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Kekexili: Mountain Patrol

主演:多布杰,张垒,奇道,赵雪莹,马占林,赵一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4

《可可西里》剧照

可可西里 剧照 NO.1可可西里 剧照 NO.2可可西里 剧照 NO.3可可西里 剧照 NO.4可可西里 剧照 NO.5可可西里 剧照 NO.6可可西里 剧照 NO.13可可西里 剧照 NO.14可可西里 剧照 NO.15可可西里 剧照 NO.16可可西里 剧照 NO.17可可西里 剧照 NO.18可可西里 剧照 NO.19可可西里 剧照 NO.20

《可可西里》剧情介绍

可可西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尕玉(张磊 饰)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接下来他们见到了悲惨的一幕:盗猎者逃走,只留下众多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巡山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捕凶手,最终只夺回了一部份的藏羚羊皮毛。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巡山队员和尕玉面临着生死考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波鲁鲁冰雪大冒险家有儿女灿烂这一刻我的心不良家族召唤之物叛逆之声复仇死循环肉搏战宝哥的烦恼最后一间房战斗人4点指贼贼贼捉贼惊梦奇缘之心爱镇魂曲之九霄琴太空狗之月球大冒险哈啰少女湄公河行动品味巴黎笑笑茶楼拳师女孩们在那年夏天20岁的差距假如你很富有赘婿海天雄鹰性梦爱三部曲:爱太空熊猫英雄诞生恐怖笔记两人颂歌

《可可西里》长篇影评

 1 ) 【可可西里】

音乐烘托出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衬托出片中人物悲壮、感伤的心境。

影片开篇的声音强调写实风格,没有任何配乐,强巴被盗猎分子杀死后,低沉、悲凄的音乐响起,抒发了创作者压抑的心情。

这时影片切换镜头,响起了苍辽、沉稳的藏族乐声,随着尕玉访问的旁白,影片开始展示青海特区的风土人情。

巡山队员弹尽粮绝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唱起了《似流水》,喝水的缸子从一个队员手中传到另一个队员手中,黝黑的面庞、爽朗的歌声,表现了巡山队员坦然面对困境的乐观无畏精神。

巡山队员在呼啸的风雪中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以信仰来捍卫美丽的青山、可爱的家园、圣洁的土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人间绝唱。

 2 ) 谁的《可可西里》

仅从题材上来说,《可可西里》的命题无疑是悲壮与形而上的,它包含了生命、信仰、生存境况、人文关怀以及环境和谐诸多当代语境下时髦的哲学词组。

在这一点上,导演陆川再次表现出了在他头一部电影《寻枪》里就表现出来的乖巧以及对主题遴选的敏感。

导演陆川显然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懂得在这个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早已无法打动观众情感的时代,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受众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冲击与提醒。

没有什么比返回原始状态下的直接冲撞更能满足这些早已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习惯性麻木的人们的情感需求了。

虽然是故事片,不过全片里导演采用却是一种类纪录片的手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代包装成“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的一个标签。

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电影表现手法的问题不谈,只从电影内容来谈谈导演的创作动机与片子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图景。

也许出于更深的拓展主题的目的,在片子里导演试图不着声色引入两个对于都市人虽然陌生却兼具视觉与情感双重冲击的异域场景:天葬与流沙。

遗憾的是,对于一个足够严肃并且对藏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观众来说,这种努力却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这里有必要来普及一下这两个中国西部地区地理与文化场景的一些常识:天葬是藏族人对待自己死去同胞的一种宗教化的埋葬仪式,通常是用刀割开死者的皮肉,用石头敲碎骨头,将处理后的遗体置于高崖顶层以供路过的兀鹰吞食。

正因为它的宗教化,所以在进行天葬的时候气氛会十分的肃重,而且天葬有着举行的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通常会是天还未亮的凌晨时分的悬岩顶部,进行天葬时除了死者的亲友和必要的仪式主持者外,还有会一些专门负责看护秩序、防止外人参观的人员。

