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Don' t Expect Praises,ホメられないかも

主演:李书晨,王琛,卫永邵,毕东林,马有贯,赵俊艾,彭科浩,任粉环,潘学博,张语嫣,张银花,陈秀梅,王文明,杨栋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韩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年份:2012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2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3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4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5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6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3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4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5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6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7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8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19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剧照 NO.20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情介绍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山西某地。城里孩子杨晋(李书晨 饰)小学毕业了,他天资聪颖,能清楚地背诵全省地名,自感已经长大,为庆祝自己的这一发现,他写信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奶奶家,真实的情况是他跑到了山里好朋友王小波(王琛 饰)家。王小波学习成绩平平,平日里调皮捣蛋,他即能炸黄河里的鱼,又能捉山里的螃蟹,是小伙伴中的“混世魔王”。杨晋的奶奶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她爱孙子胜过爱孙女,而常受爸爸批评的小波并没觉得自己做错什么,在俩孩子眼中,成年人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只有他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世界。两个城乡不同环境长大的孩子,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夏天里,度过了一段无法无天的美好时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百味超市第四季痛苦与荣耀看不见的女人覆没家庭汤道小日子荣誉榜解码数学恐怖魔笛富豪刑警Balance:UNLIMITED酒是故乡醇初恋的回忆时空急转弯3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上错花轿嫁对郎闻香寻爱PRICELESS:有才怪,这样的东西!糟糕的爱中国医生帅哥不可以为老婆找个男人婚姻攻防战之爱要付出丛林大反攻2好兆头第二季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告诉我关于黑海的事射杀英雄名侦探柯南:绀碧之棺驯荒记马石山十勇士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长篇影评

 1 ) 啊朋友再见

杨晋和小波没有提及,我们作为观众却不该忽略:他们已经小学毕业了。

他们学习成绩悬殊,接下来多半不会在同一个学校上初中。

甚至小波是不是还继续寄宿在他姑姑家,是否还和杨晋在同一个城市,都很难说。

一次长久的告别正在默默降临。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小波一次次挽留,一天天拖延,并不仅仅是少年贪玩的天性使然。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长久告别只字不提,却想尽办法延长此刻相聚的时光。

这“只字不提”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有懵懂,也有成熟。

正是一派纯真,哀而不伤的赤子之心。

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是神秘的。

当我们身在童年时,我们不用学习就精于此道。

当我们年齿渐长,却又往往将这一技能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看这部电影,就像温习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那些花招伎俩,无不熟悉亲切,让人会心微笑。

比如说,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强调自己的朋友学习成绩好:“杨晋是第一名”。

只有这样才能换回父母对朋友的认可。

而事实上,在这对朋友的友谊中,仿佛世上并不存在“学习成绩”这回事。

孩子的纯真在于,他们哪怕耍花招,也并不是故意欺骗谁,而只是下意识的维护友谊。

杨晋最后被奶奶带走了,离别就此来临。

小波追逐高呼再见,他们真的能再见吗?

片尾动画给出了答案:杨晋和小波肩并肩,走过黄河铁牛,走过鹳雀楼,走过关帝庙……走遍了山西,也许还走出了山西。

一路上他们身形渐长,从一对小朋友变成一对老朋友。

通过这段片尾动画,观众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怀,最终得到了保护和安慰。

 2 ) 童年是一首歌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新年第一天,观看大象点映场,杨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大象点映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黄河岸边,山西煤矿,下沉式窑洞,听不懂的晋城方言。

圆白菜,砸鱼,戏水,争吵,和好。。。

原来童年就是黄河边的捉鱼,就是互扔圆白菜的欢乐,就是奶奶重男轻女的疼爱,就是奶奶逼多吃零食的痛苦,就是对奶奶爱猫的嫉妒,就是看望远方姐姐的幸福。

童年还是一次次的争吵,又是一次次的和好,是一次次的善意欺骗,又是一次次的理解原谅。

是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的你我,那么质朴,那么单纯,无关乎成绩名次是第一还是最后,无关乎晋城有多少地方组成的地理知识,也无关乎是否会背登黄鹤楼的诗词。。。

童年在黄河的水里,在窑洞的炕上,在吃鱼的期待中,在内心的欢喜中。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拍出一个城里孩子来到乡下朋友家里度假的情景。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杨晋与王小波,似乎一个是聪明的城里娃,一个被认为是笨蛋的乡村娃,一个可以连背十多个晋城地名的班级第一名的尖子生,一个却是诗背不出一个字的、在考试中始终是班级倒数的差生,在黄河边的相处中,在清河水的嬉戏中,在圆白菜的赠送中,在母亲的爱中,在父亲的严中,聪慧与蠢笨都变得那么不重要了,于是聪慧的变呆了,蠢笨的却处处聪慧。

