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having earned a veritable Teflon prestige, Pixar studio’s latest flick LUCA whisks audience to a luscious Italian Riviera, directed by Enrico Casarosa, his first feature film, it inherits the studio’s sagacious and heuristic tenor, it tells a coming-of-age story of Luca (Tremblay), who belongs to a species of mythical sea creature which can turn into a human form when they’re ashore, but reveals their true self when they contact water.Here, the message can be either interpreted as a subtle coming-out metaphor (something that mainstream cinema struggling to represent in the dead center) or read as an effusive encomium of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repubescent boys. Either way, LUCA is as anodyne as crowd-pleasing, if its oceanic scenery cannot surpass FINDING DORY’s alluring pellucidity and ripple mobility, Casarosa and his team’s picturesque creation of the town called Portorosso is a sublime knockout, and their vibrant aesthetics are overtly influenced by the Studio Ghibli’s variegated coloration and hair-splitting attention to even the smallest details (the name Portorosso, “red harbor” itself is a homage to Miyazaki’s PORCO ROSSO, 1992), looking at that Italian pasta with pesto sauce and fresh basil leaves, how toothsome it could be!The characterization is well-crafted, if nothing veers too far away from a teenage’s wavelength, a loving but officious mother makes a good pair with a slaphappy father, no wonder a kid wants to rebel, a daffy grandma always knows the best, and a boy’s wound left by a missing father can be assuaged by another father figure. Luca and his fellow sea monster Alberto (Grazer)’s bromance blossoms organically (their mutual fantasy about peregrinating in a Vespa betrays that the story is set around 1960s or ‘70s), and the film astutely draws on the delicate feeling of jealousy, displeasure and betrayal when you realize your best friend is clicking with someone else. Only, the girl character, Giulia (Berman), a human girl, is less eventful because she still fits into the category of a spirited MPDG, it is a disservice that she unwittingly drives a wedge between Luca and Alberto, because as a matter of fact, girl of that age is acutely sensitive, her impressionable sensibility shouldn’t been erased for the sake of the boys’ development.So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LUCA diligently charts through the fickleness and wonderment of boyhood and sends out a heartwarming coda to reassure us all will be fine, nothing cosmically spectacular, but indubitably it is quite an eyeful and a heart-string puller. One minor gripe, the age of LUCA’s core demography could be pitched a shade older since audience has all been conditioned to expect something more than kids-friendly from Pixar, that may also account for its less enthusiastic reception, it is unable to hold a candle to COCO (2017) or SOUL (2020).referential entries: Andrew Stanton and Angus MacLane’s FINDING DORY (2016, 7.8/10); Yoshifumi Kondô’s WHISPER OF THE HEART (1995, 8.2/10).Title: LucaYear: 2021Genre: Animation, Comedy, Family, Adventure, Fantasy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 ItalianDirector: Enrico CasarosaScreenwriters: Jesse Andrews, Mike Jonesbased on the story by Enrico Casarosa, Jesse Andrews and Simon StephensonMusic: Dan RomerCinematography: David Juan Bianchi, Kim WhiteEditing: Catherine Apple, Jason HudakVoice Cast:Jacob TremblayJack Dylan GrazerEmma BermanSaverio RaimondoMaya RudolphMarco BarricelliJim GaffiganSacha Baron CohenPeter SohnMarina MassironiSandy MartinRating: 7.7/10
看到很多人在讨论Luca和Alberto之间是不是单纯友谊,没错,本片主旨就是歌颂纯粹的友谊。
导演兼编剧Enrico Casarosa来自意大利,你可能看过他的奥斯卡提名短片《月神》:
月神 (2011)9.02011 / 美国 / 动画 短片 奇幻 / 埃里康·卡萨罗萨 / 克丽斯塔·谢富勒 托尼·弗希勒导演的爸爸和爷爷关系不好,于是便有了《月神》。
本片小Luca的原型也是童年的Enrico自己,他在港口城市热那亚Genoa出生长大,夏天会去五渔村Cinque Terre度假,从高高的石头上跳入海里是日常。
片中的小镇就取材自五渔村,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渔村韦尔纳扎(Vernazza),风景如画,它们的美像被时间定格。
主打浓浓的1950s1960s夏日意大利风情海滨小镇小镇怀旧风,《Luca》是导演寄给家乡与童年的一封情书。
credit: Enrico Casarosa 本片制作周期五年,2016年主创就组了第一支小队去热那亚取景搜集素材,游览了五渔村及周边小镇,从地形植被风貌到饮食特色到海水的颜色海浪的声音都进行了真实记录,力求做到一个词‘“specific”。
片中的虚拟小镇Portorosso是个集大成者,据说一街一景一物几乎都能在当地找到原型,比如剧照里那个石洞:
下图就是导演和他好友Alberto(credit: Pixar)从剧照就可以看出本片色彩鲜艳,有手绘风格,传统2D动画画风,某些场景可能有宫崎骏的味道。
导演是看着宫崎骏的《未来少年柯南》(1978年)长大的,是宫崎骏粉丝深受其影响,他们还见过面。
