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慕尼黑

Munich,慕尼黑惨案,复仇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法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荷兰语年份:2005

《慕尼黑》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慕尼黑》剧情介绍

慕尼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那些日子去他*的世界第二季球王浦岛坂田船的日常失控被诅咒的哭声少年魔法师第四季香港强奸奇案之割喉追杀网红快把我夫人带走该隐之子女神捕之心鬼难防差一分的美味东江密令之对手神笔马良刑警ZERO特别篇2019花朝秋月夜摇曳露营七鱼宴困在爱中琼恩老爹加州靡情第一季宫锁珠帘乌托邦第一季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鲁邦三世非常Y星人珠峰:神之山岭极速世界之战车他们说“我很好”

《慕尼黑》长篇影评

 1 ) 无题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奥斯卡季节,斯皮尔伯格大导演的《慕尼黑》落选奥斯卡前哨战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提名可算是一大新闻。

然而对于影片本身意旨的曲解似乎更让人伤心,有不少人认为导演的意图在于姑息恐怖主义。

在我看来,久不涉足严肃题材的斯皮尔伯格此次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在流畅的叙事中关注人性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一次的思考显然绝对不打算讨好任何评论。

影片的叙事开始于震惊全球的慕尼黑惨案。

1972年9月5日,在慕尼黑参加奥运会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被一群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并且杀害。

在慕尼黑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扬名全世界的特工组织“摩萨德”派出了以男主人公(艾瑞克·巴纳)为首的一个特工小组,开始向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幕后相关人员复仇。

在一系列暗杀行动全面展开的同时,特工小组的成员们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危险,而他们本身对于行动正确性的怀疑,也在与日俱增。

排除思想性不谈,就叙事而言,影片仍然做到了步步惊心,不失为一部节奏紧凑,相当好看的惊悚悬念电影。

从慕尼黑惨案开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务,再到暗杀一个个的目标人,环绕在主角周围的线索渐次复杂,而潜在的危险也接踵而至。

暗杀名单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清晰的将悬念、危机、迷惘、恐惧和盘托出。

而在暗杀事件中渐渐显露出的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显示这不是单纯的特工游戏,也绝非代表国家的政治使命,其中复杂的滋味,正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来表现的。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拍《辛德勒名单》,是本着身为犹太人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来表现大屠杀中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温暖伟大。

那么《慕尼黑》则是在表现几十年前发生的人性悲剧的过程中,导演对于人性更深入的一次思考,甚至包含了对于仍然存在于当前世界的种族对立、恐怖主义、人道立场等等多方面的思考。

影片小范围上映以后,曾经有评论认为影片质疑了反恐行为的正义性。

说这种话的人,只能说完全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本身。

《慕尼黑》所展现的角色们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困惑和恐惧,无奈和挣扎,在当今的世界依然存在。

而且这一次,在人性残忍的阴影下挣扎的不止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站在他们对立面的穆斯林。

我毫不怀疑,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鲜明的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他对于制裁恐怖主义的手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否以生命换取生命就能够永远消弭失去所带来的伤痛?

还是只能加深业已存在的人类关系中的裂痕?

生存的权利,人道的立场,是否因为种族的分野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不再重要?

在《慕尼黑》纷繁复杂的国家、种族、个人的彼此伤害当中,提出了问题的那个斯皮尔伯格,比任何一次都要心情沉重,同时也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一向的人性化视角,在本片中依然在继续。

通过一个被指派去暗杀巴方相关人员的男人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再现由慕尼黑事件延伸出来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悲剧。

不错,影片的主要角色们仍然是犹太人,但他们在影片中并不单单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他们因为巴勒斯坦人杀害了自己的同胞,所以反过来对巴方进行复仇;然而在执行行动将名单上的名字被一个一个划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照片上那些对于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脸孔,竟然在真实的世界里也有着鲜活的生命和亲爱的家人。

尤其是男主人公,从跟踪第一个被杀者到小杂货店,到第二个目标人那个穿着红色裙子的黑头发小女儿(又是红色,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这个颜色始终与人性和希望有着关联),再到与第三个被杀者在阳台上亲切的交谈,他心中身为普通人的不忍,终于慢慢发展成为后来的怀疑。

影片无意渲染执行这一任务的单方面人物们的感情,男主人公唯一的一次和家中的通电话固然让人鼻酸,被杀的巴勒斯坦人家中那男孩子惊恐的眼神同样令人难忘。

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杀害慕尼黑人质的画面固然代表了人性的冷漠和残忍,以色列五人特工小组中也有成员认为世界上除了犹太人的鲜血,其他种族的都不值得同情和怜悯。

所以,就象电影当中那个巴方的保镖和男主人公的交谈一样,犹太人问巴勒斯坦人,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只会让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你们禽兽不如吗?