故事就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完成了一个个画面。

图片来自电影画面喜欢影片中穿插的动画效果,就仿佛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写作作业,而每个写作就是一则感人的故事。

喜欢片中的音乐,像一股小小的清新风,划过耳边,在心里留下暖暖的痕迹,柔柔的美好记忆,不时让人会心一笑。

还喜欢片中母亲对孩子的温柔理解宽容,尽管父亲对儿总是用脚一踹,但粗暴严厉的背后,却总是以另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父爱。

童年就是你心中的那首歌!

 3 ) 我把第一次影评献给你

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次看专门讲儿童生活的影片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所以,将本片定义为“我看过最好的关于童年的电影”,不为过。

该片导演是80后杨瑾,片中的演员应该都不是专业的,所以除了两个小孩以外,其他人的表现都比较生硬,要么没台词到不正常,要么背台词到不正常,每每有出戏的感觉。

导演对非专业演员的掌控,与同为80后导演郝杰的《美姐》等类似,跟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还是有差距的。

缺点到此为止。

而整片画面清丽可人,情节流畅又不乏曲折,真人表演与动画相得益彰,天马行空而不矫揉造作,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无疑是对孩提时代的最好展现。

杨晋总听他的小伙伴王小波讲老家的各种趣事,小河、游泳、抓螃蟹、炸鱼……,他经不住诱惑,放暑假后告诉父母要去奶奶家,却偷偷跟着去了王小波家。

然而,杨晋期望中的各种好玩的事情却没有实现,日子在看望王小波的奶奶、舅舅、姐姐中逐渐消耗过去,直到杨晋被找他的奶奶逮住带回了家。

影片的主线是简单的“城镇孩子乡村几日游”,但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王小波这边全是真人出演,爸爸的教育观、妈妈的亲戚关系维护、奶奶的信佛与重男轻女、舅舅的狡猾与勤劳豪爽、姐姐的悲惨童年与自立自强等等,信息量巨大又写实,简直展现了一个农村全景图。

杨晋这边的故事全是动画加旁白,他对于自己的奶奶、舅舅、妹妹的回忆,夹杂着黑猫、花狗、白猪,与假期中发生的故事相互呼应又天马行空,展现了一个孩子印象(想象)中的农村全景图。

看了之前的一些影评,大多对片名《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太理解,也有从市场角度说这个名字相当于导演直接说“我不想卖钱”一样。

我谈一下我对该名称的理解。

杨晋是班级第一的学生,他平日里肯定已经受到了无数的赞美夸奖,“你真聪明”这种话听到耳朵起腻,然而这趟王小波家之旅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王小波的爸爸。

王爸曾经也是文艺青年,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试图与笔友结伴行万里路,可惜他刚行到解州,就吃羊肉泡馍撑到拉肚子住院,不得不取消了行程。

然而这次出行却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人生感悟:羊肉泡馍太好吃了!

书念的再好不能挣钱有用吗?

能吃到羊肉泡馍吗!

杨晋给王爸背了山西的全部地区名和运城的全部县名,这些王小波一个都背不出来,但是杨晋并没有得到他预料中的赞美,在王爸的眼里,他和王小波是完全一样的四体不勤,细胳膊细腿的没有一点用处,比一天能搬16吨煤的矿工可差远了。

王爸甚至已经懒得听杨晋背诵《登鹳雀楼》了,比起王小波的一无所知,他更烦杨晋这种死记硬背的小聪明,他不理会孩子炸鱼的请求,而是通过王小波告诫杨晋:“以后少显摆你学习好!

” 然后是王小波的奶奶。

对于奶奶来说,小孩只分为男孩和女孩,对聪明和笨不做任何区分。

她对于女孩的气完全不近人情,同时对于男孩的爱也完全不讲道理。

见到王小波和杨晋来了,二话不说就拿出好吃的,又出去买了一大堆好吃的塞给他俩。

她并不偏向自己的孙子多一些,也不偏向聪明的杨晋多一些,只要你是男孩,就一样。

包括杨晋奶奶在内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重男轻女,让男孩们自己也很郁闷。

在王小波的舅舅那,杨晋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疑问:树种的这么密,人都进不去,能活吗?

