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头疼,随手写了一点,没有再去查对,到后面都写乱了。
写得不对别pia我。
60、70年代,父权和夫权疑似失落而引起的恐惧是斯蒂芬·金和老库都在关注的问题。
供养并掌控家庭的这套义务与权力不再专属于男性。
男性作者并不都像《驱魔人》那样着力刻画女人男性化之后的魔鬼形象,部分人也开始质疑一向高高矗立的,大写的,金光灿灿的MAN。
入住瞭望饭店之前的Jack创作力衰退,写不出东西,无力养家,便酗酒、打儿子,进而陷入疯狂,向妻儿挥起了斧头。
入住海豚饭店1408的John最后领悟到:他逃避对父亲和妻子的责任。
对于家人而言,他一直以来都过着自私的生活。
闹鬼的房间不过是一个引子,引出他们的心魔。
面对男性主体性摇摇欲坠这一现实困境,金的态度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男主人公与通过与神秘的邪恶力量同归于尽,重新获得主体性(但愿我没记错)。
而老库以一贯之的死亡冲动驱使他一次次把大写的MAN推向毁灭与自我毁灭,《闪灵》也不例外。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摧毁作为绝对主体的MAN的时候,不自怜,不迟疑,不怀恋。
《闪灵》片尾,迷宫的雪地上那颗狰狞的头颅不可能不激怒金。
他动摇-救赎-巩固的主体性挽救计划被扭曲成了动摇-毁灭的直线坠落。
其愤怒程度也许堪比当年老库vs《斯巴达克斯》的结尾。
其实老金完全不必动气,老库电影里的MAN还是硕大无朋、统摄一切的主体,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解构(女权的倡导者们指望不上他),也没有被阉割(参看天朝第一号太监总管的大片)。
在他的片子里,大写的MAN遭遇的危机,其根源都在他们自身,而不是可能夺权的女人和小孩。
他们生,人类生;他们亡,人类亡。
这一点上他甚至没有留一点讨论的余地。
如果男性沙文主义的猪有大小之分,他一定是横推八万里无敌手的特大号。
他对《奇爱博士》里半张脸也没露就被原子弹炸光光的MASS有多少同情,他对被Jack砍死的黑人就有多少同情。
老金在Jack和John身上有多少寄托,他在博士和Alex身上就有多少寄托。
一个对自己认同到不能再认同的自我也不手下留情的人和一个彻底不喜欢自己的人拍出来的片子相比,哪种更可怕?
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件事。
以惊悚悬念的方式讲述人性的反思,电影要展示给你的不是这个房间而是人心。
你不要追究他是怎么来的,只要知道他是怎么没的。
类似的有美剧《lost》。
走不出去的房间,像一个不断梦见自己醒来的梦魇,一个定时刷新的副本,类似的有《恐怖游轮》。
隔壁房间的女人和小孩,是作家心里妻女的倒影。
冲浪醒来的片段,是房间设计的步骤,也是作家内心希望的第二次机会。
造成心理恐慌的因素是亲情,类似的有《小岛惊魂》《孤堡惊情》。
库叔的表演无可替代。
1408,住在标准间的流浪汉张大说,响指肯定害怕看恐怖片。
以前肯定不以为然,不过听到这个的时候,心头一紧,觉得好玩,因为昨晚刚被吓到了。
像俺这样看午夜凶铃都会睡着滴粗人,真的会吓到么?