巴勒斯坦人回答,是啊,我们就是要让人们觉得我们是这样的人,并且让他们知道,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

这一段短短的谈话,虽然没有涵盖影片所有的诉求,却代表了编导的思考方向,恐怖主义是万恶的,杀害无辜人的生命,也难以用能够让他处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解释来变得合理化。

但是在世界的另外一处,或者说就在同一处,是不是不同血缘不同语言不同面孔不同习俗的人们在天天的死去,就应该被漠视被遗弃呢?

这真是一个关于人性永久的问题。

且不论各种族间政治宗教历史血腥的纠葛,光是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导演,能够在他的电影里面经巴勒斯坦人之口提出这个问题,就值得尊敬和钦佩。

斯皮尔伯格擅长举重若轻,在电影的镜头下,他没有让主角特工们变成英雄,但他们也不是丧心病狂的恶魔。

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们也有恐惧得不敢开枪的时刻,他们也在撤离的时候因为慌张把自己随身的东西遗留在现场。

而且最真实也是最震撼的处理是,这一切行动的进行,虽然背负着来自国家的命令,但面对的依然是这个真实无比而又荒谬无比的世界。

所以特工们在一次暗杀行为和等待下一次来临的过程中,导演反复的表现他们做饭、吃饭的段落,和暗杀交叉进行,一点都不夸张和特意,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情景。

他甚至让某些细节有着即荒谬又喜剧的效果。

最戏剧化的一幕,来自于在其中的一次暗杀行动中,犹太人特工们经过法国线人的介绍,进住一间陈旧的公寓,夜半众人正要入睡的时刻,听见有人接近门口并掏出了钥匙。

在双方剑拔弩张之后,终于明白原来只认钱不认人的线人把这间公寓同时提供给了两伙要在这个城市行动的人。

两伙人最后协商,在房间里分地而睡,而且最后还在要听的电台音乐上达成了妥协。

在这个时候,他们谁都不知道,另外的这伙人,竟然就是他们要暗杀的目标人的保镖,巴勒斯坦人。

而他们在第二天的夜晚,就要结束其中几个人的生命。

这样的真实和荒谬,其实只是来自于清浊难辨的现实世界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

男主人公处在杀人后被追逐的无法摆脱的恐惧中,越来越怀疑任务的目的和意义。

他在一开始曾经对妻子说,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放弃接受这样一个任务的机会,我知道将来我会后悔,当时的他一定怀着复仇的正义感和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因为电影提到了他的父亲也曾经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然而他的线人告诉他,他永远不会了解行动后面的真正目的,他看到眼前不同集团的人们以不同的原因被射杀,他目睹伙伴一个个从身边消失,他同时听说被杀死的那些巴勒斯坦官员,很快就换上了比他们的原任更凶残的代替者。

在世界的真相逐渐显露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不可抑制的陷入了崩溃。

斯皮尔伯格在演员的选择上向来别具匠心,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人人出彩,却并没有大明星助阵。

如今的《慕尼黑》依然如此,主角艾瑞克·巴纳有很多内心戏,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内心的人性苏醒,非常出色。

其余的几个以色列特工配角,其中包括了新一届007人选丹尼尔·克雷格,还有老戏骨杰弗里·拉什,都很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绝不抢戏。

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悲怆。

仿佛从银幕深处穿来的高亢的女声,将陷入这个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的无奈,将面对无数反人性的行为的整个人类的无力,表现得凄凉而直接。

另外在贯穿全片,以男主人公梦境形式交代的慕尼黑惨案的整个过程中,音乐的效果进一步深化了永恒的人性悲剧这个主题。

电影似乎在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男主角和以色列特工的负责人见面,提出他心中存留依旧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没有回答他心中的疑问,只是跟他说,你还有家,回家去吧。

电影嘎然而止,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答案。

尽管男主角在问,既然那些恐怖分子,那些恐怖事件的幕后操纵者犯了罪,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审判?

