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 s’agit d’une histoire d’immigration, d’homosexualité, de personnes âgées.Les Occidentaux et les Chinois n’ont pas du tout la même culture, les coutumes, on a donc pas le même point de vue sur les problèmes de vieillissement, ce film nous montre parfaitement et avec détail comment les gens affrontent ce genre de problème, surtout pour les groupes dits marginalisés Bravooooo ! Voilà
近日,伦敦大大小小的地铁站内,中英双语对白电影《Lilting》(中文译名“ 轻轻摇晃”)的海报随处可见,这部由英国知名影星本· 威萧(BenWhishaw,曾主演《香水》等)和香港影星郑佩佩主演,得到了包括《卫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这部电影的成本不到12万英镑(即120万人民币,并联想下在英国伦敦的物价和消费水平,这笔前是相当少的),且电影总共拍摄时间仅仅17天,导演许泰丰对我说,说原本计划18天,但不幸浪费了一天。
这样一部如此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如何得以取得如此评价?
我有幸采访到了电影的导演,生活在东伦敦的英籍华裔Hong Khaou。
对于这位华裔导演Hong Khaou的中文名字,大多数简体中文网站上都以“音:洪皓”来描述。
其实他叫许泰丰,他告诉我,“英文名Hong 就是‘丰’字在福建话中的发音”。
许泰丰的父母早年来自福建。
之后移居柬埔寨、泰国,在许泰丰8 岁那年同另外两兄妹全家五人移民到英国伦敦。
因此,我两次遇到许泰丰时他都强调说,自己不是BBC(British Born Chinese,英国出生的华人),而是移民第二代。
交谈中,许泰丰并不避讳目前居住在东伦敦以贫穷和治安差出名的哈克尼区(Hackney)。
他对自己住哪里并不介意,他打趣说,他的母亲很早就经常告诫他不要从事电影等文化创作工作,这会令他“永远贫穷(forever poor)”。
而且母亲训诫的这个段子,他已经多次在公众场合提起,他似乎每次都要用英式幽默嘲讽一下他的这个贫穷的选择,即使他的电影已经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
第一次见到许泰丰,是在今年年初英国电影协会同性恋电影节(BF IFlare 2014)上。
那时,刚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上获得最佳摄影奖回到英国的《轻轻摇晃》被邀请成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中国母亲移民英国的故事为吸引本土观众,《轻轻摇晃》的英国的海报以当红男星本·威萧的头像为主,似乎是一部纯粹的英国电影。
不过,其实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却是郑佩佩饰演的不懂英语的华人移民母亲在英国生活和寻找希望的故事,这也或许是为考虑英国票房而故意淡化的部分。
影片中,本·威萧饰演郑佩佩儿子的男友,但一直以来都被母亲误以为只是室友关系。
郑佩佩与儿子从中国移民到伦敦,不通英文的她依靠儿子充当眼睛和耳朵,儿子就是她的全部。
而当儿子因车祸意外去世后,无助的母亲惟有开始接纳本·威萧,一老一少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生活——哪怕无法以言语沟通。
许泰丰透露,电影原本的故事在女儿死后母亲与女儿男友的故事情节中展开。
“但是我总觉得故事不够完整,不够有张力”,许泰丰说。
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同性恋故事,“只是想让故事更有戏剧效果,服务于这个故事”,而不是为了故意增加同性恋作为噱头。
“相反,加入同性恋元素只会让电影更为局限,很多地方都无法播放。
比如中国。
”影片中,有一句很讽刺的话,谈到郑佩佩饰演的在英国生活的母亲,“她会说普通话、闽南话、粤语、柬埔寨话等一大堆语言,可她就是不说英语?