其实被吓到只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
影片里的男人,从头到尾都是在流浪,一个人从这个酒店到下一个酒店。
去体验各种恐怖的灵异现象,这是他滴工作。
他回避很多事情,孩子的死,老婆,甚至老父亲,整天觉得自己是个牛逼的恐怖小说大师,结果读者很少,反应寥寥。
直到旅行到海豚酒店1408的时候,生活的所有困境才一下子打翻在地,却又无法收拾。
死去的孩子在呼唤着他,年老的父亲也不起而去,觉得自己出去了,和老婆重归于好却突然发现自己还是在房间里寸步没能离开。
一个人在这个两室一厅内住着这么几年,还有旅行也是一个人的日子比较多,看这个电影难免就会偷偷的在夜深人静投射进自己的影子。
觉得自己也是住在这么一个酒店房间,看我经常不收拾房子就知道,好像真的在等田螺姑娘收拾呢,遇到这种灵异现象老子肯定不怕哈哈。
好像老觉得自己只是住这么一晚,所有的人都有家,偶却觉得打包走掉比较ok。
所以,当琐事袭来,比如港澳通行证找不到,有蟑螂,下水管坏掉,我会很暴躁,像极了那个困在1408被鬼怪逼的疯狂的可怜人。
嘿嘿,看到一个可以和自己交谈的,彼此观望的电影很好的,那里也是这样一个人,电视机如同我浴室里的镜子。
是在看了《迷雾》之后,觉得史蒂芬·金这个小说家的作品很不错,然后就顺便看了1408,豆瓣上评价很高,说是很好的惊悚片。
看完过后倒是没有像《招魂》那么惊悚,但是还算是不错的。
可以总结得出来,斯蒂芬·金这个小说家很喜欢圣经里的东西,通过圣经里的东西来撰写故事的剧情。
男主在1408房间里其实算是看到自己人生的种种,体会到过去的种种自己想要逃避的、做的不好的事情,对待的不好的人。
在电影中间部分,男主一度以为自己已经逃离出1408的时候,我猜想,那一定不是真的,只是一种假象,感觉就像是给男主赎罪的机会。
回到1408,或者说重新意识到还在1408的时候,男主目睹女儿第二次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时候,他接近奔溃。
其实我觉得,这个房间恐怖的地方不在于有恐怖的鬼魂,而在于人的本性,这个房间能让入住的人自己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断自己。
这部片的开头倒是比较普通,像以往的恐怖片那样,主角一般不相信有鬼魂的存在,到最后却不得不信,还会因此而丧命。
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海豚酒店的黑人经理说的话,没有鬼魂,这就是一间邪门的房间。
看到最后才意识到这是什么意思。
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心里的种种恐惧和不安。
1408就是让你深入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在房间的第一个小时倒计时结束的时候,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当时我以为男主肯定会选择check out,但是没有想到,男主不服输,不想照着房间的意思走,最后一把火烧了这个房间。
影片最后黑人经理说男主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一把火使那个房间不存在了。
下面是在百度上查找到的电影的精神体现。
《1408》首先展现出人性中的弱点——自私和恐惧,1408这个房间不会单纯地凭空刺激你,它会利用你内心的每一个自认为内疚自责和悲痛去反噬你的精神,那是你灵魂的把柄。
让你觉得自己生命的丑恶。
《1408》中主人公没有自私地死去,而是一起毁掉了这个凶间,与它同归于尽。
这体现了本片宣扬的人性的光辉——主人公事实上经历了对生命的反思,1408的毁灭象征着作者对自私人格的憎恶和对死亡的理解。
总之《1408》成功地体现了人类应有的尊重生命以及关爱的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虽然导演米凯尔•哈弗斯通严重名不见经传,但因为史蒂芬•金的招牌,还是吸引了约翰•库萨克和塞缪尔•L•杰克逊。
塞缪尔•L•杰克逊海报上占据半边江山,其实片子里就是个配角,全片基本上是约翰•库萨克的独角戏。
开头那场主人公迈克•恩斯林签售的戏和约翰•库萨克和塞缪尔•L•杰克逊唯一的一场对手戏,俩人一唱一拆台,都很有意思。
接下来主人公就在自己的坚持下入住凶间了,迈克开始做一个再也醒不过来的梦,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一连串匪夷所思超现实的令主角仓皇不及的恐怖图景开始上演。
“噩梦”的设计上还是有些意思的,但可能考虑到分级,看下来不是很恐怖,只有在天花板的通风道上被死尸的追逐还算紧张,其次在导演剪辑版里最后结尾突然在后车镜里显示的迈克烧焦的脸孔也算惊人一吓。
片子在中间部分,迈克似乎逃出那个房间,与妻子团聚,看望年迈的父亲,但最后又沦落回那个醒不来的梦魇中,一切才刚刚过了一个小时,电话里传出:“您可以一遍遍的度过这难忘的1小时”,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绝望?
迈克没有选择退房,因为“即使你离开这个房间!
