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为虾米呀收获金像奖七项提名,自家的孩子自家爱今年的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已经公布一段时间,几个热门奖项的提名都是去年的熟面孔。
但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终于有了点新意,《点五步》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继去年的《哪一天我们会飞》和《王家欣》后,香港青春电影再度出击,并且继续摆脱以往惯于的“残酷青春”和“颓废青春”主题,作为一部难得的体育题材港片,本片目前在内地的关注度似乎并不高。
片中对去年香港的敏感问题有所涉及,但毕竟还没有到作死的地步,所以境遇好过去年金像奖上的《“陈奕迅”》。
影片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点五步》以体育励志+青春成长为主体,同时在激荡的青春之外,流露出对时代境遇的思考,从而将表达的主题向外延展,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和影响。
本片共计入围最佳电影、最佳男配、新晋导演、最佳新人(两位主角双双入围)、最佳摄影、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七项大奖,算是金像奖对自家“孩子”的鼓励。
并且本片获得了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支持。
比《陈奕迅》高明到哪儿去了和去年最佳影片《“陈奕迅”》相比,《点五步》丝毫没有那股鲁莽的气息,虽然塞入了许多额外的“私货”,但都巧妙的融进了时代的脉动里,主人公述说着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在影片首尾将“不想输”的心境反复强调,画面配以去年的香港“和谐”事件,其中的寓意便有着多种解读。
你很难去判断他的立场,但却真实地感受到了劝人拼搏的能量,至于将这能量灌注给了谁,用以何种目的就见仁见智了,这是新人导演陈志发的聪明之处。
主题曲《沙燕之歌》里,类似“最后信念会逐渐觉醒,愿你知每步每步和谁奋斗;拼命过去追求,愿你知每日每夜为何而斗”这样的歌词,终归在催人前进,并没有浑浑噩噩地陷入到对过去时光的单相思里。
影片最后再次将镜头对准去年香港那片敏感地带,借此抒发人生感悟,好在依旧让自己的立场笼罩在暧昧模糊的范围内。
狮子山下,怎能不言香港精神?
体育励志+港人精神影片中港人的荣耀感不仅仅是通过在象征着香港精神的狮子山下,本土的沙燕队战胜台湾、美国、日本等强队获得的。
主人公从屋村里伴着苦涩与艰辛一步步走出来,与香港的岁月变迁并肩前行,一场无人知晓的棒球比赛,一次鲜为人知的胜利于是被电影无限放大,正中时代下怀,以小看大,鸡汤的温度刚好。
想起当初《岁月神偷》里那句“人生总是一日难一日佳,过去的总归是好日子”,便能理解为何香港人在电影里一次次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但回忆的目的理应是振作精神,而不是“招神唤鬼”。
影片里廖启智扇在队员脸上耳光七连击,也希望扇在一些阴阴作祟,祸害香港的小人脸上。
在影片的故事层面,《点五步》虽拥有青春励志电影最标准的配置:在严厉苛刻的“魔鬼教练”带领下,一群来自社会底层家庭,被人看扁的坏孩子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种种磨砺,最后重新认识自己,获得荣誉与成长。
导演将这个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的体育故事重新包装了一下,棒球队的成长并不是唯一的故事线,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成长轨迹之外,导演更想借机讲出这个城市的故事,进而让影片主题变得更加厚重。
这点来看,《点五步》就没有日系体育青春片那样单纯。
在母亲的离去,暗恋对象的名花有主,挚友的重伤面前,一场比赛的胜利,意义其实似乎微乎其微,但它为这群青春期的孩子找到了一个出口,一个通向成人社会的出口,至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人生。
于是这一点便准确的切合当下港人的心境,每个人都希望改变现状,而《点五步》给予了他们一个“不想输”的理由。
赢日本,战美国,至少精神上满足了!
亮点:电影原声、《Touch》与摄影《点五步》的电影原声由去年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差一点我们会飞》的作曲人戴伟操刀,这次继续入围,成为影片的亮点。
在这里推荐其中的刘敬雯演唱插曲《Seems Like So Far Away》,难得在香港青春片里听到这样较为大气的歌曲,就像影片不拘于单纯的青春念想,奋力冲破了过去颓废的情调,虽有感伤,但却不阻成长。
而另外那首主题曲《沙燕之歌》则是走励志路线,可以挪到如今的港人身上,成为一首打气加油歌。
在某种程度上,它和张悬的《玫瑰色的你》有些相似功效,只希望不要被冠以错误的情感解读,去驱动错误的理想......
