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要是内地某个新导演的作品,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非议,不会说它做作,但它的导演却是张元,第六代的领军人物,出了一个《绿茶》作品部部禁。
所我我就倍感意外,这电影竟然是电影频道投资,张导演怎么TM的和中央6扯上了呢?
是中央6进步还是张导演被招安了呢?
不得而知,但影片的结尾很有被招安的感觉,看过电影这么久了,我始终对结尾耿耿于怀。
烂尾,被和谐了的结尾,杀了人,多高的境界,才能想到去自首?
要是我这么安分的人也不会去自首,奶奶的。
可以说那个男人失足掉下,达达可以继续骚性下去,她骨子里偷着这股劲,可以去当小姐,会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姐。
他妈的,赵野为啥要去逃避,他完全可以抓住这点控制达达,让她做自己的女人,她当小姐,你可以拉皮条,为爱拉皮条。
这都不是不可以的.电影本身还可以,很有代入感,我都想可以陪这么个自己喜欢的人坐火车,无论去哪里,或去干什么。
这种故事,不只在赵野的生命中有,在所有经历过青春期懵懂和挣扎的男生的生命里都有,虽然我没有,但我也渴望拥有。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却是那样惹人喜爱。
只是一次隐秘的窥视,青春的懵懂便暴露无疑。
必须承认,达达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太美丽。
起床的身体隐藏着点点慵懒,只着内衣就走下楼梯,很随性很自我。
家里没有人了,独自起舞。
那舞蹈就不像是中国人跳出来的。
因为太放肆太张狂,只有外国女人才有的不羁,却被达达这样一个少女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身体刚刚褪去了青涩,脸上却纯真依旧。
舞的很狂野,舞的很沉醉。
灰色的背心下是美丽的身体,干净洁白。
黑色内衣都若隐若现。
仿佛还是个不懂得遮掩的小女孩,但身体上又拥有成熟的东西。
是最魅惑的拉丁节奏,达达很饱满。
眼睛里面仿佛有说不出的故事。
蓝色的衣裙,走起路来是那样不顾一切。
双手习惯性的插裤兜,不羁,疯癫。
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样的女孩怎能不让人着迷。
赵野就因为看了达达的舞蹈,就喜欢上她。
其实年轻的爱恋永远是不顾一切的,对于达达和赵野亦是如此。
其实非常不喜欢赵野,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的眼神,太阴暗。
后来达达去找她的妈妈,有许多事情就是青春的美好,并且有些可笑。
后来,达达从阳台上推下了那个恶心的男人,可是赵野却因此逃走了,为了达达。
达达必须要学会承受,这承受的痛苦,就叫做成长。
当年窃窃私语的女伴已经嫁做人妇。
可是那些细细碎碎的耳语似乎还在耳边流淌。
青春像一首十四行诗,短暂的让人都没时间留恋。
达达浓妆,黑色衣裙充满了风尘气,在朋友的婚礼上醉酒。
只是疯狂依旧,说话的语气未曾改变。
虽说成长改变了太多,但有些与生俱来的性格与特质是要陪伴我们一生的。
达达生活的很痛苦,因为赵野替她担下了她所犯下的错误。
终于她又找到了赵野。
依旧是当年的胡同,依旧是那神秘的音乐。
只是达达完全褪去了当年那份青涩。
不再是那个穿着蓝色布裙跟着赵野到处瞎跑的女孩了,不再是那个跳舞不懂得遮掩的少女了。
眼神中是一种坦然的情愫。
最后她选择了释然。
在赵野面前又跳起了那勾人的舞蹈。
但是少了窥视的阻拦,达达也穿上了黑色的衣服,包裹的很严实。
青春就是一种放肆的裸露,最后赵野会等达达。
只因为他们相爱。
影片表面看起来很压抑。
但却深藏着一种美好和希望。
很喜欢张元的拍摄手法,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到位。
比如夕阳,比如旅馆的点点灯光。
小小的细节往往最能动人心弦。
《达达》的英文片名是Dada's Dance。
这说明影片的中心其实就是达达的舞蹈。
都是不出名的演员,但正是这份演技的干净才真正叫人喜欢。
自體永遠在尋找客體。
女人永遠在尋找一個男人。
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
女孩男孩都演得好真實。
男人一開始是從肉體角度起想去擁有一個女人(而後達到精神);女人是從精神起想去依靠一個男人(而後渴望慾望溫暖)...孩子永遠在尋找媽媽,永遠想找到媽媽。
女孩能做女孩的時間很短,她很快就會做媽媽;男孩也很快不用再找媽,他只要找到女人就可以。
在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平衡期就是我們的關係和情感最合適的點。
男人跨過了肉體才能知道他想不想繼續在這裡尋找情感,女人越過了情感就可以肉體化為大地塵埃。
...你在乎什麼,你在乎精神,還是在乎肉體,還是在乎關係。
要媽媽的關係,還是要男人的關係,媽媽的關係滿足了,就可以要男人的關係,要什麼樣的男人,找一個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歸宿(淚)。
歸宿是什麼?