你也永远不会摆脱这个房间!”这就是为什么凶间里会有那么多人自杀,房间可以逃脱,折磨内心的桎梏却无法拆封,迈克最终在火焰里与邪恶的房间同归于尽。
也印证了房间里那个邪恶的声音“火烧死”,也就像迈克自己说的那样“ 也许这一切都是虚幻,也许连我自己都不真实,但这火焰...无疑是真实的。
” 所谓房间就是自己的心房,迈克一直是在跟自己的心魔做斗争,之前自杀的每一个人也都是。
这个房间能够唤醒了人性记忆中不好的东西,你所回避的阴暗面,当他们统统显现出来时,你只有去面对。
这种架构可以参照同样是史蒂芬•金《闪灵》,房间里浮现出的死者残影,幻境空间以及很多恐怖场景的隐喻,当然电影来讲,没有《闪灵》那么阴沉可怖。
迈克在梦魇中才看到自己的内心始终是自私的,他由于不相信鬼神魂灵,而不能诚心实意的给予自己无法治愈的女儿以死后的希望,天堂的梦幻,包括自己的父亲、妻子,他也无从慰藉。
滑稽的是他没有信仰却一再写不畅销的鬼怪小说,更讽刺的是他的读者唯一还记忆深刻的不是他那些“鬼吹灯”式的作品,而确是他那本《漫漫回家路》:一本关于家庭亲情的小说,读者问他还会写这样的小说吗?
迈克否决了。
迈克是害怕回忆,这份懦弱让他背离了妻子,背离了家庭,他天真的以为脱离了家庭就可以忘记自己的女儿,他探索鬼魂的举动看似勇敢却无非在遮掩他内心的恐慌与自责,这一系列的矛盾情绪在邪恶的房间里激烈摩擦与冲撞,于是那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恐怖事件到头来还是源于他内心潜意识里的人性撞击下的崩溃与决堤。
最后在短暂的虚假现实里,他看清晰了,内心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注意与关心他的亲人,那才是他活着的意义,然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晚。
当迈克又回到那个噩梦中时,他平静了,不在挣扎,不在幻想苏醒与逃脱,他从未惧怕过鬼魂,他真正惧怕的东西该面对的都已经面对了,迈克也知道了,自己也只有在瓦解中才能重生,他选择了自己的坟墓,那里才是自己新的开始。
他潇洒的点着烟一口一口的吸食,只有被点燃的东西还有那么点真实,只有自己被燃烧才能炽杀自己虚假的外表,点燃真正的心灵!
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重拾信仰的启寓,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迈克找回的就是好莱坞永恒的东西:家庭!他站在凶间的废墟中戏谑的抽着烟。
内心看着自己化为灰烬的躯体,破损的房间外是夕阳的余辉,释然,他再没有恐惧了,身后女儿天使般的叫着他的名字,漫漫血腥回家路。
约翰•库萨克表现不俗,总觉的他和爱德华•诺顿的气质蛮像,在房间里的不安、惊恐、到歇斯底的愤懑咆哮,到后来的失落、痛苦、挣扎、绝望、思索、镇定自若,说实话这种心灵版荒岛余生的独角戏不好演,但约翰•库萨克诠释人物感情很到位,为影片增色不少。
塞缪尔•L•杰克逊把酒店老板的心态拿捏的很好。
片子剧情和要表达的意向都很清晰,没有什么繁复,有些新意,不妨看看,片子是好的,遗憾的是片子做为恐怖片实在应该,而是完全可以能够再恐怖些。
当年史蒂芬.金的爹出去买包烟就从史蒂芬.金的世界消失时他怎能想到自己抛弃的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日后成了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
这烟后来在影片1408中终于点着了,烧起来了。
这就是命运,赐予了史蒂芬.金封闭的性格,苦闷的童年,也由此造就了史蒂芬.金丰富的想象力,直入心灵充满魂魄的文字。
小史蒂芬.金无意中在家发现了爸爸过去存下的一堆恐怖小说,从此对恐怖小说着迷,7岁就开始写小说。
史蒂芬.金有不少小说是关于封闭空间的故事,旅馆、监狱、古屋……1408就是其中之一。