清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电影里的天葬镜头,就可以发现导演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电影里的天葬是在正午时分一个很普通的土坡之上,一群表情麻木的人四散于遗体周围,而作为第一叙述者的“我”没有得到任务人的允许与阻拦直接就可以过去随便参观。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纰漏都彻底抹杀了天葬所可能带给人的形式与内蕴上的冲击,使得这一切看上去更像一次纯粹对于观众猎奇心理的商业迎合。

同样,作为电影里少数几个高潮段落之一的巡山队员被流沙吞没的片段,也有着一些常识上的漏洞——导演显然忽视了,在可可西里这样的寒冷的高原地带,是不可能有流沙的存在而只会有坚硬到机器都无法敲开的冻土。

着重指出这两点,并不只是因为这些情节纰漏的存在而对电影主题的削弱,更多是因为对于这样一部有着形式上裁切嫌疑的电影,这两点无疑是把握电影创作脉动的最佳出发点。

如果一定要追问导演在这里的创作动机,给出的解释显然只能是因为导演想让观众看到它们,因为导演比观众更明白观众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所以即使不能发生的事情,导演也要求它必须发生——围绕主题取材之时,还有什么能比神秘的藏文化更能迎合都市观众的猎奇口味呢?

而这无疑正是一切真诚和诚实的文艺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所最为忌讳的根本所在,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对艺术无法保持基本诚实、一个只从市场而不从内心自我出发的创作者会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艺术上真正的感动。

失去了真诚的艺术创作,最后难免沦为一场媚俗的商业煽情。

这种来自商业意识的迎合嫌疑同样存在于电影的角色塑造之上,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虽然早已经成为只存在于革命年代样板戏中的历史文物,但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形式的对形象的刻意美化依然是当今商业电影的恶俗特征之一,而《可可西里》中导演在人物塑造上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这种特征的极佳样本,《寻枪》里曾经依靠主题的后现代而很好掩盖了的媚俗气味在这里彻底暴露。

过于形而上的艺术思考常常会被人责于“媚雅”,正如过于对现实的夸大同样摆脱不了“媚俗”之疑。

如果有幸看到过那部名为《平衡》的纪录片——《可可西里》一片的原始素材——我们就会责疑陆川在《可可西里》里对痛苦与苦难放大的动机所在。

我们会发现《平衡》里的巡山队员原来并不是如陆川所讲的那么悲观与愤世嫉俗,在苦难面前并不会如基督救世般的坚忍。

而日泰的原型,那位队长,也没有那么严肃和沉重,他会在大城市的夜市溜达,会大声骂人,面对偷猎者他更不会摆出一幅英雄就义般的圣徒姿态。

艺术允许渲染,但是艺术拒绝夸大,尤其是在夸大的同时标榜自己的“现实主义”,而这种失真的夸大仅仅是因为有可能导致更多的票房收入。

诗人艾青之子艾未未对《可可西里》的质疑是直接而有力的:一个在城市出生并成长的人去发掘一个边疆的题材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情,更何况导演最终所裁取的题材是如此的讨巧。

对电影的制作背景有足够了解的人会知道《可可西里》曾经有个两个版本的剧本,而第二个现成版本最终的结局也是由原来的大团圆的结局半途修改而来。

一个连对自己所真正需要的表达都无法明了的导演是不可想象的,这往往直接导致艺术对市场的妥协,甚至于背叛。

导演在电影里对苦难的贩卖正如导演本人在电影发布会上对拍摄过程艰难的祥林嫂式贩卖,我们即使不能说这种贩卖是刻意而为,至少这种商业意识已经让电影本该所包纳价值思考大打折扣。

米兰昆德拉将媚俗概括为“把人类存在中基本上不能接受的一切排斥在它的视野之外”,反过来讲,把人类存在中人们乐于见到的一切奇货可居的贩卖于人们的面前以赚取眼球与钞票也许是比昆德拉嘴里的媚俗更深的恶俗。

当《可可西里》最终在各大电影节上频频凯旋,当导演带着剧组在各种媒体招待会上眼泪涟涟兜售电影拍摄的艰辛,当早已麻木了声光酒色的都市人对遥远边陲拟化出的粗犷生命追捧如潮时,这一切都验证了导演在这场富含目的性与艺术野心的预谋表演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

遗憾的是,再成功的表演也终究只是一次表演。

从导演精心缝裁的这幅“西域风情”画上,我们已经可以见到一个对表象化媚俗进行超越与深化的时代的到来。

2005-06-18

 3 ) 《可可西里》你们是真正的汉子!

