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的说,谍中谍5是除系列第一部之外最精彩的一集。
新作不仅为我们带回了系列最初特色,也往老派谍战片风格迈出了一大步,斗智不斗力的做派,放在谍战片统统变成炫耀武力的动作片的当下,这一部会显得格外耀眼。
讨论本片要从侠探杰克说起。
可以认为侠探杰克是谍中谍5的demo版,也可说谍中谍5是侠探杰克的功能完整版。
这个导演显然是个老派谍战片簇拥,侠探杰克中以斗志为主动作为辅的风格就能看得出来。
只不过首次执导的导演对该片的掌控尚且不足,在影片吃重的悬疑制造方面经验欠缺,虽然削弱了武力对抗的比重,但是并没有很好地通过事件的侦破来达到令观众沉醉的效果。
到了这部新作,能够明显感觉到导演水平有所提升,虽然问题依旧显著。
此时笔者已然在电影院看了两遍谍中谍5,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本片同007之天幕杀机简直异曲同工。
二者都是在复兴古风,追溯系列原初的风格,致敬与怀旧并存;同时也关注间谍本身的存在和身份认同,即是说通过现役间谍和退役间谍的对抗,令其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在这一点上,甚至和谍影重重三部曲也殊途同归。
当然,较量的过程则是以智力驱动武力,通过典型的间谍活动和智力对决进行对抗,而不是像土匪或者恐怖分子一般在大街上明目张胆的火并炫耀武力。
谍中谍2就是令整个系列跑偏的罪魁祸首也是系列最难看的一部,第三部一定程度上回归原初风格还算好看,第四部则将高科技动作发挥到极致太过耀眼令前作都失去光彩即使第四部也并不是那么精彩。
这一部新作进行了一次权衡,在老派风格和现代风格之间做出了取舍,并没有削减高科技动作元素,我们可以看出片中惊险动作戏还是很多,比如爬飞机、摩托车追逐、潜入水冷系统,但是动作不再喧宾夺主,情节的推进也不是靠动作戏来驱动,动作仅仅成了一种手段,与其他一切间谍手段一样,即使抛开这些元素也不会使电影一无所有。
所以笔者一直很喜欢《士兵锅匠裁缝》和《慕尼黑》,还有汤姆克兰西的杰克莱恩系列电影,他们就将间谍之间的智计角逐诠释的很到位。
当然了,这部新作虽然走的是复古风,但也并不是全无新处。
本片的女主角不就是电影很新的一个地方吗。
往常的间谍片,女主角不是007中的花瓶特工,就是谍影重重那种情感牵挂。
包括之前的谍中谍电影,也无非是这两种类型,所以阿汤哥好不容易在第三部里讨了个媳妇儿,后面的续集也给弄走不见了,毕竟这种感情牵挂会成为间谍们最致命的弱点。
而本片中的女主角,不仅没有和阿汤哥发生任何情感和肉体上的联系,甚至实力丝毫不逊于阿汤哥。
除了男主光环之外,笔者没看见任何女主角弱于男主的地方。
整个电影也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表现她在智力和武力方面过人的地方。
她同男主的各为其主相互利用亦敌亦友的对手戏,驱动了整个电影剧情的发展。
另外,电影反派作为一个前间谍,与男主的对决基本上是纯脑力的对抗,从全片来看,男主一直处于下风,就连片中角色也不住吐槽。
这一点和天幕杀机颇为相似,只不过天幕中的反派虽然身死,却基本上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所以严格来说,是反派的胜利。
而谍5还是让主角带上了无敌光环。
所以谍5始终不及007天幕。
然而很多人吐槽反派死的太快,这一点笔者很不赞同。
反派本就是一个高级情报官员而不是外勤特工,文人对抗哪有靠武力取胜的。
而且片中对反派被捕的处理方式和片头照应,颇具讽刺感。
整体来说谍中谍5令笔者满意,对于瑕疵也就视而不见了。
西蒙佩吉的冷幽默在本片中大行其道,还有鹰眼与首相的基情一刻,以及对英美政治的影射,也算是给一个严肃的间谍片增添了几分风味。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5年9月9日凌晨
算是少有的续集这么多部依然精彩的谍战剧了。
先说说情节上的小问题。