小说中有不少电影感的描写,甚至直接写出歪斜的镜头会造就恐怖感,还提到了《卡里加里博士小屋》中歪斜的门,用在了小说中。
里面提到的旅馆房间的色彩,色彩造就的让人眩晕的效果,我猜是出自《闪灵》。
史蒂芬.金本人谈到1408时说小说让他本人很恐惧,但是我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共鸣。
瑞典导演Mikael Håfström拍摄出来的1408确实让我很害怕,我几次想重新看一遍,但都只是段落段落地看,中间那一段不太敢看,看了晚上一个人会非常难受,和其他恐怖片不同,并不是让人由联想而心生恐惧,而是影片传递出的那份孤独无助让人窒息。
不一定对每个人起作用,但,对我,非常起作用。
恐怖片和恐怖小说在我看来是最难摆弄的,仅仅靠技术,完成不了的,小技俩重复一两次就没了效果,制造恐怖要先吓到自己,窥探内心阴暗处,一般人是想做都做不到的,也只有某些看似有些怪的人能做到,可以用故事人物文字或视听语言制造出氛围。
仅仅是小鬼出没不见得就恐怖,哈里波特里小鬼多了,没见一个吓人的。
1408,电影我觉得胜于原小说,编剧够厉害,丰富了不少内容,而且从小说中透出的史蒂芬.金孤单的魂魄气息中渗透了更多魂魄,虽然同样孤独封闭。
这使本是关于旅馆的影片也变成了旅馆,充满了鬼魂不对活人开放的旅馆,象猎人一样,设了陷阱,只等某个孤独的灵魂,被震慑进电影,难说会有哪几位特异的如片中作家的观众象无辜小兔般被猎捕,这些人在人世已沾了阴气,黑色星期天没能猎捕,也会是其他什么文艺能猎捕的。
编剧熟悉心理崩溃的过程,从电影中可以分明看出来,由开始的孤单人物,到进得旅馆的狂躁,然后彻底的孤单无助,所有的陌生鬼魂都是冷漠疏离的,直到亲人出现。
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亲人,到也没什么恐怖的了,以致于把在世的亲人也诱到了幻影凶间,一个人下地狱痛苦,拉个人下来也就不那么痛苦了,至少有个伴。
也许旅店经理也有这个念头,包括开始细雨榉树旅馆的老板老板娘,细雨榉树这个名字英文的谐音就暗示了作者之后的经历。
于是,转眼,发现周围全是鬼魂,鬼魂是安之若素的,对地狱,初来者怎会心安,若尽情发挥想象,看完影片,一起走出影院的人们全是鬼魂那是什么感觉?
看完影片我只觉内心焦躁孤独纷乱,所有那些鬼魂,表情狡黠,貌似正常,处于低机位镜头中,看着感觉压抑。
回想影片也只有纷乱,虽然影片本身非常有条理,可能因为跳着看的,厘不清,静不来。
导演Mikael Håfström能把史蒂芬.金作品拍得如此传神,我想他们两个的魂魄总有些共同语言的。
Mikael Håfström之前拍过的《邪恶》也是一个关于被父亲抛弃的男孩的故事,家庭氛围压抑,进入学校却发现进入了另一个监狱,和史蒂芬.金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也许这就是他会写那么多关于封闭空间故事的原因。
两个人比起来,Mikael Håfström年轻,是新一代,所以拍出了和《闪灵》不同的作品。
同样的回廊,红色地毯,1408色彩黯淡,道具现代,作家没有养家之忧,只有孤独,笔记本电脑有摄像头能无线上网,但连上的人却似乎在另一个世界,这一端的无助绝望,在那一端却似笑话般荒谬。
同样是幽闭于旅馆中的作家,1408中的作家更多人情冷暖,留恋美好家庭,和《闪灵》中的作家不同。
《闪灵》中作家的身份是父亲和丈夫,到1408中作家不仅是父亲和丈夫,也是儿子,在1408中,他见到爸爸的鬼魂,冰冷白色的空间中,他的爸爸说“你越来越象我了”。
1408的编剧似乎深喑史蒂芬.金的心,作家身上有史蒂芬.金的影,影片中的作家第一部小说关于父亲的,题目叫《漫漫长路到我家》,从题目就能看出那份对家的渴望,对归属的渴望,但却不幸周折于旅馆间,终被旅馆幽禁,永无归属,也无自由,如孤魂游荡,结尾似乎光明,但还请细看那座楼,配合作家诡异一笑。
什么最恐怖?
看似阳间定睛却发现周边群鬼才恐怖。
什么最不恐怖?