歸宿是女孩變媽媽。
這個過程,怎麼保持順利而走心,順利才不會傷心,走心才不會麻木,這個過程裡,錢自然是個值得信任的好幫手,好好工作學好理財(感覺開始寫歪了。。
),有情飲水飽,也是窘迫安慰自己,不是指路燈塔。
有情有錢有關係,人才完整。
不過我本質上可能還是喜歡窮開心的人,情感是我的動能之源。
要去創造飄飄數不完的鈔票。。。
最後一場戲很感動,有情有義男的帥女的可愛。
真让人震撼,导演竟然如此细腻的把那个年代的特色还原出来,真心不错,挺有味道的……电影里,深邃巷子,昏暗的街灯,斑驳的影子,还有那些错落有致的小阁楼,看着真TM怀旧啊。
主角赵野演的真有男人味,在我看来。
略带叛逆,对女主角有想法,但又有原则,不世俗,带有青春期的欲望,却又充满带有时代特色的木讷。
女主角达达演的也很出彩,尽管因为剧情的安排,故事显的没什么张力,但是达达的小女人情调,个性的乖张,桀骜不驯的神情,特别是达达的舞蹈,挺有味道的……从电影刻画的细节,比如街头路过的警车,小阁楼里面的摆设,一些人人物的穿着,一切都像极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
相比如今的快餐年代,二十年前的时代让人怀念不已。
感谢电影记录了这个时代。
《达达》是南都“先锋光芒”主办的“青春万岁”影展的开场电影,有一个大学生观众如此发问:影片的最后,达达好不容易找到赵野,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呢?
我很不明白。
导演张元的回答是:如果你多谈几次恋爱,你应该就懂了。
首先要击掌恭喜国产片9月份在广电总局的政策下得以重新占领国内银幕,尽管质量、票房种种情况还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数量繁多、百花齐放的整体态势还是让人欣喜,尤其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国产影片能够进入影院和观众见面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国内的电影产业的确处在快速上升状态。
产业的蓬勃给很多导演创造了机会,第六代导演们也纷纷亮出新作,有趣的是9月11号一天就有两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同时亮相,管虎的《斗牛》和张元的《达达》,相信这只是发行市场运作的巧合,并非两个导演想同台PK,可既然一起来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管虎早年在《头发乱了》这样明显第六代标签的电影后走了条和其他第六代死磕地下电影不尽相同的道路,他迅速转向了电视剧创作,用极具电影创作的手法拍摄了《冬至》、《黑洞》、《生存之民工》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期间也执导了一些电视电影,02年的《西施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但在国内影响不大。
从几部电视剧和电影的质量和口碑都看得出管虎是把市场要求和艺术追求平衡地比较出色的导演,《斗牛》果然也借用了黄渤和闫妮打出了喜剧这张目前中国电影的市场通行证。
可这是一部很拧吧的喜剧,影片一开始就是全村百姓都被日本人杀光后死寂灰暗的华北农村,幸存者牛二和一头荷兰奶牛负责把整部戏撑下去,这能是喜剧吗?
