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本想着去影院看三位大导演共同执导的《长津湖》,相信应该是一部非常震撼的大片,但无意间看到了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功勋》,全片共8个部分讲述了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目前我只看了第1部分《能文能武李延年》。
李延年,1928年11月出生,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
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20多次,是为建立、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曾荣立特等功一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获解放奖章和胜利功勋荣誉章。
这部根据李延年回忆改编的影片深深的触动了我,令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李延年是我觉得除了《大决战》中罗荣桓政委以外,将政工干部形象塑造的最真实、最深刻、最成功的一个。
片中有了政委、指导员的存在,我们的战士终于不是为了“回家”“兄弟义气”而打仗了,不是单纯是靠一腔热血和不怕牺牲打赢战争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内核。
一、完美塑造还原了军队政工干部的形象本片的精华就是李延年作为连队政治指导员将政治工作在战争中、生活中淋漓尽致的运用。
一举推翻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影视剧中对军人大老粗的刻板印象,完美还原了中国军人能文能武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非常好地展现了指导员是怎么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的,甚至可作为军队政工干部的教科书。
开篇第一幕就是战前动员灵活运用的案例。
战前连队面对重大危机“解放战士小安东脱逃”,临战前战士脱逃是重大政治事件,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在小安东被抓回来时,连长的意思干净利落枪毙处理,而李延年的临场处理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优秀指导员的水平,他将一次充满不利因素的事件转化成了一场鼓舞士气的战前总动员,不但回答了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这个核心问题,还鼓舞了士气,更是挽救和感染了一批“解放战士”,让他们更深刻的明白为谁而打仗的道理。
片中李延年了解连队每个战士的基本情况,熟悉解放战士的出身和渊源,能够及时的协助连队军事主官开展工作,并见缝插针深入浅出的进行思想工作,在关键时刻和战斗前夕能够激励连队士气鼓舞斗志,充分展示了我军政工干部的形象,树立了一名合格政工干部的典范,也体现出了政工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体现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高瞻远瞩伟大壮举。
李延年在处理小安东逃脱问题时进行的战前动员,结合小安东个人实例,运用了毛主席《新式整军运动》中的“诉苦”“三查”的经典教育手段开展诉苦大会,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也侧面说明他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政工干部。
二、真实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内核近些年很多的国产战争剧热衷于大制作,有着高超的拍摄技巧技术和精美的画面,可总是让人感受不到战争影片的意义,也体现不出中国军人的精神内核。
那是因为某些大导演总想用西方的价值观套在我们的先烈身上,最终拍出的都是不能引人深思作品,甚至有的影片还有扛着红旗反红旗的隐喻。
前有《集结号》中“见血就踏实了”的文弱指导员,后有阴阳怪气《芳华》“颂”,近有厮杀斗狠火拼的《金刚川》等等。
这些影片弱化和隐去政工干部作用,把部队战斗力强单纯的简化为军事主官强悍,不讲原则、匪气十足,直接无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甚至还有无脑黑政工干部,把涉及到政工干部的角色几乎都脸谱化成了文弱眼镜书生、战斗指挥水平低下、左右倾主义教条可憎的形象。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对先烈鲜血的玷污、对人民军队近百年光辉历史的抹黑。
人民军队之所以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靠的是党的领导,靠的是政治建设,靠的是军事民主,靠的是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
党的领导和政治建设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之前之后一切反动武装的根本。
有些导演根本没有去研究人民军队的本质,没有研究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没有搞明白人民军队和旧军队的差别,只是片面的强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人海冲锋,甚至有些剧里将同志战友关系简单以兄弟相称,在他们眼中好像靠兄弟感情来维系团结来维系战斗力更靠谱,殊不知在国民党正规军里都不会也不允许搞这一套。