”许泰丰说,这里面有他自己母亲的影子。
许泰丰一家来到英国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可能英文要好一些,可是我母亲不会说英文。
”许泰丰说。
而且三十多年下来了,他母亲还是不说英文。
“不过,我母亲是有朋友的,没有那么老无所依”,许泰丰解释,电影中的华人母亲是一个极端,但她在影片后段也慢慢开始接受周围的环境,多少反映了不少华人女性移民的状态。
“我一直很害怕,没人看我的电影”许泰丰一口纯正的伦敦腔,不会说中文,也承认自己“非常西化”。
他说,每个国际性大都市都有如此多的移民,或为了工作,或为了更好的生活。
同时,他们也为城市贡献了很多力量。
“可这就是生活,作为移民,你不得不去适应这里的生活和文化。
”感慨之余,他似乎也有些无奈。
作为走进英国主流艺术院线并得到主流英国媒体关注的华裔导演,许泰丰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的少数族裔的创意工作者?
似乎这个问题难住了他,有那么三五秒钟,许泰丰痛苦地盯着录音笔闪光的红灯紧皱眉头,“如果我知道有这样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大家可能都已经成功了。
我也不能说我成功了,我才刚开始,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一直写,一直写,写一个我认为非常有意思的好作品。
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去完善我这个小小的作品。
而非常幸运的,人们喜欢我的作品,也给了我回应。
”许泰丰正是这样,尝试着将自己的剧作寄给了大牌影星本·威萧,对方竟然也同意接拍了这部超低成本的电影。
许泰丰是个完美主义者。
拍电影时,他经常会有更好的想法,因而,他总是想要改变一些之前做的东西。
因此,在片场,他老是一副“着急、紧张”的样子。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过,时间不容许我这样一直改,最后只有任它这样了。
”许泰丰骨子里也有点悲观主义色彩,或者说他太谦虚,因为谈到成功,他就一直在谈失败。
“我一直很害怕,没人看我的电影。
”许泰丰直到现在还在担心,“电影女主角是个中国老年妇女、对白还要用中英文翻译,其中甚至还有同性恋关系。
谁来看电影呢?
现在影片上映的也是艺术院线,不过也至少是上映了。
”而且,在许泰丰心中“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生意”,这部电影在中国无法上映,也成了他心头的一件伤心事。
“你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东亚人在英国生活的故事,而中国却不接受这部影片。
”虽然这部影片在香港电影节上映,但是影片发行权却没有成功卖到香港。
记得年初见到他时,他还满怀期待,已向上海电影节提交申请,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郑佩佩是上海人,希望这能帮助我们进入上海电影节。
”但现在似乎这些都没有落实。
二代移民:自我身份和定位的寻找如果说《轻轻摇晃》是许泰丰对自己母亲或者母亲这一代人的故事和人生的反思,他目前正在写的发生在柬埔寨的故事,正是他对自己身份和定位的追寻。
许泰丰说,今年下半年,他将去柬埔寨呆上几个月,为他的新剧本做一些实地的调查和采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而对于三十四岁的许泰丰,如今也是到了一个寻求个人身份和定位的阶段。
“至少近五年来是这样的”,他说。
“对于柬埔寨出生、在伦敦生活的华裔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要寻求什么?
作为政治左派,这些又意味着什么?