最不单纯的日系体育漫画之一...剧中出现的《棒球英豪》(《Touch》)漫画,几乎就是棒球圈的《灌篮高手》,但不同于《灌篮高手》的简单热血,《棒球英豪》在体育故事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刻画了青春期男孩与女孩的成长,所以并不是那么“单纯”,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爱情启蒙漫画......我个人在初中、高中、大学看了4遍,每一次都能有所收获。
另外影片在最后表现两位主人公不同命运时的交叉剪辑也相当精彩,镜头呈现较为大胆。
《点五步》的金像奖前途预测本片虽然入围七项大奖,特别是最佳影片奖,但作为一匹分量并不充足的黑马,或许最终只能充当陪衬,其最佳影片的竞争对手无疑在各方面都更加成熟,能够入围,便已是一种荣誉。
若要预测有希望最终拿奖的项目,个人看好“最佳新人奖”——毕竟两位主角同时入围,增加了获奖几率......而另外一个有希望获奖的项目便是“最佳电影原创音乐”,当然也得过窦靖童《Ii’s Not A Crime》这一关。
至于最佳新晋导演,因为《一念无明》的黄进已经捧得一座金马奖杯,而曾国祥除入围新晋导演外,也同时在最佳导演的入围名单中,若曾国祥赢了《树大招风》的导演三人组获得最佳导演,那么留给《点五步》导演陈志发的机会就很大了。
棒球隊的靈魂人物 ── 投手掌控球隊生死大權,踏上投手板的一瞬必須開始投球,分析攻手的風格、準備動作,與隊員足夠溝通固然是成功必備的條件,保持堅韌的心態而蓋過積分大幅度落後的壓力與恐懼,儘管對手的實力遠超自己球隊,球場上瞬息萬變的競技狀態能製造翻盤的契機。
作為命運共同體的隊員們除了眼前的擊球與投球,亦須學習坦然失敗激發隊員鬥志,避免呈現潰散心態,一球未能定出勝負,建立心理優勢才能劣勢中負隅頑抗。
片名寓意棒球場上每個人的零點五步足以影響整隊球隊,我們無法全權控制人生的賽場,踏出這點五步的控制權全權掌握在我們手上,誰也不想一嘗失敗的滋味,更加不想因膽怯導致失敗。
命運弄人,許多時候我們還是倒在了起跑線上,儘管如此,其後還是會犯下一樣的毛病。
還記得小時候橫衝直撞、稚氣的自己嗎?
那時候的我們猶如脫韁的野馬,毫不猶疑地向著目標加速狂奔,毋須經過內心角力,學會拾起青蔥歲月的回憶,鼓起勇氣邁出這點五步。
青春總有遺憾,嘗試過後直視失敗的遺憾,與內心角力而停留舒適區的遺憾,最少我們該懂得如何抉擇。
《點五步》根據香港真人真事改編,1984年生於基層的阿龍(林耀聲飾)和細威(胡子彤飾)是一對成長在公共屋邨的頑童,就讀沙田區Band 5中學,盧校長(廖啟智飾)成功力排眾議爭取資金,於校內成立一支名為「沙燕隊」的棒球隊,以團隊運動教化校內頑劣男生,他邀請阿龍、細威等人加入。
義氣、汗水;針鋒相對、大動干戈;處事的凌角、性事的好奇,無不少年事。
波瀾壯闊的香港前途問題,似乎不是年少無知的主菜。
一場場棒球比賽是有形的爭鬥,無形的風波卻圍繞著阿龍與細威間展開……球場如人生,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被重新刻上一個分數,片中Band5中學的學生被標籤成頑皮、火爆、討厭學習的「有問題」學生,盧校長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成功化腐朽為神奇,讓這群學生學會團結精神,重新拾回人生意義與建立未來目標,而這個分數隨著踏入人生新階段而被更改。
球場如人生,目標近在咫尺卻遺憾錯過,在球場上被失落、不甘的情緒圍繞,縱觀球賽,一次的失利只屬球賽的一小部分,勝敗並非單由自己的一次擊球、一次接球控制,把握第二次、第三次機會,吞下失敗的鬱悶聚精會神迎接下球的挑戰,即使出局後亦有兄弟頂上。
人生的種種難關無法輕易逾越,接納失敗尋求進步法門,我們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咬緊牙關,回望背後尚有家人與朋友的支撐。