宫崎骏为了《三千里寻母记》(1976年)还曾来到导演家乡热那亚取景(主角马可住在热那亚的港口),可以说很有缘了。
动画监督 Michael Venturini在采访中说为了寻找设计灵感他们把导演小时候看的动画都看了,还参考了擅长制作定格动画的阿德曼动画和莱卡。
团队致力于简化台词,尽量用画面和人物表情、动作传递信息。
本片部分灵感来自宫崎骏1992年作品《红猪/紅の豚/Porco Rosso》(背景是1920s的意大利),作为致敬,原计划将Portorosso作为Luca的姓,但最后是把它作为小镇的名字,对应五渔村里的Monterosso。
(Luca最后的姓是Paguro,意大利语意为寄居蟹。
Alberto姓Scorfano,意大利语意为scorpionfish, 鲉鱼)
Tino小岛:Alberto居住小岛的原型Luca的角色设定是13岁(2021年刚好导演的女儿也是13岁),眼睛很大,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他每天主要做的事就是牧山羊鱼goatfish,直到遇见14岁的Alberto。
Alberto独立又自由奔放,和Luca性格完全相反,原型就是导演童年好友Alberto。
导演十一二岁认识Alberto,他是1971年生人,他们认识是在80年代,但要注意的是本片设定的背景是5、60年代,因为导演太爱那个意大利黄金年代的电影和音乐了,他从手绘、定格动画以及意大利电影人例如Federico Fellini(费里尼)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灵感。
费里尼1953年的带自传性质的《浪荡儿》讲的是5个意大利小镇青年成长中的酸与甜,主角Moraldo渴望逃离家乡去往大城市,最后抛下一切独自乘火车不告而别,《Luca》结尾致敬了此片,并使用了相同的火车设计。
而片中Luca炫丽诡谲的梦境和幻想,灵感则来自1963年的《八部半 8½》,是导演最爱的电影之一。
为了贴近那个年代,影片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食物、字体、广场海报《罗马假日》、《大路 La strada》、《海底两万里》)、交通工具等要素。
片中的Vespa设计参照自1959年款式,导演那会儿真的有个scooter,两人会在海岸边骑来骑去。
为了在片中使用Vespa还联系Vespa的公司取得了授权。
某场景中Alberto在自制小车上贴了张真人大头照,还学他表情,他就是1961年《意大利氏离婚》里的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他的女儿Chiara Mastroianni在法语版《Luca》中给Luca妈妈Daniela配音。
浪荡儿 I Vitelloni(1953,Federico Fellini作品)
广场海报正如电影里体现的,Alberto自幼缺少家庭关爱,他放荡不羁,而小时候的导演被家人保护着,有些胆小害羞,截然不同的性格让他们互相吸引。
Alberto是个小麻烦制造机,和他在一块会陷入各种麻烦,但他会逼自己一把,走出舒适区去试探未知,就像片中离开水面,翻越悬崖。
My best friend Alberto was a bit of a troublemaker,” the director explained during an early press preview of the film. “I was very timid, I had a bit of a sheltered life until I met him. I met him around age 12 and he was wild and free to do what he wanted, his family wasn’t really supervising him. We couldn’t be more different and that is really the kind of friendship where opposites attract. We’re also a little bit of losers and outsiders, so it also felt right, the idea of being sea monsters as the way that we felt a little bit different and not cool as kids,” he shared. “So Alberto got me out of my comfort zone and pushed me off many cliffs, metaphorically… In fact, I might not be standing here if I hadn’t learned to chase my dreams from him. So that is the kind of friendship I wanted to talk about, those kinds of deep friendships, important friendships that make us grow up, change us, that make us find ourselves.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Luca. That is at the heart of Luca,本片的核心,或者说最大的主题,就是友谊,一个内向小孩和一个外向小孩之间的友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并互相成就。
片中的Sea monsters源自意大利古老的地方传说和民谣。
五渔村有着丰富的传说,而大部分传说是渔民编出来吓唬别人的,好让别人远离自己的绝密捕鱼点。
导演小时候很喜欢那些画着海怪的老地图,好奇着会不会真有海怪化成人形隐匿在普通人中。
影片中的海怪造型参考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地图,以及意大利到处都有的海怪雕塑,设计方向是“not creepy or scary”,导演不想吓到观众。
海怪在海里的动作设计参考了海鬣蜥。
角色监督Beth Albright透露海怪离开水的变形部分参考了X战警电影里的魔形女,他们都有鳞片,但这并不够因为魔形女的变身偏向性感不是团队想要的。
也有参考魔女宅急便里的黑猫吉吉。
为了达到自然流畅的变形效果还研发了专门的技术。
小知识,Luca身上共有3436片鳞片。
credit: Pixar导演原话说海怪是“a metaphor for feeling different ”,当时他和Alberto两人当时并不受欢迎,不太合群也不酷,就用海怪来喻指“nerds”、“outsiders”、“others”、“misfits”、“underdogs”等等,主要突出一个不同吧,不合群的,格格不入的,古怪的,被排斥的,可以有多方位解读,片中的小女孩Giulia虽然不是海怪,但她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异类”。
Giulia父亲是残障人士,属于在生活中容易遭受歧视的少数群体。
Sea monsters也可看作是偏见、刻板印象,毕竟它只是人类口中对未知的称谓,在Sea monsters眼中,人类也不过是善于杀戮的Land monsters。
We hope that sea monster could be a metaphor for all sorts of feeling different – like being a teen or pre-teen. That moment where you feel odd. There are all sorts of ways of feeling different. It felt like a wonderful way to talk about that and having to accept ourselves first, whatever way we feel different. Our main theme is actually friendship, but a sense of self-acceptance is a huge part of this. 除了歌颂友谊本片另一主题是self-acceptance,认识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包容,包容自己的不同。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属性,有的大方坦荡,展露锋芒,有的选择隐藏,甚至视为缺陷。
这个不同真的很宽泛,包括但不单指性。
Luca和Alberto之间的关系和Sea monsters的metaphor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话题,不要一概而论,前者导演的初衷是纯粹的友情,后者是借海怪来表现童年的挫败感、不受欢迎。
观众看海怪可能会代入自己的经历,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这绝对是开放性的,海怪不是特指某群体或个人,它不单一也不明确,它可以是每个人。
