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用 非影评警方在吴镇宇家中搜出毒品与枪支开始通缉吴镇宇 吴镇宇在染着黄毛的张家辉协助下欲偷渡 偷渡遇到警方 吴镇宇开车欲逃脱 张家辉用枪指着他的头 吴镇宇问你跟了我几年了 张家辉回答八年了 一个没腿用木板滑行的残疾人告诉大家张家辉是警察张家辉穿回军装 上司要晚上给他庆祝 镜头一转转回到张家辉卧底时代在夜店与李彩桦玩骰子镜头转来转去 张家辉与黄秋生搭档 黄秋生对付古惑仔 张家辉看到了自己以前被警察打的情景黄秋生扫吴镇宇的场子 张家辉为掩护兄弟藏毒对抗警察 吴镇宇收了张家辉 闯卡 贩毒 烧车张家辉与兄弟被砍 他兄弟被人砍中肩膀废了 吴镇宇开了家甜品铺给他张家辉办案 同组警察都背着他说话张家辉酒后去歌厅找李彩桦 被古惑仔围起来喊内奸 张家辉拔枪 被古惑仔投诉收取配枪吴镇宇在监狱自杀 吴镇宇的一个打手找到张家辉 要求他做自己的卧底 遭到拒绝后枪指张家辉 并把二人会面拍摄成视频交给警局陷害张家辉 但是删去了枪指的镜头 打手要接手吴镇宇的产业 因为怀疑张家辉与杀手之间有勾结 警局拘捕张家辉 张家辉抢警车逃跑 警车被撞翻又抢出租车 张家辉找到胳膊废了的兄弟 质问他为什么陷害自己 争斗中他兄弟身子掉到阳台下 张家辉抓住他的脚 警察赶到 张家辉哭着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 同事不信任自己 黄秋生教育张家辉 让他换个角度想问题 张家辉失手 下层的消防员接住了他兄弟残疾人在警察面前枪杀张家辉
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无间道》的跟风之作但是,比《无间道》要犀利,现实得多,也就悲惨得多,让人看了很是无奈,充满悲哀的感觉,并对是否应该坚持信念,怎样才叫坚持信念这个问题产生怀疑。
8年的卧底,为了一个任务。
还是先说表演吧。
三个人,最出色的还是吴镇宇演的黑帮老大dark哥。
虽然只是很少的戏份,但老大的那种气势居然表现得很人性,居然让人心生同情和向往。
有时候我想,在这个“黑”社会里,一些人甘愿为了一个人出生忘死,总是有些理由的,而情意很容易由感恩而生。
就像女孩子有时喜欢坏男人,是因为他对别人坏,更衬出对自己的好。
黄秋生的警官阿龙,设置是有些矛盾的,表现了他工作中的精干,也表现了他在行动中的冷酷,到最后,才用很生硬的方式表现了他的温情,冷静和超然。
黄sir的表演囿于角色的问题没有太多的发挥,狠得时候不够狠。
但是黄sir又高又瘦,很是挺拔,虽然头发明显少多了,我还是觉得他不会是个坏人。
最后说男主张家辉,虽然比不上吴镇宇,也算不错了,把角色的那种痛苦,迷茫表现了70%出来,让人略感同情。
关于剧情有一段很明显的对比:dark哥带小海去找人问话,进屋看到有个小男孩,就拿出袋零食,让小海把小孩儿带出去。
小孩问小海是干什么的,小海说,他是个警察。
小孩说那你是个好人喽。
dark和那个人出来都很平静。
小海跟阿龙一起,同样是盘问线人,这次是小海叫住阿龙,说等一下,把屋子里的孩子带出来。
小海同样说自己是警察,小男孩的反应却是,警察很坏。
阿龙问完了,出来用纸擦着手上的血,小男孩站在门口,怯生生地哭着喊爸爸,爸爸……看完这段,你真是不知道该向着哪边,价值观都模糊了,一边是温情,一边是冷酷,虽然他们分别代表的是邪恶和正义,可是,所谓的邪恶和正义是绝对的吗?