每個選手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他們只須恪守本分,妥善完成任務,加以十二分的熱忱,團結合作自然能開花結果,故事中球隊成員克服主力投手離隊困擾,披荊斬棘順利殺入決賽,有賴不同崗位的配合,盡量減少自身失誤,這支球隊才能走得更遠。
阿龍認定只要不點破母親出軌,父母就能長相廝守,而自己也能繼續住在安逸的舒適區內,然而永遠很遠,當時信誓旦旦簽下的一紙契約如今變成一張廢紙,親手將這段關係揉碎,拋進焚化爐冒著高溫燃燒,熊熊烈火燃燒了夢想,化成灰燼自如在空氣漂浮,不情願的阿龍被迫面對事物的急速變遷,卻發現已失去主動改變的能力,作繭自縛。
秉承近年熱血勵志電影的風格,電影金句連連,盧校長拋出連串鼓勵學生振作的金句,而阿龍在片末的反思則契合香港人久未平復的心境。
縱使包裝成熱血棒球故事,當年更有觀眾與《KANO》比較,導致觀影後產生巨大落差,實質整套電影散發強烈的本土情懷,兩個成長在公共屋邨的基層兒童,加入黑幫、不學無術、成為壞學生,命運似乎被生長環境牽著走,他們被人生的無力感包裹,間接散發對政局的無力感,電影有意透過基層的成長故事折射香港的處境,野心勃勃的連帶關係引致電影留下強烈的時代痕跡。
從狹窄的井字公屋眺望天空,公屋框住了夢想,握緊了咽喉,框住了對未來的憧憬,獅子山下的投手猶如滄海一栗,無人知曉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當刻我們只能努力過活,奮鬥加油。
如果说这是以棒球为主的励志片,这明显火候不够。
如果说是以友情爱情为主的校园系,这也是有点不咸不淡。
球赛,训练,热血,友情,都只有一半。
如果不看这部戏,我不知道原来香港还有玩棒球的,也不知道沙燕桥的由来。
男主与男二的戏份来的激烈,来的比赛场还热血。
——我走你也应该走,这才TM是兄弟!
这要换一个场景和设定说这句话其实也是合理的。
只因你自己管不住脾气然后让自己的朋友给顶了你的位置,所以绝交?
青春两个字不是这么用的。
体育也不是这样设定的。
幸亏你不玩篮球足球,要不然几分钟就被替下来要哭着找谁啊。
如果这是日剧,男主会把男二劝回来。
如果这是韩剧,女二的肚子应该会没了。
这满满是狗血这满满是套路。
屋村,被香港电影提及最多的地方。
而这部电影也是展示最多镜头的地方。
他仿佛承载着最陈旧的香港,却是香港人最喜欢的香港(最后旁白他自己的说的)。
然而这部戏展示的却是淡而无味,却用之过力。
真的很喜欢这部剧的摄影,每个B-roll都拍得很有港味。
但剧情本身就真的真的很水,一个为了励志而励志的剧情。
比如主角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逐步慢慢发展成球队里的顶梁柱,一些非常脱离现的台词也让人有点出戏,比如最后旁边的人激动的喊“沙燕!
创造香港棒球奇迹!
”。
这台词怎么听都像报纸头版头条的标题。
还有就是林海峰是以主人公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视角做旁白的。
这点嘛怎么说呢,如果是林海峰自己去演这个角色,我觉得OK,但问题是主角是另一个新人演员演的,而且他在电影里的声音跟林海峰完全不一样,这里就很出戏了。
可能林海峰在香港DJ和广告配音界都被誉为泰斗级别的关系,所以导演也是希望有个大咖给自己的电影撑场才请的他吧。
但就正因为主角跟旁白明显听得出是两个人,这就很违和了。
就演员来说,都是一群新人演员,演技就是很稚嫩,有的哭戏似哭非哭,有的前后情感反应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们只知道发呆,作为新人演员他们也尽力了。
个人认为廖启智在这里面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没把角色吃透?