最起码,这样的导演应该去了解了解“三湾改编”,了解一下什么是“支部建在连上”;去了解了解“古田会议”精神,了解一下什么是“官兵平等”。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才是人民军队核心价值观。
这个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是需要千千万万个李延年来引领来传承,才能发挥出信仰的力量。
三、对战争的真实描述才是对烈士敬重战争片通常都是血腥和残酷的,欧美战争片善于在反战和人性方面作为切入,配合宏大的场面引来好评无数,但却很少提及战争的政治目的。
而克劳塞维茨早在《战争论》中通过阐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揭示了战争的性质。
克劳塞维茨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
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拿出属于自己精神价值的内容来予以描述。
而不是抗日基地横店那些“手撕鬼子”“俊男靓女齐抗日”的神剧来洗脑,也不是一味走大场面的残酷战争而舍弃他的政治因素。
恰恰《李延年》演出了战争和政治的根本,也演出了我军的精神内核。
战前会议体现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原则”定下作战决心,发扬了军事民主和集体力量。
一支听党指挥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才能赢的人民的战争。
片中战斗细节上,李延年对敌我实力对比运用了矛盾论,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调整作战计划,并用最直白朴实的语言让官兵明白战争的原理。
深度还原了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没有一味的夸大敌军实力,也没有一味的无知无畏,这也是为什么我军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这才是对先烈的真正的敬重。
比如总攻发起前的袭扰,火力侦察和打开通道的战斗方式与《韩战美军回忆录》中描述的基本一致,美军记录说志愿军经常故意吹哨子,用假人吸引火力点,铺天盖地的冲杀让人摸不清敌人到底在哪里。
这都是我军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巧妙的战术进行战斗的实例,不是依靠“战狼”式打法赢得胜利的,因此李延年对副班长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进行了批评(全班9人牺牲6人)。
片中的战例(志愿军47军139师415团在346.6高地的防御战斗)被编入1958年南京军事学院编写的抗美援朝模范战例步兵团战例。
李延年指挥连队安全通过敌炮火遮断地域,即出自该战例的战斗详报内容。
那场战斗3个连队经历了5次整编,每次李延年都进行战场动员,直至战斗最后仅剩下一个班。
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伟大的志愿军万岁!
长期以来国际发声平台、舆论战阵地一直把持在西方利益联盟手中。
而如今时代变革,是时候要用我们的方式,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讲自己故事的时候了!
“自诩独立的年轻人,不要总想着听些小道消息和墙外讯息就比别人高明,too young,too simple。
”2021.10.3 晚 上海
我觉得这个剧应该分单元评分。
李延年和于敏的单元都是高分,然后就越来越拉垮,大家也不好意思改分数,烂剧单元就鸠占鹊巢了。
于敏的单元,除了于家人,大概都不是真名,有些遗憾。
比如原瑾泓蛮像个真名的,却在网上查无此人。
查了一下,二机部的副部长原来是钱三强,为什么不用真名呢?
我还以为尤勇演的是位军事干部出身的领导,若是钱三强拍板就好解释了。
留学问题也容易令人疑惑,因为以前多半是到苏联东欧。
据网上说于敏给著名的科学家玻尔访华时做过翻译,所以受邀赴丹麦留学。
不管这个是否真实,复旦的前校长杨福家确实在丹麦留学过。
老郝和陆杰都非常感人,和角色融合,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演戏。
飞机失事的时候方发觉老郝原来是郭永怀,只是剧中早了三年。
生活中是邓稼先得知喜讯飞到上海请大家吃了顿螃蟹。
说实话雷佳音有些胖,倪妮又太美。
生活中的于夫人也很美,但于敏本人应该更清秀也瘦削一些,毕竟开头是饿肚子的年代。
我觉得编剧大概是太年轻了,搞混了年代,1963年之后生活状况要好很多,不至于没有鸡蛋可吃。
起码1973年在一般城市吃鸡蛋不是问题,北京的条件应该更好。
1956年之前参加工作的普通干部,工资远远高于后来参加工作的。
于敏的姐姐是位老革命老干部,工资应该不低,于敏的母亲不该由儿子一人负担,即便是儿子独自负担母亲,他家的住可能一时无法解决,吃的倒不至于太差。
对比北京的科研人员,青海新疆基地的工作人员生活更为艰苦,完全不必把科研人员的生活编排得比普通市民还苦。
当然有些苦是真实的,比如于夫人独自去医院生孩子。
我当年出生的时候,父亲毫无办法,是邻居帮忙拉板车把母亲送到医院的。
不久他就进了牛棚,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还要全职工作,忍受着旁人的白眼。
而在此之前,我姐姐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居然没有请假,这边产妇在床,那边他去上班了。
现在的知识女性能忍受这样的丈夫吗?
