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当我盯着这简单到像是儿童画册的画面,疑惑道这电影也能有高分?
我倒是要瞧瞧有什么玄机。
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自我狂欢。
先说音乐相关。
电影里埋了很多只有摇滚乐迷才能发现的彩蛋。
森田在推荐专辑的时候拿出的是king crimson的
资深摇滚乐迷见到这些彩蛋简直欲罢不能。
kc
蒙太奇片段
古美术乐队上台除了彩蛋,影片本身的音乐也让我相当意外。
研二等人在开始一起排练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再等到他们上台以后,我开始期待研二的竖笛,和只能演奏最基本节奏的贝斯鼓能搞出个什么化学反应。
接着果然被震撼到了。
摇滚乐器配上竖笛,演奏出了毛利战舞的味道,没有任何违和感,颇有二手玫瑰的电吉他配唢呐的意思,身体就不自禁的swing起来,直到研二那腾空一跃,最后的几句调调被哼唱出来,整个影片也达到了高潮。
你问最后?
当然是研二带着亚失矢去迪士尼啦!
(笑)再说回画面。
画面看似简单得像儿童画册,实则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完全没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带有幽默的本质,这种简约的画风和电影的内在刚好相得益彰,在笑点处有种看搞笑网络漫画的感觉,也更突显出主角研二这个混混老大的反差萌(特别是结尾研二的开心一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大量使用动画中少见的移镜头、摇镜头、以及手持记录仪一般摇晃的跟镜头,在研二去音乐节路上及上台演奏的时候使用特别多,且帧数非常高,以至于让我觉得像是用录像作特效滤镜处理后得出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嘛,用电影另一个译名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 ”。
(PS:当电影结束以后,坂本慎太郎的名字在演员名单中出现,我惊掉下巴了。
)
b站又称该电影《摇滚吧,中二乐团!
》,这倒是更符合剧情。
导演可能受到了汤浅政明的一些作品影响,像《别对映像研出手》,以及韦斯安德森式无厘头式的情感表现。
简陋的人物画法,时而用实景渲染,时而用朦胧的水彩勾勒的背景,一段可有可无的青春恋爱桥段,构成了其主要内容。
里面埋了一些乐队梗,看的时候会心一笑。
不过,音乐的部分实在说不上好。
好比毕加索的抽象画,是他体验各种流派思考后的结果。
突然心血来潮搞音乐就称之为实验音乐难道不是来黑实验音乐的吗?
音乐 (2019)8.62019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岩井泽健治 / 坂本慎太郎 驹井莲
近期开始清扫冷门片,《音乐》可以算得上是后劲比较大的动画了。
呆滞又简约的画风,冷冷的笑点在一开场就让人憋不住笑,没有复杂的笔墨,简单的一两句就能戳到人的笑点,这是典型的日式冷笑话效果。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框架,简单的人物,但是却包纳了热血的音乐故事、懵懂的爱情线索、中二的校园生活、对摇滚乐的致敬。
所有的一切都传递出简单的舒服感,消解掉所有的高潮元素,只有最后的演唱会略微花笔墨酝酿了感动,但依旧很克制,其余的部分一直以后现代主义对出现的种种进行解构,这种微妙的处理是化繁为简的高明。
黑场后的片尾曲才是影片高潮,歌词写的也不错,字幕滚动的时候回味悠长,停留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让人留恋的是校园中二却热血的美好。
高中生健治有一天突发奇想,邀请伙伴太田和朝仓一起组乐队,但是三个人都对乐器一窍不通。
他们的乐队是一把贝斯,再来一把贝斯,还有鼓,配置十分独特。
当他们弹奏出第一个音符,立刻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淹没了,音乐震撼了他们。
那天过后,他们决定乐队名字就叫“古典武术”,但是却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一个“古典艺术”的乐队了。
两个乐队明显撞型了,但在看了对方的表演之后,立刻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
于是他们摩拳擦掌,想要参加即将到来的摇滚音乐节…
真的没想到,我随便挑选用来消磨时光的这部动画,竟带给我这么大的惊喜。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弹幕有好多人刷“谢谢陪伴”“谢谢让我度过了开心的一个小时”,我想说“俺也是”。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质朴又高级,冷淡又浓烈,充满了矛盾,但又和谐统一,充满了创造性和实验性。
下面,我想来谈谈它惊艳到我的几个点。
影片讲的是一所高中的三个不良少年组乐队玩摇滚的故事,非常简单。
这三个少年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一开始演奏出来的音乐可以说是奇怪的噪音。
后来,他们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玩音乐的乐队,还收到了去音乐节的邀请。
按照常规的套路,我以为专业乐队会指导主角三人组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然后来一个逆袭。
然而并没有!