一个是在摩洛哥拿到数据之后,女主没必要击昏班吉,他其实没有对伊森撒谎,确实是把数据拿给她上司,完全可以行动前就和伊森讲好拿到后给谁,如果伊森也那么就讲好复制两份,然后几个人联手把骑摩托的那些干掉走人~那段公路上的追逐根本不会发生。。
这是有钱没地方花或者为了凑时长吧。。。
另一个就是反派boss前面那么强大,最后居然这么轻易被骗关起来了,不太合理,于是全片高潮并不在最后和大boss的对决,整个片子就有点头重脚轻,最紧张刺激的部分在摩洛哥偷数据那一篇幅,后面从去找英国首相开始就有点走搞笑路线了,这部分的幽默轻松掩盖了不够高潮迭起的问题。
这些小问题当然不太影响我观影。
动作戏酣畅淋漓,情节足够紧凑。
开始跳飞机的场面和打斗飙车的场面都让我遗憾这片子咋没拍个3D版。
人物设定也很精彩,加重了女主的戏份,不再是阿汤哥带着团队走的独角戏。
女主不是男主团队中的伊森领导的队员,但也不是花瓶,对剧情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沟通就能默契合作互相帮助,这种合作战斗的氛围感觉真的很好我很喜欢。
最后潇洒离开也不落俗套。
总的来说看的很过瘾,爆点笑点都有,惊险刺激也够节奏也好。
感觉整部片子都控制得非常好,轻车熟路。
然而最大的问题也是剧情套路太熟了,每个情节基本没有猜错,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了,缺了点出人意料的新意和惊喜。
(所有情节都猜对倒是也有点成就感)感觉碟中谍系列已经进入了某种瓶颈,所有元素已到极致,诚然经典的元素看起来还是很过瘾的,但没一点新意还是略感失望。
下一部是不是该考虑做点创新和突破?
p.s.1.美国英国谍战片总是处于互黑状态啊。。。
女主的问题上司身居要位就那么轻易被伊森乔装去接触首相。
2.张静初这么气质英文又这么好的女下属多给几句台词多露几下脸嘛,作为中国观众表示没看够啊~3.这集伊森的固定女友一点没露脸,伊森也变得谨慎保守了啊,最后和女主居然只是拥抱,没有kiss~俩人并肩战斗的感觉还是蛮搭的~
【无剧透】这是一部你看完立刻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电影——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形容:那种你都懒得去B站看弹幕重温的电影。
主要这片九月还要上映,所以在九月之前被点了很多没用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你妄想它像碟4一样高潮迭起笑点不断,那么你再看一遍预告,是不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抱着这种预感的我仍然走进了影院,毕竟碟4的三男主还在,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让我乖乖掏钱了。
一言难尽。
不过有一点好那就是你随时可以去上厕所。
以往我中途去厕所,来回都是一路小跑,可这次就是悠哉地晃回来的,因为知道肯定不会错过精彩剧情,更不用说视觉奇观了。
以下是忠告:1、这部动作片可以去影院看,但是看IMAX(不好意思,因为我所在的影院选项是IMAX3D,我之前误认为有3D场)显然很亏。
因为全片的动作设计毫无新意,无论是追车还是拼刀还是男女混合双打,中规中矩,没有特色甚至没有激情,就是全部剪掉也不遗憾,不会给任何经常看动作片的人留下任何印象。
不过你要是觉得木星上行的动作戏特别好看,那么你也会喜欢碟5动作戏的。
不知为何,就连那种搏命感都没了。
碟4的动作戏是拳拳到肉的,身份暴露时双方瞬间爆发的对碰让人血脉喷张,打斗中甚至还能听到反派骨折声。
女特工的厮杀善用房间内一切普通道具,如钥匙和花瓶,期间撕衣踹下体怎么黑怎么来。
Ethan和反派在停车场的决斗也是简单粗暴,砸来砸去,反而多了真实的痛感和不顾一切的玩命。
这部里有什么呢。
这部里有千篇一律的追车戏,摩托飞车让人瞬间回到碟2,尽管有几个主视角镜头能提点神,可是瑜不掩瑕,创造力为零,也许导演想走现实路线,可是真的不好看。
本片重点似乎是男女混双表现默契,可惜并不出彩,哎?