比如有人问导演是不是和难民、移民或人种有关:“I love the metaphor of the sea monster, that it really opened it up to all these other readings,” says Casarosa. “I’ve had people ask me, is it a refugee story or immigrant story, or about race? We were aware making the movie that this was a wonderful journey of owning your own identity, and coming out with it – whichever that identity is. I thought that everyone would bring their own identity to it.”“My experience was about me and my best friend growing up feeling like losers,” he says. “But it’s great that people have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that this speaks to them.”针对预告片放出后网上的一些言论和猜测,媒体采访时问导演本片立意是否与queer有关,导演反复提及他拍的只是单纯的友谊,还未步入青春期的还没有男女情愫的小孩之间纯粹又强大的友谊。
(他回复推网友他和Alberto都是直男。
导演已婚有一女,今年13岁。
)“I was really keen to talk about a friendship before girlfriends and boyfriends come in to complicate things,” Enrico revealed when asked to clarify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boys. “We really said, ‘Well, this is that moment before those things come in to complicate the picture.’ So, that was really never our plan and this was about their friendship in that pre-puberty world.”被问到LGBT+方面的解读,导演说: I love the idea that [the LGBT+ allegory] can be brought in and projected. I think the best movies leave some room for a read into it. Where I keep on thinking that the read into all the otherness and difference feels right is that [Luca] is a story about, at a certain point, like, “Here I am. Let the chips fall where they may.” And so that is a coming out moment. We kept on saying, “This is not about people accepting them.” Some people will accept and some people won’t. But it’s more about, “I’m going to fly my flag and I don’t care, and here’s me.” That was such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coming of age. And the friendship is such a big part of it, too, because they are the people that are around you and see you for who you are, and they don’t care [about] whatever differences [you have]. So we love the line in the movie, “Am I too much?” No, you’re cool. I love that whatever possible way we feel gets brought to this movie. So yeah, it wasn’t exactly how I started because my story was a little different, but I love that there’s that read into it.. “This is not about people accepting them”对应片中的两句台词:Some people, they'll never accept him./ But someone will. 意思就是说先别管他人是否接受,而是要先自我身份认同,接受自我。
在追寻自我时我们可能会羞于展露,而友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看到真实的我们,他们的包容帮助我们建立自信,接受真实的自我。
这在成长中是如此重要。
导演回复网友截图导演自认为异性恋,网友说本片多样性、包容性、身份认同的主题的触动了 LGBT+ 群体的心,他很欣慰。
结尾较理想化,人类很顺利地接受了海怪们,几乎没什么阻碍,或许主创是想把侧重点放在self-acceptance上。
(这点看到吐槽较多,的确是没怎么描绘,替火车上的Luca捏一把汗)个人觉得村霸Ercole的角色比较工具化,他的每次出现都只是在Luca身边制造矛盾。
刚开始我以为他会是长得像鲇鱼的海怪,贼喊捉贼,只有他大热天把羊毛衫披肩上还怕它沾水,但他有碰到水还没事,以为是他掌握了某种不变形的方法,所以才那么狂……事实是想多了。
其实Luca早期的剧本构思比较像《伴我同行》,Cicco原本是Luca他们的朋友,是一只河豚形海怪,后把他作为Ercole的跟班。
Luca和Alberto还尝试通过魔法信物变成普通人,结果没有成功Alberto反而变成了 kraken(北海巨妖),Luca为了保护他与人类抗争。
但最终还是选择别搞得太复杂,把焦点放在两主角上。
导演Enrico和好友Alberto(credit: Pixar)整部片都围绕着友情,没有宏大的世界观,皮克斯这次格局小了?
人出生便伴随亲情,爱情是永恒的追求,友情似乎不那么被在乎。
它来得比爱情早,总是没有明确的结束点,可能在无意中被悄悄放下。
但它同样需要经营,它也同样能lifechanging,也值得用一部片讲述。
高山流水,你真的有称得上知音的朋友吗?
有身边的朋友互相肯定吗?
童年好友还有联系吗?
是否偶尔记起那些时光?
即便分离只剩回忆,每次记起,是不灭的光热又一次传输给你力量。
我愿此生被友谊照亮。
现实中的Alberto加入了意大利空军,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还是上校头衔的。
影片的制作他有一定参与,最后的结局敲定也有他的意见成分。
离别总是在所难免,火车戏对应现实,蓝色中线象征着Luca暂别海洋去人类世界生活,就像导演20多岁离开意大利去追寻理想。
有网友觉得Luca和Call my by you name有相似点,纯属巧合,仅限于巧合。
看看导演的回复:Casarosa said that the characters were just friends and that the parallels to Guadagnino's film were only a coincidence, stating: "I love Luca's movies and he's such a talent, but it truly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really willfully went for a pre-pubescent story ... This is all about platonic friendships.有说地点撞人家小说的,并没有,一个是Cinque Terre,一个是Bordighera(电影主要拍摄地则为Crema),中间隔着一个热那亚海湾呢,里维埃拉不是具体地名是riviera的音译,泛指海滨度假胜地。
有说主角发型一样的,去搜搜导演本人图片吧,人家就那发型…… 既然导演回答了是巧合,还是别纠结太多。
看看其他采访: "We were a little bit surprised. As much as Luca Guadagnino is quite awesome -- I love his movies," director Enrico Casarosa tells ET with a laugh. "We always looked at this very much in that time pre-boyfriends and girlfriends and pre-romance." 制作过程中有人提议:做成三角恋吧,导演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次我们只谈友谊: "And we had to actually defend that, because in the middle of this journey, people were like, 'Well, just let it be a true triangle.' But we just wanted it to be about friendship," Casarosa says. "I feel like we have wonderful movies coming up that deal a little bit more with after puberty, where there is the puppy love and the romantic side. It wasn't something that was part of the DNA of this. I wanted it really to be a little more in that earlier stage of trying to find yourself. But I do appreciate that people can read into any kind of oddness and outsiderness of these characters, that I hope there's something universal for everyone to take from it." 