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这个字,本意有二:其一是说未及成年、即告夭亡,其二则是特指为国而死、牺牲捐躯。
此二意自来没有混用的。
但在 2015 年版本的《麦克白》中,你却分明看得见二者殊途同归。
这么说不仅是指,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主人公便将一群“乳臭未干”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并近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军覆没;更是指这些男孩被有意识地拿来,与开场时麦克白不幸夭亡的稚子等量齐观:如出一辙的葬礼、似曾相识的哀悼,在电影开始后不到十五分钟内重复上演……这些有意为之的主题再现,当然不能不引起观影者的注意。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过早死去、因而恰可以“殇”命名的孩童,让该版《麦克白》在展现出沉郁苍凉、气象磅礴的美学风格之外,又为这部创作于四百年前的阴暗原著,注入了一抹源自当下的殷红血色和暗含锋芒的现实讽喻,从而使影片成了我心中莎剧改编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不客气地说,“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就像一道诅咒,绝对足以使“文学经典VS电影改编”这片本已局势复杂的战场,瞬间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境地:文字与影像、戏剧与电影、古典与现代、精英与通俗,还有所谓的“原意”与“新意”,这些“纠缠的夙孽”在这一刻悉数复活。
对此,各家从来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比之下,改编者能否在保留一分字面诗意的同时,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进而开掘出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阐释空间与生命活力,则无疑是我个人最看重的质素。
倘若具体到《麦克白》,那么在见识了那么多对性格与命运的沉思、对王权与情欲的检点、对苏格兰历史与詹姆士时代的考据,甚至穿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演绎后,2015年的这一版又将作出怎样的开拓?
——这一回,评论家和导演倒是口径一致,一再表示本片最大的创见,便是引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将麦克白诠释为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从而深化了对悲剧主人公的体认和理解。
但是,在阅片完毕后,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历史地来看,以 PTSD 这一现代知识,为麦克白深邃晦暗的内心戏码提供某种学理上的支撑,这无疑延续了莎剧研究中精神分析一派的传统。
然而,考虑到俄狄浦斯情结业已成为了某种大众神话式的陈词滥调,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一种理论(尤其经典理论)在开启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遮蔽?
更关键的是,在看似科学、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 PTSD之成为流行语汇或通俗常识,不正联系着一个远为深刻的反恐(战争)语境?
故此,当我们选择大谈PTSD时,实质上同时回避了对哪些话题的谈论,未始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那么同理,当法斯宾德版的麦克白被轻易贴上了一个 PTSD患者的标签之时,是否有什么东西,为我们视而不见?
以我之见,“殇”之一线在片中的一以贯之,实际上异常清晰地指点着麦克白的心理症结: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士兵(如从阿富汗归来的美国大兵)的战后创伤,而分明是一份亲手将年轻的无辜生命打造成战争兵器的负罪之感。
想想那位被麦克白亲自“武装”、并自此“阴魂不散”的少年兵士吧!
——在高度风格化的慢镜之下,他被麦克白从地上拽起、推向前方,继而惨遭割喉的一组画面,精准地对位于战场上女巫的初现。
接下来,导演更别出心裁地让以下独白,在主人公收葬他(们)时幽然而起:“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
”——这难道不足以表明,在内心深处,业已获封考特领主的麦克白,深知此刻的地位与尊荣,无不来自脚下儿男的英年横死?
恐惧不安,其来有自!
故此,麦克白必然要以葬礼安抚阵亡。
所谓“国殇”,其实质便是以国家之名为杀戮赋义,将厉鬼收编为英灵,把暴毙点化成崇高。
然而,直视过深渊的麦克白毕竟知道,一场仪式并不能将罪行真正埋葬;后者如一片断刃嵌在骨中,于弑君之夜潜回营帐。
在此,导演安排少年士兵的亡魂递上(回赠?
)凶器,不能不说是洞悉了人性的幽微——杀人者的焦虑,只有在又一次的杀人中才能释放;“无名之罪”的焦灼,唯有在“谋朝篡位”的罪名下才可暂得安息。
当僭主向女巫乞灵,群鬼中又是同一亡魂叫他顽强、残忍;因凡母所生,皆难害其身。
彼时,麦克白与其说如蒙大赦,毋宁说如见至亲,一副“还是你对我好”的表情,又怎会料到那预言中的圈套?