的一下它就没了。
有一场女主和反派二号拼刀戏,期间我默默地想了一下美队和冬兵的拼刀,心有戚戚焉。
还有一场短暂的歌剧院肉搏戏,可是歌剧院梗007量子危机已经用过了,没劲。
没有更多的动作戏了。
如果还有,抱歉,我实在想不起来。
全片大概只有跳水一段勉强可算“好看”,就是你预告里看到的那点点。
毕竟导演的作品里有侠探杰克这种闷片啊。
2. 不要指望它像编导承诺的那样“回归了碟1的悬疑元素”。
请你再看一遍预告,然后告诉我你觉得这个神秘的女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她最后会不会帮男主。
简直是男女主见面第一个眼神就猜到剧情走向。
猜疑不叫悬疑。
悬疑是故事有悬念,可能性无穷,让观众急不可耐想知道谜底。
可惜这部电影一个都没做到。
整个像一部欠考虑的三流同人小说,好像把高位人物拉下马就能显得阴谋很大似的。
你要么剧情有超越时代的智慧如同碟1(你在今天看肯定觉得碟1一般般,不过这个系列能延续到第五部,你要说碟1水平不高我表示怀疑),要么有引领当年好莱坞动作片风尚的标志性风格如碟2(碟2不是我的菜可是当年确实流行吴宇森风),要么像碟4那样剧情很简单却充满各种张力让人紧张不已。
然而这就是一部碟3水平的智商非常有限的流水账电影,所以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有限。
唯一“回归碟1”的元素是夜晚雾中追逐。
这种设定就是导演在隔着屏幕朝你叫“看出来了没看出来了没这可是碟1经典重温啊!
”而它的另一条剧情线——IMF被解散,也没给人任何紧张感。
就如Ethan Hunt的设定是百分之百被诬赖、背叛、除名一样,IMF这个组织似乎只为了死局长、反复面临解散而存在。
头一次面对这种命运大家会为主角揪心,然而多来几遍,再听下预告里那句“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次任务了”,你肯定会想“你骗谁啊”。
感情线方面,碟4好不容易撇开前三部,达成了“动作片中男女主并没有暧昧关系”的成就,这部又双叒叕回归了上世纪老路线。
3. 不要指望像碟4一样从头笑到尾。
碟4的笑点中带着机灵劲和独创性,比如阿汤自黑身高,跳塔绳子不够长,设备永远坑队友,参谋宁愿勾阔佬等等。
这部强行模仿碟4却没有学的三分像。
Simon Pegg一人独挑重担,但仍然不好笑。
总之,挺遗憾这部动作片被拍得如此平庸,完全辜负了我三年的期待。
三个男主演我都相当喜欢,但并不能阻止我给中评。
如果你只是想随便看个电影消磨时间,看看倒也无妨,不要抱太高期待说不定还会觉得挺好看。
ps. 1.优点也不是没有,比如Simon惨遭捆绑play,我好兴奋啊。
2.Boss试图改变全球然而却因没钱惨遭反杀,逼格顺降。
3.本片有电影频道投资。
所有二三星的影评都被点了很多没用。
这两者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不知道。
4. 回复非要逼我承认碟1不好看,可是我做不到啊。
个人观点怎么能如此相逼呢。
就像我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我有要求所有人都跟我同一个看法吗。
实话说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扒飞机是真的飞着拍,当时已脑补出来了绿屏和大功率风扇之类设备,所以得知汤哥亲身上阵且在一千多米高空吊在飞机外面,还是很震撼的。
不过大片的气势就是,预告片你看到如此惊险特技以为是高潮,结果发现不过是开胃小菜而已。。。。。。
动作场面还是很多,个人最喜欢的是公路追击那一场,但要说猎奇和新意的话,其实也没有比扒飞机更稀罕的了。
有朋友评价在动作大片里面女主与南竹能站到同等高度是非常罕见。
我倒认为根据剧情女主的武力值跟气场应该是不输南竹,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效果来说,女主一看就不是打星。。。。。。
反派这次气场还不错,但没有露身手,全靠打手出面,自己幕后操控。
情节按一贯风格是迷雾重重,错综复杂,但好歹看明白了,最后真相大白也合情合理。
无激情戏无吻戏无血腥。
阿汤哥看样子再拍个两三部不是问题,期待。
阿汤哥老了??
不!
不老只是神话。
53岁的人,怎么还能和23岁时候完全一样。
阿汤哥的演技??
重要吗??
有或者没有,不能左右自己的心。
初相识,《凌云壮志》,那时候一起看电影的是初恋,情节场景不是重点,帅就够了,对吗?
陪伴的人决定看电影的心情!
再后来,《碟中谍1》,开场那让人透不过气的连环花样谋杀,那死而复生的女主,那神乎其神的易容术,那惊心动魄的音乐,那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阿汤哥那深邃的眼神,挺直的鼻梁,像刻刀一样刻在心里。
于是,每一部的碟中谍系列,成了每一份期待。
多年过去,当初陪伴看阿汤哥的人已经分开,当初看阿汤哥的我已经成熟,当时看阿汤哥的那份悸动已经慢慢平复。
只是,那一份情怀,没有变!
年龄可以老去,容颜可以改变,但是随着那熟悉的主题曲,会激动的心,却一直没有变!
阿汤哥说:会拍动作片一直到90岁。
我说:好的,那一起吧,你拍,我看!
