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在3.14这个特殊的日子去世了,或许命中注定他会在这一天死去。
在伽利略的祭日出生,在爱因斯坦的诞辰死去,他仿佛是上天派来指引我们的,但是,这就是个巧合而已。
霍金不是神,他只是个和你我一样的人类而已,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霍金也不想看到自己被神化。
而本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描绘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即使没看过霍金的作品,大多数人也知道霍金在学术研究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相较之下我们却忽略了他在医生断言顶多两年活头的情况下继续活了几十年这个事实。
他的身体结构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可他硬是靠着超强的意志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活下去。
相比于他的学术成就,我更钦佩他这一点。
电影主要讲的是霍金和第一任妻子简之间的爱情故事,爱情实在是个复杂的东西,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爱情还难的问题了,我可能永远也搞不懂爱情,而他们之间的爱情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从开始的畏畏缩缩到后来的大胆邀约,霍金可以说是很棒了,我碰到对眼的女孩时却很少主动去接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不自信。
我一直在想怎样才算真爱,世界上存在完美契合的伴侣吗?
上个月我可能还会说存在,现在不会了,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每个人都不同,不可能找得到喜好、三观完全一样的人。
世界上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简信仰上帝,而霍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一起啊,这本来是个巨大的鸿沟,可事实是他们的爱情让我羡慕嫉妒恨。
是的,即使是后来简不再爱他,我依然羡慕这份感情,明知道霍金所剩时日无多,她还是选择了和他结婚;霍金迟迟没有去世,她还是不离不弃,竭尽全力维持这个家庭。
最后,霍金也明白了这样下去对与简来说只是个负担,陪伴变成了负担,爱情就没有了…曾经还很幼稚的想一定要找一个和自己的喜好完全一样的伴侣,到头来,这些喜好什么的,其实没那么重要,只是没碰到那个人而已。
这部电影我看到哭好吧,传记电影拍好了真的很感人,很容易引发所有人的共鸣,高智商的男女主,初恋真是一瞬间的冲动,摄影在影片前期用的色调近乎完美,多少经典的场景看完觉得男女主真的美哭了啊。
绿草地配上剑桥的楼,是我想象中校园恋爱的画面+1女主在霍金病后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斯蒂芬还是科学界的天才,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科学和信仰的冲突吗,这是个现实的问题,牛顿因为万年信教没有任何成果啊,还带离了很多人的思维。
但是女主好美啊,她不爱霍金就不会嫁给他,真爱最后还是败给了时间,还好他们还有三个孩子最后表白埃迪·雷德梅恩,演技真是神了,从肢体到表情,不愧是影帝级的表演,内心戏也非常完美,一想到一个正常人能把病人演成那么传神,佩服之情就upupup
以为这是一部拥有爱情元素的传记电影,实际上是一部传记外壳的爱情电影,年轻的霍金和简相爱,但霍金却被查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并被告知只有两年的寿命,简还是义无返顾的和霍金结婚,希望和他白头偕老。
故事到这里从爱情剧转到了婚姻剧,常人婚姻中的问题,在霍金的生活中都存在,我们可能很好奇霍金的性能力和她的老婆如何能忍受一个只有手指会动的爱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疑问在故事中都有交代,且呈现的方式很得体。
妙的是这些平凡的故事不会让你有以往传记片中“伟人也不过凡夫”的感触,恰恰相反,观众感受到的是霍金和他妻子不凡的人格,使这段情感从婚姻的部分又上升到了更深刻的层面。
霍金和简相遇之时就体现了两个人世界的不同,聚会上简的朋友调侃理科生,说明了简的圈子很少接触到霍金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两人被互为不同的神秘感所以相互吸引。
霍金是个物理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智慧的无神论者”,简信奉英格兰教会而且她的专业是伊利亚半岛的中世纪诗歌,简到霍金家里做客,霍金的父亲问简喜欢什么画家,简回答特纳,霍金的父亲说他的画像被鱼淋过一样。