题记:我现在觉得我们是做内容的,不是着重于叙述的语言,你结结巴巴地说一个真理也许更好――――导演陆川当秃鹫背负起亡者的灵魂,当为了信念的死亡一次次悲壮的发生,我们必然明白《可可西里》里出现的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保重”的意义。

《可可西里》本质上这是一部男性电影,阳刚、粗犷和惨烈,可可西里志愿巡山队员以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牺牲告诉了我们怎样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影片没有导演的主观评判,只是通过北京来的记者尕玉的眼睛默默地展示着发生。

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故事。

影片从志愿巡山队员强巴被盗猎分子枪杀开始,让观众近距离目睹事情的严酷性,偷猎者为了追求利润是毫无人性的,马克思的话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当强巴鲜血喷溅开来,我们看见了保护藏羚羊正义所付出的代价,同样在影片最后偷猎者罪恶的枪声再度响起,我们的英雄甚至没能说什么就扑向大地,为了信仰和保护藏羚羊他们以生命祭奠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它的真实和悲壮会让观众自省良心的含义。

记者尕玉跟随他们进入无人区追捕偷猎者的近20天时间里,导演以近乎记录片的纪实手法描绘着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风雪和流沙对生命的吞噬、大量的藏羚羊骸骨和毛皮给我们带来的视觉震颤、偷猎者“道德”缺失的原因,巡山队员的真实的生活,这些全景式的记录让观众自己寻找答案和内在,虽然是故事片但是有了人文记录片的特质,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影片的大多数演员都是非职业的,他们生活化的演出为影片的写实主义定下了基调。

在影片里,导演着重塑造了队员刘栋的形象,他有着缺点但是他在大义上从不含糊,为了营救被肺气肿折磨的同伴,刘栋孤身去筹款,在返归的路上被流沙吞没,这个场景是极具震撼的,导演平静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没有用一点外部的音效来煽情,只是以刘栋沉入流沙挣扎的呼告来表现这份惨烈,这组镜头是每个有良知的人一生无法忘记的,所以,我们应当让世界上所有的人目睹在可可西里发生的一切,特别让那些围着藏羚羊的西方达贵名伶知道羞耻和触动。

巡山队员有的常年独守着一个关卡,艰辛的生活,还必须提防偷猎者的暗杀,是何种力量让他们留了下来,尕玉询问着这个问题,导演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那面高扬在帐篷上的国旗告诉了观众巡山队员留驻的原因,对祖国的赤诚和对故土的热爱,所以他们才有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这些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可敬的巡山队员们,在生与死之间选择的总是良知和正义,队长泰日和偷猎者狭路相逢,面对他们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心。

面对枪口大义凛然的怒斥,导演在他的死负载了对于信仰和正义的理想主义的悲壮色彩。

成为生命意义最好的诠释,中国银幕从此多了一个真正阳刚的人物。

导演的所有细节都是站在理性上的,他没有一味指责偷猎者,而是将他们和生存境遇的无望联系在了一起,有着天问式的悲凉!

当那位曾经被队长抓捕的老人良心发现告诉尕玉出山之路时,可以看到导演内心对人性还是有着希望的,那时一种质朴的相信,相信,所有的生灵内心都有善的一面,虽然有时被残酷的境遇遮蔽,但是,人类和动物的差异在于人类会反思,这是通向良知的路,这是所有生命的希望。

就像在所有的无言里神圣的藏歌声起,导演将一位英雄的牺牲赋予了英雄主义的壮烈和信仰的崇敬。

导演最好的字幕给了观众一份信心。

民间志愿巡山队的义举得到了国家的足够重视,因此建起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藏羚羊的数量正在回升,这些就是英雄们的鲜血和赴死的意义!