小海的女友倒是有个清醒的认识,虽然小海说要跟她结婚,但是她知道,那种生活她适应不了。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从良。
最后那段,阿龙对善恶选择一线间的小海说,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真是,小海就是太认真了,卧底的时候认真地做黑社会,恢复身份后又认真的想当个对所有人都无愧的警察,这就是他的悲剧。
以前我的想法是,选择了就要坚持,不管你选择的是哪一方。
你要做正义的那一方,就不要受到诱惑而堕落,你选择了黑暗的那一方,就别想着能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而一个卧底,他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呢?
卧底真不是人做的呀。
《无间道》里,陈永仁总是很痛苦,而刘健明却意气风发,所以《无间道》在内地上映了,风行了;《黑白道》注定没有这样的命运。
《黑白道》的悲剧震撼性开场居然把我逗乐了,这不是照搬《情枭的黎明》Carlito's Way吗?
多年以前躺在纽约地铁站台上抽搐的阿尔帕西诺被翻版了,一个压低了声音的人问:“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布鲁克林的小白……”那时候我看的还是录像带,台湾人翻译的字幕吧,把班尼翻成了小白,把布朗克斯翻成了布鲁克林。
砰砰两声枪响,查理的梦想终结在冰冷的站台上,镜头直推眼睛,一段两个多小时长的故事这才开始……后来小白同志来公司上班的时候,跟大家说:“可以叫我小白……”我说:“小白?
布鲁克林的小白?
”真小白同志茫然以对,冷场,冷场~~非影迷,鉴定完毕!
黑白道,不是无间道,也不是黑社会,所以也远远不及后两者好看。
邱礼涛的水准很不稳,不稳也主要是往不好的那边去。
时空交错,回忆与现实并行,邱导绕着绕着就差点把自己也绕进去。
主要剧情是讲卧底花8年完成任务后回归警队,却也得不到同事的信任,小小心灵充满阴影的故事。
张家辉挑大梁,没有了杜琪峰的耳提面命,果然直接打回了原型,成了我讨厌的那个满脸是戏的电视剧串子。
要不是有吴镇宇和黄秋生,我真是看不下去。
所以说香港的导演就是看得多,小时候看过很多片段都很崇拜,后来咱们片源也富足了,一补课,一扫盲,原来马丁斯科西思或者布里杨德帕尔马或者科泼拉早就拍过,切~~不过这也是好事,说明咱们还是分得清好坏di,足以自慰啊……
记得听老师说过黑白照片就是黑白灰三色的表达,黑白反应的是只是表象,照片的好坏主要在灰,因为灰色地带充分的表达了人的情感。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了这番话,也许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这样黑白分明的两级置换,但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穿插在灰色地带,也就是黑白交错的地方而游离,尤其工作了的人能强烈体会,HK的导演之所以拍了很多关于卧底的影片,正是把人们日常生活的灰色升华下成主题突出矛盾凸现的黑白来刻画我们的生活。
嗯,不错的片子,推一下!
