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吾栖之肤兄弟,得罪了猛禽小队和哈莉·奎茵萨勒姆的女巫夜魔附身斯图尔特·李:龙卷风奥玛然后怎样篮中弃婴镜中迷魂苏里南冤家宜解不宜结村里来了新闻官如父如子中国造僵尸也疯狂荣誉传承公爵谁杀了雅拉儿子,你都干了什么重拾人生品牌in圣水洞勇敢风暴刑柱之地2战狼刘老根4护士密告之歌2花之锁复活之战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短评

全篇一共83个镜头。

时长120分钟。

大多数场景就是一个镜头。

这种长镜头烘托出来的气氛,淡雅。

其中好多镜头可以用顺接,正反打,但是一直都是长镜头,也许在导演的思维里,这种限制调动了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所以自成体系,自成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去借鉴。

观看的第二部安哲的影片,虽然第一部比第二部评分高,但是我还是较喜欢这一部。

时光之尘,他的绝望,他的诗意,他的静谧,他的对称,他的人物关系,甚至他的刻意等等带来的美感,氛,气氛给我带来了享受。

红色的地毯,被砸烂了的电视布满画面,镜头向上帝之眼,视野慢慢的在开阔,一只翅膀,美男子般的天使伸手触摸它。

一老一小,升格镜头,雪地中奔跑。

这两组镜头足可以诠释整部电影。

 2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3 ) 【译】时光之尘

这是一部无愧于观众的艺术电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他最具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的时候将它拍了出来。

影片故事的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跨越三个大洲,这部影片作为不朽的系列“哭泣的草原”的续集,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一个因战争逃离家园,而只能在路上寻找故土的人物传奇。

这部影片用威廉·达福和艾琳·雅各布作大力宣传,但是布鲁诺·甘茨卓越的表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在柏林试点上映,而且据闻在二月的时候将会在那儿作为非竞赛单元影片进行国际首映。

这将会毫无疑问地成为艺术电影院经销商和电影节的热门事件,但是《时光之尘》仍不能说跟安哲罗普洛斯的其他电影有太大的差别。

他的追随者会深深地被《时光之尘》的情感氛围所感染并且会感激这部复杂电影的公开上映,但是他的批评者会再一次被安哲罗普洛斯对于现实和叙述的松散处理所激怒。

电影的基本前提是足够现实的。

电影导演A(达福饰)正在罗马拍摄一部关于他父母的电影,而他那还处在青春期的女儿跑去了柏林,很快现在、过去、寻找他的女儿和他父母的传说混合在一个充满事实、虚构、现实、梦境和诗歌意象的巨大的网中。

A的母亲艾莱妮(Eleni 雅各布饰)是住在塔什干的希腊难民,在1940年代中期,她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在那儿她遇到了雅各布·利维(Jacob Levy 甘茨饰),一个犹太人,与她一起共度苦难。

其间她的丈夫斯皮罗斯(Spiros 皮寇利饰)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移民到了美国,多亏了她那坚贞不移的爱情,这对夫妇才能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后重聚。

用一个导演作为这个故事的中心,暗示了安哲罗普洛斯在《时光之尘》里表达的个体观。

近距离观察他的电影会发现他那著名的移动摄影在这儿更短了,并且他的摄影机放置在离人物更近的位置。

这次剪辑不仅仅是将复杂的镜头动作缝合在一起,而是有一个角色,由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进入另一个时间和地点来感动观众。

这并不是说安哲罗普洛斯标志性的段落镜头完全被放置在一边了,而是在一段里一个长的移动镜头会让观众穿越三个不同的时期,中间没有剪断。

而这种惊人的视觉效果使得他的影像就像以前那样直接——例如,在一个塔什干广场,一大群人听到斯大林的死讯后静静地散开,或者古拉格集中营罪犯在白和灰的西伯利亚景色中艰难地爬着冻楼梯。

讲同一个角色超过50年的故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角色选择的问题。

安哲罗普洛斯有时选择绕行,直接将摄影机放在人物的后面,但这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尽管他努力想往好处做,尽管他们负责任地真诚地去表演,但是艾琳·雅各布和威廉·达福怎么看都不像母亲和儿子。

