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9点26分,这个周末看的第六部电影,思索了一下,还是给了个三星,也许,应该比“还行”好那么点儿,但又没有到“推荐”的程度关于救赎,关于爱情,说实话,以这个年代的价值观来看,老头年轻时候干的那点儿事儿,算不上什么,甚至都谈不上需要赎罪,甚至在整个观看过程,我都以为老头年轻时候干了什么罪大恶极的案子,杀了一家九口之类的,最后一听他的总结陈词,一下子觉得悬念过深,从惊悚片变成文艺片了值得称赞的是电影配乐,轻轻柔柔的弦乐,弥漫着浓浓的西部乡情,很惬意,又有些若有若无的伤感end of the line,tell it all,get out of jail赎罪,源于道德,在这个道德丧失、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的年代,这个词已被逐渐淡忘,希望死亡到来之时,我们能从世俗尘扰中,赎回自己
2016年3月28日摄于成都文殊院4月12日的下午,打开朋友圈都是纪念王小波的文章,我给槽叔发了封面的那张照片。
照片是我3月28日去文殊院的时候拍的。
当时我正准备从文殊院出来,转身看到那个人,就那样在对着大殿的佛像焚香祭拜。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我停下来,站在文殊院门口的檐下,静静的看着那个人花了十分钟做完了漫长的祭拜活动。
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少也深陷在对生活的茫然和无措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个从背后看上去那么安静和虔诚的身影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恐惧,一种对现在生活和自身的疑惑。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快速的逃离了那里。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的那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从20岁往后的五年,我每天都在焦虑和惊恐中度过,我用尽一切来抵抗生命的庸常和平淡,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耷拉着耳朵向生活俯首称臣。
可能那五年,在你们看上去,大多数时刻可能我表现冷静、自信和有逻辑,但事实就是在讲话和行为的过程中我没有一点点的底气,生怕被人一下子就拆穿,然后狼狈的将自己裸露在你们面前。
转眼27。
在后来的两年中,为了摆脱焦虑和对外在的恐惧,我主动的向生活伸出手,试着和它和解,和自己和解。
我以为一切都要开始步上正轨,我要坦荡的迎接整个生活了。
但文殊院的状态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依然如同像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孩。
我害怕自己穷困潦倒、孤独终老,害怕皮肉松弛、满脸皱纹,害怕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活过的痕迹。
我害怕每个别人都要比自己优秀和有力量,害怕茫然无措的状态再一次袭击而来将我打趴下。
这种状态持续的与我较劲,直到前两天断断续续的看了《自己的葬礼》。
老头bush先生眼神犀利、行动果敢,无所畏惧的出现在被所有人指指点点的小镇上,用一根棍子就可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拿石子打他的马的年轻家伙弯下腰,然后帅气的离开。
你以为他无所畏惧?
但他害怕的却是四个镇子的人对他的谣传将在他死后还永流传,他还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死后也没人陪伴,所以早早的将生前唯一的好友charlie牧师的墓碑也做好了,立在他给自己选定的墓碑的旁边;他还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并且因为自己让对方命丧于一把锤子和一场火灾,不要任何人靠近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牢笼。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拿起了自己的枪,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己能看到的葬礼,向在场的乌压压的一波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深情,以及曾经热情的活过,哪怕现在是一个讨人厌的古怪的老头。
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和我对生活满是恐惧。
还有,多少人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害怕被误解;多少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害怕被拒绝;多少人在外表现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每日只能以馒头充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多少人想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哪怕别人粗俗无礼,只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多少人,拼命的做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不要被公司开除而好应付一日三餐、房贷、车贷;还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填满生活的虚无,而以酒精和毒药麻醉自己。
