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举哑铃的时候重听Les Miserables,大感动。
和两年前第一次听时的区别是,我已不会把是否为Fantine之死流泪作为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
尼禄也会在看戏的时候流泪。
剧中人美好而值得同情,生活中的人同样值得同情,却各有各的丑陋。
观众们被自己的善良感动,回到生活里依旧呵斥下人。
现实主义的幼稚之处大概就在这儿:它把社会的丑陋指给观众看,却没有把观众的丑陋指给自己看。
25周年上 时长1:23:171815 土伦监狱“look down”第一声低吼,其实就是最底层人民的忍耐,为什么没有说是他们是犯人,因为想冉阿让只是偷了一个面包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每日非人的劳动,只有一些简单朴素的愿望“don’t lookem in the eye”“sweet jesus,hear my prayer,sweet jesus doesn't care””I koow she will be ture”真正作奸犯科的人并没有受到更严重的惩罚,他们只是一群被遗忘的人,最卑微的愿望是求死不能和出去以后再也不回来(方舱同理),希望爱的人还记得自己。
真正被投狱的都是无权无势的人“24601“ 沙威送来黄票证件,并不意味他19年苦难的自由,而是”you will starve again”沙威捍卫的是法律,抛开一切情理的冷硬,只有这样说服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只执行不判断的国家机器,所以选角色为black也更加突出了这一隐喻—--即更加遵守现有社会的规则一丝不苟,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久而久之只能强制自己坚信的东西,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发现自己坚守的法律不过是虚无缥缈时,作为坚守旧秩序的拥趸,沙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跳进塞纳河。
可怕的事件都是从只叫编号开始的“冉阿让”经历了19年苛责对待,第一次感觉到呼吸,清泉蓝天,原本善良的他却处处碰壁,被所谓的“same as honest men”打压欺辱到无法生活。
这就是自由?
但是监狱过往如影随形,这就是law?
拿着黄票向过街老鼠,这就是law?
被同样底层的人践踏如粪土,这就是law?
冉阿让认为,他们才是罪人!
他已经学会了恨这个世界。
善恶在一瞬间,你也只是一个受尽凌辱的人“神父”唯一轻声细语充满温柔的歌者出现,在这之前都是熵增不断,温柔教化偷走银器的24601,告诉他我们同样都是苦难的人,更应该彼此帮扶,自己并不富裕但是希望能赎回你以前的罪恶(此处每次必然泪目)
虽然宗教是最大的骗局,但道德不是“教堂独白”在黑暗和光明之间,24601向前走控诉,向后走犹疑,在话筒和话筒之间焦灼踱步(电影版本是跪在教堂中)各中纠结只有自己多年的耻辱能感受,19年的苦难最后化为对神父的感恩,感激他天父般的善意,救赎了24601,让他知道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从此他撕掉代表耻辱的黄票,(电影中是在山顶)磅礴轻易收走你的全部鸡皮疙瘩”who am I “ 他是重生的冉阿让!
世界名画《撕票》名场面华彩:24601--神父独白—撕黄票 1823 蒙特勒伊市《at the end of day》当代社畜之歌,应唱背诵全文。
和两个世纪前的工厂工人并无二致,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离死亡更近一天,在底层与底层之间斡旋厮杀只为少得可怜的面包。
男工头和厂女工鲜明对比,芳汀出场只能证明男权系统下女性生存空间严重被压迫,也只有底层知道如何精准扎心另一个底层。
个人不认为雌竞情节厌女,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敌人,你不能要求一颗种子被去掉核还嘲笑他它长得不直。
而是警示自己若持续压迫女性空间,若生存变成抢独木舟,若女性无法互相支持,这种令人心碎场面会再度上演。
”诋毁一个女人只需要造谣她的私生活混乱“三百年前就已经是如此。
而此刻冉阿让重新做人成为市长和工厂主
别卷了,命要紧《I dreamed a dream》经典唱段!
