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说家的电影

소설가의 영화,女作家的电影(港),小说家电影(台),The Novelist's Film

主演:李慧英,金敏喜,徐永嬅,朴美姬,权海骁,赵允熙,河成国,奇周峯,李银美,金诗荷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2

《小说家的电影》剧照

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2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3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4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5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6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3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4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5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6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7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8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19小说家的电影 剧照 NO.20

《小说家的电影》长篇影评

 1 ) 冲着结尾的电影来的

故事简单却富有诗意,整部电影都是由大量的对话完成,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带入不同的新角色,又使得旧角色的形象更加饱满。

女作家俊熙是一个有才华有骨气,爱憎分明的人,这一天由她拜访后辈开始(后辈经营自己的一家书店),随后又碰到了曾经拒绝拍摄自己书籍的男导演和他的妻子(在这里曾多次表达自己的不悦),碰到自己喜欢的女演员后邀请她一起拍一部属于小说家的电影。

以下是个人比较触动内心的一些点: 1.坐在书店里聊天时,女作家和书店女员工学习手语。

“虽然天还亮着,但很快就变暗了,天气好的时候,尽情出门享受吧。

”2.作家表达自己失去写作动力的原因:“我的写作太夸张了,我能感觉到我自己在夸大其词,好像我必须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夸张成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要假装成是那种能感知到这些事情的人,这是个沉重的负担,老实说,也很尴尬。

很多年以前,我的感知似乎是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具有强烈叙事性的作家,我有心想去尝试,但我觉得没有能力做到,而且就算我真的去尝试了,我觉得那也不会很有意思。

”3.小说家的电影,很美。

女演员捧着落叶雏菊花束在公园里面游荡。

美好,游离,感伤。

这里十分文艺。

4.电影中那些令人尴尬的对话也是蛮真实。

哈哈。

另一个视角是九苍老师带来的,女演员和小说家的“一见钟情”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一种再确认,再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整部影片看出,作家想通过自己的电影,把自己的孤芳自赏永远留在荧幕上。

 2 ) 小说家的kim 洪尚秀的我爱你

第一部洪尚秀 漆黑的夜里 黑白的影像刺得视线模糊 完全不知道洪尚秀的风格 看进去确实有一定门槛 我只能从普遍的观点来对待故事完全是线性的 干脆除了最后拍完电影那里根本就是一天的事 衣着古怪的小说家和书店老板言语间我猜不透她们从前的故事和店主处境的由来 开始就是几个长镜头简直吓坏我 我们常说长镜头的看点在于场面调度 可是开篇书店内外两个几分钟的长镜完全是固定机位 所以小说家和店主的闪烁其词都有了解释 人家根本不是想交代人物关系和语境背景 完全是生活化的 但又不是私人影像 相反是客观冷静的 我们观看着一个小说家生活中的一天 有人说所有次要角色与小说家的关系多少的都有些淡漠和疏远 直到金敏喜出现 两个互相欣赏的灵魂发生交流 这个观点我赞同一半 kim实在太美 如此追求精神冥响的作家又怎会不动容 小说家在瞭望台上望远镜里瞥见kim的一幕 个人认为是全片里唯一一个算得上主观镜头的地方 那些圈子人群的互相熟悉倒不是什么精巧构思 它太生活化了太常见了 从饭店戏后 kim关于与小说家的约戏不再说那句需要老公的同意了 这是片子很重要的一点 小公园里kim说要等老公来到侄子出现 我以为这是她的爱人 相仿的年纪偏南韩奶狗欧巴的选角 即使他说明了身份我都怀疑他和婶子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从头到尾老公从未出现 就算在台词中也没有多少的重量 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后的短片片段中 作家前面口述的故事中应该出现的丈夫也没有出现 让我想到大红灯笼里的没有近脸的老爷 更像是去年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里一直在厕所的姐姐 或许洪导想塑造一种脸谱化 一种单纯的社会人物属性 这也解释了前面导演问kim为何不再演戏是她的支支吾吾 好像斯科塞斯黑帮片里小男孩的羞涩 或许暗示着社会生活的遗憾和乏味 kim说她要处理一些事情因此息影 好像小男孩一遍遍说着we're cool之类的敷衍语 而小说家此刻或许是感同身受或者是别的原由突然暴躁驳斥导演朋友 新仇旧账同时不失礼貌的发泄为kim解围 这里可能带着一点女性主义立场 或许全片都有 洪导作为男性拍一部女作家想要创造短片的故事 本身就是对导演这个原带有性别属性的一个抨击 关于迷影我倒觉得没什么 小说家的初衷大概也是文学性的 创作的疲软喻言社会性或者yq下全球艺术原创性的匮乏 口罩也是片子后疫情时代的符号 不像贾樟柯那个短片那样初期的陆离 如此的自然不留创伤最后谈谈结尾短片的意味 讲真我看的不细 全片唯一一段不以小说家为叙事主题的是在天台侄子和放映员的聊天 小说家在另侧吸烟退出画面 接着便接入短片内容 短片分为两个部分 黑白和彩色 看过其他朋友的讨论后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前面不是短片内容 当一句撒浪嘿哟以后画面变成彩色 金敏喜的美突然变得生动 此刻展现的大概是小说家提到剧情里吵架后的桥段 像小说家说的故事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句我爱你 我们会想这句话是谁说的 掌镜的侄子?

小说家?

的确 我更愿意认为是洪导自己也许我的揣测合理 缺席的丈夫 挑逗的侄子 古怪的作家 或许是洪导一分为三的角色这一天的影像 也许正是kim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洪尚秀(甚至包括书店主 导演夫妇 诗人 女学生)那段微醺的日子或许是一段呼应 小说家要让kim为自己拍一段短片洪导为了金敏喜拍了一部小说家的电影或许就是那句彩色的我爱你

 3 ) 文本无意义的表达尝试?导演与缪斯的自反

一个个场景+对话组成影片,在每个场景的对话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角色没有说出口的东西。

人和人之间反复说着夸奖和欣赏的客套话语,挤着笑容,在这样的对话氛围中你会感受到一股疏离和尴尬感,并且在对话的递进中你会看到人物的欲说还休,内在的核心的东西难以诉说出来。

也许正是难以诉说的困境催生了小说家的拍电影冲动,试图重新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

演员吉洙的丈夫始终缺席,在小说家的短片中丈夫依然隐匿于画面背后,仅以声音出现,与电影外洪常秀的导演位置形成了呼应,短片中画面后的爱人对吉洙告白,而吉洙即是对画外的丈夫告白,也是对画外的观众告白。

女主在室内时室外总是过曝的亮度,室内空间也是角色心理空间的呈现,而她和吉洙在餐厅吃饭时路过小女孩的围观则打破了这种空间象征性,吉洙主动走出了空间并离开了画面。

然而影片也没有交代小女孩是谁,她们去干了什么。

似乎只是用象征性的室外空间的情节和动作,去打破室内空间的象征性。

其他大部分时候,女主总是固定了画面的空间,别人走入她所在的空间,只有吉洙能够改变她对于画面空间的占据,女主和导演夫妇散步时导演走出了画面外也是由于吉洙这个演员的吸引力。

书店里喝酒场景,当女主在店外抽烟,店内的交谈中吉洙占据了画面中前景的位置。

结尾短片播放完毕,吉洙走出影厅,小说家和侄子摄影师都消失不见,影片在吉洙进入电梯结束。

当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匮乏,演员能够带来创作灵感,而在创作完成,填补了某种匮乏后,便隐匿起来,将谢幕留给了演员,这是否又是洪和金在现实中的关系的自反?