前两天在工作的时候,有个想法突然冒出来,可惜无法立即整理。
今天睡到中午这个时间起来,说吃午饭太早,早餐也才刚吃过不久,适合发些不痛不痒的研究。
于是准备把《大追捕》的观感重新好好说一遍。
其实在看过几百部电影后,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感觉:“有的人在演自己,有的人在演别人;有的人能把自己和别人演得很像,仿佛那就是他自己;有的人无论演什么你都会觉得恶心。
”有的电影一看就觉得精彩,演员和观众都融入在剧情里,在剧终前没有人会自觉地意识这一切都只是戏。
有的电影就很难说,比如这一部《大追捕》,算是个可以给爱挑剔的人挑剔的片。
我想,可以借这部电影说说演技这件事。
是的,本文迫切想要说的就是演技这个东西。
那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演技这个东西应该是从内到外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的一种过程。
”这么简单的道理怕是早有人说过,但是也就让我来谈谈体会,或许会引起别人共鸣也未尝可知。
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
我就只是个感觉挺多但是说不出来的观众。
姑且先这么说:演技是“在舞台上或摄像机前,借由动作、姿势和声调来扮演某一角色的艺术。
”这是百度百科对演技一词的定义。
相当浮夸的定义啊,或者说太过于基本。
很多烂演技的演员想必都是上了这个定义的当了,才那么注重动作、姿势和声调,除此以外,我们想要的那种精神却不知去向。
那种能演活了人物的精神,恐怕就是专业。
张家辉在电影里有几出戏我觉得看着很别扭,而且印象深刻。
先是开场那段打戏;然后是出狱后对着王敏德的海报发疯;然后是在琴行偷看钢琴女;再来,再来我就没认真看了。
实在是让我没法认真。
就拿这三处说说事儿吧。
(1)打戏,恐怕是剧情上的烟幕弹,显得张家辉是个暴戾之人,其实是个梗,后面解释说是他沉默寡言长期被人欺负,终于有天厚积而厚发。
(2)对着海报发疯,同样也是个梗。
让人觉得,这是有什么样的仇恨?
一定有隐情。
(3)在琴行偷看,又是一个梗。
她是谁?
他想干什么?
三个情节都是好梗,但是太过于浮夸了。
这也不是个浮夸片,或无厘头片,夸张只会让人很怕。
张家辉的表演也不可能不用心,没投入专业精神。
电影周边消息可是称张家辉又是闭关又是练肌肉又是素食又是折磨自己的精神的。
我相信这一切,为什么最后看起来还是让我感到失望?
要说失望,那也必然有所期望。
给我希望的是豆瓣评分也不高的《黑白道》。
但是我却觉得是部被低估了的电影。
《黑白道》看了不下十遍,其中也有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样子。
(a)张家辉和长官秘密见面,摸出万宝路来点上。
长官问他是不是又打架,他笑着说没打过还不知道自己能打,一抽三。
(b)警局高层匆匆来见了一趟,颁了奖,合了影;而张家辉一脸茫然和麻木。
(c)张家辉送吴镇宇上船。
张家辉叫住老大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表情僵着,而吴镇宇跟他说“做男人最紧要就是不要婆婆奶奶师奶样,就这样”。
为什么觉得好,说不上来。
不是没话说,而是怕说出来会毁了电影。
生怕像中学语文书一样给文中加上一堆自以为是的注解,影响了作者本来的情趣。
突然觉得,《黑白道》之所以让张家辉活灵活现一个受尽委屈却无话可说的反骨卧底样,表情在中间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古惑仔的时候,会得意、会大笑、会耍狠、会纠结、会紧张、会痞里痞气、会突然一脸正气地砍人救兄弟抓大佬。
当差人时,一般都在茫然中。
这是整个电影的意义为他的人物设定的表情。
看着他那时候那么痛快,这时候这么痛苦,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说你怎么不好好的做你的古惑仔!