已是鬼魂一名看去周边都是同类,无须在阴间阳间周折。
相比之下,能在所谓阳间偶尔看到美丽女鬼俊美男鬼上演一出出聊斋真是有滋有味,怕就怕转眼发现自己是鬼一名,群鬼之中,还不如阴阳界中美丽女鬼俊美男鬼来去自由悠哉游载。
对于有些人封闭狭窄空间是最恐怖的,对于有些人漫漫无际海洋是最恐怖的,本片中,两样空间全包含进来。
对于我,片中最恐怖的地方是黑夜中压抑的城市,汽车无声,对面窗户见人影,却变成作者自己的影子,无声黑暗,心灵窒息。
噩梦般,极致孤独。
对于你,请细端详,看看周围群人,笑脸之后藏有多少诡异。
然后,一笑。
TOM专稿,请勿转载
他不相信,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不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不相信上帝……他只相信自己双眼看到的一切,眼见为实,眼睛是鉴别真伪的最有力武器。
他是恐怖小说家迈克•安瑟林。
而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对死亡的憎恶。
因为病魔的造访,正值年少好时光的爱女在死神召唤下撇下人间双亲去和天使作伴;因为自责没有尽力挽留孩子,和妻子发生争执,从此分居两地默契无存;因为饱受身体心理的双重煎熬,放弃了著名哲理书籍小说家的身份改写只为满足读者永无止境的猎奇心理没有营养的恐怖小说。
曾经的幸福家庭,就这样消散天地间,似乎一同消散的,还有他自己的创作才华。
所以,他踏遍整个美国,为的是找到一个地方,一个真正恐怖的地方,这样才能为他的恐怖故事嵌入相应的灵魂。
然而,那个地方却自己找上了他——纽约海豚酒店1408室——据说被鬼魂霸占了无数年,夺去五十多位顾客生命的房间。
难以压制内心兴奋的迈克立即动身前往纽约,他不顾大堂经理的苦苦劝说,执意住进那传说中的1408幻影凶间。
这一次,住在1408室的那个晚上可以成为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可以让他从一个无神论者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信徒。
但,只是可以。
刚入住的他摆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在屋子里调查,四下搜寻,一无所获。
当他不以为然的斜靠于床,床头的收音机突然响起,并且开始倒计时一小时。
迈克紧张的拔掉插头,却发现数字仍然在跳动!
随后他打量街道时被突然落下的窗子夹到手;在处理伤口时被突然变热的水烫到;在等待客房服务救急时看到幽灵跳楼;在无人的房间听到婴儿的哭泣,看到身在养老院的父亲;在诡异的自动调节空调下接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在疑惑变换的油画时被画中涌出的水冲走;在试图逃走时发现整层楼再没有其它窗子,通风管有一具会移动的干尸……甚至,见到自己天真的“女儿”,听到她甜甜的声音“爸爸不要丢下我”,抱住她抽泣却在下一秒怀中的“女儿”化作火化后的骨灰!
那一瞬间,作为一个父亲的悲伤,超越了这之前所有感觉到的恐惧。
痛苦,无可奈何,愤怒,予人勇气!
于是,迈克选择和这可怕的房间共赴黄泉,挑战自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全都化为了憎恶,带着浴火重生的味道。
点火,随风而逝。
故事的最后,麦克在1408窗边凝望,随着稚嫩的童声“爸爸,我们走吧”响起,他叹气,转身,消失于墙内。
喜欢这部恐怖片《1408》不无缘由,这部电影在向我们刻画恐惧的同时展示了亲情的羁绊:始于亲情,终于亲情,但这过程中的经历足以杀死观影者十万脑细胞!
影片逻辑性很强,前后衔接紧密,每次的惊恐都在之前有巧妙的伏笔。
虽然如此,还是会被突然发生的变化弄的惊慌失措,矢口大呼。
一次次目睹迈克的恐惧,似乎自己也身临其境,尤其它对迈克心理的描写,从鄙弃死亡到感觉恐惧到惧怕死亡到悲无可悲的父亲再到释然生命的救赎者,一步步,带领我们领略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当他在火中发出豪爽的笑声,我体会到那种参悟生命后的释然,伟大,圣洁。
舍我一人救赎天下!
这就是《1408》要想我们传达的不同的讯息吧,我觉得。
看完原著,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部短篇小说压根不适合拍电影,即便拍出来也只能是文艺片而非恐怖片。
因为整篇小说最出彩的地方其实是迈克和奥林的正面交锋以及迈克心理的微妙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剧本的改编还是很精彩的。
(即便有很多人很反感片尾库萨克的RP升华……)唯独有一点,我不喜欢,关于男配角——奥林同志的改动。
且不论,原本里奥林同志是个身材矮小的白人胖子。
(要是计较这个就有种族歧视的嫌疑……)单论萨缪尔·杰克逊,本身是否适合这个角色?