米歇尔·皮寇利已经提供了一个权威,但是布鲁诺·甘茨演过的最好角色中的一个都超越了他们。

作为一部在柏林、罗马、希腊和哈萨克斯坦拍摄的作品,在技术上是天衣无缝的。

在和安哲罗普洛斯合作了六次以后,安德里亚斯·西纳诺斯(Andreas Sinanos )已经完全明白安哲罗普洛斯所需要的影像类型,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色彩组成上抑或镜头的移动。

艺术和制作设计卓越非凡,艾莱妮·卡兰德若(从柴可夫斯基、卡塔拉尼、巴赫、贝多芬的音乐中得到一些帮助)的音乐在建立情绪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址:http://select.yeeyan.org/view/339750/321452

 4 ) 25.2.2025

安哲罗普洛斯的第十五部长片,同时也是他的“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不幸在四年后因摩托车事故去世,使得整个三部曲未能完成。

因此,时间之尘(2008)成为他留世的最后作品之一(除去合拍片 无形世界(2012))。

这一遗憾让人联想到其他几位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末期的未竟之作:伯格曼的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塔可夫斯基的 怀乡(1983)、黑泽明的 梦(1990)——它们都未能成为导演生涯的真正总结。

而相比之下,安哲罗普洛斯的结局似乎更令人惋惜。

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我深感悲伤,尤其是在曾经对安哲罗普洛斯抱有极高期待的情况下。

他的导演才华早在其处女作 广播(1968)中便已展露无遗——惊人的长镜头调度与演员走位令人惊叹。

随后,他创作出一部几乎可与罗西里尼相提并论的史诗三部曲,但在 亚历山大大帝(1980)之后,安哲罗普洛斯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复杂精致转向简练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朴素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剧作层面,也影响了他的影像语言:长镜头大幅减少,他标志性的 360 度摇镜也逐渐淡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负面的。

尽管他的后期作品中,雾中风景(1988)和 鹳鸟踟蹰(1991)显得过于刻意,但他在 养蜂人(1986)和 哭泣的草原(2004)中,通过减少技巧性的运用,反而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电影表达。

然而,我仍宁愿沉浸在他早期作品那种神秘主义的风格中,而不愿面对这种“电影的简化”如何让他的叙事陷入停滞,甚至带来某种矫揉造作的刻意感。

遗憾的是,我认为这是一条对他职业生涯而言近乎自毁的道路。

尽管安哲罗普洛斯无疑具有卓越的才华,能够与诸多电影大师产生对话——如借鉴安东尼奥尼的“负空间”或扬楚的长镜头风格——但在对 360 度摇镜的极致运用上,他的确达到了高度。

然而,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相比,他显然走得更远,但若与塔可夫斯基相较,又似乎未能达到同样的高度。

这正是我在观看 时间之尘(2008)时的感受——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几乎丧失了个人风格,而剧作也显得过分刻意。

不得不遗憾地说,这部电影仿佛是“时间的尘埃”,笼罩了安哲罗普洛斯整个十五部作品的电影遗产。

但至少,他曾为世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野和美学,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影瞬间。

 5 ) 241023:时光之尘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6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7 ) 天使呼唤着第三只翅膀,希望之翼

时光之尘:安哲终于找几个能打的演技派了,但布鲁诺冈茨的雅各布居然是配角?

布鲁诺冈茨那句面靠墙壁的don't go,那只想抚摸艾琳妮白发苍苍的银发但又在半空中悬而未决的手,我的心都碎了……在地铁里随着手风琴跳舞那种可爱当当的小老头一转身却是深沉,太棒了。

这个年代年轻的威廉达福的资源还挺好看看现在接的片都是什么鬼?