这样沉重的开局带有很强的荒诞感,让观众怀疑场景的真实性,而牛二和奶牛的登场和不断的闪回叙事证实了故事的真实性,一度很怀疑这种不断的插叙会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可现场不断的笑声证明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更聚焦在黄渤彻底放开的独角表演中了。
黄渤的表演堪称出色但绝非很多人溢美的完美深刻,他承担的让观众笑和继续看下去两大任务都成功完成,但所谓的精彩表现也只是非常本色的面部表情或讥诮的方言,对人物内心缺少关照,而闫妮的表演因为戏份少而浅几乎没什么亮色可言。
看得出管虎还是想通过影片中说很多东西,在战争、喜剧等类型片的包裹之下依然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拷问,在那样一个人命如蝼蚁般残酷而荒诞的环境下,牛二能生存下去表面的意义是遵守承诺保护奶牛还给八路军这样一个宏大的道德命题,实际上导演想要说的是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动力。
导演张元被公众所知晓并不是因为的他的电影而是前段时间他的“吸毒丑闻”,其实这原本并不能对他的电影产生什么优或劣的影响,可传媒的可怕力量却可以用他的负面新闻来为影片宣传造势,张元或许无可奈何或许暗自窃喜。
《达达》的影片宣传语是“岩井俊二”式的影片,是90后女孩的情欲心灵史,其实这只是部70、80后青春臆想片,这样说绝无讽刺之意,相反我还挺喜欢这部影片的感觉,只是感觉。
影片开始于男孩赵野对达达身着内衣舞蹈的窥视,这种窥视很难推脱性的暗示,好在赵野和达达随后的相识、相知、相伴都相当的干净,否则公映无望也。
青春必须残酷才有故事,于是达达的母亲据说不是亲生的,于是有个猥琐中年男始终盘踞在家里对他们母女两都虎视眈眈,于是有了一段达达和赵野寻母的旅程。
寻找的结果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像达达所说:干吗这么严肃,我们出来就好好玩玩,和我一起出来一定会很开心。
可开心的时光短暂,苦闷和纠结确是长久,自我身份的迷失让达达始终无法停止寻找,而赵野只是迷恋着达达,所以当达达问他喜欢她什么时,他只能大而化之的说:我觉得你挺有味道的。
靠情绪推进影片非常困难,一般需要剧情的转折来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于是达达将猥琐中年男推下了楼去,责任的承担成为青春走向成熟、迷失回归本位的标志,达达再次找到赵野时内心已经平静而坚定,再次跳起的舞蹈虽无声却仍旧美丽。
近几年第六代导演相继告别地下,浮出水面,可浮出水面的他们却正遇到比审查制度更为残酷的市场考验,再次上路,希望他们一路走好。
原稿发于信息时报午后,一只不愿懒睡的野猫在屋顶上瞎转悠,不知是想找块鱼吃,还是想偷袭哪家的毛线团,又或者只是离开自己地盘看个新鲜?
总之,它独个儿悬在屋梁上,显得是那么的没着落。
在张元新片《达达》表现的武汉背街陋巷中,也时不时会走神地溜出这么一只猫,钻出门缝、伸伸懒腰,等着女主角达达的抚摸。
而少女达达更像极了一只小野猫,它似乎在诱惑你,可当你要去碰它,冷不丁又被抓伤。
达达在轻佻的法多(Fado)风格音乐中扭动着蛮腰,在逼仄的楼道和房间中吹气如兰,随时挑逗着单纯木讷的男主角赵野,而当赵野被点燃了荷尔蒙,小心试探着循声前往,又被一句“滚去一边,别碰我”冷冷地挡回。
以物理学理论看,这种野猫叫做量子状态的薛定谔猫,你永远搞不清它究竟在哪甚至是死是活;以星座闲谈看,这只野猫应该是白羊座姑娘,前一秒对你破口大骂,后一秒又温情备至,而她自己都忘了刚生过气。
当一年前我意外地在“北京放映”上看到《达达》时,很是被这只野猫的独特气质所折服,赞美到:“这是一次美妙轻盈的、安东尼奥尼邂逅《伊莎贝拉》中的彭浩翔之旅,寻母、叛父、杀人等沉重母题,竟在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uerra的悠扬弦乐和女歌手Gabriella Ferri的轻佻Fado中,变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趣味。
音乐中、镜头下,武汉变成了彭浩翔的澳门,宁波变成了陈英雄的河内。
而达达寻母的无疾而终以及她与赵野情爱关系的暧昧难辨,则像极了安东尼奥尼那些悬在空中没着落的人物和剧情。
”于是,这成了一个没着落的青春故事,有点简单有点叛逆但不算残酷。
它关于一次没着落的寻找和一场没着落的爱情。
寻母来源于60后的张元积压多年的一个故事概貌,而20年来的艺术电影实践和观念发展,也让他从最初艰涩的第六代电影泥潭中爬出,到地面呼吸着商业气息,却不失根植于意识深处的独立态度,既然拍过沉重压抑的《儿子》和《妈妈》,何不来次轻松地寻母呢?
