篮子前行的妇女,进几步再退几步,来回腾挪,用最没有效率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负担,前路漫漫。
不断互相交换墨镜的司机,并不能看清楚前路,被蒙着眼睛的乘客,仿佛盲人带着盲人,一起行驶在危险的路上。
拿勒撒,上帝出生的地方,永恒的应许之地2,巴黎的传奇主人公仿佛一个刚进城的乡巴佬,被巴黎街头的行人不断刺激惊异,打扮的仿佛要去参加时装秀的各式美女。
踩着平衡车和旱冰鞋追逐目标的警察。
“茶还是咖啡?
”横卧街头的流浪汉享受着福利社会的顶级待遇。
国庆日巡游,被清空的大街,大炮和骑兵令人错愕的穿梭过21世纪的巴黎大街。
街头不知方向的日本旅客,地铁里吓人的刺青男。
又是警察,不知道是驱逐还是护卫着一位拎着大包编织袋行李的妇女,巴黎,显然平静而安全。
用清洁用具打高尔夫的环卫工人,也是巴黎的一种浪漫,他们停下来看电视里转播的国庆阅兵典礼。
虽然是黑人,他们并非像这位巴勒斯坦人一样在巴黎是全然的陌生人。
绚烂烟花,法国的荣耀。
跟巴勒斯坦人何关?
法国制片公司令人尴尬而坦诚的拒绝。
你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全世界任何地方。
也许吧,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就是如此普通,平淡无奇。
恢复了活力与人气的卢森堡公园,测量露天咖啡桌占地面积的警察,外乡人眼中的巴黎人滑稽可笑,莫名其妙。
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一位街头艺人为他吹奏萨克斯作为送别。
对那只热情而缠人的麻雀,他不得不回报以驱逐。
毕竟是一只巴黎的麻雀。
3,纽约的讽刺仅知道阿拉法特的出租车司机表明了美国人对巴勒斯坦全部的认知。
人手一枪的纽约。
天使降临的中央公园。
天使与恶魔在夜的街头和人间烟火中交错而过。
应邀参加自己影片的放映。
台下的观众,也许是猛兽,也许是卡通人偶,也许不过是万圣节的装扮。
只是来看一眼这个完美异乡人,没有人关心他的根-巴勒斯坦。
也许有关心的人,看看那台上沉默的阿拉伯支援者,台下无法停止鼓掌的听众。
巴勒斯坦人需要阿拉伯兄弟的支持,起立鼓掌,双方的固定礼仪,那是当然。
美国制片公司冷漠的飘走,和平的巴勒斯坦是个令人毫无兴趣的喜剧。
喝酒吧,不是为了忘记,而是不断想起。
离开美国的最后一站,杂耍似的安检。
美国,你也许很安全。
也许,你本无需如此防范。
4,回家,小柠檬树已经长大结出果实,曾经偷了他的柠檬的邻居依然在帮他浇灌打理。
在林中搬运篮子的妇女不再进几步退几步来回搬运,而是同时负重,走几步歇几步。
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人们在跳舞,封闭的空间,闪烁的灯光,已不知有天堂,已经在天堂。
后记巴勒斯坦人的故事似乎很难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做到了举重若轻,但也许太轻柔了,不了解巴勒斯坦人情况的观众也许并不能体会其中隐含的各种愁绪。
巴黎部分,相对于纽约部分,大有讨好法国之嫌,巴黎俏皮美好的仿佛欧洲的明月光,当然也可以理解,哪个电影人不爱法国呢。
整片无疑是在向Tati致敬。
好像一不小心遇到人生影片了。
蘇雷曼觀察那隻小鳥的神態就是我看這部影片的神態。
小鳥跑到鍵盤上那段太可愛了,到底是小鳥還是小貓啊hhh但是他讓它飛走了。
剛剛走過一截低垂的樹枝,就好像蘇雷曼送鄰居回去的那個雨夜,撐著兩人的傘掃過低垂的需要修剪的樹一樣。
「我要跟你說一句抱歉。
全世界的人喝酒,都是為了遺忘。
但你們巴勒斯坦人,這個民族,是為了記住。
」好多好多酒。
白葡萄酒,威士忌,亞力酒,紅葡萄酒,啤酒,還有一種清淺乳白色的酒,出現了好幾次,蘇雷曼的朋友說這段話時,兩人碰杯的就是這種酒。
還有他在飛機上喝的,配著好看的矮腳杯。
還有酒吧壁櫥上的,街道上堆成山的空酒瓶,蘇雷曼離家前喝的。
他收拾行李的時候,牆壁上的老照片,兩側床頭櫃上的檯燈,聖母像,幫助老人行走的器具和輪椅。
這些物件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正如蘇雷曼本人,默不作聲,但自己就是故事。
說回酒,所以物件讓我對酒產生猜測,疑心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酒,都有各自的用意,但畢竟資歷尚淺,閱酒甚少,無法體會個中意趣。
「酒鬼」「看看你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很可貴的,雖然尚未理解開頭講述神父破門而入的故事有何用意,但是鄰居們敲開了蘇雷曼的門,甚至是心門,促使他離家來到巴黎。
巴勒斯坦又意味著什麼呢。
但是最最最不可思議的是,影片裏提到了劉別謙的《天堂可以等待》。
差點驚呼出聲,但最後還是剋制地捂住了嘴。
手機殼裏還夾著上週在大光明看的《天堂沒有煩惱》。
好想問問組織者是不是刻意放在劉別謙回顧展期間,讓我的串聯list又多一項。
驚喜的一項。
硬要說的話,還有一個就是今天去看電影帶了只剩一瓶底的黑皮諾。
醒過頭了,不澀但是喝完嘴巴裏留下一種奇怪的感覺。
好出戲噢,邊看邊想蘇雷曼應該是infp吧,至少很i也很p。
如果能像他那樣觀察世界並且表達出來就好了。
邊吃減鹽夜宵雞蛋炒河粉邊回來寫,又想到一個細節。