他们竟然就这样一路拉跨一直到登台,虽然他们最后的演出很燃。
但是这个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燃。
在我的思维定式里,青春就该是有成长的,似乎只有实现从笨拙到娴熟的进步,或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蝶变,这青春才是成功的青春。
但是,虽然片中的三人组最后展现了热血的舞台,但是从实质上看,他们并没有学会什么。
他们只是在尝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傻乎乎地倾注热情去做。
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但是这不才是最纯粹的青春吗?
懵懂又莽撞,青涩又热情,不用瞻前顾后,不用权衡利弊,只要肆意的挥洒就好,所以他们的音乐才有着摇滚最原始的冲动,才能富有感染力。
如此简单的故事,却拍出了摇滚精神的源头,拍出了青春的真谛,我想这就是其高级所在。
相比于市面上大家已经看惯了的流畅又精致的电脑制作动画,《音乐》的背景画面基本是由蜡笔手绘而成的,而人物是更为简单的简笔画平面形象,所以初看画风朴素,人物的表情甚至有点呆滞。
男一号长得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女一号顶着一个大妈的花菜头,我也真的是醉了(所以有评论说这讲的是小丸子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哈哈)。
直到当乐队开始演奏,演奏者或者听众脑海中的画面变成流动的画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被惊艳到了。
这是一种打破艺术次元壁的奇幻感受,原来听音乐的抽象的感受可以转化为具象的唯美的画,当这两者完美融合的时候,称得上是绝佳的视听享受。
总之,很幸运能看到这部作品,能拥有这样一次新奇的艺术体验,想看的可别错过了呀。
近两年看过最佳喜剧,日本无厘头典范。
(以下用“音乐”代指本片)“音乐”里的人物是我见过画得最简洁的:发型一笔画完,五官都是几何图形(还有“死鱼眼”太魔性了,硬把人画老几十岁),偶尔还变成JPG不动了,猫索性不给正脸;它“极简”的画风也制造了不少笑点。
但电影同时贡献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神来之笔的片段:它对音乐的表现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运用多种画风、结合流畅的运镜,将摇滚乐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对场景的刻画也很细致,如果抠掉人物,很多都可以拿来当壁纸…对于音乐我不太专业,以下就简单分享下我的个人感受。
“古武术”实验性挺强,神曲和噪音就是一线连;“古美术”要成熟些,它的歌曲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
剧中还出现大量致敬经典乐队的元素,感觉很熟悉又亲切;也能看出制作组在音乐上是花心思的,写的几个梗也很有灵性。
我们对“中二乐队”的想象大多是几个年轻人因为梦想而共同努力的故事,总是热血的、感动的。
但这部电影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它充满冲突和反转以达到喜剧效果;但它也绝对配得上“音乐”这个名字。
从这些乐手身上,我看到了通过音乐进行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抒发,这也正是我们热爱音乐的原因。