就是这么小的恐惧,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步履维艰、小心谨慎。
别害臊,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小波让我们领教着作为人所能发挥出来的对生活最大的反抗力量。
可是,那是年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王小波们,那是那个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的年轻气盛的王小波。
你看,过了三十的王小波则会发出无奈的叹息,看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象是等着骟的牛一样,活在受苦受难的生活中。
面对这一切,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像bush老头那样,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起搏器,戴上我们的帽子,在庸常中对抗生活带来的无妄、荒诞和恐惧,强忍悲痛艰难,倔强的活在这个世上。
马上就是马尔克斯的祭奠日了,最后就用他的话结束吧:只有曼努埃拉知道他的大大咧咧不是因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宿命论者,而是因为他忧伤地坚信,他将来必定会穷愁潦倒赤身裸体地在自己的床上死去,而且得不到民众的谅解。
Get low 翻译成自己的葬礼实属无奈。
因为短短的2个单词包含的意义却有很多。
有的人说电影头重脚轻,铺垫的太久,自后一刻告白的时候反而看起来难以动容。
我不这么觉得。
对于布什来说,他的生命已经停止在大火之后。
将自己关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40年,是他给自己的惩罚。
也许很多人一生要经过很多惊涛骇浪,做过很多好的、不好的事情。
但对于布什来说,他的一辈子,只有那个女人。
从头到尾,相识的快乐,折磨,最后的痛苦,内疚,统统围绕这一个人。
他不善言辞,不懂表达,那是因为他的单纯。
他像孩子一样的固执的希望举办一场自己在场的葬礼。
他希望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在自己死去之前。
这是对自己一生最大的仁慈了吧。
对于苦难来说倾诉就是解药。
某些事情的重大与否是与自身的对比。
如果我可以,我愿意把在你之后的生活关闭。
I would like to love u forever if there is a chance......
人不死,葬仪社就要死,于是一个古怪孤僻离群索居40年了的想要为自己办场葬礼派对的传说中的恶老头就成了他们优选目标。
老头将遗产作为标的发出彩票,邀请所有听过他的传说故事的人来参与。
前面的铺垫都还不错,可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老头与大家分享的故事只是他个人的一段多年以前有些狗血的崎岖的充满遗憾的情路史。
感觉有点撑不住,多少有点失望。
影片有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意味,颇能渗透人心。
演员们都很棒,几乎没有弱角色。
音乐也很舒服,虽然简洁以吉他与钢琴为主,但就如冬日里的暖阳一样。
片尾曲也很动听。
多年以来,每当提及隐遁在偏僻的森林地带的费利克斯·布什的名字时,当地小镇的居民都会露出一脸倍受惊吓的表情,因为大家都听闻过有关他的传言,认为他做尽了各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可怕的事情,不仅变成了一个冷血动物,甚至不惜与恶魔为伍,用灵魂来交换古怪的能力……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都像躲避瘟疫一样对他退避三舍。
然而,突然有一天,费利克斯出现在了小镇上,拿着一支散弹枪和一袋子现金,声称自己将要举办一场葬礼——毫无疑问的是,虽然上了年纪,但费利克斯的身体非常地健康,他想要的显然不是那种寻常情况下人死之后举行的告别仪式……与之相反的是,他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眼见证这一切。
一时之间,费利克斯出人意表的举动制造了极大的轰动,每一个知道的人都在不断地谈论着这件事。
意识到可以借着费利克斯的“活体葬礼”大捞一笔,极尽花言巧语之能事的殡仪馆老板弗兰克·奎恩,特别找来了他的那位很有绅士派头的年轻学徒巴迪·罗宾逊把生意拦了下来。
随后他很快就发现,原来隐藏在费利克斯那过于超现实的计划背后的,是一个非常真实且被长久地渴望着的秘密,这一次,费利克斯将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向大家说明自己为什么一直都躲藏在森林里。
#微影评#《自己的葬礼》一个人见人怕的隐士竟然要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这么奇怪的故事竟然是根据真事改编,而导演不但将30年代美国南方拍出了点哥特味道,更赋予了这个故事那么点柔情。
男主角将这个孤僻、古怪的老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类的转变程度,用什么形容词都不足以描述。
不知道从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该有多大的天差地别?