中国的那一代女性过得太不容易。
没想到能文能武李延年拍的比长津湖好文戏好,战争部分也好到底是国家队出手,还是厉害但是好像看的人不多啊这样的主旋律真好,尤其是各种方言,太真实了本来就是五湖四海的人,长津湖这个细节就不如李延年做得好推荐推荐长津湖三个导演还是有点拼凑的问题,各个导演风格不同,还是太硬期待后来功勋的人物
人们对于战争和战士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战士历经生死,终能踏上返乡的路途,硝烟远去,已望见家乡的炊烟,娶妻生子,奉养老人,从此过上平静的生活。
可我们的战士还不能卸甲。
组织上的一个决定,就得远赴千里之外的陌生地域,是的,当时的全中国缺干部缺人才到了极致,甚至不得不留用大量的果党果府旧人。
从一个被战乱、殖民、寄生接济祸害百年的基础上建设中国谈何容易?
从一个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谈何容易?
张富清,这样一个退伍军人带着新婚妻子从家乡陕西洋县来到了湖北,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建设生涯。
剧中展现了那个年代一个优秀的基层干部是如何做好工作的(注意,不是什么官场智慧):1.真正和群众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建立血肉联系,获得群众信服,也能从群众哪里获取鲜活的经验和信息,避免盲目决策。
2.自己干在前面,有坚定的目标,积极处理面对的困难,遇到利益取舍,把自己考虑到后面。
先锋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3.对群众有强烈的同理心和责任心,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
该剧集展现了张富清带领干部群众修小水电、挂壁公路那种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那种干群一起劳动、齐心协力改造山河的坚韧和气冲霄汉的自信。
这其实是前三十年的重要历史的浓缩。
旧中国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怎么改变?
怎么供养众多脱离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群体?
靠上千年的小农经济么?
发挥合作和规模优势,密集投入劳动,改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土肥水种,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有了小水库,可以发电、灌溉了;有了路,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流通了,闭塞的状态被打破了,农民的视野不会被封闭了。
剧中也表现了张富清一家人的人性冲突,要求妻子退职、要求儿子退出招工指标竞争(即便是单纯从能力的角度公平竞争,张富清也认识到干部子弟身份给儿子带来的潜在优势)、长期不能照顾家人(母亲去世未能奔丧、大女儿罹患脑膜炎得不到好的救治,这是最催泪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太没有“人性”了,可是如果干部对自己对家人太有“人性”是什么后果,我们看到了。
张富清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人,对群众他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烈属老奶奶的照顾)。
笔者想到,有一个人也是这样充满了人性,他会要求从国外回来的儿子先去当农民学种地,举国之战的时候儿子先报名。
人前,他坚强无畏被倚为泰山,只到他去世很久,人们才知道,他曾多次独自在深夜里抚摸着战死儿子的生前衣服。
张富清为什么会这样?
他是一个解放战士,经历过无数血战,他是战斗英雄,但他说过一句话,他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活,也是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而活。
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他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当然了,不是所有干部都是张富清这样的,对于干部们应该不应该缺乏点“人性”,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水是中国农业的根本之一
电,进入近代化生活的标志之一
如山水画般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看完《功勋》1、2集,感慨万千!
《功勋》李延年单元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创作的,又想起今年九月份,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我国空军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所谓“家国有难雄赳去,山河无恙魂昂归”,这正是对志愿军烈士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一切在指导员李延年的到来后得以平息,他作为部队将领,对每位战士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都如数家珍。
当着七连全体人的面,李延年讲述了小安东被张二妞捡到、抚养到两人定情的过程,让人不禁唏嘘,感慨小安东坎坷的身世。
当初被国民党强行征用背井离乡,小小年纪承受那么多不为认知的伤痛。
但细想来,那个动荡年代,像小安东一样的战士们绝不是少数,甚至七连的每个战士也都会有自己割舍不下的家人朋友。
但那个时候的他们别无选择,唯一的信念只能是向前冲!