为什么主角叫Luca: When asked why he chose Luca as the film's title, Casarosa said that he based the film on his friendship with his childhood friend, Alberto, but he couldn't just use in his own name (Enrico), and chose "Luca" because it's simple, and "is pronounced well in America too."导演在片中客串了三个角色,一个是大喊“what's wrong with you, stupido?”的渔民(后被Alberto效仿),一个是海边吹口哨的钓鱼大爷,一个是小镇上打牌的大爷(他赢了,边说“Scopa!”边把牌扔桌上)。
还有开头Luca追逃跑的鱼时,提到一条叫Enrico的鱼要么死了要么在游览世界,Enrico是导演名字啦哈哈。
以后会有删减情节放出,比如Alberto父亲在某晚上回来了,但又离开了。
Bruno不是Alberto父亲的名字,而是代表内心的不安全感,“ It’s just the name Alberto gave to the voice of his own insecurities. ”有时候也能代表理智,“ sometimes the voice of reason. ”理智告诉自己从高处跳入海里有风险,但也可以选择大喊一声“ Silenzio Bruno! ”纵身一跃。
导演跳海(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有什么问题可以去问导演,他在某社交网站上很活跃,和网友各种互动。
以上信息参考了各路导演采访,搜关键词能找到原文。
有些表达可能不够顺,希望对你有帮助。
讲错请指出。
不谈少数群体问题,来谈谈孩子们怎么交朋友林拳在一期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视频中说“从他们两个人相遇这个事件中爆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是的,我在《夏日友情天》这部电影中最受触动的就是两个小朋友相遇,然后他们各自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彼此促使对方朝向自己更好的那一面生长起来。
最初是阿尔贝托提出要环游世界,最后是卢卡率先坐上火车离开小镇。
我觉得这个结果实际上让两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阿尔贝托并不是做出牺牲,因为这个孩子最大的执念实际上是对亲情的渴望,他在墙上计数,算着父亲离开了多久,内心谴责自己爱闯祸才气走了父亲,这让他觉得说不定父亲离开他才过得更好;他用人类的各种物品填满自己的高塔,或许拥挤的环境能让他的孤单感缓解一些;再者,或许这些他弄不懂的人类物品所代表的就是父亲丢下他一个人上路的远方,所以他收集那些物品,想要周游世界,实际上都是他在试图寻找并跟随自己的父亲。
阿西莫完美地契合了阿尔贝托眼中的父亲形象,他高大强壮,捕鱼技术一流,富有声望,沉默寡言,见识过各种惊险刺激的场面。
在番外篇《你好,阿尔贝托》中阿尔贝托形容自己和阿西莫默契得就像是意大利面和意大利面酱,这是助手对师傅的崇拜,其实就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阿尔贝托对亲情的渴望实际上有一个逐渐承认和接受的过程,一开始阿尔贝托对卢卡说“因为我爸不在家,所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掩饰着自己的失落撒了谎,有一点心虚但也同时陶醉于小伙伴羡慕的眼神,我想,这个时候阿尔贝托还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以及自己真的很渴望家人的爱;当两个小朋友因为意气用事而经历背叛与决裂后,阿尔贝托恢复海怪的身份离开,卢卡留在岸上心灰意冷,感到自己周游世界的计划也完全泡汤,他所渴望的未知的世界再也没有机会等他去探索,这时候卢卡第一件事是去找阿尔贝托道歉,阿尔贝托经历了又一次背叛后终于肯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他对朋友发火又坦言“因为你是个好孩子,可我总是捣蛋,爸爸离开我会过得更好吧”,这一次轮到卢卡大声对他说“我们应该骑上vespa去环游世界!
”阿尔贝托震惊之余觉得卢卡一定是疯了,我想,这个时刻阿尔贝托不单单意识到了这个计划不再具有可行性(他们是海怪的身份已经泄露)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对这一计划的真正渴望,如果一开始要周游世界的幻想中掺杂了他寻找父爱与亲情的潜意识,那么此时他的心已经被第二次背叛重重地挫伤了,所以那个计划也变得灰暗毫无光彩。
这时候可爱的卢卡跳起来,他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要赢得vespa然后去周游世界!
我要一个人去参赛去赢下它”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尔贝托,我要付出努力!
我要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
然后,卢卡大喊着“gravity!
(重力)”从高塔上跳了下去,阿尔贝托自己以前为了耍酷也跳过,他知道这有多疼。
周游世界到底是不是阿尔贝托真的渴望,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重要的嘛?
最关键的是,阿尔贝托感受到了他所渴望的爱,自己那么胆小害羞的朋友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这是爱。
解开了心结,感受到了爱,我们的小阿尔贝托可是非常勇敢的,一如他往常。
他冲向比赛现场,撑着伞要帮卢卡;他正视自己对于亲情的渴望,选择留下来和阿西莫待在一起;他不再吃醋朋友和新朋友朱莉亚玩得好,卖掉了那辆vespa凑了钱给卢卡买了车票,说服了卢卡的父母,希望卢卡能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也是爱,这是阿尔贝托主动的爱。
阿尔贝托不再拧巴了(至少比以前好很多了),所以他会跟随朱莉亚和卢卡跑去而不再是躲在一边翻白眼,他会承认自己真的不知道一些东西,阿尔贝托在这段友谊中更加舒展了,这就是一段关系所能带给人的最好的改变。
第2110部2021年,喜剧奇幻冒险电影《夏日友晴天 Luca》皮克斯的作品,真的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让人失望呢,差点错过这么好看的动画电影呢这次的电影名字翻译的真好。
还有皮克斯惯有的各种小细节和彩蛋。
很满足了。
意大利小镇,加上小绵羊,童年的暑假,真的是格外的美好,美丽的小镇,追逐我们的家长,新交的好友 ,还有让人讨厌的‘敌人’真的是让人浮想联翩,主角的各种幻想也是非常的有代入感,
虽然神秘的海底世界描绘不多吧,但是也够了,大团圆结局非常好,(没有刀真的太好了)剧情老少皆宜。
色彩艳丽,音乐好听,故事闭环,完全是OK的。
还能收获一些小感动。
父母的形象也很好,真的是好幸福啊。
对了,还有那只猫,好有意思,哈哈。
只是感慨,这样的童年,永远也回不去了。
青春真好。
---我是安康鱼的分界线推荐指数:四颗星,真是让人怀念那些美好的假期呀。
看之前还想,海怪的设定为什么纷纷理解为LGBTQ隐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渴望外面世界的成长故事,当年《小美人鱼》怎么没这个待遇?
看完觉得,确实这样理解最恰当。
出水即变人的设定把海怪和其他人的区别降到了最小。
甚至很多时候把他们看作LGBTQ群体反而更顺畅。
比如他们作为海怪,明明被抓起来就会被杀,为什么还非要回去扶一把朋友?
看作出柜了只会被奚落和暴力赶走,但是不会致死,剧情会自然很多……这几天在看《姿态》的情况下,我甚至可以脑补出这样一套故事:被发现性取向赶出家门的男孩被变装皇后家族收养,后又因为想融入主流社会,跟偶遇的一个常年混迹江湖的前辈离家出走,两人开始想方设法融入传统白人社区,并在一个女性朋友的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感觉也没什么维和之处。
重点:我只是说海怪这个背景设定很契合LGBTQ+的隐喻,没说两个小男孩之间是爱情。
包括代换的这套故事里,也只说了他们是前后辈的关系。
感觉他们之间更像友情,也可以说是兄弟。
甚至那段嫉妒的剧情,让我想到《怪诞小镇》中的两位Grankle Stan.两个人之间确实没什么暧昧……其实看完之后更多会想一个问题:这个社会,我并不熟知的所谓大多数人,他们到底更容易接受海怪还是LGBTQ群体。
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不适的地方,正是镇民们对海怪的接纳。
我第一反应是,把他们看作同志群体,这里反而更自然些。
同为人类,总要比海怪,比这些被悬赏被天然判处死刑的生物,更让人容易接受吧?