开篇现代:希腊裔纽约导演威廉达福的女儿小艾琳妮叛逆离家出走,威廉达福要拍摄他妈妈老艾琳妮的爱情历史电影,前一秒还在古典交响乐团的配乐中霸气外露,后一秒一听到女儿小艾琳妮的电影就慌得朝电话扑上去了。

为人父母啊/转回过去:stanley去世路人悲痛驻足局势动荡,1953年在苏联避难的老艾琳妮邂逅昔日失散情人司派罗斯,在公车上二人一夜风流后司派罗斯被捕,怀孕的老艾琳妮被驱逐流浪到西伯利亚,生下孩子后又和孩子(纽约导演威廉达福)天各一方。

/经典一幕:身后一地被打砸的破碎电视机,威廉达福望着暗红色天鹅绒地毯上的天使渴慕、呼唤着第三只翅膀。

“天使之翼触碰大地,大声呼喊,寻找希望之翼”。

/艾琳妮,司派罗斯,边界线,手风琴,船只,在老艾琳妮的信中的黄色雨衣,大草原,都是安哲电影不可少的元素/远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老艾琳妮和同一处境的德国犹太人布鲁诺冈茨雅各布在一起生活,他躲过了集中营成为了gcd穿越了德国边境却被遣返到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20大秘密会议后stanley神坛倒塌,诗歌和神像都不见了。

布鲁诺冈茨担任德语翻译翻修年久失修破败、堆满stanley塑像的艺术馆。

/边境线是安哲电影里元素,边境线的离别其实也可以拍拍边境线的重逢:奥苏边境线就在对面的奥地利,司派罗斯在黑暗中不愿离开苏联孙女嗲声嗲气的唱着歌牵着着爷爷;布鲁诺冈茨魂牵梦萦的以色列;侮辱尊严的美国安检,不管多少年过去每个人的归宿都不同但又相同,即使老艾琳妮一直滞留在意大利等待签证也要回家……多年后三人在纽约相遇,布鲁诺冈茨分别问司派罗斯和艾蕾妮,你是否愿意娶艾蕾妮为妻。

艾蕾妮激动的打砸锅碗瓢盆(女演员真的得再挑挑,在地铁里三人跳舞的声音好像叫c,我真醉了),想起之前看到一个有趣新闻一位老奶奶在电视上寻人启事在战争年代失散的初恋情人一直在等他回来实现当年的承诺,节目组找到了那位老爷爷,但是老爷爷拒不见面,因为他早已成家,子孙围膝。

/威廉达福的小艾蕾妮站在暴动人员的中心绝望自尽,奶奶老艾琳妮救下了小艾琳妮。

/喝了两杯烈酒“for new century ”看最后一眼爱人艾琳妮,感受拥抱新世纪的空气,布鲁诺冈茨跃入水中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司派罗斯牵着小艾蕾妮走入雪中,尾段的旁述让我想起James Joyce乔伊斯《死者》, 半个世纪两代艾琳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安哲对往昔历史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灰烬中尘埃落定。

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看完了《哭泣的草原》再看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时光之尘》

 8 ) 《时光之尘》:旧时已逝,天地默然

(芷宁写于2010年3月15日)作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基本上秉持了他以往的叙事风格,以冷寂清冽的镜头画面诉说着历史疮痍对个体生命轨迹乃至人性的影响,并将严肃的思考渗入其中,娓娓道来。

只是,此次安哲电影的常用标志之一,大量构思深刻寓意绵长的外景长镜头明显的减少了,虽然片中也有一些构图精巧的长镜,但却不似三部曲中第一部《哭泣的草原》以及安哲其他作品用的那样充沛而大量。

同时,影片时长125分钟,对于安哲这样一个善于长篇叙事的光影诗人而言,明显属于小篇幅。

不过,安哲仍然保留了他以一个长镜头来完成时空转换的叙事手法,通常其影片的插叙交接、往事回溯,不以快速闪回的方式示人,而是通过同一长镜头的驻留,人物情绪的融入,继而背景音乐发生改变,来完成时空上的对接,让同一角色从此时此刻进入彼时彼刻,相同的场景,相同的人,有时甚至心境也是类似的,只是年轮发生了改变,就这样,故事情节委婉而悠远地进入了穿插模式。

