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少女第六季牙狼:月虹的旅人狙击精英:秘密任务嗜血法医:杀魔复生第一季青春星主播之我的个女神啊马特和玛拉延安锄奸我的小小英雄黑手党只在夏天杀人消防站的王子末世圣童清明上河图密码上流恶邻骑遇故乡面·参花情下一站路口宠物坟场:血源归徒隐世狼女第三季苦路十四站天堂镇警局第二季新娘与偏见晴~综合商社之女~寻找贾克我的魔姬女友蓝精灵城堡岩第一季超大号美人阳光马达棒球场!八兄弟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

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

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

”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

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

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

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

”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

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

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

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

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

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

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

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

(媒体用稿)

 2 ) 只是还行的一部温情寻子片。

因为是新晋妈妈,所以在逐步推进看片的过程中发现是这个题材,更是 被牵着进入剧情较快。

但是看完电影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就发现这个电影很多地方处理有点匪夷所思。

印象一,影片开头讲一个bbc记者的单方面被离职。

这个人表现出的颓废,以及愤怒让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迫辞职。

然后很快故事进度就进到他在一个酒会被人关注,请求写一个题材的新闻的事,这种转化之快,他略一愤怒就同意跟进了。

很快将他之前的强烈郁闷的事拂去一边。

印象二:女主角关于年轻时修道院和孩子相处以及看着孩子被人弄走的那一幕令人特别难受。

演的相当好。

但老年回忆起来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的那种心情和内心的东西的表达看不出来女主角的那种性格。

感觉颇有点单薄。

倒是她自己的女儿演的还不错,对母亲情绪状态的关注很让人动容。

印象三:找到儿子后,发现儿子死以及老修女的欺骗竟然不那么痛苦,按说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这里的描写和表现略有点奇怪,竟然会宽容,好吧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所以原谅修女,但是修女那种自身的辩白这些词。

还有表现难道不该刻画下么?

就那么简单低原谅了。

然后就看看孩子墓地,以一首诗和一本书的某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作为她自己如此反应的解释么?

匪夷所思。

所以本来很温暖的场景,很温暖的题材,人物性格的表现过于单薄,都让我觉得有点儿糙。

 3 ) 爱和信仰

本来以为就是要讲述一个很普通的妈妈找儿子的故事,但是整个看下来很有意思,一个不相信宗教的记者,一个被迫当修女并被修女们夺取儿子的矛盾母亲,他们对于事务的不同看法在这趟寻子途中不断碰撞。

并非是那种两个生活习惯不同的争执,更多的是聚焦于人的信仰上面。

一路上表面上是记者在跟老太太不停的碰撞,其实更多的是老太太自己母亲之爱与自己宗教信仰的不停斗争。

老太太对儿子的爱,让她选择理解并接受儿子是同性恋,并原谅修女们将孩子卖到美国的行为,因为她认为这是为了儿子好。

老太太坚定的宗教信仰,让他多年来觉得自己未婚产子的罪孽,让她选择了沉默,但是沉默,隐藏自己的秘密又让她觉得也是一种罪孽(她甚至在听到儿子的同事说到儿子的性取向时可怜儿子,觉得儿子辛苦的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太可怜了),老太太其实也对自己信仰出现怀疑,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信仰,原谅一直欺骗她的修女;不再隐藏这些事情,让记者将书发表,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

原谅,公开,是老太太在信仰中得到答案,也让老太太母爱和信仰得到平衡,让老太太在最后得到精神的解脱。

 4 ) 《千里伴我尋》:母親的罪.愛

英國小品《千里伴我尋》(Philomena)是一部滲透著回憶、歷史、親情與溫情的電影。

這部作品的妙處出於在處理罪與罰、過去與現在、正義與邪惡身上。

看這部電影不是要質疑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尋親塑造過去一段無知且不光彩的歷史。

《千里伴我尋》的精彩之處在於在劇情的推動與觀感上,也沒有呈現一種輸打嬴要,爭取公義的手法。

而是用上了軟性、人性化的角度帶出寬恕、帶出信仰上的愛,同時也帶出了陌生人之間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

真人真事的電影並不容易拍攝,一不小心就會寫得煽情、定位不正確就會站錯邊。

比較妥善的方法是帶出問題,把接下來一系列誰是誰非、道德判決的問題帶到觀眾身上。

過去曾經有不少「尋親」、「尋秘密」的類型片,加拿大的《母親的告白》(Incendies)就是一部從子女的角度出發,找尋母親的身份,做到追本溯源,奈何電影帶有黑色的色彩,相當的壓抑,看完電影後也承載了包袱。