芳汀回忆年轻时候,年轻是最大的恩赐,那时候随心梦想,从不设防,无歌不唱,无酒不尝。
但是单纯如芳汀,像大多数没被开蒙的女性一样,遇到无良男人并被玩弄的几率为99%,没有人会负责,只能毁了自己的一生,好像身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只配拥有年少summer love之前那短短的时光是幸福的,用来回忆的,之后的所有日子都是被风暴摧毁的破屋,生活也只能是缝缝补补,“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本来并无过错 但余生只剩回忆《lovely lady》女性群像,没有用“妓女“二字是因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除了在家依附于男人,唯一出来工作的方式就是作为性工作者,《名姝》同理,更别提永远在革命期间的动荡法国。
芳汀的骄傲被践踏后跟着一起唱了起来,“you are no grander than the rest of us”命运已经一脚把你踢到谷底。
预示着从内心深处的放弃,放弃成为decent的人,放弃与世界的对抗。
之后的唱段演员处理的很好,声线变化成loudy和眼神中的凶光已经与老鸨无异。
悲惨世界摧毁芳汀,但是拯救了冉阿让,这不过是上帝随机洗牌,sweet jesus doesn't care。
男人笔下的女人不是林冲娘子便是潘金莲,是男人眼界不够。
只有女性才能写出真正的女人《who saw what,and why,and where》沙威再次出场,从唱段逻辑来看,他并不关注事件背景,只相信所谓decent men的证词,不相信芳汀的委屈。
这和现代网络语境生态一样,所谓正人君子从街头走过,听不到妇孺的哭声。
权力和金钱是唯一春药,让不愿意看到真相的人持续高潮跪舔,贫穷成了最大的罪过。
“honest work,just reward that's the way to please the lord”也是他的人生哲学,是支撑他不听不看的唯一支柱。
希望每个国家机器都能反思一下,请看一看周围已经“消失的附近”。
装进套子里的人《But,Monsieur Mayor》冉阿让和芳汀对唱时候又一次泪目,此时的冉阿让一张口,眼神和温情都如当年神父帮助他时一般天赐,芳汀此刻已经无法相信任何人,如同年的他。
历史没有必然,只能是有人在努力改变,才有可能出现改变,否则人性和环境一样,就会不容阻止的倾倒。
现在他要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帮助芳汀这个被命运摧毁的美好生命。
此刻,人性再一次扭转,最强力的冲突即将上演!
难得的是,冉阿让做到了和神父一样,可以对更弱者轻声细语,极尽所能的帮助
名场面,解放你的鸡皮疙瘩, 对决开始!
30:17 才三十分钟就哭了两场了,已经没劲儿了。。。
观影顺序:电影版《悲惨世界》,不才2012年粉过安妮海瑟薇,电影版也是一出来就看了三遍。
有些背景布局,剧情补充,演员看起来也不辣眼 《大悲25周年》洗洗自己的耳朵。
纯纯的片段欣赏,每一首值得反复观看。
走不出去了(10周的也很好但是个人更偏爱25周)反复观看十年了羡慕那些从小就有自己喜欢唱段并能上台表演的人,LMM说自己启蒙是大悲,很多演员出道前都会选自己的唱段,真正热爱表演和舞台,一人一首启蒙。
打心眼里羡慕。
#CR的记事本# 雨果的作品在黑暗无望中书写博爱仁慈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社会未来的乐观态度对革命意识的不同看法#悲惨世界# 包括他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
感谢雨果写出伟大的悲惨世界感谢法国两位音乐剧作曲家作曲我敬佩英文版作词者赫伯特·克莱茨莫用英语来演唱这部作品更加气势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力量。
电影版悲惨世界创作来源于音乐剧,以大时代的背景更具体呈现,音乐剧的演唱水准真的更震撼心灵,各有各的出彩点。
哈哈哈心目中的冉阿让非寇叔不可,二十五周年ab叔的冉阿让大眼睛太喜欢了。
我希望能把所有台词歌词好好研究一下,因为它们让我更喜欢英语这门语言了,虽然我还是个英语渣渣[跪了]最后科普一下没有所谓四大歌剧[二哈]是四大音乐剧哦(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猫西贡小姐)歌剧更多的是法德语更加古老
很多的世界名著,在我小时候都是看过的,而且小时候看越来觉得特别好看!
到底是几岁,时看过已经不确定日期一了。
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看吧。
包括《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活着》等一系列经典的,宏大的,沉重的严肃文学。
基本到现在没记住什么情节,只记得看完《悲惨世界》之后非常难过,心情也说不出来的不好,经常能想起书里的内容,大概有难过了两个礼拜吧!