片中的老头孤僻、怪异、用“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群居生存的人类中偏偏冒出了一个独活的他。
怪哉老头长了一张严肃起来甚至有些可怕的脸孔,让我心惊肉掉以为会有惊悚悬疑出现,幸好,心融化在老头驾马车来到小镇中,与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尴尬得打了声招呼。
女士喊的是他的名,而非大家嘴里哪些不堪的污言秽语。
女士穿着高贵、举止优雅,当她略带讶异的脸喊出他的名字时,老头在我心中“可怕”的形象瞬间落地。
唔,是个有故事有血肉有盛情的老头呢!
一份爱可以保存多久?
人类的记忆可以出现谬误,容貌会面目全非,但胸中的盛情会不断敲击你的心灵,反反复复啃食你的心脏。
当你做完所有繁琐外事后,在寂静的夜,一个人放空脑袋时,“情”便幽幽滋生出来,在你不曾发觉之际吞噬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被困在这股“温柔情”中。
直到,外物的残酷破坏。
不是男主与老板踏入他的土地,而是优雅的女士深夜造访,两人观光了他的马圈他的花园他的小屋,她与他聊起只有两个人明白的话题、词语。
直到,直到优雅的她失态,几乎是忍着哭泣转身离开。
像一把锋利的锤子,在一块坚硬如铁的冰块上砸出的一条缝。
老头驱车找曾经的老友,在那座他亲手打造出来的教堂中。
老友不愿为他承担他自己的责任,并且有些苛刻的指责了他。
这是一泼水,在老头这块冰块上浇上滚烫一盆,热得他只能融化。
最后的外力,大概是老头的身体抗议,他已不再年轻不再健康。
外力转化为内在因素,促动了老头在众人面前,不,最重要的是在他自己心灵面前向逃避了多年的自己,说一说理一理。
真爱没有错,谁辜负了谁,谁有痴等了谁,这些问题都不要紧,重点是老头心中的愧疚,深深的自责与歉意。
百转千回该如何调节释放。
幸好,命中遇到女主的姐姐,幸好,命中遇到呆萌的男主。
然后,使得老头的一生了无遗憾、坦坦荡荡!
烧掉了房子烧掉了蓝色的心因为没有了你只好为自己盖一座监狱——电影《Get Low》镇子里关于布什老头的谣言总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年轻时的布什赤手空拳地杀过好些人;也有人说,他跟魔鬼交换了灵魂,变成了一个与魔鬼为伍的冷血动物。
调皮的孩子对付怪老头的方式便是远远地对着窗子投石头,而老头的脸总是掩映在背光的黑暗里,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呢!
是否会比《现代启示录》里马龙·白兰度的脸还要魔鬼几分,尖锐几倍。
镜头从落满叶子的树林滑向这张满是皱褶苍老的脸,他半眯着眼睛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眼神半是爱怜,半是孤独了很久的冷漠,面孔与那些同样老去的脸别无二致。
或许慢慢老去的生活离我们还很远,不足以体会!
但是每个噩梦醒来时的境况,都是一样的。
老人梦里的那个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等待着,诡异无比。
孤独的老人在噩梦醒来后满头大汗,巍巍颤颤地下了床,拿起闪烁的油灯,走到牲畜棚里,对着一只骡子絮絮叨叨后,在角落里裹着被子再度睡去,这只骡子是老人身边唯一的活物。
噩梦让布什老头生出想要为自己举办一场葬礼的念头,在跟殡仪馆协商葬礼事宜时,布什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
他要为活着的自己举行葬礼,还要方圆四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派对,只要每一个人出五块钱,就有机会获得老人的价值不菲的房产以及树林的继承权。
这时布什年轻时的情人马蒂回到了镇上,和马蒂走在一起的布什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一样,健谈而又风趣,只是步履蹒跚以及迟暮之年的一头白发提醒二人,美好时光早已不在。
过世之人的名单越来越长,所剩的生活就只是等待持有者的名字哪一天也被填上去。
曾经的恋人再度回忆从前,那颗生来就脆弱的心随着年龄只是变得惊恐无助。
年龄告诉自己“已经不能再等什么了?
”,惟有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才能体验自己还活着,从短暂而又蒙昧的时间里缓过神来,身边的人已经远行。
布什纵然一生都呆在同样的地方,但还是在前行,一步步的老去,一步步的一无所有,陪伴自己的狗一只只老死,回首只有无人而又冗长颓废的小道。
周围的世界里,没有人在等待!