但是进行这样的角色代换之后,我更难受了。
太轻描淡写了,这个接纳的过程太简单了……突然就发现,以这种畏畏缩缩的方式去隐喻LGBTQ群体,不仅是胆怯,更是懒惰,也可能是黔驴技穷。
说回电影吧。
我发现我没法去说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成长嘛?
不,两个孩子都没什么变化,他们本来就是自信勇敢的小天使,只是对外部环境是否能够接纳自己存疑。
他们也没有做过什么“不接受真实的自己”的事情。
毕竟他们本来就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以海怪的姿态出现在人类小镇上。
他们躲避的不是自我,而是危险。
何况谁又能说,在岸上的另一种姿态就不属于他们自我的一部分呢?
友情嘛?
不,他们其实也没有遭遇过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危机,矛盾的消融和后来高潮处的接纳一样,过分简单,温情到不像皮克斯而像迪士尼,让我想起《疯狂动物城》里朱迪向尼克道歉的片段。
那场争端看似由嫉妒引发,其实只是两人有一个根本的意见分歧,即,人类真的可能接纳海怪吗?
而一直自信满满,自以为对人类十分了解的Alberto,恰恰是思维被禁锢的那个。
整部电影唯一完成度较高的主题表达可能正在这里:或许我们应该像纯净的Luca一样,对人类的宽容和博爱有更多一点的信心?
说实话,对于这句话,我只能用问号结尾,而非句号。
而抛去内核,只看这个故事和画面呢?
我觉得很僵硬,或者说正是从两位少年走进人类小镇开始变得僵硬的。
没有了自然动人的情感支撑,后半部分就是在走剧情而已。
意大利夏日风情沦为高饱和的明丽背景,但是已然失去那种热烈又朴素的气质。
别说和cmbyn相比(单纯比较场景与氛围的打造),取景在意大利的电影恐怕大多比这部好,也并没有感到动画的形式为夏日的打造有何益处。
对我来说,除却结尾处,那幻梦愿景式的“异类”接纳场景,给我带来的五味杂陈,前半段两人自制电动车的冒险故事,才是这部电影最后可以称得上动人之处。
只有在那里,我才从这部电影中切实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
看到有人说什么腐眼看人基,什么大可不必和LGBT扯上关系,我想说你们大可不必那么狭隘!首先从一部作品里能感受到什么,和看的人的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你感受到的不一定别人能感受到,你感受不到的东西,不代表别人也感受不到.一部作品能让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东西,激起每个人心里的浪花,这正好说明它优秀,这也是皮克斯的厉害之处,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思想去限制一部作品散发的光辉.这是这部作品送给每个人的礼物,它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太漂亮了色调 这次我看到那对老太太海怪了出现了不知道多少次!!!!
还是小女孩太可爱了真的太可爱了还热爱学习天文学 说是不是txl隐喻不知道但alberto也太jealous了有点搞笑 我也想吃青酱意大利面了(是pesto吗)意大利语和西语好像 casa almor grazi:)silenzio bruno!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皮克斯新片《夏日友晴天》一出街,口碑就遭遇了阴天。
但说句公道话,这部清爽得犹如夏日饮冰的电影绝对不差。
绝美的意大利滨海小镇里,铺开了两个海怪男孩与一个人类女孩之间纯粹而童真的友谊。
大海、蓝天、冰淇淋、自行车以及意大利人开朗随和的习性,把这个夏天勾出了令人憧憬的舒爽境地。
这样的小故事,不经意间就会打动人。
只是这样的小故事,因为挂上皮克斯这金字招牌,难免要被百般挑剔。
我们知道,皮克斯从来不讲现实主义故事。
正是因为能够开创性地从无生命体(《玩具总动员》)讲到情绪《头脑特工队》)、灵魂(《心灵奇旅》),并且借此精准对应普世的日常生活,这些故事才能不断打破思维定式以及动画壁垒。
《夏日友晴天》输就输在了繁复奇观与前沿技术的匮缺上。
对人类世界无比好奇的海怪男孩卢卡,甚至跟迪士尼经典《小美人鱼》的爱丽儿相仿,就更暴露了皮克斯的创意危机。
特别是当《心灵奇旅》冲上高峰之后,它就被衬出了巨大的差距。
《小美人鱼》整体上,它确实难撑大局。
但幸好,《夏日友晴天》也能生得出拉高讨论度的热点,那就是LGBTQ向的隐喻。
早在皮克斯公布片中小镇是坐落在里维埃拉的波特洛索时,这电影就让人联想到了近年最火的同志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二者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故事中都有两个关系亲密的男孩,以及游泳和骑自行车。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事实上,哪怕两个男孩有着非常难舍难分的羁绊,他们目前也只会停留在单纯的友情层面,完全不构成任何罗曼蒂克。
那么,LGBTQ向的隐喻在哪里呢?