我不得不很!
认!
真!
的说,当年一部谍4看得我 瞠目结舌,感受到动作片的科技感,所以我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谍5也应该是祖传的 配方。
结果还是我太傻太天真,配方失传了,我也看瞎了。
宣传汪故意在上映前期渲染汤爷在飞机上的动作是多么的大胆,前卫,连导演自己都看尿了。
而所有的观众也都抱着去看惊险的狮子跳火圈的心态去看 一开头就出现的爬飞机戏份。
holy shit!我麦当劳 巨无霸汉堡都买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汤爷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但是 这个镜头对于阿汤哥以往来说就是小儿科。
紧接着的片头曲确实是熟悉的经典,但是我却感觉在看007邦德,可能我脑洞太大想太多。
后面出现的鹰眼实在很跳戏,他在剧中的任务就是打嘴仗,和这个吵一吵,和那个吵一吵。
如果那个人还嘴他就开始射箭,biubiubiu所以现场根本没有人和他还嘴,他就自己一个人在那大声嚷嚷,一个合格的动作片你就好好的打嘛!
你吵个屁啊!
如果我入戏太深我就走到大荧幕前面扇他!从歌剧那段我看出了导演拥有一颗文艺之心,情节顺着歌剧高潮起伏,但仔细想想这可是谍中谍啊,就是要速度炫酷紧张感啊,完全没有抓住G点。
经过这部电影我觉得导演是不喜欢汤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让汤爷在这部电影里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年纪大的蠢特工。
如何蠢?
1.在水里晕倒,被水里的仪器砸到。
再说一遍,这他妈的可是谍中谍啊,怎么可以在水里晕倒啊!
2.看见美女翻车。
在荒野飙车那段,看见美女出现立马翻车,这他妈的哪是汤爷的作风啊!
导演这是赤裸裸的整蛊再说荒野飙车没有速7的刺激 ,很平庸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张静初,在剧里的任务就是点头yes摇头no谍中谍的精髓应该是从未问世的高科技可以在剧中首次展现,甚至是一场科技秀,紧张压抑的追随感,领略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第五部什么都没有体现,就是一场把其他电影中经典片段拿出来堆砌的电影。
导演还告诉你一件事,男主老了,男二老了,所以任务会经常失败。
最后要说的是麻烦以后宣传汪们长点良心,用良心推荐电影,观众现在不演瞎,请把工作与电影观赏本身分开,不要昧着良心推荐电影。
这场谍中谍5,就是一场朋友圈里宣传汪的自我意淫。
好莱坞动作片通常把最棒的动作序列摆在结尾,次一级的放在开头,剩余的星罗散布。
而《碟中谍》系列却从不按理出牌。
比如第一集最宏大的火车追逐和中情局偷情报两段,分别出现在高潮和半程,再比如第三、第四集的压轴打斗,远没有中途的大桥狙击、爬迪拜塔来的扣人心弦。
到了《神秘国度》,又破天荒地把最让人惊掉下巴的一幕,海报上最显眼的阿汤扒飞机一幕放在开头。
在那炫耀派头与不用替身的短暂开场之后,电影进入了一个非常古典的场景。
我们那个很爱飙范儿的伊森•亨特就像IMF的老前辈一样,规规矩矩地走进接头店家,见联络人,对暗号,甚至用上了第一代交代任务的产品——唱片。
尽管阿汤哥不忘自吹自擂,借店员之口表达了对演员-角色一体的倾慕之意,整体来说,看得我心头一喜,莫不是被《王牌特工》熏陶的,要回归冷战年代的经典范本。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场面很快急转直下,接任务是个圈套,五秒后自毁的程序也成了套中最迷人的一环。
把任务录音带变成陷阱,这一招曾经被其他变节特工用来刺杀菲尔普斯(就是第一集自己也变节被伊森弄死在直升机里的那位前组长),如今他的接班人伊森也未能幸免。
其实整套接任务流程的那句“如果你选择接受”已经被人吐槽了好多年——如果老子不接受呢,你们就看着世界毁灭吗?
电影把它变成来自辛迪加的提议,让接不接受真正变成了一种选择,一本正经又天衣无缝地开涮了传统。
而我们很快会发现,反传统几乎成为这一集的主旋律。
艾尔莎的兔子脚钥匙环向《碟中谍3》致意,把此前的麦高芬变成了实体;伊森死里逃生后在电话亭汇报的段落,与《碟中谍1》如出一辙,只是结果相异;反派采用协助逃跑来取得信任,此前这可是IMF屡试不爽的经典招数;冷战年代无往不利的面具和模仿玩不转了,电脑侦测的存在使得毫无意义,迫使伊森进行一次CIA空悬、迪拜塔蹦极式的全新玩命。
如果你足够熟悉《碟中谍》世界,可能会萌生这样的念头:要不是从头到尾气氛严肃,这俨然就是《王牌大贱谍》那样的恶搞电影嘛!
