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声

無聲,The Silent Forest

主演:陈妍霏,刘子铨,刘冠廷,杨贵媚,太保,张本渝,陈雪甄,金玄彬,范睿修,王士豪,潘亲御,廖钧纬,郑维奕,汪建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无声》剧照

无声 剧照 NO.1无声 剧照 NO.2无声 剧照 NO.3无声 剧照 NO.4无声 剧照 NO.5无声 剧照 NO.6无声 剧照 NO.13无声 剧照 NO.14无声 剧照 NO.15无声 剧照 NO.16无声 剧照 NO.17无声 剧照 NO.18无声 剧照 NO.19无声 剧照 NO.20

《无声》剧情介绍

无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失聪少年张诚准备转到启聪学校就读。聋人的世界,却不比听人的世界宁静。当他发现校车最后一排的「游戏」,融入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瞬间成为恐惧⋯⋯。眼见心仪的女孩贝贝在游戏中遍体鳞伤、学长小光气势狂妄不可质疑,一群同学们又天真无害,张诚忖度着是否该揭开游戏的残忍真相,或加入游戏的行列?当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线越趋模糊,盘根错节的苦痛、无可倾诉的怨怼,种种困惑与不安在无声的校园蔓延。 新锐导演柯贞年的首部长片大胆将真实事件搬上银幕,在直面残酷的同时,不失温柔的眼光。犀利刻画人物之间复杂与纠结的情感,呈现声嘶力竭却仍仿若无声的残忍。贝贝一句「他们只是在玩」轻描淡写,却惊悚、沉痛,更是真实无比的哀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思异:辞典大人物乔那时的我们三生缘起是清欢他是龙斗战苍穹花容月貌啄木鸟和雨家和万事兴前妻回家异度传说THEANIMATION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四季24小时警事我是大明星雪·葬三人夫妻生活大爆炸第一季铁蹄下的村庄天下无贼职场小烈第三季卡拉什尼科夫维拉和其他人的快乐深海兽巡楼人之舞灵山姆·莫瑞尔:你变了零一Others假面骑士灭亡迅雷利维坦号战记火线追凶之惊魂宴男孩遇见女孩隐之王

《无声》长篇影评

 1 ) 平视的《无声》高高在上的《李焕英》

台湾版 无声 看到的是平等的视线。

聋哑人学校的性侵事件,从新闻角度来讲必须是爆款,但有多少人抱着看 知音和故事会 的眼光来看这种事情。

无声 的视角很平,没有过多从外部世界的目光去猎奇这件事,而是沉下来,用当事人的视角来陈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媒体的术语叫调查稿件,电影里叫纪录片。

当然,无声 并不是一个纪录片,影像上和纪录片也没有更多的关系,甚至带着犯罪,青春这种类型片的性质。

但视角,却是记录片的平视。

一个新导演,没见到咄咄逼人,却见到了平和,非常难得。

同样是新导演,个人极不喜欢春节档某部电影。

好在现在已经影史票房第三,说几句也不会对利益方有任何损伤。

毕竟我跟那部电影里的人有着几乎相同18岁以前的背景。

我幼时生活的武汉某国家大型企业里,是有很多东北来援助的叔叔伯伯,包括油炸和麻辣烫这些起源于东北的小食,也可能被这些叔叔伯伯带到武汉并在那一带流行到全城。

可是,到了80年代,叔叔伯伯们绝不会说东北话,至多是北方口音,或者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东北的喜剧元素,抱歉,我是到北京之后才有所接触。

所以更觉得 无声 视线的可贵。

一部献给母亲的电影都能被商业污染成站到天上去篡改记忆,又怎么能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残疾人。

十几年前有个群口相声,其中一段是观众听说是相声吓哭了,因为相声演员看到观众不笑,真下台挠观众痒痒。

同样,放25分钟哀乐,不信你不哭。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古希腊的戏剧理论。

到了春晚,要给利益阶层看故事会时,就成了喜剧的结尾是悲剧。

还是乱拳打哭的。

 2 ) 刘冠廷饰演的王大军老师让人肃然起敬,仿佛是《熔炉》中的孔侑,这个世界永远会有黑暗面,那些大胆揭露黑暗的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虽然剧情上有点韩国电影《熔炉》的影子,不过聋哑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他们先天失去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生存竞争的机会,却又后天承受着更多的不公和摧残,当导演把题材聚焦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已经被伤的遍体鳞伤了。

电影中的启聪学校学生被侵犯的事件屡屡上演,不过从学校老师,学校保安,公车司机,学校校长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无视甚至纵容的环境之下让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张诚和贝贝的遭遇让人心碎,不过加罪之人小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让人心碎的真相,也许由于他们处在无声的世界,所以最初的加害之人便毫无顾忌的侵犯了他们,真相的残酷永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真实而又残酷的真相总是能够直击人们的内心!

 3 ) 影评|《无声》—— 无声的呼救,无声的叹息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一所特殊学校中的大规模未成年人侵害事件。

故事中,贝贝是最初被张诚发现的受害者,这使得整个事件的幕布被拉开。

之后张诚将事情告知老师王大军,在老师的逼问下,贝贝将被侵害的事情诉说。

但随着张大军对孩子们问询的深入,他发现在这所学校中,贝贝的遭遇并非个案,可以确定有超过一百名学生曾遭受侵害。

而调查最终的矛头指向了高年级学生小光,仿佛一切罪恶的源头都来自这个孩子。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也道出了小光背后的故事,原来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被一位老师侵害长达6年。

影片最后,还是那辆拉开事件序幕的校车,曾经的受害者目露凶光,变成了另一个潜在的施暴者。

对于罪恶行为的归因,影片整体方向是正确的,但始终将重点放在感情倾诉上面,而不是将事件作为一个社会议题讨论,实在可惜。

展现贝贝被侵害是合理的,展现小光因侵害而矛盾的心理也是合理的,但影片止步于此,最后对校长因不作为而被罢免也只是一笔带过,对事件原因的探寻始终停留在表面。

实际上,影片有着对问题根源的表露,只可惜并未深入。

贝贝家中,王大军老师询问她为何还要回到侵害她的学校时,贝贝说在外面她和其他人不一样,她害怕被抛弃在外面。

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残疾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未成年人缺乏保护才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类题材影片始终要拿来和《熔炉》比较。

《熔炉》结尾,揭露事件的仁浩老师在高压水枪下呼喊逝去孩子的名字,既是电影艺术优秀的表达,也是将影片事件升级为社会议题的高明手段,只可惜这些在《无声》中都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也是《熔炉》始终是此类题材优秀代表的原因。

在现实事件中,对未成年的保护,靠的只能是这些有责任心和坚定意志的老师们。

 4 ) 无声并不是一种罪恶,但罪恶的无声无异于更大的罪恶。

在故事真实的基础上,任何对技术的评价都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台湾电影在现实主义方面的发力其实是远远大于大陆这边的,就“敢拍”这一点而言柯导做到了把这个故事里肮脏的一幕幕全都撕出来,也敢于用一个并不算完满甚至令人后背一凉的收尾来作为无尽的结局。