 4 ) 才华不会消失只是转移了。

洪尚秀的电影以前从来没看过,果然比想象中文艺多了。

金敏喜就算是素颜出镜,照样扛得住镜头的大特写。

不是文艺青年的我,说不上有多喜欢这部电影。

不过,这部电影看着不闷也不累倒是很难得。

虽然没讲什么故事但是一直吸引人看到最后,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也是难得。

说起来就是作家俊熙(李慧英 饰)在一天之内,见到了几个交情不浅的朋友。

和这几个人交谈之中,拼凑出了作家过往的一生。

这是简单又不潦草的一生。

也许,在见面之前她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但是,见面之后她有了拍电影的冲动。

这是多么平凡又神奇的一天。

01.作家突然来见老朋友,那是因为自己决定不再写作了。

书店的老板算是有过相似的经历,自然没有多余的劝说。

徐永华饰演的书店老板是作家关系不错的前同事,离开首尔之后就没再见过。

书店老板也再也不写小说了,作家大概是来找点安慰。

碰到书店的店员会说手语,作家认真的学了起来。

作家专门学了几句手语,一定是想说给重要的人或者是做想做的事情。

在这部电影里,作家就是在和人一起散步——天色尚早,但很快就会暗下来,趁着白日漫漫,我们一起去散步吧。

春天还没来,天气已经变得暖和起来,路上散步的人也变多了。

没遇到人的时候,作家就是和自己在散步。

去一个新地方,导演想的是说不定哪天会出现在电影里;作家想的是说不定哪天会出现在小说里。

天文博物馆遇见认识的导演,互相恭维反倒令人不适。

原来导演一开始躲着不敢见,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看的出来之前是不欢而散,导演才会一直用力着补。

导演说他以前自己太偏执,生活过得一团糟,才会在电影里拼命修补。

后来才慢慢明白,修补生活才会让自己的风格。

聊起他最新拍的电影,有人说变得更加清晰。

这个评价真的很模糊。

但是,作家并没有听进去。

错过作家的小说没有拍成电影,是因为导演急着赚大钱出大名。

作家明显和导演不是一路人,所以总是在冲撞对方。

02.见了作家,导演躲着不敢见,见了演员,导演第一个跑过去打招呼。

碰到隐退的演员,对方是作家的粉丝,自然而然就和导演站在了对立面。

导演走后,演员才彻底放下了戒备心,跟作家两个人话家常。

因为出了汗,让作家来闻她身上的味道,可见对作家真的不设防。

作家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演员的喜爱,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演员的侄子正在学电影,不如就这样拍摄一部短片。

就这样圆了作家的一个人生理想。

写小说的作家,总想拍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遇到合适的演员,才能写出优秀的故事。

两个人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吃饭就跟着饿了。

看到这条路不错,就决定在这里拍电影。

人生没有那么多预设和计划,多的是偶然和巧合。

侄子迟到了,才会开车来。

他开了车,顺便送两位长辈去吃饭。

即使两个人相聊甚欢,也不一定必须要吃一样的食物。

演员吃的就是石锅拌饭,作家吃的是拉面。

在韩国,任何时候想起拉面都想来一碗。

但是,中途还偷吃了一口石锅拌饭。

毕竟,饭总是别人碗里的好吃。

成年人,都能独立思考做决定。

坐下来之后,作家开始聊自己不写作的原因。

搞艺术的创作者,见不得虚伪的东西。

不写作的原因不是因为失去了动力,而是觉得表达变成了一种炫耀,写作就成了负担。

离开了小说,作家产生了自我怀疑,才会不断否定别人对她的肯定。

03.交谈之中,演员接了一个电话。

仔细听声音,很像是书店老板。

一个电话打来,两个人又回到书店。

没想到,这位诗人还是熟悉的老朋友。

诗人说话的时候一直说攻击方,作家一直在防守方。

诗人又在一遍又一遍地说作家是个有才华的人。

作家听多了,内心反而觉得是一种讽刺。

认识演员,作家又有了写作的冲动。

诗人也附和着说自己想到了一个故事,作家立马让他闭嘴。

做人不剧透,日后好相见。

这个故事就是为演员量身而写。

王家卫拍电影一向主张,故事情节都是从人物身上发展出来的。

故事不重要,人物才重要。

这是一种“现象学推力”。

有人格魅力的人做什么都会吸引人。

交谈的过程中,另一位作家一直在旁听,几乎没有插嘴。

所以,她很快发现这两人关系比她想得亲密。

回到之前的那条小路,拍了电影。

电影里,老公并没有出现,一起来演的是书店老板。

手捧一束花,唱着结婚进行曲。

在电影短片中出现了几分钟的彩色镜头,花更好看了但是人没变。

只存在于电影短片里的美好,看得见抓不住。

因为作家设置了提醒,在电影结束前五分钟会回来等演员。

当然,也期待着她的评价。

但是作家没出现,要么是电影没播完要么是作家不想下来。

如果是没看完短片演员就冲出了播放厅,看起来神色凝重但是转头又恢复了平静。

这种反应应该不是对电影的喜爱有加,但是不一定是负面评价。

如果是作家没有按时回来,那看来是她不急于得到演员的评价。

作家上个天台,思想觉悟都上升了,任何评价都不重要了。

有道是只有不创作的人,才不会创作糟糕的作品。

作为导演的侄子,只是说了这个电影短片有点不寻常。

这似乎不是一个烂片该有的评价。

PS:看的时候忍不住想起了伍迪·艾伦的《纽约的一个下雨天》,这一天发生的事儿可真多。

 5 ) 很好品的一个电影

女店主,小说家的前后辈,在跟小说家说话的时候一直不安地做自摸手势安抚自己。

在小说家和店员一起做手语的时候,一直处于话题外,后来也跟着一起做动作,但动作幅度又很小,旁观又想参与但又一些畏缩一样的。

小说家遇到导演夫妇,妻子过来打招呼,提到说导演在躲她,她去把导演叫来,但是小说家直接问起为什么要躲她,导演却说自己只是尿急。

是妻子误判了丈夫的想法,还是丈夫堂而皇之躲在妻子背后,害怕面对没能合作电影的小说家?

在一起十年了,怎么会连对方是尿急还是躲避都分辨不出来呢?

那妻子明明知道导演在躲避,又为什么要独自上去打招呼呢?