不得不說確實跟咕嚕咕嚕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結,一開始以為影片是法語(dbq滑跪道歉),又看到那麽多酒,感慨小周在法國唸書是有道理的,法國遍地都是好酒啊(是巴勒斯坦再次滑跪道歉)。
一本正、不苟言笑的老先生,瞪大眼睛好奇地观察两个世界的不同,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我是巴勒斯坦人。
老先生不满于家乡的种种弊病毅然决然出国寻找理想中的天堂,然而最后发现哪儿都一样,也有噪音扰民,偷窃,暴力⋯所有的警察都一样愚蠢,即使有了现代化装备也没有任何改变。
最终,老先生还是回到家乡,微笑着看着邻居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的为自己的果树浇水,和酒吧里兴奋地年轻一下一代,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吾乡即是天堂。
几个场景让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一是一开场老先生痛揍那两个门后躲着不开门的人,一是坐飞机遇上颠簸时坐立不安的样子简直就是我本人了,一是过安检口时老先生一气呵成的武术,成功震撼了安检人员,哈哈,古古怪怪,可可爱爱。
别处/别人眼里的陌生人
#2019SIFF# 导演有点自恋又有点可爱,自传体式的伪纪录片,自导自演是主角又是旁观者,从巴勒斯坦到巴黎到纽约再回到故乡,还以为他准备全片一句话不说,结果还是说了“拿撒勒”和“巴勒斯坦人”。冷幽默,很多细节很好笑,还占卜了巴勒斯坦国,还是有点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PS:居然看到了盖尔·加西亚来客串!哈哈~ @2019.6.19 上海影城
冷漠与嘲讽,政治隐喻与符号构造,塑造了一出在沉默寻找与无奈等待的政治喜剧,
Heaven can wait
做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和哲学家,学会安然的在树上生活,将生活节奏尽可能地放慢,你会发觉许多之前未曾领略的风景,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大不一样。只要你愿意相信,这世上就会存在天堂,每个人对于城市的感觉总是因人而异,但总会有适合他们的乐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纷争与屠戮,反而是缺少足够的关爱与理解,于是便可以学着以一己之力尽可能的去温暖别人,看到他们的笑脸你也会觉得,这世界重又充满了希望。
无剧情台词一昧冷眼旁观身边的种种怪诞,是中亚导演一路的装逼风格。诙谐的视线里看出哪里都是一团糟,于是巴基斯坦也就不那么糟糕了。嗯,这个“哲学”角度就很熟悉了。
美丽的海报,诗意的名字骗我来看人生第一部巴勒斯坦电影,豆友真的有才:“敌意人间,哪有天堂”加西亚的串场神来之笔
无聊当有聊,把无趣当有趣,必是1星…导演你去拍歌舞片吧?
导演带着不解的眼神,像外星人般审视着巴勒斯坦,巴黎,纽约城中的荒谬生活。居民都很古怪,警察都很愚蠢……国庆阅兵,街头美女,大学讲座,都是无意义的。但到最后,导演自己也没有胆量告诉观众,他自己觉得什么才算正常和有意义。整个电影像一场孤独的自我陶醉,太清高了!
basically screaming的信息是“请给我们巴勒斯坦人民一个自己的家吧”,然而作者比谁都清楚年轻人已不再关心这件事。巴黎的部分充满欧洲的edge但是拍的昏昏欲睡,纽约就是那种喧闹的、澎湃的,属于未来的。只是这些都不属于巴勒斯坦人而已。
当苏雷曼面无表情地站在银幕中央之时,他身后的空间实际上已经通过对视线的引导而随之重构,很多人都将其与Roy Anderson进行对比,但是RA更像是将摄影机架在观众席上,而苏雷曼则希望观众从后台同时观看表演者和观众。在《必是天堂》中,空间的差异化被消解,这意味着绝对意义上的“他者”,而幽默同样来自于影片的stasis(类机械化)。威胁随处可见,无论是画面内部还是外部,都伺机闯入,打破某种一致性,这些无数瞬时建立,化解的冲突构成了影片源源不断的张力,规训与惩罚的力量成为了狂欢节中依次登场的丑角,我们可以称之为尴尬的福柯-萨义德式滑稽剧。
你瞅啥!
草帽一戴,谁也不爱,在充斥暴力偏见冷漠的世界寻找片刻宁静制造些许幽默,导演把自己的处世哲学变成了电影语言
前半段:我倒要看看你什么时候说句话!后半段:挺想变成这样一个少语的人...一些地方当然看不懂了,但是很有意思。满大街武装,公园天鹅姑娘,莫名其妙那些警察,安检时候的呼啦圈安检棍...很有意思,对称画面极其舒适。
显然,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太艰深了
我的眉毛其实也能演戏…
行云流水,浪漫如诗。可爱的小老头。Cannes72 - Competition
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没怎么得到
戛纳最后一部。有点哑剧和塔蒂的意思,男主一句话不说,全程用面瘫脸打量着光怪陆离的世界,所有人的动作都呆板可笑。献给巴勒斯坦。有时会觉得动作太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