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让我看了这部剧,真心好评,原以为是老剧,一看是19年的,难得呀!
这部剧有两个地方被感动到了。
一是图雅难产一尸两命,朝鲁哭成泪人,在医院门口被马主人抓住,歇斯底里的哭一场。
命运就是那么凑巧,朝鲁那次去上海除了修放映机还想去寻根,在火车上他的证明掉到厕所被冲走后发现被人霸位,一气之下把霸位者打了一顿,结果被铁路警察抓住审问,二审问他的小伙子完全不知道国家孩子这个事,以为朝鲁在胡说,好在有个了解事情的警察帮他解释。
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伏笔,而图雅又提前发作了,图雅很爱朝鲁,在去医院的路上她心里念叨着朝鲁,望着星空想着朝鲁。
当朝鲁经历了种种不顺赶回医院看图雅的时候,图雅已经不行了!
这里把我看哭了,那个时候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没有产检,也没有好的剖腹产技术,女人生孩子就是鬼门关走一趟,太不容易了!
二是朝鲁阿爸去逝的时候,阿爸说“梦里的草原,羊群进去看不见,风一吹露出了白滚滚的身子。
夏牧场要挨着河,让牛羊有水喝;冬牧场要背着风向着阳”!
多么美好的草原呀!
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永生不忘》在耳边余音绕梁。
感谢《国家孩子》这部央视主题大剧,带我了解“国家孩子”那段并不经常被提及的历史。
我被剧中草原人民的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也被个人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沉浮浮震撼。
由于生活年代和个人经历,剧中很多人物的行为在当代人看来难以理解。
比如:小时的朝鲁(鲁小忠)为什么不论如何都不相信爸爸已经死了,屡禁不止、想尽办法地要往上海的老家折腾;小忠对哈图亲生儿子宝力根的死负有间接责任,为什么哈图没有要求惩罚小忠却相信一切都是”长生天“的安排而收养小忠;通噶为什么不再为自己坚持一下,把上大学的机会给了阿藤花;跳崖自尽真的是王朝阳唯一的出路吗;乌兰怎么那么轻易地原谅了出轨在先的徐世铎,在他中风被情妇抛弃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朝鲁和阿藤花之间又是怎样复杂的感情……最想表白通噶跟乌兰,真的是影视剧中很难见到人设没有缺点却毫不圣母的女性。
乌兰从见到通噶(当时还是小鱼)开始,就像母亲一样疼爱她。
记得有一场赚到我眼泪的戏:当时小鱼还在神经性失语,乌兰的追求者为了拆散她们娘俩撺掇北京来的“贵人”带走小鱼。
乌兰骑马追汽车给小鱼送“羊拐”,在车门关闭的那一刻,小鱼喊出了“额吉”(蒙语的“妈妈”)。
通噶长大后跟她额吉很像,她俩本来就很气场相投,在加上相同的生活环境,让人有种母女俩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感觉。
就像草原上的花,乍一看普普通通,也都遭受过痛失至亲、被抛弃、背叛的痛苦,但她们骨子里透出的善良、坚韧、勇敢,让生命绽放。
她们值得最真挚、美好的爱与尊重。
朝鲁、谢若水、阿藤花都有一身缺点,但人物的成长性很强。
我不认为人物的成长等于洗白,因为在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后,人在性格、心态上必然会有转变。
年少时朝鲁虽然重情义、有主意、有魄力,但是死脑筋、倔得像头牛,做事情简单粗暴,经常干出人神共愤的荒唐事;谢若水是四个主角中学业最好的,但他是软弱的妈宝男,对养母满都拉又爱又怕,他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一味地逃避,他不渣但是怂;阿藤花这个女人说好听的是有心机、争强好胜,但她三十岁之前都挺“浑”的,极端自私、嫉妒心强、损人利己。
他们的“丑陋”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悲惨的童年、对原生家庭痛苦的记忆给他们心里留下了几十年都解不开的疙瘩。
当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毒打,再在身边的人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之后,才拥有了脱胎换骨的成熟:朝鲁做生意差点犯法,又丧妻丧子;谢若水养父早逝,又被安排了蹩脚的婚姻、不顺心的工作;阿藤花老公出轨,又丢过饭碗……有一段高潮是谢若水作为国家干部,对峙准备租赁草场用于开矿的朝鲁,朝鲁箭在弦上对准谢若水让他退缩。
那时,谢若水不再软弱,他敢于为了他心中的正义跟远强于自己的对手“肉搏”,而朝鲁也终于学会了妥协、克制、遵守规则。
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二人相拥而泣。
回想起六零年一趟北上的列车将朝鲁、通噶、若水和阿藤花四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朝鲁和通噶是亲兄妹,若水追求过通噶,朝鲁和阿藤花暧昧过——感情线安排得满满的。
半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交集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就超越了友谊、男女情,而是手足亲情——打过闹过,却终究不离不弃。