”许泰丰说。
喜欢王家卫和侯孝贤影片前期预算12万英镑来自英国微波电影基金和BBC 电影,这笔投资的显然比较拮据。
但可以说,《轻轻摇晃》是当下英国票房最好的艺术电影之一。
“特别是周末,票房成绩不错。
影片发行商(英国知名艺术影片院线Curzon 公司)挺开心的。
”许泰丰说,而且很多主流的报纸、杂志都对这部片子有所关注和讨论。
怪不得在年初英国电影协会同性恋电影节上,投资商看完影片后就表示,后悔当初因考虑是处女作而不愿出钱投资。
聊到如今正在进行的英国电影协会的“两岸三地百年电影光华”(A Century ofChinese Cinema)电影展映活动,许泰丰表示,自己也特别喜欢并看过很多中国的艺术电影,比如王家卫、侯孝贤、关锦鹏、陈凯歌等人的电影。
“王家卫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在《轻轻摇晃》这部影片中可能体现不多”,许泰丰说,“还有来自台湾的侯孝贤和蔡明亮,这些东亚的电影人真的做得非常好。
看他们的作品真的是太棒了,非常聪明,对我的作品有很大很大的影响。
还有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我也非常敬佩。
”(转帖自己采访写的东西)
之前在别人的评论里回复了以下一段话,先贴在这儿:“看之前期望很高,但是观影过程中,却总觉得导演想表达的内涵有些苍白了,尽管情感的表达细腻温婉,但是当镜头语言过于强调情绪时,故事的架构不免显得有几分零散空洞。
”所以这篇影评,也不打算对叙事作什么点评了。
既然故事的重心都放在情绪的表达上,而且郑佩佩和Ben的演出也确实精湛到位,我觉得我还是来絮叨下感性的理解吧。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壳中,活在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疏离感中。
不管是探出这层保护壳,或是让他人踏入自己的领域,都会带来深深的恐惧。
可是我们又总是对他人的世界感到好奇,总是像Junn一样,忍不住问儿子,你在想什么呢。
Junn无疑是一个过度自我保护的形象。
丈夫离世,身在他乡,语言不通,无依无靠,画地为牢。
她像要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希望彻底融入儿子的生活,可是儿子却一直不敢告诉她自己的隐私。
她不去学英语,看别人的眼神也充满戒备,独居的房间里固执地飘荡着东方色彩的《夜来香》,儿子意外身亡后,她在自己的回忆里一遍遍问儿子,为什么你要把我囚禁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带我离开这里。
但是到底是谁囚禁了谁呢。
无论儿子在与否,她身上的寂寞总是如影随形。
她不喜欢孤独、不喜欢不被理解,可是也许是孤独惯了,只有在与人保持距离的时候才能让她安然自如,就像她深信,在不懂中文的Alan眼中,自己是独具魅力的东方女郎一样。
Kai也是纠结于沟通与理解中,烦恼无比。
东西方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与情爱的矛盾在他身上碰撞着,令他进退两难。
爱人和母亲都对自己很好,可是自己却无法同时满足两个人的情感需求。
他把母亲安置在养老院,暂时做起了鸵鸟,但是伴侣却Richard尖锐地指出,这不是长久之道。
Richard说,you have my absolute support,Richard说,you have to tell her。
Kai终于下定决心要走出长期以来的保护壳,好好跟母亲解释一番,不料却遭飞来横祸。
像是个冰冷的讽刺一样,刚要迈出的关键一步,就这样戛然而止。
不去沟通自然没有共识,但是就算沟通了,就一定换来理解吗。
Alan这个形象就很有意思。
在Junn和Alan两人鸡同鸭讲的阶段,他们的关系亲昵温馨。
他送花,她跳舞,他们散步,看似甜蜜情侣。
但是他们其实一点也不知道对方所思所想。
Alan有家庭却没有亲情,他说自己住在养老院,就是令大家都快乐的最好决定;Junn没有了亲人,却妄想着在Alan的身上找回儿子的体温。
谁知道当他们每次笑意盈盈地看向彼此时,到底在对方身上投射了怎样的感情呢。
Alan与Junn之间存在的,不仅是语言的隔阂,更是价值观的分歧。
一心想帮Junn的Richard找来Van,以为让他们二人通过翻译了解彼此是最好的办法。
谁知语言的隔阂打破后,深层的价值冲突也接踵而来,更何况,有些时候,那些情绪、那些隐私,根本就不敢跨过语言的藩篱——就像Alan不肯让Van说出自己的酒癖一样。
Junn和Richard都察觉到了和翻译共处时场面的尴尬和拘谨,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的在场,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未知的真实的隐隐恐惧。
而当Junn难得地想主动了解Alan的缺点时,我们不妨将其看作Junn尝试向外踏出的标志一步。
然而在这具有进步意义的一刻,美好的动机却没有结出香甜的果实。