虽说这是一部重在讲述过去的电影,但始终不忘提示人们,历史是不断重现的,仿佛过去即现在。

影片伊始就通过角色之口,将安哲的历史观抛出,“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本片所述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二战结束后到新千年来临,主人公的足迹遍布欧洲和美洲大陆,经历了多舛的人生,见证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如斯大林辞世、水门事件、越战,柏林墙倒塌、迎接新千年等等。

在历史的夹缝中、在时代的洪流中,前途渺茫、生死叵测的主人公几经磨难,几多辗转,几度漂泊,在亲历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为时代所伤。

正因为影片所涵盖的时间长、事件多,故而将三代人的故事通过现实、回忆以及梦境表述的手法,穿插交替呈现。

片中,职业为导演的儿子A(威廉·达福饰演)演绎着当下的繁乱与纠葛,并以或拍片或回忆的方式将父母辈的沧桑往事渐渐呈现。

作为个体在历史尘埃中所经历的苦难历程,观众们已在安哲以往的作品中有过亲历般的撼动,如《流浪艺人》、《哭泣的草原》。

本片的艾蕾妮(伊莲娜·雅各布饰演)、斯拜罗斯(米歇尔·皮寇利饰演)和雅各布(布鲁诺·甘茨饰演),这三人仿佛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奇特关联,而这种关联也影响、羁绊了他们一生。

年轻时的艾蕾妮和斯拜罗斯相爱至深,却总被突发事件和牢狱之灾分开,虽然两人育有一子A,但直到1989年冬才算真正生活在一起,而艾蕾妮和一同流放西伯利亚的难友雅各布相伴的时间更久,从1953到1974年,连儿子A都是由雅各布的妹妹抚养成人的,雅各布似乎是动荡时局所造就的艾蕾妮的人生伴侣。

时代沉疴会影响经历者的心境,心性难免烙上印记,世事变迁,个体如同世间之尘一般漂浮不定,又不得不身在其中,在经历苦痛后,有人会感到生命的虚无欺罔与无望。

在迎接新千年之际,在和老友相逢之后,雅各布从船尾投入河中……之前,他曾和艾蕾妮夫妇感叹过物非人非,谈及他们都是被历史抛弃的人,在地铁站入口,雅各布像1974年离开西伯利亚进入奥地利时那样邀艾蕾妮共舞,并高声感叹:“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所有这一切都似埋下了伏笔。

影片也运用了一些安哲影片常出现的场景,如铁道、火车、荒原、积雪,再如成群因政治因素而迁移流浪的人们,影片中部,获释的人们离开西伯利亚徒步迁徙的场景,令人一下子回想起安哲的其他影片。

该片的部分场景还被设置的如同梦境,常常如浸在奶白色的雾霭中一般迷离,如迷雾中的铁路、迷雾中的哨卡、迷雾中的奔跑,仿佛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凄迷和飘渺。

当然,这部安哲新作也有一些新感觉,如,A寓所的墙壁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流行文化图片,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代表性人物,如大门乐队的Jim Morrison、牙买加的伟大音乐家Bob Marley、地下丝绒乐队的Lou Reed、以及切·格瓦拉,甚至《沉默的羔羊》的海报等等。

另外,和祖母同名的小姑娘艾蕾妮的内心世界则是一次较新的触及,父母的离异、内心的不确定让这个小女孩充满了绝望,而当初她的祖母在遭遇21年的前苏牢狱、流放西伯利亚的不幸时,依旧心存“希望之翼”,盼望和丈夫、儿子重逢。

在《两生花》、《红》、《云上的日子》中有过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永久记忆的伊莲娜·雅各布扮演了从青年到老年的艾蕾妮,其表演不温不火,一如安哲对演员表演的需求——沉浸于历史,仿佛沧海一粟,无需过多的个性展示。