高中毕业的时候也和同学们搞过一次翻唱乐队,比起影片中“古武术”简单的音乐,由于是翻唱的关系,要完成那些时髦的乐队曲目,弹奏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时我们在网络聊天室当中召集队友,找来了同济大学的贝斯手和上师大的鼓手。
虽然音乐天赋有限,但是大家凑到吉他手家里排练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
渐渐的我们也翻唱了一些曲子,都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新秀乐队的作品:包括Nirvana,Blur,Radiohead,Limp Biscuit,作为主唱的我上蹿下跳的模仿乐队MV中主唱的极限台风,自己玩的很High。
当时上海电视台有一个面向青年学生的节目,我们的节奏吉他手争取到在节目内献唱一曲的机会,我们选择了Limp Biscuit为电影碟中谍创作的歌曲Show me what you got,由于曲风是说唱金属,我就在家拿着歌词练习,为的就是正式演出的时候燃爆全场。
当天我们就抬着音箱背着家伙来到了电视台,作为第一次对公众演出的乐队,大家表现得都不错,原以为我们能够以乐队的形式走入上海百万青年的视野,结果却不如人意,当天完成演出之后,节目导演坦率的告诉我们这次的录像不会对广大观众播放。
作为对我们努力演出的赔偿,导演送了我们几十袋饼干,我们对于这样的礼物感到无可奈何。
后来乐队的贝斯手在网路上结交了喜欢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粉丝团体,为了迎合她们的需求,他决定把乐队转型成中国首个视觉系摇滚乐队,他找来了在机场工作的新主唱代替不会日文的我,乐队的名字也由当时的“酸甜宝贝”更名成了“不死鸟”。
在几场酒吧公演得到女生们的疯狂追捧之后,那位新主唱和贝斯手希望能够将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来运营我们的乐队,主唱甚至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一心想要将乐队商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主唱和主音吉他都在乐队的女性粉丝团体中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于是大家都认为乐队应该像诸如唐朝乐队,崔健等人那样走进市场化的进程。
而事实是,我们的音乐水准还停留在一支翻唱乐队上,没有人的才华可以带领乐队走得更远,更别说是灌录唱片了。
后来,这几百人的女性粉丝团体毕竟不能养活不死鸟,渐渐的,大家都回到了自己原本规划的职业之路,乐队转正的梦想渐渐化成了泡沫。
这段特殊的时光是我偶尔会拿出来玩味的记忆,大家一起随着鼓点节拍发出各自的音乐,仿佛成为了一个整体,不管我们的吉他手水平如何,亦或是鼓手有点越打越快的坏习惯,以及我有限的音高和唱功,这都不足以降低我们的乐趣和默契。
所以说:玩乐队吧,释放你们的中二能量之外,你能发现隐秘在自己身体里的力量和才华!
(以下记于2023.8.20)1. 对于日本深深的爱恋 决定了今晚无论如何是个日本片子 就算找不到东京素材.2. 男主突兀的就行路人手上获得乐器(路人抓贼反而被要求去警局).3. 小混混转型乐队 有点像我为歌狂啊.4. 随便取的古武术乐队名 忽然还能学校里撞车.5. 男主三天晒网两天打鱼突然就对乐队失去了兴趣 还是在音乐节前.6. 亲手砸贝斯的桥段 有被笑到.7. 有句港句 男主的摇滚乐 我欣赏不来.
画风很简单,故事也很简单,有些搞笑,但是在乐队弹起音乐的时候,画面表现真的超有感染力,镜头的转换,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的三人,可以感受得到看乐队现场时的那种心情。
里面有段画技爆棚的古美术主唱的那段真的好厉害!