揭露性的故事里必须有一个心怀正义的人,这个人由刘冠廷来饰演,对他最为深刻的印象仍是《阳关普照》里那个寸头黄发的菜头,因此在我看到这位容貌精致的演员身上是有一股“坏人气”的,这次他却出演了绝对的正面人物,并且把这个角色驾驭得很好。

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恶生恶的故事。

当校车的后排发生着可怕的事,不仅无人制止还保持一种欢愉的嬉戏氛围,孩子们的熟视无睹,所表现出来的诡异的平常心,在色调温暖安宁的画面下显得异常不真实,作为观众,我们能听到贝贝断续微弱的哭喊,可作为车上的其他人,除了校管、司机,他们什么也没听见,或者说他们的心能听见,可是却发不出能被“听人”听见的呼救与嚎啕。

被恋童癖教师伤害过的孩子,唆使其他人去伤害贝贝;张诚为了保护贝贝而被迫去伤害宝弟,宝弟最后也拿起了校服去伤害熟睡的另一个孩子。

受害者成为加害者,这是多么悲哀又可怕的转变,造就这种转变的因素包括原生家庭对待有障碍儿童的心态、校方管理者为了一己私利而默认藏污纳垢的选择,还有受害者们身为聋哑人难以摆脱的惶恐自卑和比常人更加渴求拥有归属感的心情。

无声并不是一种罪恶,但罪恶的无声无异于更大的罪恶。

在湿热的岛屿上,明媚的阳光下,有一些无声的青春,阴暗而漫无天日地蔓伸,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我总觉得手语是种可爱的语言,就像蝴蝶在上下翻飞中,对世界说话。

 5 ) 遭遇无声 审判有声

片尾忧郁的大提琴昭示另一个堕落故事的开始。

男孩无数次相信正义最后一无所有。

孩子无罪,即便是没有声音的孩子也会挣扎着向光,逃离孤独。

不仅是大人的行为,校方无声的处理和审判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片头男孩因被偷钱包怒打老人,正义、莽撞。

老师以警察都是白痴草草搪塞男孩的见义勇为。

无论是老师的行为还是警察的敷衍,默默给无声群体套上一层滤镜。

正是因为特殊群体的无声,才更需要有声群体的支持与帮助。

女孩笑着:“你和他们一起欺负我就好了。

”也正是有声群体无声漠视罪行的升华。

老师的轻视、家人的逃避,将逆来顺受的弊行栽入女孩的思想,毒害一代传一代。

小光的矛盾、自残、逃避。

来自上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

童年的遭遇、缺乏的性教育、母亲的逃避责任不从儿子身上找原因。

最终导致一个年轻男孩世界观的崩塌。

影片总体表达效果还是很强的,八仙故事的插入有些许尴尬,情节有些杂乱。

还是值得鼓励。

 6 )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 台南启聪学校性侵案

电影看得我非常难过,看完后心情难以平复,所以查阅了电影故事背后的台湾真实事件。

把相关内容转给大家。

让我们好好思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减少或防止霸凌、暴力或网络暴力的发生。

我对电影的短评:影片聚焦于失聪少年人群,但其实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失聪隐射的是整个学校、家属和社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辅导老师们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以及性侵行为只是”玩耍“,这在东亚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

校长为了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对权贵的畏惧,而选择从轻处理事件。

少年施暴者同样也是更早的受害者。

影片也多次反映到,老师、校长、家属最在乎的似乎是他人对自己、学校、孩子的评价,而非伤害本身。

身体伤害是暂时的,但心理伤害可是持久的。

这归根还是得从文化和社会上找根源:东亚社会过度在乎名誉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从问题上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多人们其实都经历或者目睹过身边的暴力、网络暴力事件,但要不从众参与,要不熟视无睹,假装没看到。

这不就是失聪了吗?

影片里的失聪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台湾真实事件的相关描述和分析:《高大法學論叢》第13卷第2期(03/2018),頁273-340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的法律分析—以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基本權為核心許育典*∕黃宗菁壹、前言校園環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容易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性平事件的場所,以近幾年的案件為例,2008年,花蓮前某國小體育老師涉性侵該校4名女童。

2009年,新北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校內性侵女學生;同年,中部某高職教師性侵多名女學生,且拍攝不雅照片;同年,台中某國小教師性侵4名男童。

2011年,台南某國立高職一名老師性侵9名女學生;同年,也爆出了國立台南啟聰學校1集體性侵案件(以下簡稱「南聰案」)2,為近年來最為駭人聽聞的校園性平事件,累計有逾百人受害。

而較特別的是,南聰案與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侵害類型不同,大多屬於「學生對學生」的侵害案件。

本文將首先於第二章節介紹南聰案的案例事實,以及案發後相關單位後續處理的情形;接著,於第三章以教育基本權的理論建構為基底,嘗試建構出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基本權功能體系;其後於第四章透過該建構出的體系,來檢討南聰案於各該基本權功能的缺失,並針對本案逐一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貳、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件一、案例事實2011年9月21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和立委聯合召開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隱匿不報、見死不救!

」記者會,揭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過去七年,發生了至少128件學生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其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國小二年級。

案件發生前後歷任至少三名校長,已知受害學生至少38人、加害學生至少38人,占全校學生數的四分之一;案發的地點遍及學校教室、廁所、宿舍、浴室、樓梯、頂樓、圖書館、校車和教師家,且有超過六成的案件係發生於宿舍內和校車上,甚至有校車隨車員對於校車上集體性侵事件坐視不管的情形發生。

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教育部早已於多年前收到有關該校於前述情形的通報,且於2010年12月就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然而,2011年3月後仍然不斷發生學生遭到性侵的事件3。

該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長期坐視性侵事件發生,使學生長期處於危險與受侵害的狀態之中,原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儼然成為煉獄,引起社會譁然。

二、原因分析本校性平事件的發生持續多年之久,卻直至2011年才因教師及社會團體的揭露而為人所知。

而該起事件的成因,本文將分別從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與生活輔導員、學生與家長的層面來做分析探討:(一)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首先,在國家主管機關方面,依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的成效,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且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於評鑑未達標準者應予追蹤輔導。

本案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辦),然而法律雖有明定,中辦卻自2003年以來,連續九年沒有執行特殊教育法的特教學校評鑑業務,在遭到外界質疑後,中辦卻以「無評鑑標準,故礙難執行」答覆4。

因此,即使特教法賦予主管機關評鑑特教學校義務,但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評鑑,將使得特教法的條文規定形同具文。

而特教學校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侵害特教生教育基本權的性平事件不斷重演。

其次,在學校方面,本案在遭到揭發前,學校並無加裝監視器,廁所更未依法加裝緊急安全鈴。

而學校在知悉案件發生後,也並未依性平法規定通報,亦未交付調查小組,違反當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通報義務及交付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的義務。

然而,該校性侵案件數量並未因在校園各處加裝監視器、在身心障礙廁所加裝鎖、在宿舍門口掛鈴鐺或撤換校長而下降,原因在於該校危機不僅僅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在教育方法及心態也出了差錯,該校一直以來採取「行政極簡主義」的消極態度在處理事件,教職人員性別平等教育概念及危機意識不足,案件發生後也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加害者及受害者。

(二)教師與生活輔導員除了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外,身為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尤其是班導師,應是最能及時發覺侵害事件並且通報、加以阻止、最能保護學生的角色。