按照作者的原意,奥林应该是这个一个形象:诚恳、和蔼、平易近人的饭店经理,善于跟客户沟通,能够凭自己的脑门上的皱纹应对客人们五花八门的要求和各种应对事件。
当然,这和全世界所有酒店的经理没什么两样。
所以从形象上来看,萨缪尔·杰克逊没有什么问题。
主要问题出在对待迈克这个要求和劝说迈克回心转意这两点上。
塞缪尔·杰克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为他谈吐之间增添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压迫性(或许是眼睛大的缘故),正是这种压迫性似乎让他的话无可置疑。
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很容易上手那些说教者的角色——《王牌对王牌》《低俗小说》均是如此。
可这种压迫性放在这里就并不合适。
奥林劝说麦克的出发点,是基于对迈克的安全考虑和让饭店避免麻烦。
那么,言语中的诚恳和关切是第一要素。
但纵观奥林与迈克的整个谈话过程,除了送酒这么个小细节,你完全感觉不到关切,而只是压迫性的说教。
这样一种说教,往往会激发被说教者的逆反心理。
于是乎迈克同志轻而易举的被激了,于是迅速进入1408送死。
这样的表演貌似能迅速解决战斗,切入正题,但奥林的形象一下子就邪恶了,整件事情变成了一个阴谋,主使者是奥林。
是这样么?
仅仅是为了找一个替死鬼,仅仅是为了毁灭一个房间?
这样的做法无论如何都是很牵强的,而且与影片结尾部分的处理矛盾了——这时的萨缪尔多么的诚恳……无论如何,不应该把奥林处理的这么邪恶。
即便影片中段出现了迈克与奥林的交锋,但那只是迈克一个人的内心写照,并非两人真正的交锋。
奥林同志真的很无辜,他是个好同志,这么对他不公平。
萨缪尔是个好演员,但换个大智若愚的胖子应该会更适合奥林。
About the Movie: It‘s another Stephen King's Movie;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神经衰弱的作家;他住进了以闹鬼著称的海豚宾馆1408号。
如果你以为这是《闪灵》和《神秘窗》的混合体,那么你只能得半分。
我宁愿认为这是约翰·库萨克的个人表演show;因为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他一个人在和诡异的1408号房间做斗争,拿着那个用来做心理治疗的录音机喃喃自语;经常让我怀恋起在《Taxi Driver》里对着镜子talking的Robert DeNiro房间里那些曾经跳楼身亡的鬼影缠绕着他,想要他的命;而他那患绝症而死的小女儿的鬼魂也一直围绕着他的身边呼唤:“dad,i miss you……”恐怖么?
有一点,但更多时候我在极力分辨哪些是主人公的梦境,那些是现实。
我不认为他和《神秘窗》的主人公一样是精神分裂了,我相信1408号房有极强的意志力逼疯逼死所有入住的客人。
还是对鬼神多些敬畏吧,因为他们能让你勾起你深埋在心底那些灰暗的记忆,而这些隐藏已久的都是你不愿意面对的惨痛过去和解不开的心结。
About the Actor:一直对约翰·库萨克心存好感,也许是因为他的长相是我喜欢的那种;看他的片子从《绝命圣诞夜》开始,另一部阴郁却黑色幽默的电影;他很闷骚,他很郁闷,他想风流,可更多时候他却时运不济,头罩乌云;有点像比尔莫瑞,却没他那么老,也没他嘴角那反讽的神态和足以看透一切的丰富经历;像《天气预报员》里的尼古拉斯凯奇么?