舅舅哈哈大笑,这些树本来就不是种来让它长大的。

杨晋联想起自己的舅舅,他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给自己送了一面锦旗,却又完全不珍惜地随手扔到车后备箱。

这是为什么呢?

聪慧的杨晋和王小波一样根本弄不明白。

王小波的姐姐王小萍问“你们了解黄河吗?

”,杨晋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源自哪儿、途径哪儿哪儿、到达哪儿、全长多少、中国第几、世界第几,一口气全都背出来(确实佩服这孩子背地名,有点疑惑,小时候的我是不是也都完全没有意义地背得下来)。

但是王小萍说“我说的不是这些”,一句话上面那些都白背了。

王小萍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自信自立,不盲从、不妥协,怎样规划自己的命运。

杨晋和王小波他俩,还根本就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年龄。

所以整个片子串下来,就会发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是被处处印证的杨晋的主观感受。

但导演到底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读书无用论吗?

还是往大一点说,深刻揭露了农村老年人重男轻女的陋习?

煤矿工人的辛苦?

农民贪图政府小便宜的奸猾?

新一代青年的有为?

或者是“透过两双孩子的眼睛,全景展现了当代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不!

大错特错了!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是关于童年、童真、童趣的,那个纯真的孩提时代,那份纯洁的友谊,那种纯朴的语言,每每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评判好坏的标准是那么简单,你学习好,你聪明,所以你得到赞美。

但是长着长着,你就变了,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已经没有标准了。

那时的你可能也有忧愁烦恼,也会哭闹流泪,可是为什么回想起来,童年却总被说成是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呢?

心里搁不住事,单纯啊!

小时候赞美聪慧,长大了就不了。

我们都回不去了。

单独赞一下结尾。

前面动画部分杨晋的各种想象在结尾都照进了现实,包括杨戬。

那整部电影,到底是现实呢,还只是杨晋的梦中梦呢?

杨瑾,他也是不愿意长大啊。

 4 ) 重温童年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拍的挺真实,虽然有时候听不懂方言,就像让我来回忆我的童年,你也听不懂一样。

片子节奏不快,却没有拖沓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一个暑假,只是我在用看电影的时间,过暑假的一些片段。

童年真的挺好,还很单纯,就算有各种冲突,也就那么一下子就能够过得去。

随时随地都可以放空自己,边走边踢路上的石子,蹲在伞下看雨。

边看边想起更多的自己的童年假期。

噢,对了,他们上的是五年制小学,怪不得开始撕书,还一直说五年级毕业了呢。

可惜我的童年,都没有撕过书,后来也就一直没有过。

不过,童年假期的其他生活,还真是同片子里差不多呢,让我重温了一下自己的童年,感谢。

 5 ) 童年与故乡

童年与故乡TT:小学六年级的那个暑假,我的一位表姐把我带回她的家乡住了一个多月。

那是个叫富竹的小村庄,有松树林,竹林,梯田和小溪流,那时还没有通电,夜里得用煤油灯照明。

表姐比我年长得多,并不是我的玩伴,我也没有在这里发现玩伴,有一次在小河边遇到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男孩,他朝我扔了个凶狠的表情,吓唬吓唬我就走了。

表姐家是个很宽敞的房子,进门是空荡荡的很高的厅,两边的厢房,一边是厨房,一边放着农具,放着刚收来的农产品,后墙向内的檐廊不放什么(有一回表舅进山见到一棵果实累累的杨梅树,他没带篮筐,把身上的背心扎成一个口袋摘了一满口袋回来,就放在檐廊下晾着,我不时去吃几颗)。

白天大人们总是干活去了,我就一个人在山间田间走走看看。

傍晚时在门槛边的石凳上乘乘凉时,有时邻居过来,问起我,表舅说:“是在县城的外甥女,放假了,来玩。

”邻居总是很吃惊:“她呆得住的啊?