然而以本案為例,可以發現教師對此等案件發生視而不見的情形相當嚴重。

依該校性平小組調查結果報告書5,以及監察院彈劾報告6,本校許多教師明知案件發生,卻隱匿不為通報。

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的通報系統在實務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此外,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該校生輔員無論是面對學生的自殘,或是校車上發生的性侵事件,常以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處理。

另外,有學生表示生輔員常在看電視、打電腦或者睡覺,甚至在房間觀賞A片。

更有學生被生輔員授權可以體罰其他同學,以及生輔員體罰學生的嚴重情形。

由於生輔員既不具備相關特教知識,又未受過適當訓練,對兒童發展及性別議題毫無概念,因此很容易把「管理」當成「管教」。

事實上,不僅於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封閉場域,在當前校園的各式教學或管教(或稱「懲戒」措施),學生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層出不窮7。

(三)學生與家長人本於該校進行性教育演講時發現,許多聽障生的性知識嚴重不足,例如有許多女同學問:「生理期來了該怎麼辦」、「昨天有人又摸我胸部了,怎麼辦」、「結婚以後要不要告訴先生我被性侵過」等問題8。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沒有善盡傳達基本的性知識予這群正在發育中學生的職責。

而本案中也有許多加害學生,其實都曾經、或同時是性平事件的受害者。

根據專家指出,被侵犯的孩子經常不了解自己擁有隱私,也不知道應尊重他人隱私,因此很多時後會轉成「反應性」的加害人。

如果成人忽略這點,總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9。

此外,本案有許多加害學生或受害學生的家長不諳手語,有些則不識字,時常造成溝通不良的情形,此種情形在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更加明顯,導致孩童在發育期無法透過家長得到正確的性知識10,再加上教師於此方面教學的不足,導致孩童無法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以及無法判斷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造成加害及受害情形不斷發生。

三、本案的後續發展(一)教育部成立調查小組112011年6月15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檢舉該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教育部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組成專家調查小組調查。

隨後在該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作出報告,共完成71案,其中23件性騷擾、20件性侵、4件合意(指非以強制手段與未成年男女發生性交或進行猥褻),另有24件不成立。

並詳列學校及教育部重大缺失,包括:部分案件未依法調查處理性平事件、未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使得資料遺失、未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以致學校再度發生事件、加害人輔導未落實,導致一犯再犯,輔導紀錄卻予以結案、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教育部成立輔導諮詢小組2011年9月,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成「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參與該校諮商輔導。

又該校2012年2月改制附屬大學後,結合台南大學特教資源專業指導與行政資源支持,延續教育部專業輔導諮詢小組既有執行成果基礎下,由該校與所屬大學組成「校園性平專業諮詢小組」持續協助該校改善性平教育知能,依所屬大學及立法委員推薦委員名單組成該校性平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

然而,該諮詢小組的成員卻表示,該團隊並不具有任何實質且獨立的指揮權限,例如:屢次向校方要求提供安全地圖遭拒,更遭行政機關以「須校長批示同意才給」為由拒絕讓小組調閱相關資料等。

2012年2月22日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教育部不再通知開會,直至7個月後,教育部於2012年9月宣告該小組解散,沒有任何結案報告,也沒有與任何團隊交接12。

(三)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與糾正案1、數名相關人員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101年劾字第13號13)該彈劾報告提及,臺南啟聰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育從業人員,理應遵守教育基本法,為學生提供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又依教師法規範教師的義務,應視維護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嚴守職分為優先,落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等相關防弊機制的規範,才能完善保障兒童及少年的人權。

惟臺南啟聰學校的相關人員卻未依法恪守職責,漠視法定職責與教育少年的責任,已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發展。

另一方面,該彈劾報告更提及,教育部為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管學校的責任,惟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視察、督學等官員,長期失於查核及追蹤列管,即便該性侵事件爆發後,仍未積極查明實際情形,且明知臺南啟聰學校未依法處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而採取放任不管的消極作為,致使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因此,監察院認為校方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員均有疏失,最後將16名相關人員予以彈劾,並將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2、數行政機關遭監察院糾正2012年8月16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臺南啟聰學校、教育部、內政部及台南市政府14。

在該調查報告書中,監察院認為,學校在獲悉性平事件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將該視為校園重大事件,並做立即妥善的處理。

然而,臺南啟聰學校於卻未依法設置監視器及緊急求救等校園安全設施,導師忽視該校極重度身心障礙女學生的求救訊息,致該受侵害的學生遭受多次性侵害,學校均未發覺並給予援助保護,且該校所成立性平會的成員不符性別比例,在處理程序中,亦未依法召開性平會、調查小組未依法由性平會成立、成員沒有具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素養的專家學者。

又教育部對於該校的違失狀況未能即時導正並協助改善,長期未依法查核及追蹤,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另一方面,針對內政部的糾正內容,監察院指出,內政部於2010年所頒布的「性侵害案件開結案評估指標」規定內容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致使社工人員處理案件時,未落實於法定24小時內進行調查處理及4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的規定。

又台南市政府處理台南啟聰學校案件時,將個案委由社工督導決行,兒卻欠缺再行判斷的機制,致生不少誤判案情情事,且未依法即時對於被害人及加害人進行治療、輔導,導致受害學生身心受創嚴重。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行政機關未為妥善處理該性侵案件,且處理過程中多有疏漏,遂後監察院依法提案糾正上述所提及的行政機關。

(四)數名相關人員被付懲戒與懲處1、監察院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152013年8月16日,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作出懲戒結果(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共16人被付懲戒。

本次懲戒無人遭撤職,其中6人不受懲戒,包含所有遭付懲戒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行政人員;另有2人記過2次,3人記過1次,以及5人降1級改敘(包含兩名前校長)。

2、主管機關教育部做出懲處16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公佈懲處結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共7人遭行政懲處,其中辦公室主任記小過2次,相關業務的科長、督學也被記過與申誡。

在學校方面,教師及行政人員共15人、教師助理員及住宿生管理員9人,共計24人,依其失職行為情節輕重,分別記1大過到申誡1次不等行政懲處,其中現任校長記大過1次,兩位前任校長分別記過與申誡。

且本次懲處的官員中並無人辭職負責。

(五)我國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專項說明本案總統府於2012年4月20日,依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17,提交我國首次針對該公約的執行報告。

其中第316項針對本案作出以下報告:「原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發生集體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從2009年8月起持續有案件通報中,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疑似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75件,確認發生26件性侵害案、24件性騷擾案,此為嚴重侵害人權之案件。

這所招收高中至幼稚園年齡、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的住宿型特教學校,突顯出封閉式機構化特教學校,剝奪特殊教育學生社會融合,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品質的問題,而且缺乏專業師資與設備,同時是教育人權未能受到保障的案件,政府應持續檢討改進,特別應針對校方是否調查處理性平事件、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徹底改善校園空間、確實執行懲處輔導措施、行為人輔導及加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等,並對此事件的行為人,安排行為人諮商輔導以防止再犯。

且就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如何回歸特殊教育的定位、落實特教學校定期評鑑機制、逐年啟動特教學生重安置機制,以落實學生的受教人權,並加以檢討。