但显然,连男主人公本身,都对于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停止无休止的人与人之间的残杀,而失去了信心。

如果说《辛德勒名单》里面还有小女孩的红衣来代表一星点的希望,那么《慕尼黑》提供给我们的,就只有无数的问号。

40年过去,11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慕尼黑血腥的夜晚,片尾的字幕提醒我们,此后的几年内,被怀疑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巴勒斯坦十几名相关人士,也付出了他们的生命。

而看看如今并不清明的寰宇,依然有因为本身的苦难而将炸弹投向无数陌生人的恐怖分子,依然有为了制裁反人类的罪行而向无辜的平民轰炸开枪的行为,依然有绵延了上千年的仇恨在某块土地上制造的流血事件。

斯皮尔伯格不是“万能”的政治家,《慕尼黑》的编导也无意为这依然千疮百孔的世界提供修补的良药,只是,每个走出影院的人,能够因为片中的角色们并非偶然的命运做一点思考,那才是拍这部电影的人们所希望的。

SJBD补标

 2 ) 商业性与深广题材的难以兼得

听某电影论坛的两位老大说 Munich “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影片”,除了最后的15分钟以外。

所以昨天晚上逮到空闲,虽然次日要起大早去上课,还是一咬牙步行40分钟到了电影院。

这部影片从商业片的角度看没有太多可挑剔的。

首先,宽银幕的画面看起来极具临场感。

“黑九月”成员试图冲进运动员宿舍,以色列教练尤素福拼命抵挡的场面简直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门口一样,后来的枪击、爆炸场面也真实得让人几乎不敢直视。

影片多数时候的节奏感很好。

前半段的镜头运用几乎可以成为经典(有待时间检验),虽然不乏模仿《教父》的嫌疑。

意大利一段的色彩非常明朗,而巴黎、贝鲁特就越显昏暗,很好地烘托了令人窒息的气氛。

许多桥段虽然都在意料之中,但是也被斯皮尔伯格拍出了新意。

但是,这部影片题材和背景的沉重似乎连斯氏也无法驾驭,从而妨碍了这部影片成为完美的经典。

斯皮尔伯格似乎很希望在电影中加入对人的关怀和对巴勒斯坦建国追求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本人是犹太人的事实以及对(西方)观众接受程度的考虑似乎都影响了这种表达。

影片结尾的字幕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字幕把摩萨德的暗杀行动真正地正当化,并消除了一切必要的道德疑虑,从而使电影着力表现的冲突大打折扣。

Munich 的冲突,一方面是人性的冲突,即没有经验的特工慢慢变成残酷的暗杀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道德的拷问,以及自身也面临报复的危险,从而慢慢认识到复仇的真正意义,从这里开始这种冲突上升为利益诉求与手段的冲突。

这在 Avner 与 Ali 的谈话以及后来 Ali 被杀的情节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以色列建国之初也搞恐怖活动,炸过英国的使馆,那么今天巴勒斯坦人为了建国而制造爆炸事件是否也属应当?

以色列人曾遭受过上千年的种族压迫,那么今天他们是否就有理由压迫巴勒斯坦人?

这些问题,在听过 Ali 的话之后,就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Munich 无法将这样的问题继续引向深入,所以 Avner 的转变以及他的梦魇都让人有突兀之感。

但是,如果斯氏的意图是让人们开始思考巴以千年积怨到底有何意义,以及暴力是否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终极手段这样的问题,那么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有些细节可以换一种方式拍,让人更多地思考,但是这样以来必然要牺牲商业价值,甚至冒“政治不正确”而不招人待见的风险。

与另一部政治惊悚影片 the Constant Gardener 相比,Munich 的题材更难拍好,所以前者的震动对我好像更大,所以我在 imdb 上给前者9分,后者8分。

但是 Munich 提出的问题确实更值得长久地思考。

总的说来,这部影片不完美,但属于必看的电影。

 3 ) 任何一个团体,都会带有功利性

电影的镜头、色调、构图都别出心裁,一看原来是斯皮尔伯格拍的啊。

不怎么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涉及国家的历史,就不过多论述电影的隐喻和各方的对错与否了。

概述应该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间发动了多场暗杀及恐怖行动,其间却殃及了很多无辜的人。

最后双方的下场自然都不会很好,而战争不仅不会结束,反而将会愈演愈烈。

电影开始便由“慕尼黑惨案”引出,然后主角阿夫纳临危授命,接受国家的请求,前去暗杀涉事的11名巴勒斯坦“罪犯”,但是要与国家解除一切明面上的关系,此次行动也将鲜为人知。

为了搜集情报,阿夫纳认识了路易,路易称自己十分反对与国家及其组织合作,不希望男角将他们提供的情报泄漏给国家。

前面的行动十分顺利,除去一些小波折(消灭二号目标时,因为一个意外差点误杀目标的女儿,主角发现时也是赶去阻止,可见他当时是不希望错杀无辜的)。

直到上司命令(当然是秘密会面)主角将情报员,即路易的身份和情报全盘托出,他们会派军队前去消灭目标(这样既快捷也有威慑力)。

主角也被迫说出下一个目标的位置,但是以本职工作为由拒绝说出情报员的名字。

结果这场绞杀行动被全球播报,当然路易也察觉到,要求如果想继续合作,要去见路易的父亲,阿夫纳这才知道背后的主使其实是路易的父亲。

见面后路易的父亲却表现的十分同情主角,赞同他因为国家和家庭而加入暗杀行动,不过下不为例。

临别时送了主角许多特产,并对路易说:我们会做生意,但你不是家人。

为了暗杀下一个目标,主角要求路易为他们找一间住所。

结果环境十分破旧,晚上还遭遇了也是路易安排的巴解组织,主角一行人谎称自己是埃塔组织的避免了冲突。

夜半众人同躺一室,听着歌曲享受这片刻安宁。

阿夫纳在外面和巴解的一员阿里聊天,讲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当然两人在意识形态上也产生了冲突:

暗杀行动时却碰见了插足其中的苏联克格勃和阿里,炸弹的遥控还失灵了,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枪杀了一名克格勃,阿里还在交火中丧命了。

执行下一个目标前,小队的一员与阿夫纳交谈后,因中了女特务美人计而丧命(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阿夫纳的心态也开始发生转变,决心杀掉女特务,于是联系路易,路易的父亲告诉阿夫纳女特务的情报不收费,但是他已经被人盯上了,劝他尽早收手:

行动前,其中一员察觉到他们离正义已经越来越远,阿夫纳便同意他休息一段时间。

暗杀完女特务后,惊动了各国的情报组织,两名成员也相继遇害,而被暗杀的目标也不断有人接替,并且更加心狠手辣。

这时阿夫纳的内心已几近崩溃,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来:出现幻听,检查房间里各种之前行动安置炸弹的位置,做菜开始凌乱随意,晚上睡在衣柜里... 这之后路易告诉了阿夫纳之前自己不愿透露的情报(这个目标经常与各国情报组织合作,路易不希望惊动国家组织),然后简单做了交流:

阿夫纳便和仅剩的一名成员詹姆斯邦德(死了怎么拍007呢哈哈说笑的),去暗杀下一个目标,却被一个未成年的守卫发现,阿夫纳情急之下杀掉了守卫但也惊动了他人,两人只好逃跑。

随后阿夫纳便被上司召回暂停计划。

没有荣誉、没有奖章,只得到了一个拥抱。

回到布鲁克林的家中,在抱孩子散步时还疑似被跟踪了。

于是通话给路易的父亲,结果发现对方居然知道自己的住所和名字(此前阿夫纳都是用的假名字),原来之前一直是路易的父亲在利用主角牟利,他知道主角的暗杀行动不能声张,但是会有国家源源不断的资助。

他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与国家合作,却通过各国的情报局来获取情报。

而当阿夫纳惊动了情报局的人时,便被他毫不留情的甩开了。

随后阿夫纳找到上司,结合之前的多段“慕尼黑惨案”的插叙,得知了真相:原来因为西德的狙击营救失利,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害,而涉事的多名恐怖分子该杀的杀、该捉的也都捉了。

所谓“暗杀赎罪计划”,不过是以色列对“黑色九月”的“复仇计划”罢了。

被派遣的小队也不止主角一行人,被暗杀的也大多是“黑色九月”高层或是曾指使对以色列袭击的恐怖分子,而暗杀名单上的数量11人也对应着要为死去的11个运动员偿命。

这场行动完全是国家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秘密战争”,表面上执行着所谓正义的“复仇行动”,实则不过是另一种肮脏的战争行为,甚至殃及了无数无辜的平民。

他们其实都明白,这不会是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强忍镇定,阿夫纳邀请上司来到家里一同进餐,或因猜疑,上司拒绝了他,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阿夫纳一人。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枚被各方利用,一旦失去了价值,就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

电影到这便戛然而止...... 人存于世间,何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呢。

主角被父亲遗弃,生于这个国家,便注定要为这个国家效力,无论这个国家的目的出于正义与否;与路易的父亲做生意,当你有利可图时,你甚至可以成为他的儿子。

如此看来,路易被父亲指责相互之间只是做生意而已,人与人之间哪有不为利益而共存的呢?

只是路易的利用价值更为长远,当阿夫纳渐渐失去价值,所谓亲情他们也都会抛开罢了。

 4 ) Awesome jod!

Impressive!To be honest,i am the sort of person who don't care about politics,i just appreciate the way how steven tell this story.what do you think,give me a feedback!

 5 ) 很流畅的影片

刚看完《Munich》。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慕尼黑惨案之后以色列为了报复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着重描述的是参与此次报复行动的某一小队负责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最终,明晰的揭示了一个中国人形成成语的道理 ——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是跟往常一样, douban.com 上面对于这种大片评论非常之多,我也就不说那些了。

不过我还是有个细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 在片子的最后,男一号 Avner 离开画面的时候,最终将镜头对准了远处的双子大厦。

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么?