种种情节都表明霍金乃至他的家庭都是理性的人,而简是个感性的人,霍金从不跳舞,简渴望跳舞,但为了霍金也装着不爱跳舞,好在霍金还是为了这个女孩迈出了一步,直到霍金被诊断出病症甚至宣判了死刑,简也愿意和霍金在一起。
这一幕中的万物理论指的是爱情中的异性相吸,它可以让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并做出巨大的承诺,可很多时候差异在相爱的时候是粘合剂,在婚姻中又会成为一种隐患。
步入婚姻生活,霍金的学术赢得世人赞许,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甚至失去了行走能力,拿起勺子饮食的能力。
霍金承受着无法拥抱自己爱人的焦虑感,甚至连这种焦虑都无从表达的双重痛苦,简的全部生活被照顾霍金占据,她失去了自己生活,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方面表明了霍金的性能力毫无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要通过孩子来填补情感生活的空缺。
简面对着唱诗班帅气的教师,帮助无力表达的霍金阐述了一段豌豆和土豆的隐喻,物理学中有两套解释这个宇宙的定律,掌控宏观宇宙的广义相对论和和微观粒子世界的量子理论,一个土豆一个豌豆,诡异的是两套理论并没有依照同一个法则,如简说的,如果世界都是土豆就简单多了。
这个比喻也是全片的核心,霍金毕生在调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找到一个能解释整个宇宙的大理论,所谓宏观的土豆,简也一直努力在婚姻中寻找着他和霍金两个不同人生的平衡,即微观的豌豆,霍金和简的两套信仰共生而又对峙,当霍金证实出宇宙无边界的时候,简一点也不高兴,因为霍金的每一次揭示都意味着离简的上帝信仰越走越远,他在剥离宇宙神秘感的同时,也耗尽了两个人朝夕相处下所剩无几的神秘感。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告诉我们,宇宙从一个密度和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爆发出来,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恒星,恒星内核的能量抗拒着引力维持着恒星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恒星能量耗尽无法抗拒引力的时候,恒星会向内塌缩,变成奇点成为黑洞直到消失,如果恒星的体积十分巨大,他会爆炸为超行星,超行星的尘埃成了创造行星的材料。
然而在微观的意义上,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么,从无到有,在爱的引力下结合,简这个了不起的女人一直用自己隐忍的能量抗拒着生活的引力,可也有一天,爱意会耗尽,爱情也会消散,也终有一天,生命也会消失。
“我们是谁?
我们为什么在这,如果弄明白了这个,这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到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真实想法。
”霍金的这个提问让简很欣慰,他以为霍金终于靠近了上帝,遗憾的是这不过是一个出于尊敬的比喻。
霍金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也最没有戏剧性,这样一个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一个姿势,脑子里时刻都装着宇宙的人,电影最不容易表现出他生活跌宕感和内心的复杂,因此有人说本片的人物塑造扁平,这是我听过最不负责责任的评论。
这是一部靠情感推动的电影,不温不火的叙事下两位主角都暗藏着强烈的人物性情。
霍金的塑造一方面得力于简这个角色的侧面烘托,在霍金绝望的时候,是简让他重拾信心,在病床上危机的时刻靠的是简的果敢决断;再就是饰演霍金的埃迪•雷德梅恩,一度让你忘了演员的存在,相信这就是霍金本人,那张极力想表达的痉挛的面孔的让人感同身受,埃迪从一个全身都不许有“戏”的人的身上,不动声色的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完全是抗拒“引力缩塌”般的表演,一定会夺得奥斯卡影帝。
霍金就像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上帝怕他获得真相所以惩罚了他,但这并没有限制了霍金,因为在霍金的世界中时空不是相续的,正如片尾那样,霍金和简又回到了最初的美好。
现实中霍金和简仍是朋友,甚至简担任了本片的编剧,他们的爱情成为了跨越维度的情感。
万物周而复始,恒星的灭亡诞生出了新的恒星、行星,霍金和简看着长大成人的孩子,他感慨着,看看我们创造的这一切。
影片把万物理论的概念消融在生活中寻常的细微和幻灭中,宏大和琐碎的主题互为映射,霍金和简找到了他们的生活理论的相处之道,霍金也在宇宙的理论继续寻找着那条“中道”。