两个老人从最开始的彬彬有礼,到渐渐挂不住面子,发展至互相指责、撕破老脸。
一番唇枪舌战后,终究不欢而散——那就是各自面具被揭开后丑陋的真实。
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之前,亲手拆穿精心编制的温柔假象,总会有人受伤。
Richard原以为这样能让Junn老怀安慰,却没想到Junn会因为了解到Alan的真实后而加倍失落。
Junn不去见Alan,可能是因为被真相打击而失望,也可能是以为被真相刺伤而醒悟。
原以为结识Alan是走出过往,实则自己不过是沉浸在幻觉里逃避现实、原地踏步。
Alan是Junn丧子后给自己打的麻醉药,虽能暂别疼痛,清醒后却痛彻心扉。
并非建基于真正的理解之上的温情,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罢了。
Kai与Junn的沟通,还未开始便匆匆结束;Alan与Junn的沟通,令虚假的美好彻底破灭。
然而影片的意图自然不是要观众从此封锁自我,因此在Kai和Alan两段令人沮丧的互动之后,片中的Richard便成为了灰暗的人际之壁中仍存的那一丝光亮。
片中最勇敢的角色当属Ben扮演的Richard。
不管对象是谁,不管对方态度如何,每一次都是他在鼓励和牵引着别人走出自我圈禁。
爱人逝世后,Richard的脆弱和内疚让人动容,而与此同时体现出的那份坚强,则更让人钦佩。
他也会沉浸在对Kai的追思中,他也会默默地红透了双眼,但是他没有放任自己沉沦,更没有放弃孤僻自闭的Junn。
痛失所爱,却仍敞开自我,接纳一个痛苦不堪的老人,对话这个充满敌意的老人。
我只能说,Richard身上大概背负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在生活黯淡之际,仍能救人与自救。
每一次Ben的无声落泪,都让人喉头哽咽;每一次Ben的温柔凝视,都让人心中一颤。
他坚拒归还骨灰、他温柔地偎在爱人肩头、他默默地在自己的幻想里潸然泪下、他被Alan和Junn赶离餐桌只能看着他们共进晚餐而无奈又俏皮地猜测他们的对话、他在听到Junn拒绝Alan的消息时敏感地认为是Junn在针对自己——每一个镜头都描绘出他的诚恳和真挚。
但他也不是毫无保留。
至少有几次,他也要求Van不能完全实话实翻,在听到Van说出了自己是Gay的玩笑时,甚至有几分恼怒。
但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主动地开口告诉Junn, 我是你儿子的男朋友,我们在一起过了四年了。
这就是Richard的勇气和担当。
他无法从内心的责任感和交流欲中逃离。
Junn跟他相当疏离,没有血缘,没有法律关联,甚至没有情感联系。
Kai死后按理说两人更应当互不干扰,但是他却主动照顾起了老人的起居。
明知对方抗拒自己,却不懈地强势地尝试着读懂这个老人的心。
当每个人都缩进自己的壳中,他却努力地朝着外界挥舞着自己的触角。
我猜测,某种程度上,这近乎“尽孝道”的行为,是东方价值观在他身上潜移默化的体现,如同他对筷子的使用、他做中餐的好手艺一样,Kai带来的点点滴滴在四年里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无法抽离,就像呼吸一般自然。
而被人问起再之前的生活习惯时,他也只是稍微想了想,淡淡地说,I can't remember. 对Kai的爱已经向更辽远、更广阔的方向延伸着,仿佛一张巨网,令他和世界的联系倍加紧密。
爱人的离世并不能令爱消褪,反而令他爱屋及乌地关心起Junn的生活状况。
真心终于换来真心,所有的敌意和矛盾都在最后冰消雪融。
一切话都说开了。
Junn坦承自己是嫉妒Richard,嫉妒他来夺走儿子的爱,也告诉他儿女对于父母的老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愧疚之情,所以各人身上的紧缚感,如同原罪一般无解。
但是慢慢地就会明白,压抑和痛苦的日子在人生里总是更多些,看开了,也就明白日子还将继续,明日的阳光还将照进窗台。
两个缅怀着同一个男人的人,跌跌撞撞地探寻着彼此的心灵,终究分享着对这个男人同样的爱而达至和解。
长久以来的僵局,终究不过是因为众人都活在自己的立场上,固步自封,拒绝倾诉和聆听。
然而最缺乏的也是最渴望的,人人又恐惧又向往的,不过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直面尖锐真相的底气。
我们都希望脱去重壳,彼此接近,如影片结尾时那般,借着音乐,彼此相依,放松身心,轻轻摇摆。
***Kai进入母亲房间并低头闻绣球花(hydrangea)的镜头出现了两次。
一次在影片开头,Kai穿着蓝色衣服,一次在影片中段,穿着黄衣。
而最后Junn登门拜访Richard时,Richard匆匆起床穿上了黄色T恤。
我猜想蓝衣的Kai是Junn幻想里的影子,实际上黄衣的Kai才是真实的回忆。
这里是暗示在Kai去世后,Richard穿上了爱人的故衣。
在某种程度上,Richard变成了Kai...爱一个人到深处便变成了他...***第一篇长篇影评就献给小本了。
写完才知道自己文笔的稚嫩生涩,以后绝不班门弄斧....