他们四个的感情太珍贵,在当下怕是寻不到了。
到组建寻亲团时,年过半百的四位主人公们,都已经可以理顺自己的生活,独当一面了。
重回上海对于他们就是解开人生心结,放下执念的最后一步。
实现目标后,一群老小孩带着初心返回草原——他们寻到了“根”,也坚定了未来的路,这或许就是“故乡”的意义吧。
一直在追,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感人。
人物塑造的真实,场景道具也很有年代感。
内蒙古大草原的雄浑壮阔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了,幼小的生命和生活在大草原的人民仅仅抓住了人心。
生活在辽阔大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心胸宽广善良,但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和缺点,人物塑造真实可信。
刚才从网上查一下,乌兰琪琪格的原型就是这次勋章和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主席授予了“人民楷模”的荣誉称号的内蒙古的老人——四子王旗的都贵玛老人。
都贵玛,19岁就做了25个孩子的额吉。
在抚养这25个孩子的漫长岁月中,可以想象肯定充满了辛酸苦辣同时也是个充满了爱的故事。
非常好看啊,了解了以前的内蒙古,风土人情好,风景也好,演技都不错,这个剧真的不错,值得一看!
背景是六十年代,一群上海孤儿被送到内蒙古由牧民抚养,成为后来的蒙古后代,歌颂民族团结😄而且这个故事的原型都贵玛被赋予人民楷模的国家荣誉了👍怎么字数还不够140?发个剧评这么难?挺好看的,都看看不,献礼剧也很不错哦!
一部电视剧看了能让人白天惦记,梦里萦绕的当属《国家孩子》了,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特别是为人母为人父的,最能感受到这种揪心的疼。
六十年代国家粮荒严重,兄妹二人随同三千多福利院的孩子被国家统一安排送往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哥哥非常不愿意离开上海的家,一心地想带妹妹返回自己的家乡。
无奈事与愿违,当一次次地尝试从内蒙古逃走失败后,孩子彻底绝望了。
特别是当孩子站在高岗上朝着家的方向无助地、绝望地喊出那句响彻天际的、直击心扉的“爸爸”时,那一刻让人肝肠寸断,心痛不已,忍不住泪如雨下。
然而,回应他的只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其实他的爸爸早已不在人世了,无人能够帮得了他。
现实残酷地暂时断了孩子回家的念头,逼迫他们去接受另一种生活方式。
善良的草原人民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这群汉族孩子,悉心地把他们抚养大了,最终用善良和宽容感化了他们。
但回家的念头一直埋在心里,从未断过。
他们成年后,羽翼丰满了,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这个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心愿了,于是开启了上海的寻亲之路。
回家这条线贯穿全剧,思乡情牵动人心,浓浓的人情味令人感慨动容、唏嘘不已!
《国家孩子》是三千孤儿进蒙的亮点吸引了我。
这种非常时期下惊天动地的血脉故事、蒙汉民族交融、第一大都市上海和最大的草原内蒙的牵连,宏大而又见人见事的题材,让人充满好奇和期待。
剧集拍的还不错。
背景选材就占了一大优势,故事编剧虽然很多局部生硬不妥但总体上合理,人物很有个性特色,时间跨度涉及的少年和成人两大阶段前后五十年,都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着具体的人事演绎,将内蒙养父养母的博大厚爱、当地老百姓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广袤草原上的那方水土养育出的孩子们从成长到工作生活的各个场景下领悟养成的善良、勇敢、担当、宽广的人格和精神,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赞美和讴歌很多片段场面都令人感动看这个片子联想很多,来不及系统挖掘,记下几点印象深刻或联想的要点。
1. 大草原的地景和生态基底,是决定所生所养的人的决定性因素。
很遗憾一直还没去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从很多文学艺术媒体上都有认知。
连绵起伏的草原是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2. 时常让我想起《黑骏马》所感受过的某些草原、蒙族的精神线索;张承志原著对草原文化的探寻、谢飞导演通过电影的演绎都太过经典震撼,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冲击。
尤其是《黑骏马》里女主承袭额吉而来的那种“生养”的带有宿命和自发式的生育和养育的“母亲”人格,在本剧的乌兰其其格的身上得到了生动完美的再现。
总是因为游牧民族依赖于母系社会那种生育所带来的繁殖、生产力保障的决定性因素吧,女人的地位和社会角色在这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尊重和固化。
也因此,其本身也养成了这样的自我认定,包括并不太在乎“男人”的身份、行为、态度等等?