”然后因为我的“呆得住”赞扬我几句。

真的是很无聊,但也真的“呆得住”——这年夏天是我最经常回想起的一个夏天,童年的许多夏天都在记忆中消失了踪影,但这个夏天却还是那么鲜明:明亮阳光下的山间小路,小路上一只可能吃了农药的死鸟,在地里劳动的姑娘们的白布帽子,煤油灯用来调光线亮度的小齿轮。

当我看《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时,一下子这个夏天就又整个地回到身边……以至于我怀疑导演杨瑾是不是也有过一段跟我相似的经历,所以才拍了这么个电影。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住在县城的男孩到同学乡下的老家去玩了几天的故事。

我是在“后窗放映•文艺之春”的放映活动中看到这个电影的,六一节,在一个VIP小厅,上座率挺好。

虽然是个儿童题材电影,观众中似乎只有一个小孩,每当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或对话出现时,放映厅里总响起文艺女青年们清脆悦耳的笑声。

——这个电影自然、淡定而不失幽默感,在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童年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乡时,它有一种难得的放松的心态。

我们这个时代太焦虑了,童年与故乡尤其是焦虑的重点。

孩子们,城市里的,奔波于一个培训班与另一个培训班之间,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挣扎着找一个个落脚点,乡村里呢,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乏人监护,成长期留下了巨大的感情空洞。

而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土地,环境,文化与价值观——农业社会的“故乡”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些是一个成年人在目睹时代的变迁中不能不得到的整体认识吧?

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是建构一种整体性以及追求深刻性的,导演杨瑾去发现的,是整体性中的缝隙,不是知识分子的思考,而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们的经验很微弱,但却更少先在的道德设定;他们的记忆很片面,但却在记忆里加入了更多的灵动想像。

他们缺乏对照的内容与能力,他们只是“领受”这一切,亲人,家,家乡,在无能为力的领受里,他们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建立起一种可信而美好的关系,像是长在石缝里的一棵小草,它特别美,特别稀罕,然而它依然是真实的。

电影讲的是小男孩,一个叫杨晋,一个叫小波,杨晋成绩很好,小波成绩很糟,但小波很会吹点小牛,他把他的老家说得特别好玩——抓螃蟹啦,炸鱼啦,于是杨晋就被忽悠了,他给家里留了个纸条说去奶奶家,其实是去了小波家。

两个孩子先坐中巴车,又坐三轮“出租”,又走了好长一段山路,终于回到了家。

爸爸妈妈和弟弟已经在吃晚饭了,爸爸急躁地说:“快进来快进来把帘子放下!

蚊子要进来了!

”好像蚊子进门这件事情比寄在县城姑姑家上学的儿子回家还要重要。

乡下孩子不是在温情泛滥的环境里长大的,父亲打儿子也是平常事,小波让杨晋多呆几天,因为“你在我爸不会打我。

”这里的生活没有想像中的好玩,抓螃触炸鱼都没有发生,他们每天领到的任务是带着圆白菜去走访亲戚,先是奶奶,然后舅舅,然后小时候被送了人的姐姐。

孩子们在山野间走着——观众发现的是:原来山西有这样的一面啊。

关于山西,首先想到的煤,如果是电影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贾樟柯,是《小武》——临汾被贾樟柯影像化了,并且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代表视觉形像之一。

但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山西的运城平陆还是山清水秀的,拿把大锤子在石头上一砸,能把石头下藏着的鱼砸晕,捉回家去。

县城的孩子杨晋跟着他的朋友走,他不带判断地看到这些:煤矿里铲煤的工人,其中一个是他认识的;小波的重男轻女的奶奶,给他们买很多很多零食;小波的舅舅和舅妈在忙着种树——为了政府征地的被贴;还有小波好看的姐姐,大眼睛,黑辫子,杨晋注意到姐姐胸也很大。

在景物与人物之间,杨晋和小波的“回乡之旅”显得随波逐流,茫无目的,他们有小快乐,小争吵,但杨晋感到无聊了,想回家了,而小波拖拖拉拉地,不想让杨晋回家,不只是为了自己不挨打。

在儿童题材的电影里,好导演总能抓住一种“空茫”的感觉,世界与时间对他们来说都是无由地铺展开的,他们身不由己,无所事事,童年是“就这样过去的”。

杨瑾把这种感觉拍得颇为到位,他的着眼不在于拍“社会”,对照《小武》通过小武的爱情、友情、亲情来描述社会的结构与问题的抱负,《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中有一种与现实的游离关系。

现实问题也被描述,采煤,征地,抛弃女婴,但不是将它们作为质疑的对像,而仅仅是描述,当奶奶、舅舅这些人物出现的时候,这些问题是与个人的生活与性格,与整个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

杨晋的目光显然不会有一个批判的高度,但这是电影好的地方,它带来的是一种多义性和暧昧性,而不是试图去剖析与解决。

不那么直接针对社会问题,《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面对的是一个更有超越性的主题:童年与故乡。