要我来想,那很有可能是导演一开始在躲,但是后来又觉得还是见一面算了,但是又不好意思,所以推出了妻子先去“探路”,搞明白小说家的态度自己决定要不要去。

啊,还有妻子两次自我介绍都说自己是和导演同居的人,我还以为是女朋友,但是导演后面又补了一句是我妻子,具子敬形容死去的前女友也是“之前和我一起住的女人”,是不是韩国人很喜欢这样形容关系,不懂,困惑。

导演说到演员不再演了好可惜,作家突然一通抢白说,怎么可以这样说演员,她又不是小孩子了,她对自己的决定满意就可以了。

我们看到后来才知道,小说家已经觉得自己写不出来了,但是之前和导演夫妻见面,和店长店员见面,包括和女演员见面,每个人都在cue她的小说,都说读过她的小说,这是不是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她现在写不出来,很迷茫,甚至可能觉得以前的书写得不够好【后面跟女演员的对话】但是每个人都说读过她的新书,所以她听到女演员不再演了,恐怕颇有些感同身受自我代入,她以前也很有名,也有很多人喜欢,可是现在决定不演了。

所以导演说太可惜了的时候,她很煞风景地直言批判,这是否也是在替自己辩驳,替未来有可能会被讲“可惜”的自己辩驳——都是我自己的决定!

我没做错事情,所以没什么可惜的。

而她面对女演员呢,她可以较为直白地讲出,自己其实是觉得之前的文笔,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太浮夸,她看不下去自己写的东西了,可是后面在酒局上呢,即使是以前的酒友,诗人,来问她,她也没有当众说原因,只低头说不想写了,原因呢?

没有原因。

还是继续写吧,你那么有才华。

那我试试。

——女演员对导演也是说以后不再演戏了,但是对女作家呢,她们一起上个厕所就决定,要拍个电影,只要她老公同意演,她就演。

女演员和小说家之间似乎有点对照镜像。

女店员讲自己好喜欢诗人,还买了诗人的每一本书,那里很明显是迷妹的激动语气嘛,手上都不由自主在在桌面上做动作,女演员听到之后,很自然地伸手帮她理一下鬓角的头发,还摸摸她的头,等到店员帮诗人倒酒之后问她要不要倒酒,她跟店长讲话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头发别到了耳后,《独自在海边的夜晚》里,女演员被夸好看之后也有类似的动作,就好像女演员看出来店员的害羞,帮她完成了一个自己害羞时会有的动作,又像是知道店员在“追星”,贴心地帮忙整理仪容,是安抚妹妹的姐姐,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电影的这个世界里,她跟店员的关系很好——好到可以伸手整理她的头发,而对方不会惊讶回望。

而说到要拍电影,后来演员的侄子,电影学院的学生,跟选片人讲起说,小说家对一切都非常确定,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剪辑的时候,从头到尾看了三百遍,比电影学院的学生【他自己】还认真。

哇,三百遍,什么概念,剪过视频的人应该都懂,即使只是几分钟的视频,如果你本身对自己剪的东西不够笃定也没什么热情的时候,完整看完一遍都是巨大的折磨,但是她从头到尾,看了三百遍,是不是三百稿,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肯定改了很多遍。

但是如果是对自己剪的东西很喜欢很确定,剪完视频会不由自主刷很多遍。

剪辑跟写小说有一点非常相通,都要面临取舍,都要选择讲故事的视角,如果你对这些东西有很多犹豫,过程都会很煎熬很磨人。

所以小说家应该是真的挺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是女演员看的时候,她拒绝了一起看的邀约,决定在外面等她,最后一个人抽烟去了,我认为她此刻的抽烟一是因为烟瘾,二是因为压力很大吧。

再就是小说家的气场,她面对导演妻子时,态度很尖锐,但是女演员讲,她气场很强,有种让人无话可说的能力,她相对来说很平和地接受了。

气味,我估计女演员当时是真的闻到了自己身上的味道,因为她鼻子非常灵敏,后面还因为别人吃辣炒年糕念念不忘——这里太可爱了,有没有人数一下她提了多少次辣炒年糕啊——世界纷纷扰扰,我只想找到机会吃辣炒年糕,好在后面的酒局她帮忙带了三份过去,真的如愿吃到了!

不然我都会感觉好遗憾。

有意思的点太多了,等有时间再看一遍。

 6 ) 《小说家的电影》:洪常秀的缪斯

这是洪常秀的第27部长片。

也是金敏喜自2015年《这时对,那时错》以来参演的第九部洪常秀电影。

在两人最初的合作中,其实还没有太发现金敏喜的魅力,直到《之后》(2017),金敏喜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在黑白画面的包裹中,金敏喜突然光彩熠熠。

有一段镜头,金敏喜坐在出租车后座,车窗半开,窗内光影斑驳,窗外雪花飘扬,你甚至能感觉到,导演正通过镜头注视着这一幕,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缪斯。

《小说家的电影》的主要角色依然是艺术家、知识分子,主要情节也依然是邂逅和对话。

中年女小说家先与开书店的老友聊天,接着偶遇导演夫妻,然后几人又在公园偶遇金敏喜,小说家与金敏喜互相欣赏,便决定合作拍一部短片,电影也以短片的片段收尾。

饰演小说家的李慧英之前刚刚主演了洪常秀另一部作品《在你面前》(2021),饰演一个身患绝症刚刚回国的演员。

与《在你面前》相比,李慧英的角色在这里几乎成为功能性的,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很多人的解读都注意到了“洪常秀分身”的存在,小说家是,二人吃饭时窗外驻足的小女孩也是,她们仿佛都代替导演,目光永远聚焦在金敏喜身上。

在餐厅店里,小说家表白很直接:“因为你很漂亮。

”,与之前洪常秀电影里的男人女人见到金敏喜的反应一样。

小女孩在窗外经过既被金敏喜吸引,流连忘返,直到金敏喜起身,出去和她牵手聊天。

金敏喜离开时,小说家突然偷偷吃了一口她碗里的饭。

这种突然的小小的越界行为也许就是一种调皮的示爱、轻巧的恋物。

在公园里,导演批评金敏喜不再拍电影是一种浪费,小说家就批评导演太过霸道,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她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里的维护已近乎于导演借助角色之口直接回应现实中的质疑。

《小说家的电影》里的人物大多陷入困境:艺术和思想的困境。

开书店的朋友说自己早已放弃了写作,书店的员工曾是戏剧演员,现在也不再演戏;小说家苦恼于自己的创作瓶颈,女演员则不知为何许久不曾拍戏。

作为创作者她们都进入失语状态。

作为一直重点探讨男女之间暧昧关系的创作者,洪常秀近作开始有了微小但不能忽视的变化。

《在你面前》的主演回到韩国,手足无措的应对身边人,最后面对仰慕自己的导演吐露自己已身患绝症,整部电影的气质突然轻盈一转,变成一首哀而不伤的人生暮歌。

这是洪常秀作品里第一次直面死亡。

《小说家的电影》则在反复咀嚼创作的困境,对自己过往作品的质疑,对未来的难以捉摸,都显露出一种焦虑:人生过半,却突然失去方向的焦虑。

金敏喜的出现就像渺茫大海里的诺亚方舟,让小说家又点燃了创作热情。

“最重要的是有一位我能毫无顾忌观看的演员。

我能观察她,用心去感受。

她也处在她最舒适的状态中。

而相机将会在那个时候捕捉到任何从她身上生成的东西。

”小说家的话其实就是洪常秀的内心,这当然是导演的创作谈,但更是一种艺术家的独特表白。

短片的全貌我们不得而知,但片段里都是金敏喜,她手捧着一束野花,或漫步公园,或对着镜头轻轻哼起《结婚进行曲》。

这部电影是黑白片,只有片中片的最后一分钟,金敏喜和她的花变成彩色,美好了整个世界。

观众都被迫成为洪常秀,和他一起长长久久地注视着金敏喜,感受她眼神里的浓情蜜意。

但洪常秀毕竟是洪常秀。

短片放映时,小说家邀请金敏喜观看,她自己则在楼顶,默默地抽着烟,不言不语,似乎没有了创作时的兴奋。

这也许就像小男孩像小女孩示爱时的紧张,亦或是完成表白激情过后的失落?