」(六)國家賠償訴訟的進度與判決結果(見附表2-1)182007年,人本教育基金會代理受害學生A及家長向學校提出國家賠償,南聰案開始進入國賠的訴訟中。

2011年初,終於傳來好消息,A生國賠案二審宣判勝訴定讞,台灣第一起「生對生」性侵事件打贏國賠的案例。

然而,在此同時該校發生的事件從原本所知的七、八件,一下子暴增到三、四十件,隨著調查小組的不斷推進,一件件曾經被刻意掩蓋的案例被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2012年3月的第一次國賠協調會中,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竟然否認有通報或管理疏失,並否認性平調查認定的事實,其中5件申請國賠案中,學校對3件拒絕賠償,其他最高只願賠25萬。

直至第5次國賠協調會議時,最後達成三件協議,分別為110萬、130萬及150萬,並已撥付賠償金額予請求權人完畢。

至於向疏失人員代位求償部分,截至2014年5月底為止,該校已召開11次「國家賠償事件後續向相關人員求償審議會議」,以釐清求償對象及其過失責任。

另外,國賠協議不成立者計2案,其中一案(C生國賠案)業於2014年3月由地方法院判決賠償140萬元,另一案(L生國賠案)目前仍於司法訴訟程序中19。

 7 ) 不懂这部片子的逻辑

又是刘冠廷 这几年看的台湾片里全是他 低配冈田将生如果说前半段还能看到一点点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归属感和理解的渴求与无奈 后半段就只想翻白眼如果校长一开始就知道是退休老师的锅 那怎么会容忍男主老师去查?

还爆出来个大新闻 影响学校声誉 爆出来后还一直哄着男老师 容忍他仍然留在在校教书 男主背景不比退休的那位小吧 不然这不合理啊—————“你跟他们一起欺负我就好了” ???

“谁谁很乖的 你跟他们说不要 他们一定不会做的” “背负着被强暴的罪名” 一个女校长 一个女老师 结果是俩男的来救她 “老师让我不要乱说”熔炉吧 这学校 又日又韩的“没有人敢对我动手” 那不就是食物链顶端的咯“如果离开学校 我就变成没用的人了” “我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小社会的异见者主谋小光是ed or太监吧?

这么喜欢看别人性交还有就是 学校和老师调查了这么多 一百多起 也不说让学生退学 还让贝贝和加害者同处一室 这是调查处理了个寂寞?

这个小光什么身份?

不能强制退学么?

还让他在学校作威作福?

有本事打死他咯 为什么要屈服去suck??

因为威胁贝贝?

这次能用贝贝逼你suck 下次要是用你不上贝贝就让别人上的借口 是不是也要勉为其难的上了她啊 毕竟是为了救她啊 高中的人了吧 脑子呢 他们能是说话算话的人?

2012年学校建校100年 那是日占时期成立的学校啊 怪不得为什么女主这么善解人意哦 好一朵白莲花“只要等到小光毕业” 为什么这个学校不开除?

甚至都找到了罪魁祸首小光这个教唆犯了 仍然不开除 就离谱男同学还打得过小光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听他的??

这里的食物链不合逻辑啊 这么勇 大庭广众打小光一顿 确立下权威 这个学校的食物链顶端不就换人了 贝贝在你的庇护下🙄️ 难道还会再被强奸么?

一身武力 私下打他有个屁用 这个校长 “但他们都是好孩子 不会伤害彼此” 什么都没处理的无能的大人才是这场校园霸凌的源头“小光欺负我的时候哭了 也许小光不是故意的 他以前不会这样” 好一朵伟大的圣母白莲花 台影怎么看一个踩一朵白莲花 一个个的都在恶心我“还不是你害的” 这么小的小孩也还是在blame victim 甚至他自己都是小光的victim 都在怨恨男女主 到底是导演还是台湾人脑回路的问题啊 好费解怀孕了?

😓 哦节育手术 ??

这女的真就菩萨当世化身吧 自己改造自己当免费鸡??

是个人都能来嫖?

为什么自己受了伤害 还要为了这份伤害能够持续下去 自己伤害自己?

乱交的后果 怀不怀孕和性病比起来 都是小事情了吧 又是男的又是女的 🆘这里的何仙姑真的好丑又开始无能狂怒 去宿舍打砸 早干嘛呢?

小光还能洗白 笑死 那前面把他搞成那一副psychopath最终boss的模样搞毛呢哦 原来有靠山的在这里啊 但是翁老师不都退休走了两年么 doesn't justify what 小光现在做的事情啊 “我有点开心” 和亢奋一样洗白恋童癖 诡计多端的男同 斯德哥尔摩了也无法将小光教唆人强奸、猥亵各种女孩、男孩的行为合理化啊 在天台哭个毛线啊 全片唯一亮色调居然是男同教唆犯的自白 吐了

 8 )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這部影片讓人壓抑的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與韓國的《熔爐》很相似,詮釋了像聼障人士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因爲他們聽不見説不出話,大家原生對這類人帶有一定的偏見,甚至以此作爲他們的弱點來欺負他們,讓他們爲了融入這個社會不得不忍氣吞聲,最後導致心理變態,出現惡性循環。

全片利用灰色調進行拍攝,渲染了一種壓抑的氛圍,同時更好展現了這個社道的黑暗,聼障人士的無助,結尾甚至留懸念,讓觀衆浮想聯翩,究竟那一個小男孩會不會把曾經受到過的傷害再一次轉嫁到別人身上,還是像小女孩那樣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勇敢活下去,抵抗黑暗。

全片正如《熔爐》一般想要告訴我們,即使這個世道我們無法改變,我們也要保持我們自己。

 9 ) 其实想打两星半

台湾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有一种纯净的气质,无论是古早的《蓝色大门》,还是后来小清新作品《听说》,还是九把刀那部著名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可能就是因为太清新纯净了,才让2019的《想见你》有了不同寻常的热度。

因为在青春期里,不仅有美好,还有很多看不到的阴暗角落。

独自踏过青春的门槛后,再回首,很多同伴就消失在那些黑暗里,再没有回来。

《无声》把镜头放在了听障的孩子们身上,这些孩子本来就缺乏社会关注,是阴暗角落里最黑最潮湿的部分。

同学之间过火的玩笑,无意间就能成为犯罪的导火索。

导演有意刻画了孩子们把性侵当成“玩”这种梗,让人感觉非常不适。

尤其每一次这些案件的始作俑者小光被老师们质问的时候,还要故意给他特写镜头来诠释那个“玩”的手势。

未成年人的阴暗,让观影者如我,顿觉毛骨悚然。

虽然,故事发展到最后,发现这个害人的孩子,也是因为被自己的老师一次次侵犯,才最终走上心理变态之路。

他可怜吗?

是可怜的。

但是值得同情吗?

并没有。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这样表现人性的幽暗。

这个孩子被侵害之后想做的是把所有的弱小的同学都变成加害者和受害者,自己在这过程中,得到变态的快乐。

最后,还要给这个孩子洗白,他变态也是情有可原的。

抱歉,并不能产生共情。

只是觉得恶心。

那些天真无辜的同学们,难道就活该遭到他的毒手??