陆川,在今年带给中国影坛我们缺乏已久的感动和阳刚,这部电影对观众而言必然是难忘的,因为它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让人思索和共鸣。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可可西里(KeKeXiLi)》2004中国导演/编剧:陆川    副导演:赵祥 温泉摄影指导:曹郁 美术:韩春临 吕东 主演:多布杰 饰 日泰   张磊 饰 尕玉   赵穗 饰 洛桑   赵雪萤 饰 冷雪  亓亮 饰 刘栋片长:87分钟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2004年10月22日 星期五 11时05分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4 ) 题材可敬,导演失败

这《可可西里》拍的确实很一般 —— 场景很真实,道德观很搞笑,剧情和人物都很假。

导演陆川实在是浪费了这样的一个好题材。

陆川说这部片子要表现“人性与生存”,而“放弃了道德批判”。

真的放弃了吗?

根本没有。

只是陆川觉得自己放弃了而已!

这一点在电影的记者角色里反映的最明显,这个记者完全是用一种高于巡山队员的(属于城里面的)道德标准来与队员对话的。

“可是,卖皮子是违法的!

”(指巡山队员没经费时,被迫卖藏羚羊皮的事)“你说我该怎么写这篇报道?

”(指责中)“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好记者.....” (我也无语了)我一直很郁闷我们的电影,为什么老是要添足上这种 “普通村民里面的党员书记” 之类的形象。

像可可西里这种题材,平实的拍原始生态不是就已经满分了吗,加进去这个多余的记者干嘛呢?

要说到剧情漏洞,那真一箩筐的,大部分都和那个记者有关。

比如最后决斗盗猎者Boss的时候,随行的两辆车有一辆跑不动了。

剩下的七个人中只能有一半继续前进,但这一半的人里面居然就有那个记者。

拜托,这是最后最危险的一段路了,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队长都应该带个能拿枪的队员吧,带个记者难道想用闪光灯恐吓盗猎分子吗?

而且那个记者平时唧唧歪歪也就罢了,偏偏却还相当冷血。

自己队员那边伤亡没见他有什么不良反应,队员要追问一下盗猎者的时候却要死要活地去制止。

要是换真实的日泰队长,指不定一脚把他踹不知道哪去了。

但《可》里面的那个日泰队长,在被记者逼问的时候,除了有点非常无力的反驳外,根本就像个默认自己做错事的小孩子。

这是跟盗猎者缠斗多年的队长吗?

莫名其妙、简直莫名其妙透了!!!

除了那个记者傻得让我难忘,在看完这部片子后我唯一觉得有点印象的当然只是日泰队长,其它人根本没有。

而且所谓日泰队长的刻画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只是纯粹比一般队员镜头多而已。

结果,电影就是一个只见林不见木的群体形象。

这东西没得赖账,直接反映了导演的水平一般般。

还居然有些五毛影评人称之为 "一次群体形象刻画的成功",真是欲加之赞,何患无词。

除去剧情和人物,要说更深一点的电影含义。

其实任何关于可可西里盗猎的电影,如果只执着于巡山队员和盗猎分子之间的冲突,而不反映出盗猎现象背后原因的,都只是一般的环保片。

这部电影只是借马占林之口,说了几句就完了,于是电影最后也就是流于普通的环保片了,也谈不上什么“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影片”。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的反映了,估计也就被禁了,还拿什么金马奖呢?

这也是陆川耍小聪明的地方 —— 他的确碰了这个题材,但也就仅 "碰了" 此而已。

我敬佩那些巡山队员,也敬佩所有愿意拍这种题材的电影人,这其中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所有的批评都要因此让位。

陆川曾经在一个访谈里面说道自己:“中国出一个好导演不容易,不要去毁他了;中国出一部好电影也不容易,也不要毁它了!