……直到真相大白,“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咒诅”,镜头才又一次打回少年冷酷的脸庞——原来一切引诱怂恿,都只是鬼魂复仇的伎俩;所有诓骗教唆,不过是为血债血偿!
所有踩着白骨的居高位者都该记着: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e inventor!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能解释何以原作中的经典段落——麦克白弑君后的疯狂呓语,在片中竟被大幅度删减:照影片的推演,弑君其实远非“原罪”,反倒成了“原罪”的延续,甚至只是某种转喻而已。
同样的,歌蒂亚版的麦克白夫人不洗手(这或许会叫许多观众失望),改擦凶器。
但考虑到那是少年亡灵的回赠,那么她想拭去的究竟是哪桩罪行,就不免引人深思。
不过,倘或回到“殇”的视点,那么更有趣的区别或许是,彼时的麦克白夫人虽精神恍惚,却并非原剧所写的梦游;相反,她亦真亦幻地回到当初那座小礼拜堂内(在本片中,几乎所有有关麦克白夫人的场景都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与神秘色彩),对空无中“想象出来的孩子”(导演语)忏悔落泪。
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笔下,梦游、洗手的情节,构成了对前情中那一句“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的回应;那么 2015 版电影中的这番情节,所指涉的自然是她此前对恶灵的召唤:“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
”当然还有那句令其夫自愧不如的狂言:“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无疑,在导演眼中,丧子(“殇”的另一种形式)构成了麦克白夫人残忍的源头——虽然这未必就是本片的独创,2006年萨姆沃辛顿主演的时装版电影《麦克白》便已作如此演绎;但 2015 版的亮点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份残忍的“底线”,那是麦克杜夫的孩子被活活烧死的时刻——歌蒂亚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所以她当然要向一个孩子忏悔,因为只有这些被无辜残害的年幼生命,才有资格审判。
当那片乱云飞渡、鬼祟出没的高地化为一片火海,这部黑暗、阴惨,甚至连名字也因暴戾不祥而为人讳之不及的“苏格兰剧”,终于落下了其沉重的幕掩;然而,那却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君不见,先王的儿子马尔康,与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这两个曾从麦克白手中奇迹般地逃出生天的孩子,业已举起了父辈的宝剑,并一头扎进那片曾吞噬过万千儿郎的血雾之中!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2012年 BBC专题片《揭秘莎士比亚》中,杰瑞米艾恩斯在解说《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时,脚下那片十字架林立的一战阵亡者墓园;想起了2014年在京上演的话剧《麦克白后传(原名“邓西嫩”)》中,那显然是来自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的幢幢阴影……或许,这才是 2015 版的《麦克白》所试图告诉我们的: 依然有无数的孩子,在被一次次人为地卷入战争的漩涡与死亡的深渊。
比起历史上的什么英雄豪强之登高跌重、王侯将相之身死人手,那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
《麦克白》书籍节奏很快,快到后来只用几句话佐证麦克白的暴政,甚至都没表大家发现原来麦克白是凶手时的场景,又潦草的交代了麦克白夫人的死因……所以,很多剧情要靠脑补,投入的感情要快速转换。
要配合观看舞台剧和电影,弥补了这种缺憾,感受才能更深刻。
推荐伦敦阿尔梅达剧院拍的戏剧,将书中未描写的情节连接清晰。
有些场景设置特别精妙了,只能有现代夸奖界最高标准词语“wo ca”来评价。
《麦克白》电影拍的太好看了。
让一副完美的骨架填上了血肉,看的即心痛又感动。
麦克白在杀掉老国王那一刻,他之前的英勇和好名声都被一笔抹掉,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
麦克白知道会是结果,但他被利欲和恐惧推着走,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内心的野兽被唤醒的那一刻,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书里最后没有表班柯儿子当上皇帝的剧情,但根据书上这一句,-可是帮助他们杀人行凶的党羽,我们必须一一搜捕,处以极刑;我推测,这又是另一段忠良变残暴的故事。