《神秘国度》不止于拿本系列开涮,也从其他间谍电影取经。
眼尖的观众已经从预告片指出,班吉戴的眼镜与迈克尔•凯恩扮演的哈里•帕尔默(60年代经典银幕间谍)是同款。
就像导演麦奎里所说“这是写给那些来自冷战时期间谍们的一封情书,也是我想唤回的情怀,它们已与当今的间谍片渐行渐远。
”最早曝出预告片时,我就狐疑,把辛迪加性质大改,真的大丈夫么。
辛迪加在冷战时代就存在,当时布鲁斯•盖勒分身制作了一套警匪剧《无声行动组》,并将剧中名为辛迪加的犯罪组织被移植到了《碟中谍》,让IMF小分队时不时与辛迪加旗下的犯罪大亨展开较量。
本片的辛迪加实力大增,作为英国政治高层培育出的毒瘤,接收了各国前谍报人员后自行其是,狠狠黑了一把英国人。
说起来,银幕上的英美情报机构似乎总在合作之余互相较劲,《量子危机》黑了中情局,《王的男人》黑了美国文化,《女间谍》吐槽英伦间谍,而《神秘国度》继续火上浇油。
剪辑大神完全可以出个视频,把片中的辛迪加换成王的男人,所罗门就让科林•费斯来演,绝对是间谍界的世纪大撕逼。
上一集中濒临解体的IMF,此番遭到了彻底裁撤,一度沦为CIA旗下的小部门。
此举更像是来自银幕下的吐槽。
IMF是冷战的产物,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精锐尖兵,最擅长神不知鬼不觉的渗透、操控和撤退,他们曾经依靠的是滴水不漏的策划,对对手心理的精确算计,而非拳脚枪炮。
现如今为了不断挑战视觉震撼,编剧习惯了每每让潜流暗涌的行动横生出一段追逐打斗来,拿《幽灵协议》举例,迪拜塔掉包后接上一段沙尘暴追逐,新德里的美人计演变成停车场大战。
但我们不能忘记,IMF区别于其他银幕间谍团队,就在于其深藏功与名类型的行动风格,不像某位英国花花公子间谍一样喜欢搞大破坏大爆炸,几乎无需劳烦上级来disavow他们的行动。
因此《幽灵行动》先是把俄国皇宫付之一炬,又让导弹在纽约乱窜,高层表示无法忍,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大多数动作片的英雄主角都要仰仗运气,可如果IMF的标准仅限于此,与流水线大路货又有什么区别。
《碟中谍》之所以为《碟中谍》,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神秘国度》开宗明义的指控,反映的是制作团队的自省,也暗示了该集的风格变迁。
假如冲着视觉效果的规模而非内在惊悚而去,这回你可能会感到明显的落差。
就像班吉和伊森的对话:—“说好的大场面呢?
”—“我们尽量保持低调。
”这次IMF不再炸掉、撞烂和砸毁很多东西,肉搏、刀战、攀跳、潜泳和近距离枪战的比重大大增加,全片最大的火球也就是炸飞一辆汽车或摩托车。
高潮制敌一段,纯然回归到古典格局的心理制衡和设计围困,动静极小,与充斥着速度与火药的任何一部都大相径庭。
亚力克•鲍德温扮演的CIA主管是这一集的全新人物,开篇不久他有一段慷慨陈词,极力主张取缔过时又失控的IMF,并声称辛迪加是编出来为了让IMF合理继续存在的,编剧借该角色之口表达了一番自嘲。
这个主管不是典型的《碟中谍》角色,因为IMF向来与政治保持距离,而他的存在——远程操控精准军事行动,应付恼人的官僚主义——使得影片的基调靠拢一部杰克•雷恩电影。
伊森团队的部分也变了味,像是《火线警告》(USA频道的间谍美剧)的一个剧场版:被炒鱿鱼的特工,组织一支信得过的精锐小团队,试图找出他下岗的原因,并为了世界和平以及朋友的安危而战。
《神秘国度》吸收了各种新式谍战作品的元素,以保证持续走在时代前列,但它距离原初的《碟中谍》已经太远,除了调侃和颠覆,再无他法来有效地继承那些引以为傲的经典元素。
当然,任何以科技产物为噱头的影视作品都很难避免这一点,除非像盖•里奇的《秘密特工》一样,仍让故事在冷战年代展开,不论如何,观众总希望看到主创更多积极的尝试。
也许《神秘国度》的最佳打开方式,就是脱离对于一部《碟中谍》的期待,将它看作“伊森•亨特大冒险”的全新章节。
(文/方聿南)
影评前,重要的事情先强调三次微软大法好,微软大法好,微软大发好作为黑客目前唯一黑不进的手机,微软的手机自然成为特工标配,作为一个软粉自high一下而已。
其实很久对这种特工的感觉就不是特别提的起劲...上一次应该是谍中谍4迪拜塔那次,特别爽。