导演让杨晋能记住山西所有的地区名、运城所有的县名、黄河流经的所有区域的名字,但故乡不止意味着这些,它是山路、河流、是人,是这样的一种空气与状态,最重要的是:你曾身处其间,你把你最纯净的目光和感受力给了这里,你在这里度过童年。

于是你才能无聊中又感到它的引力,那些不完美的人是你的亲戚,是爸爸、奶奶、舅舅,你不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轻巧位置去评判他们,你和他们是一起的。

对故乡的“爱”一件奇怪的事,是必然包含着对它的某种意义的反抗与厌烦的,小波对说到父亲打他时,说到奶奶逼着妈妈把姐姐给送人时,那种痛恨给了“故乡”真实的质感,而姐姐这个形像就太正面了,因为爱着这条河,她读水利学校,要在水务局工作——因为因果太简单,表达太明确,主旋律的感觉就上来了。

电影里的故乡是视觉的,但杨瑾在视觉的叙事里特别能保持感受的笼统与想像的可能,观众像杨晋一样,是去故乡几日游的,但这是没有目标与攻略的几日游,在失望与无聊里,故乡才能真正呈现,在虚度时光里,在胡乱的聊天里,回忆与想像才有空间。

孩子们不只是聪慧的或淘气的,不只是天真可爱的,他们不是大人设想的小孩,而是他们自己。

杨晋说自己是二郎神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结尾同车的那个大人忽然睁开了第三只眼睛也很神——“神来之笔”像是要在一种特别无所用心的状态里产生,又自然,又有趣。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人的感觉就是极为自然的,有趣的地方都不是包袱,而是一个忽略的角度被发现了,一些忘怀的感觉被唤醒了。

这个电影不深刻,但是有诗意。

关于童年,关于故乡,诗意是在无目的的漫游、回忆和想像中产生的。

七七。

六月。

 6 )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

现在的我说成长和告别童年显得很不合时宜,我已经太老太疲惫。

但我还是会为这部片子打动,片中小波一次一次地挽留小伙伴杨晋留下,让我想起小时我用各种小玩意央求表哥表姐陪我玩。

电影中他们两个玩水捉鱼在山路上一遍遍地走着拜访奶奶舅舅姐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去河里泅水而不被父母发现。

童年的某个时刻成为此后人生中的一个锚点,也是刻舟求剑的划痕,前者是打开回忆的起点,后者也是无法找寻的无奈。

(人生真的是一场体验吧!

到底能留下什么抓住什么呢🤔……唉

 7 ) 没有童年不可爱

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8 ) 香土气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9 ) 走开了

毕业·旅行留下便签,带上麻袋,孩子们的毕业旅行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开场。

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掏钱的享受了成年之后付费的热情。

有人叽叽喳喳贫着嘴,有人懵懵懂懂咋着舌。

前路上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努力着:挖煤、种树、挑水,生活的不易把旅途的风景装点得分外鲜活;后方的俩无邪小儿,走在了人生的分叉口,注视着前方的泥泞,终归还在所剩无几的清净地里徘徊往复。

旅途的尾声,吉普车里的白发和家畜,犹如人生的责任,召唤着童真引入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发小曾经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聊着一些天外飞仙的事。

那个时候远没有基情和菊花的邂逅,也不用担心腐女同人们欣喜的眼色。

我想把你留在我家里,尽可能多的时间。

你陪着我走亲访友,玩乐嬉闹;我带你见识各色风情,游走体验。

我耍小伎俩,欺骗你多留了几天。

因为我在乎你,我想把你留在我心里。

我知道你很照顾我,舍弃回家的机会也留在我身边。

我们都还小,小到只想在夏日一起畅游黄河。

再见不知不觉中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这样悄然离开了。

你有你的路要走,他有他的桥要过,交点之后面对的必然是分离。

犹记得上课时窸窸窣窣,下课时吵吵闹闹;放学了亦步亦趋,郊游了一前一后。

而今的某天,你们在大路相遇,也就只剩下一个简短的客套;那些过往只留有一个背影的浓缩。

Hey,XXX,没有了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也要一直往前。

纵然我们连招呼都不在,可我知道,我在的某个刹那,你曾拥有。

 10 ) 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动画和真人插叙的形式,有非常纯真打动人心的部分。

黑猫看到客人来送饼,哧溜一下从房顶跳到奶奶怀里求爱抚的狡黠…小波半夜下床撒尿,才落地就被蹿出的黑猫咬出四个齿痕,奶奶给孙子抹完药膏,抱着黑猫说它是好猫,误以为下床动作太快的小波是坏老鼠才会咬他…田野上,奶奶用细线一头绑住蜜蜂的腿、另一头系在小孩子的手指上,小孩子就这么轻巧巧地飞起来了…也有苦涩和沉重的部分。