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關於母子關係,關於文化差異,關於個人成長。
Kai和媽媽的關係是很符合亞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狀態的。
在亞裔,特別是在中國文化之下,“母憑子貴、父母在不遠遊、養兒防老”等等觀念把本來隨機匹配的兩代人綁得死死的。
養與孝從個人意願慢慢變成一種外在規定。
責任、內疚讓Kai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對母親展露真實身份。
很大的原因也在於母親對兒子的全身心灌注和強烈的占有慾,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這真的是Suffocating的:作為獨立的個體想要逃離,但是root在心裏的文化意識和情感又一次次將人拽回,下不了決心,僵持在一個無法從內部破解,只能用生命硬耗的拉力賽中,這是何等痛苦。
把這樣的尷尬局面和電影裏兩個“西方人”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老Alan寧願住進養老院也不想跟兒孫扯不清、最後小本氣到爆發,寥寥數語說明了個鐘關係,責任分明。
深受以愛為名但是不得自由的親子關係之苦的人,我是更偏愛這樣的明明白白,有愛就相處沒愛就分開。
雖然經常聽到說marry一個人就是marry一家人,但是相愛其實就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跟不跟互相家人親近是有選擇的。
無邊界的關係是危險的。
電影節奏不是難麽流暢,矛盾其實還可以再深入。
不過展現的很多問題也挺能讓人共情的,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自己的有感而發,總之我是能感受到真心的。
小本好可愛好可愛,這麽溫柔,但是又不柔弱。
大愛!
影片前一半看得很不解,尴尬的母子对话,尴尬的老年对象相处。
后面却也慢慢能够理解这份尴尬,并且感到这份尴尬最是真实。
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年代人的思想差异,一代移民的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就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
一开始我还惊讶于珍生活在英国29年竟然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会打招呼的程度,但一细想代入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却也能明白,尤其是本身社会阶级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很多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都不是时间能解决的。
这从珍对英国大叔date方式的不接受也能看出,这里虽然很大还是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所影响,珍的固执和不愿意接受改变或者别人的喜好跟自己不同,我的理解是她很难接受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是自身的言行等。
而这正是我从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相处感受到的,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改变自己思想或言行。
这种特性也让人更加难融入和理解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原生环境的地方。
另外,Ben的角色诠释的真实太棒了!
不过为啥片名是这样的呢?