相對《千里伴我找尋》來說雖不至於陽光,但在面對過去與現在時,主人公都能夠有一顆從容的心,當真相揭開之時讓人感到溫暖與欣慰。

當五十年前,女權主義未完全興起時,有些地方埋藏著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而這件描寫的事情通過BBC記者的Martin的手裡記錄下來,然後就有了這部改編而成的電影。

女主人公Philomena曾經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著一個「錯誤」與陌生男子發生一夜情而誕下嬰兒。

在當時的社會對墮胎存有禁忌,且女主角一家是信天主教的。

在現代教義來說,有一些規條是很荒謬的、包括是不准用避孕套,不准婚前性行為。

在當時Philomena只好遵循家裡的訓示,走進修道院「贖罪」。

結果,修道院的經營背後收藏著驚天的交易,自此與兒子相隔多年。

事情過去了五十年,尋人有如大海撈針,但仍一試。

誰知道真相竟然在起點,走過半個地球,方才發現最愛的在身旁。

通過電影的對立與矛盾,呈現了宗教世界那種唯我獨尊的一面。

雖然電影不志在批評任何宗教,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背離教義,講一套做一套。

第二是,記者的道德問題,傳媒在報導上會否有越界、影響到當事人的行為。

當記者的為了追尋新聞真相,會否違背初衷,反成為了傷害者。

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但不同崗位的人最終只要透過關心與愛也會成為朋友。

一切的問題,彷彿也不重要。

從多方面去看《千里伴我尋》會發現到一些普世的問題,比如說是同性戀、愛滋病與政治,還有的少不了是媒體與信仰,各種議題共冶一爐。

雖沒有特別的特究,但大致把當代世界裡被邊緣化的事物呈現出來,有一種反傳統、反常規的感覺。

當下覺悟,得知一直尋找的兒子原來是同性戀者,那一刻女主人公的反應異常平靜,在觸碰想像與現實的空間裡看到人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即使天主教裡不容許女性發生不道德的性行為,但女主角卻視這次性興奮為人生的驕傲。

與所謂的道德價值完全是相反,在處理宗教信仰上女主角比起修女們更為厚道,更懂信仰的意義,起碼她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待人接物方面較為親和。

相對電影裡的修女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是自私、偏激,與女主角的仁慈相比實在無法比。

至於記者的角色,在電影裡就是事件的第三者,用局外人的目光試圖了解這件事,他的角色反映了觀眾的觀感,面對此等荒謬的事情,採取不原諒的態度,有種替感到氣憤的觀眾出氣的意思。

電影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沒有每個解釋,相反是它將這些帶到觀眾身上。

把問題加以的融合,就像是一個球一樣的把問題包裹著。

不代表不關心,只是世上有很多東西解決不了,再加上不能夠在短時間改變他人的價值觀。

電影可以做的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旨意灌輸大愛的價值,而是要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達至和而不同的環境。

《千里伴我尋》最大的意義是在於坦誠面對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本著自己的信念做人就是了。

那管它什麼罪與不罪,那根本是人訂出來的。

聖經裡記載「不可論斷人」,其實很多時候都不過是當局者迷的把戲。

文/Dorothy

 5 ) 《菲洛梅娜》:一场世俗和宗教间的温吞对话

对于《菲洛梅娜》这部2013年的文艺小众电影,很多人并不了解,即使它在第86届奥斯卡上获得四项提名,也并没有让它的受众层面有着质的扩大,不仅是由于本片缓慢的叙事节奏造成,更是在于电影文本探索的内容即使对于它的直接受众——对宗教和伦理层面感兴趣的人来说,都较难接受,根本原因则在于电影并没有企图达成一种确定的宗教观点——有神或者无神,也没有形成确定的是非论——主角菲洛梅娜的行为究竟是“妥协”还是“真正的宗教之心”?

其实对于寻子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2014年陈可辛以一部《亲爱的》便用潜意识中的“血缘之情大于一切”触动我们的泪腺,被电影中的寻子之路所感动,但是与《亲爱的》这种故事发展和主题探讨同构的形式不同的是,《菲洛梅娜》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寻子类型的电影,更进一步的说,如果我们只希望在这部欧洲文艺片中找寻亲情的慰藉和治愈,那么将是一次徒劳无功的尝试。