更新确幸的是,晚年的霍金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和简•怀尔德重归于好,并和二人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最终,霍金在爱因斯坦的诞辰日走了,他的一生像一个巨大的寓言,在生活中,他弥合了理智与情感,在智识上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
虽然他说过奇迹和科学无法并存,他也许忘了他自己本就是奇迹和科学。
1.霍金和简一见钟情【当然不是啦,简先喜欢上的,而且两个人是小学校友,派对上并非初遇,至少对简来说是的。
】2.他们俩是同窗(有的简介里有写)【简连剑桥牛津都没考上.】3.初遇时简给了霍金号码【霍金也给了自己的】4.五月舞会上最后霍金回应了简的舞蹈【没有……霍金拒绝跳舞】5.简直到霍金被诊断出只剩两年寿命时才知道他得病【简在和霍金认识后不久就知道了,只是没挑明,她私底下为霍金的病做了许多功课。
简的朋友戴安娜(片中开头带简去派对的那个)的哥哥和霍金是好喷油】6.简在第一次去霍金家时遭到了讽刺和刁难【嗯……关于圣洁的讨论是在订婚之后的,当时简很受伤,霍金和她说“别放在心上”】7.霍金在看歌剧时出事,简那边一行人立刻赶了过去【只有简去了,途中还经历了蒂莫西因护照问题被扣在了野营当地,罗伯特出航翻船等等事,护士还讽刺简到底多久没看过丈夫了,简回了一句一周前】8.乔纳森教罗伯特弹钢琴【生活中另有其人,但是简没说是谁】剩下的细节慢慢补……这种细节有人会认为我多事,但我觉得有的点改动了对人物塑造还是有点影响的
一九年就标记想看,二三年才看完。
这中间隔了许久,我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事情,现在这个时候看这部电影是我选择的最好时间。
就像乔纳森经历过照顾白血病妻子所以对简的经历感同身受一样,我的人生经历也同样可以感同身受。
看电影的时候两次难过的差点看不下去,很喜欢电影这样潺潺的叙事方法,因为对我来说,霍金的成就是让他声名远扬的东西,是外人可以轻易窥探到的东西,但是他本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日常照顾他和他一起生活的人才知道。
现在,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了。
看电影的中间我去搜了一下,这部电影是根据简的书改编的,我很难过在中途就知道了霍金和简最后还是分开了,但是同时我也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后面这样的发展,最后势必是要分开的。
先说一下这部电影最让我佩服的地方,那肯定就是男主角的演技,刚开始我还能看到小雀斑自己的影子,后面完全就是霍金附体了,也难怪霍金本人看完都会流泪,小雀斑如果不得奖的话确实不管怎么说都是有黑幕了。
同时这部电影里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每个人都演的很好,但是故事上有一些些处理我不是很喜欢,很多地方展现的不够细腻。
比如简和他结婚后需要照顾霍金生活和他们孩子的方方面面(而霍金的父母是一丁点都没有入镜,起码在电影里是这样),导演并没有拍这些细节,而是通过侧面描写霍金的朋友抱起霍金说天哪,难以想象简是怎么照顾的。
但是其实那段时间霍金刚坐上轮椅还是可以半自理的,比如后来导演又拍了霍金朋友来家里吃饭,霍金感觉难受自己去爬楼梯回屋等等,描写了很多霍金自理自强的细节,反而弱化了简对他的照顾;后期,霍金情况更加糟糕倒是表现了很多比如简给他擦嘴,注意到霍金噎到的细节,但是这些我觉得完全不足以让人共情她的困难之处,唯一一个表现的还不错的地方就是简带着霍金回他家,轮椅在泥里推不动却没有人来帮她,后来简在车上就发火了,这里其实我知道简很难,但是还是很难共情她,这就说明故事并没有截取好片段。
其实电影描写的霍金和简的爱情还是很美好的,像美化之后的感情。
我觉得现实肯定要比电影里难很多,比如现实中霍金后面和简的交恶,我真的完全能理解。
有人说霍金可能是觉得简照顾他太难了所以想放手给简自由,我很难认同这个观点,虽然承认这样的事情很难,但是我就是觉得霍金应该是习惯护士对他的照顾后,再也不用忍受曾经只有自己的简身边还有别的男人,所以才坚决要离婚。
后面离了肯定才知道还是原配最好,当然这都是后话。
离霍金离世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过得太快了。
看这部电影有时候真的有很多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感,我觉得如果是在中国,自己的儿子生病了,不可能全部交给儿媳照顾的,而且很有可能刚开始被诊断的时候就接回家里了,怎么还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求学呢?
后来看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简这么困难不请护工呢?