电视剧也是按这个思路把这一段补上了。
因为历史在不断轮回嘛!-迟早总要死的总要有听到这个噩耗的一天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不打瞌睡的状态下,看一部电影《麦克白》可能和看一本《麦克白》的书所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看书我一次要打好几拨瞌睡,原因就在于莎剧的独白、心里描写什么的加一块,简直就是话唠大全,挺烦这种的我。
拍成电影后我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以舞台剧的方式还原了莎翁戏剧的古典韵味,很到位,台词用的古文,也毫无违和感,就像《聂隐娘》里说文言文。
但我个人是比较强烈反对《聂隐娘》这类有意识拍得“难看“的电影的,《聂英娘》同样古典的要死,也唐朝范儿的要命,但有那时间,我宁愿多刷几遍《唐朝豪放女》。
<图片2>话剧(舞台剧),我就认认真真看过一场,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去看了个《九色鹿》,当时看得如痴如醉,入戏太深,回来一口气写了2500字(当时小学作文才要求800字吧)的读后感,班主任给投出去了,再无音讯,升入初中后,体育老师有一天跑到我跟前,说你就是那谁呀,我在报纸上看过你写的作文。
当时我装了个逼,小心推搡了几句就给默认下了(初中那会儿我作文写得贼平庸那种,班上读范文很难选上我的,但又是语文课代表,脸上经常挂不住,而且隔壁二班的语文课代表的作文还要经常拿到我们班来读,日子简直不好过)其实我压根不知道体育老师在说啥,哈哈。
后来思前想后,可能就是那篇读后感了,我在报纸上就投过那么一次文章,但隔了一两年还能在另一个地方听到它的消息,也挺邪乎的吧。
还看过《恋爱的犀牛》,大学那会儿迷段奕宏,耐着性子在电脑上看的。
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大。
书面对白、内心独白、符号、象征、仪式感,舞台剧的这些元素也遍布在电影《麦克白》中,电影、舞台技巧的混搭,使《麦克白》显得很另类别致。
说是英文版的《聂隐娘》,从影片的质感和诉求来感受,倒更贴近《东邪西毒》《冬眠》这类电影,万里的黄沙,化不尽的冬雪,霸占着主屏,孤独苦闷的主角经常被摄影师困在视觉的角落里呻吟。
故事退居其次,重头放在了气氛的营造和渲染上,感染里很强。
《麦克白》的故事在莎士比亚时代是新鲜的,被后来者从6世纪一路模仿抄袭到21世纪,估计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感兴趣了吧。
所以改编莎剧其实不是个好活,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被爹妈生出来就定型了,变着样儿拍还是那副德行,想拍得美美哒,只能美图秀秀了,《麦克白》就像一张极尽所能P过的素颜照。
<图片3>
对比渲染是《麦克白》玩美P的利器,电影的气氛就是它俩搞起来的。
麦克白篡位登基后,影片内景的构图多数时候是封闭的,墙壁和人群死死的将麦克白框在中心,没有出路,唯一透光的窗户,也被窗外的雾气充盈。
切换到外景后,麦克白所在的城堡也被大海和邓西嫩围困,低沉的马头琴,幽怨的小提琴交错响起,麦克白被单独置于旷野和群山中,弥漫的浓雾,像那《冬眠》中化不去的雪景,笼罩在麦克白周围。
影片在内景的压抑和外景空旷的孤立无援中来回切换,不厌其烦的模拟着麦克白的困境,韵味十足。
<图片5><图片6>影片的渲染对比大部分跟颜色有关。
灰色是影片的主色调,浓雾、浑浊的天空,黑衣、黑暗的内室,受影响的不光是麦克白,出镜的很多人都是一副灰头霉脸的揍性。
颜色的同质化起引导强化的作用,大部分用在了外景上,主打冷色。
但在室内,却更强调颜色的反差。
室内的麦克白处在暗黑之中,却在多数时候被蜡烛暗黄的暖色包围,冷与暖的交织矛盾般共存着,形成了一种昏昏欲睡又错乱清醒的无眠状态,那正是麦克白的状态,正如麦克白弑君后所说:自此,我杀死了睡眠。
这种颜色反差还集中出现在了落幕的决斗中,预言中的大火烧到了邓锡南森林,也烧尽了笼罩全程的冷峻,它象征着麦克白的毁灭,也象征着被善良背叛了的麦克白式懦弱的毁灭。
<图片8><图片9>我觉得还存在一种比较露骨的对比——表情(如果是牵强附会,就当我啥也没说)。
麦克白和她夫人的表情很丰富,在喜怒哀乐痛病燥之间来回切,而与两人处在同一景别中的很多角色神色清一色面瘫,像一棵棵冷杉,这种静止和动态的对比,很有可能是为了让这两人显得更加喜怒哀乐痛病燥哦,你们再好好想想。
<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法鲨吧,歌迪亚演得也跟他很搭。
法鲨真的是好莱坞罕见的演员,他的表演几乎能为每一部参演的影片加不少分。
个人认为法鲨在当年的表现之中比小李子更值得一座小金人;这部影片压抑而愤懑,填满了对麦克白暴怒篡权之前心中所有的欲望。
整体好评,但是细节有些做的不够。