” 。

我想对陆川说,对不起,你还不是你说的那个好导演;《可可西里》,很可惜,也真不是你说的那部好电影。

再说了,如果你觉得批评能毁掉什么,那只能说是你的气度小,气度小的导演实在不适合碰可可西里这种题材。

PS:其实《可可西里》要是个娱乐片,我不介意得过且过打个两、三星,但像这种程度的浪费严肃题材,失望之余,我只能猛击一星以泄愤了。

 

 5 ) 语录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

1985年之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以满足欧美市场对于藏羚羊绒的需求。

短短几年时间,藏羚羊从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

我们藏族吃肉,刀口对着自己。

这个路上帮盗猎分子带藏羚羊绒的人太多了,我们只能没收,没权力抓人。

每年我们进山,都得埋葬一万多只藏羚羊。

“剥一张皮子给你多少钱啊?

”“给我五块钱。

”以前我是放牧的,放羊、放牛、放骆驼。

现在这草丛变成了沙滩,牛羊没有吃的,死的死了,卖的卖了。

现在人也没有吃的了,所以人也活不下去了。

见到公路上的灯就像见到家一样。

可可西里在我们藏语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这里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

“还是不够。

”“卖皮子。

”确实走不出去就是你的命。

“冷不冷?

穿个渔网。

”“工作服。

”“你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钱也没有,人也没有,枪也没有。

我的弟兄们一年没工资了。

”见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手和脸都脏的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他们进可可西里,女朋友就跑了。

尕玉回到北京写出了让世界震惊的报道。

四名队员因参与贩卖藏羚羊绒被逮捕,但随后被免予刑事起诉。

一年后,中国政府在可可西里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并成立森林公安机关。

原志愿巡山队自此解散。

目前大部分国家已立法禁止藏羚羊绒买卖。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已回升至三万余只。

 6 ) 现实与电影

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直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

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返回后发现情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保持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直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悲剧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应该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 ……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责任。

”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

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青海是在全国数得上的穷省,野牦牛队所在的治多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未通电。

野牦牛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临时工,家属没有工作,每月200多块元工资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

在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巡逻,野牦牛队每次消耗汽油近万元,加上维修、四十多名职工工资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要由自己筹集。

野牦牛队于是和盗猎者们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抓捕盗猎者,但这种行为要靠卖藏羚羊皮来维持。

扎书记生前的解释是,“用已经死的藏羚羊来保护活着的藏羚羊”…… 这就是他们卖羊皮的原因。

回到电影中来,我想,日泰应该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

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退伍军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

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的,他深知这一点。

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我感到了整个画面安静地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马占林,一个狡猾但很善良的放牧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为犯罪分子卖力。

然而,他没有文化,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唯一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争一口饭钱。

他很狡猾,他多次触及“犯罪”,但每次有仅仅是罚款。

他很善良,他让自己的儿子就了巡山队员,他为日泰的死而流泪……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

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

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

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

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

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

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么比较?

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

 7 ) 矛盾的情感

万恶的月考结束了,晚上组织看电影。

原以为会给我们放些打打闹闹的电影来慰劳我们这些可怜人一下,不想放的是《可可西里》,把我们的情绪推到了压抑与沉闷的最高点。

去的晚,于是靠着报告厅的后立柱把电影看完。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这样才能表达我对它的敬畏。

也许电影讲了些让人很难想清楚对错,或曰无法简单的分辨对错的事情。

巡山队固然可敬,他们失去了家庭,一年都没有发过工资,缺人缺枪缺钱,可他们无奈地卖羚羊绒来当资金,这是犯法的。

队长说的朴实“宁愿我坐牢,也要保护羚羊和兄弟们。

”是县里的问题吗?

可巡山队没有编制,理应没有下拨的资金。

于是,巡山队没权,抓人罚罚款,连逮捕的权利都没有。

他们,只能尴尬地生活、工作在罅隙中。

还有刘栋,用一个三陪女的钱,去做保护藏羚羊如此“高尚”工作。

孰是孰非?

翻过来说,那些捕羊人就该是反派了。

高占西是拨羊皮高手,自己说起剥皮“又快又好”都有几分自得。

抓了一次又一次,罚了一次又一次,又逃了一次又一次。

可他真的那么坏吗?