两种情景分辨得清晰,人物性格也定位得准确,前后逻辑也一脉相承,阴阳两面的生活矛盾也相当尖锐。
我想,张家辉也会演得比较轻松吧。
这种轻松,并不是说他的内心会好过。
想必,比起当一个身负了杀妻夺子的深仇大恨的文青变肌肉男,在正义和邪恶界限模糊的大环境下在错误中快乐却在正确中消亡的二五仔也有着自己这点挥不去的痛苦。
没有谁更容易演。
只是说,他不需要通过表现“动容”来表现他的“动容”。
说的就是《大追捕》里偷看钢琴女那一段。
天啊,剧本上难道是写着“这是你从障碍物后面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不禁为之动容。
你想哭,也想笑。
你难过的是你的女儿上次见才是襁褓中的婴儿此时已是一个出落得如此标致的大姑娘;开心的是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牢狱之灾和老婆阴阳两隔,但还是能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女儿并且她和她的妈妈是如此的相像。
在悲喜交加中,无论哪一边的情感都不能占了上峰,于是,你的脸开始扭曲,调整不出原本应该有的笑或者哭的样子。
”这就是前面说的那种感觉:由表及内的演技。
我要演这样第一个父亲啊,那我就要痛苦,要扭曲,要表现出来那种喜悦悲伤。
可是你越想演出这种情感的交织,你就越显得苍白,没有情感。
我想,张家辉本可以演得更好的。
或许也只是我个人神化了他,但是不妨这样设想。
他循着钢琴声走过来(不妨将之前狱中斗殴的原因演成是他在听到这段熟悉钢琴曲并为之入迷时那几个犯人来纠缠),看见钢琴,忽然又看见了坐着弹琴的人。
他瞬时间连倒吸一口冷气都忘了,就停在那里,不得呼吸,不得动弹,没有表情。
钢琴的声音也在他的耳边消失了,世界寂静无声。
几秒钟后,他的脸抽动一下,像是想要寻找一个适当的表情,但是却以失败告终,回归了僵硬。
霎时间,他像是突然得到了力量一般,下意识地退后了一步。
他想躲开这样突兀的相遇,他还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遇见。
他的眼睛仍没有从刚才的魔咒中解脱出来,还是直勾勾地盯着那个女人的脸。
他用尽全身力气,把眼睛闭起来,终于恢复了呼吸。
当他察觉时,世界的杂音又出现在耳边,他的灵魂回到了身体里,于是他转过身,离开刚才的位置,离开这个让他失了魂的地方。
但是钢琴声并没有随着他的走远而变得小声,反而像是打开了他闹中的留声机,播放起第一次听见这首曲子的音调(他和他老婆就是这么认识的,或许吧)。
等他把眼睛睁开,发现其实他寸步未移。
他的内心想要逃避,但是身体却不自觉地渴望留在女儿的身边。
(要是真走了,下面就没法跟踪女儿并遇见王敏德了。
那改动就大了。
)不过,我这么写,恐怕只对我有用,因为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会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这样的表现就会至少让我本人相信“并不是行为表现了我内心的悲喜,而是我的悲喜让我有了这样的不能被称之为行为的行为”。
至少比那种无法让我看穿内心的脸部肌肉抽动更能让我理解当时他有多“动容”。
反过来想,如果不给观众交代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尤其是不能交代最重要的原因(1.在监狱里那样斗殴不是因为他变态,他只是长期受欺负后的爆发;2. 王敏德是杀妻夺子的仇人;3. 她是他女儿),那至少要交代部分,好让观众在观看这些场景的时候有东西可想吧(1. 可能是这几个人打扰了他听音乐的兴致;2. 可能他喝醉了看着海报灯箱不爽,又或是可能和一帮想欺负他的混混打架时突然自虐似的踢海报;3. 可能钢琴声让他想起了当年的爱人,于是他在追忆旧人),否则观众看到的都是些没有灵魂的场景(1. 杀杀杀;2. 踢踢踢;3.抽抽抽)。
专业精神很重要,但恐怕只对渴求成为专业人士的人来说才重要。
演员就这么一演,观众就这么一看,一部戏拍下来也就几个月,一场戏看下来也就个把小时,弹指一挥间,好与不好都无关紧要。
何必认真?
乐呵乐呵得了。
这么说也对,能把烂片演到所有人都能火眼金睛地指出一两处看不过眼的地方来并痛痛快快地骂上一顿,也算是本事。
一个边缘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是“边缘人”。
游离在正与邪之间、友情与背叛之间、现实迷惘与道德良知之间。
卧底不好当,最终公布身份于天下的卧底更不好当。
一声枪响结束了小海如陷困境的生命,也就此结束对颠覆卧底生活后光明生活的美好想象。
小海的悲剧,不能说只是他自己造成的,同负责任的,应该还有他的上司、他所处的翻天覆地的环境,以及这个社会赋予他的身份、他矛盾的角色。
边缘人,最痛苦的就是要永不停歇的挣扎。
他做卧底时,挣扎在自己所作的恶行与自我的道德良知之间;他不做卧底了,仍要挣扎在过往的情感和今时的迷惘之间。
他永远要挣扎,因为边缘人永远居无定所,永远漂泊游离。
那一声枪响,宣告一个边缘人的解脱,他终于有了永久的落脚之地:坟墓。
只是为这个落脚地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太过悲壮惨烈。
张家辉很用力,但还是很弱;那张脸真是。。
我就没见过他用别的表情,从妙手仁心时代就皱着的眉从来就没有展开过,你真是比林妹妹还执着。
如果张家辉的角色吴镇宇做,吴镇宇的角色黄秋生做,黄秋生的角色刘青云或者梁家辉做,张家辉去演小B,加上反社会的邱导演,恩。。。
又一部群戏的典范。
可惜啊,貌似张家辉很受捧?