《功勋》中李延年的动员发言深刻表达了作为军人应有的骨气与信仰!
“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能打胜仗!
但是当和平来临时,许多人看不到了,也不能和亲人团聚,但是祖国记得我们,亲人感激我们,要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
这段话真实但也辛酸,小安东最终忏悔的留下眼泪,相信屏幕前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哭了。
祖国需要他们舍小家冲锋上阵,但祖国也绝不会忘记每一个牺牲付出的战士们!
逝者已矣,新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这是人的韧性,但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热血与奉献!
这些向死而生的战士们向我们诠释:保家卫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滚烫鲜血以及为国为民的坚定信仰!
雷佳音一向稳,王骁的陆杰很惊喜,田小洁老师的主任也给力。
画面色调带给人历史的真实感和清新感,这就是“记忆里当年的样子”,冷冽而清晰的质感。
叙述也好,不刻意煽情也不拒绝细腻柔软,细节把科研人员的特征表现得很准确。
都是佳作,《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是激情的力量,《无名英雄于敏》是细节的力量。
一、关于李延年的故事战场细节非常丰富,但演员表演仍有话剧感,配角表情做作夸张,不该笑的时候笑。
另外,主演总让我想起孙少安。
本剧战场还原度依然不够真实。
现实中,一颗炮弹的杀伤半径20m,为了减少炮击伤亡志愿军的三三制小组会拉的很开,在这个原则下这意味着单位面积下战场宽度和容量是有限的,所投入进战场的人员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无脑进行摊派。
片中志愿军密集的作战队形进行冲锋,这很业余。
拔碉堡环节完全没有战术思路,这一点远不如《兄弟连》。
实际上,现实里不存在认嗨战术。
但战场中也不一定不会出现密集阵形。
部队从进攻出发阵地出发~到达进攻冲击阵地之中的过程是一段行军,志愿军的这段行军往往被玩成了纵深穿插,这时的队形很可能采用多条蛇形一字阵进行快速移动。
美军回忆录里所说的看到了认嗨往往所指的是在战争迷雾状态下与我军这种队形发生了突然接触的遭遇战。
但如果你觉得是中国导演在黑志愿军那你就错怪他们了,因为他们在拍美国人进攻346高地的时候也是这么拍的。
那美国人山人海的从山下往山顶上冲啊,李延年的连队得杀多少人。
不过,整个上甘岭战役(美军口中的三角山战役)中志愿军的战损比的确是优于联合国军的。
其中主要的物质准备在于我们修建了10m以上深度的迷宫般的漫长坑道。
范德里特弹药准备对这些坑道是无效的。
所以,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在伊拉克展示了能贯穿10层高标号混能土地下工事的钻地弹药后我们的军事评论员一度大惊失色。
这说明美军在那些年月里已经有针对的进行了补短。
李延年一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在局部战场上的技战术大师,否则无法在残酷的战场条件下漂亮的完成任务并且存活,期望未来的影片能从技战术的角度专业的还原这一真实的英雄人物。
二、关于于敏剧情地球上会造氢弹的国家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国。
氢弹靠原子弹进行点火,点火机制被称为氢弹构型。
美国率先自研出了氢弹的T-U构型,然后英国对美国半偷半学搞出了氢弹,后来英国为了其在欧洲的战略目的违背美国意愿教会了法国,而俄国是偷了美国的技术。
所以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的氢弹构型都是同一种。
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国的氢弹构型与他们四个不同?