欧洲影帝布鲁诺·甘茨诠释的雅各布,内心戏充满了张力,却出挑于安哲影片一贯的表演风格。

该片音乐具有安哲旧作的特点,贴合命运兜转和情境需求,如破旧的文化馆里,德国人弹奏出的管风琴曲,如地铁站口,流浪艺人的弦乐演奏,而用在迎接新千年音乐会上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用的恰到好处,和那时艾蕾妮身体的衰微形成对比。

在影片进行到18分钟左右的时候,出现了该片出题曲,那时A在听取乐队演奏作曲家为他的电影所谱的音乐,曲名《与河共舞dance with the river》,A听后换了个KEY给钢琴师,立刻,钢琴主题流淌出一种世事沧桑感,片尾,当祖父牵着小女孩的手奔向大雪飘飞的户外时,该主题音乐伴随着“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这样的句子送出,旋律清越,引人遐思。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6780260_d.html

 9 ) 只要是你,何时我都愿意

雪、雨、雾这些经常出现在老安哲电影里的事物,太润物无声了,慢慢慢慢也融了进去,是不知不觉的。

跟着跟着自己也低到了尘埃里。

多动乱不安的年代,我心之所系只有你,为了你就算是短暂欢愉我也愿意用一生作为羁绊,即便是流放分离,即便付诸代价所需,即便途间有短暂时光你被代替,但只要你愿意,我的归宿依旧是你。

不知道是否所有叫雅戈布的角色,都像这样,在背后心甘情愿。

全程我都是现在雅的角度上,是这个角色带我融入的,带我融入尘埃的。

只要你向前奔跑,我从不逾越,甘心随着你,绝不敢叫停。

“你找到你的归宿了,恭喜你,可是我的归宿永远找不到了,所以我要离开,再见。

”我永远忘不了雅各布要第二杯酒的眼神,是告别也是诀别。

“我撑伞决定离开,我再也无法抚摸你了,无法亲吻,无法共舞,就连蒙蔽自己的资格也失去了。

我不畏惧你要离开,因为他和你才能组成天使的一对翅膀,我愿意,愿意成为永远触碰不到的第三只翅膀。

可是啊,当我决定离开我反悔了,我撑着伞是以为天在下雨,可后来我知道了,是心啊,心在下雨。

我感受这潮湿的空气,我经过的地方有欢声也有笑语,我想最后举杯敬这世界,即便手中无酒。

我想拥抱你,想证明我历经岁月侵蚀也无惧的爱你,但时间可怕,我们最后都要被历史抛弃,被遗忘被丢弃是宿命,是我们的宿命。

但我愿你能快乐的更长久些,晚一点再晚一点再来接受也不急,让我来延长他吧,所以我先拥抱尘埃了,等你决定好了再来也不迟,慢些,再慢些,反正有我在这里等你。

到时,可一定要再与我共舞啊。

”孙女的角色即便没有什么言语,她就好比是女主的镜子。

“l wanna die. ”这是小艾站在窗口说的,可是你的奶奶在年轻时候何尝不是,但是身为母亲我要等待,等待与儿子重逢。

身为女人我要等待,等待能再见到爱人。

“我的影子,我可以熬过时间你也可以。

即使现在满是绝望,都没关系,一切终将过去。

 10 ) 一场失败的时间魔术

《时光之尘》承袭安哲一贯的创作主题,希腊人终其一生的漂泊,但这次显然表现出了更宏大的野心。

这一次安哲改变了以往的叙述结构,通过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两个时代背景下三代人的生活史来表现希腊人像是受了诅咒一般的漂泊宿命。

下面将把安哲在《时光之尘》中的叙事手段与以往惯用的叙事手段进行比照,分析《时光之尘》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在构图方式上,安哲提纯简化场景,以干净的大色块作为背景,以形成一种沉郁,寂寥的悲剧性诗意,一直是安哲的特色。

但此次《时光之尘》中,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构图方式,画面中出现了更多的元素,更多未经提纯的小色块,后景杂乱繁多的道具。