一方面是“善”的本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环境并不追求定居民族已经格式化了的伦常约束乃至并无那样的思维方式吧?
乌兰为代表的这种善良和爱是自然而然和发自内心的,并不如有些评论里说到的刻意刻画“圣母”形象的——也许从另一角度而言,犹如天主教里圣母一样的崇圣吧——她们确实就是“圣母”本体3. 哈图是本片印象最深的男性角色。
他是最具有草原血脉和灵魂的代表,他是曾经的草原上的搏克沁,他就是草原雄鹰、草原之子。
生于草原、死于草原,骑马奔腾在草长水美的地方,风餐露宿地牧马摔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是草原生态的一部分,他们的魂灵就散漫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他们对草原的最坚定的挚爱和梦想,也是未来我们养育草场、重现绿草茵茵的金山银山般的大草原的心中膜拜的神祗。
4. 通嘎拉嘎是令人怜爱和敬重的女性。
小时候的她最令人怜爱(演员也是),长大后也受到乌兰的耳濡目染,形成了善良有爱的性格,无论对待亲哥哥、好友、恋人、养父母、长辈等,都能如此;但同时又有着坚强、隐忍的抗压力。
5. 草原居住形态的选择和取舍,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历史上冷兵器时代,农业以牧业为支撑,人是随着放牧的马牛羊而迁徙的,是为“游牧”的居住形态,蒙古包是标配。
由于地理生态格局的不可更改,这种草原帝国延续了数千年,元朝达到了鼎盛;但也因为其游走在定居和游牧的边缘而无法长久——或者说尚未成熟进行两者的切换吧;清朝就转型的很好——对于本片中的人们,牲口和草场的分家分割既是生产关系上的取舍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的取舍。
一方面,游牧的传统特色有着与“草原”特征匹配的生态和谐和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定居的城镇化又有着现代文明的巨大魅力。
草原之子们不可避免地在“故乡性”和“异乡性”的场景和精神世界间选择和适应;阿藤花追求城市文明,通嘎安心在草原村落,谢若水选择从城市回到草原乡村,朝鲁选择“放电影“这样一种新形式的”游牧“但是,本片始终钟情于”草原“这一故乡性的场景;这是毫无疑问无可辩驳的众望所归6. 继续上一条。
由于没有实地调研和专门关注,但是对于草原地域的城镇形态,感到很有挑战性。
集中和分散都有需求,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
很有意思的课题7. 朝鲁和阿藤花的情感故事虽然人设和线索有点弱,但是从小的冤家到一直的纠葛再到最后的走到一起,还是有“似是故人来”的圆满和温馨8. 草原风格的音乐是很大的亮点。
自然,这个有很多的成熟的艺术基础和原料;然而,马头琴的悠扬辽阔和情深意长,仍然令人着迷动容2021,4,6,更新。
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
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
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
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
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
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
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
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1、开始以为特地把几个孩子年龄放大想表达孩子懂事,结果发现是把中二保留到底,女主从头到尾毒舌,那么多好的有经验的大人居然一个孩子的性格都没看透被忽悠2、天天嘴里喊着国家的孩子,找那么多丁克的父母就不说了,有孩子的也为了让刺头被收养,就让牧民的儿子忽然死亡3、男主中二到底就是为了搞事,害死一个后好了几天马上又开始搞事,不搞事就不能向下扯了对吧?
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群孩子,从高楼大厦烟囱林立车水马龙饥饿难耐面黄肌瘦恨不能扯块云彩当馒头、画张饼子塞嘴里的繁华都市小上海,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大草原,这一群没爹没娘的孤儿,看着好心疼,想想就心酸,随剧情感动,陪人物伤心,有热泪盈眶,有泪如雨下,看着看着,心慢慢暖了,热了,不再担心了:不错!
他们是国家的孩子!
国家是他们的依靠,给他们温暖——他们重新有了真心疼爱呵护他们的阿爸额吉,有了新的家园。
有美丽善良心胸开阔的乌兰阿姨,爱醉酒的草原雄鹰哈图大叔,有严谨好学一丝不苟的满都拉老师,有仁慈正直公正无私的苏书记……不牵强,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他们终于长大了!