美国第一颗氢弹重八十多吨,用重氢做的温式燃料,只有验证价值没有实用价值。
美英法俄分别进行了数次干式燃料的理论核试验才获得了具有武器价值的小型化氢弹。
重量从几吨到二十几吨不等。
中国的氢弹构型被称为于敏构型,第一次理论验证试爆就是具有实战意义的轰炸机空投,重量是一吨。
如果不是中国的核物理理论和工业技术特别先进的话,那就只剩下另一种可能~于敏构型是一种与T-U构型完全不同的构型。
话说回来,中科院最初归中宣部管,于是某人差点把于敏排出核武队伍。
后来钱三强为了留住于敏让他暂时去所里当图书管理员。
生活经验,在中国别惹图书管理员。
三、关于申纪兰从电视的角度,这个故事表现的非常好,可能是本剧中拍的最好的部分。
蒋欣真是一个好演员,她竟然真的能下地挥起锄头干农活,赶起黄牛耙地,农田里这种作业很容易受伤,申纪兰让人佩服,在这个娇滴滴的时代背景下蒋欣也让人佩服。
申纪兰在做什么,她在争取男女平等。
在事业上,女人撑起半边天,外面没她不行。
在收入上,男女同工同酬,家里腰杆子贼硬。
相比起来,现在豆瓣上微博里很多田园女权要的是一片天都不想撑,要的是坐在天上当王母娘娘俯视众生。
四、其他黄晓明尽力了,但他并不投入,他不是在演戏,他是在表现自己,在耍帅。
我不怪他,我怪我自己要求太高。
郭涛演的张富清说的是关中话,要知道汉中本地人也没几个听得懂、也没几个会说洋县话。
嗯,郭涛是西安人说关中话得心应手。
如此一来全国人对陕西的印象更进一步,一省都是关中口音呗。
可实际上陕西分陕北、关中、陕南啊,陕南口音与那两个那是相当的不一样啊喂。
太喜欢这部剧了,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盏灯,让我们的平庸显得那么的不应该,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伟大的,不能因为我们做不到,就否认,所以我的幼稚,或者用我更喜欢的一种理想者,是有意义的。
一、能文能武李延年文,李延年是指导员,做党务工作,我也做着类似的工作。
看他对每一个人的了解,看他把每一个人放在他们该在的位置上,让他们进展所能,体现价值。
作为一个党务工作者,我们总说党管干部,可是这个”管“究竟是管理的意思,还是引导的意思呢?
党员需要管理嘛?
我们手中有党章,心中国家,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在做着什么。
可是怎样去把这满天星凝聚成最亮的太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管“吧。
武,李延年是指挥员,在阵地上,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身边的战友一次又一次的倒下。
有泪水,但却没有放弃,有倒下的,就有站起的,不变的是阵地永远是我们的。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敌人会如何的疯狂,但指挥员永远知道,只要还剩下最后一人,这就是我们的阵地,寸土不让。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可能不是技战术最棒的,却是一个充满领导力的人,如果我是他的战士,我至少可以保证在我死之前,我的每一份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那本功勋录,看似是一种记录,其实只是一种提醒,提醒大家,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追求,至于结果,其实就像小安东心里的二妞,就像那要生一个班的愿望,其实美好就行。
二、无名英雄于敏我很喜欢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也就是我们小时候一直的理想。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成不了这样的科学家。
可能是我们天赋不行,可能是我们不够努力,也可能是其他的问题,但如果让我回到学生时代,问我有什么梦想,我依旧会说,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
所以不说于敏的伟大了,那是不用去说的,说一说我看的时候想到的一些感想,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一部电影:《美丽心灵》。
所以无名英雄也不仅仅是于敏吧,毕竟这不是一场乒乓球赛,而是足球赛,太多的人都在付出,当然也不能忘记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比如于敏的妻子。
在一名成员请假回去看妻子,回来喝酒痛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世界不会有那么多像于敏妻子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她们也很伟大。
太多的人因为国家而放弃了小家,太多的人因为无法兼顾,而舍弃了爱情,那个14岁拿起刻刀,从来没有犯过错的范师傅,在对象跟人跑了的时候,出了错。
家属慰问,那个家属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想哭了。
没有人是天生的伟大,只是有人在默默的付出。
三、默默无闻张富清刚知道这位老人的故事时,我以为这就是以为伟大的战士,隐藏了他在战争时候的功名。
可我看完整个事迹之后,我更被他专业后的事情所感动。
为什么共产党的军队总能赢,而国民党不行?