不晓得为毛。
说起来,吴黄两人对张家辉比对谢天华好多了,《变节》里面抢戏没商量,谢天华硬是从主演杯具成了客串。
但《黑白道》两人,一个走来走去,一个走去走来,号称是主演其实是客串,好歹给了张家辉发挥的空间。
但张家辉就是不给力啊不给力。。。。
最后一段和黄秋生的对话貌似高潮实则败笔,太直白了。。
吴镇宇你真是演了多少黑社会。。。
卧底影片丛生的一个年代,邱礼涛也拍了这么一部。
阵容足够强大,吴镇宇和黄秋生的演技早就公认,张家辉也是绝对的实力派,黑白道,的确分明,就像黄秋生最后说的那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就会不一样。
邱礼涛喜欢反社会,而且跟黄秋生合作时总反社会,这部片子也是从头到尾充满了讽刺,到底谁是警察谁是流氓?
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张家辉最后悲凉的结局,也让我想到了一句经典台词:“你爸上梁山,你妈逼的。
”
看完《黑白道》忘不了老吴的Dark哥,虽然并没有多少戏份,但吴镇宇对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所呈现给观众的黑老大,真的很打动人,也特别生动。
看完老吴的黑老大,我也是三观毁尽,总想着黑老大不死。
张小三饰演的卧底回归后真的好痛苦,突然从多年的卧底生活回到早已生疏的常人生活,他诸多不适应,内心煎熬饱受折磨,整个过程我像是能感觉到他的心痛一样也跟着揪心 。
看到张家辉笨拙地将警服下摆掖进裤子才意识到这部片我之前看过。
当年印象不深,时光轮转,今天看别有一番滋味。
颇多值得称道的细节:张家辉恢复身份后穿回警服,镜头跟着他手里的警帽举起落下,重如命运,接着摇到镜子他凝视戴着警徽的自己。
造型助力造戏:警服的不合身,不精神的半长发型,眼泪般的疤痕。
歌厅里黄秋生和吴镇宇对峙,麦克风放下一声是麦的回响又是情绪激化的音效。
黑社会老大和警察逼人爆料,都面对爆料人的孩子。
最后张家辉对打曾国祥,一个戴着手铐,一个废了胳膊,“势均力敌”的残缺。
交叉剪辑应该是剧本阶段就设计好的,身份变化前后对照的细节。
颁发英勇状的官僚匆匆忙忙赶过场,暗示个人对于组织卑微的工具属性。
陈捷文一贯高大斯文负心男,张家辉在制服笔挺的他旁边显得手足无措。
陈捷文在《蝎子》里演女卧底上司,是职场与情感的双重控制与剥削,本片中他在劝张家辉斩断和黑社会的人际关系(过去不懂,现在发觉即使是离开一个城市都代表断绝一种社会关系,是不小的代价),多参加警署康乐活动,“ 宜家师姐都好劲嘅”——台面下女性是系统的奖品(类似《祖国》里给旗手找个媳妇的“玩笑”),女性之于男性类似个人之于体制。
上司叮嘱换了一条道,就要钻营这条道的仕途经济,螺丝钉的觉悟。
内部调查科穿短裙的女帮办是香港电影中喜闻乐见的体制傀儡形象——做足手续(照本宣科)冷冰冰的官僚机器。
一个是暴力机器,一个是暴力团体,法制与道义是背后的约束力量,但执行者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于对威权的顺从。
卧底在这里是掉落在两道墙缝隙之间的个体,被安排最前(内)端面对冲突的“底层公务员”。
我曾看过一个电视台节目以三维动画模拟讲述前卧底警员在职场中被排挤的情况,个体很难明白系统对自己的考验、挽救、观察和放弃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涌现过大量卧底片,反映的是一方水土边缘人身份的焦虑。
两千年后的警方形象越来越正面,《无间道》里警队的败类是外面的坏分子打入,不是组织不好,只是组织断了线,因此整个片子带有浪漫奇幻的英雄色彩。
《知法犯法》是个人贪欲利用体制裂缝走向毁灭,《刑杀之法》只是在片尾字幕点到卧底复职警员处境,未以复职后的人生走向为情节主线。