霍金父亲跟霍金提起时霍金说请不起,我就在想为什么他父母不帮忙出一部分钱呢?
结婚后男方完全属于女方了,这倒是稀奇。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电影拍得不够好。
Jane:You haven't said why you don't believe in God.简:你还没说自己为什么不信上帝。
Stephen:A physicist can't allow his calculations to be muddled by a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creator.斯蒂文:物理学家的研究不能受超自然的创世主影响。
Jane:If you don't get up and play a game with me I won't come back here again...ever. 简:你要是不站起来跟我打一场,我就不回来了,永远不回来了。
Jane:I want us to be together,for as long as we've got,and if that's not very long then,well,that's just how it is...it'll have to do.简:我要和你在一起,有多久就是多久,时间不长的话,也没事,两年也够。
Stephen:What is the nature of time?
Will it ever come to an end?
Can we go back in time?
Some day these answers may seem as obvious to us as the Earth orbiting the sun,or perhaps as ridiculous as a tower of tortoises.Only time whatever that may be,will tell. 斯蒂文: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有没有尽头?
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
也许未来这些问题会变得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平常,抑或如乌龟塔般荒谬,不管它是什么,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我一直觉得有关霍金是个阴谋,操纵人类的 upper class,或者说是神及类似存在,因为霍金太过聪明可能发现宇宙的终极秘密,所以干脆在他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他弄废了,免得他告诉愚蠢的人类宇宙的秘密。
没想到人类也不是那么蠢嘛,拼命的想尽一切办法延续他的生命给他提供一切便利做研究。
就好像神与人的一场博弈,绳子绷紧,裁决与审判全部押在霍金一个人身上。
不过今天要说的并不是霍金,不是那个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出现在新闻联播里歪着头坐在轮椅上的一个看不出年龄的男人,而是 Stephen。
影片开头他是那个骑着自行车飞奔在剑桥街头的小伙子,他坐在赛艇的船头,生命一如既往寻常而灿烂,遇到 Jane 也不过是太过普通的一个桥段——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宴会上,总会看到那么一个让你心动一下的人。
Stephen 问 Jane 为什么选择学语言,她说因为时间,她想溯流而上去看时间的痕迹。
而他也在追寻时间,他在寻找时间的尽头。
Time, it's all about time.我喜欢蓝色裙子的 Jane,喜欢他们在剑河河畔如同逆流的时间一般的转着圈,喜欢不跳舞的 Stephen 害羞的端着酒杯站在柱子边,甚至有那么一点喜欢俗气的却缤纷的烟花,烟花下面是 Stephen 并不怎么好看的笑。
Stephen 得知自己生病后房间的布景变得如同孩童,蓝白条纹的睡衣,象棋书,大声的音乐。
他还有一整个宇宙那么大的有关时间的信念和梦想,却被好笑的困在倒数的时间里。
Jane 坚定走来的样子甚至让我想起来 Disney 版的「花木兰」,木兰半夜决定替父从军时的步子莫名的异曲同工。
我信你的坚定。
于是能够原谅所有的琐碎与嘈杂,所有将爱意摔碎碾压的生活的狼狈,还有当 Stephen 变成 Hawking 的时候,扑面而来的鼎沸与光环将 Jane 的努力和忍耐淹没。
你能理解她的选择吗?
你能理解她看到 Jonathan 时的心情吗?
你能读懂她回望到 Stephen 时的无措吗?