当他回忆起自己种田、放羊也是一脸甜蜜。

可无奈的是,土地沙漠化,牛羊饿死。

他面对或自然或认为的变化,毫无力气。

可重要生存啊!

于是走上了剥羊皮的道路。

说起剥张皮才五块钱,很多人都笑起来。

可我心中却掠过丝丝寒意。

对于这些人,单纯的告诉他们捕藏羚羊的危害,或是罚罚款是没效果的。

相反,他们要生存,这是他们面对大自然变化的本能啊!

他们承受着自然变化最直接的受害者,理应被同情,被接济,却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当队长抛下高占西一行时,说,“走不出这山,就是你的命。

”还不停地拥抱着,说一帆风顺。

他们本来就不是对立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相连。

只是,面对自然,他们选择的路不同。

殊途同归。

说不清的还有自然。

它生养人类,却又粗鲁地吞噬生命,毫不留情。

当刘栋陷入流时,他先是奋力挣扎,可当他越陷越深时,他不再拼搏,而是以一种无比虔诚,听天由命的姿态,一点一点,下陷,下陷,直到面庞,鼻子,嘴巴。

他就这样离开,不留痕迹。

说自然可怕吗?

可没有他,人类又从何而来呢?

活着,本来就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

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突然想到繁星满天,一个队员说:“你在这儿踩的每个脚印,都可能是人类第一个足迹。

”说不清楚的事,就交给缄默的宇宙吧!

不断轮回,自明分晓。

 8 ) 《可可西里》

看完《可可西里》心里缠绕着那份久久不能磨灭的心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无奈的现实终归无奈,谁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

导演之所以用纪实性的电影安排剧情,很大程度上想唤醒我们所有的人类,没有过多的剧情冲突而是简单的顺序拍摄下来,也没有跳跃性的剪拼,目的在于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灵,让观众在残酷的现实中默默的被感染。

影片在画面确实不错,基本上糅合了纪实性作品应存在的价值。

不管是影片的开始还是结局都是安静的让人心疼,多了一份冷静。

影片一点都不矫情、不做作,明确的看到一个冷静稳重和拥有极大震撼力的作品。

这也是一部电影的希望和见证现实的有力处理。

更能彰显影片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呼声。

 9 ) 《可可西里》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上次观看还是在中学时代,记得当时被片中,一个巡山队员送回受伤队员,补备粮草二次进山途中,不经意陷进流沙中的一段影像所震撼,不足一分钟刻画出一个人在在生命线上的垂死挣扎、挣扎后的绝望和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

整部影片没有蓄意煽情,没有刻意爱情,剧情简单朴素,画面冷峻萧瑟,但打动人心的力量非同寻常。

 10 ) 生命与信仰的礼赞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

灯光黯淡,人来人往,模糊了太多关于生命脆弱的思考。

人类用白衣与铿锵作响的医疗器械为生命筑起坚强的防盗门,大段大段的话剧的华丽台词粉饰了生命的本质,让世人以为生命坚强到无坚不摧。

于是,那么多无知者轻易放弃,为死奔命的他们前仆后继,一个又一个。

懒于给他们同情,以为我的同情早已灰飞烟灭。

直到看完《可可西里》,我才发现我的同情泛滥,足以淹没荒漠上这成百上千的藏羚羊尸骸,足以抚慰这些为藏羚羊劳碌奔波的牺牲者。

或许,只是因为我累了,厌倦城市浮华的音响,厌倦万紫千红的夜空,厌倦韩剧的拖沓冗长,直到《可可西里》给予我太多生命的苍白画面,唤起了我隐逸的思索。

影片是从巡山队员强巴的死亡开始的。

在偷猎者的营地,被缚住的强巴亲眼目睹一只藏羚羊被杀过程,没有任何奋力的挣扎,镇定地注视。

他的眼神,不是愤怒,不是恐惧,不是悲伤,是空洞,那是人类在生命的边缘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是一种精神上虚脱般的疲劳。

“来,你把他放了。

”话语中没有任何愤怒,只是平淡地交代。

手下听话地拿出小刀开始解绳。

“砰!