之后就对看国内外名著书上瘾了似的,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了,虽然现在记不起情节来了,但是还是感谢曾经的美好!。
没想到10年的演唱会,拖到22年才看,当初也有来广州巡演,是“贫穷”限制了我。
这不应算演唱会,应该归属音乐剧,虽然剧的成分少,但演得部分多。
我是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半听半看半唱,不知道以后在看悲惨世界是否有股饺子味,或是吃饺子的时候有股悲惨世界味,喝着醋、嚼着蒜,高歌I Dreamed a Dream。
《悲惨世界》从我高中看完至今,都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文学,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文学《红楼梦》相媲美,《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戏剧,这也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戏剧《暗恋桃花源》相媲美。
《悲惨世界》是艺术性与人民性最好的结合,人物群像、底层生境和时代洪流都真实地投映出来,如同亲临那个法国乃至世界最辉煌的时代,让我不由得再次回望全球的60年代。
未曾想到《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才25岁,如此年轻而充满活力,主创依旧在世。
剧中大部分唱段堪称神作,旋律优美而朗朗上口,文辞华丽而合辙押韵,当初看完全明星的电影版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In My Life、Look Down等在脑中盘旋萦绕,不时溜出嘴缝,特别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最初听到在街垒上挥舞旗帜齐唱这首歌时,便感动和激动得一塌糊涂。
25周年的演唱会(音乐剧)让我重温初看时的兴奋和愉悦,到最后数代音乐剧艺术家们的安可,才是我在这最深刻和最新奇的体验,看到了传承和热爱,感受到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悲惨世界》的意义和力量。
真正的伟大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热爱和付出之上的,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法国人民的《悲惨世界》,未来也将是世界人民的《悲惨世界》。
第一次接触到《悲惨世界》是在CCTV6,美丽的芳汀走投无路剪掉一头秀发卖钱,这一幕印象深刻。
看过《悲惨世界》法国电影版、音乐剧电影版(电影版删减了很多歌曲,但是叙事更多),再看25周年音乐会高清放映,真是感慨经典真的值得细细品味,爱与救赎主题非常宏大。
文字和音乐真的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削弱,反而更加香醇浓厚!
冉·阿让的一生太苦了,每个版本都要看哭,眼睛一闪一闪,饱含深情,每次说到circus的时候一秒出戏到Hugh的《马戏之王》哈哈哈。
基本上歌曲都很喜欢,太经典了。
Look down和Do you 大合唱在剧院里听更加震撼。
后面一首居然网络和谐掉了。
25周年的艾潘妮是居然也是是音乐剧电影的艾潘妮,雨中独白那段太感人了。
还有很多好评的10周年版和JOJ录音版本,我也重温了。
坐我隔壁座位的妹子好狂热,每首歌曲结束,她和同伴都疯狂鼓掌,到后来很多人也开始鼓掌。
每次演员Ramin出场,她都疯狂尖叫,哈哈哈确实好帅啊,歌也唱得很好,好想看他演的《歌剧魅影》,这么一对比马吕斯的演员还是欠缺,有点惨,个子还没珂赛特高。
演出结束后1985首演剧组人员和制作方都出现致辞和演唱,看到四个冉阿让同台,感慨万千。
座无虚席,满分推荐。
真希望能看到现场巡演,也希望国内音乐剧加油啊。