郁闷和倒霉的经历倒有几分相似,可是凯奇的长相比他硬(窃以为凯奇演那些郁闷的片子完全因为他的苦瓜脸长的实在够郁闷了);其实,他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的爱德华·诺顿,也是一个精神衰弱的苦闷男人,可是诺顿的表演让我感觉比他要稍微浮于表面一点;而约翰尼德普,一个顶呱呱的好演员,够神经质,够另类,可是也许就是这份另类让他超脱于电影凸显自己的部分太强了;所以我们才需要约翰·库萨克这样既低调又有味道又够闷骚够郁闷,坏的时候能坏,衰的时候能衰的小生脸,hiahia他就是那样不温不火的,要我说,他是一个蛮有文艺气质的男宁。
恐怖片中每个单独出现的主人公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悲伤经历,尤其是那些看上去老成持重的人,例如胖的不成样子的John Cusack。
门可罗雀的签售会,似乎除了挖苦一下我们这个不怎么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唯一的目的就是向观众暗示他有灰暗的过去。
当女读者拿来《The Long Road Home》让他签名,以及询问其真实性的时候,他的反应证明,那是他一段未痊愈的伤疤。
这本书后来在酒店Samuel L. Jackson也曾提及,似乎是关于他和父亲的事,但却一直没有将其清晰化,导演想让我们猜,他整部电影都是这么做的。
入住Dolphin Hotel前的两人对话是片中Samuel L. Jackson几乎所有的戏份了,在此之后就是John Cusack的独角戏了,无论是起初的精神压迫还是后来的天崩地裂似乎都不如独自一人呆在一个幽闭空间来的恐怖,而后者是前者之所以恐怖的基础。
Mike Enslin望向窗外求助,看到的也只是自己,如果这时候身边有个人,恐怖感至少会减少一半。
可惜没有,导演让他在来到Dolphin Hotel前先住过一个小旅店就是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永远孤单的流浪者,他在每一个地方只停留一晚,一切都是工作,他没有自己,因为他害怕面对自己,而这个房间却让他不得不面对,因为他不仅是想到,而是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和自己的过去。
如果说一切不是超自然现象,而真的只是Olin的一瓶药酒的作用,其实也说得过去,毕竟Enslin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熟知的,自己的父亲、妻子、女儿,以及所有他见过资料的死者。
当合理解释的通的时候,导演又出来闹事,葬礼后Olin听的录音带里出现了Katie的声音,一下子又把观众拉回到超自然现象上来,看来导演还真是想要我们猜到底。
影片出彩的地方是他的表达方式,1.Enslin冲浪被击晕;2.入住Dolphin Hotel的1408;3.从击晕中醒来,生活恢复正常;4.回到1408。
一波三折,这就像在两条平行导轨上蹦跳的猴子,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心情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我真的在想会不会让这只猴子一直蹦跳下去,让主人公往返于两个空间之中。
一个小时的时间忍过了,电话打来,给你两种选择,往复活在这一小时中,或use check out system,然后一条绳子出现在他面前。
Hamlet说,to be or not to be,Enslin回答,to be , but not your way。
影片最后在烧掉的房间中,Enslin的身影再度出现。
导演说,你们可以接着猜。
John Cusack,又一个奶油小生老了变成臃肿大叔的典型范例,演技还是不错,但岁月的痕迹还是让人隐隐心痛。
独角戏让所有人成为陪衬,就连老戏骨Samuel L. Jackson都如是,何况旁人。
Mary McCormack也同样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偶尔几次出场没给人什么深刻印象。
倒是小女儿Jasmine Jessica Anthony让人眼前一亮,十岁刚出头的小姑娘给人不错的感觉,看她光脚踩在碎玻璃上真是让人心疼。
给四星是因为John Cusack的个人秀!
斯蒂芬金的电影一般都保持一定水准,包括本片
如果真的有1408个结局,那我看的饿那个挺没意思的...而且没看懂...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
我本来就不敢住酒店好么!!!!!!!!!!!!!!!!!!!!!!!!!
其实对于这类梦境般的恐怖电影我一向都是不感冒的,这次也一样,但是里面的音乐很赞。
1.17star movie
演技好。。。。
最后居然是真的 阿哦
幻觉,一切都是幻觉。库萨克,你心不净啊
真的把我吓住了啊!!
什么都不需要,一切的恐怖都在小小的密闭一间房之中,佩服丰富的想象力
一会儿下雪一会儿洪水的 但真的吓不倒人
最后那个镜头要死啊
人的精神充满缝隙,噩梦见缝插针。但1408这间房间,我们迟早是要面对的。
有些邏輯上解釋不通的正是這個電影劇情的迷人之處,,男主角JohnCusack的演技不錯..不恐怖,氣氛也不夠
无聊~
作为一部悬疑惊悚片,温情牌最好不要当成鬼牌来用。
还不错
哈哈,最後一刻有驚喜
垃圾