这种构图方式丝毫不见以往安哲的痕迹,但结合双时空的叙事来看待构图方式的转变。

其实安哲在描绘五十年代的时空的画面中,依然遵循以往的构图原则。

而这种纪实性的构图则大量运用在对九十年代社会的勾勒中。

并且在场景选择的倾向性中,五十年代的场景依然选择那些破败的景象;而九十年代的场景则更注重那个物理现实的还原,体现了导演叙事倾向的转变。

另外,从反映时代精神状态的角度来看,从拍摄破败的建筑反映希腊人残破的精神状态到允许拥挤杂乱构图方式的存在,其实是表现希腊人的精神的残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革,由全然的萧条与残破转变为美丽外壳之下的混乱。

当然,考虑到安哲以往的影片中就有理想化提纯的倾向性,所以这样的变化并不真切反映物质现实中的变化,而是安哲对世界观察方式的改变,也许是安哲洞察到希腊人越来越习惯于用华美的表象来掩饰内里残缺的倾向性,从而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不过空间处理仍然需要符合人物,在这样的尝试中,安哲过分追求宏大精神风貌的可视化,与物质现实的复原而忽略了空间对个体心理状态的作用。

《时光之尘》的场景处理只是寡淡地交代了宏大背景、人物职业、与性格的倾向性,而并没有真正地与那个当下空间中的人发生关系,这样的处理远远不如安哲以往的影片。

这里以雾中风景为例,大雾大雨的路面直抵人物当下的内心真实,服务于情绪的渲染,把观众紧紧地包裹进影片的情绪之中。

而《时光之尘》中对儿子家中场景的刻画,贴满电影海报的墙壁,出现在房间各个角落的衣物,除了还原其导演身份的真实,生活状态的混乱以外,几乎没有情绪渲染的张力。

在剧作上,安哲放弃了以往的情绪结构,两条时空的情绪不断地互相消解,营造出一种间离效果。

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也许有他独特的表意目的,但就个人的观感以及个人对艺术的认知而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如此定义悲剧的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安哲这种间离的处理,不断地把观众抛出影片的时空之中,无法让人在影片中移情,也就无法与人物建立认同,与人物的处境共感。

这种破坏不仅仅导致情绪节奏的断裂,在叙事上也零碎不看。

过多没有背景的人物出场,使得观众不得不分出精力理清节奏,不仅导致观众无法进入情绪,更阻碍了观众深入地思考导演想要传递的时代反思与哲学思考,完全与导演的意图相悖。

在时空的处理上,安哲的处理也有断裂的倾向。

不同于以往的处理方式,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两个时空的变幻,片中两个时空的转变多使用直接硬切的手法。

虽然有表现希腊文化断裂的意图,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抹去了安哲独特性之余,也彻底切断了影片的节奏,与其说是悲剧性的断裂,倒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全然不相干,两者在情绪烈度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但年轻的伊莲妮与年老的施皮洛斯的相遇却是片中唯一有效的创新,这一场相遇意味着安哲对同一时空内兼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呈现。

三时空的并列不再围绕单一人物的视点展开,而是自由地发生在每一个人物所处的时空之中,这样的尝试使得安哲的这一套时间哲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物身上,增加了这套时间哲学的可视性,也使得时空变得更加微妙神秘,让人更加坚信在这种似有若无的感知之中,三个世界正同时运转着。

作为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安哲延续了对希腊精神以及希腊人命运的刻画,并且试图冲破以往创作的模式,开辟出新的篇章,但是努力终究没能得到成功,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导演正如同一个成熟的诗人,他用一套自己熟悉的语汇,在一个永恒的主题之内无尽地变奏。

《时光之尘》短评

一般,安哲的看的不多,无法对比,但是质量依旧上乘,主题也依旧是“命运、时间和寻找”。看这部片是因为Tonino Guerra是编剧之一,还有同样依旧美丽的伊莲.雅各布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起笔在两个时空之间恣意穿梭,调度满是大师的气定神闲,后续让母亲显影并铺开经年的情感纠葛,叙事则多少显得有些臃肿,悲伤在拉扯之间逐渐涣散,部分文本的对仗也落入俗套。伊莲娜的脸上已有时光的刻痕,但她扮老后的体态仍是轻盈的,这使我无法确信角色的衰老,一如我不能接受《爱尔兰人》里众人的年轻(面部减龄但动作迟缓)。

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Outside it was snowing, the snow was falling silently, on the city that was still sleeping, on the deserted streets, the water of the canals, on ove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on time passed and time passing, on the universe.