导演在影片里没有预设立场,在电影视角之下,这部电影里的每个孩子都值得同情。

正是这样的没有任何预设立场,才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看完整部片子,只觉得压抑和难过。

受害者变成了新的加害者,却还要用镜头强迫观众去共情和同情他。

而不去追问,这种可悲的变化,到底是谁造成的,只是蜻蜓点水的触碰了一下事件本身,也不知道拍摄的初衷是什么。

片子的最后,那个曾经被侵害过的小孩子,坐在校车最后一排,阴冷的目光看向自以为安全的其他孩子们笑闹。

这个匪夷所思的性侵案件真的结束了吗?

不知道。

所以,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就只有一种感觉,导演就像片子里的校长一样,对镜头下的人物们同情都是假的,她只是利用了这种有话题度的题材,她真正需要保护的只是自己的事业而已。

片子取名叫无声,原本期待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但真的挺遗憾的,没有。

 10 ) 喜丧的无法直视,轮回的沉重之业(续)

书接上文:那天写《喜丧》,简单交代了一下电影的大致剧情和人物。

过年期间比较忙,一直搁置没有写完。

今天抽空来聊一下电影里的人物,再来从人物回到标题来窥探轮回共业的形成。

1、主角老奶奶电影没有交代更多老奶奶的信息,她一共有六个子女,四男两女。

年轻的时候丧偶,丧偶时最大的孩子八岁。

靠乞讨拉扯子女长大成人,生活的年代有些模糊,若按一般逻辑,大约是1930年左右出生。

电影里的老奶奶,拜菩萨,愿望是保佑孩子们平安。

人的一生,根据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实际问题和面对实际问题的实际认知。

譬如说小时候,基本上是吃和玩;大一点的时候,是学习和自由;成年后,是工作和家庭;再大一些的时候,可能就是工作和子女教育。

但归结起来,人到老年时,对生命最大的认知,往往是这一辈子经历的各种事情综合起来,他最大的心愿。

老奶奶拜菩萨的愿望是保佑孩子们平安,也就是反应她这一辈子的追求,就是孩子们平安,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平安是她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奶奶忽略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她晚年孩子的不孝顺,有她自身教育失败的原因。

这种观点看似符合逻辑,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那个年代,在农村,一个寡妇要拉扯六个子女长大,生存下来才是最大的现实问题,其它一切都得排后面。

李白不准备做杠精,去质疑老奶奶靠乞讨如何能养活六个子女。

更不准备去深究到底在乞讨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饥饿而偷过别人东西,或者有没有因为生存问题就委身别的男人换取粮食。

电影里的老奶奶,是一个珍惜生命、富有担当的形象。

例如,老奶奶带着孙子生活,孙子处于叛逆期,一个男孩子叛逆期有的毛病,孙子基本都有。

当老奶奶坐在院子里弯腰洗衣服时,孙子人还没出现在镜头里,就甩过来一件衣服,落在洗衣盆边。

老奶奶微微抬头,没有作声。

过了一会儿,把衣服捡过来洗了。

按如今人们的逻辑和现在生活环境,人们可能要说,这孩子没点规矩,自己衣服要奶奶洗,奶奶都八十岁了,不像话。

即便是奶奶给你洗,你这个态度也太不懂事了点,扔过来,那感觉就像谁欠你似的。

老奶奶应该狠狠教育孙子,教他尊敬长辈,教他自己动手.........老奶奶什么都没说,默默把衣服洗了。

这是很多很多家庭父母长辈的形象——他们没有文化、不懂的说大道理,也不会争辩,他们只是用他们有的、他们能够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孙子的衣服要洗,理论也要洗,不理论还是要洗。

孙子撒气,他小,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他会懂。

我并不需要他回报什么,更不要他懂了以后来我面前哭诉曾经的无知与冒犯,他是我孙子,我能做多少算多少。

这是什么?

这就是“大局意识”。

不要以为大局意识这样高大尚的词汇就是说国家大事、国际政治,它其实就是身边的小事、日常生活。

李白曾经小时候干农活,到了收割稻子的时候,母亲就分李白以及李白的姐姐分配任务,一人割多少稻子。

因为有了目标,割完就能玩,所以李白总是特别积极——反正割的好不好李白不管,割下来完成了任务就行。

于是,李白憋着一股劲,刷刷刷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尽管割下来的禾苗东倒西歪,大人还得再整理收拾。

姐姐的任务没做完,太阳就要下山了,李白幸灾乐祸嘲笑姐姐要做到天黑。

母亲这个时候就会帮着姐姐做,李白那个气啊:凭什么啊,这是她的活,你为什么帮她,不公平!!!

她干到半夜是她的事,谁叫她这么慢!

母亲从来不会多说什么,李白总是愤愤不平。

直到后来长大了,才明白:母亲的格局,是全家,稻子是家里的。

而李白的视角,是任务。

这就是大局意识。

毫无疑问的,老奶奶是想活着。

可是,当她腿脚不便时,子女照顾她,确实耽误很多事,她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她自杀,是基于一种简单的考虑,即不给子女添麻烦。

不给子女添麻烦,很直接的表现,就是当老奶奶住在女儿家,女婿丢了钱,女儿来问时,她思索了一会,然后说自己拿了。

其实她并没有拿,钱对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她借钱给另外一个老人,以及拿钱出来给女儿的孙女买东西就能看出老太太对待钱的态度。

当老奶奶住进牛棚,决定自杀,她做了最后的财产处理:把纳的鞋垫分给子女(这个东西不值钱,但这是老人能够为子女做的东西,鞋垫只是载体,承载着老奶奶一辈子的关爱与付出)。

梳洗打扮,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满头白发的女人。

把自己打扮一番,是她用她的方式对世界告别。

2、大儿子大女儿老奶奶的这两个子女,仅仅出现在电影台词里。

有寄赡养费与安葬费,但从没有露面。

我们无从得知,这两个子女家境如何,在哪工作。

但现实社会,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家庭。

尤其是6、7十年代的青年,远嫁或者离开家乡顶替工作也好,入职了岗位也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的人不在少数。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关有钱回来,人不回来的人,不配为人子女,太不懂得感恩了。

关于这一点,李白不下结论,只分析事情。

成家的人,尤其是离家远的人,他的家,有时候早就不是家乡了。

从寄赡养费这件事上来说,大儿子和大女儿,还是有去尽赡养义务的,至于做到何种程度,是不是尽力了,这就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没有来参加母亲葬礼,这一点说不过去。

3、二儿子、三儿子、小儿子二儿子是老师,相对来说是有点文化的人。

但电影里能够看到,二儿子的家庭条件是很差的。

在办理完老奶奶去养老院的相关手续后,一家人跟老奶奶沟通去养老院的问题,二儿子表面上看,是尊重老人的意思,让老人选择,实际上就是读书人的软弱与处理家庭问题的无能。

二儿子说“娘,你看着办”,这并不是在征求老奶奶的意见,而是在踢皮球。

但是二儿子又并非对母亲不管不顾,他确实也在做着照顾老人的事。

老人要什么,他未必不知道,只是现实里的他,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去给。

譬如老奶奶最后得病,莫名其妙得笑。

这确实会让人受不了,一个本来就乱糟糟的家庭,生活贫困,老母亲夜里还时不时笑出声,正常的人,是会有情绪的。

宽容啊、体谅啊这些词汇,是要放到具体事件里去才有意义的。

先不管二儿子做的对不对,单说事情,最后他把老奶奶的菩萨给摔了,这其实就是非常情绪化的一个举动,他未必就是有意。

就像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最偏激、最恶毒的言语和行动去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三儿子,通过对白我们知道他离开农村到城里,发展的相对好一些。