电影以彩色画面结尾,短暂字幕过后又加了真正的结尾。

金敏喜看完短片后,没有与小说家重聚,她的脸上没有欢欣和愉悦,是作品不如预期让她失望,亦或是面对突然表白的慌张和困惑?

就像《在你面前》结尾的小反转,女演员与爱慕自己的男导演酒酣耳热定下旅行计划,转天导演突然反悔,他在电话里说“不知道昨天的约定是不是真实的”;电影开始,女演员的姐姐对她说,她做了一个梦,一个很好的梦,中午之后才能告诉他,电影结尾,女演员在姐姐的床边,问她,你是做梦了吗?

洪常秀的世界里永远不存在“真相”,一切都是暧昧不清的。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

洪常秀找到了他的缪斯,登上了她的诺亚方舟,从一个梦境驶向另一个梦境。

他需要一个和他一起做梦的人。

 7 ) 小说家的电影(22年6月一刷;24年12月二刷笔记)

(一)《在你面前》中,李慧英对约她见面的导演说:“导演,您的电影就像小说,短篇小说。

”我怀疑就是在拍这段时,洪常秀就动念拍部“小说家的电影”。

将前面电影中某个创意,发展成后面一整部电影,前面例子有《江边旅馆》之于《草叶集》。

(二)《小说家的电影》是洪2022年推出的两部影片中前一部,是他制片生涯第27部长片。

此时,全世界被限制在口罩内,电影工业近乎停摆,产品稀少。

这未能阻止狂人洪常秀的脚步,他反而轻装简从,跑得更快,接连一年两部。

(三)这部电影能够很好地帮我理解洪常秀是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

这也是理解与金敏喜有牵连后的洪常秀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及看待他与金敏喜关系的最重要作品。

令人讶异的是,这部片,他不仅拍成了他与金敏喜的精神自传,也是一份高调的情书(它还摘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四)看洪常秀的电影,就是看一堆老朋友不断聚会,偶尔会有一两个新面孔出现。

李慧英连续成为洪的影片的女主角。

一部不过瘾,再来一部。

洪的缪斯金敏喜暂时消失或当配角。

洪借李慧英,寻找迈入老年的女性视角。

这部片中,我更觉得李慧英是变换性别的洪的化身。

(五)《在你面前》里,妹妹对出国多年很少联系她的姐姐(李慧英)表现得有意见。

《小说家的电影》开头,李慧英饰演的小说家找到在首尔之外某地开书店的曾经闺蜜徐永嬅,寒暄之后,责怪她多年来不联系她,“打个电话也不是多难的事”。

(六)电影开头,李慧英跟着书店年轻员工朴美姬学手语。

我在想,洪生活中哪位朋友最近在学手语了,乃至成为他电影中元素。

李慧英想让朴美姬用手语表达:“天色尚早,但很快就会暗下来。

趁着白日依旧,我们一起散步去吧。

”多有文学意蕴的表达。

我一直觉得洪常秀是个拿摄影机的文学家。

(七)在公园的瞭望塔上,李慧英偶遇有过交道的一位导演与他的妻子,三人站在一起尬聊了半天。

充满那种没话找话明明有心理距离还装作热情的社交尴尬。

洪常秀的尴尬美学大师头衔名不虚传。

三人一起喝起咖啡,气氛松驰了些。

导演说了一通话,说以前自己总是很偏执,因为生活一团糟所以才专注于拍电影。

后来想法变了,觉得必须先修补好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才不会崩溃。

他还自嘲,也许是因为自己老了。

听到这番感慨,很难不想到是洪的夫子自道。

他不断将自己的想法嵌入角色台词之中。

这使他的电影散发日记色彩。

二三十年来,他用电影忠实记录内心波澜起伏与变化。

2015年遭遇金敏喜后,确实是老洪电影风格的一个分水岭:与金敏喜合作首部作品《这时对那时错》是此前直男心理犀利解剖系列的终极之作,此后作品,更柔软,更多对女性状态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八)一次离开首尔漫步的奥德赛之旅,接连偶遇相熟的人,先是与多年不联系、在外地开书店的闺蜜,后在公园瞭望塔遇到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导演夫妻(导演曾想将她一本书拍成电影,后遭受投资方压力流产,成为双方关系里的尴尬点——联想到上一部片《在你面前》同样是这两个演员间的一场拍片计划爽约,不禁令人莞尔),三人从瞭望塔上下来(对瞭望塔也缺乏完整空间交代,直接给一个局部作为戏剧空间,洪反传统的空间留白技法),一起到公园散步,又偶遇演员金敏喜。

(九)洪常秀的“过曝”画面把尴尬美学玩出了新境界。

在瞭望塔,只看得到室内人,隔着玻璃室外白茫茫一片天地相混淆,只见惨白的画面左下方有黑色颗粒在移动,根据现代生活经验,那是马路上行驶的汽车。

公园里偶遇金敏喜,金敏喜往前走着,她脚下路面,也白茫茫一片,她身着黑衣,犹如踏沙而行。

听到打招呼回头,远远走过来,脸的高光部分也是过曝的。

低成本拍摄工具固然是过曝难以避免的条件,我相信,“过曝”也被洪开发为他独特的美学语言。

你们这些学院派不都把这视为影像质量问题吗,我偏要用你们所谓有问题的影像来生成我的电影。

从某种意义上讲,洪常秀是在数码影像时代将电影拉下神坛、走向平民化的罕见代表人物。

(十)曾是当红演员的金敏喜对遇到她的导演说,现在在熟人帮助下,拍了几部独立电影。

权海骁作为典型的具传统思维的电影导演问她,你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躲起来,不与其他导演合作拍片呢,这不是在浪费才华吗?

金敏喜回以尴尬一笑。

李慧英则站出来批驳“浪费才华”的陈腐说法(“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想要的生活,你觉得她是个小孩子吗?

”“为了不浪费她的才华,每个人都要拍商业大制作吗?