世界不能没有麦克白来告诫人们压抑心中的邪念,就像宗教不能没有对地狱的描述来劝人向善。
痛苦的本质来源于不公,也来源于世间一切邪恶。
只有对自己的邪念和欲望有足够的压制,人才能摆脱痛苦的轮回。
我想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麦克白》的主人公并不是弑君夺权的麦克白,而是为苏格兰人民铲除暴君的Macduff,那就是一出皆大欢喜、拥有完美结局的戏剧。
或许它就不会再是莎士比亚笔下动魄人心、惊艳百年的四大悲剧之一。
它存在的意义就仅仅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了,或许会淹没在百年岁月里,成为“完美而无趣”的范本。
这是一出伟大的悲剧,以至于我不能用正义的眼光审视和批判麦克白做出的暴行。
如果你带入麦克白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伟大的功绩、去怜悯这个老国王带领下的满目疮痍的国度,用他的耳朵去听三女巫近似恶魔低语一样的蛊惑、夫人理智近乎残忍的劝说、邓肯国王毫无保留的青睐赏识,我想你也会动摇的。
人的欲望需要极度的释放,可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的绳索牵制,悲剧也许在此时就暗埋了。
“这是什么手!
啊!
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
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当麦克白被欲望折磨,跌入深渊时,他就无法再得到雄心壮志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正义的野心给他带来的惶恐不安。
他强烈的野心和熊熊燃烧的生命力使他变成了一个英雄,也将他推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所以我们无法判定麦克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内心里,善与恶的种子是交织生长的,既然善能结果,恶又何尝不能?
三女巫是命运的象征,它许诺麦克白走向荣誉巅峰,又暗示这会是一场悲剧,命运无常,大抵如此。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
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
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
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
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
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
很形象,很深刻。
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
于是终致疯癫。
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
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
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
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
但风格优于庸众。
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
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
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分析电影《麦克白》与《蜘蛛巢城》同讲述的莎翁悲剧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新版《麦克白》想到的通常都是“老故事,还想玩出什么新花样?
” 确实,莎翁的《麦克白》在电影和戏剧舞台上都已经上演过不知多少次,这部最新的《麦克白》没有将情节和语言大过变动,没有穿许多戏剧版本中的苏格兰裙,没有像黑泽明那样把莎剧拍出异域风情……如果要说它的进步,便一定是在摄影上了( •̀∀•́ )镜头运用的大气十足,真正的将幕帘布前的莎剧搬到了大银幕跟前,废话不说,上图一睹<图片1><图片2>开头的战争场面影调阴沉,暗淡,雪峰高原之上更添几分雄壮的历史史诗感,添加婴孩葬礼的部分更渲染麦克白的内心压抑,为之后他对班柯父子的嫉妒作了铺垫。
女巫直接混在了杂乱的士兵中,显得突兀而有了不真实的虚幻感。
麦克白的悲剧有其复杂性,可分为荣耀,逆转,孤立,血腥的麦克白几个层次部分。
莎剧中通过着重表现麦克白的内心冲突去着力揭示人物灵魂中的善与恶。