本片从被辞退的资深记者马丁的视角出发,为一位爱尔兰老太太菲洛梅娜找寻她失散了五十年的儿子——安东尼,作为一个用“寻找”当作剧情推动的电影,它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体现在它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寻人”来构建整部电影,而只是在电影的前半段使用了营造悬念的手法来叙事,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菲洛梅娜的儿子便被马丁找到,并用死亡来作为这个寻找事件的结点,显然电影并不打算用如此略显单薄的寻亲故事来打动我们神经中最脆弱的一环,菲洛梅娜的扮演者朱迪·丹琪也并不是一位纯粹用过于表面化的情绪来湿润观众眼眶的演员。

老牌英国演员——史蒂夫·库根用媒体人才会有的丑闻揭露的冲动去塑造一位刚刚失业的记者,无意让他和菲洛梅娜——这位虔诚的基督徒之间进行了一场世俗和宗教视角的对话,让观众难以放弃立场的恰恰是和马丁这位世俗记者一样的善恶论,马丁总是在和菲洛梅娜的交谈中,表明自己是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只相信真相,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这在菲洛梅娜看来则是一种陷入虚妄的愤怒,正如菲洛梅娜所说:“我不想对人怀恨在心,我不想像你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对于世俗质疑观点的回应,但是菲洛梅娜真的没有对信仰怀疑过吗?

至少在见过死去儿子的妹妹后,在和马丁的对话中,她开始了一种新的思考,从她忏悔之后,走出教堂时没有沾过圣水,我们便可以猜测,她有了一种全新的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廓清。

这位年老的爱尔兰老太太凭借几十年的风雨路程和五十年前不能忘记的别离之痛,开始思考如何将上帝和自己悲惨的生活进行一种内省式的对话。

和马丁的世界观不同的是,菲洛梅娜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起一个不可动摇的“偶像”观念,她的“偶像”不是坚不可摧的,她试图用自己女性观点来对“上帝”进行更加“人道式”的理解,诸如“虽然自己的孩子被卖到美国,但是这是为了他的生活更好”,“教堂的修女虽然不该这么做,但是自己有错,自己应该为年少无知时因为性快感而犯下的错忏悔”。

她对于周围的人从不吝赞美之词,甚至对于一个平凡的服务员都给出了“千里挑一”的评价,这在以“功利”和“世俗”作为认知基点的马丁看来是一种近似无知的迂腐。

如果我们抛开对于这位七旬老太太的道德支援,大多数人都会认可马丁的宗教观和对于教堂修女近似“惨无人道”的做法,甚至也会说出最后马丁所控诉的:“我可无法原谅你”。

根源在于我们都是和马丁一样——一个用因果论和善恶论来支配我们行为的人,马丁作为一位专门挖掘世俗真相的记者,更有一种对于罪恶“窥视欲”的癖好,就如同菲洛梅娜在车上对马丁所说的:“窥见别人的生活,自作聪明,想拍照就随便拍照。

”这种对于马丁的指责其实就是两人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对于马丁来说,现实在于曝光,在于揭露丑恶;而在菲洛梅娜看来,现实中的恶和错则是用来暗自忏悔和虔诚改过的,并不需要过多世俗的介入,这两种对于现实不同观点的认知,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两人对于宗教的不同态度,于马丁来说,宗教等同虚设,是一种欺骗,于菲洛梅娜来说,宗教安插于内心,是一种自我救赎。

如果说这部电影只是在于不同宗教观的对立和自顾自的言论阐述,并不足以让人对它增加更多的好感和认同,毕竟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沟通和交流,网络上的骂战和撕咬向来是这个噪音时代有力的标志,《菲洛梅娜》像是对于当下“党同伐异”现象的一种驳斥。

它用一种意识形态上极端对立的两个阶层来进行一种小心翼翼地信息交流,这种别样的阶层对话在2011年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中也作出了相应的尝试,利用法国的底层黑人和贵族白人之间的心灵触碰,来讲述一种叫做“神交”的情感冥想,而《菲洛梅娜》则是一种克制和内敛式的《无法触碰》,只是前者的主题是有关宗教信仰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阶层对话。

十三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曾经说过:“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在菲洛梅娜这位爱尔兰七旬老太太身上,她饱经五十年的精神忏悔,即使最后经历千万,得到的也只是儿子的死讯,但是当她站在逝儿的墓前,已经释然了,她放下修道院的恶意贩子,她进行了重新的信仰洗牌,这一次她在美丽的爱尔兰一望无际的绿原上可以看到更加明亮的曙光。

而记者马丁呢?