真的很好地还原了乐队演出时的那种感觉。
最后的演出也是苏巴拉西,古美术的民谣还挺好听。
音乐就是一部很纯粹的动画,就和动画里的主角们决定要做音乐就去做了一样的纯粹。
表面上平平淡淡还有些无厘头,但是在表现音乐的部分简直了,那个运镜,那个表现手法,贝斯响起震动的线条,画风简单但是对于音乐演奏的表现又异常贴近现实。
就是硬核,硬核的画风,硬核的表现,和主角们什么也不会玩乐队结果就是贝斯和鼓和鸣演奏到底一样硬核。
可能就是这种原生态,反而显得格外纯粹,就像是古美术第一次听到古武术感受到的那种原始生命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诠释了音乐的另一面。
没有什么热血追求梦想的感人戏码,也没有什么用音乐对抗世界的叛逆演绎,就是简简单单做音乐的一部动画,主角甚至没有一点关于音乐的常识。
去除掉所有风格回归音乐的本质,最简单的律动。
还有在其基础之上的所有衍生。
▪️摩加迪沙 - 索马里 🇸🇴我的最新作品在#QQ音乐#发布了 ■️听听去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旅行的故事分享专辑 JVR Rams《الصوما لمقديشو》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H8jvSw4q @QQ音乐 #JVRRams
可能是我不懂音乐
前面没问题 后面演唱的时候 我真的睡着了 对不起 我还是对摇滚乐没有一丁点的兴趣
哈哈哈!音乐也好动画也罢都很好地贯彻了一个「玩」字 不求技术多么精妙 但求风格上的奇思妙想,就像最后音乐节上森田和研二不约而同的选择 直逼魔方大厦的死鱼眼人物在多平面基础上通过运动的变速突然调动风格的变异 以出其不意的炸裂方式让线条暴走甚至线稿化来打破日常系人-景分离的初始设定,这也给了转描替代手绘作画一个源自故事的功能动力。音乐的魅力及其挑起的情绪异动得以借助视知觉的基础装置间的搏斗(多平面机器被电影机器的突然撕裂)完成一种技术性的表达,也因此避免了单一装置动画在叙事上对台词的高度依赖,造就了这部极度留白(无论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刻意的风格化追求)的神作!同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谈论其中的环绕、追逐、穿越等手持「镜头」而非多平面作画,一种「武术」对「美术」的掀桌式挑衅
作画展示了音乐的“自由”,脑内场景的奇幻想象,连画风都可随心所欲地改变,完全无视规则,非常棒。但音乐的部分却没有特别出彩,确实抓住了“自由”这一点,但却似乎把音乐和实验音乐简略地等同于毫无基础的直接上手,但这又并不符合事实,所以直接用精通技巧的吉他手森田空降来解决问题。当然传达出来”音乐就是最原始的冲动、不需要那么多技巧喜欢就去做“这一精神还是好的。正经又无厘头的桥段喜剧效果拉满,笑到不行,还有各种随机掉落的摇滚乐小彩蛋,增加观影趣味。但主角的剧情(尤其是爱情)写得非常差,我会给负分。
日和画风,音乐及剧情都没到点上。
人物画的也太丑了,剧情也一般,就是个这个气质还可以
真的很热血很中二,很神奇的画风。
我在哔哩哔哩看的片名叫《摇滚吧!中二乐团》实际 不知道看了个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主角团 和我听不懂的摇滚乐。
我和同事闲聊,最近听到音乐节拍,不跟着动,身子就会难受。她说:很好啊,听到音乐就跟着舞动也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虽然不懂乐理,像古武术乐队一样盲,但音乐带给我很多无法替代的感受。
???。。。??是我粗俗了,get不到
我好喜欢森田ww
精雕细琢的粗犷画风,意气风发的少年音乐。无论打架还是组乐队,只要和伙伴们一起就好。“和我一起去迪斯尼乐园吧”大概就是学生时代最简单最浪漫的告白。片尾曲「ピーター・アイヴァース」好搭这片!!
我实在是高估了我自己
什么玩意儿啊这是,画风倒是带感
中二需要摇滚,泡妞需要乐队,生命需要音乐。而电影很难评。
深得阿基·考里斯马基真传的片子,用脚画人物,用心编故事,每个部分看似都不着调,却碰撞出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真是有毒的一部片子。
欣赏不了这种纯无聊作品
很可爱,说是小丸子爷爷奶奶青春罗曼史都不违和
唯有艺术是某一刻将苍白敲碎的锤。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搞音乐,不知道研二为什么不搞了,从没有一个研二打人的镜头却威名极胜,曾经强壮有力的大哥却要去做夜班苦力兼职,漫无目的的走,漫无目的的停留,忽然吹起的风,一切都处于有意义与无意义之间,你年轻那会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值年轻,只有老了才会注意到街上那些叫“研二”的少年的奔跑。
日式青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老了,竟然没有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