好的先说,色调很喜欢,非常温暖也很适合回忆,每一段回忆都可以杀人了,Ben Whishaw 满分演技。
Andrew眼神太利了,不像在看爱人,像是要吵架。
剧情推进很唐突,也很碎片,人设也很模糊。
总之这个题材值得更好的剧本,太多镜头都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渗透人物的内心。
Allen的设置本来应该突出中西文化的差别,顺带解释一下为什么母亲移民这么久始终没有学会英语,以及她对这种文化的排斥从何而起。
如果要往好的方向走,至少应该让Junn在晚年收获一份不用言语表达过多的爱,双方即便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却可以静静的融合双方文化的差异,虽然外人看来很可笑,但是却可以直指后来为什么Junn可以坦然接受儿子是个同性恋这个事实。
两种可能都没有采取,体现了冲突却没有收场,着实有点浪费了。
个人觉得可以有翻译但是翻译并没有那么必要,在翻译小姐擅自跟Junn交流并且惹怒了她以后,Ben应该有那么一两场是不需要带上翻译小姐的,才有利于他和母亲大人没有语言交流的去分享关于Kai的回忆,顺便给母亲大人卸个防,这点很重要。
最后Junn的独白被很多人诟病,但是我觉得正是没有翻译的这一刻,Junn把自己内心的孤独,恐惧,释然一股脑说出来,才是这个影片的高潮,但是只说明了自己老去以后的孤独,反而把对Kai放一边是不是不太好啊!
我觉得导演应该是想透过Junn对孤独的一个释然,来达到安慰彼此的目的吧,可是真的不够明显啊,而且缺乏前面的承接,突然的温情来的也有点不对,作为一个妈宝的儿子和母亲,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的太单薄了。
但是影片里,郑佩佩没有掉一滴眼泪,可能也是为了体现她的性格吧。
还有跟最后的话呼应。
但是实话说,这样的题材值得更好的剧本,和更深的推敲。
导演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拍摄,想法挺不错,就是叙事不够清楚而且中间有一段重复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光女翻译就占了一段时间,而且后面Richard跟Kai妈妈吵架的时候,女翻译也跟着把Richard的fucking情绪激昂地跟着翻译给了Kai妈妈听,这我觉得有点不太合理了哈,一般情况下作为第三方不应该是感到害怕或尴尬吗,怎么还跟着主角情绪激昂起来了……仿佛在念演讲稿一般。
这部电影围绕着出柜展开,实则却是东西方家庭观考量的比拼,从后面Richard跟Kai妈妈坦白Kai是gay的事实但他妈妈并没有很惊讶就能看出来了,另外,东方家庭观还原的很真实,Kai妈妈的一句“如其他母亲一样,我只是想和我的儿子呆在一起”看得我无比窒息。
剩下来的分全给小本演的绝妙的哭戏和绝美的神颜,实在是太美太会演了你😭😭 拿什么安慰你,我的小本😭😭 不过过于导演的处女作也很不错了,Richard和Kai之间的叙事可以再多些,尤其Kai出事前出找他母亲那段,不应该让Richard来复述,但是由于电影里Richard演的太动容太感人,看起来哦没什么,最后,我想说Richard骂Kai妈妈那段看得太爽了,整个电影感觉下来就是所有人都欠Kai妈妈一样,看得令人窒息,而且最后以Kai妈妈的对话强行升华了东方家庭观,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们的东方的家庭观和人生观,你们西方人和我们东方人打交道就得知道这些,明明是Richard骂她的话更有道理些好吗……
很久没有看过节奏这样舒缓的电影了。
就像影片名字一样“轻轻摇晃”。
Kai与Richard。
Kai与Junn。
Junn与Alan。
、故事充斥着太多矛盾,却缓缓述说。
移民、母子、出柜、黄昏恋……被伴随着英伦萧瑟的冬天缓缓道来,每一段交集都像一场曼舞。
第一代移民的核心词是“排斥”。
看着Junn,我突然想起曾经在旧金山路过的唐人街,那里完全看不到一点国外的样子。
而第一代移民,终究完全无法融入异乡,最终在异乡建立起来一个故乡。
他们最初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让孩子们过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无法融入,与其说是不能,倒不如说是不愿意。