就是一直刻意的演暴脾气,像一个随时爆炸的炮仗。
除了对主角,没看出来他与队员们的感情建立。
说说他们的对手,日本队和灰熊队的队员。
日本队一个个白白净净,怎么看都不像久经沙场的球员,灰熊队的那群老外也是,一个个体格走样,肚腩都快凸出来了,打完一场比赛连一滴汗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
反倒是沙燕队的队员黑乎乎的皮肤,还像是经历过一风吹日晒。
导演也知道演员本身不是专业球员,所以都尽量切掉所有直接投球或者击球的镜头。
但即使切掉了最后一秒,还是能看出端倪的,就是无论是击球还是投球都表现得毫无力度,感觉镜头可以再切早一点。
所以每每有比赛的桥段,你就只能看到大部分都是在左切右切的切镜头,如果你不懂棒球的规则,你根本不懂这群人在打什么。
就有点像老外不懂拍功夫片,就只能用镜头切换体现力量。
我记得当初导演自己在叱咤903电台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提过,想在香港找到会打棒球的人都难,更别说找一个会打棒球的演员。
所以这点也是可以被理解了。
以下含剧透,谨慎阅读!
说到阿威问老大要3000块安顿女友大肚子的事,我以为老大所谓的敢不敢做只是运毒什么的,结果3000块是要去砍人???
我觉得要不然就是老大坑他,要不然就是编剧的锅。
根据CPI通货膨胀计算器的数据,3000块在1984年的香港相当于现在的购买力约为1.3万港币。
1.3万也太少了吧,据我所知,最少最少5万起步,怎么也得按当时的物价给个一万块吧?
当然结局也是毫无疑问的,阿威出事了,非死即伤。
整部剧看下去,除了听听港式原汁原味的台词,貌似也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就这样吧。
写在最前面, 原本以为这部港片不会在内地上映,因为之前在网上看了电影较为完整的粤语版,这个版本电影开头跟结尾合起来的一共大约四分钟(其实并不怎么影响剧情),展示了前几年发生在香港的某不可描述事件。
想到这点,我为此部还算不错的电影点了个蜡烛,毕竟依照广电草木皆兵的尿性,估计是GG了。
然而就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惊闻电影将在内地上映,感慨之余,决定写下一些关于观看这部电影之后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看,你周围也可能有过像阿龙一样的感情呆子这部电影中有一条故事线,就是主角阿龙与自己喜欢的那个邻家女孩(公屋邻居)的感情线,这条故事线平淡无奇,却让当时观影的我一度哽咽,最终哭得像个傻逼,嗨,这特么不是当年的我吗?
简单地概括这条感情戏就是,阿龙一直暗恋着这个女孩,却从未敢鼓起勇气与她搭讪,即便两人住的很近,且又是同校同学。
然而阿龙又在暗中不断关注着关于女孩的事情,比如她喜欢的漫画,并一定程度上因为这个原因加入了棒球队,幻想着打好棒球之后,能够找到机会跟女孩搭讪,进而俘获她的芳心。
看到这个情节,我不禁想到了大约十年前的自己,在一所普通初中的快班读书,成绩最开始中等偏上,而我后桌的同桌是班上经常考第一名的女生,D小姐。
D小姐在那个还没有“学霸”这个词的时候,被我们视为开挂一般的存在,尤其是D小姐的英语,不仅考试卷子做得好,平时课文跟单词也读的很流畅。
那个时候的我,恰好其实是有些仰慕D小姐的。
但是苦于没有什么话题可说,正巧自己英语单词读写不怎么过关,便在一次偶然状态下(估计应该是D小姐那天心情好,平时其实她不怎么理人的,因为比较内向),请教D小姐几个单词,开始还好,D小姐热情的教了我第一遍,我读的一般,但是有一个比较长的单词不怎么会读,D小姐又教了一遍,我还是不怎么会那个比较长的单词,最后D小姐第三遍有些无语地说道“dangerous,dangerous”。
最终我学会了这个单词,并一直记到了现在,不是因为MJ的那首同名曲,而是因为曾经那个可爱的D小姐。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俗套了,我自此之后,用心学习英语以及其他科目,一步步向D小姐看齐,最后去了同一所高中,然而跟电影中的阿龙一样,我可以在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幼)面前讲东讲西,谈笑风生,但是,但是,每当我遇到D小姐时,却又说话结巴,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心跳加速,有时候甚至直接装看不到D小姐(现在想来也是真的搞笑,我一个男的当时那么怂),还美其名曰“遇女神失语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也未能好转。
至于跟D小姐的关系,也若干年内一直毫无进展。
但是就跟电影中阿龙一样,在为了能靠近喜欢的女孩近一点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其他不一样的东西,无论是勇气,友情,荣誉还是其他成长,D小姐,谢谢你,没有你当年教我单词的那件事情,我后来可能不会那么喜欢学英语,也不可能跟自己高中以及大学的历任英语老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不可能在大学的时候加入口语俱乐部,也不会跟外国友人自然欢愉地谈笑风生。
(二)不鸡汤的狮子山精神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香港,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繁华富庶,高楼大厦,赚不完的钱,豪车靓女,还是其他什么?