 6 ) 好片子,赞!

很高兴看到老伯格宝刀不老~我以为这个比辛德勒名单还好看,可惜没拿那么多奖……每一个镜头都是精细的作品!

那个巴勒斯坦青年斩钉截铁的表现出对犹太人的仇恨,似乎世世代代也无法化解,犹太人也许什么也不怕,但是对于仇恨本身,没有人不感到恐惧!

……

 7 ) 《慕尼黑》的一些背景说明

一、摘要《慕尼黑》是2006年的电影,说的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1972年黑九月恐怖分子在西德奥运会杀死以色列运动员,然后以色列特工展开报复的事情。

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节奏自然会慢一些,还是不错的。

二、背景把豆瓣上关于该片的前50的影评都看了,只有极个别作者说得比较到位。

一些大V的影评词藻很华丽,术语很多,味如嚼蜡,根本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杀鸡儆猴。

做完之后,官方死不承认,但是又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出去,让对手闻风丧胆。

首先是找了一位加拿大的犹太人记者George Jonas,写了一本纪实文学:《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

然后以色列又找了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来根据小说拍电影。。。

为的是什么,就是以色列对于复仇这件事,要的是威吓作用,无论代价多大都是要做的。

无论是10万美元一个人还是100万美元一个人,以色列也会去做。

就像我们以前非常重视两弹一星、非常重视奥运能拿块金牌,一样的。

在80年代,中国和以色列其实是非常非常密切的伙伴关系。

美国人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大量输出给中国,美国人不愿意开放的军事技术,以色列偷偷地给中国,包括相控阵雷达,包括预警机,包括……四个字:好得不行!

所以,当书在70年代出版后,中国也抓住机会翻译了,80年代在国内出了中文版,现在这个80年代译版已经绝版了。

后来的什么《间谍首脑备忘录》,是根据这些材料编的。

三、复仇的执行行动小组总共有6人,有多个行动小组,每个行动小组独立进行任务。

不少评论不理解行动小组常常在行动完成后还要走进现场,以为就是救人。

这里固然有导演和编剧的美化作用。

但这样的误解是不了解以色列特工的团体合作的模式。

这个6人小组里(电影里精简为5人),一般负责动手的、开枪的,就2个人,1个负责开车,1个负责爆破,1个负责伪造证件,加起来5个人了。

还有一个人,就是剧中负责“担心”的那位,他负责在行动结束后走进现场,确认死者是否死亡!

所以,小结一下:①实际开枪的人员在整个小组中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

②在现场会有4个人,动手和开车的在行动后就立刻撤离,最危险的是“担心”,他要留下来,确认死亡,捡子弹壳,抹除同伴的痕迹,因此他需要扮作帮忙救助的路人,他留在现场的时间最长,危险也最大,甚至会被当为目击者而前往警察局,那就很麻烦了。

从上面的小组组成,可以看到缺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情报收集和分析。

情报来源是特工工作的重点。

书里是用了“路易”这个角色来提供情报来源。

那么,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1. 路易这种情报批发商是存在的。

2. 有多个来源,路易是一个符号。

3. 以色列摩萨德通过路易来提供情报给行动小组,从而撇清自己的关系。

小结:还有很多类似的具体的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希望多些了解的,可以找相关的书和资料,例如摩萨德抓捕艾希曼的资料,摩萨德的著名行动纪实等等。

四、电影所以电影不是凭空而来,当对比历史、书、电影,我们就可以发现导演斯皮尔伯格到底让电影加了什么减了什么,到底怎么想电影的。

1. 巴以小组在safehouse谈话。

这段是电影添加的。

这也是构成了argue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这部分,也就缺少了另一方的观点,是现在这个年代,难以服众。

同样,很显然,加了这部分,对电影帮助观众树立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2. 人性。

电影表面上是比较取巧的做法就是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做法:人性第一,人性大过天,说人性不得罪人,做什么都是个人的人性第一,要自由,要家庭,要有爱。

这样取巧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例如毕格罗的美军战争电影,就不多说了。

实质上呢,电影当然是支持以色列的,影片中多次穿插奥运村的惨况,包括男主角做爱时也要闪回,包括男主角回国后,素不相识的人和他妈妈对他的认可和支持。

3. 省略了小组被捕。

历史上,行动小组是在完成了6、7个任务后,在挪威的任务中失败,被挪威警察全体抓获。

当然,书里和电影都当作没发生过。

4. 艾夫纳要求证据是新加的。

在美国为入侵伊拉克而伪造假证据后,这个要求证据的疑问是政治正确的体现。

艾夫纳邀请上司来家里吃饭应该也是新加的。

这里也可以说明艾夫纳上司拒绝了建立人的联系,而更情愿下属作为机器、作为工具。

5. 以色列的复仇导致敌方对平民的复仇。

这是新加的。

敌方对小组成员的复仇在书中也是有的。

对以色列平民的复仇显然是丧失人心的。

而且这里体现出荒谬性的是新的黑九月头目比旧的更残暴。

小结:在众多以色列军事文学作品中,有一本书,叫《每个人都是一头猛虎》,说的是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是保家卫国的一头猛虎。