Junn失去了丈夫之后,儿子是她生活里唯一的依靠,她不会看病,不会处理账户,她也嫉妒儿子对男友的爱。
或许也许在她心里,当她学会这些生活技能的时候,就是Kai离开她的时候。
二代移民的核心词是“冲突”,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本我追求与父辈期望的冲突。
因为牵挂Junn所以希望能照顾她,又无法想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而不得不让她暂住在养老院。
想起奇葩说的一期节目,要不要向父母出柜,后来终因种种缘由而被和谐掉了。
要如何面对东方文化对这个话题的敏感,要如何面对至亲对这个事实可能产生的失望和绝望,压得他喘不过气。
最终要坦白的那天,Kai却意外离世,所有的坚强一瞬间化为灰烬。
咳,本喵才是主角(敲黑板,划重点)。
Richard,不温不火,不急不慢,一个完美情人呈现在眼前。
和Kai相处的时光穿插在他的生活里,在咖啡店,在家中,在他的幻觉里。
在你无法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
Richard的核心词是融合。
他本可以收拾他和Kai的东西,继续他的生活。
却传承了东方的孝道,照顾起Kai的母亲。
他请了华裔的Vann为Junn和Alan做翻译,希望Junn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他烧的一手好菜,用筷子煎腌肉,已经忘记在认识Kai之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他面对Junn难忍情绪,却小心措辞,不断请Vann不要翻译他激动时说的话,他一个人回忆着与Kai生活的点滴,却忍痛骗Junn说“Kai是我最好的朋友”,将Kai的骨灰送回给了Junn。
故事的最后,或许大家才发现人与人交流的关键并不在于语言。
Alan与Junn在鸡同鸭讲的时候如胶似漆,在Vann开始为其翻译之后分道扬镳。
而当Richard与Junn坐在桌前,Vann停下了翻译,就完全变为了心与心的交流。
Junn并非不知道Kai是同性恋,而Richard也并非相与Junn争夺儿子的爱。
两人各自低述着对Kai的感情,听不懂彼此的语言,却了解这种情感。
如同一场精神的曼舞。
语言永远不是最重要的障碍,爱,才是最后的答案。
凯,对于Richard和珍,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也正是因为凯,Richard和珍这两个人之间才会有看起来那么深的“恩怨”。
凯是谭珍的独生子,也是她身在异乡唯一的依靠。
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女人,而且岁数已大,谭珍对儿子的依赖与爱,也只有她自己能懂吧。
郑佩佩女士的演戏功底真的很深厚很足,在她饰演的谭珍身上,真能看出很多中国母亲的影子:不善表达自己的爱,特别是向儿子表达(到了最后,她也失去了向儿子表达的机会)。
反而总是很擅长让别人产生误会。
而凯与Richard是一对同性情侣,虽然在英国,法律已经对这个群体表示认可,但对于中国母亲谭珍来说,也许是一件天大的事。
不但是有文化差异的因素,无法割舍的母爱也使谭珍对一个俗物谋面的人Richard产生抗拒感,甚至与儿子之间也产生隔阂。
Richard是很希望凯可以很勇敢的向家人出柜的,他希望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对凯的母亲遮遮掩掩。
然而当他亲自面对悲伤的谭珍,凯的母亲,Richard也失去了坦白的勇气。
毕竟凯的母亲对Richard仍心存抗拒,她认为之前儿子“疏远”她的原因就是Richard,而且凯刚刚去世,谭珍的内心受到重创,Richard也不敢再让她受刺激。
尽管Richard试图替凯照顾好凯的母亲,但固执的老年人总是在疏远这个英国人Richard。
即使Richard和谭珍之间有隔阂,由于两人也对凯有深沉的爱——一人是怀有母爱,另一人是怀有爱情。
最终也会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带着存有凯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时间总是好的疗伤大夫。
影片中,故事发生在英国的冬季,但不会给人带来冰冷的感觉。