不能,我们谁也不能。
舞台上的宇宙刚刚开始蒸腾,Stephen 却又一步靠近了时间的尽头。
喜欢镜头在这里映着舞台上火红的光却又跟着苍白的 Stephen,为什么是他将时间推回,时间却要固执的要将他带走。
字母板,发声器,welcome to the future,还好啊还好。
不知道为什么,我头一次觉得生命是美丽的、有意义的,它存在着就用它的方式流淌着。
你不能打败生活,你只能与它讲和。
小时候看国内的电视报道,说到霍金的情史的时候总会有说不上哪里奇怪的旁白的语调,其实长大到今天我终于觉得当现代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疾病缠身的现代爱因斯坦的妻子这件事,真的是 you can you up, no can 别 bb。
可我依旧还喜欢这样的 Hawking,不管是电影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会订黄色杂志的 Hawking 也是会去客串 TBBT 和献唱 Pink Floyd 专辑的 Hawking,他聪明却有趣,他站在生命之光照不太到的阴影里,却还是有点儿难看的笑着。
更何况现实里人家还生了三个孩子,据说现在在剑桥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一群美女环绕包围,而 Prof. Hawking 也每天心情大好。
虽然说改编自 Jane 的自传不免有 Jane “用文字欺负生活”的嫌疑,话都是她说,当然会说的动听一点儿,霍金也许想反驳,可是我真的觉得他就是想反驳,也懒得反驳,毕竟一分钟只能打四个字儿。
到了后半程影院里的白人妹子们已经开始纷纷啜泣了,我被吸鼻子的声音左右夹击不免有些出戏。
可是没有想到,领了女王勋章后,已经各自有了新的爱人的 Stephen 和 Jane 在白金汉宫的大院子里看着孩子们玩,Jane 说谢谢你能让我经历这一切,Stephen 慢慢慢慢的打着字,那个平平的没有感情的还带着点儿 American accent 的声音说“Look at what we've made.”眼前的孩子们后退、手术刀后退、轮椅后退、婚礼上的撒花后退、跌倒的 Stephen 站得好好的,回到了剑河上赛艇的船头,拿着喇叭喊着,回到遇到 Jane 的时刻。
Time。
It's all about time。
还是没忍住落下泪来。
显然我们只是灵长类动物的高级品种,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而它在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
在它的外边缘,它只是千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但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了解世界潜在的自然法则,应该有什么很特别的关于宇宙的边界情况。
还有什么比没有边界更特别的吗。
人的努力应该是没有边界的。
我们千差万别,不管生活看上去多糟,总有你能够做的事情,并且能够成功。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与其说是剧情片,不如视其为煽情爱情片。
大段大段的内心戏和细节描写给了演员极大的演技挑战和发挥空间,每位主角配角都很出彩,Eddie的演技尤其精湛。
无数的特写镜头把眼睛、眉毛、嘴巴、喉咙、手、脚等的最细微的动作都捕捉到了。
Eddie连脸部肌肉和喉结都演技满满。
尤其精彩的是他的念白和嗓音处理,还原度非常高,很有层次感。
Eddie与Felicity的对手戏印象最深的是Jane边开车边说我们不是正常家庭的一幕和两人分手的一幕,编剧的台词写得非常好,含蓄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立场、角度,演员的表演非常细腻,很多语言不能表达和此情此景说不出口的情绪都通过演技表达出来了。
与Maxine Peak的对手戏虽然短但是把Elaine对他的第一印象brilliant、funny、patient都表现出来了,还有些许调皮。
出于私心给Maxine Peak阿姨表个白,一出场就表现出Elaine和Jane的巨大反差,也隐隐表现出Elaine的野心。
对于编剧的选材我个人有个小小的疑问。
编剧在影片最后为什么要通过霍金去美国演讲大受欢迎和觐见女王来表现他的成就?
还有片尾交代霍金成就和他和Jane的关系的字幕,为什么编剧认为这是需要交代和强调的重点,为什么要用片尾字幕的方式来交代?
名人传记片结尾的字幕常常是生平总结,有盖棺定论的意味。
一位仍然在世的名人的传记片,是否该用如此结论性的方式来交代他的经历?
编剧在选材的时候为什么认为受欢迎和受官方承认就代表了霍金的成就?
影片开头以霍金进宫的影子开始,结尾又用受勋、孩子在园中奔跑(与其说是孩子在奔跑倒不如说是霍金的内心在奔跑)来大笔渲染主角们拨云见日的心情和人生状态,是否把霍金的成就的解读世俗化了,是否在感情表达上过于浪漫化了,是否在影片基调的控制上过于煽情化?
而且对于Jane口中作为“liberal socialist”的霍金,编剧和导演采用如此肤浅俗套的处理手法,是不是太讽刺了?
编剧中有Jane Hawking,剧本难免会从她的视角来看问题,不知是受电影的容量的限制还是编剧导演对霍金本人的理解的限制,由剧本和导演手法可见对霍金的思想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不过,如果说制作人导演编剧的野心仅停留在演绎而非挖掘,也不无可能。
不知是影片定位问题还是题材发挥问题,整体过于煽情过于私人化,少了社会性和反思关怀。
不过谁说传记片不能私人化生活化非要立意高远呢?