我想是拼搏,拼搏的狮子山精神。
无论是上层的富豪,中层的中产阶级,又或者像阿龙一家一样住着破旧房子的底层人民,在那个香港经济与文化相对发展良好的时代,大部分普通人都看得到希望,坚信只要自己敢拼敢博就会成功。
“用心做工就会翻身出头“,这句看起来有些鸡汤的话,却是那一时代许多普通香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市井小民,中产阶级,甚至是街边混混与正宗古惑仔,都是如此。
电影中阿龙曾经提到,“八十年代是香港最好的时代”(大意如此),让我们看看当时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其实还是比较差的,上的学校也是被列为差学校,家庭还遭遇了母亲出轨跟人跑这种事。
但是电影却一步步证明着,只要你用心拼搏就会成功。
无论是故事主线上的棒球队一步步训练,不断成长,打败一支支球队,最终获得胜利,还是在电影为数不多的镜头中,成年后一副中产形象的阿龙,对此都有体现。
换成如今的香港,与阿龙相似家庭条件与教育环境下的学生,还能够在成年之后混到中产,怕是不如从前那么容易了。
(三)关于兄弟情、友情以及青春热血与运动香港电影中关于兄弟情、友情的电影其实并不少,但是如果再加上热血与运动,则少之又少,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类香港电影关于此类题材电影的空白。
其实纵观这部电影,当中关于兄弟情以及友情刻画的部分,与国内外其他许多电影相似,感觉平平,无非就是一起共患难,中途插入一些这样那样的波折诸如误会,背叛之类的套路,然后再在最后获得和解,兄弟之间相逢一笑泯恩仇。
再说说关于热血与运动部分,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做的一般,中等略偏上,比不上欧美类似电影的华丽狂野,也比不上日韩类似电影的成熟,再与前几年台湾类似题材电影《kano》相比,也略显有些短促,总的来说一般,但是想到制作成本,以及一众新演员等等诸多因素之后,不得不说还是做得不错了。
最后谈谈关于青春部分,虽然说电影出现了比较恶俗的搞大肚子情节,但是抛去这一点,其余部分也还不错,主角不是开了挂逆天的玛丽苏王子,只是一个长得稍微帅一点点的人,细威以及其他一众配角,与青春期时候绝大部分的我们也相差无几。
大概越真实的越贴切的东西,越容易打动人。
错过了那年的《kano》,这次我不会再错过《点五步》了,咱们4.7号电影院见!
正好优酷出了资源,就看了看这部获得8项提名金像奖的电影,看完以后的确让我感触良多,虽然之前自己没有打过棒球,连这个运动具体是怎样的也不清楚,但还是被本片的很多情节所触动,包括学校里面的趣事,兄弟朋友之间的感情以及懵懂的爱情。
就如影片主角所说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本片的确是一个运动励志类型片,但是并不是一个很热血很燃的运动片,而是讲述一个原来只会躲在别人身后的少年如何克服自己的心里障碍,以及周围朋友家庭的影响在与好友的撕逼中一点一点重拾信心。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结尾处主角在投最后一手球的心路历程,镜头回闪了很多主角最近遇到的困惑和好友在另一旁的刀光剑影,处理的很有趣,很梦幻。
推荐!