而促成麦克白变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麦克白夫人——一个莎剧中经典的蛇蝎野心女形象。
<图片4>当电影中展现麦克白夫人“激励”他丈夫篡权时,镜头前景为麦克白夫妇大面积为阴影的脸,后景则为燃烧的熊熊烛焰🔥,仿佛预示着两人心中如火般的野心和急火攻心的私欲。
杀邓肯的片段中,麦克白身后有许多摇曳着的蜡烛,不知为何让我不由想到了《英雄》里无名与秦王之间的一排排蜡烛,蜡焰如心,心不静,烛焰则摇曳不定,此时的麦克白内心也一定是心念杂乱的。
在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进行了简单的声画对位,他按照她说的做了……过程中仍闪回出现许多心理蒙太奇:战争镜头的回忆(高低速摄影的剪辑,黑暗的转场,马蹬前蹄的暗喻……)最后的一战色彩瑰丽而凝重<图片5>
仍是一波一波的逆光剪影(美美哒👍)看到用浓雾来渲染气氛的不觉就想到《蜘蛛巢城》
当年的画质虽然很渣,但是营造出雾的感觉来又增添了些东方氤氲美,体现迷幻,不祥。
同样在麦克白夫妇二人共谋野心时,《蜘蛛巢城》里是这样的
三船的表演一直具有能面“平太面”的威严感而山田五十铃则显得更淡定而端庄,更符合淡定心机婊的特点😌。
而我自己感觉《蜘蛛巢城》在戏剧性处理上更有料一点,比如班柯鬼魂出现在宴会上的片段,新版《麦克白》表现得并不是太另观众惊讶(难道是暗色影调的原因让我一开始并没发现班柯的鬼魂跑到了麦克白的位子上,反而经常因为画面太暗而从我的平板屏幕上看到我自己的脸╭(°A°`)╮还是几个配角演员长得比较像——这仅仅是我自己想法,表介意😁)下面看一下《蜘蛛巢城》里这个画面就能知道有多……吓人
三木(班柯)鬼魂是随着拉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眼里的,之前从三船的表演中便能发现那种一触即发的恐惧感。
如同看恐怖片先从被害者眼神里发现异样然后镜头一拉……女孩子们可以闭上眼睛了😜连麦克白夫人最后的发疯,《蜘蛛巢城》中都表现得极其传神,不是空洞的念独白,而是麦克白夫人像中了魔怔一样不停地洗手,山田脸上也出现了日本能面“曲见面”的脸谱,显得外表狰狞内心坠落而扭曲
最后麦克白的死,黑泽先生也设计得别具一格,找来有名的神箭手进行真射,演员真实表演被群箭射击的场面(为了电影拼命啊),麦克白最后的挣扎和绝望感更是让人深感无力回天。
最后再说回来《麦克白》是莎剧中悲剧环境最为阴沉的一部,莎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创造并描绘了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超现实形象,来突出紧张阴暗的气氛,反应人物心理真实。
如同女巫所说的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既写出了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又写出了美向丑转化的悲剧性,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之歌。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注:转载需经作者本人同意。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片头的战争是寂静中乍现的吵嚷,是无声的杀戮与罪孽中断断续续的爆发。
阴沉的天下是疲惫的人们,脸上涂着蓝色的图腾,身着破破烂烂的不能称为盔甲的东西,挥舞着锈浊的沾满了血迹的利刃。
麦克白就在其中,彼时,他是无所畏惧的忠善的将军。
浓雾中女巫的身影渐渐显现,她们留下短暂的却充斥着魅惑力量的预言,她们对麦克白的指令充耳不闻,只是再次消失于浓雾中。
将军的野心从此种下,他不顾朋友的睿智意见,对王冠的渴望冉冉升起。
他那美丽的爱人,湛蓝的双眼和苍白的皮肤掩盖不住她血淋淋的乌黑的心。
女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宁愿冷酷席卷全身,她的怂恿无疑成为点燃麦克白欲望之火的最后火苗。
从此,幻想与恐惧占据了麦克白。
他似乎什么都不怕,似乎什么都能做,又似乎疑神疑鬼,对那几个赋予他“未来国王”的女巫深深迷信。
他的仁爱与正直无影无踪,他早已忘记最初杀戮的目的。
他曾是平息反叛的忠国之臣,却已然变成令人畏惧厌恶的无情暴君。
他曾经爱得愿为之放弃仅存道德的妻子,去世之后也只换来他的「她终会死去」。
他不是不再爱她,而是利欲的熏臭、权力的罪恶、良心的质疑、狂妄的自大蒙蔽了一切。
敌军将临之时,麦克白坐在偌大王宫中央的王座上,四周空无一人。
这似乎也暗喻了他的处境,被名不副实的权力包裹,却渐渐孑然一身。
这不仅仅是一种孤独,更是无人与之为伍的印证,他已经失败了,他失去了曾拥有的敬仰、忠善、友谊、爱情和本性。
片尾的战争是麦克白一人的抵抗,他在命运来临时不愿相信,却最终在将杀死眼前之人时失去了全部信念。
到了最后,他也忘了他在坚持什么。
甚至说,他想过吗?