给孙儿孙女零花钱的区别对待,可见奶奶的重男轻女;十九岁的姐姐对她才出生就要将其抛入黄河抛弃的奶奶的谅解和不怨…以悬殊的学习成绩差距一齐小学毕业的小波和杨晋,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告别,耍尽了小孩子间的花招伎俩,想方设法地来延长共处的时光…最终杨晋被他奶奶接走,帮奶奶雇三轮车的叔叔对杨晋说,包这辆车花了整整八块钱,他不收奶奶车钱,但是他要抱走杨晋奶奶家的大黑猫,他家最近被老鼠搅不安宁,村民们都说这只大黑猫可厉害…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p.s.在论坛里读到很有趣的一个提问,在回奶奶家的三轮车上,杨晋看着对面帮他们付包车钱的男人,他的额头上突然开了第三只眼,变成了杨戬。

这是什么意思呢?

网友答,导演的解释是,因为杨晋曾被大黑猫咬伤,在他心里大黑猫那么凶猛,当看到大黑猫温顺地蜷服在这个男人的怀里,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杨晋觉得对面这个男人就是打败孙悟空的二郎神,驯服了暴戾的大黑猫。

哎呀,导演的视角太有爱了,比心。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短评

不好看

7分钟前
  • 哈酷
  • 较差

我也是希望报的太大了,失望而归

11分钟前
  • 梅阿查Raul.东
  • 较差

。。。。。

16分钟前
  • 南森
  • 很差

和《杨梅洲》一样,也是一部剧作大架构偏弱但以细节和气质取胜的电影;对80后来说是一部亲切的作品,跟随电影回味童年往事。动画增加了不少趣味性,但处理得有些尴尬,它承担了部分叙事的功能,却缺乏一个形式上该有的架构,使原本单薄的剧作更加松散,必须要赞的是导演在结尾埋了个十分神奇的呼应

17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想了想还是三星,虽然那个神一样的结尾把整个片子拉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脱线的地方还是有点多,姐姐那段话太造作,对白里头铺背景也有点太多。可以看到小津-侯孝贤一路儿童片加上贾樟柯的深刻影响(那移动轨啊呵呵呵)。如果我要说这部片子最精彩的地方是海报和结尾会怎样呢……

2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给5星支持下这样的国产电影。

22分钟前
  • 新治
  • 力荐

动画部分挺好玩的~

25分钟前
  • 北野文
  • 还行

三星半

27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3.5 成年演员一塌糊涂

28分钟前
  • Meng
  • 还行

片子里没有一个“坏人”,这不仅是孩子心中的世界,更是导演心中的温暖。

29分钟前
  • swan
  • 还行

黄河留足濯溪流,童年夏天涩带柔。致我们失去的青春年代。

3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不喜欢

35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童年回忆,可惜我不是在农村长大,所以没有共鸣

38分钟前
  • 书,电影,音乐
  • 还行

地方气息很浓 有点感受无力

43分钟前
  • major
  • 还行

国产的独立儿童影片貌似之前也就听说过宁浩的《绿草地》,在当今的国内市场绝对算是稀有。全片基本没什么情节,能够支撑的只有情感了。两个小演员毕竟是孩子,能跟着导演说的走已经不错了,最败笔的应该是与之配戏的各个角色,言行不自然,连“做作”还没达到。动画桥段反倒是令人赏心悦目,纯净。

44分钟前
  • 老泰瑞
  • 较差

很清新很可爱很怀旧,动画部分生动有趣很加分。几个孩子都朴实的可爱。顺畅舒服,让人怀念童年的片子。

49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太多内容流俗于过直白的台词中,非职演员的表现远没侯孝贤贾樟柯这类电影自然,动画内容与现实内容的切入也比较生硬……即便诸多瑕疵,仍可看出导演确实将不少童年真挚的情感投入其中,为此也必须加一星鼓励此类国产独立电影的存在吧

54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卢米埃的VIP厅,有人从小被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而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不同的人。好傻好傻的对话,现在看来都是回忆。

56分钟前
  • 熊猫眼小A
  • 推荐

主题不错,但是内容平淡拖沓,少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再好好打磨下,应该是不错的

59分钟前
  • 李小盒
  • 较差

很干净的少年!

1小时前
  • 半醉先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