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所以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底线。

在这个底线,能去到多远,能用多极端的手段,从上面几点就可以看出,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五、探讨的问题1. 复仇。

2. 国家vs个人3. 代价。

4. 家具体就不展开了。

 8 ) 《慕尼黑》――为了谁的和平

总感觉,关于中东地区这个沉重的话题,应该是有过类似沉重经历的人方能理解和驾驭的。

民族、宗教、立场、屠杀……千丝万缕,牵连不清,个中感受远非我们这些依赖某些片面的媒体报告的旁观者所能够解读。

当然,忙着“反恐”和报复的以色列人以及忙着制造“人体炸弹”光复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不可能有这种闲情逸致,幻想通过一部电影就能感化对方,于是,美国人来了。

当然,在这里,我绝非想通过这篇文字批判或者暗讽Spielberg。

事实上个人也感觉《慕尼黑》态度很诚恳、手法很娴熟、场面很震撼,只是凭老斯的个人经历和立场所拍摄的这部影片还是显得片面和单薄,而且,无法遮掩的商业味道也使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和震撼性大打折扣。

剧情本片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剧情,被指责与历史相去甚远。

我认为虚构本身并无不可,但作为一部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讨论当今最敏感问题的电影,即使虚构剧情,也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可慕尼黑的剧情却出现过多戏剧性的略显俗套的安排和冲突:电话暗杀事件中突然返家的小女孩和手忙脚乱的暗杀成员、表面上眉慈目善实际官居情报机关高位的法国老头、穆萨德组织成员毫无情报来源而一直必须依靠法国情报组织――这一幕幕难免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仿佛导演一边正儿八经地向你讲述一个严肃的话题,一边却又安插了一些肥皂剧里的乔段来表达自己――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更添商业渲染和造作的嫌疑。

人物关于男主角,个人感觉影片刻画地有些过头――一个如此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杀手。

我不是否认人性,只是宣扬地过了,就难免带上了庇护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那几场暗杀行动中对于弱者和旁人的保护简直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这不是《空军一号》,而事实上一个杀手也不可能在完成了一个爆炸行动后还冲进火堆里去救人。

我不得不将这种对主人公的美化与老斯的犹太血统联系起来,而这种照顾西方观众情感的行为也使本片注定不能成为上乘之作。

叙事本片叙事略显枯燥。

叙事线索完全是由一个个暗杀场面+大量对白堆砌起来的。

老斯对于动作场面的驾驭能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

尤其是开头那段慕尼黑惨案的再现,感觉很客观真实。

还有那场旅馆爆炸案前,寂静的夜晚掺着不成调的哼唱以及打在“新邦德”脸上忽明忽暗的灯光,一种恐惧的心理油然而生。

然而,不少当代导演热衷的暴力美学已经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变得麻木,对于慕尼黑,影片前半部的血腥镜头也曾让我震惊,但是能惊心的未必能动魄,更何况到后半部,过多的类似场面使我多少有点无动于衷。

倘若再加上大量说教式的对白,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乏味。

主题和立场老斯在影片上映前曾经表示“拍慕尼黑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但是,仅仅通过对以色列特工暴力报复巴勒斯坦人的反思,来解读的和平绝对是片面的;而仅仅通过对一个杀手精神道德上的救赎,来完成的说教绝对是苍白的。

慕尼黑中的巴勒斯坦人似乎还是那群野蛮的暴民,影片对于他们的描述立场还是如当今多数西方人的立场那样,高高在上,即使有些许同情,却多少也带有点施舍的成分,是拒绝深入了解的,甚至是有点伪善的。

对于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来说,死亡的恐怖威胁往往只会激起他们先发制人的征服欲望,阿拉伯人的死似乎早也是习以为常。

而对于巴勒斯坦来说,所谓的“恐怖袭击”对于他们来说,又怎是威胁和叫嚣那样简单?