有房有车,三口之家。

整个电影里,三儿子并没有什么对母亲过分的言行和举动,相反,还是挺体贴和照顾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他条件好,完全可以把自己母亲接来城里住。

是的,条件是有,但,他也有一个家,他想照顾母亲,也并非他自己能够完全做主的。

这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现象,人们总是愿意想当然的觉得,子女照顾母亲,天经地义,谁能力强谁就多分担一些。

可忽略掉社会中无形的枷锁其实限制了很多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譬如说,李白就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女儿愿意照顾母亲,接家里去,但是哥哥弟弟不同意,认为这样做丢人,导致哥哥弟弟照顾母亲不上心,但拥有着照顾的世俗权利,而姐姐妹妹有照顾的心和能力,却要不到世俗的权利。

小儿子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老奶奶带着小儿子的儿子,即孙子一起生活。

这个小儿子究竟是死了还是怎样,李白也不记得,小儿媳妇据说在上海,这也是孙子一直对老奶奶不满,想要逃离家乡去寻找自己上海妈妈的原因。

不能简单的认为,女人生了孩子,就会疼爱孩子,疼爱孩子,就会有所表现。

现实生活往往具有复杂性。

孙子的妈妈在上海,重新有家庭没有?

孙子想要去找妈妈,那是天真的认为妈妈那里更好。

如果妈妈嫁了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并且生活也很普通很一般,那孙子投奔而去,能有什么意义?

4、小女儿老奶奶的小女儿,整个电影里还是很心疼老奶奶的。

老奶奶去小女儿家里住的时候,小女儿交代丈夫“我妈来了买点肉”。

这一方面说明家里不常吃肉,一方面也反应对母亲的尽心。

女人才懂女人的辛苦,小女儿是很懂母亲的,所以才会问母亲“娘,你是不是想死”。

因为小女儿知道母亲其实已经是累赘,哪怕自己接来住,其实也是很难的。

家里睡觉的地方都不够。

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迹,说得大约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母亲来了,小女儿回家做饭,就要提前收摊。

提前收摊,就少赚钱,所以当他老公跟他算少赚多少钱时,她很鄙视骂老公只知道钱,实际上那个时候,钱已经悄悄在她自己心里发芽了。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我们嘴里说着钱无法衡量爱情亲情,心里却默默在现实面前低头。

小女儿一家的生活并不能算太差劲,但一句“房价涨得十年又白干了”,说出多少现实社会底层百姓的辛酸和无奈。

小女儿说自己老了就自杀,不拖累子女,这是实话,也是无奈的气话。

谁不想活着?

谁又不想被子女珍惜、在乎?

小女儿说这个话的时候,境界还没有母亲高,因为她还没有到老的时候,老奶奶因为历经里岁月风霜,对子女、孩子们的爱是无言的、无求的。

小女儿只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5、孙子、孙女外甥媳妇老奶奶的孙子,在上一节李白写得已经比较详细了,就不再重复。

补充一点,这个孙子还是非常真实的,老奶奶去世后,他来到老奶奶最后住的牛棚,坐在老奶奶睡的地方,注视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拿起破碎的镜子。

这个少年也许想起了奶奶曾经的照顾,有很多不舍,有很多话想与奶奶说。

面对即将踏上的未知未来,他迷茫,但又不得不前行。

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成长。

也许,某天,他回忆起这一切,恐怕也是和奶奶一样,千般情感,化作默默无言。

人生,不就是如此?

老奶奶的孙女,三儿子的女儿。

这个孙女在饭桌上替老奶奶不平,借机挖苦讽刺父亲当年丢下奶奶独自跑到城里。

她还单纯,没有经过社会捶打,所以她的感情也是朴实的、自私的、直接的。

她给奶奶洗头发,祖孙情的画面似乎透着一股暖暖的温馨。

但,也仅限于此。

这就是生活。

若叫孙女天天照顾奶奶,伺候奶奶的吃喝拉撒,不用别的,就假如奶奶老了拉一裤子,她放得开少女那种矜持去直视污臭的粪便吗?

孙女不满意父母的安排,在小城市里过父母认为的无忧生活。

想要去闯荡,去有KTV的城市打工,去自由。

这是所有年轻人试图挣脱父母怀抱的念头,这没有什么对与错,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奶奶的鼓励下,她踏上了她自己想要的旅程,这个旅程的结局,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做了选择。

外甥媳妇,在电影里一直是很淡很淡,这么年轻,还有个一女儿,却失去了丈夫。

老奶奶是寡妇,自然明白一个女人没有丈夫的艰难。

于是,告诉她再找一个。

外甥媳妇没有否定与肯定,只是哭泣。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面对遭遇和变故,人们沉浸在痛苦里,暂时可能不会有心思去做长久之计,甚至会抵触,但时间会告诉人们,老奶奶这样看似不合时宜的话,其实就是高瞻远瞩。

6、二儿媳妇和三儿媳妇二儿媳妇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从那被岁月压弯的腰就能直观感受到她生活的艰辛。

她嘴碎、势利、短视,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原则性问题——除了把老奶奶赶去牛棚住。

当老奶奶的孙子因为偷窃被抓,从派出所回来时(那时候都住二儿子家),二儿媳妇一直叨叨叨在骂,说自己要照顾老的还得照顾小的,老奶奶孙子不耐烦,听不下去跑了,这个时候,二儿媳妇赶紧追了出去。

这个情节也特别真实,嘴巴碎,叨叨叨,也可能不喜欢自己这个侄儿,但侄儿跑了,她还得去找回来,担心出事。

这就是生活常态。

家里穷,二儿媳妇也有儿子和媳妇以及孙子孙女(大约是),当她自己的媳妇跟她商量,表示想出去打工,她很反对,理由就是家里活多,媳妇走了,都得她一个人干,忙不过来,还得带孩子。

这也是实话。

可最后她还是同意了让媳妇出去打工,当她弯腰背着包包送媳妇去打工的时候,那农村的泥巴山路,她一步步走得很艰难。

这是一条希望的路、疼痛的路,路的一头叫贫穷,另一头叫希望。

当老奶奶决定自杀,把传家宝给了二儿媳妇时,二儿媳妇那个笑,活脱脱的势利形象,得了好处,脸色马上就变,还凑上来追问“还有没有好的,再给我点”。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个女人得寸进尺,但又有多少人体验过她的日常生活?