在对海怪群体的塑造上。
人类占据着最广大、最光明的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地以本真面目展开社交活动。
但是海怪所处的地方,是基本上不被人类所探照到的海底,而唯独在这个次等生态里,他们才可以全然做自己。
卢卡对人类社会充满兴趣甚至憧憬,他母亲则是无尽警惕与厌憎,这就非常形象地呈现出创伤记忆对这个群体的影响。
与我们对海怪的传统认知不同,他们非但没有伤害人类,反而被人类所伤害。
人类有着更为精良的武器,也有着高度戒备的组织,真要打起来,很显然胜利会在这方。
特别是,人类站在主流社会里,有着猎杀海怪的「合法性」与「正义性」。
因此,除了生命威胁,海怪还面临污名化的精神攻击。
作为人类口耳相传的妖魔,他们并没有被真切看到过,遑论了解与结交,于是经过各种捕风捉影与添油加醋,他们只会越来越坐实恐怖传说的主角,持续刺激人类与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
其实所谓「海怪」,本身已是莫大的丑化与矮化。
诚然,个别海怪也会称呼人类为陆怪,但只局限于恐慌状态下以及小范围内。
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语境下,这非但无法显示出对峙的可能,反而多了一分弱势群体的悲鸣。
实际上,各式怪物的称谓,在很多年前就已泼到LGBTQ群体里面。
白先勇早就以「孽子」自称,而说得更狠又更恨的,是举出「鳄鱼」的邱妙津。
无论是嘲弄还是自嘲,都证明了蔑称是实打实的。
那么,不得不过着边缘化生活的海怪们,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同样被边缘多年的LGBTQ群体。
《夏日友晴天》还有个非常具有拆解空间的设定,就是海怪只要在寻常人群里,即脱离让他们以本真面目示众的水环境,就能以「人」的形态出现,不会跟主流群体有任何区别。
从古至今,很多LGBTQ都以掩藏本色的状态,生活在无法让他们获得真正安全感的社会当中,而绝大多数「寻常人」对此并不会有所察觉,哪怕如今相关的信息已经得到更多曝光。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重新梳理《夏日友晴天》的脉络,就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出柜」线索。
阿尔贝托明知风险,却决心要对人类小女孩茱莉亚展现自己的真身,就是一种具备「出柜」属性的行为。
很可惜,泡在「海怪为敌」这种文化中成长的茱莉亚还没有表达善意的机会,反派埃尔克莱就来搅局,但造成最大伤害的是阿尔贝托的同类卢卡,对方因为羞耻与惊恐,迅速与他划清了界限。
这在性少数群体里,其实并不少见。
那作为一部喜剧,相关情节是需要弥补的。
当阿尔贝托在众目睽睽下再次暴露身份时,卢卡不惜选择放弃名利与安全,亮出海怪模样来拯救朋友。
这种救赎是友情的升华,暗地里也是对「活出真我」的歌颂。
温柔的《夏日友晴天》没有让本已兵戎相见的居民跟他们继续过不去,从茱莉亚和她父亲开始,小镇迅速修正了狭隘而残忍的观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片多元宽容的乐土。
于是,那两个隐伏在小镇多时的老太太,才安心地选择当众「出柜」。
从被歧视到被平视,从被边缘到被接纳,《夏日友晴天》有了这条不输青春友谊的暗线。
尽管这条线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甚至在所谓隐喻方面,也有不同范畴与程度的争辩,但是假如将之放在皮克斯,甚至迪士尼的大版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种「异类」叙述更为久远的伏笔。
能把人区分成异类的元素,性取向只是其中一个,上至种族、阶级,下至性情、爱好,都能在人群里做出许多隔离。
迪士尼早在1937年推出的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里,就让贵为公主的白雪跨越阶级,跟外貌长相与经济地位都处在最底层的小矮人成为朋友。
故事用的是「落难」这一桥段,让他们在患难中见真情,最终发展出不输公主王子爱情的动人友情。
如今再品这电影,更明白片名的深意。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之后迪士尼把焦点对准了许多堪称边缘人物的异类。
渴望成为真正男孩的木偶匹诺曹,耳朵比同类大出许多的小象丹波,只与动物相处的森林王子莫格利,与人类社会脱轨的人猿泰山,或者就是罕见地酷爱看书的美女贝儿,都是异类。
《泰山》但在本真的童话包装下,他们哪怕遭遇了否认的眼光、排挤的戕害,最终还是能够找到欣赏自己、喜爱自己的人,都能够收获真挚美好的情感。
所以跨越种族的美人鱼跟王子坠入爱河,冲破阶层的小姐与流浪汉相互温存,天生敌对的狐狸与猎狗成为至交,凭借自我打破性别枷锁的中国姑娘拯救苍生,曾因魔法叫人害怕的公主最终坐拥爱戴,才会一而再地让人们觉得暖心。
《花木兰》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借《玩具总动员》高调出世后,不断在那些被人类忽视的低阶领域寻找灵感,因此玩具、昆虫有了灵魂,怪兽、机器人有了情感,汽车、老鼠有了理想,这就打通了在异类身上寻求同感的漫长共情路。
《玩具总动员》很显然,迪士尼跟皮克斯的所有电影,都是喜剧。
而喜剧意味着合家欢,意味着必然的包容,意味着主流社会的异类终将找得到自己最惬意的位置,甚至意味着同类与异类的对立终将打破。
要是在历史悠久的「异类」故事里说回专属LGBTQ的平权,《夏日友晴天》可谓他们近年最为接近这一思想核心的作品。
在西方平权运动取得越来越多里程碑式胜利的这些年里,迪士尼早之前有过一段风声,说是要给王子找一个王子,但是王子还没找到王子,2017年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就先出现了第一个所谓的同志角色乐福。
穿红衣的是乐福只不过,乐福是反派加斯顿的跟班,属于丑角一个。
而同性情节仅出现在结尾的舞会上,当所有人都在男女搭配跳舞时,只有他找了男伴。
只是这样的场景,迅疾潦草得几乎可以忽略。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以乐福开山,莫说用来致敬身为同志而且已逝的动画版《美女与野兽》词曲创作者霍华德·阿什曼有失恭敬,就算是对应LGBTQ群体,也让人觉得诚意欠奉。
导演比尔·康顿之前接受英国男同性恋生活风格杂志《态度》采访时,说过这会是「迪士尼电影史上美好的、独一无二的同志时刻」,结果颇为讽刺。
即便如此,电影还是因此遭到了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以及美国亚拉巴马州某家影院的抵制,他们要求删减,或者将这部全年龄段的电影改成十七禁。
虽然迪士尼很有态度,譬如不会为了马来西亚拿掉同性恋角色,但是这一趟试水,多少还是让他们束手束脚了。