从他主动让菲洛梅娜复述那个小说故事的时候,我们知道,尽管他可能永远不会信仰上帝,也不会原谅修道院的所作所为,但是,至少,他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接纳。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约稿或转载请豆邮

 6 ) 放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Philomena》中,女主角最后对修女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当看到片尾这一段时,我和那位质问修女的记者一样,充满愤怒,对修女为自己的信仰,而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愤怒。

但Philomena选择了原谅修女。

在与基督的曾经“热恋”之后,唯一会背的就是主祷文: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求你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我很喜欢这段话,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原原本本来源于圣经的祈祷文。

这里面既有人对于基督的祈求,也是基督对人的期望。

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同时内心平静,不被欲望夺去自由,从而平安喜乐。

 7 ) 谁也不能评价你 除了你自己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

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

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

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

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

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

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

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

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

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

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

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

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

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

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

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

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8 ) learn from philomena who is the closest to the god than anyone else

很久没打过五星好评了。

最打动人的是情节的真实性,直击人性中灰色部分。

老修女口口声声职责菲洛梅娜亵渎教义而应受到惩罚,实际上,亵渎教义的r人却是她们。

做出泯灭人性的行为来牟取利益,只会愚昧地恪守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却不懂上帝真正想教育人们的是爱。

没有经历过这种骨肉亲情的人是不完整的。

爱,不是罪,是救赎。

纵使,菲洛梅娜应该受到惩罚,那也轮不到他人来剥夺其人权,就如老修女反驳马汀时说的一样。

人,最可耻的就是借由所谓神的旨意来夺取道德制高点,借以倾轧其他同类。

两个主角人物设计也极具戏剧冲突。

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短小紧凑,既跌宕起伏,节奏又不徐不疾。

看似是马汀帮菲洛梅娜寻子,事实上,从前后对比中可见马汀也从中得到了救赎。

两者在一场寻亲的旅途中都悄悄发生着变化。

马汀从漠不关心到义不容辞。

菲洛梅娜从犹豫到坚定找寻到退缩再到坚持至终。

两人截然相反的信仰也发生着碰撞和互为修正补充。

比如菲洛梅娜途中想要忏悔却开不了口是一种迷失,再比如马汀最后送给phil的宗教人偶是一种妥协的象征。

关于性和爱的讨论也一点不生硬,很多道理的叙述口吻都十分亲切让人容易接受。

两个主演的演技自是自然亲切,入木三分。

非常钦佩和喜欢老太太的脾气和骨气。

特别是那句“我已经宽恕你了”,让人感叹这哪里还是人的胸怀,分明是神的美德。

老太太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的信仰。

学会了爱和宽容而不是狭隘的守节,而这,才是更接近基督耶稣的道路。

还有一个细节,关于马汀和phil的幽默感。

马汀的幽默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而phil的豁达胸襟才是对待生活应有的真正的幽默感。

 9 ) 一个卓越的法律顾问却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在世界的各个角度都在上演,我想至少爱尔兰小老太太是幸运的,她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他后来是谁,走过了哪些人生路,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并且最最值得欣慰的是她儿子的人生是个可以百度百科的人。

如果跟着她,可能过得就是平淡的一声,因为她无法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还要收到社会的歧视。

所以她无法恨修女。

我想安东尼在爱尔兰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在美国的童年并非很幸福,所以他会不远万里寻母,哪怕知道母亲抛弃他,还是固执的葬在了爱尔兰。

很奇怪菲洛梅娜为什么知道玛丽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告诉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因为同命相连而感同身受。

这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菲洛梅娜并没有觉得爱上安东尼的爸爸而忏悔,并且也不后悔有了安东尼,她忏悔的是在那个社会大环境无法养育安东尼的愧疚,仅此而已。

这个护士把人性看得很明白,也很坦然。

 10 ) 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

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

結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

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

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

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

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

它批判宗教的統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

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

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对自己年轻的性爱感到罪恶,她觉得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和心仪的男孩发生性关系是羞耻的,以致于到后来她所忍耐的苦都被当成是惩罚和自我赎罪。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的灵魂和肉体,两情相悦的欢愉,根本无需为性爱感到羞耻。

但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约束,让她隐忍地度过了漫长的煎熬而没有崩溃,没有反击,没有毁灭。

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绝对做不到一声不吭几十年。

但同时,Philomena却不否认性带给她的愉悦,她站在辽阔的草地上和Martin Sixsmith对话,眼神从容而坚定地回忆起那个男孩给他的,腾空似的性爱。

这是大概是因为,她还有对自我欲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Philomena对信仰的改变在她到美国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时候,她有千言万语本要对她的上帝说,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挡板的背后,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终于哭起来。