人们总以为很多事可以被忘记,然后重新开始,但这只是一种以为,失败而又自欺欺人的以为。
忘掉的只是一点点,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部分,还有八分之七还藏在记忆的深处。
夜深人静时还有梦魇提醒自己曾经失去的,无法再弥补。
还有贴在床头的黑白照片提醒自己,那个人还笑面如靥地凝视着。
没有什么可以被完全忘记,亦如老人偶尔手贴照片,呢喃地问道:“你还会在那儿吗……”,40年他还在念着她。
照片上的人并不是马蒂,所以当马蒂看到相片后,便扭头走了。
老人在见过牧师查理之后,突然改变了心意,他不再那确实,自己还有勇气说出年轻时那段的故事,纵然过去这么久。
他在这座自己造的监狱里,呆了40年,没有结婚,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什么也没有。
他又建了一座教堂,把灵魂都装了进去,可是他始终都没有跨出一步,去救赎。
陈述事实并不难,难就难在陈述的同时是否能原谅自己。
每件事情并非如眼睛所看到的,一只狗会梦见什么!
可以编个故事说它在追一只兔子,但是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兔子在那里,它也无法告诉你!
没有多少人能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表面能了解到的不比了解一只狗的梦境多的多!
正如人们对于布什的了解多于误解。
镜头的每一次推进都在剥去包裹于一个人身上如洋葱般的外壳。
布什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另一个糟糕的状态,便是这样,一个呼吸急促,一个突然转身都伴随着死亡来临前的折磨。
殡仪馆的老板在请来牧师查理后,这个滑稽的葬礼派对如期举行。
那天,去往布什家的路上车水马龙,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乐队也摆起架势奏着欢快的曲子。
老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述了背负40余年的包袱,他爱上了马蒂的姐姐,一个有夫之妇,二人在准备私奔时被她丈夫发现,这导致相片上的人儿直接惨死。
虽然错不在自己,可是却因自己而起。
如果不发生那样的事,她现在也应该是一头白发了吧!
在音效上将人群的噪音处理掉,只剩下舒缓的音乐,老人的心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一份宁静。
马蒂也在无言的拥抱里,原谅了离死亡不远的布什。
葬礼再度来临,而不再是像之前如预演般的彩排,一切趋于平静,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静默不语地等待,老人缓步踩在“吱吱”作响的小径上,一路向前。
灵魂终于安息,了无牵挂。
纵然百般美好,却透着无比的凄凉。
谁能把情感裹胁在孤独与内疚里这般久,40年的每分每秒!
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才美好。
一份感情不管对与错,不管有无结果,不管是悲伤多于欢喜,不管是一厢情愿还是你情我愿,掏过心的,都是美好的。
纵然失去你是为自己盖一座监狱,那又如何
在寻找电影时,偶尔看到了这部片得片名。
自己的葬礼,一个看起来怪异的名字。
一个独自在山林里生活了40年的男子,没有妻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没有一个来往的人,有的只是不断扔石头砸玻璃的小孩和一头年事已高的骡子。
这样的隐居在这个小镇人的眼中是怪异的,因此就有一些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开始的流传。
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也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他会独自一人。
有一天,他带着一大笔钱,希望能够在他生前举办一次葬礼派对,这是一个奇怪之极的要求。
钱是个好东西,尽管怪异,还是有人迫于生计答应了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欢快的背景音乐伴随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人伤感,让人沉默,一如整部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
年轻时的他,爱上不该爱上的人,又经历了一场偶然也是必然的事故,他感到罪恶,感到后悔,但他没有选择去教堂向上帝忏悔,也没有向法律请求宽恕,而是为自己造了一间“监狱”,将自己的一生都“锁在”这深山里的小屋里,让愧疚和悔恨捆绑着自己。
当听到以前的好友陆续离世的消息,他想举办一个“说出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出狱庆祝”的派对,将自己隐藏在内心40年的故事道出,以请求人们的宽恕,以乞求内心的安宁。
当故事讲完,有多少人宽恕了这个画地为牢40年的老人,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这个老人会得到他应有的宽恕。
人活着,谁能保证没有犯过一次错,何况,有些错,犯得连自己都身不由己,比如因爱。
真正的爱上一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因为是这个人,所以你爱了,所以你希望和他(她)有美好的回忆,所以你编织着与他(她)关于未来的想象。
可不是每一段你情我愿的爱情都会得到人们的祝福和理解,不然就不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了。
总有些人责怪那些坠入情网的人儿,责怪他们的冲动与热血,责怪他们的年轻与不成熟,他们自以为是的责怪相爱的两颗心,诋毁,不惜一切的反对,似乎这种相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责。
当朱丽叶与胸前的匕首共同躺在爱人温热的怀抱里,当祝英台与恋人化成蝴蝶在空中缠绵,当他们的故事被世人传颂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宽恕。
为什么非得到即将离开人世时才宽恕别人?