”干脆有力,一滩血溅了那个解绳的人一脸茫然。

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镇定,一场死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结束了。

然而当我还沉浸在强巴的眼神中的时候,更大的震撼又毫不客气地闯入我的视野。

一堆藏羚羊的尸骸,鲜血淋漓,毫无预兆地躺在萧条的旷野上。

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愤怒与绝望了。

可怜的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尽已冷漠到此,无视其它生命的生存,却不知已将自己逼上危险的境地。

老实木讷的人低着头,也许不是老实,是害怕是懦弱是屈服吧,只是在他们脸上竟没有丝毫的愤懑,丝毫的同情。

一个人的死,几百具藏羚羊的尸体,堆积起来的悲沉还能让你如同看爱情剧一样沉着吗?

如果你还能安静地面无表情,那么与雪地上奔跑的他们一同呼吸的你,是否会有一丝窒息感?

与刘栋一起挣扎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细沙在指尖流走的无奈?

一切挣扎归于平静之后,只有汽车孤单地留守,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在自然面前,在可可西里这个美丽的地方,生命的逝去却可以如此平静,如此脆弱,如此凄凉。

接近尾声,日泰与记者好不容易逃离自然的威胁,却陷入了另一种苍凉。

追逐了好几年的盗猎者终于与自己近在咫尺了,可是一拳愤怒与一声枪响,两个人都倒下了。

终于,日泰队长静静地躺下了,带走了他几年的愁眉紧锁,带走了他的愤怒与执着,也带走了他的责任与艰辛。

影片毫不遮掩地将好人送走,留这些无知的被金钱诱惑得没了自我的人们一走了之。

干涩的冷风吹起的细沙抚慰着不甘的心灵,只是日泰队长的脸已经永远的安静了。

黑暗中白布下面的灵魂刺激着屏幕前我的心,如此孤独,如此绝望。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有着璀璨星光的安静地方。

这里的人朴实善良却迫于生计,这里的人老实木讷却趋于诱惑。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如此苍白。

电影过后,有种压抑让人窒息,有种绝望逼迫人心。

我们到底能否记得影片的制作者们为电影付出了什么?

电影能否唤起沉睡的心灵一如敲击我一样容易?

我不得而知。

《可可西里》短评

看了以后感觉人类真的很残忍,以后真的少用皮毛

4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推荐

虽然很深刻 但是明显浮躁的我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

8分钟前
  • rin
  • 还行

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脚啊,哈哈哈

10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真实,震撼,无奈

15分钟前
  • 郭Sir
  • 力荐

在中国,你就玩儿写实主义就行了——无论你看哪个阶层、哪个方面,都能震的你哑口无言、无言以对。那真是一种残酷美~···

17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推荐

哼,投机取巧

21分钟前
  • 脐橙是我
  • 还行

25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还行

题材好!可惜陆川还是唯一拖累题材的因素。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让人心里很难受

30分钟前
  • takinono
  • 推荐

一個人性的思考,一段悲傷的記錄。

33分钟前
  • 五十级皮神
  • 推荐

陆川给人感觉挺事儿

35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震撼

39分钟前
  • 七月
  • 推荐

陆川。。喝喝

41分钟前
  • 大叫驴
  • 很差

感觉难过。

43分钟前
  • Odding
  • 推荐

看的我难受了好久

46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力荐

@2024-05-29 20:08:16

51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7.6/10

56分钟前
  • 陈牛
  • 还行

震撼!

60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刘栋是个年轻的帅小伙,有女孩子爱,一口洁白的牙齿,一根悬胆琼鼻,细细长长的凤眼,跟冷雪肌肤相亲后就昏天地暗的睡了————没听见多情的姑娘拥抱着他说给他听的幽怨的情话.....普通人的生活如此的美好简单,让人心动不已,可

1小时前
  • 海寶貝
  • 很差

你看到“真实”,我看到矫揉造作

1小时前
  • 忙斯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