请记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群孩子!
本来是想打五星的,一星给演技,一星给用心,一星给感动,再给细节一星。
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感动不一定非得遗憾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印象中少数民族更喜欢多生吧,为什么谢若水和朝鲁都没孩子,阿藤花从小坏到大,坑队友坑帮过他的一切人,自私、势利、虚荣、虚伪……为什么朝鲁一直喜欢她?
给他养小孩还送她女儿留学,最后老了才嫁给朝鲁也没给他生个一男半女的?
为什么图雅就得难产自己和孩子都死了?
就不能留个孩子么?
留个孩子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新生、新的希望啊?!
谢若水是痴情的,但是娶个老婆也没有一男半女的,坑害媳妇一辈子啊!
老了怎么办?
感情遗憾了,工作清廉,一个好大学生下基层一过就是几十年,那时候的大学生啊,宝贝啊!
遗憾的前途,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但是却感觉生命没有延续下根,没有希望,你奉献给草原,起码能有新的希望,你媳妇也是个好人啊,剧情可以说没有生育能力,但是不能这么遗憾的就没了希望了呀。
满部剧很感人,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不足是没有个这两个男人的后代是最让人难过的,因为看下来全是遗憾全是泪点,主演都没有好的延续的可能,让人觉得很难受。
最喜欢里面两个角色,一个是哈图一个是乌兰,感觉他们代表着大智慧、善良与大爱。
好希望出个电影能弥补这两个遗憾!
因为看完了觉得全是遗憾,但这样的剧感觉用不着这样也不能这样啊,你甚至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在草原,但是却感觉你们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一样
巅峰在孩子那8集,不解释
朝鲁这种角色才是活生生的人。现在那些电视剧角色一个个都是啥扁平玩意儿。
像极了过去的流放,长在大城市上海,发配到内蒙
孩子们和大人全部演技在线
好好的毁在了通嘎拉嘎把医学院的名额让给了阿藤花,男主脑子进水喜欢阿腾花,通嘎拉嘎脑子进水让名额,,,,,气人
小演员前面好看,每集都触动人心,刚出月子天天看天天流泪
只能三星了,不能更多。本来值五星的前半段啊…… 后面看到通嘎拉嘎、阿藤花的情节就作呕! 真是浑身难受。 还有哈图大叔,养的个什么祸害?真是看到朝鲁就觉得不如宝利根。 乌兰的以德报怨…… 不说了,不值
把阿藤花当女主看爽多了通噶乌兰朝鲁去死???
怎么不能打零分?编剧是不是把观众当傻子?垃圾,不要看!
问题不是演的咋样而是本子咋样……女的恋爱脑真的烦
央视出品的电视剧明显档次、水准、立意都高出太多了
阿藤花心口不一表率,朝鲁全剧最大憨批,通嘎拉嘎倔强圣母,谢若水妈宝男。就这样也配做国家孩子?是不是只要冠上国家的标签,就可以不用脑子?
好剧,现在的小演员演技都这么了不得了,数次泪目。片尾曲蒙古长调太好听了。
结尾有点弱了,但中间故事线做的不错,尤其几位主角的感情线,这种遗憾与错过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哥哥小演员演技也太好太细腻了吧,看他哭我也哭😭
好剧,挺感人的
1960年因为自然灾害的缘故,有数千名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收养,包括了鲁莽豪爽的哥哥朝鲁,善良倔强妹妹通嘎拉嘎,以及与他们年龄相仿的软弱顺从的谢若水和心比天高的阿腾花。不同的收养家庭带来了不同的命运,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同时创造并抚平了草原上一切爱恨纠葛
越到后面,剧情越崩,剧情有点脱离实际了,略假。这里面的人物,设定也很奇怪……
阿藤花是年后以来央视剧中除了武延生最坏的人了。
吃晚饭的时候断断续续看的乌兰额吉真的坚强啊“我也难过 难过有用吗日子过不过了?”“每个颗眼泪都是草原上宝贵的星星啊 姑娘 星星已经够多了”这些话被她说的非常真实 不像说教不像鸡汤通噶真是个爽快人,心里不藏事,“阿爸 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额吉 阿爸不要我们了”她真的直接说出来了,虽然难过,但是脱口而出 不纠结有通噶在的戏,她扮演“领导者”角色,脑子好使 反应快,眼睛一转 就知道她有想法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