”)。

以这种方式,洪常秀把金敏喜近年的改变以及传统势力对她的质疑(并对这种质疑的荒谬性进行的拷问)统统写进了电影。

金敏喜碰到导演夫妻和李慧英三人后,与首次见面的李慧英天然契合,和导演夫妻二人格格不入。

后者自觉无趣,找理由先行离开,银幕时间留给了李慧英和金敏喜。

洪常秀心中两位优秀女人之间彼此来电,惺惺相惜。

(十一)这部片中,不再如以往片中那样夸人漂亮,而是夸人有魅力。

导演夫妻这样夸李慧英时,她表现出排斥。

金敏喜这样夸她,她感到高兴。

言语本身是无意义的。

言语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十二)这部片又披露了金敏喜的一个生活习惯:在公园每天快步走一个小时,让她心情愉快。

这或许也是老洪自己的一个习惯。

另外,片中提到金敏喜戒酒,而李慧英改抽电子烟,这些,据说都是老洪自己身上发生的生活习惯调整。

(十三)《在你面前》里李慧英被权海骁爽约没拍成短片,在《小说家的电影》里,她邀金敏喜一起拍短片。

两个女人,一见如故。

“与喜欢的人合作”“最重要的是有一位我能毫无顾忌地观看的演员,我能观察她,用我的心去感受,她也处在最令她舒适的状态中,而相机,将会在那个时候捕捉到任何从她身上生成的东西,我只想原原本本地记录它的样子”“所有东西都得是舒适的,所有东西都得是真实的”。

“但我拍的不是纪录片,而是写出来的一个故事”。

“那个虚构的故事并不会阻碍真实事件从我建立的情境中发生”。

这是小说家李慧英对自己要拍的电影的解释。

小说家的电影?

压根就是洪常秀的电影嘛。

(十四)一个小说家,因怀疑自己的写作而失去动力,感到自己在夸大其词,在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夸大成很有意义的事。

感到自己在假装成那种总能感知到这些事情的人。

“这是个沉重的负担,也很尴尬。

”以前她曾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觉得一切都还不错,甚至因此有优越感。

但现在不这样觉得了。

李慧英在金敏喜面前的这番自剖,是多么清醒的来自创作者的反思。

(十五)李慧英与金敏喜坐在餐馆靠窗位置聊天时,过曝的窗外,一个小女孩突然居于画面正中往里看,看了许久,主要是盯着金敏喜看。

当二人注意到窗外小孩时,小孩仓皇逃走了。

二人随即讨论这个小孩为何要盯着金敏喜看。

李慧英说,因为你漂亮啊。

我严重怀疑,这个地方是拍戏时有小孩在窗外乱入画面,过小的拍摄团队未及时阻止,演员干脆加以即兴表演,于是有机生成影片内容。

到后面,小女孩又回到窗前,金敏喜走出去与她聊天(聊天内容听不见),并把她送走。

如果这份由乱入而生成影片内容的猜想没错的话,那么在洪常秀的影片里,演员不是在演戏,他们是在镜头前生活。

(十六)李慧英主演的这两部影片里,恢复了洪常秀早期影片里的游荡者形象。

《在你面前》,在妹妹家,游荡至咖啡馆,在建楼盘,公园,然后去酒吧见一位导演,中途去自己童年长大的房子怀了个旧,见完导演后回到妹妹家,准确地说,是回到她栖身于妹妹家的那张沙发上(电影开始,她从那张沙发上醒来)。

一天之中,完成了一个空间闭环。

《小说家的电影》中,由她抵达昔日闺蜜开的书店开始,在书店聊天后闺蜜开车送她到公园,她在瞭望塔遇到一对导演夫妻,一起喝咖啡聊天,然后三人一起到公园散步,偶遇金敏喜,一阵聊天后,导演夫妻尴尬退场,留下李慧英与金敏喜在公园里继续聊,谈到合作拍短片想法 ,又一起吃饭,金敏喜接到友人电话,要去书店参加一个小酒局。

她不舍与李慧英的分离,邀她同往(二人不舍分离一人将另一人带至第三方社交场合这种设定在《这时对那时错》里有过一次),抵达书店时发现原来是李慧英上午见过的闺蜜。

人物经历了空间的转换,以及接力棒式的一串偶遇,又回到电影起始处的空间(书店),形成一个循环。

洪常秀乐此不疲地玩着偶遇元素与空间循环小游戏(《克莱尔的相机》里也遵循了一天之内的空间循环游戏)。

书店酒局上增加的面孔是位老诗人,也是李慧英十年前旧相识。

而且还是《江边旅馆》里的老诗人奇周峯。

电影中李慧英感慨道:“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把我认识的人都见了个遍。

”(十七)书店小酒局上,讨论起李慧英要拍的电影(她想让金敏喜和老公一起演),金敏喜好奇李慧英会编个怎样的故事,李慧英说故事其实不重要,关键是真实生活质感。

她随口讲了一个,她的生日老公给忘了,她生气地回到父母家,老公也赶了过来,对忘了她生日表现得不在意,但想带她去公园散步,让她高兴起来……诗人说,就这故事?

一点不引人入胜。

诗人显然与前面导演一样,代表了艺术领域的传统观念。

金敏喜说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在我生活中确实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

诗人还是觉得,一个故事要有情节,才符合人们期待。

洪常秀用这段戏显示出他的创作观与传统观念的差别。

诗人和导演代表的传统势力,仍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十八)金敏喜喝多了后睡着了。

李慧英担心到时她怎么回家。

书店老板徐永嬅说,她很快会醒过来,她每次喝醉了就会睡觉(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在《逃走的女人》里,在本片里,徐永嬅都是金敏喜的铁杆闺蜜)。

喝醉后睡觉这个设定,吻合了《这时对那时错》相似设定(也让人怀疑这是金敏喜本人的特点)。

徐永嬅说金敏喜本来和老公约定不喝酒的,这一点让人想起《你自己与你所有》里的设定。

(十九)这部片里展示了金敏喜作为一个当红演员放弃商业大制作,拥抱独立电影的生命历程。

而本片里一些设定与洪和金首部合作影片《这时对那时错》产生呼应与回响(带着刚认识而聊得好的朋友参加另一群朋友的酒局,自己喝多后睡着了)。

两部影片相隔七年。

俗话说“七年之痒”。

老洪用一部电影来表达对爱人七年来人生选择的肯定。

“作为演员来说,她似乎心地非常纯洁。

”借老诗人之口,对金敏喜还说出了这样的评价。

(二十)李慧英对徐永嬅说,她和诗人曾酒后乱性过一次,然后受到不停纠缠。

这又让人莫名熟悉,《逃走的女人》里发生在宋宣美身上的同类事件,对象也是一位诗人。

两片里女主角都感慨:不能随随便便和一个男人上床。

洪常秀仿佛借这种重复桥段设计告诉观众:太阳之下,无新事。

李慧英随口给金敏喜要演的电影编出一个生日的故事,而金敏喜生活里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

这也揭示出洪的影片的意义:他拍的,可能就是你生活里发生过的一模一样的事。

(二十一)又一次,金敏喜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一个人。

这个设定,此前见于《这时对那时错》《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逃走的女人》。

这简直成为金敏喜在洪的电影里的个人标志性时刻了。

(二十二)片中担任短片摄影师的金敏喜的侄儿讲起与李慧英合作拍电影的感觉:“她非常有热情,出奇地有热情”“她的想法从头到尾都很清楚,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构思”“后期剪辑的时候,我们把它从头至尾看了至少300次”“她比我认识的电影系学生还要细心得多”。