她也是一个人,一个女人。

最后,二儿媳妇累倒了,像是她不照顾婆婆的报应,又像是一个跳不出的轮回圈子。

三儿媳妇,这个女人的形象也是人们身边随处可见的。

生活条件相对不错,对待老奶奶,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赡养她做了,但她心里是完全没有婆婆的。

从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她的心态。

例如,老奶奶来家里住,她准备了拖鞋、被子、碗筷。

但其实这些都属于一次性的,她就是嫌弃老人。

老奶奶走的时候,她把这些老奶奶用过的东西都给当成垃圾扔了。

尤其是洗碗的时候,单独洗老奶奶的碗,在水龙头上涮了一下。

以及老奶奶的毛巾放在沙发上,她用个棍子挑起来丢了。

透着满满的嫌弃。

李白不准备去评论她做的对不对,只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情节,会生气,会认为三儿媳妇过分,试想,换做是你,你会如何做?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根据电影的信息,三儿子离开山沟,来到城里打拼,然后有了更好的生活。

这个三儿媳妇可能还不是原配。

所以,这个三儿媳妇很大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与老奶奶有过共同生活的,也就没感情,只有名义上的婆媳关系和义务。

事实上,三儿媳妇是做了很多人心里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比如,把老奶奶用过的被子、拖鞋扔了。

人们指责她这样的行为对老人不尊敬、不合适,有没有可能是人们自己内心站在空泛的道德高地对她进行的审判?

人,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是很难的。

要认识、承认自己黑暗的一面也是很难的。

首先,三儿媳妇与老奶奶,不存在血缘关系,其次,她们可能并没有一起生活,没有建立感情(老奶奶摔倒前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带着孙子。

摔倒后生活不便才引出养老院、子女轮流照顾等事)。

所以三儿媳和老奶奶之间,更多的是一个城市中年妇女,对一个农村80岁老人的关系。

80岁老人,无法避免的就是身上的“老人味”。

这一点是真的并非谁都能够接受的客观事实。

就像,自己的孩子拉的屎,自己不会嫌弃,但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拉屎,那可能就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

电影里,三儿媳妇给老奶奶准备了鞋子、被子,最后当垃圾扔了,她扔的是自己买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她的态度确实有问题,但也并没有上升到某个不可原谅的高度。

李白自己的奶奶,车祸在床上躺了二十年,李白照顾过,说说真实感受吧。

李白和奶奶的感情很好,早期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就把屎盆端出去倒了,简单用水冲洗,饭菜端到奶奶手里,她自己可以吃。

那个时候奶奶的脑子还是挺清醒的,所以李白也愿意跟奶奶聊天,有时候扶着出来晒晒太阳。

后来,奶奶更老了,也糊涂了,也看不见了,房间里的气味很大,走进去是真的需要捏着鼻子的。

有时候跟她说不要把尿拉在床上,她就说不是她拉的,是家里的狗跑上去拉的。

其实那个时候,家里早就没养狗了。

这也许是奶奶最后的尊严吧,像小孩子撒谎一样,以为自己能瞒过别人,其实别人是不忍心指责。

最后,李白的奶奶已经无法自己吃饭,需要喂。

李白喂的时候,奶奶经常是一边吃一边吐,脖子上衣服里都是汤汁饭渣,看着难受,但也没办法处理。

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日常生活。

如果要每一顿饭都精心伺候,不说我们照顾的人难以做到,就是奶奶自己也经不起折腾。

奶奶吃饭的碗筷,也是单独的。

实际上,它不脏,但是,家里肯定不会有人愿意用。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没有传染病什么的,可是她用过的东西,就无形中带着一种“老人味”,李白跟奶奶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尚且有这样的心理障碍,所以是理解电影里三儿媳妇对自己婆婆那样的态度的。

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正常,但平常。

李白在医院亲眼见过不少老人因为子女照顾不周,躺在病床上躺到身体生疽。

也许,有人会认为,三儿媳妇这样对待老人,将来要遭报应。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她这样赡养长辈,以后她的女儿可能也对她不好。

人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三儿媳妇老了,她女儿也嫌弃她,把她使用的东西当垃圾扔了。

人们更愿意看到:三儿媳妇回想自己曾经如何对待婆婆,然后泪流满面、悔恨,表示自己错了。

以此来教育他人要善待父母。

这,都是人们一厢情愿!

生活不是这样的。

很讽刺,生活真的不是这样。

如同,《让子弹飞》里,人们不愿意相信张麻子是张牧之,人们愿意相信他脸上长满了麻子。

三儿媳妇大概率不会面对养老问题,但一定要面对衰老问题。

她对待婆婆的态度,会一丝不差反馈到她身上,但不是通过拖鞋、被子、碗筷。

这,是社会共业,谁都逃不掉的。

她在城里,老奶奶是农村,她对老奶奶做的,是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加上她作为个体而独有的情感,呈现的具体方式。

她女儿向往的KTV,就是新的城市生活、新的生活模式,她的城市就变成了另一种“农村”,以后女儿照顾她的晚年生活,也会是一场新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具体呈现方式。

两种不同呈现方式里,同样的一个东西,叫做无情。

而这个无情,就是人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特质,也叫做——个业。

总结:共业是沉重的,在和个业纠缠的过程,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人,既要承担共业的影响,又要消解自身的个业。

唯一的道路,叫做向善。

能做多少,尽量去做多少。

发乎情,一切的情,都不会是无端的,客观面对它,止乎礼,这才是真正的选择。

“止”,需要主动去做。

(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慈俭化尘”公众号,里面有更多内容)

《无声》短评

电影挺流畅,也不是没有亮点,但整体不太喜欢,情节散乱,性侵,社会对听障人士的歧视,学校里从上到下的系统化作恶,听障儿童的家庭,媒体的蜻蜓点水,司法程序的缺失…却没有捋出顺畅的聚焦的表达,把这么严肃的议题处理得浮皮潦草,最后的感觉就是啥也没说,哪个人物都没立起来,尤其是男主和老师什么玩意。。。而且最后还tm和解了??

3分钟前
  • Asa
  • 较差

【6.5】这么好的题材结果被类型化叙事给糟蹋了。明显是学《熔炉》没学明白呀。这样一部影片的重点如果不是指向人文关怀,而是一味地把故事往更深更黑暗的角度去拍,那只是带有俯视视角的看客,不是此类题材所应该承担的使命。我承认,“暴力轮回”这个点选得很好,女主角表演也完全值得一个新人奖,但并没有看到导演的真诚,凭这个题材可以给及格分,执行层面真的欠考虑。

7分钟前
  • Feifei Sun
  • 还行

2020年11月21日同Elise观影于电影中心。有些学生坏到一个点,真的很恶心。我想到我遇到的一些学生,来到这间学校只为了一个目的----打篮球,忽略自己的学业也就罢了,还把不好的风气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观影的时候一直在反省自己对他们太宽容,已经让他们得寸进尺,自己也丧失了底线。频繁联系家长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再坏的学生,家长可能都会认为他是纯真无辜的。既然这样,那就让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面目。老师,真的有义务要保护大多数老实听话的孩子,不要被坏人欺负,不要受坏风气影响。

9分钟前
  • yokohama
  • 推荐

优点缺点都明显,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听障孩子的生活,影片大部分时间也“无声”,以及即便被欺负还是想回去上学,与听人生活的割裂,这些不错,缺点就太多了,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最悲催的故事,然而却没有现实的沉重感,相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猎奇感。一味地堆砌强暴场面而对于追责轻描淡写就会是这个结果,甚至用一场强暴去解释另一场,非常让人反感,我知道这里面有暴力的传承与合理化,人为自我保护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你不能这样直白地剪辑。只展现苦难也不是不行,或者换一个不带情绪更冷静的视角,或者还是更严肃些。有的地方真的让人反感,主要是内容太多了,导致所有都潦草带过,很轻浮,还不如抓着两点认真刻画

11分钟前
  • Persona
  • 还行

“‘如果我也被推到车尾怎么办?’‘没关系,到时候你就和他们一起欺负我就好了。’”“‘我从来没有动手,我什么也没做。’‘你为什么要他们那么做?’‘好玩。’”“我很痛苦但没有人帮我…像我这种人值得活在世上么?”是看得一直在哭啦,但那是为经历这件事的受害者哭泣。影评本身的拍摄风格、调度、节奏都很奇怪,没有办法去依靠镜头语言阐述好这个故事,只会拍一些看上去是凄美的“封面镜头”。可能是想学熔炉的质感但积累还不够。这个故事本身太令人揪心了,每个人都在深渊的泥泞里挣扎,都知道自己没救了还渴望被救。他大爷的让我进去揍那个翁什么的一顿啊艹他大爷的!