初中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放12年的电影版来看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看完后都只记得住一个“Look down!” 没有理解到它的精彩今天生病请假在家也小资了一把 看了看舞台剧 我贫瘠的语言已经说不出我内心的触动最后幸好察觉到长达20多分钟的谢幕肯定不简单 没有离开 见到了四世同堂冉阿让 感谢雨果 创造出这样的史诗更要感谢现代科技 让我们在家也能看到这样精彩的作品这样精美的配乐和唱功 剧本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即使没有电影版精致的画面 音乐剧版本虽然删除了很多内容 很难凸显出原著中的“悲惨” 但是电影这种艺术体能够创造的震撼人心的感觉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达到的每每见到这么精彩的作品 我都感慨不枉白活一场 活着不一定是要赚更多的钱 吃更多的肉 住更大的房子 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我们是人 我们有着美好的精神追求 这就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现在四大音乐剧都看过了。
因为初中音乐剧选修课看过一半,加上小鱼推荐完Hamilton以后,对这没看完的巨著很感兴趣。
内容以雨果的《悲惨世界》原著改编,很多角色形象都非常贴合那个悲惨、压迫的时代特征。
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层的对立更加尖锐,(这些刚学过考过的)历史背景在时代特征中非常浓郁。
具体内容待笔者看完原著再添吧,先挖坑(故事情节有紧凑的revolution和冉阿让与Javert的对峙等,而偶尔出现的德纳第家庭也在紧张中插入一些轻松而贱贱的桥段,整部音乐剧张弛有度,有放有收。
《悲惨世界》描绘的是贫困人民被压迫的群像,而我尤爱Eponey. 在音乐剧里没提的,是关于她的人设:出身卑微,家庭环境恶劣,父母都是奸猾贪小利之人,但因为自己受过教育,有一定的理想追求。
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人付出一切,从未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而是大胆并勇敢地追求爱情,乃至于为不爱自己的爱人递信给自己的情敌……那一句"I can't stand anymore"唱的真的破防55555(可能因为最近也有了切身感受??
)(这个角度与原著的格局一比显得好小气啊哈哈哈哈哈但真的很喜欢她)不过同时还在读狄更斯的《双城记》,这位法国之外的客观评判者给了法国大革命一个并不积极的评判后,再联想悲惨世界中反抗的底层人民的正面形象,其实也可再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呢。
还会二改。
看过很多音乐剧,大悲依然是初心,最爱的NO.1。
平心而论25周年版很多地方确实是被10周年碾压。
演员整体的演绎都不是很能满意,感觉不少角色都有点走极端的嫌疑。
沙威过于凶狠,坚定和所应有的正义感反而不足,彻底演成了反派,star那里就像是在审问上帝一样;爱潘妮太苦情,过分突出了她得不到爱情单相思的一面,野玫瑰的气质完全被掩盖了;珂赛特,我能理解她想塑造一个对美好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的符合现代观念的少女形象,但是表演起来太夸张,显得有点作;芳汀面部表情有点用力过猛;安灼拉总体还可以,但有点太浮躁了;马吕斯声音太浅太飘,而且始终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
同时群演的表现也不尽人意,比如那个欺负芳汀的女工等等。
当然这版也是有不少优势的。
虽然男主歌剧演员出身,但我感觉他反而是几个主演中我最欣赏的。
其它方面,舞美不错,音响特别震撼,表白指挥和灯光师。
一些细节我很喜欢,比如芳汀离开的时候和小珂赛特的擦肩,安灼拉在drink with me里面的那抹微笑,沙威也加入最后的合唱等等。
最后请来原版卡司和学生们的大合唱,几代演员并肩歌唱到“你是否愿意加入我们的征程”时,特别有传承的意味。
整体来说,音乐剧版本相对于小说对很多角色都进行了美化,比如抛弃了原著中马吕斯的凉薄将其塑造成柔情铁血并存的革命青年,把有着些许下流卑贱之感的爱潘妮改编为为爱牺牲心灵高尚的女子,弱化芳汀的自我放荡重点突出她的命运多舛,并且删除了诸如革命军最后被民众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怆情节。