好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看过一部电影了,全程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那种观众,跟朋友随着剧情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阿男主好帅;他朋友多他敢泡妞,可你比他帅;阿这个剪辑好;这个色调太美了这个镜头太美了;原声真好听;我天男主拿的不是球是摄影机啊…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电影,就算狗血就算励志落入俗套,可在这部片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新导演应有的模样。
在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中,《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寒战2》、《树大招风》四部电影无论市场表现还是观众评价上,都是当时最受关注的影片。
与这四部一起提名的,还有一部从名字上完全看不出题材的《点五步》。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在提名的五部电影中,也是唯一一部没有“内地背景”的影片。
所以这届金像奖中上,《点五步》应该代表了“纯港味”电影的最高荣誉。
但看完影片后有点失望的是,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失不过”。
从题材看,这部电影讲述两个从小一起成长的好朋友,从不良少年转型做棒球运动员的故事,也取材自曾经在香港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华语电影中,运动题材的励志电影并不多见,不过此前台湾的《KANO》在这一类型题材算是完成的不错。
所以,只要中规中矩讲个好故事,这部《点五步》的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差。
综合以上前提,这部电影极有佳作的潜质,但新导演还是犯了通病,这部电影目前看揉杂进太多跟电影主题无关的元素。
从两位主人公设定来说,从性格设置上并没有太过独特。
有能力、性格张扬的大哥范进威,从小照看着胆小、内敛的小弟谢志龙。
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开始一起打棒球,并逐渐热爱上了这项运动。
按照常态理解,故事的发展模式就是,两人在训练中遇到各种挫折,不断想放弃,然后两人间也会因为各种事出现各种冲突,但最后齐心协力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体育题材比较合理的剧情走向。
毕竟运动励志电影,故事核心主题一定是男生如何通过一颗不屈服的心,去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但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在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上不断加码,但效果又莫名其妙。
比如谢志龙的家庭环境,母亲被父亲骗到香港,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最终于警察搞外遇后决然离家。
这种设定,从全片感觉下来,除了为抒发创作者一句“我以为不出声,一切就不会改变,但其实不会” 外,对于主线剧情,或是这个题材的推进、补充、升华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位主人公范进威的安排就更加诡异,这个人物性格要放在其他电影,更像是传统反派的设定。
但因为这部电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所以一直是一个可靠仗义的大哥设定。
对于范进威来说,在练球过程中,一开始一直具备优良投手天赋,结果因自视甚高,再加上忽无视队友遭到嫌弃,一气之下放弃了所有。
这本来明明最后是“浪子回头”的路线,结果这位仁兄却果断转型古惑仔,砍人时脑袋被开最后进了医院。
当然,也没有谁规定运动题材的电影,主人公不可以这么设定,只是这么设定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过复杂的支线,严重影响观众真正去感受比赛带来的情感。
对于棒球运动来说,对团队强调很是重要,影片在配角上也是如此,把沙燕队的“牛屎”、“班长”塑造的较有特色。
但回归到赛场表现上,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让观众能过于投入感情。
除了“沙燕队”外,更是没有一个对手角色能被人记住。
对于棒球比赛的表现,能展现出的热血感,几乎都是游击手或外野手不停在地上慢镜头的翻滚。
其实棒球比赛最大的魅力,至少从比较成功的棒球作品看,就是投手或是击球手对决时的那几秒钟,或是一些如神般存在的外野手队友。
但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捕捉到任何棒球比赛抓人的细节描写,最后决赛中,对强手的神反转更是缺乏代入感。
当谢志龙鼻子被打出血后,整个状态迅速狂飙好几级,然后球队梦幻逆转,为何这个时候又恰恰回归到最俗的表现手法?