无论电影关注的是虚构的普通人还是现实存在的名人,谁都没有义务扛起某张大旗。
如果该片的定位止步于对霍金的私人生活的重现,该片算是做得很成功了。
如果制作方投资方有更大的野心,那该片离颁奖季命题作文的预期还有不少差距。
片中最美好的段落是三人在海边一起游戏、相亲相爱的画面。
这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三角恋,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很难被世俗伦理所囊括的三人间的情感的可能性。
看完讲述传奇科学家霍金的传记影片《万物理论》后,我看到网上一边倒地赞叹他和前妻简•王尔德之间的爱情。
显然,比霍金自身更传奇的是前妻简对他不离不弃几十年的忠贞。
依稀记得几年前,媒体曝出霍金被第二任妻子伊莱恩虐待的新闻。
当时有好事媒体八卦:霍金和妻子是怎么过性生活的?
她的妻子是不是会在外面偷情解决性欲?
当时,我们都把名人的床笫之事当八卦看,但今天再来看这部《万物理论》,才真正觉查出我们的肤浅。
有网友评论:这不是关于霍金的传记,而是关于霍金身后的女性。
当他的思绪在宇宙漫游时,她的世界已经缩小为房屋四壁。
《万物理论》,不过是简的受难记。
当我们为简的不离不弃击掌赞叹时,或许忽略了社会舆论对于她成为一个好妻子的期待:隐忍,陪伴,牺牲,成全,这些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女人,是不是难以摆脱的枷锁?
设想,在那个年代,当霍金声誉日隆,如果她很早就离开霍金,舆论会怎样谈论她?
后世会怎样评价她?
《万物理论》里那个为爱甘愿牺牲的妻子形象,是简心甘情愿的付出,还是历史给予她的判定?
我想起了排球名将周苏红和汤淼的故事。
汤淼在一次比赛中受重伤导致终生瘫痪,此后周苏红对他不离不弃,传为佳话。
尽管两人在5年后离婚,但有了这几年的不离不弃,当时的离婚也获得了舆论的成全。
当我向一位朋友谈起这段高贵忠贞的爱情时,朋友说:当时的情况下,周苏红能有别的选择吗?
如果她离婚,社会舆论会怎么看她?
我才恍然意识到,社会舆论赋予周苏红坚贞的好妻子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压力?
要成为大众舆论期待中的那个周苏红,她就不能离婚。
那么,社会舆论对于名人忠贞爱情的期待所形成的无形枷锁,只作用于女性吗?
张国荣自杀后,媒体无穷无尽地歌颂他和唐鹤德的爱情。
媒体渴望捕捉到他黯然神伤的脸孔,为这段旷世的爱情童话增添更多的传奇光辉。
我们也贪婪地渴望在张国荣去世后,一再捕捉到唐鹤德踽踽独行的身影,期待看到他余生都不离开他们的旧日爱巢。
我们渴望这样的完美故事,尽管带有几分虐待与不公。
所以,当张国荣的歌迷看到唐鹤德与青年男子一起打球的新闻,ta们会鼻酸,ta们会难过,ta们渴望他一生一世只爱一个人。
可以说,张国荣去世后,唐鹤德的感情生活就不再属于他一个人,他已经被剥夺了再爱其他人的权利。
这便是成为名人偶像另一半的代价。
因此,当我看到《万物理论》里简和音乐教师乔纳森间的爱情时,反而更受感动,更感受到我们对于ta们的童话式想象其实多么轻浮。
简和乔纳森,在世俗眼光看来,可以算出轨。
但电影以克制而不是情色的手法讲述了ta们之间“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
霍金、简和乔纳森三人的亲密关系向我们展现了爱情可能达到的另一种高贵。
简既爱霍金,也爱乔纳森,但简对这两个男人的爱显然已经超越了世俗狗血戏剧里“脚踏两条船”的逻辑。
一边是欲望,一边是责任。
乔纳森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第三者,他把霍金当成高贵的灵魂,给予他关照和爱护。
对于我来说,片中最美好的段落是三人在海边一起游戏、相亲相爱的画面。
这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三角恋,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很难被世俗伦理所囊括的三人间的情感的可能性。
或许,对于简来说,因为乔纳森的出现,她可以暂时放下世俗所赋予她的完美妻子的期待,在有限的空间内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但显然,流俗并不能真的容纳这样难以被归类的高贵情感。
当霍金和简的第三个孩子出生时,霍金的母亲咄咄地质问简:这孩子到底是霍金的还是乔纳森的?!