他真的想要做国王吗?
还是仅仅的对权力的野心呢?
他以垂头跪地的姿势死去,最后换来的只有战士们对他曾有的伟大的一句哀念。
然后他以那样屈辱的样子,永恒地跪在那么多人前。
他视为草芥的战士,甚至没有一个回头看一眼他的,这终究是一个悲剧。
那曾经令他兴奋的女巫们,再次无所表示的离去了,她们像是恶魔般短暂地带来令人沉沦的欲,却终将收回陷入囹圄之人的生命。
一片血红,他的短暂的国王,也是这样混沌与血腥。
而最后的孩子,手持长剑,向着更加纯红的望不见前路的远方奔去,他如预言般登上王位,但等待他的,也是又一片暴虐的血与火罢了。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晴光,永恒地笼罩在阴沉的氛围中的,是一句句诗歌一样的话语,这是一个史诗,是从开始就注定悲哀的浪漫的史诗。
-2024 03 02观看
我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莎翁的粉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导演夹带私货不要太明显,完全就是借了个《麦克白》的壳子,剧情,剧情没讲好;莎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啥都没看到。
你只能看到导演在不停不停地搞光影啦摄影啦色彩结构啦,乍一看,哇,好艺术啊!
这见鬼的艺术和莎翁有半毛钱关系?
甚至为了这见鬼的“艺术”,原著台词大幅砍掉,不仅砍台词,还砍剧情,砍人物,甚至还有嫁接的,把后面的剧情台词提前挪到前面来,后面干脆就开天窗,不演了,啥也不演了。
导演你是觉得自己比莎翁更了不起是吗?
你到底在干嘛?
你在搞什么乾坤大挪移?
搞原著算了,改编嘛,哪个改编不搞原著,非得显得自己是认真干了活的,不搞点事情都不叫改编。
你要是改编得好,我无法可说。
可是你在搞什么呀?!
我不仅看了原著,还看了另外两版话剧,和一版歌剧,加上这部影版,我看了得有四个版本的改编。
这四个改编中,电影表现得是最枯燥的!
诡异阴森,完全丧失可看性。
苦大仇深非常严肃(男主甚至让我觉得变态)。
别扯什么光影艺术了,电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是讲故事,你表达了个屁,你就是难看!
难看得要死,故事讲得稀巴烂,国王去爵士家里做客,好家伙,住帐篷。
我还以为剧组就这么穷呢,结果后来居然是有宫殿的。
好嘛您,国王住宫殿,爵士睡帐篷,谁不反?
原著里有睡帐篷吗?
导演你就为了拍荒原,你强行让一个皇亲国戚睡帐篷?
真就追求所谓的美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呗!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评分都太高了,有多少人是为了莎翁才给的这么高的分啊,可是你们真的误会了,莎翁的戏不枯燥!
真正枯燥的是这部电影啊!
这导演之前的作品我瞄了两眼,全是低分。
这部能有这么高的分,真是托的莎翁,关键他还把莎翁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台词,台词砍了;人物,人物砍了;剧情,剧情砍了。
原著的光辉是一点没沾,全都是自己的私货。
浪费演员!