13分钟前
  • 别古居士那那酱
  • 还行

不了了之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式。故事拍摄得倒并没有太多的高明之处,只能算是一个吊起大家义愤填膺情绪的出口,为小光的“恶”找了一个“善”的借口。

15分钟前
  • 孤獨江湖虛名
  • 还行

還是寫困局。但本期待作為社會議題性極強的電影,可以深入揭開潛藏的社會結構問題,卻止步於重現典型泳池式的青春電影套路,復述早被拍爛了的「加害者—被害者」結構翻轉,最後將問題丟回青少年的「層層相害」和「創傷循環」,而對老師、護理員等角色的漠視旁觀、利益關係避而不談。許是為避免性別刻板,刻意安排「吃案」的女校長、老師和「查案」的男老師,卻讓女性的種種輕縱不作為更加令人不解且不適。張誠目睹校車遊戲時的第一反應是轉身跑走,也難令人信服。種種邏輯動機描刻不清,卻強堆重情節猛煽情,甚至拉入男孩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複雜視聽,何仙姑更是不明所以。倘若創作目的僅是喚起觀眾對聾啞人士的關心,又何必下此重手拉入如此沈重的社會事件。本不需、也無必要和《熔爐》比,視角也不同,但要論視野和對社會結構的透析,仍有很大的距離。

19分钟前
  • Cari
  • 较差

华语版《熔炉》,是真实故事的力量。一个不会打手语却口口声声爱学生爱学校的特殊学校校长,一个质疑自己是不是变态的受害者。有时作恶是恶,无视更是恶,因为后者对受害者伤害更深。就说小男孩看着眼熟,还真是熟悉的韩国小演员,几个小孩子真厉害。剧本其实有些散有些弱,话题性更大。三星半

20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有一个挺吸引人的开场,但后段对人物的表现和问题的“溯源”,都有些仓促简单,表述不够充分、矛盾性简化之下,表现对象的转移反而会影响影片的核心力量

23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你告老师就没人跟你玩了……

26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推荐

无声处听惊雷 话题度高但真的意想不到的无聊 我不相信受害者可以微笑着忍受暴虐 “那什么都不做吗?下次呢?如果那些人把我拖到校车后面?”...没关系。你跟他们一起欺负我就没事了。”

27分钟前
  • α
  • 较差

特教从业者看得心惊肉跳,细节真是到位,严重语序问题的短信,自然流畅的手势,坚持把孩子送普校然后屁也不管的爹,独自带孩子不堪重负却不放弃的妈,以及,启聪学校校长不会手语…每一样都是人间真实呀…

30分钟前
  • 浅草
  • 推荐

剧本逻辑或者是剪辑【?】逻辑上有一点错乱之外。2012年的故事如此多的证据以及伤害次数,公权力是完全的缺失。聋哑人角度的试听语言非常喜欢。为什么他们会从受害者到加害者,没有完全的非黑即白,除了黑洞象征一样的最终怪物。无声是:无法出声没有人相信的弱势方,不愿意为弱势出声而沉默的知青方,到只能假装变强来融入或者试图正常化的加害方。半年后重新加拍的结局死循环,事件加害者和受害者其乐融融,内心创伤是否修复,悲剧依旧在继续,所谓最终的解决只是事情的曝光不了了之,再后没有办法的改变只有无力感。今年惊喜之最,希望金马大火

3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勉强两分。讲聋哑学校里的性侵事件,这种卖题材的片子经常实际完成度特别差。编导的脑子好像不太清醒。有正义感的转校生为了守护一见钟情的女同学而对抗学生间的性侵传统,男生们在校车上明目张性侵女生,司机和老师根本不管,这是为啥?如果有强大的外力逼迫教员们当透明人,可后来正义男教师揭发一切、媒体介入后学校也没怎么样啊?中段戏与戏的缀连完全没了章法并且跳跃,操控这一切的坏学长暴露后就给了一个被叫家长的短暂远景,他是官二代吗?为何之后他也没被最基本的管束起来?男主痛打学长后为何还没事?这么看学长应该没背景啊。女主家长和学校已经知道了一切,她回学校后在男主的保护下为何又被学长拖出去打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谜之剧情啊?学长意料之中也被老师性侵过,但编导的立足点只是讲“恶都是有原因的”这么简单,这用你说么?

3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三观很有问题,难道在替魔鬼开脱。魔鬼是因为受了伤,才变成魔鬼的吗?魔鬼的骨子里,就是魔鬼。

37分钟前
  • 风一样的傻子
  • 很差

孤味照着日本片汲取灵感,无声又偷师韩国片,贝贝跟小光的脑回路,简直奇葩到无以复加,本来以为小光是个校霸,没想到又给洗白成被侵犯的受害者,tmd被别人侵犯了不找他使劲,又去欺负弱者?开头看到贝贝的脑回路就惊掉下巴,血压逐渐升高,到一半的时候反倒平静了,这片子的调性,看到再离谱的反转也不稀奇了,就是照着韩影,高血压的情结设置,有势力的人的丑恶嘴里,弱者的退让等等。

42分钟前
  • 好像一段呆木头
  • 较差

1.是一部没法一次性看完的电影,也是一部到结束才能长叹一口气的电影。2.为了升迁的人会觉得正义的人单纯。3.聋人家里的灯光全都是昏暗,从视觉上就感到无比的压抑。4.声嘶力竭却仿若无声

43分钟前
  • 心智发育不健全
  • 力荐

老师是一朵白莲花,不想知道的事情就可以不知道,叫个记者就给事情摆平了,最后大家忘了心灵受到的伤害快乐的玩耍了。噱头大于内容,毫无深度。

46分钟前
  • 麦田
  • 较差

3.5,题材厉害,在施暴者是曾经的受害者而完全洗白的处理,在情感上不是很能能接受,但整体还是很不错。小光第一次在走廊上对男主做 “我们一起玩”的动作,堪称年度惊悚画面。比起面对一件事情,我们感到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更难受的是,我们以为自己做了什么,甚至有人还受到了惩罚,可是现状什么也没有改变。

48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7分,无声这个片名很厉害,很多想法都在这两个字里面了。结尾那一下也不错,留了个悬念和毛骨悚然的想象空间。若说遗憾,就是有些处理太戏剧和过度情绪了,反而太演,削弱了控诉的力量。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