《万物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不是一再书写完美的爱情传奇,而是去更新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真正美好的爱情,是不是不计一切代价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不是我们对于童话般一对一的爱情的定义,恰恰压制了另类的亲密关系的可能?
(文/ 沈河西,华东师范大学文化研究硕士,热衷于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中国的性/别问题。
澎湃、第一财经等媒体自由撰稿人。
)(原题:万物理论-在世俗偏见里,霍金的妻子只能忠于他一个人。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演的真好啊
故事流水账,对霍金情感生活的着重表现到最后缺陷于失控,小雀斑的表演惊艳但并未超出预期,音乐完全抄袭Desplat
电影拍得唯美,可惜现实上霍金出轨女护士还在圣诞节上和照顾了他二十五年的简离婚真是个渣男更不用说去爱因斯坦的萝莉岛上做禽兽的事,无法直视啊
爱似乎是有期限的 但爱是无限大的
演员选得非常成功,埃迪和费莉西蒂双双奉献出了职业生涯目前最完美的表演,后者那倔强的眼神尤其具有感染力。侧重于伟大科学家的爱情以及个人生活,因此大量使用柔光,冷/暖光,虚焦,高速以及Super 8镜头来打造浪漫的气质。很聪明的对症下药。霍金是个不幸但又幸运的人。祝福那些坚强无私的女性。
霍金来了也得坐小孩那桌
I have loved you, I did my best. 是这部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所以现实世界里他们确实又复婚了!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是你的终归是你的。
小雀斑的演技真的很棒。看完并没被霍金身残志坚探索科学宇宙而打动,而被他和简的爱而触动。看似传记片实则爱情片。特别是到最后,内心还是受了很大的感触。“我爱过你……我尽力了”。多无奈的一句话。影片最后的时间倒回,也表达出了一种我想回到和你遇见的那一瞬间,尽管最后还是分离,但是真的爱过
天才三部曲喜爱排名,模拟游戏(图灵)〉美丽心灵(纳什)〉万物理论(霍金)。前两者着重于天才的视角,万物则是第一任妻子视角。
说是传记 其实完全是爱情片了 人物塑造的不饱满 好在配乐和柔和的镜头画面都很美 小雀斑完全值得一个奥斯卡 一个眼神一个笑 恍惚以为他就是霍金 感动的点就在那一句“我爱过你 我尽力了”吧 这片也全看小雀斑了 故事讲的不怎么样 要怪就怪编剧吧
完全就是爱情片了,跟“万物理论”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当然如果要说万物的理论就是爱的话。。),就算接受了这个设定,剧作也太过中二了吧?画面音乐再精致,人物全部都是扁平的,把霍金换成任何普通人故事不会有不同。小雀斑挺不错,但也就看看他了
有一段电子音的独白听得热泪盈眶。写了《时间简史》的霍金,脸上咧着大大的笑容,他像一个神,也像一个普通人。某个夜晚,大滴大滴的泪水从他脸上淌下。小雀斑演得真好。
我太容易被励志了。内涵不足,但表演尤佳。
我爱过你,我尽力了。
小雀斑也拯救不了
简为了照顾霍金放弃了学业去当家庭主妇,已经残废的霍金却三番二次导致简怀孕,最后还利用指挥家对简的爱慕让他心甘情愿地过来照顾自己和三个孩子。后来霍金爱上了美貌的护士,抛弃了简和护士相好,指挥家和简后结婚,再然后霍金和护士又分了,影片最后用优雅的字幕强调了两人“离婚亦是朋友”。狗血。
一辈子太长…最后时间倒转,回到最初两人相遇的回眸真是动人。决定去买一本原版时间简史。
恶俗爱情片,差评!
四星改两星,美化
爱情简史之恒星的相遇以及看看表演就好。欸你说怎么会有人这样嘴歪眼斜地笑你还觉得他很好看哪?欸你说小雀斑怎么能这么可爱呀?希望我女婿是这种类型【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