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痛苦,你当然不会了解每一次武力反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重建家园、保全后代的希望。

我感觉全片最精彩的莫过于主人公Avner和巴勒斯坦人Ali面对面那场戏,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最有感染力的。

这是全片唯一一处对巴勒斯坦人的正面描述,也是全片立场最为客观、视觉最为公正的地方――“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我们想要的只是自己的家园”之前看过一篇影评,很赞同其中一句话――“立场决定观点”。

所以,我不可能要求老斯拍出我理想中的《慕尼黑》,我和他们立场的不同注定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不待见。

不管怎么样,老斯这部电影应该可以在世界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也可以引起一部分人的思考,我想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吧。

电影只是电影,一个能够被电影轻易改变的人改变不了历史。

 9 ) 以信仰的名义,让我们互相杀戮

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

——《杜伊诺哀歌》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召开。

届时,全世界人民都把目光聚焦在慕尼黑,人们谈论并憧憬着一个和平愉悦的盛会。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自己当年为止最大最豪华的代表团。

虽时值阿以战争,但人们希冀着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能暂时忘却那些战争的伤痛,用运动的和平精神来化解民族矛盾的愁云。

然而,这一年慕尼黑没有那么幸运,这一年犹太人没能走运。

这一年慕尼黑见证了奥运史上最悲惨的一幕,这一年犹太民族经历了纳粹屠杀后最哀伤的事件:9月5日凌晨,8名全副武装的“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结果,谈判未果,西德警方的营救行动也未取得成功,恐怖分子和以色列人质无一幸免。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知晓当那些以色列运动员被射杀时,他们是否曾向着上帝呼喊,是否曾亲见天使的羽翼……而当《慕尼黑》片头空灵的女声哀婉的响起时,我想起了《哀歌》。

诚然,巴以冲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恐怖组织活动的故事也在大荧幕上屡见不鲜,仅只去年表现这两大主题的佳作就有《天堂此时》和《辛瑞纳》。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慕尼黑》招致了众多非议。

其实在早先的《辛德勒名单》中,斯氏就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苦难的民族,他用灰白阴冷的色调和那仅有的一点亮红,令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2005年他再踏雷区,拍摄了这部以慕尼黑惨案为背景,讲述犹太复仇故事的《慕尼黑》。

相较于《辛德勒名单》中无辜的犹太形象,在《慕尼黑》中犹太民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值得同情的群体,他们同样开始扮演令人不齿的复仇者。

斯皮尔伯格在接受参访时说道: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的确如此,我从来不怀疑作为一位人道主义导演斯皮尔伯格所作的努力,在《慕尼黑》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报复行动的残忍和说教式的为和平祈福,而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非要这样?

“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

”中东是个苦难的地区,虽然她孕育了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而这些宗教为他们的母亲带了的却不是幸福和和谐,而是流血和杀戮,不单是分娩时的阵痛,而是面对兄弟阋墙的绝望。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这个世纪的中东危机,宗教在民族问题中始终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人们在打着宗教旗帜从事恐活动时,宗教对于人的价值业已泯灭,它成了一个借口,一个神给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残杀而不再有心理负担,这个理由让我们一切非正义变得合乎情理。

正是这个理由让年轻的巴勒斯坦青年走上特拉维夫的广场进行自杀性爆炸活动(《天堂此时》),也正是这个理由让Avner在内的五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按照摩萨德拟定的11人名单在欧洲大陆上展开复仇行动(《慕尼黑》)……死亡在电影中变得直观而哀伤,年轻的生命用鲜血铺就通向圣殿山的道路,他们空有爱国热情却从未倾听过先知的箴言: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

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

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

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做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

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你们如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没。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以:1;10-20》)他们以为用鲜血送上的祭品是祭神最好的圣物,却忘却了主并不希冀他的臣民的牺牲。

里尔克说:“杀戮是我们游移的悲哀的一种形态……”人们执拗的相信时代需要献祭,家园亦是如此,被恐怖组织选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应该喜悦因为他们在为祖国献身,同样被摩萨德选中的Avner也应该感到庆幸因为祖国会因他们荣耀。

然而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杀戮无法停止民族间的仇视,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带来更加残酷的仇杀。

“你们这些欧洲人不会明白,你们失败后仍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家。

而我们,我们没有家。

你永远不会理解没有家的感受。

”当阿里对着Avner说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无家可归时,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中两个民族间的敌视化为了谅解,其实谁都没有错,对家的渴望是流浪民族所有的寄托——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人是这样,以建国后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对着橱柜中“家”的幻象进行憧憬的Avner和拿着手枪为恐怖组织工作的阿里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和平的热土,一个安身的家。

然而信仰的蛊惑,热情的煽动却使青年们前赴后继的走向毁灭。

萨伊德在《天堂此时》中不断追问:为什么非要这样,难道不能有另一条道路吗?