几乎可以肯定,这些都是洪常秀拍电影时表现出的特点,他移植到李慧英身上。

(二十三)天呐,影片接近尾声时,洪常秀史无前例地破防、放大招。

一段私影像,显然是洪常秀自己拿着数码相机在拍。

镜头里,金敏喜拿着一束野花,幸福陶醉的模样,欢快哼着小曲,走过来说:“新娘来了。

”她与拍摄者互动着,相机后面显然是洪常秀那低沉的声音说:“我爱你”。

(二十四)综观洪常秀近三十年拍摄的三十余部电影,如果说哪部最接近私影像,毫无疑问是这部《小说家的电影》。

妥妥的一部他与爱人金敏喜的精神画像。

虽不是严格自传,却把二人在电影创作上的理念与自我形象进行了诠释(以前多部电影中都通过台词阐释过洪的电影创作理念,但没有哪一部有这部这么立体深入,且涵盖二人)。

角色和桥段是虚构的,传达的理念与自我精神画像却是真实的。

本片无疑是借由李慧英的小说家角色来指代自己。

虚构角色,还是女性,上一部片中刚合作过的资深女演员。

借助性别差异,消解几分自传色彩。

(二十五)私影像后半段,由黑白转为彩色,树木成行、色彩艳丽的春天里,金敏喜拿着一小束野花。

这段先黑白再彩色处理显出特殊意味。

像是由间离的、抽象的虚构世界,切入现实。

给这封情书盖个真实性的戳。

(二十六)彩色片段后,升起字幕。

就在观众以为影片结束之际,又切回黑白画面。

看完电影的金敏喜从影厅走出来,不见李慧英及她侄子等人(他们上天台上观景、抽烟去了)。

她坐下来等,有点落寞的样子。

经工作人员指引,她乘电梯上天台找李慧英去。

她进了电梯间,画面留在了影厅外空间里。

电影在此真正结束。

最后一幕疑似又将观众拉回虚构空间,但我觉得这是老洪玩的小机巧,一个装置——仿佛在说,这不是我与金敏喜在秀恩爱,这是一个作品,是小说家李慧英拍的电影!

这个老狐狸,鸡贼的很。

(二十七)一段记录着恩爱瞬间的私影像,一个自我指涉的作品定位“小说家的电影”,操作熟练的主人公一日游历+偶遇+尬聊+空间循环结构游戏,一个资深女演员化身自己,金敏喜则演她本人(只须给她设置个简单情境),导演代表电影界传统势力,诗人代表文学界传统势力……一切虚的,实的要素,如此排布组合一番,天才级精神自传小品兼春天情书,得以轻松完成。

作为作品,走入永恒。

洪常秀,把他的一切转化作了电影。

他也把电影,变成了自己的小小游戏。

看着那些整天吭哧吭哧把电影作为赚钱营生或使自身异化的外部项目的人,他笑了。

(二十八)看了这么多洪常秀关于“一天奥德赛”的电影后,我又想把三年前啃了一半的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接着读完,这本60余万字的厚砖一般的小说讲了一个都柏林人一天的生活。

最普通的生活,仔细凝视,都是一部浩繁的史诗。

241215

 8 ) 我愛的你是我自己

在洪尚秀<小說家的電影>中,小說家遠道而來,拜訪後輩書店,隨後獨自散步,遇見導演夫婦和女演員,並說服女演員一起拍部電影。

“天色尚早,但很快就會暗下來,趁著白日漫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

”初次接觸、學習手語的小說家,一遍遍用手指在半空比劃這段文字。

從生疏到熟練,那麼開心,怎麼都不夠。

她陶醉在無言的表達中,每比劃一遍,都像完成一首樂曲。

手指語言的起轉騰挪,上下翻飛,似乎比聲音語言更為生動,熨貼,小精靈似的。

苦悶的小說家從失語走向無言,重獲新的靈感繆斯。

但又讓人心酸,漫長的等待,無盡的時間,就這樣荒廢了。

我們在同席人略顯驚愕和尷尬的目光中,看著她的玩耍。

某種程度上,手語和電影同構,直通幽冥,達成語言所不能講的也講不盡的。

像把乾癟的木耳泡發,還其本來豐腴面目。

小說家對手語、電影的天生親近,大概如此。

是晚冬或者初春季節吧,天氣乍暖還寒,白日茫茫,人也惘惘的。

黑白的影調,但天應該是很高的,宝蓝色的,有晴明之感,像中國的北方大地。

眼中的青翠也起來了,最適合午後散步,度過一個星期三的下午。

此時,她施施然登場了,在望遠鏡的一瞥中。

她的步子是輕盈的,無顧忌的,世間竟只她一個。

在白日底下走著,仿佛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她的髮凌亂地挽著,皮衣泛著光澤,像離家出走的憨獸,零散,得意,有種未有名目的欣喜。

這位女郎,像是走在別人的夢裡,一直等待著被發現。

看到她,好似久別老友重逢。

光線過曝,畫面白得發亮。

導演的規勸與小說家的反斥,似乎與她毫無關係。

她只是靜靜看著,輕輕蕩著,背著手笑著,像周圍被風溫柔撫觸的枝椏。

她的內心,情愛天使悄然萌動,告知和照亮了周遭的世界,從此對自己負責了,不管不顧了,成為一個敏而不銳的人。

然而也只是猜測。

這是奇特的經驗。

以飯桌為地平線,小女孩的注視在某一時刻定住,與我們的目光匯合,連同小說家的目光,以及背後未出現但暗暗關照著的服務人員,心照不宣地將她十字圍合,成為此一時空的絕對焦點。

由此,曾經努力忘卻的女演員身份湧現,不知不覺間,她被捕獲了。

像喝了雄黃酒的白蛇。

小說家趁她離開,悄悄拿起勺子,挖食尤物碗中剩餐,淡淡咀嚼著,像捕獲獵物之後,疲憊的老年母豹,只是在執行每日的殺戮進食程式。

女演員隨後與小女孩一同消失不見,畫面唯留小說家存在,這是有意味的形式。

因為在電影的前半時,小說家是上位者,能量不斷攀升,此時達至頂巔,之後唯有下坡路了。

今天的她,西裝褲白得發亮,刻意打扮過,灑脫而有一股剛健氣。

被小說家恭敬請進影院,一行人直線行進。

她窩在椅子上,與周遭的黑漫渙一體,極具表現主義的張力,像等待加冕的女帝。

開始觀看。

她的笑顏,輕盈,甜美,然而只是偽。

手捧精心採摘的野花,神聖而得意,卻讓人憐惜。

總覺得有一種不安,曾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不好的大事,心裡慌慌的,而畫面呈現的,只是其間美好的一瞥。