对,我忘记讲演员了。
影版的夫人感觉上蛮贴近原著的,冷静狠辣。
但是我也挺讨厌的,哪来这么多亲密戏,宫殿那场给我看吐了,我就是在那里觉得男主变态的,像个毒蛇似的,黏腻冰冷恶心。
最后,我要说,导演我一生黑。
又到了电影节固定项目之熬夜写影评之时qwq今年我私人的电影节开始的有点晚,这部麦克白是刷的第一部,看完了以后第一直觉是不枉我睡五个小时就爬了起来。
导演极度写实又极具诗意的风格和镜头语言起码我是喜欢的,而配乐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我不会告诉你好几次有种burn the witch的即视感,大概是loop多了)。
弦乐和鼓点与大量的慢镜头和蒙太奇相得益彰天衣无缝,让整部影片几乎呈现出一种音乐录影带之感。
(看电影到现在我最服的弦乐在配乐中的运用一个是汉斯季默的蝙蝠侠主题曲,另外就是这部片。
寂寞叔的弦乐还原了在黑暗隧道中疾驰而过的声音——我小时候经常乘坐隧道巴士,曾一度把那种呜咽般的呼啸声当成混凝土之上江水的湍流不息,后来又想象成鲸歌。
而这部的配乐则像是荒凉高原上粗粝、沉重、抑郁、诡谲而不详的风——命运之风,直接灌进耳朵里。
)于是我回来查了一下,发现导演和作曲原来是一对兄弟。
本片导演,Justin Kurzel,今年41,比他弟弟,本片作曲Jed Kurzel,大两岁。
兄弟俩出生在澳村一个宁静的小地方,打小就感情好,也很有竞争意识,因为一直一起打网球玩橄榄球。
大了以后哥哥进城【划掉】去悉尼读布景设计,弟弟跟到悉尼组了个乐队叫The Mess Hall(餐厅。。。
真朋克)。
一开始哥哥在团里担当贝斯手(自学的,大家懂的),但感觉玩乐队没啥出路就退团了,The Mess Hall就剩下了吉他和鼓手,结果后来却红了。
哥哥心里很不舒服啊,弟弟成功了,结果自己还碌碌无为。
但是他踏上导演道路也是因为弟弟,弟弟当年请他为乐队拍MV。
Justin就赶鸭子上架了,原话是“I had no idea; I just got a camera and shot something. Jed just trusted me completely.”MV放出来以后反响居然不错,于是哥哥就这么踏上了导演的不归路,一开始是给弟弟拍MV,然后开始涉足电视广告和short film。
(我看到这一段猛拍大腿,果然我的直觉是正确的)而Jed则几乎包揽了哥哥导演的所有影片的配乐,从Justin的长篇处女座Snowtown到最新即将上映的Assasin's Creed。
话说他还写了Slow West的配乐,所以加起来Kursel兄弟和法鲨已经合作了三次了。。。
虽然导演路是他推着哥哥走上的(Snowtown也是他说服哥哥接的),而且兄弟俩各司其职,但是却能灵感相通,互有裨益。
用Jed的话说就是“I can send things to Justin and he can fill in the blanks. I can send him a piece of music that is completely unfinished and rough, and he can fill in what's missing.”别人都做不到那样。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暗搓搓地萌了起来。。。
(艸)这种互相支持互相inspire的模式我太喜欢了啊!
哥哥最down的时候也是Jed在支持他,“好像他才是年长的那个”;而弟弟对于自己作品不自信的时候也会完全信任哥哥的肯定。
当然兄弟俩也会一言不合“去你的”(FUCK YOU),但是在作品上的争论都是良性的。
以上内容都来源于 http://www.smh.com.au/good-weekend/two-of-us/two-of-us-justin-and-jed-kurzel-20141014-115qxd 这篇报道。
兄弟俩还都谈到了他们父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总之,就是这种建立在骨血和灵魂上的默契,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可以说是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我就夸张了,咬我呀),在大屏幕上看绝对是享受,太他妈享受了,一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不禁有些难过。。。
当然了一部电影不是光靠画面和配乐就够。
演员不用说了,除了个别配角有点呆(没错演Malcolm的小伙子我说的就是你),法鲨马良都贡献了各人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法鲨不用说,演啥都能让人心碎到恨不起来。
而马良姐,一个法国人演莎剧能演到这份上,还有演员都能哭得很好看的技能真是太厉害了_(:з」∠)_马良姐最后那个长独白镜头哭得人心颤,而法鲨那毫无预兆的一滴泪简直神了,大哥能传授一下你单边流眼泪的技能伐!