音乐剧更多的是在反应人性的真善美,虽然依旧是悲惨结局,但是最后全体主演一同歌唱诉说对明天的期待时,我看到的只有幸福和爱啊。
我觉得这就已经足够了,作为先看过小说的人,对音乐剧剧情的改编其实非常满意,少了些批判,多的是温情。
当大合唱dyhtps的声音响起时,我感觉自己真的穿越回了19世纪的法国巴黎,在那段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燃情岁月中与他们一同歌唱。
活了二十多年,外国名著的全本几乎没有看过,真是惭愧…小时候看过绿皮的一套少年版外国名著,当然都缩略的所剩无几,而且现在基本都忘了。
第一次接触悲惨世界是2012年的电影版,而且还是因为休叔才看的。
虽然名著没看过,音乐片倒是非常喜欢,所以当时毫不犹豫的看了,然后一见钟情。
至今记得当时止不住的眼泪,生活中遇见事一般都不会掉眼泪的我第一次为一部电影而哭成那样。
但是生活的繁杂忙碌让我没机会也没刻意再去探究这部电影的原型音乐剧,雨果的原著倒是下载了电子版,可是浮躁的世界终究没让我沉下心来读进去。
直到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让我挥霍了,又想起来这悲惨世界,还是因为休叔…Logan让我想去重温休的经典作品,悲惨世界当然必不可少。
可是我对这片子似乎有些敬畏感,就像经常忍不住去回忆那些逝去的美好,但又害怕这些回忆让人伤心。
不过美好终究是美好,再看一遍之后,只能爱的更深了,于是去找了音乐剧,又开始看原著。
之前也看了很多对电影的评论,对网上能找到资源的25年和10年纪念版多少也有些了解,决定把10年的dream cast放到最后,先看25年的这一版。
发现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先看电影版是合适的,不然只靠一个个唱段,会有些地方理解不了剧情。
这个版本从唱腔来说我最喜欢Alfie Boe的Jean Valjean,
虽然很喜欢休叔,同时休叔也是舞台剧演员,但舞台剧和音乐剧毕竟不一样,唱功差距还是不争的事实,叔被吐槽最多的bring him home跟音乐剧一比较着实差距太大(虽然没有比较的时候我也觉得叔唱高音是有些困难)。
要说全剧最动人的歌大概就是这首和one day more以及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所以这首被吐槽也不冤枉。
这个版本的沙威表现算是见仁见智,他展示的情绪比较多,相对于唱更偏向于演,可是我觉得也并不算太坏。
主角里感觉最不好的是马里斯,没有多少情绪,唱功也是平平,还比不上电影里的小雀斑(人家并不是职业歌手)。
旅店夫妇算是很惊喜,虽然扮相极尽丑陋之能事,但每次出场都赢得一阵欢呼,可以说这两位是整个阴暗抑郁的剧情中唯一能让人暂时忘掉悲伤露出笑容的存在。
按说电影侧重在演应该更能达到这种效果,然而电影这部分反倒没有音乐剧处理的好,至少我看电影这里没笑出来。
但是电影对原剧细节的一些修改我还是挺喜欢的,比如流浪男孩的死、爱坡尼藏信,以及歌词上一些调整,也可能是先入为主了,觉得电影改编后听上去更顺口一些。
另外电影里很戳心的沙威给死去的小男孩戴勋章那一幕原剧并没有,音乐剧里的沙威给人感觉从头到尾都是个比较符号化铁面警官,电影里为他增加了不少人性,由于原著还没看完,这里也不好评价孰优孰劣了。
仅就个人感受来说,电影里有感情的沙威我还是挺喜欢的。
虽然全剧毫无意外的感人,但没想到的是结束后的25周年纪念特别内容还加了个更字。
首先85年首演卡司出场,我特别想隔着屏幕起立给他们鼓掌。
当年的马里斯和珂赛特已经人到中年,Valjean和沙威更已经成了爷爷,不得不感叹这部音乐剧的长盛不衰,已经成为当代名副其实的传奇。
Colm爷爷一身黑西装可以说是非常帅气和有风度了。
四位Valjean同唱bring him home,简直是梦幻般的合作,四个人都很棒,同时也能很清晰的分辨出各自风格。
很多人喜欢Colm爷爷(首演、10年纪念版Valjean,电影中的主教),个人还是更喜欢Alfie的风格,底气十足,调子抑扬顿挫的变化也比较明显。
Colm爷的唱腔就感觉少了点激情,多了些慈祥。
果然还是很适合主教的形象。
四组卡司同唱one day more更是很华丽壮观。
想起来电影提名奥斯卡的时候演员们登台献唱也差不多就是这种唱法?