可能是因为看的这种片多了,套路就那样,最关键就是爽不爽的问题。
一开始的手抓飞机确实震撼,但是戏份太少。
后面的戏无非就是标准的谍中谍套路,一环套一环。
只不过没有第四部那样全程无尿点。
几次场面比较大的场景,惊喜都不算多。
戏院里阿汤哥最后开枪选择的对象,阿汤哥跳进水池里把两个卡搞混,最后被女特工救出,摩托追逐,都是完全意料之中,所以并没有震撼。
总之吧,其实我想给7分,万恶的豆瓣评分,其实第四部也是一个样,剧情什么的都预测的出来,但这种影片很明显在看着爽不爽,至少这一部一般般。
中规中矩。
阿汤哥与小伙伴们的意外之旅这一部来势汹汹的《碟中谍》系列第五部,乘着军用运输机A400M的狂风,傍着女演员丽贝卡·弗格森的大腿,借着杰瑞米·雷纳犀利的鹰眼,在暑期档尾声,53岁的阿汤哥制造着大片档期仍未落幕的神话。
全片131分钟,两个多小时虽说不是全无尿点,但是在媒体与口碑爆好的铺垫下,试问谁敢中场离去,指不定下一秒就错失了经典致敬或者再创巅峰的镜头。
就这样,在北美院线早已上映一周,却仍然在周二晚上满场的电影院里,忍住尿意,生生撑下了全场。
其实本人对《碟中谍》系列的情结不深,在看片前才恶补了前四部,并不打算长篇大论与以往作品的关系,或与其他类型片进行对比。
况且近年来成功的续集和重启系列,都是可以独立成篇的,这部《碟中谍五》也不例外。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这部名为“间谍中的间谍”,实为“动作中的动作”大片,能在《007:天幕危机》老牌儿特工片持续发威,《特工学院》新鲜血液不断注入的前提下,力挽狂澜,获得媒体评论和票房口碑的一致认可。
除了制作团队对剧情缜密的设计,人物关系的周旋复杂,动作场面的火爆升级之外,在以往的经典戏码轮番上演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数明里暗里经由几条扣人心弦,又沁人心脾的小支线,让这部续集没有走入沉闷的:为组织舍身取义,正义战胜邪恶,美女深陷男主角情网的庸俗深渊。
看点一:玩转各国组织的独立特工身为一个特工,任职某个间谍组织,最容被套上的,就是背板组织的罪名,其实就是组织玩你,或者组织里有人出卖你。
无数特工们就这样被组织逼到绝境,或被组织莫名开除,都是间谍影片开场的常见戏码。
而这一次,Ethan.Hunt先生一上来就奋不顾身的扒飞机救场,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次轮到 IMF 组织整体被军方取缔了,不同于前作的组织领导叛变或被杀,亦或签署幽灵协议失去后备支援。
而是彻底的被美国C.I.A.追捕,连同鹰眼帅哥饰演的情报分析员 William 都没辙,只得乖乖归属C.I.A.长官Hunley领导。
该唱反调的无脑领导由“狂吼专业户” 亚历克·鲍德温饰演。
这样的开篇,就是又给了Ethan.Hunt再一次给美国官方组织当头一棒的机会,也再一次强调了,一个独立的特工组织和特工个体的重要性。
而这一次,还不止是美国军方被玩转,还加入了英国的特工组交织在一起,不分国界的让特工Ethan大秀变脸才艺和机智身手。
当然最后各国的烂摊子,也都让他和 IMF的小伙伴们收拾了。
看点二:突破正邪斗争的兄弟情这一次特工Ethan和他的小伙伴们悉数回归,一个武力智囊,一个技术精尖,还一个做政府公关和情报支持的精明眼线。
三个人,多一个累赘,少一个失衡。
这样一个固定的铁三角组合为Ethan保驾护航,每次都是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可能。
而这一集中,兄弟战友情谊,将是重头戏的节奏。
无论是开场的危机任务配合,还是中场好友Benji的舍身鼎力相助,之后由William请来了Luther的出山,一起合力搭救被劫持的Benji和深陷谜团的Ethan。
这样的剧情,脱离了简单的世界和平,拯救苍生。
继上一部里为了完成任务,将真实核弹密码提供给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之后,这一次更是为了朋友的安危,不惜先让大反派达到目的,之后再用自己命做赌注,慢慢与其周旋。