电影的场景基调是温暖的:公园里的树木;艾伦送给谭珍的花束;养老院的墙壁;谭珍喜欢的CD;凯与Richard同居的房子;Richard亲手烹饪的中国菜......我能感受到当中人们呼出的气息都是暖和的。
这个故事哀而不伤。
看完电影很久没有写点东西了。
现在是2:18分,写到2:30我就要上床挺尸了。
今天看了金马影展的《Lilting》,是因为和郑佩佩的搭配才选了这部片。
同志情节,引发的母亲与男友的对峙。
【把母亲送进养老院】电影一开始就在一50年代气质的房间里展开,这是儿子特意为母亲选择的居所,可以让老人活在青春感到快乐。
但是郑佩佩在片中多次歇斯底里的强调这是一个囚牢。
我自己的外公死后,家人把外婆送到了老年公寓(养老院的一种),导致我常常生活在愧疚之中,总觉得是自己,直到王同学和我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她会交到朋友开展自己的生活,才让我从这段情绪里走出来(无疑,这部片又让我无法释怀了,回上海后一定先去看外婆)。
当然我对剧情最后对“内疚”这一处理方式感到有些出戏,我是什么都靠台词还要电影干什么派。
【同志】来台湾片后看了不少同志题材的电影,在其中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就本片的情节来说,无非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矛盾发生。
(由于郑佩佩老师之前在我年少的时候演过佘太君导致我总是联想到四郎探母,好像有一种联系在。
)同去观影的同学则是很看不起这一种官方情节,政治正确,一丝一毫不得歧视的的同志感。
我呢,是觉得还好。
时间到了
如此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小本和郑佩佩的简单眼神和对话太极中发出光芒。如同梦呓的拼拼凑凑的剪切或许是对繁杂感情最好的表现,声音不断被掩盖被置换,画面不断被重放被审读,小品片轻轻摇晃出别样韵味。年轻的男孩们,快找个英国男盆友然后向妈妈出柜吧( ^ω^ )
Ben脱衣服,身体不再是年轻时候的线条清晰,模糊成一片奶白,散发着蜂蜜香甜。哭,笑,甚至生气爆粗的时候都是软糯的,真可口。对于片子没什么好说的,角色在Ben能力范围之内,只是导演功力远远低于演员的实力,像一个文盲不会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遗憾。
剧本很差,情节也生硬,全靠摄影撑场面。整个电影就像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实在没有什么深入和挖掘的。
随着漫步舞曲,轻轻晃出的满是泪水。
郑佩佩哎,本卫肖哎~好神奇的组合~
http://www.meihaodeyitian.com/file/32635#
片如其名,轻柔的,细腻的感动,小本和佩姨的几场对手戏其实很精彩,还有几场戏眼眶湿润了。
语言的设定不可避免造成了情节的生涩和节奏的错乱,同时也成了逻辑上最大的硬伤。实在看不下去,一分给本.卫肖的表演吧,其他真的乏善可陈。
只为Ben Whishaw。
3.5星,整个片子就像女翻译一样,初看觉得很不错,但禁不起细看,不过作为华裔导演的处女作赞一个
我是真觉得没意思,只是觉得小本演得很好。
又是一部影評比電影本身還能打動人的片子
台词生硬剧情为零 还真是轻轻摇晃呢 都快睡着了 颜值靠本卫肖一个人也撑不起来 全程都在玩手机
人物转折很突兀,郑佩佩演得表演痕迹稍重,小本演得实在太好了。
本猫和郑佩佩飚演技,还是本猫更胜一筹,郑佩佩感觉还是更适合邵氏武侠,演丧夫丧子的老人还是欠一点什么。本猫哭得泣不成声的样子太让人心疼了。
女翻译的同传好囧…………………………两星全给小本。
小本和郑佩佩演的都不错,但电影整体一般。感情发掘得不够深入,最终一老一少两个原本相互抵触不兼容的人因为一个已经失去的共同深爱的人而冰雪消融。其实原本可以拍的更温情更动人的。
设定其实挺好,导演也试图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距。但是不知是郑佩佩没表现好,还是留给她的空间实在有限。她表现了一个中国老太太的固执自闭和以儿子为中心,却丝毫看不到多年他乡生活留下的痕迹。从头到尾没有表现出任何层次感,真遗憾。英国小伙子演的真好。层次很分明,每段戏都交代的很清楚。可惜了
台词好硬,小本的眼神真是看一眼让人心都化了【星星眼
8/10,郑佩佩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