11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又是一部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达福的段落充满了迷影人的小情绪,可爱、讨厌又敏感,看得出有安哲回顾自我的意味。女儿的角色成为隔辈的呼应,同样的名字在最后一刻果真派上了用场,最后真的被感动到。有趣的老人家们,年轻时也够不拘一格了。走过边境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年老后经常会为他们担心,虽然感觉足够美好,但是似乎所有的动荡并没随时间消退(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体看得让人有点辛苦的影片,心里一直紧张。对母亲的寻觅有一点做作(可能是天使翅膀的梗没能很好地get),但细想从创作身份来说又非常在情理之中。SiffU2019

16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電影開始即以現實與昔日雙線交錯並行,而且係採用導演一慣飄忽不定的風格,令觀者隨著畫面的變換而常感錯諤不已,導演天馬行空的手法或許十分文藝,但觀者與導演並無禪宗以心傳心術,往往跟不上導演步,更難體會其陰晴不定的心情,黑澤明應是最能體會觀者心境的導演,故其說"好的電影必需簡單易懂"的出金科玉律。

21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伊莲娜雅各布滤镜(虽然她演技本身就有点问题)和片名自欺欺人都不成。这片子居然用英语真的太赶客了,美国大碴子味扣分严重,所有深沉的意象都变得轻浮矫揉。导演的功力似乎被封印了,完全跟应有的美感背道而驰,不该啊

24分钟前
  • 解压
  • 还行

没见过这么烂的安哲作品。安哲基本上不能算是大师,这部片子暴露了他所有的弱点。如果局限在希腊,他的影片还是可圈可点。但这部在世界范围拍摄的影片,他明显没办法驾驭。他那些老招数成为了非常cheap的修饰,pan加zoom,跳来跳去的故事、人物、地点,老掉牙的主题……

28分钟前
  • 眼睛的故事
  • 较差

接连着《哭泣的草原》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和事件地点更加复杂 不留神就容易一头雾水//利用人物名字建立起循环 重复叠加混淆时空 历史社会个体命运循环往复 是车轮覆辙是旧日重现//我也好奇我怎么会看不厌他的把戏//真正的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

3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可能是安哲最通俗化的一部电影,双线叙事,一边是1999年世纪之交的现代社会,一边是1953年开始的五十年历史风云变化。美国人、瑞士人、法国人,由希腊导演在德国拍片,世界通用语言果然是英语。线索发起点在于威廉·达福的主角,而在末尾情绪渲染点游移到上一代人的三角恋情,显得现代的这条线的用途不大,不如花费更多篇幅去展开上一代人的曲折经历。伊莲娜·雅各布演母亲,实际却比威廉·达福还小11岁,年龄跨度要一直演到70岁,会稍微有违和,不过我很开心又能看到她。PS. 英文片名The Dust of Time,而 Ashes of Time是《东邪西毒》。

3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很遗憾,没有看懂,情节没有捋清,但这是我的问题。和《哭泣的草原》中的故事是同一个吗?感觉不像,可能只是主角名字相同而已?除了奶奶辈艾蕾妮和孙女辈艾蕾妮还有第三个艾蕾妮吗?那个中年艾蕾妮和老年斯拜罗斯见面的戏是超现实的镜头吗?这电影里的超现实镜头多吗?哪些是?人物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雅各布和那个导演到底是什么关系?导演为什么是被瑞秋养大的?这电影里有那个导演的电影镜头吗?还有就是对脸盲太不友好了,我连斯拜罗斯和雅各布都分不清。更别提时间跨度这么长,又有年轻的他们又有老年的他们。