不可否认,这一次特工Ethan不但是核心主力,队伍灵魂,更是凝聚悉数老队员的磁石,也是无间配合的保障。
特工Ethan更是带头做了“为了兄弟,向两国政府插刀”的好榜样。
第三:超越庸俗爱恋的侠侣情影片刚一上映,就因高智商的反派与其缜密的犯罪预谋而口碑飙升。
但剧情的精彩归根结底,除了反派的精明,多亏了女主角Ilsa——双面间谍的加入,让人物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让特工Ethan不得不游走在理智与情感之间。
反派的目的不明,犯罪手段的迂回,那都是剧情设置好的,谜底不会轻易揭晓,观众也无力猜测。
而双面女间谍的角色却亦正亦邪,引起观者猜想和揣度的好奇心,而片中特工Ethan对其的莫名信任,让IMF的小伙伴和观众都摸不着头脑,而之后特工Ethan对其的怜惜,更是牵动了所有人的同情心。
同是秘密组织的特工探员,同样放弃了平凡的人生,身不由己的事情如同便饭一顿。
每一次Ethan希望Ilsa告诉他实情的时候,Ilsa都是报以背板和逃离,而当事件焦灼,Ilsa准备最后与Ethan摊牌时,她却先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疑问句:“要不要就趁现在,一起远走高飞,谁都找不到我们。
”,就像那句总被引用的,你今天干掉这个大反派,明天还会出现另一个一样,今天Ethan和Ilsa不去抓他们,明天也会有另一个Ethan或Ilsa去抓捕他们,也许是时候抽身了。
瞬间浮现在Ethan脸上暗喜却又装酷的表情下,这是全片女主角与男主角唯一一次的爱情文戏,没有无端的激情拥吻,更没有恶俗的深情相拥结尾。
这句让小伙伴们都想替Ethan吹口哨的直接表白,让整部电影的男女之情,变得更加的侠义。
当然结尾大家也猜得到,合力反击抓捕反派首脑后,Ilsa也只是帅气的起身,开走了一辆超跑扬长而去,而Ethan也随之骑上摩托车,紧随其后。
这样的结尾已经是足矣,没有画蛇添足的笔触,令人甚是痛快。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本次影片的配乐,围绕着经典的旋律,原声做了多种的变奏和混音。
在经典的场景重现时,阿汤哥帅气登场时,必然是原版重放。
而遇到一些动作和剧情小高潮时,耳边会浮现节奏紧张或重新变奏的经典旋律,在大气氛不变的情形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虾米音乐可听整张专辑)整部电影超长的观影过程中,每一个人物角色和剧情故事都给人精心打磨的印象。
老队员们中Benji的点儿啷铛,Luther的信任和了解,William的暗中相助,加上新进女主角的神秘与艰难处境,都让观众们十分的合胃口,又保持着饥饿感。
而每一次的最终任务里,如前作系列一贯主旨,必须集体配合才能完成,每一个成员都要各司其职,才能最终搞定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战胜大反派一定不仅仅靠的是特工Ethan打赢坏人,而是集体的智慧和相互的协作,最终将大Bosss激怒并侵入囊中。
虽然他一直躲在幕后,老谋深算,还是躲不过特工Ethan的以命相逼,确切的说是以钱相逼,导致最后蠢萌的退了场。
这一次,阿汤哥与小伙伴们的意外之旅,让我们跟随这份热度的呼唤,见证阿汤哥知天命之年的腹肌,丽贝卡·弗格森的修长大腿,西蒙·佩吉的逗比搞笑,杰瑞米·雷纳的广播体操,哦,不对那是第四部,这次是暗爽小哥。
当然还有不能忽略的亚历克·鲍德温的“咆哮帝”演技和张静初女士的打酱油。
2015年8月11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相对于北美上映时间,国内还是推迟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这又如何,有阿汤哥总是让人期待的。
国内首映日全场几乎满座,第一排都是观众,如此可见大家对于碟中谍的热衷。
开头便是惊险刺激的阿汤哥徒手扒飞机,这段相比于碟中谍4的阿尔法塔难度又上升了一级,这位50多岁的男演员真的很敬业。