是將死之人或大難不死之人給自己的夢中贈禮。

讓我們暫離片場,回看小說家的詭異。

在電影觀看的過程中,小說家殷切關照會在外場等待,並計算好時間,以免忘記。

接著在影院頂樓陽台獨自抽菸,像往常那樣,然而只是背影。

這是她存在的最後鏡頭。

似乎在電影放映的同時,她也隨著煙霧明滅慢慢彌散,消失不見。

同樣,電影中出現兩人並行的背影鏡頭,走在看起來極高的台階上,使用精心構圖的對稱畫面,神廟似的,神聖而蒼古,莊嚴而肅然,是獻祭儀式的絕妙場地。

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是經過,而無所謂完成。

在這裏,小說家通過精心的設計,完成了自己。

畫面隨後轉入高飽和度的彩色,明媚,晶瑩,耀眼,五官開心得抱在了一起。

是生命的大圓滿。

此時,小說家把自己交給了最愛的她,通過一場獻祭;此地,是小說家為自己安排的墳墓。

回想剛才一行人進入影院的畫面,一如走在墓室的甬道,沒有恐怖,只是鄭重其事。

這也不難解釋電影散場後的氣急敗壞,以及本已說好的在這裏等她,然而不見蹤影。

她有點不知所措,焦躁不安,急於尋找小說家,似乎想當面對質,問個清楚。

顯然,這場生命的神聖交付儀式並沒有跟她商量過,以及經得她的同意。

電影在此刻完結。

可以想見,她永遠不可能找到小說家——她已然吞吃了小說家,變成最有力量的人。

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係順利互換。

她站在那裡,背後光暈顯現,如菩薩臨世。

又像殺得昏天暗地的將軍,天地間獨留一人,荷戟獨徬徨。

蘇珊·桑塔格在《寫作本身:論羅蘭·巴特》中說:「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拆解成自身及其相對面,或自身的兩個不同變體;這種正反面的相對峙產生出一種出乎意料的關係。

」電影對小說家來說,是一種對自身的獻祭。

義無反顧,心甘情願,理所當然。

一如那個仔細品嚐剩餐的奇妙時刻。

她在享受自己。

白日漫漫,世事茫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

悄悄告訴你,我愛的你,也是我自己。

 9 ) 《小说家的电影》

故事的核心是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而女演员又是小说家内心状态的映射。

归根到底这还是一部关于自我的电影。

女演员出现之前,小说家与所有人的交往都是不顺畅的,她是一个过于纯粹真诚而直率的人,与世俗格格不入。

而女演员第一次出场是借由小说家的眼睛,小说家透过慢慢放大的镜头看到了女演员。

女演员出场女演员是美丽的、纯真的、柔软的。

她不像小说家与世俗格格不入,她好像与谁都相处得不错,所有人都喜欢她,但她又足够纯净真诚。

所以小说家对她一见如故。

最微妙的是窗外盯着女演员的小女孩,是小说家在女演员碗里盛了一勺饭。

盯着女演员的小女孩显然是电影里的特殊意象,类似的意象还有《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的黑衣人。

《海边》的黑衣人源自英熙的内心,而本片中的小女孩来自小说家的内心。

是小说家在注视着女演员。

小女孩去而折返,欲去又返,最后跟着女演员离开,这些细节都是小说家内心的体现。

小说家在女演员离开时未经询问在女演员碗里盛饭,这个细节昭示着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其实很复杂,不仅是欣赏与一见如故,也包含着一些扭曲的成分,但此时这种扭曲还很细微。

两人在公园相遇散步、相约拍电影、去饭店吃饭、去书店喝酒。

不到一天,两人知己般相互欣赏的关系不断加深。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太平平无奇,太不洪尚秀了。

而且如果在这里结束,小女孩与盛饭这两个细节都没法收回来。

最妙的正是电影最后一部分。

时间线拉到女演员独自在电影院看小说家为自己拍的电影。

本片其它片段都是旁观者冷静疏离的视角,但小说家拍出来的影中影却是柔软的美丽的饱含爱意的。

但与此同时,在影院外,小说家独自在天台抽烟,从侄子的叙述中观众得知了电影的制作过程:后期处理过程中全片被来回看了三百遍,无疑是精益求精到离谱的后期。

这也是小说家扭曲的一种表现。

小说家独自抽烟,心情肯定很复杂女演员拿着野花哼着婚礼进行曲眉眼带笑羞涩走来,与镜头由黑白变为彩色是小说家内心的体现,也是两人关系的体现。

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在电影中达到了最高峰。

但这里却有一段时间的错位,即女演员在看以前拍摄制作好的电影,而影院外的小说家却活在现在这一刻。

你打开了一封十年前写给你的情书,这封情书可能已经过期了。

最后,明明特意调了闹钟的小说家,却没在电影结束时在门外等待女演员。

女演员从影厅出来,外面却空无一人时,她在想什么?

在最后的片段,两人前期那种相知相慕的关系显然出现一些难言且不确定的变化。

看完电影后略显落寞的女演员整部电影在这里结束,小说家是不是真的还在天台?

女演员对电影评价如何?

两人的关系会怎样发展?

观众都无从得知了。

电影里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欣赏很明显,小说家内心微妙的扭曲却很隐秘,但故事更核心的主线反而是这种扭曲。

最后一段把这种扭曲被点破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未知数。

所以说最妙的正是电影最后一部分。

这种扭曲具体是什么,很难形容,但绝对不是嫉妒之类的浅薄情感。

它源于小说家内心的缺陷,女演员只是恰好成为了其载体。

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关系都会或多或少包含扭曲的成分,但很少有作品可以把这种扭曲表现出来,因为太复杂微妙了。

大部分创作者要么是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常见的扭曲,要么是能意识但缺乏能力去表达。

而能表达出来的创作者绝大多数要么表达生硬,要么需要大量的篇幅。

洪尚秀却仅用几个简单的情节与小女孩的意象就表现出了这种扭曲,举重若轻,他真的是个天才。

佩服洪尚秀能用这样的方式节奏呈现人物内心隐秘微妙的状态。

电影看上去就是吃吃喝喝,其实无一闲笔。

再结合一下洪尚秀的创作方法:先确定演员与拍摄地点,不提前构思剧本,当天写当天拍,第二天凭心情继续写继续拍,拍到觉得可以结束为止。

那么他可能第一天思维发散写了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小说家。

第二天决定安排小说家遇到一个一见如故的女演员,刚好可以抓着金敏喜饰演这个角色。

第三天觉得两人的关系不会仅是知己那么简单,于是安排两人继续吃饭、喝酒、推进关系的同时也暴露问题。

第四天两人的关系发生转折。

他觉得到这里电影就可以结束了,于是轻轻松松拍完了。

根本不需要严谨的剧情构思,不需要故事大纲,不需要各种音乐、摄影、打光、后期的复杂安排,他对世界强大细腻的感知力与表达力完全能支撑他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法。

天才。

 10 ) 杂乱

戴着手套,抚摸书页客套话,打底衣一般的,薄薄的暖意女主试图形而上地撇去一些世俗的东西,所以一开始的视角来看,每一个遇见的人物与场景都带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快,是女作家的主观视角,主观感受。

所以被说有气场的时候,反倒把这个包裹丢回给对方了,但女作家排他的气场仍然是很强的,不过女主没意识到。

每一个话语间的停顿都有意义。

3倍速回看完全失去原片味道女作家与女演员的距离,从几年前看到的一个采访,成为演员的粉丝,到高清望远镜,到公园,到闻衣服,到吃对方碗里的。

一根线就这么被抽出来,明显起来。

大家要么有突破,要么有了新的开始,唯独女作家还是在和自己过去的成就里打圈圈,想出去不行,进一步更不行,可能这就是她羡慕她的原因吧。

期间的小女孩盯着金敏喜看,是女作家眼神的一种延伸,可爱而女演员出现,人际关系稍显缓和,有一种远离了所以看透,看透了所以原谅的通透感。

笑死我了:同居女子把导演像拉流口水的狗一样拉走了,他的眼神一直留在金敏喜身上男问女年龄,女不回答时,大家默契给男倒本不多的酒,堵男的嘴????