爱情这条线则来源于年轻的编剧夫妇李霄峰和贾丽莎,同样作为本片男主角赵野扮演者的李霄峰多年前看过一则社会新闻,大概关于一场强奸之后莫名产生的爱情。
与张元寻母故事的念头相碰,让年轻的编剧放弃了自己故事的残酷面,从而带出达达轻盈的飞舞;而张元的寻母线索,也因带入主角那朦胧的爱情,而延续出从《看上去很美》就具有的些许神秘感。
达达真要去寻找生母吗?
未必,这只是一个让青春透气的借口,一次随时可以回头的越界尝试。
她在火车上对一同私奔的赵野说:“我们好好的玩几天”,她心里或许早就清楚武汉的妈妈本来就是亲妈,这趟旅程也就成了两人关系从暧昧到爱情的化学实验课。
无论是硬座车厢里透过座位间隙的面部特写,还是狭小的旅馆房间内两人面面相觑的0.01公分,这些小景别居然都无法限制达达这只小野猫。
扮演者李昕芸的独特气质以及电影拿捏得当的情绪节奏,让这只充斥雀跃灵魂的野猫,随时可以从武汉幽暗的骑楼跳到宁波郊外小镇的院子,更因此让电影《达达》独立于青春类型片清晰的脉络(青春万岁——青春残酷——青春消费)之外,在烂片云集的初秋影市上,成为一个简单而又意外的惊喜。
反叛、青春、偷窥、爱欲、出走、寻母、杀父、逃避、重逢,如果将张元的这部新作《达达》拆解开来,每一段都可以称得上精彩,然而当这些段落组合成一部电影时,除去青春的无常,却不见得能再说得更多更远——一切都显得那么似曾相识,简单跳跃的剧情虽然不至于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也容不得观众对剧情投入更多的感情。
带点腼腆带点木纳的青春男主角已是司空见惯,倒是喜怒无常的达达,从头到尾都颇有几分欧洲片里的女孩们的影子。
放映现场有观众质疑杀父一段处理得很莫名,我倒觉得这是片中最自然的一段,顺手一推,人就下去了,特别像片中那位达达姑娘能够做出来的事儿。
然而当影片最后,达达独自跳完一支舞,然后说出“我决定去自首”的话时,这部号称一刀未剪的《达达》不由让人想起了经典阉割版《文雀》的结尾,我仿佛听到导演的话外音:青春是注定要被打压的,我们都去广电总局自首吧。
张元凶猛王传言对于电影来说属于导演的艺术,但没有幕后知识的积淀,往往尽观之后仍旧无动于衷。
这便是对于导演张元的初步意识。
从《东宫西宫》开始,将他的片子渐渐熟悉温故一遍。
将之前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都细细列举出来。
而张元这个名字也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被打上了时代的标签,那就是“禁片”。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影片被纷纷解禁,登上荧幕与观众见面。
但是,在“禁片”解禁的漫长年代里,那些在中国电影界内充斥着的荒诞和离奇便可以娓娓道来。
张元的毕业时间很巧合,是1989年。
而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妈妈》作为独立电影的代表甫一出现便成为“禁片”。
随后导演的很多作品,如《北京杂种》《看上去很美》《过年回家》《绿茶》《达达》等渐渐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影片中已经看过的《达达》感触颇深,在影片中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激情和冲撞放置在一段一段的故事中,而这个故事看似是支离破碎的,从结尾的部分看又是有机结合的。
达达和赵野,名字中便透露着那样的信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达观而野性。
达达对于母亲和爱情的不断寻找过程其实就是在诉说着一些无奈的情节,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成了永恒的记忆,一旦伤口发炎便想重新踏上远去的步伐,找寻,寻找,对于远方一个没有目的和终点的地方。
可以说,张元的电影关注更多的是城市中的那些“边缘人”,这一点如香港导演郭子建一样。
郭子建的《青苔》中深刻刻画出这个繁华都市中那些所谓的边缘人群的悲惨境地,他们也如贾樟柯的《站台》里展现的那群人一样,每次发起向生命的出口冲击都会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了对于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尽管不断出发不断回来。
在《东宫西宫》中,张元将视角投向了同性恋群体,这部由王小波的剧本改编的电影同样遭遇了被禁的命运。
在影片中胡军和司汉饰演的角色原本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但由于双方的同性恋情结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可以说,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一样,本来属于势不两立的,后来却成了如胶似漆的。
而这正好诉说的是生活的逻辑,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就真切发生在生活之中,犹如同性恋一样,人们可以不接受,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客观的真实。
当然,对于同性影片的关注也形成了一股潮流,《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蓝宇》《刺青》《男男女女》都纷纷拍摄出来。
在《过年回家》中,有评论称,这是第一部允许公映的电影。
在这部片子中,在短短的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应该说仅仅是故事的最后。
当陶兰一家三口因为5块钱的缘故而其遭受了17年牢狱之灾对于整个家庭的破坏可能比什么都惨重。
影片屡次出现拆迁之后的残破景象也在映衬人物内心那些童颜沉重的心情。
最终的一声叹息,正如托尔斯泰的小说那般将人性的回归书写的如此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
这就是张元,有着耿直的个性,文如其人,其实电影也如人。
谁能说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被禁呢?