用张富清的话说,共产党的连长团长营长是和战士们一起冲锋的,党员干部是冲在最前头的,而国民党的长官,一晚上可以输掉士兵们所有的军饷。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毛主席的伟大,从三湾改编以来,我们的军队就是和有史以来其他所有军队不一样的,支部建在连上是显著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军队是不发军饷的,士兵和军官的待遇是一样的,凝聚我们在一起的是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在共同理念下的奋斗。
回到张富清老人专业后,总是选择去最困难的地方,总是牺牲自己的小家,总是去替国家着想,干事一丝不苟,竭尽全力。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样呢?
而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想到的是哪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战友,他从来不觉得这些荣誉属于自己,他认为自己是替那些死去的战友活着的。
而现在的很多人,为了一点容易,一点权力,蝇营狗苟,不顾一切,没有底线,内心没有信仰,眼中没有群众,可能在他们这些人眼中,这样的高尚的人,他们会嗤之以鼻。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管理?
我看完张富清的故事,我想对那些觉得难管理的人说一句,因为这些年轻人的领导不是张富清这样的人。
年轻人早就过了画大饼就能骗的年纪,他们真正在乎的,他们的领导比他们优秀,他们的领导付出的比他们多,他们的领导为了这个国家做的比自己好。
而不是这个事你年轻,所以你做,这个荣誉,你年轻,所以给别人。
后面的我还没有看,想起了我的工作, 也7、8年了,问心无愧,却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梦想还是要拾起,做好自己吧!
首先,這是一部很好的說清楚了政委作用的戰爭劇,也講明白了我軍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以及為何能胜;其次,在戰鬥情節上表現了在連級陣地進攻戰、防禦戰中,如何計劃、部署、執行、通訊、偵察、襲擾、觀測、繪圖,打破了“人海戰術”“泥腿子”的刻板印象;再次,劇情推進設計的有衝突有反轉有高光,群像也刻畫的很好,藉著這些鮮活的人物,我第一次記住了我軍的序列編製:班、排、連、營、團、師、軍;最後,我會二刷的!
剧评被导演点赞了😁
网友们期待《长津湖》能有的优点,都在这部《能文能武李延年》里得到了接近完美的体现。
第一说战术:网友们说的《长津湖》里居然没有三三制,在这部单元剧里出现了——当然,抗美援朝初期以及一些必要的战斗,确实有相对密集的冲锋的。
这部单元剧里不仅有三三制,还有袭扰战术,还有斩首行动——虽然只是锄奸,还有绕炮击间隔穿插进包围圈……可以说,这部剧里的战术表现太精彩了,正是这样的指导员和这样的战术,才让装备落后的志愿军真的能有很多奇迹般的战绩,涌现众多的战斗英雄。
第二说战斗动员:战术再好,战士不敢打也是不行,所以,战斗动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李延年不是连长,是《亮剑》那部电视剧中被“误导”为“管生活”的角色。
但是,这部剧彻底改正了部分人的误解——通过这部剧了解的观众——指导员不只是管生活,而是真正能让团队发挥出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的战斗力。
而且,指导员本身也极具战斗力。
李延年的枪法基本上只逊色于几个神枪手。
李延年的战斗动员表现,主要在通过小安东来第一次坚定团队意志,然后通过锄奸行动彻底凝聚人心,最后通过对罗厚才和陈衍宗的教导,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战斗英雄。
第三说战斗意志:这部剧也彻底表现出了,为什么国军起义前战斗力那么渣,而转变成志愿军之后战斗力那么强,就是在前面战斗动员的基础上,实现了战斗意志的质变。
本剧中,很多战士明知自己会死,也会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地去炸碉堡堵抢眼,明知自己去救战友自己会死但是还是会救。
而战友牺牲了,他们会敬礼,然后继续坚持战斗,而不是把精力和情绪浪费在无意义的伤感上。
这些战斗意志的表现,因为基宇第二点提到的战斗动员,所以,极为真实,极为可信,极为合理。
第四说人性表现:从一开始的多数人都以小安东为耻,到最后都愿意为了保护小安东而死;从小安东只愿意为了二妞而死,到后来愿意为了战友而活又可以为了战友而死;从国军起义战士怕被怀疑到最后齐心洗脱自己的嫌疑;从罗厚才陈衍宗的个人英雄主义到最后为了团队而牺牲;从调查组对李延年团队的不信任到李延年所有的上级和战友对他的无限信任的对比……所有这一切,都让这些相互关联的人,成为活的人,成为真的人,成为感动人的人。