导演的思路确实难以捉摸。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唯一明星“廖启智”的表演,也就停留在为剧情穿线的状态,那段挑拨两兄弟之间的“宫斗戏”,更在电影中太过违和。
以至于当校长说出传统热血台词,类似“要认输一切就输”时,感人程度都大打折扣。
当然这部电影的问题,就像电影名字一样。
看完电影才发现,“点五步”只是在班长情急之下随口编纂的一个词,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片名,有机会还是等导演自己阐述吧。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部电影无论是不停出现“坐井观天”的镜头,还是各种明示、暗喻的台词,甚至是游行场景直接纪录,已经基本宣布这就是一部披着“运动题材”的伪政治片。
开篇“占中”的画面,一下就让人兴趣大打折扣,如果香港电影所谓优秀的长剧情电影,已经真的离不开这些,香港本地电影人还不断认为这才是代表香港精神的佳作,那么接下来一批创作的视野也势必会越来越窄。
那么“纯港味”电影的日渐没落,也将开始从内外加速。
所以,与其不停抒发自己解不开的胸襟,不如视野放开一些,去真正感受时代当下的好与坏。
这部《点五步》让我想起去年迪士尼的一部《麦克法兰》,运动教会少年的事情,也许比读书来的更重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究其根本是知识改变世界,可世界上偏偏有一种青春期少年,无法安静的从书本中学会成长必须知道的那些事,那么,运动完全可以替代。
团结,勇气,坚持,一个个简单的字眼,或许只有从运动的亲身体验里才能谆谆教诲给那些迷茫的“沙燕”们。
所以啊,抛去隐晦表达的政治,一个好看的青春片还是可以熟练而又套路的运用运动和励志这两大法宝的。
元田屋村,香港的底层森林里,有些人为了住的上公屋而热泪盈眶,也有些人住在了屋村却被束缚成不知所措的鹌鹑。
两个同住屋村的少年,阿龙,细威,不想过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拼命想从屋村闯出去。
深受古惑仔荼毒的大陆少年都以为80年代的香港屋村是快意江湖的,其实真真的屋村却是那样的平凡普通,有怯懦少年和说不出口的爱情,也有平实生活和劳燕分飞。
再见不到光明的地方,都阻挡不了“少年”这个物种蓬勃的希望之光。
人生有惆怅,但少年永不会辜负成长。
不过,导演想装的东西太多,从棒球英豪到岔路抉择到人生成长,想励志却终了来个时代叹息,到底是政治不够正确啊,你可以无限去怀念香港黄金的80年代,却不代表现在这个时刻才是最好的时代。
片子本身来讲,画面干净。
演员演技方面来讲,除了有些时候演的戏有点太过,反而让人觉得很别扭之外,其他都还好。
男主角的眼神表现的还是比较有神采的。
故事应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棒球队的输和赢,二、男主角和他的好基友的关系变化,掺杂好基友的命运变化。
就题材而言我感觉选的应该不错,从影片最后出现的一些真实照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打算借助真实背景来处理一个有关棒球的青春的故事的。
棒球青春,其实要是拍好了,会非常感人,会很励志。
但是要是拍不好,拿捏不好自己这部影片的中心,台词写的太别扭,那么片子味道就会变。
一开始看电影的开头还算舒畅,男主角的身份背景,和基友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性格塑造上也让人觉得很鲜明。
就是慢镜头处理的太过,让人看了觉得很难受。
最后比赛我很无语,可能比分现实就是如此吧,但是男主一上就被打的流鼻血,规则上讲该下场吧,都流血了吧,kano也是,出那么多血还敢让孩子投?
就算不下场你好得处理一下吧,把脸擦擦,上上药,看看情况啊。
一脸血继续投我也是醉了。
而且被球砸了是蠢吧,你个当投手的不知道内野投手最危险,看见球先趴下吗,18.44米挺远的又不是子弹,实在不行手套也挡不住?
……这哪有什么感人元素在里面,居然还能拍出坚持不放弃非要爬上投手丘,还慢镜头,男主脸放大镜头,一脸血往前走,停下啊这孩子被打的出现幻觉了……!!
裁判可以被告上法庭吧?
出事了怎么办?
被球直面就鼻梁轻流点鼻血,如果是红线球这个正面打脸是会死人的,居然没脑震荡,还继续投,还超常发挥,突然把男主打爆的对手就打不好打不到,然后队友都开挂,前面一分不得后面疯狂得分还突然守备就变好了,还赢了……我,我说什么好。
关键是这时候居然穿插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回忆杀,然后诡异慢镜头,筒子楼逆光拍,球衣掉下来,拍个超长慢镜头。
哦对了,还有守备慢镜头,忽快忽慢,我说导演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多细节慢镜头,我好尴尬啊,你慢镜头可以有但太多很奇怪啊,很奇怪啊,很奇怪啊!
然后男主内心独白,什么要改变,踏出半步,加上一首好听的意味不明的音乐,音乐好听归好听但是和场景不搭啊,而且怎么都要奋斗不放弃赢比赛了放那么悲伤的音乐干嘛?
……最后配合着香港占中场景,我就不懂了,这慢镜头也是慢到极致,你好好的一个青春励志片你加什么政治元素,以为逼格会更很高吗?
导演想说什么?
从香港现状引发的一段有关棒球的反思?
打棒球赢了说明人要向前走适应社会变化潮流?
不是不放弃吗?