39分钟前
  • 做公民
  • 较差

诗人,在09年怀念上世纪中期的电影手法与年代感

44分钟前
  • 疯卡CL
  • 很差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4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每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时代和命题,无疑安哲老了,也拉了。死气沉沉的。整个片子的蹩脚之处就跟40岁女演员演70岁老太有个60岁儿子还和俩80老头谈恋爱一样。。。不是演员们演技不好,而是这对吗,合理吗,好看吗。。。

49分钟前
  • 高尚的阿龙
  • 较差

这部是真够矫情的了,快赶上欧美小白左导演们用哈哈镜去看待东欧和中东苦难的作品了,没想到最后一部作品如此令人失望。

53分钟前
  • 高玉宝
  • 较差

没什么故事情节,不同时间段的场景描述。安检扫描出裸体形象,某旅客拒绝如此暴露。时间能抚平什么?

55分钟前
  • 南高峰
  • 还行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折断在死亡的暗红现场,时光拉长,加重,一粒尘如山压下,又如雾散去。死去的斯大林被默哀,又被抹去,柏林墙建起,又倒塌,男与女重逢,又分开,故事萧瑟开篇,又叆叇收尾。雅各布才是最肝肠寸断的题眼,新世纪是个不得不重写的历史,所以宁愿扑入旧时代的风凉,带着对你的爱,而她会在同一天垂下右手,指尖淌出水珠,有那天她与另一个男人,所谓真命的男人,在河边起舞时的河水气味。安哲也走了,这冬日,有暗的光芒。(达福应和了故事的一点异质性,但也有点拖戏,尤其是与母亲的初遇,承载不了那种移魂的自然和苍凉。还有过境时安检的赤裸透彻,真是可怕,好奇如何拍成。)#北影节12#25,资料馆,4K

5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如果安哲是用这部电影封山实在是太可惜了, 还是期待一下后期制作中的L'altro mare吧

1小时前
  • motongg
  • 还行

还行,可以看

1小时前
  • DAYTOY战
  • 较差

千禧前夕,雅各布来到旅馆和两位鬓生白发的昔日好友告别後,登上了莱茵河游船,如同《雾中》想象自己是一只海鸥的疯子,张开双臂坠河自尽。A继承了《尤》中穿越巴尔干的导演的身份,着手拍摄一部讲述母亲艾莲妮人生故事的电影。“水珠从手中滴落”的意象不断重复,串联起生者和死者的回忆——艾莲妮安排座位时想起雅各布,手颓然垂下; A将《与河共舞》降调,用于影片结尾艾莲妮伸手的场景;斯皮罗呼唤亡妻,却是小艾莲妮牵起了他的手。寻找之執与反復別離,那憂傷因交叉敘事蔓延到永恆的時空,同名的祖孙擁抱像是生命意志的傳承。过去从未真正结束,回忆总会在某个瞬间翻涌而起,将过去带入现在。希腊的历史在它诞生后的三百年内不断重复自己,但随着时光之尘落下,希腊民族在回望历史时,不会再感到那么痛彻心扉:过去本与现在叠合得如此紧密。

1小时前
  • 鹬潮繁凉
  • 力荐

安哲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很难想象这是拍过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的导演!缺乏了导演叙事中的荡气回肠之感,但确实有家园离乱之感。祖孙两代人用名不同但同样痛苦的遭遇,孙女这段拍得有点隔靴搔痒,差点意思;东西方隔绝、恐怖来袭,那一代人从生到死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裹挟,美中不足就是演员选得不够完美!我的天啊!原本以为威廉达福会很惊艳,没想到还是不行!看之前就担忧伊莲娜雅克布的演技,我天看完之后,感觉他尽力了,但是为什么要让她跟布鲁诺甘兹和米歇尔皮克利对戏啊,年龄差+演技被吊打!这片不至于没钱吧?这么大时间跨度的戏,就应该再找一批年轻人,看着这帮演员的脸,有一种时间错乱的感觉,很难入戏!有佳句无佳篇,地板上的第三只手、雅各布跳河、米歇尔牵着孙女的手在敞开的窗边,还是很震撼的!

1小时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