这部片的情节是借《无间道》的卧底热,抒发的还是邱礼涛关切的被碾压个体的诉求。
十几年后他拍肉麻的《拆弹专家》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主流导演,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
“做事的目的之外,手段和程度都会影响这件事的属性”,正邪其实是一道光谱,真正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是旗帜下不同团体的利益冲突。
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性别、种族、国籍、甚至宗教。
某些情景下,个体的某个身份属性会被放大来加以利用。
(国)人不像人,鬼(佬)不像鬼,“在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你就是多元开放包容,调转来看也可能是被意识形态渗透的废土。
不是自己选的身份,都不可当真。
最后老差骨黄秋生劝张家辉的话是犬儒的代表:“喺人喺鬼,心里谂咩,边个知嗻”(放弃追求外界的理解)“你做好你嘅本分,冇人砌得你死”(自求安乐)。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换套话术”来说,所以争取叙述的权力也是必要的。
邱礼涛的电影结局不乏字卡和闪回,小孩子说别人说差人衰,我将来要做差人好不好——和权力站在一起是十分诱人的。
长度很适中,节奏控制得很舒服,选材着眼点很棒,张家辉演技很不错。缺点是黄吴俩影帝基本上没什么发挥空间,以及片名过度山寨,导致观众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给了它不那么客观的评价——其实完全跟无间道不是一回事啦
TO 某人,我可是认真观看了分手那段~~好好待在你的白道里吧,虽然我也知其实比黑道黑多了~放心,我没那么爱喝酒 >_>
题材很犀利,但是对内心的刻画比较浅薄。Nick的演技再一次得到印证,Francis戏分太少……|重看一遍,觉得比laughing gor要好太多,所以多给一星。
在忽略卧底复职之后工作岗位安置的最大BUG的前提下..这是个好剧本..配角都不错..可惜当年的张家辉还撑不起局面..邱礼涛的导演功力也不太够...
迷失在黑白之间
这真的是一部描写卧底回到警局很细腻的影片了,被警局同事不相信,被黑道朋友指着鼻子骂,也算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卧底这个身份吧。以前的港片还是很不错的,家辉哥年轻真的好嫩哈哈哈哈。
剧本的切入点其实不错,请的演员也都是本身有演技的。但是感觉这部戏里除了张家辉,其他人都没认真演,而张家辉当时的演技还不到位,匠气有点重。而且剧情得推进也有些刻意,有很多可以向内心挖的点,都一笔带过了。只能说是经典的有灵光,但是粗制滥造的赶时间拍的港片。
这导演就是个热度狗
不仅是邱礼涛情绪表达最单一文本表达最浅白,也是黄秋生所饰角色中说教味最重的一部。
现在看格外有意思,绝不是什么《无间道》的跟风之作。
卧底心理```
我想当一个真正的警察
很压抑...
不比无间道差!就是拍摄手法太单调
扯淡吧,最基本的保护都没有?哪怕被调去守水塘都好啊,还让他在原来的区域上班啊?
我只想做个警察。
世道讓人迷失,沒有絕對的黑與白
做卧底都没有好结果。大家都是出来打分工,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
比无间道的故事更真实,也更残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