:灵敏的嗅觉过分浮夸的写作风格,以至于作家不自在

《小说家的电影》短评

这几年的洪常秀似乎不太一样了,我觉得洪的电影有两个元素,一是困惑,二是狡诈。困惑提供日常和诗意,狡诈负责结构和翻转另一种日常性。困惑负责悲伤,狡诈负责尬笑。他的缪斯金敏喜就是糅合了困惑和狡诈于一身的女性,于是诞生了现代性。这种电影魅力是基于男女关系构建的,让我们有种置身其中又抽离于外的释然,所以看他电影总有禅棕公案之感。这部电影更基于一种“放下后”的描摹,不再是局中人的事。女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化学反应差了不少。电影显得仙风道骨,六根洁净,但也绝非我期待的洪常秀。

7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较差

洪常秀的作者性越来越在于:我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9分钟前
  • sam
  • 还行

依然是一个归故里寻找过去自我的故事。女主对商业制作保持轻蔑,但写作灵感停滞,想通过拍摄过去的自己来重拾自我;金敏喜当然是女主的另一面(甚至连认识的人都一样),那个捧着鲜花、喝酒就倒的她,如今在阳台上抽着电子烟。简单明了的故事

10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全是尬聊,你们书写你们的乱七八糟的观点,表达一些接近于恶俗的想法。(有几处的声音太奇怪了,莫名其妙放大的椅子摩擦,还有与人声抢戏的很吵的弦乐。

12分钟前
  • Zero
  • 较差

又一个宠妻狂魔的诞生,虽然产出和成绩没有贾科长那么耀眼,但是一本正经宠老婆的态度是认真的,起码她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愿意拍什么电影就拍什么电影,她愿意跟谁合作就跟谁合作,人生难得随性。

15分钟前
  • 安短
  • 还行

瓶颈了,瓶颈了

18分钟前
  • 东门
  • 较差

这就拍了一部电影。

20分钟前
  • 滑稽
  • 还行

又一次延续了虚实关系之辩,而这一次将触角延伸到了银幕内外,对于何谓真实,如何能够通过影像达到真实采用了最日常也是最先锋的方式:当镜头衔接到俊熙主观视角不断延伸直至镜头都出现了颤动的时候似乎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机械影像的极限和不真实,与此同时在电影中的电影中,演员击穿影像与真正导演的对话又好像给人一种“可以相信”的美好力量中,莫名令人感伤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脆弱的坚持。

22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力荐

业内人士唠家常,过曝黑白画面有点做作

27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敏喜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影片的气象,一扫先前的疏离与清冷,变成明亮的、温热的、甚至汗津津的。也许小说家面斥导演仍是对自身境遇的投射与捍卫,那么过曝背景中驻足凝视的女孩,则无疑源于天然的吸引力。创作的欲望讲不清楚写不出来,因冲动而起、随烟雾而散,在千百次的重放与剪辑后,仍不免放映结束后的一声叹息。电影需要色彩吗?或者只需要一朵花。

3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真正将自己作为材料的电影,金敏喜纪元洪片中最喜欢的一部。

33分钟前
  • 字母君
  • 力荐

好多社交尴尬时刻,尤其是开头与导演的那段,难怪朴导要躲。女演员一开始对作家还有点含糊其辞、降低对方期待,随着交流的深入,则越来越热情,主动多次地提起要一起拍的电影了。我一直以为那个小女孩是拍摄过程中误闯然后被两位演员化入电影中的。黑白影像,彩色的花,全篇多话,情节淡泊。

38分钟前
  • 献给少女杨柳
  • 还行

【3.0】

40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8999. 2022柏林评审团大奖。洪常秀柏林获奖三连。7分。这部齁得我这个洪吹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招大概都是前面用过的,聊得东西也有点浅。而且一部电影非得结合八卦看,不然理解不了剧情,是不是就有点太过了自我沉溺了……不过新东西还是有,比如洪常秀的片很少这么火气大;以及用换影像材质破次元壁(洪常秀亲自声音出场),用彩色破黑白,那个时刻的情感浓度很强也非常有效,包括结尾电影院这个几重套娃处理(金珉禧扮演的角色看自己出演的电影)和出字幕的方式其实算是《剧场前》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一次有效升级。

4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那些尬住的留白和笑着的化解,那些见面前的犹豫不决,见面后的进退失据,这一切不就是他电影的意义吗?不就是我们生活里的真实写照吗?

4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ICA 长评-那一抹红。感觉这部作品中与之前看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感觉内核不仅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自省更像是一场对于媒介的探讨与对人性的思考,当然…主要是喜欢的人来演。影片通过对小说家,导演,演员,诗人还有其他背后的角色所代表的他者视角下的不同媒介与各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织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下的叙事实验。不仅探讨了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与表达局限,也在不同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权力的流动与角色间微妙的张力。嵌套结构及其表达似乎也说明了整部电影似乎只有一位“被关注”的角色,是电影的主角,是影院的观众,也是那秋色下的一抹红。小说家的身份象征了对内心与生活的书写与虚构,而结尾处她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对照了第二个空间中的男导演呢…黑白影像,极简的构图,环境音和人物对话都赋予了电影一种归于生活的真实感。

51分钟前
  • 推荐

像是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聚会时的样子,聊一些有的没的,相约一起做一些蠢事,但仅限于此,因为太过于私人外人只会觉得尴尬和无聊。ps金敏喜穿皮褛好帅

54分钟前
  • 春安
  • 还行

散个步不仅结交了新朋友还遇到了好多故人,正所谓新人胜旧人

57分钟前
  • 异度恋
  • 还行

2.5 @2022-07-02 07:10:43

1小时前
  • Francois Lan
  • 较差

洪尚秀的电影越看越美妙,洪绝对是当今最富有精力和创造力的导演了,这一年一个本子的创作精力属实太牛了。本片又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洪尚秀电影风格,那为什么我们还没看腻呢?因为即使手法相似,每一次的人物关系、对方内容都是不同的,加上洪在电影里关于现实自我的影射和作者的二重性叠加,电影的韵味更加曼妙。一次拜访开始画了一个圈,把所有人归纳在一起,女作家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疏远的情感关系而诞生一部电影,最后的彩色片段真的是爱意满满。这部电影里洪尚秀写人物关系的功力太厉害,偶遇的导演、书店的故人、喝酒的诗人每一次偶遇都很精彩。从起初对洪电影的无感,觉得简单、无聊到如今着迷、享受,愈发期待每年一次的洪尚秀小品了。

1小时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