另外大家苏格兰口音都说的很不容易的样子,主要角色演员里没一个苏格兰人,还好有英语字幕。。。
(想到了下午看的让英国人演美国人美国人演俄国人的某片= =)就编剧而言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这肯定会有争议,上网一看果然评论有两极化趋势。
值得赞扬的点是剧本开辟了新视角,也确实是诠释出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麦克白。
但麦克白主线太强,其他人物线就弱化了。
故事的核心也不是特别鲜明。
莎翁的剧本一大特色就是核心鲜明,一部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例如罗朱就是仇恨会抹杀美好的事物,麦克白则是欲望导致沉沦,沉沦招致毁灭。
当然了从其中的不同侧面会衍生出无数次级的解读,这也是莎剧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一次次的解读赋予它新生——The original is dead,long live the original。
但是到了新的时代,尤其是多线叙事流行的当下,一个核心主题已经不够用了。
这部麦克白起码有三个主题:战争使灵魂千疮百孔(不停的闪回,对PTSD的描绘,这种痛苦和弑君杀友的负罪堆积在一起,最终把麦克白摧垮),原主题,以及权力的争夺生生不息(麦克白对权力的渴望,掌权后就担忧权力不能稳固,以及最后鲜红的预示镜头)讲真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能塞下一个主题就不错了,这么三个主题起码拍四小时才够。
(顺便不得不抱怨一句,现在商业片时长的潜规则毁了多少电影的展开啊,然而现在已经不是美国往事的年代了。
)另外上IMDB一查,三个改写编剧,难怪了。
抛开主题问题,我觉得有些新增内容加的还是不错的。
例如最后麦克白夫人近乎癫狂的呓语镜头一转,让观众看到她独白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早夭的儿子。
这与她之前劝丈夫动手时“即便是我奶的孩子我也舍得砸碎他脑袋”的言语对比,也是映照了麦克白夫人的崩溃——她终究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铁石心肠。
(忍不住吐个槽,那些以为死去的青年战士是麦克白儿子的是怎么回事啊,还有以为麦克白夫妇生的是女儿的,外国小孩长得萌也不至于完全认不出吧,居然还有说那是麦克白夫人心中纯洁善良的过去的麦克白的。。。
你们真的有看片吗?
)另一部分就是最后的镜头了。
稚子接过利剑,也接过对权力的争夺和莫测的命运,最终湮没在滚滚血色之中,真应证了那句,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开头的慢镜和快镜穿插我就不太适应,其实我特别怕看这种拍摄手法的片子,尤其镜头的哥特式宗教味很浓厚,会引起我的感官不适。很容易让我想起浮士德。
接受无能
加冕仪式那场戏加得挺好
为了纪念前两日莎翁去世四百周年特地观看。风景太美了,摄影,特效也很赞,基本都是原著台词,法鲨和歌迪亚发挥出色,台词念得很顺耳。
2018-10-19 标记的想看。太压抑了!
没看懂
应该是电影而不是戏剧不是吗,感觉这个片子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真的美哭了,以及法鲨神来之笔的一行泪。
文言文,超难懂的英语。莎翁的语言,极慢的叙事,苍凉大气的摄影,最后血红的天空,逐步描绘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法鲨和马良两人表演都很赞,法鲨出演了最性感的一版麦克白,从水里走出来那身材...马良继续控场,英音无压力。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并没有讨好观众。
为了看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特地看的,结果也没多大帮助。
服气导演,拍了个死气沉沉的跟鬼片似的名著电影,拍出来到底有何意义?体会台词不如琢磨原著,感受戏剧魅力不如真正看戏剧,一场电影留下的印象只是偶尔华丽凄美却毫无意义的画面,所有演员像木偶一样悲痛的表情,这种电影毫无魅力可言,差评!
近几年看过的莎翁剧里最喜欢的,不仅仅是各种腥红,还有滚动的压抑和神还原的台词。的确有很多舞台剧的痕迹,然而这本是人间一出悲剧,该深究的毕竟是欲念如何摧毁了本来需要的自持
视听盛宴!!!气势磅礴的配乐加强精雕细琢的画面,一定要到影院中享受这种山呼海啸的效果!导演的电影美学完全是我的菜,快被那些慢镜头给迷死了!马良法鲨真是般配,完全没有舞台感的细腻演绎加上改动甚少的古语台词,混在一起居然产生一种很惊艳效果。最后,千万不要轻易听信算命大仙的话啊!
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鸡肋的存在
一部比较成功的改编,画面、色彩、场面调度大气磅礴,充满史诗感,又与戏剧特点很好的结合起来,法鲨在这部里演的比《乔布斯》好太多,但是,还是认为歌迪亚演的更出彩。另,浓重的苏格兰口音以及古英文如果不看字幕真的很难看懂(可能就像外国人看聂隐娘的感觉吧...)
三星半。马良好美好美好美,法鲨略有点用力,整体气质特别美,构图摄影美如画,就是觉得有点慢,然后共鸣感不强,杀国王前后特别棒,特别冲击
莎翁的经典悲剧,欲望使人堕落,这是真理。
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和权利的游戏拍到了一个档次……的烂
画面太美妙,剪辑太美妙,原本是期待麦克白夫人的可惜着墨太少。
台词和摄影 的数学式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