他们是英雄,但是他们也是人,他们是用人的身份成为英雄的,他们成为英雄之后,也没有丢失人性,他们是英雄人。
这一切,还是因为英雄中的英雄,人中的人——李延年。
最后说立意:这部电视剧打了很多恨国党的脸。
因为它表现得过于真实过于合理,然而真实和合理的表现,却创造出了它们不认可不理解的战斗力,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比较难受。
当然,这部剧不是为了打某些“人”的脸的,而是作为“奖励”的一部分——奖励那些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而依靠指导员的“指导”作用,依然可以成为英雄,成为国家的“恩人”。
如果《长津湖》里的指导员——梅生能多少有一些李延年的“指导”作用的话,那么,《长津湖》至少会表现得更合理一些。
这是一部为表扬、赞美而生的剧,但是,它可以成为某些剧的学习榜样。
希望《长津湖2》能多少吸收一点。
综上,我认为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单元剧。
因为无论从上述几个方面,还是从演员表演和服化道方面,它都做得非常好。
强烈推荐!!!!!!!!
于敏(雷佳音),申纪兰(蒋欣),屠呦呦(周迅)
差不多得了
三星因为章节之间质量差距太大,同为科学家,于敏篇拍的荡气回肠,黄旭华篇拍的小肚鸡肠。要不是我知道黄旭华的伟大贡献,我都不敢相信这个剧本内容是这么样的。
看完了李延年,其他的跳着看了些。还是不适应电视剧的节奏,如果把每个人物剪成一部电影可能还好些。
单元剧。李延年部分好。
个人真心尊重共和国功勋 先辈先烈 16岁就会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但并不是等同于要对一个电视剧打高分 对电视剧的打分只限于我对此电视剧的打分历史证明 不要搞个人崇拜(如果觉得我这句话有问题 请好好读党章 1982年党的十二大修改党章时加入一条重要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三十余年中,党章历经修改,对这一规定却一字未动。) 更不要添油加醋 歌功颂德现阶段人类文明下违背人性的伟大事迹.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或者说物极必反大禹治水采用的方法是疏通 而不是一味的堵看看近代史出现的各类事件 看看这两年我党打掉的大小老虎需要深思
单元剧之间,质量参差不齐啊
能文能武李延年,打仗非常灵活,战争是艺术,打仗就应该这样随机应变,伺机而动。战争场面也比较真实,几乎没有缺点,堪称佳作,可惜只有六集。默默无闻张富清,前四集觉得波澜不惊,后两集感慨良多。为什么深藏功与名?因为战争年代九死一生,很多战友还很年轻就牺牲了,自己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同时觉得功与名是和战友一起创造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所以一辈子都没有张扬。解放以后,和平年代遇到的困难和战争年代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了。老一辈的党员,经历过血与火,生与死,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和平万分金贵,因此备感珍惜,所以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心里只有人民。反观今天的腐败分子,拥有较好的社会地位,掌握很大的权势,福利待遇优厚,反而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心里哪里有人民,信念,理想?这些人真的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
第一章节✅,但是一章不如一章…
就因为是红剧就给高分吗?周迅那部分演的是啥啊?
烂片
能文能武李延年真的好 ,这个战争场面不比电影差
看了李延年和于敏两个单元后面再去补一下屠呦呦37-42和袁隆平观感:李延年>屠呦呦>于敏>袁隆平
实在太感动了,从第二集开始看一集哭一集,哭到第六集,有史以来最好的中国战争题材电视剧,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中国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千古雄兵,我们不会遗忘!历史不会遗忘!
不是所有的单元都能看啊
希望那些空喊口号的主旋律作品更少一点,希望这样的主旋律作品更多一些。
我们的卷已经刻在骨子里传承下来了
周迅不配
强推李延年!终于看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机灵,不是一味不怕死的打战。也是第一次搞明白了指导员是干啥的。
历史寒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