在杀戮和复仇的游戏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可悲的既扮演着受害者又扮演着残杀者,这一次,历史无可奈何的走在绝望的轮回中。

斯皮尔伯格用一组平行蒙太奇将慕尼黑惨案和Avner等人的复仇行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在连接镜头时,连接的不单是两组不同的时空,更连起了犹太人杀戮者和被杀者的尴尬身份。

是的,历史不能倒退,死者不能复生,而生者仍要继续向前。

也许对于残杀我们无能为力,然而在电影血渍的悲哀中我们仍可以祈祷明天和平的曙光。

虽然萨伊德最终走上了在特拉维夫自杀性爆炸的不归路,但我们也仍在《慕尼黑》中听到了Avner的NO,或许在斯氏最后镜头中的双塔的影像中,对和平的哀鸣般的祈求才真的显的难能可贵。

 10 ) 重看笔记-慕尼黑

 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第一次看是,2008-02-12 打了五星 只写了四个字“悲伤世界”这几年,陆陆续续重看了2遍,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不起来了。

就是电影细节,是不是会想起。

2015-5-1 第四遍看 本来记着记着,发现不想记了,每个瞬间,我都不想错过,太好看了。

我记得基本上所有环节。

斯皮尔伯格太厉害了,是我知道的剧情片最厉害的导演。

看到后面,越来越难过。

很多电影在我的榜单里起起伏伏,有些还退出了,有些随着时间,能看出局限和不足,慕尼黑是越看越好,排名一路上升。

有几个瞬间,我都觉得超过十二宫。

也写了几句,记下来吧:“开场遮灯,互相扶墙,逾墙而杀;召见如现代启示录;杰里弗·拉什腔调很帅~飞机外黑暗的未来过去;歹徒也是那么恐惧;第一次聚餐的欢乐,业已种下;镜头太厉害了;嘈杂音效暗示心境和处境;每个角色每句话每个场景和切换,都这么有味道,五星电影;以色列之母系社会隐喻;无助之船;

《慕尼黑》短评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很少有裸女,这片。。。

3分钟前
  • 艾托
  • 较差

获得信息→策划、准备→杀人→逃跑→获得信息→策划、准备→杀人→被杀,四平八稳的政治题材的作品,摄影不错,但剧情张力不足以营造紧张感和惊悚感,这让近三个小时的作品显得非常温吞、无趣。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great history, terrible movie

10分钟前
  • 较差

灵肉分离,对人性的绝望。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叙事结构和节奏绝了,但是政治讨论太过束手束脚

18分钟前
  • 还行

只对开枪过程感兴趣。30分钟扫完影片。

20分钟前
  • 涉外山頂人™
  • 还行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犹太人的话题真是永无止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以前看过觉得夸大了现实 现在才明白 现实更残忍

26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DVDRW<200903301856>; -End-

28分钟前
  • isay
  • 还行

看不起劲儿,觉得不好看诶。

31分钟前
  • Chaos
  • 较差

终于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斯先生拍这类片子不敢冒了。

3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我想给以色列打个四星。作为国家,就该这么强势、这么干

35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还行

巨星失败啊啊啊啊~慕尼黑事件后的暗杀。然后人性挣扎。完全抄。

38分钟前
  • 一"一
  • 较差

我彻底睡着了看的。

40分钟前
  • Mr.Children
  • 较差

斯皮尔伯格注重去写人性了,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这个题材

44分钟前
  • Verve$#Verse
  • 还行

这世界最早的恐怖分子,是犹太吸血鬼!最早发明“人体炸弹”的……也是犹太畜牲!这世界反华最凶的媒体(默多克)、政客(布林肯……数不胜数……)……都是犹太人!哦,对了,鸦片战争,就是犹太人沙逊挑起的,它也是第一个大规模向当时的中国贩运鸦片的外国洋垃圾!

48分钟前
  • 在雾升起之后
  • 很差

很好看 不暴力 很哲理

49分钟前
  • bobobo
  • 推荐

就像纪录片一样

50分钟前
  • gy2001316
  • 还行

故事本身和影片本身有很多老套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再发生, 让人觉得麻木不仁, 就不愿意思考下去了. 最后的感觉这个说不清的题材也就是拍了个不深不浅罢了.

53分钟前
  • 苹果大桃子
  • 还行

虽然电影是在拍史实,但表现出来的像是以色列把复仇计划托付给了几个童子军。第一个暗杀抠抠搜搜的掏手枪,第二个暗杀“惊险”规避误伤小女孩,第三个暗杀住在安放了炸弹的一墙之隔,这是专业人员做的事。就觉得这种编剧用力都在画蛇添足的地方了。以色列军方的贝鲁特计划好像才有一点样子,剪辑得又极其仓促。因为全片拍得太冗长了,并且用力的地方全不对。

54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