2013年,颠覆王子公主传统模式的《冰雪奇缘》掀起各种出圈狂潮过后,网上渐渐汇聚了给艾尔莎找个女朋友的论调,但是,2019年姗姗来迟的《冰雪奇缘2》非但没有顺应民意,反而在剧作上全方面退回保守路数。
《冰雪奇缘》同年皮克斯的《1/2的魔法》有了同性恋角色低调低频的展现,仿佛写给小部分有心人的注脚游戏,大概也充不了数。
一如迪士尼在那年的真人电影《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最后,往欢庆人群里暗搓搓塞了一对拥吻的女孩那样,小气得令人哭笑不得。
这些作品,反而都没有《夏日友晴天》相对完整的隐喻来得有力。
不过即便有这样的「高度」,它所依附的反而是最为简单的故事。
因为降低了叙述难度,削减了情节、观念与大众的冲突可能性,这又凸显了电影本质上的过于理想化。
全片反派只有一个犯众憎的混混,而所有小镇居民都有立马翻篇的宽大心胸,因此异类遭受的阻碍,反而更多来自于自我与同类。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边缘群体的线索,它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延续「异类融合主流」叙述套路时,借助圆熟工整的主体去遮掩、稀释所有尖锐的视角。
而且,所有解读都是单向的,不会得到官方切实的认可,这就注定了这部电影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
诚然,一再试水愈发显得这一行业巨头畏首畏尾。
在「政治正确」的旗帜下,他们可以在种族问题上非常大无畏,比如在真人版《小美人鱼》里,他们选择了争议很大的黑人演员哈里·贝里来演绎经典的白人角色,但是在LGBTQ问题上,难舍保守本性。
贝里演爱丽儿很不争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说迪士尼与皮克斯不够果敢,不够先锋,无法在电影里明确地承担平权的道义责任,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追随「政治正确」这方面,他们是深谙其道的。
所有故事的设定,都在确保「随大流」,不能让成本过亿的项目失去商业价值的根基。
在保值与争奖的前提下,他们再慢慢加上一些正确的新佐料,摆出一个进步的姿态。
这步幅是要精密控制的。
西方社会处在一个日益开明的进程中,可既然是进程,就表示方向的进退与步伐的大小存在必然的分裂,即便是最主流的一股,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吻合最大众的渴望。
那么,在整体偏左的好莱坞,他们想要炮制大众商业电影,就更要从品牌角度考虑平衡。
「合家欢」是他们最大的卖点,表明他们选择走取悦大多数的道路,这「大多数」是以白人中产为核心的家庭构成,动画再叛逆,最终都是要宣扬一个能够大度容纳异类的主流社会,看似少数派改变了多数派的态度,其实是多数派本就决定往历史潮流靠近一步。
这注定了迪士尼与皮克斯无法,也不会实现彻底的激进。
但毫无疑问,只要能够继续宣扬「包容」与「多元」的大体价值,他们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规模与模式红利可吃,哪怕皮克斯越来越迪士尼,哪怕迪士尼越来越大众化。
这是讲述呼召(观念)的电影,尤其是这种“令人费解”的转折结局:好友阿贝托为了让卢卡能够去学校,而将摩托车换成一张火车票。
所谓呼召就是“领人到宽阔之处,进入更深广的自由。
它使人不受限于天赋等内外因素,单在与呼召者的关系中前行,并抵达他所预备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抵达他自身。
”根据男主的前一个异梦(男主骑着摩托车从地面飞到天上,找到巨大的鱼(耶稣)但又从空中落下。
表达帕斯卡这段话:“由于一个人,一切都丧失了,上帝与我们的联系断了,又由于一个人,联系又恢复了”(帕斯卡认为“人是从他原先拥有的较美好天性堕落到类似于动物的可悲境况的,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他的不幸是一个失位的国王的不幸,他的伟大是对曾经是一个国王的伟大的追思和认识。
”)表明电影中的大海是堕落败坏的世界。
和后一个异象(通过望远镜看星星,幻想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意味着这是比“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更自由。
因此人就可以顺从灵的带领、借着灵的能力,在世界之罪中如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活出自由生命。
),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最后的结局。
在朋友的帮助下(放弃摩托车为代价)离开小岛去更辽阔的世界(坐着火车去往远方)。
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时,人们才会依靠上帝。
皮克斯导演 彼特 道格特说,“作为人类,我们是相互交织的社交动物,……基督信仰使人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这种联系的重要性。
”在观影中,注意到比较不合理的地方:破烂的二手摩托车、生锈的自行车。
(对物质主义者的讽刺?
)在电影中的卢卡和好友都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
他们来到岛上的小镇马上就看到崭新的红色摩托车,但他们还是相信只要有破烂的摩托车,就能带着他们两人去环游世界。
这里表现他们实在很愚蠢。
(观众可能会思考:这辆摩托车真的有长途行驶的可能吗?
)在他们赢得比赛,不出所料发生在电影结尾里;摩托车载着三个人,从卖摩托车的店开到家里,就突然开不动,为了让观众都注意到摩托车坏了,零件都掉出来了。
(联想到《雄狮少年》,师傅和徒弟们一起坐在摩托车的搞笑画面。
)
阿贝托发现他们的“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阿贝托一边看着坏了的摩托车,一边看着好友走过去的方向。
他知道就算他们有决心去环游世界,但这类繁琐的事还是会经常发生:必须不断的修理摩托车。
一旦摩托车突然停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或者昂贵的油,他们就不得不疯狂地重新寻找工作。
他们甚至会因此更不自由。
因为“工作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即便算不上什么严格概念,也的确牢牢地束缚住了他们,让他们不得动弹。
”在电影的自行车比赛,男主卢卡和对手“恶霸老大”的自行车设备,还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锈的自行车的速度快过 专业的公路车。
(这个情节是证明了【把自己“真正的”人生计划留给致富之后的将来的人】是错误的?