离开教堂的时候也没有沾圣水。

这次的哭和刚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哭不太一样,后者躲在酒店的阳台被自己形容为小女孩的哭,是伤心的,是失望的,是觉得无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对面,她哭,因为无奈,因为气愤,因为自己。

但在我看来她并没有改变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当女奴的时候她就知道此类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过。

但她知道,这也正是她得以平静,不愿意像Martin那样费尽力气记恨,得以对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

也是后来她能够对Sister Hildegarde说"I forgive you”的原因,这确实很难,难在你让自己归顺于自己怀疑的信仰,难在让自己的内心从劫难里寻得平静,难在原谅修女就像是原谅宗教对自己的伤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这样一个信仰才能继续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Martin那样什么都不相信,只认准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证实到的。

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选择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的方式,所谓的真相,即使看在眼里,也可以留在心里。

尋找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Anthony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Martin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的小孩。

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占為己有的東西。

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

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甚麼在Martin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須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觸手可及的笑臉。

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

我看著她看Anthony的錄像,幸福并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

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

無論是不是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Anthony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

Anthony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

Philomena找到了Martin,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

可是你需要它,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

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Anthony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抵觸。

對於一個尋找幾十年不見的兒子的母親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

Philomena曾對Martin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取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Anthony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Anthony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

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環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Anthony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Anthony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

可是Martin說,他不會原諒她。

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

我覺得不是的。

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

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

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

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

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Anthony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并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Martin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得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

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

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

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現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

和友人在結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

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

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

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菲洛梅娜》短评

没做过母亲的人总有种看不进去的感觉。。。

2分钟前
  • ..Rita
  • 推荐

看完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我根本想不到这个结局,一百万年也想不到”,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太难体会片中关于救赎原谅和不可饶恕的博弈。大赞片中的表演,当菲洛梅娜在电脑上第一次看见儿子的照片,第一反应是“he's dead ..isn't he”,那个表情终生难忘,当你发现真的已经离开自己最爱的人。

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我们所有探索之旅的尽头,就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从剧本结构到时空轮回,都实现了这个理念,人物情感和性格也以此为基准得到循环上升,这就是合格/优秀类型片的标杆;相隔半个世纪的思念和寻觅,这就是血浓于水,太催泪;朱迪·丹奇每根皱纹里都藏着神采。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3分钟前
  • 裸奔的香蕉
  • 较差

毒舌记者和慈祥老太的寻子之旅,邪恶天主教,英式轻喜剧,看着温馨舒服

1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好深沉的电影主题哈,奥斯卡的娇子,耐心看完了,感觉一般吧

20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心中的Oscar最佳,除了为奴十二载还没看!据《救猫咪》分类,它属于金羊毛类型,结合了推理侦探类型。结构上是紧凑的,高度组织,戏剧张力充足。现实内容上是记者Martin调查撰稿的过程;精神内容上是理性的考验;对决两方是死咬客观、嘲讽信仰、偏执冷血与直觉审美、中庸柔软、宽恕仁慈。

22分钟前
  • 复印
  • 力荐

这样的题材只要不乱撒狗血就不会错,其实还是在费罗梅娜的人物塑造上加了一点胡椒面,但丹奇压得住。这种人为的罪恶最可悲,不光旁观的正义者不原谅,耶稣也当不原谅,不原谅却也消灭不了这种恶。所以不相信有死后的世界的话,人生真的很难忍受。

24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什么是宽恕 为什么宽恕 因为一开始心里就没有恨

25分钟前
  • 珍波耶
  • 还行

依靠揭露来支撑情节,缺少足够有分量的反派来维持情节的动力

28分钟前
  • Jhnjhnbjybjh
  • 较差

平淡无趣。老太太表演深刻。

33分钟前
  • 日月大神
  • 较差

爱尔兰这样的悲剧真不少

36分钟前
  • 海心
  • 力荐

可能是部好片,but不喜欢。

41分钟前
  • kiss你小嘴
  • 很差

🤔

45分钟前
  • (❃•̤ॢᗜ•̤ॢ)✲*。☽˟
  • 较差

朱迪·丹奇把寻子过程中伟大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真相令人愤怒伤心,影片抨击了修道院非人道罪恶行为

49分钟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推荐

3.5星

53分钟前
  • tsautz
  • 还行

不包裹同性恋内核会死啊

55分钟前
  • 晓东
  • 较差

对于那些胡乱打星的人,这么个烂故事你们打四星半,我也原谅你们了!

60分钟前
  • 弃风
  • 较差

反宗教片。

1小时前
  • 闪电杰克
  • 较差

我也不会原谅她们。

1小时前
  • Bibb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