我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
以及最后对手路人甲的颜值太高了,投球他放大镜头,打击也很强也放大拍滑垒也拍人家背影,这个攻守走三拍子这么厉害这么帅姿势还看着比男主舒服多了……导演你确定你不是为了衬托对手ace的帅气和男主的蠢吗……
不喜欢细威,只有最后他主动陪男主练球的时候觉得他好。这种运动精神很感人,男主的心里刻画很真实,青春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有遗憾,注定难忘。最后有点套路了
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人生就是这样,撑到九局下半,踏出自己的那半步,一切皆有可能!阿龙抹鼻血那个眼神真是帅翻呀!ps,介不就是棒球港版一万公里的约定么……一毛一样啊……
運動番看到膩的所有套路都有⋯⋯🥲男二女朋友大著肚子去聯考這是什麼直男編劇思維😂首部劇情片計畫為啥只給土著(哭⋯但我最後我還是哭了(bgm很煽也是緣故(😂所以也不全是因為提到某運動。(⋯⋯另外雖然說本土情懷我共情度一般⋯⋯但它最後將光環從所謂民族團體性移回給了個體,這是國內熱愛一切昇華成民族榮耀的思維相反的方向,這我還是挺喜歡的⋯⋯⋯⋯⋯⋯⋯⋯⋯⋯⋯⋯再加上我依家抱噉監製大腿拍戲🥲🥲碟都是人借我的🥲雖然他也不知道我豆瓣號。但還是為柯sir的攝影加一星(X
運動、熱血青春題材從來不是我的菜,友誼、師生、自我實現統統cliche,編劇導演剪輯能力全都慘不忍睹,想把故事放在時代的努力在視覺上沒什麼說服力光靠插入電視畫面可不行,公屋的方形和球場的呼應是全片最閃亮的部分了,演員年紀大了點但臉還是挺對眼神有少年氣,幾個特寫畫面有日本漫畫感。
不好看,也不喜欢。
壁花少年通过体育突破自己的套路故事,却呈现出全方位的生硬青涩和尴尬,尤其是剪辑太乱了,场景过度极不自然。不过选角、摄影、配乐都算有亮点。至于政治方面的,我看的内地版就看到84年的画面我就不说了,泱泱大国有什么好怕的?p.s.日本投手小哥好帅~~~
狭隘的港人再也拍不出80年代的佳作!
本身是挺好的一青春片,胡子彤这个演员不错。导演搞政治投机,多鸠余。
说实话虽然是粤语,但我认为已经是最好的华语体育电影之一,当然华语电影也没有太多的体育电影。自己的都看不起自己,你们的人生就只有一个字,就是输。调色略微过饱和,不过所谓球例让我想起了当年8位红白机里全家只有我一个人会玩的小游戏。
廖叔演技真的好。
比起捉襟见肘的导演技术来,编剧是硬伤,不过导演无法辨别一个剧本的好坏是要负最终责任的。运动题材上,它除去狭隘的地域情绪上,并没有运动所强调的任何精神,在青春题材上又试图用不说明白的低水平来表达青春的混乱和模糊,两个少年男主都有点勉强,队伍成员的互动和情感几乎没有,廖启智也很套路。
粤语排片堪忧,题材太小众,棒球是热血青春的代名词,可是在本土文化中基本上算透明吧,男主挺可爱的但是怎么这么黑,好黑!
摄影挺有特色的,那个棒球镜头很好。故事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但改编有点过大。改编后的十几岁的半大青年的故事,可以更容易往社会各种问题上去靠。但是加入的社会、时代的东西往好里说算是贴近生活,但摘出来想想还是有点俗,没什么新意。故事也比较简单。只是把体育片的热血特色发挥不错。男主演得挺好,本想打3星,多的1星给男主。最后的道理讲得有些多。廖启智真的可以作为主角撑起一部戏。
摄影真的不错
完全令人失望。粗糙,煽情,做作,想說的東西有很多,力不從心的時候更多。給兩粒星,因為見這是新導演作品,否則更低!
太过一般,用运动题材来讲青春励志的成长故事。像是一部漫改电影。
对香港的了解又多了一点
政治倾向太明显
燃不起来的运动青春片
明快,乾淨。加了青春元素的棒球片,配樂也恰到好處。決賽時的雙線設置其實稍微有點刻意,拍得好的運動題材真的讓人想不被感動都難。和雨傘運動結合起來細想其實略突兀,但是第一次真正有對此心有戚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