骑着摩托车飚速也是让人过瘾了一把,实拍这位不算年轻的演员真的很拼。
同碟中谍四一样,5的拍摄穿越了世界各地游览了明斯克、伦敦、巴黎、维也纳、华盛顿、哈瓦那、卡萨布兰卡。
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富丽堂皇,图兰朵的演奏,以音乐的演奏推进暗杀的进程。
暗杀也是与中国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契合。
电影中不时有一些幽默的元素存在。
歌剧图兰朵是把整部电影的格局提升了不少显得非常大气,金光璀璨,绚烂夺目。
射击的刹那惊心动魄,伊森的枪一直在犹豫之中,最终他选择了射向总统并且只是让总统擦伤。
伊森带着伊莎一起逃到楼顶,当我们以为总统已经顺利逃脱时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手段是在让总统的座驾爆炸。
电影中女刺客着华丽长裙身处于东方韵味的阁楼间认真的瞄准着总统,枪是用弦乐器改装的,金光灿灿闪耀夺目,女杀手在开头时就已经出场过,不算特别漂亮,气质取胜,能进行打斗动作,形象非常契合特工形象。
身为一名理工科生,其实我一直在考虑电影中那些是根据什么完成的,真的是强迫症了。
张静初我没认出来,衰,我对她应该还比较熟悉的 结束时感觉有些仓促意犹未尽
中规中矩,一个月后除了女主的腿,几乎不记得什么了。
①汤哥被花式吊打好紧张好兴奋②Benji测谎仪放在胸前乳首处没人注意吗③Benji专业坑队友,让汤哥潜水闭气3分钟同时还要在湍急的涡轮中玩“躲避球”(他行他上,坑的如此浑然不知)④看Benji骚粉衬衣沙滩衬衣宅男T恤和一身红,英伦骚值得拥有⑤有些人物设定就是卖蠢以及嘴炮担当⑥女主大腿子功攻力拔群
为了配合阿汤大爷满脸的褶子,西蒙·佩吉化了老年妆,鹰眼同学的脸成了月球表面,连女主角都找一个人高马大的大妞,我想未来阿汤大爷再想耍帅是不是要一直走这种牺牲全世界颜值的路线?过山车式的冒险片,动作场面的想象力翻新着玩,反正好莱坞暑期档这么些年就拍了一部电影,爽到了就值。★★★
感觉跟碟4水平差不多:黑色幽默、高科技、各种致敬,外媒有点过誉了。至于万众瞩目的飞机戏真的只是个噱头,剧院追杀才是真亮点
选一个好位置,全身心放松,等待那熟悉的旋律响起,跟随汤哥踏上冒险旅途。
最后一次一起看电影
1>5>4>3>>>2。
难看,肥肠难看,大写的cliche,瘦瘦也无法挽救的烂。
【3.5】必须承认,第五部的亮点就是弗格森。
这一部的风格有些向谍影重重系列靠拢,没有特别出彩的大场面动作戏,不管是扒飞机、跳水塔还是飙车,都是动作电影老掉牙的玩意儿。男女主角间的互动还没有上一部EB间的化学反应来得激动人心,这一部小参谋化身贤内助千里寻夫最后眼睁睁看着狗男女互诉衷肠虐得我肝儿疼
比007好看多了,阿汤哥骑摩托车的样子真帅。
美国这种片子真是层出不穷
英雄暮年总让人唏嘘啊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只看到了打不动的汤姆叔脸上肿肿的玻尿酸和自带美颜柔光效果。为了让我们忘记汤姆叔打不动这件事,改让女人打,可佩吉小哥的抖包袱,都救不了“打不动”这件事。
每次一有大动作都担心阿汤哥会散架,要是里面还是壮志凌云时期的阿汤哥该多好啊~然而最燃点果然还是主旋律响起的那一刹那。ps,女主越看越古典~ @王府井横店
精彩!不及前一部,但依旧很好看,难得这个系列都拍了五部了,居然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水准!关键剧本够硬,逻辑清晰,故事严密(都能识别指纹的车玻璃居然不防弹!此乃最大硬伤),情节一气呵成,过瘾啊!阿汤哥还能再战五百年!期待下一部…
图兰朵部分加分,非常过瘾。不过脸谱化太多严重,人物没有特色,千帆一律,但为了53岁的阿汤哥,票价也值了。
没有之前的好看了,翻滚炒冷饭
引进中国居然没特供制转3D,不管是谁坚持的,都应该赞一下。
全片致敬了希区柯克的剧院刺杀、碟一冷峻悬疑,碟二的男主追女主,还有。。尖峰时刻3的张静初??以三到五部看,西蒙佩吉第七部就要变第一男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