那些认为只要能挣钱同于最大的自由和对幸福的单纯追逐,不计一切满足欲望和本能,只想着在眼前尽最大的机会去谋取私利的人。
他们就像输掉比赛,然后又被两位手下抛弃的“恶霸老大”一样不幸。
也许这也是阿贝托认识到,就算花费时间和钱,去拥有崭新的自行车也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
这意味着不自由。
“环游世界已经变成了过程的辛劳,而不再是人的目的。
”纪伯伦谈到自由:“当你们的白天并非无忧无虑,你们的黑夜并非没有希望和悲伤,你们才是真正自由的。
”正如法国小说《物》描述物质主义者的悲惨:“一切都在证明他们的错误,首先是生活本身。
他们想享受人生,可时时处处要享受都离不开财产。
他们想保持自由和纯真,可是时间流逝,他们却两手空空。
其他人最后倒是明白了钱才是根本,可他们根本就没有钱。
”
分享个贯穿全片的小细节吧:最后分别时,Alberto对Luca说了句意大利语。
Luca问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Alberto表示他也不知道,让Luca帮他去弄明白。
查看Disney+的意大利语字幕,也唯独这句话没有配文字,所以更加好奇。
最后终于在推特查到了,Piacere, Girolamo Trombetta意思是“ Nice to meet you, I’m Girolamo Trombetta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Girolamo Trombetta。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要结合手势来看。
这个手势分为三个动作:
1)握手,对应Piacere,很高兴认识你,正常打招呼;2)转手,对应Girolamo,因为Giro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旋转;3)前后拉,对应Trombetta,因为Trombetta = 小号,而前后拉就是模拟吹小号的动作。
所以这句话就是一个叫 Girolamo Trombetta 的人,通过有趣的手势(旋转+小号前后拉),帮助陌生人快速记住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这句话+手势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如果我没有看漏了的话)第一次,是在Luca上岸之后,Alberto和Luca第一次正式的打招呼。
这么做是Alberto为了装酷,一脸拽拽的样子,但是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啥意思。
第二次,是Luca问女孩Giulia能否和她一起去学校,女孩答应后,Luca高兴地和她握手。
这里是表示喜悦,但是一旁的Alberto就显得落寞,猜测有种和最好的朋友的秘密手势被分享出去的伤心,也有种好友不再需要自己的难过。
第三次,就是最后火车站分别时。
和最开始的见面呼应,但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不舍。
那么Alberto是从哪里学到这句话的呢?
既然他之前从没有离开过开头的那座岛(推测来源:最后分别时Alberto对Luca说感谢他帮助自己离开了那座岛),一种可能就是来自Alberto的父亲。
觉得父亲很酷,想变得和父亲一样。
Alberto在片中的一些举止行为,比如初次上岛前昂首阔步地走路,都可能学他父亲的走路方式。
同时这种模拟也是间接表达了思念。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和“What's wrong with you, stupino”一样,是从渔船上的渔夫口中学到的。
这个猜想的小问题就是渔船上需要打招呼么?
hhh
顺便提到,女孩父亲Massimo逐渐成为Alberto生活中父亲角色的这条暗线,还是挺感人的。
一个是女孩父亲带两人去捕鱼时,Alberto问可以用哪种刀,女孩父亲说哪种都不行。
但在片尾credit中,却可以看到他给Alberto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把刀。
另外就是Alberto海怪身份暴露后失踪,得知消息后,女孩父亲赶紧出门去找他。
片尾报幕插画讲了故事后续,挺暖心的,别错过!
其他一些细节,女孩身后《罗马假日》的海报(生怕你看不到呢),以及其他早古电影的海报,一同说明故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
对应《罗马假日》的海报(字体、男女主位置等都对应的上)
包括皮克斯动画固定彩蛋,皮克斯球,A113,披萨车。
甚至还有唐老鸭
最后再说说有关LGBT暗示的,故事本身是关于友情和接纳自我的,所谓“异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身体残疾、身材焦虑、相貌焦虑、性格内向等等。
但个人能感觉到有暗示、或特别能引发联想LGBT有关内容的的,有三个地方:1、海滩Alberto自爆海怪身份,Luca赶紧与他划清界限,指认Alberto是海怪,像极了某些深柜。
2、片尾,院子里Luca奶奶的一番话,“有些人无法接受”,以及“Luca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3、片尾曲, Città vuota (It's a lonely town),歌曲大意是,爱人离开后,主人公在拥挤的城市中却依旧感觉孤独,呼唤着爱人回来。
The streets are overcrowded, the crowd is around me,It is talking to me and laughingAnd nothing knows about you...I see passersby around meBut I know, the city will seem to me emptyIf you don't come back. How do you want to live alone, without me?Don't you feel that our love is not over yet?对应报幕插画中,Luca去了城市,而Alberto在乡下,两人书信往来,配上这个片尾曲,这个歌词故事,很难不让人联想……整理不易,欢迎点赞、关注支持
预告诈骗
故事很简单的童话,意大利小镇的夏日风情还原的太棒了!每一个细节都惹人喜爱。好想出国玩啊呜呜呜…真的没有感受到LGBT的隐喻,我觉得不用过多解读啦
离开海洋后,我们藏起了鱼鳍鳞片和尾巴。走出孤岛后,我们学会了骑车赛跑和用叉。品尝了青酱意大利面,看见了漫天发光的凤尾鱼,用望远镜与木星一起在水面上漂浮,我们会让心里的缩头龟闭嘴。直到我被水浸湿显出原形,你披着人形指向我大喊海怪。原来没有盔甲可以遮住尾巴,唯有爱可以抹去心里的怪兽。
呵呵
真讨厌这些腐眼看人基的人。可能他/她都没有童年吗,没有好伙伴,没有过暑假吧🧐
有點老掉牙的diversity主題……被水淋濕就好像出柜一樣
一眼望到头的儿童动画,结局比我想的还要低幼,OMG
画面是不错。剧情有点可笑了,一切都太浅了,结局人类海怪接受认同太轻易了,至少还差着几场戏
只有在电影里或者和朋友出去旅行,才觉得夏天是美好的!夏天在意大利海边骑摩托车,真不要怪我们当爱情片来看🤓
【C】有一种剧本还没打磨完就匆匆制作的感觉……几个情感转变的点实在太糙了,人物写的也较为功能(爸爸的断臂本以为会有个什么故事,结果提一嘴就没了),最后只能当成小腐剧来看还有点趣味,三人海滩对峙我全程脑补“深柜0装直男骗婚抛弃忠犬1”这样的剧情。配乐好听。
小龙人卢卡历险记
虽然哭了但不是被感动哭的,是被气哭的!朋友说卖就卖!比起Luca,另外两个小伙伴的形象更真是,Luca就像是“我是小渔村里的一条鱼,一定要去拱大城市的望远镜”。
7.6 地中海风情,炎炎夏日小序曲
我又相信爱情了
小台灯现在越来越幼稚,不过意大利海滨小镇真的美,技术越来越先进了,虚拟现实快实现了。
不好看
【2.5】表层还算轻松愉悦,以及Pixar近年所坚持的绚丽制作,不过本片的想象力仅局限于视听,其余一切仍维持典型剧作制式,关键时刻的动人早已预料之中。真想涉及种族调和或LGBTQ还要靠隐喻的话,在2021年也显得过于可笑,但若不这样联想,本片则更为庸常。
技术和画面弥补不了剧情的平庸~
+
似曾相识的美好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