其实,在这个一个国度内,恰恰是因为被禁却正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娄烨的《颐和园》和《苏州河》被禁,而这个导演从此被提起。
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被禁,这个导演由此成名。
但是,张元似乎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等待着具有慧眼的人去发掘。
作为国人原本不应该将导演或者演员的个人情感掺杂进其电影中影响甚至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切道德因素的判断不能成为电影的标准。
张元的新女友李昕芸出演电影《达达》的女主角,而与前妻宁岱的婚变也成为人们猎奇的事件。
这些都属于不切实际的臆想。
而更加客观的评价乃是看其电影仅仅看其电影,不能涉及到个人道德上的评价,因为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对于张元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同样应该如此。
这样,才能在电影评价的问题上走得更加客观公正有价值。
这是一次美妙轻盈的、安东尼奥尼邂逅《伊莎贝拉》中的彭浩翔之旅,寻母、叛父、杀人等沉重母题,竟在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uerra的悠扬弦乐和女歌手Gabriella Ferri的轻佻Fado中,变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趣味。
音乐中、镜头下,武汉变成了彭浩翔的澳门,宁波变成了陈英雄的河内。
而达达寻母的无疾而终以及她与赵野情爱关系的暧昧难辨,则像极了安东尼奥尼那些悬在空中没着落的人物和剧情。
囧
死胖子,药嗑多了。
忧美故事僵硬的表达
很早看的,已经忘记了剧情,不过却依稀记得Dada's dance
特立独行在集体主义的地方很容易被非议和排挤,当脏水无情的兜头盖脸而下,女人是要带着笑容迎接还是应该果断闪身反抗?我想起一句话:女人的归宿是“近边总有河,或是井”。因未不仅没有男人会保护你,连同性都会跳出来叉开腿,掐住腰,提高嗓门咒骂你。
还能再烂点不?
张元的这部电影,我不喜欢!!!
没看过
赵薇不是尤物,姚晨不是尤物,但是她们俩的合体李欣芸却是个尤物。
岁月中的光,依稀阑珊!
dada's dance..为什么这么多中差评???
为什么一定要自首?
张元还是嗑药罢,戒毒之后就拍烂片了?
最后的美好还是最初的。
细节处理的挺好,但是总觉得故事架子有问题,都是小情绪积累出的情节,不够深刻
无疾而终 看完有点怀念大武汉 李霄霏原来是从这起步的 讲道理这片拍得还不如李玉
张元永远都是“少了点什么”的感觉
矫情过头了吧
?
女主是大陆陈意涵,台词“我觉得你挺有味道的”感觉是导演的恶趣味吧,还摆在桌面上让大家看。剧情流水账、一塌糊涂,去找妈妈最后无疾而终,回来达达杀了陈叔,女方没跑,目击者的男方跑了,最后女方表白男方后并去自首。。。文艺片拍成这水准,也是无语,最起码人家暖那部就挺好,香川照之演的那个。本来给2星,但是喜欢火车和它的声音再加上达达的性格我很喜欢,我比较内向加忧郁,想找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中和一下,所以,再多给一星,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