然后介绍悲惨世界音乐剧原作者出场,这里我是真惊到了。
他们绝对可以说是living legend。
之前没做过功课,以为原作者早就不在人世了…然后就看到这位作者之一克劳德先生自己调侃起来😂
天啊,看到他们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任何赞誉送给他们都不过分甚至还嫌不够,想想一部音乐剧一年365天不间断的演出至今三十多年了还能场场爆满,三十多年前的音乐和歌词直到现在还能如此激荡人心。
经典确实是历久弥新的,时间在它们那里好像不存在一样。
最后的最后,当然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大合唱,不同的是还请来了很多小演员:They are the future, They will be doing Les Miserables when tomorrow comes. 又泪目了。
于是又是含着眼泪跟着他们一起唱完,就像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
只不过这次打动我的已经不只是音乐,还有这部音乐剧本身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有生之年很想去看一次现场。
现在看来上次去伦敦有两大遗憾了,一是没去成221B,二是没能去看悲惨世界。
PS 能够知道、了解、进而爱上关于悲惨世界的一切,还是归功于休叔…虽然是经由一部纯爆米花电影Vanhelsing认识他,但感谢他不满足于只做个大众情人演些纯为票房的电影(没错我是指如漫威系列那样的)。
或许他也有自己的野心(比如小金人),即便如此这也算是他和观众的双赢了吧。
总之感谢他把我领进这个由维克多雨果创造的波澜壮阔的画卷里。
yyds
太赞了 泪目
要能坐在现场看,该是多震撼呀……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悲惨世界的伟大。剧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在他们所生活的大世界下,各有各的悲惨,各式各样的人物悉数登场,有仁慈有邪恶,有善良有阴险,有胸怀大志的革命青年,也有肮脏卑鄙的小市民,每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让这出剧变得立体和饱满。冉阿让的每次独唱都看得我的热泪盈眶。
气势浑宏,最好的音乐剧
全程激动到不行。。
比起10周年,这个视觉上拍摄得比较美丽(话说我一直不懂为啥悲惨世界非要用立麦)。寇叔的让叔太经典了,但AB叔除了不够沧桑都挺好的,为西区伉俪拉面肉排而来,拉面开口跪啊😱这版marius真心不行,一合唱就听不见了,表情也很苦逼😔小E倒是不错😊总体感觉偏快,有时演员抢拍挺明显的
最后各国冉阿让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ong 太经典了
文学与音乐最好的联姻,雨果雄浑的史诗转化成磅礴的歌唱。你听芳汀追忆过往,一句一个眼神 ,一个眼神一种情绪一段经历,如此哀婉动人。你听冉阿让无数次叩问苍天自己是谁,是该说出真相,还是三缄其口?你听沙威星空下高歌“正义”,却被苦苦追捕的人救了一命。你听爱潘妮在雨中卑微心碎地独唱,转头又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寻找爱人。你能听到人民的苦难,听到土地上的愤怒,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红色是人民滔滔的怒血,黑色是旧政下静待血洗的污秽。红色是为开创新世界的晨曦,黑色是最终要结束的黑暗。”简直震撼到泪目。最后各版演员一起谢幕合唱,无比清晰地感受到,经典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新更显光芒。
寇叔的bring him home是我听过的最感人最催泪的歌,没有之一。
2018.12.29电影资料馆 第一次看电影形式的音乐剧真的太震撼了,每一句词都气势磅礴,铿锵有力,震撼人心从开始的合唱到结尾多代人合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都令人热泪盈眶走出小西天,今晚的天气也没那么冷了真好(Nick Jones唱的真的一般)
太赞了
大家是不是都评成十周年版了?这个版本简直全程车祸现场。直到结尾处十周年的大咖们重新上台,舞台上传出来的声音才能听了。
fantine的演出者是家里有矿吗 唱的好差 马侣斯.景甜?
#资料馆
喜欢这个版本的爱潘妮。
英国戏剧影像展,20191116@广州天环百丽宫LUXE巨幕厅,小乔确实不太行手动捂脸表情,不过还是满分。
很震撼,剧中人悲惨美好而值得同情,生活中的人同样值得同情,却各有各的丑陋。观众们被自己的善良感动,回到生活里依旧呵斥觉得“应该”呵斥的人,现实主义的丑陋大概如此,现实版的动物世界了。
原来是音乐会。众卡司简直无敌除了毫无存在感的Jonas,不懂为什么要选他,大悲根本不需要一个偶像派来撑场面吧。最后四位JVJ狂哭的我!另外Norm Lewis大叔帅到爆炸!!
大部分音乐我都觉得不好听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