为什么必须要有生命的消失才能获得宽恕?
为什么宽恕,是那么的沉重?
大致记得信奉基督的人说过:人是带着罪孽临于世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都是在收集别人的宽恕,不断地累积对自己的宽恕,让自己在生命的尽头时,能够以清白之身前往天堂。
可是,人的罪是那么重,那么多,而人们的宽恕又是那么吝于给予。
其实,有些错误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却让人们无限的放大到不可原谅。
这是人性里的自私与悲哀。
宽恕真的那么困难吗?
一句“我原谅你了”是多么羞于出口言明的话吗?
为什么人们不能自己宽恕自己?
人们都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祈祷着最后的宽恕。
一场葬礼,就是对生命最后的宽恕。
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一场葬礼,不论华丽或是简陋,不论热闹或是冷清,这就是一个人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告别,也是一个人获得生者的尊敬与饶恕的最后机会。
只是,这个机会是那么的忧伤与沉重。
趁着活着,把心里的故事说出来,让自己活得轻松些;趁着活着,更客观的看待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趁着活着,好好的原谅自己;趁着活着,尽可能的宽恕那些背着重量的灵魂。
不要等到那一场关于宽恕的葬礼。
关于赎罪的老套故事,没想到如此“温馨”,本以为从角色到故事会特别生冷。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的角色如果能再立体或者极端点就好了,总体感觉影片柔和了点,除了看看演员表演和最后能预见的一点小感动,就没啥特别的东西了。
悬念做的很足
3.5。There is a whole a lot of things you don't know, like what a dog dreams...
except the view...故事结局太无聊了。。怪不得他要用整套房子作赌,谁愿意听又涩又干的忏悔,拜托
好像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两个寡居的老头或是老太,伴随着的都是真真假假的各种传闻。本片试图深入其中,长片处女作能拍得这么稳倒很难得。影片并没有想象的精彩,好在有罗伯特·杜瓦尔,这个已经八十的老头,又一次精彩演出。
为什么评价那么高?结局大概都猜得到。不过杜瓦尔演得很好。
虎头蛇尾的感觉
为什么豆瓣总有人用片名做标签?还有其他电影能用“自己的葬礼”做标签吗?
拍得可以,可惜我每耐心欣赏。我是个大俗人。。。
高潮没起来,老头儿纠结40年的心事,几句话就完了?
还没到起伏各种点还没触到就这么完了,看着真累心
“我很想知道,如今她是否会白发苍苍。”
神码乱七八糟的 好拖沓啊
极度内敛.
毫无感觉。
演员没的说,故事的铺垫也很好,但是高潮部分太平淡了,之前渲染的万众期待的葬礼,结果几句话就收尾了,没挖出什么必然的感染力来。
怎样面对过去,我不知道……有点虎头蛇尾
三分都给杜瓦尔····
故事的真相好平淡啊好平淡。莫瑞很抢戏。米粒的字幕不错。反而人人影视组的RMVB质量越来越差,无论英语片或者很少去看的韩语片,漏句,误译,是做大了的原因么,还是没人去把关质量了……DVD-Rip 11/02/05
Robert Duvall
讲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